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十如權實

指「十如是」之權實。諸師對此說法不一。光宅寺僧法雲謂,前五如是─相、性、體、力、作為權,屬於凡夫。其次四如...

十字佛頂印真言

出自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由十字而成佛頂尊之真言,故稱十字佛頂真言。印相:二手內相叉為拳狀,二大拇指並屈入...

十成

完全、十分成就之意。碧岩錄第八十九則(大四八·二一三下):「跳不出鬥,換卻爾眼睛;移卻舌頭,還得十成也未...

十耳

指八地以上菩薩所得之十種聞聲力用。即:(一)聞讚歎聲,斷除貪愛。(二)聞毀訾聲,斷除瞋恚。(三)聞聲聞、緣...

十行

(一)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又作十行心。即:(一)歡喜行,菩薩以無...

十行仙

十種仙人。又作十行仙、十種仙。彼等皆於人中煉心,不循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

十住

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菩薩修行之過程分為五十二階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階位,屬於「住位」,稱為十住,即...

十住小白華位

華,又作花。小白華為四種天華之一,又作白華。於天台宗,以法華六瑞相之第三雨華瑞配於四輪、四種性、四位。小白...

十住心

乃指心之十種狀態。略稱十住。日本真言宗對於眾生髮菩提心之過程,以宗教意識之發展,分類為十種形式,並以此此對...

十住心論

凡十卷。全稱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日僧空海著。收於大正藏第七十七冊。該論立十種住心,以論真言行者心品轉升之次...

十住毗婆沙論

梵名 Da?abhūmika-vibhāsā-?āstra。凡十七卷。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十住...

十住經

梵名Da?abhūmika。凡四卷。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系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即七處八會中之...

十佛

(一)指華嚴經卷五十七離世間品所說之十種佛身。(參閱「十身」440) (二)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之十佛。即:(...

十佛名

又作食時十念。指每日粥、飯二時臨齋所唱之佛名;「十」系示約數,實際唱念十二佛名。相傳此法為東晉道安所創。據...

十佛易行

稱念十方十佛之名,得不退之法門。指龍樹之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述說諸佛易行之一種。原出自寶月童子問法經。...

十利

(一)指散見於諸經中之種種十利。例如乞食十利、禪定十利、粥有十利、精進十利、般若十利、多聞十利、佈施十利、...

十劫

劫,指長久之時間單位。阿彌陀佛在過去世為法藏比丘,於修行時,立四十八願以期成佛。自成佛以來,至今十劫。阿彌...

十劫須臾

指久遠之十劫時間即如短暫之一念須臾。此乃依華嚴十玄門之意,念與劫融通。例如彌陀之成佛,由凡情觀之,至今總歷...

十劫彌陀

乃指阿彌陀佛。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於距今十劫之往昔,即已開悟成佛,是為十劫彌陀。又作十劫正覺、十劫成...

十妙

乃指十種超勝之不可思議而言。智顗解釋「妙法蓮華經」(法華經)經題中最初之「妙」字,謂之包含十義,而分別說跡...

十妙生起次第

指跡門十妙、本門十妙生起之順序關係。(一)跡門十妙生起之次第:(1)以境妙為首,乃因實相之境體,非佛、天、...

十弟子

即十名弟子。又稱十大弟子。密宗行灌頂等儀式作法時,須有十名(或謂數人)年少之沙彌手持法具等,隨於導師大阿闍...

十忍

(一)菩薩斷無明之惑,證得諸法本來寂然時,所得之十種安住心。即:(一)音聲忍,又作隨順音聲忍、隨聲忍。聞說...

十戒

即十種戒。大乘、小乘有各種十戒之說。(一)小乘沙彌、沙彌尼應受持之十戒。又作沙彌戒、沙彌尼戒,或勤策律儀、...

十戒持律法體

法體,即護持佛法之身體,指出家之行者。十戒持律法體,乃尊稱受十戒而能住持不犯之法師。 p440...

十身

身,為梵語 kāya 之意譯,音譯迦耶。指佛、菩薩之十種身。又作十佛。共有九種:(一)融三世間之十身,即華...

