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三善知識

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識以訓誨,同行知識以策勵,外護知識以資養;三者俱備,方能成就其功,故稱善知識。...

三善根

梵語 trīniku?ala-mūlāni,巴利語 tīni kusala-mūlāni。指對治三不善根之...

三善道

「三惡道」之對稱。又作三善趣。指由三品善業轉生趨向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等三種善處。法華經玄義卷二下(大三三...

三菩提

(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別,分為聲聞、緣覺、無上正等三種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聲聞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

三跋羅陀耶怛特羅

梵名 ?rī-mahāsajvarodaya-tantrarāja,略作 Sajvarodayatantr...

三量

(一)量,即尺度、標準之意,指知識之來源、認識形式,及判定知識真偽之標準。印度自古各哲學宗派間即盛行探討知...

三階佛法

凡四卷。隋代信行(540~594)譔於開皇十二年(592)。又作三階別集、三階集錄、三階集、四卷三階。收於...

三階佛法密記

原為三卷,今僅存上卷,即敦煌本伯希和第二四一二號。系隋代信行所譔三階佛法之註釋書,上卷內分示名、舉數、釋義...

三階教

又稱第三階宗、三階宗、普法宗。為隋代信行(540~594)所創,至中唐為止所流行之佛教宗派。信行自稱一乘菩...

三集諦

集諦,指有關諸苦生起之真諦。法相宗就集諦所顯具之遍計所執等三性而設之三說,即:(一)習氣集,指遍計所執自性...

三圓滿

為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所舉三種圓成滿足之法。即:(一)行圓滿,謂聽聞正法,依法修行,復能為他人如法演說,自利...

三塗

又作三途。即火塗、刀塗、血塗,義同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諸惡業所引生之處。(一)火塗,即地獄...

三想

(一)指三種惡想。又作三惡想、三不善想。即:(一)欲想(梵 kāma-sajjā),起貪慾之想。(二)瞋恚...

三愛

指人於臨終所起之三種愛著。即:(一)境界愛,謂臨終時,對妻子、眷屬、家財所起的深重之愛。(二)自體愛,臨終...

三會

(一)為佛救度眾生而說之三次法會,過去諸佛如毗婆屍如來、尸棄如來、毘舍婆如來、拘樓孫如來、拘那含如來、迦葉...

三業

梵語 trīni-karmāni。(一)身口意三業。(一)身業,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不與...

三業四威儀

三業為身、口、意三處之所作,四威儀為行、住、坐、臥之儀表。三業四威儀乃泛指一切所作。 p640...

三極少

指物質、名稱、時間等三種之極少。即:一極微為物質之極少,一字為諸名之極少,一剎那為時間之極少。[俱舍論卷十...

三滅諦

指法相宗依遍計所執等三性所立之三種滅諦。即:(一)自性滅,即遍計所執性之自性不生。滅為不生之義;自性不生,...

三照

以太陽順序照耀高山、幽谷和平地來比喻佛陀教化眾生之順序次第。據舊譯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所載,譬如日...

三經一論

即淨土宗所依準之四部典籍。三經指: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觀無量壽經一卷(劉宋疆良耶舍譯)、阿彌陀經...

三經通別

據法華玄義卷一下載,如來所說諸經,無不具教、行、理三者,此三者亦無不以「別」契於「通」,以「通」應於「別」...

三經義疏

日本聖德太子撰。乃法華義疏四卷、維摩經義疏三卷、勝鬘經義疏之合稱。又作三經疏釋。今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六冊。選...

三義歡喜

佛說觀無量壽經之後,韋提希夫人、阿難,及無量人、天、龍、神、夜叉等,聞法歡喜,作禮而去。其歡喜之義有三,即...

三義觀

謂次第觀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真義。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三有此一說,然俱舍論則略而不述。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

三聖

(一)華嚴三聖,即本師毗盧遮那佛及普賢、文殊二大菩薩。(參閱「華嚴三聖」5293) (二)圓頓戒壇之三聖。...

