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14頁)
《大智度論》當中,有一個小故事,說明多欲的過失。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工人,他...
問: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到了一個臨命...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 前面的四種功德,都...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
問: 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從昨天到今天,師父一直說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憶佛...
問: 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淨界法師答: 我告訴大家一...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
第三段就正式講到他破妄顯真,看到藥的總相。看第三段,即味開悟。 承事如來,了知...
就著我們正報的身心來觀察,在正報的身心當中,先觀察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色身是地水...
這種妄動跟業力的流轉大致上分成兩種:一種是眾生的別業妄見,第二種是眾生的同分妄...
法可以讓你成就一種資糧力,但是這個資糧力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個別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
前者思惟生死的過患,是改變對來生的愛取。而這裡是改變對今生的愛取。這種人福報大...
問: 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就是對那些老人家,已經病了很久很久,在醫院或...
在大乘佛法當中講到了這個阿賴耶識緣起。這樣的一個緣起法是非常微細、非常深入的探...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優波尼沙陀過去的修...
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
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是調伏煩惱,但是慢慢地,在深...
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二個是空性,第三個就是真如,...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淨土。有些人修淨土以後,...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開悟,《法華經》是成佛。 《...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在無量劫的生命的流轉當中,經歷過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經驗。有些...
我們先談一談念佛的人為什麼要修習出離心,如果不修習會有什麼過失。 先看緣由。請...
諸位!你要知道,你臨終要能夠不隨境轉,你 平常就要訓練自己不隨境轉。 不可能說...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大師!你老人家開悟了(蕅益大師二十五歲開悟,他自己承認了)。...
在《高僧傳》講到唐朝有一個叫僧藏法師的。這個僧藏法師出家以後,白天修福,晚上念...
在《高僧傳》上說: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這個道秀法師,在《高僧傳》上說他是博學...
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
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這個...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
什麼是真如呢?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清淨這兩個字...
問: 師父慈悲!剛剛提到念佛機的問題,就是《地藏經》也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人為...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攝受,所以你要相...
第一個,愛重。 這是對六度的功德特別的愛樂珍重。這個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離苦得...
蕅益大師他在念佛的時候講三資糧信、願、行。 他說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大...
這個六度的功德,它每一個法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都能夠滅惡生善。佈施滅除我們的慳貪、...
我們在明白整個生命的道理當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跟涅槃兩種根本。這地方我們分...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講出一個譬喻說,為什麼有些人在眼睛看虛空的時候,虛空本來...
癸四、精進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諸位想想看,你為什麼到淨土去,不是去享受快樂的。你看《阿彌陀經》前半段,用快樂...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問題在哪裡呢?我們應該...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你學了佛法以...
問: 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的聲音之外,可不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攝受...
凡位菩薩的觀照,第一個階位是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資糧位、也包括內...
在中國佛教一千五百年曆史當中,影響佛教最深也最受歡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為什...
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宇宙間有兩種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的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
佛陀的生命是萬德莊嚴的,我們的生命是充滿著痛苦。當然這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佛陀的...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皆大羅剎。---《楞嚴...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說伏業往生? 淨界法師答:...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煩惱反而更重...
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是不變性,第二個是隨緣性。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輔佐阿彌陀佛普渡十方眾生離苦得樂,...
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你日常生活就是一個戰場,知道吧?最晚到六十歲。你每...
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你邁不過,你就很難往生了。你...
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會往生的。你說,欸,我雖然沒有了解這個經典,但是我人生...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是第十九願的印證,你看蕅益大師的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
問: 師父好,剛才師父說,四諦、十二因緣是對重感情的人,就是說是一個治病的良藥...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從唯識的角度就是隨順它。 你...
問: 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淨界法師答: 這個臨終的正念,臨命...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所要處理的,就是內心的問題。發菩提心只是設定一個目標,在過程...
第八識等於是我們的一個倉庫。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回到第八識;當我們生命開始的...
這個地方講如實不空義,這個講作用。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聖凡...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經營一個不可改變的因...
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開始的,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生命就沒辦法結束,有真實的因,你就...
我想我們淨土宗的目標在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重點。就是有些東西在臨終的時...
丑三、治失壞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隨釋此因 寅一、明立定慧 為欲對治...
真心跟妄心,我們凡夫是永遠混在一起的。我們現在修行人的問題在哪裡?有時候我們安...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先了解什麼是真妄。首先我們看...
分別真妄、返妄歸真、修學位次,講到這個地方,其實首楞嚴王三昧全部講完了,《楞嚴...
《阿彌陀經》講三種莊嚴:池水、宮殿、蓮華,它的重點在蓮華莊嚴。因為你到極樂世界...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這個牒字,就把阿...問: 請問師父,打佛七的時候,一直哭泣很悲傷,祈求阿彌陀佛快點來接引我,可以嗎? 淨界法師答: 你這個地方...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
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我們的法門有很多選擇,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我們再看第二段,用諸妄想。這是關鍵點。 我們今天生死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心沒有安住在清淨的光明的本體,而安住...
佛陀先征問阿難尊者當下這一念攀緣心到底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又在什麼處所。把攀...
佛陀在講道理之前,先講出一個譬喻,譬喻容易了解。從譬喻當中再回歸到道理,說明降...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我們講過,在造業的當下,在...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點是很重要。起跑點錯了,你整...
這個見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知見,當然以我見為根本。這個我見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地...
我們看第三段的煩惱濁。煩惱濁是由想陰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我...
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有一個老母親,老母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雨傘的,小女兒是...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但中者,接入別教。 二者...
依止空正見跟發心,他開始修行了。 第一個,安心如空之止觀。整個通教最核心的思想...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道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了。現在...
前面是破壞,空觀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壞的妄想全部停下來,把生命歸零。...
然此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
整個生命的改變來自於修習止觀,這個止叫五停心,四念處是觀。淨土宗也有止觀,淨土...
我們剛開始建立佛號時,是在沒有煩惱時建立佛號,你不能夠說我一開始就去歷練,不可...
建立佛號,引導佛號,調伏煩惱,這叫正修。 折伏現行煩惱是修行要務。但是你要知道...
一般來說初學者要多修止,因為你觀慧薄弱。一開始先念佛拜懺,事修多一點。等到你的...
我們看下面的九跟十,講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內外諸障;十、不於似道,而生法愛...
《業疏》云: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聖樹...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過程當中有人跟他借了...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迷則成害 眾生...
二乘人的切入點,第一個是無常。要是感受不了無常,那你娑婆世界就很難放下了,因為...

