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14頁)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般的凡夫...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一個,這個五千的人他們為什麼...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個正常人,好像又要入世扮演...
這以下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追究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征問原由。 此空為當因土所...
問: 在科技發達的傳媒時代,佛教的雜誌五花八門,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如何選擇才不...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為足,要繼續地往前走,就應...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中最好的種子起現行,如果沒...
佛在世的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兒子長出來的時候,非常可愛,福...
我們講說心境決定你的處境。這句話一點不假。說我現在很痛苦,我改變一個環境。其實...
我們再看第二段,破異。異就是彼此不同體。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禪宗平常都是打坐,觀想: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來...
這個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個空觀。幾乎所有的調伏煩惱都要修空觀,但小乘的空觀跟...
《楞嚴經》就是從今開始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時候你來生的生命才能夠徹底地改變。 ...
在整部《楞嚴經》的理論篇當中,佛陀主要是告訴我們兩個重點,菩薩:第一個,我們 ...
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其實真妄是不二的。 佛陀剛開始是把真跟妄作一個很詳細的分別:...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
理觀的智慧,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這是根本。 安住一念心性,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人生。你看看這個世間上,虛空的相越來越少了,因為高樓越來越多了...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故事,來說明偷盜產生的後遺症。 過去,在明朝的揚州,有一個做南...
那麼你後面發心一正以後,你還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影響思想,當然有些行為不...
偷盜的情況,嚴重的話來生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從三惡道出來會產生兩種餘報:...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說是舌識我們舌頭能...
問: 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那麼弟子有另外一個道友是獨住的,請...
這個不迷不取不動,我們一再強調,關鍵在不迷。其實,這不迷不取不動也不是佛教專有...
佛陀是什麼因緣,一定要我們先布施、然後再持戒、然後再忍辱、然後再智慧等等?就是...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
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當知,覺觸與...
我們可以這樣講,從一種願力來取代業力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念佛分成三個層次: 初學...
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1、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
持戒跟布施有什麼差別?兩個都是修習善法。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沒...
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一樣,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
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
當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這美好滋味的時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實是不真實的,它是緣生無性當...
《大智度論》當中,有一個小故事,說明多欲的過失。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工人,他...
問: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到了一個臨命...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 前面的四種功德,都...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
問: 師父您好!阿彌陀佛!從昨天到今天,師父一直說拜佛很重要,身口意一定要憶佛...
問: 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淨界法師答: 我告訴大家一...
隨緣度化: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
第三段就正式講到他破妄顯真,看到藥的總相。看第三段,即味開悟。 承事如來,了知...
就著我們正報的身心來觀察,在正報的身心當中,先觀察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色身是地水...
這種妄動跟業力的流轉大致上分成兩種:一種是眾生的別業妄見,第二種是眾生的同分妄...
法可以讓你成就一種資糧力,但是這個資糧力到底是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個別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
前者思惟生死的過患,是改變對來生的愛取。而這裡是改變對今生的愛取。這種人福報大...
問: 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就是對那些老人家,已經病了很久很久,在醫院或...
在大乘佛法當中講到了這個阿賴耶識緣起。這樣的一個緣起法是非常微細、非常深入的探...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優波尼沙陀過去的修...
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
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是調伏煩惱,但是慢慢地,在深...
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二個是空性,第三個就是真如,...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淨土。有些人修淨土以後,...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開悟,《法華經》是成佛。 《...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在無量劫的生命的流轉當中,經歷過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經驗。有些...
我們先談一談念佛的人為什麼要修習出離心,如果不修習會有什麼過失。 先看緣由。請...
諸位!你要知道,你臨終要能夠不隨境轉,你 平常就要訓練自己不隨境轉。 不可能說...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大師!你老人家開悟了(蕅益大師二十五歲開悟,他自己承認了)。...
在《高僧傳》講到唐朝有一個叫僧藏法師的。這個僧藏法師出家以後,白天修福,晚上念...
在《高僧傳》上說: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這個道秀法師,在《高僧傳》上說他是博學...
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
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這個...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
什麼是真如呢?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清淨這兩個字...
問: 師父慈悲!剛剛提到念佛機的問題,就是《地藏經》也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人為...
什麼叫皈依?就是:必須要空掉自我! 我們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攝受,所以你要相...
第一個,愛重。 這是對六度的功德特別的愛樂珍重。這個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離苦得...
蕅益大師他在念佛的時候講三資糧信、願、行。 他說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大...
這個六度的功德,它每一個法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都能夠滅惡生善。布施滅除我們的慳貪、...
我們在明白整個生命的道理當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跟涅槃兩種根本。這地方我們分...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講出一個譬喻說,為什麼有些人在眼睛看虛空的時候,虛空本來...
癸四、精進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諸位想想看,你為什麼到淨土去,不是去享受快樂的。你看《阿彌陀經》前半段,用快樂...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問題在哪裡呢?我們應該...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你學了佛法以...
問: 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的聲音之外,可不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攝受...
凡位菩薩的觀照,第一個階位是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包括外凡的資糧位、也包括內...
在中國佛教一千五百年曆史當中,影響佛教最深也最受歡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為什...
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宇宙間有兩種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的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
佛陀的生命是萬德莊嚴的,我們的生命是充滿著痛苦。當然這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佛陀的...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皆大羅剎。---《楞嚴...
問: 請法師慈悲為弟子們詮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說伏業往生? 淨界法師答:...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煩惱反而更重...
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是不變性,第二個是隨緣性。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輔佐阿彌陀佛普渡十方眾生離苦得樂,...
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你日常生活就是一個戰場,知道吧?最晚到六十歲。你每...
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你邁不過,你就很難往生了。你...
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會往生的。你說,欸,我雖然沒有了解這個經典,但是我人生...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是第十九願的印證,你看蕅益大師的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
問: 師父好,剛才師父說,四諦、十二因緣是對重感情的人,就是說是一個治病的良藥...
如果一個人,他對過去的業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的意思,從唯識的角度就是隨順它。 你...
問: 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淨界法師答: 這個臨終的正念,臨命...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所要處理的,就是內心的問題。發菩提心只是設定一個目標,在過程...