三聖金鱗

禪宗公案名。又作三聖透網金魚、三聖以何為食。敘述三聖慧然禪師藉「透網金麟,以何為食」一語,與雪峰義存禪師就...

三聖圓融觀

華嚴宗之觀法。即觀想毗盧遮那佛與普賢、文殊二菩薩等三聖融為一體而無障礙之觀法。其中,毗盧遮那佛為一切德之總...

三落叉

指三億,乃密教陀羅尼念誦成就之限數。落叉,原為印度之數名,十萬曰落叉,以十萬為一億,則三落叉譯作三億。或指...

三解脫門

梵語 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脫到涅槃之三種法門。略稱三解脫、三脫門、三門。即:...

三道

(一)又作三聚。指惑道、業道、苦道;此三者為生死流轉之因果。(一)惑道,又作煩惱道,迷惑惱亂諸法事理之妄心...

三道寶階

指金、銀、琉璃三階。又作三道寶梯。即佛陀從忉利天下降時所用之三道階梯。相傳佛陀曾上升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

三僧祇百大劫

即菩薩發心至佛果之修行時間。又作三祇百劫。為三阿僧祇劫和百大劫之合稱。三阿僧祇,又作三劫,阿僧祇譯作無數,...

三漏

梵語 traya āsravāh,巴利語 tayo āsavā。又作三有漏。指令有情留住於三界之欲漏、有漏...

三漸次

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載,佛欲說修行地位,先說三等漸次之法以為根本,即:(一)除助因,即祛除眾生助惡之因,如...

三疑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載,習禪之時,若生起如下三疑,則不能入於禪定。即:(一)疑自,若人以諸根闇鈍、罪垢...

三福

指往生極樂淨土者所修之三種淨業;此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淨業正因。即:(一)世福,又作世善。為世俗本...

三福業

又作三福業事、三性福業事。(一)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載,指:(一)施福業,謂修行之人若遇貧窮者來乞時,須食與...

三種人難報

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載,有三種人令有情眾生獲大利益,縱然盡形壽以各種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緣供養...

三種不堅易三堅法

本事經卷七以財、身、命三種不堅,轉成堅財、堅身、堅命等三種堅法,即:(一)不堅財貿易堅財,謂一切世間財物,...

三種方言

為三論宗解釋「八不中道」所用之三種言教。即因應受教者所緣之方域,由能化之聖者所設之三種言教。此係隋代吉藏之...

三種止觀

指天台宗所立之漸次止觀、不定止觀與圓頓止觀。略稱三止觀。此三觀依序為初淺後深之觀法、淺深不定之觀法與初後不...

三種世間

指三種世界。又作三世間。(一)據大智度論卷七十載,世,隔別之義;間,間差之義。(一)眾生世間,即指五陰所成...

三種生身

指人類身體具有之三位。係數論學派所立。即:(一)微細身,略稱細身。指初生之身,即佛教所指之中陰身。此微細身...

三種示導

梵語 trīni prātihāryāni,巴利語 tīnī pātihāriyāni。又作三示現、三教化...

三種光明

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一載,光明有三,即:(一)外光明,指日、月、星光及火珠、燈炬等光,此等光明能破除昏暗,故稱...

三種成就

指唯識宗所說之種子、自在、現行三者。成就乃「得」之異名。有情之身中為色、心諸法所屬,他身及非情等為己受用之...

三種有

有,「存在」之義。三種有,指三種存在之法,即:(一)相待有,如對長而有短,對短而有長;對境有心,對心有境;...

三種至教

顯揚聖教論卷十一載,至教有三,即:(一)聖言所攝,謂修行之人於如來及諸弟子所說正法,當遵崇聖制,信解修習,...

三種行儀

乃日僧辨阿依善導、源信之說所立之三種念佛儀則。據辨阿之末代念佛授手印載,所謂尋常行儀,即不拘處所、身體、衣...