當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這美好滋味的時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實是不真實的,它是緣生無性當...

多欲的過失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靜慮能得三種功德

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拜佛很重要,但身體有病不能拜,該怎麼辦

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藥王藥上菩薩因嘗藥而開悟

以無我的智慧觀察正報身心

生命從哪裡而來

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修無常觀,破除對今生的愛取

插管維生的病人可以安樂死嗎

你的每個起心動念,對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導

色身從何而生,又從何而去

要有跟別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在生命輪迴中,你的心是變來變去的

學佛以後,修行的三個重點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

念佛人為什麼要修習出離心

平常顛顛倒倒,臨終很難有正念

我們的人生,一句話就可以說完

心性本來具足,但要靠因緣來成就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道秀法師嗔心墮為蟒蛇

妄想最怕時間的考驗

你是要面對太陽還是面對黑暗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無論打了多少妄想,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

念佛機能夠為亡者念佛嗎

【推薦】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六度

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借」來的嗎

真正的六度,重點在調整我們的心態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錯亂用心

生死是一念妄心捏造出來的

精進有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到淨土,不是去享受快樂的

【推薦】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拜佛時除了念佛外,可以觀想阿彌陀佛光明嗎

修行要經多長時間才能圓滿

天台宗的判教為何受到歷代修學者的重視

感應道交的先決條件

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救不了你

佛陀跟我們的差別

食肉有什麼過失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為什麼有些人越用功煩惱越重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

【推薦】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為何念他的名號不能往生

日常所有的障礙,都當做臨終模擬考

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

人生經驗的痛苦能否激發往生力量

【推薦】念佛法門的專修與雜修

感情重的人應該看哪部經

【推薦】平常沒什麼感覺,臨終時你就知道怕了

一心三觀和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依生滅法而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

生命的「倉庫」---第八識

修楞嚴經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對錯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推薦】應該怎樣觀察我們的色身

【推薦】往生淨土,你最好能夠抓住一些重點

為什麼邪見的過失,比散動還嚴重

如何判斷真心與妄心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當妄想逼出來時,會產生一個反彈的作用力

極樂世界的蓮花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心無自體,它是緣生緣滅
打佛七時一直哭泣,可以祈求阿彌陀佛快來接引嗎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修行最重要是明心見性了解真妄
生死輪迴的根源

【推薦】一念攀緣心到底是怎麼生起的

今天去造業,是外境錯還是內心錯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推薦】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我見」是怎麼產生的

煩惱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境無好丑,你怎麼想就變成什麼相貌

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

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安穩性

為什麼偏空涅槃只是個化城

什麼叫作佛號安住呢

平常起煩惱忘了佛號,臨終也自然會忘了

降低罪業的勢力,因為罪業會讓你臨終痛苦

越到晚年,觀照智慧就越重要

順境時用精進法,逆境時用忍辱法

戒律在修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