為什麼要建立正見?正見當然就是菩薩的智慧。 因為我們的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這...

【推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推薦】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

佛弟子應如何選擇才不會被誤導

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大小乘經典對提婆達多的描述為何不一樣

念到一心不亂,還會遇到惡因緣現行嗎

有些人遇到障礙時,為何三寶沒有出現

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六根之相是生滅的影像,沒有真實的體性

破除的是心中的執著,而不是破除相

大乘的空觀與小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難改變它

【推薦】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去做不該做的事

假借生滅的因緣,成就不生滅的清淨功德

如何判斷修行有沒有進步

野鴨子飛過去了,你的心在哪裡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偷盜產生的後遺症

有些行為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努力工作為何就是賺不到錢

破舌識有自體

剛出家時最好不要獨住

放棄就會喪失積功累德的機會

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夠持戒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決定處境

【推薦】依止真實信心念佛,才會把光明顯現出來

三種層次的念佛人

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推薦】修淨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

持戒的功德為何超過布施

【推薦】你有什麼樣的心量,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知道生命從哪裡來,才有辦法改變它

【推薦】美好的飲食跑到嘴巴裡為何變猛火

多欲的過失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靜慮能得三種功德

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拜佛很重要,但身體有病不能拜,該怎麼辦

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不要擾亂眾生得度的因緣

藥王藥上菩薩因嘗藥而開悟

以無我的智慧觀察正報身心

生命從哪裡而來

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修無常觀,破除對今生的愛取

插管維生的病人可以安樂死嗎

你的每個起心動念,對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導

色身從何而生,又從何而去

要有跟別人分享功德的胸量

在生命輪迴中,你的心是變來變去的

學佛以後,修行的三個重點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

念佛人為什麼要修習出離心

平常顛顛倒倒,臨終很難有正念

我們的人生,一句話就可以說完

心性本來具足,但要靠因緣來成就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道秀法師嗔心墮為蟒蛇

妄想最怕時間的考驗

你是要面對太陽還是面對黑暗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無論打了多少妄想,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

念佛機能夠為亡者念佛嗎

【推薦】淨土宗的思考,永遠要把功德歸於佛陀

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六度

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借」來的嗎

真正的六度,重點在調整我們的心態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錯亂用心

生死是一念妄心捏造出來的

精進有什麼好處呢

為什麼到淨土,不是去享受快樂的

【推薦】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拜佛時除了念佛外,可以觀想阿彌陀佛光明嗎

修行要經多長時間才能圓滿

天台宗的判教為何受到歷代修學者的重視

感應道交的先決條件

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救不了你

佛陀跟我們的差別

食肉有什麼過失

「帶業往生」是否應該說為「伏業往生」

為什麼有些人越用功煩惱越重

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

【推薦】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為何念他的名號不能往生

日常所有的障礙,都當做臨終模擬考

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

人生經驗的痛苦能否激發往生力量

【推薦】念佛法門的專修與雜修

感情重的人應該看哪部經

【推薦】平常沒什麼感覺,臨終時你就知道怕了

一心三觀和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