三種作意

作意,使心警覺以引起活動之精神作用。三種作意即指由所相應之觀智而生起之三種精神作用。(一)自相作意,即觀色...

三種即身成佛

即日本真言宗所立理具、加持、顯得等三種即身成佛之義。此三者皆為平等法界中法爾無作之事業,通名即身成佛。就縱...

三種忍行

據諸經要集卷十載,菩薩修行時,有身、口、意三種忍行,即:(一)身忍行,菩薩修行時,舍身、命、財,無有吝惜,...

三種身

身,即聚集之義。大乘五蘊論以名、句、文為三種身,即:(一)名身,依事立名,名詮自性,是為名身。(二)句身,...

三種奇特事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載,佛有三種奇特之事,即:(一)神通奇特,謂佛妙應群機,現大神變,不可思議,使一切眾生...

三種定業輪

據地藏十輪經卷二「十輪品」載,如來以禪定、誦習、營福等法輪破一切煩惱惑業,並令眾生如說修行而證道果,故說此...

三種法身

(一)鳩摩羅什所立之三種法身,即:(一)法化生身,由法性化現之化身佛,即金剛身。(二)五分法易,即戒、定等...

三種法華

指根本、隱密及顯說三種,乃日本天台宗之說。日僧最澄在守護國界章卷上指出,一切佛教盡攝於法華經所說之一乘教中...

三種律儀

說一切有部將律儀(即防護)分為三類:(一)別解脫律儀(梵 prātimoksa-sajvara),又作別解...

三種思惑

指於塵境起諸染著而生之三種惑業。即:(一)俱生思惑,乃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時所生之愛噁心。(二)依見思惑,...

三種相

(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以標相、形相、體相為三種相。(一)標相,標即表,如見煙即知是火等。(二)形相,指長短...

三種重罪

為密宗所立之三種重罪。即:(一)退三昧耶,謂受法之後,退失本誓而不修行。(二)破三昧耶,謂已受密法之行者,...

三種香

指由樹之根、枝、花所製成之世間三種香。據戒德香經載,此三種香唯順風時得聞其香,逆風則不聞;阿難乃思惟欲尋較...

三種病相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載,修禪定者,若善識病源,能明四大、五臟、五根等三種病發之相,善加調治,則身心安隱...

三種神變

又作三種示導、三示現、三神足。據大寶積經卷八十六載,如來有三種神通變化,即:(一)說法神變,如來以無礙大智...

三種鬼神魔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載,魔能現諸形相,惱亂修行,障蔽禪定;行者若不善分別以祛除之,則使魔得其便,而致身...

三種常

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菩提品以法身、報身、應身三身為具有恆常性之三法。即:(一)本性常,謂法身本性常住,無生無滅...

三種教相

(一)又作教相三意。乃法華經與法華以前諸經在教相上之三種差別。即:(一)根性融不融相,即五時八教之判教。法...

三種清淨

指心、身、相之三種清淨。乃大智度論卷四十三釋集散品所立修般若之菩薩所具有者,即:(一)心清淨,不生染心、瞋...

三種淨肉

指許可比丘食用而不犯戒之三種淨肉,即:(一)不為我殺,且不見其殺者。(二)不為我殺,且不聞被殺之聲者。(三...

三種淨業

為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種往生淨土之因,亦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即:(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

三種習氣

指名言、我執、有支三種。又作三種熏習、三熏習。由現行氣分熏習所成,稱為習氣。即:(一)名言習氣,乃依名言熏...

三種莊嚴

(一)極樂淨土之莊嚴功德可分為三類。又作三種成就願心莊嚴、三種願嚴、三嚴。即:(一)國土莊嚴,即佛國土之莊...

三種勝勇猛

為大乘莊嚴經論卷一歸依品所舉修習佛道之三種勝勇猛。即:(一)願勝勇猛,謂初修行之時,發四弘誓願,發大勇猛,...

三種惡

成實論卷十以惡、大惡、惡中惡為三種惡。(一)惡,如殺、盜、淫、妄等違理造作之事皆屬之。(二)大惡,自作亦教...

三種發心

(一)指菩薩在修行道位中所發之三種菩提心,即:(一)信成就發心,謂十信行滿,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發心住。...

三種菩提心

又作三菩提心。(一)菩提心論載,菩提心之行相有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之別,稱為三種菩提心。(一)行願菩提...

三種圓滿安樂

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載,修菩薩行者能成就三種圓滿安樂,即:(一)成就加行圓滿,謂於淨戒不敢毀犯,於身語意清...

三種意生身

通教登地菩薩得如幻三昧,能示現無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剎,隨意無礙,意欲至彼,身亦隨至,故稱意生身。據楞伽...

三種滅

(一)三種有為、無為之滅。即擇滅、非擇滅、無常滅。據發智論卷二載:(一)諸滅是離系,稱為擇滅。(二)諸滅非...

三種僧

(一)據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所載,有:(一)菩薩僧,如文殊、彌勒等菩薩。(二)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

三種睡眠

睡眠,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依天親之遺教經論所立,睡眠之起有三種原因,即:(一)從食而起,(二)從時節而起,...

三種精進

(一)成唯識論卷九所立之三種精進。即:(一)被甲精進,發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願,期無數大劫而無退屈之念,誓...

三種禪

指三種禪定,即:(一)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種:(1)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

三種禮佛

據華嚴孔目章卷一載,以身儀之端正、內心之虔誠與否,而分禮佛之態度為三種。即:(一)成過禮,禮佛時,身儀不正...

三種薰習

(一)指唐譯攝大乘論卷上所舉之三種習氣,即:名言習氣、我執習氣、有支習氣。(參閱「三種習氣」658) (二...

三種證相

據法華懺儀載,上中下三根之人修習法華三昧,於三七日中,一心精進,然以根性之異,故所證之相亦不同。即:(一)...

三種變易生死

乃就變易生死之名而釋為三義,即:(一)微細之生滅稱為變易死,因無常念念遷異,前變後易,故稱變易。又變易是死...

三個告敕

於法華經之說會中,釋尊對化菩薩與來自他方之菩薩所予之三度教敕。即:(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乃欲以此法華經...

三綱

(一)指寺院中統領僧眾,職掌事務之三項僧職。綱,意謂以有德之僧立綱紀,提挈僧眾。即:(一)上座(梵 sth...

三罰業

梵語 trīni dandāni,巴利語 tīni dandāni。略稱三罰。即身罰業、口罰業、意罰業等三...

三聚

(一)指三種類聚。又稱三定聚。即:(一)正定聚,(二)邪定聚,(三)不定聚。大智度論卷八十四言能破顛倒者,...

三聚淨戒

梵語 tri-vidhāni ?īlāni。指大乘菩薩之戒法。又作菩薩三聚戒、三聚清淨戒、三聚圓戒。簡稱三...

三說聲

又作三士。梵語文法中,將說者分為三種,即:(一)自說聲,又作說自聲、上士。指有關說者自身,即第一人稱。(二...

三酸圖

乃以儒、道、釋人物為畫題之圖畫。相傳蘇東坡(儒)、黃魯直(道)同赴金山寺訪佛印和尚(釋),訪畢,出而同嘗桃...

三障

梵語 trīny āvaranāni。三種障礙。(一)又作三重障。指障礙聖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煩惱障、業障、...

三際

(一)即三世。(一)前際(梵 pūrvānta),指過去。(二)後際(梵 aparānta),指未來。(三...

三魂七魄

即眾生身中之三種魂識與七類魄識。三魂,指胎光業魂神識、幽精轉魂神識、相靈現魂神識;七魄,指雀陰魄神識、天賊...

三德

(一)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種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脫三者。依南本涅槃經卷二載,三德猶如伊字三點(悉曇伊字為)...

三德六味

三德,指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槃時,諸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