十事非法

乃指十事不合律制。又作十非事、十事、十淨。佛陀入滅後百年,跋闍子(巴 Vajjiputtaka)主張「十事...

十來偈

指十種因果法則。佛家示二世之果報有十句,各句均以「來」字作結,故稱「十來」。即: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

十卷章

乃指日本真言宗重要之七部宗典,合計共為十卷。又作十卷書、十卷疏。即空海所著之般若心經秘鍵、即身成佛義、聲字...

十受生藏

受生,意為生於如來家;藏,意為含藏所修所證之理。菩薩若能修習圓滿十種受生藏,即入毗盧遮那如來無量受生藏海,...

十夜

日本淨土宗於舊曆十月所舉行之十日十夜念佛會。又作十夜法要、十夜念、御十夜。大無量壽經(大一二·二七七下):...

十宗

乃華嚴宗對佛教教義之分類批判。通常與五教合稱五教十宗;五教系自教上分類,十宗則自理上分類。依華嚴五教章卷一...

十定

又作十大三昧、十三昧。十,乃表示數之圓極;大三昧,表示行願滿稱法界之定。即說普賢之深定妙用無盡。據新華嚴經...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全一卷。譯者佚名。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又稱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三昧經、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眾生經、十往...

十念血脈

以人體之血脈相連比喻師資(師徒)之法門相承。故師資相承,授受十念之法,稱為十念血脈。(參閱「血脈」2551...

十念往生

五逆之罪人,於臨終時依善知識之教,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此乃出自觀無量壽經之下下品及無量壽經...

十念處

系菩薩所修之十種法。又作十種念處。即:(一)身念處,觀身不淨,所有身中從我所起諸不善法,悉皆遠離。(二)受...

十念業成

由十念相續得以成辦往生之業事。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上(大四○·八三四下):「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辨耳,不必須知...

十忿怒明王

即十尊面現忿怒相之明王。(一)焰鬘得迦(梵 Yamāntaka,意譯降焰摩,即大威德),(二)無能勝,(三...

十明

(一)出自舊華嚴經卷二十八「十明品」,新華嚴經卷四十四改為十通品。指十地菩薩所具之十種智明,又作十種神通、...

十波羅蜜

梵語 da?a-pāramitā。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全稱十波羅蜜多。又作十勝行,或譯為十度...

十波羅蜜菩薩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之檀波羅蜜、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十法

出自大乘十法經。佛答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之問,謂菩薩成就十法,即住於大乘。十法即:(一)成就正信,(二)...

十法見涅槃

又作菩薩修十法見涅槃。據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一載,菩薩成就十法,能明見無相涅槃(謂涅槃之法,離於一切色相),至...

十金剛心

(一)指華嚴經卷五十五離世間品所說之菩薩十種堅固願心,以其堅固如金剛,故稱十金剛心。即:(一)覺了法性,菩...

十長養

(一)菩薩五十二位中,指第二十一位至第三十位之十行。於此位中,暫先長養聖胎,後入十聖位。 (二)指菩薩為增...

十門敘密咒功德深廣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下以十門敘述密咒功德之深廣,十門即:(一)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門,謂一切國土中所有陀羅尼流...

十門釋經

唐代澄觀著華嚴經疏,先總啟十種義門,懸談一經之大意,使知教法之興起,有所自來,稱為十門釋經。即:(一)教起...

十門辯惑論

凡三卷。唐朝復禮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系對太子文學權無二之釋典稽疑十條一一辯釋之作。十門即:通力上感門...

十信

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依諸經典所舉,其...

十信相似道

天台宗圓教行者若入於十信位,斷三界之見思二惑,得六根清淨,圓融之三觀益明,能發相似初住以上真證之智慧,故稱...

十剎

指十寺,為南宋寧宗時,史彌遠所奏上之十座官寺,與五山之寺院制度同時設立。此十寺即:(一)中天竺山天寧萬壽永...

十度三行

謂十度中一一各具三種殊勝行門。度為「到彼岸」之意。菩薩修此行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至涅槃...

十指

(一)「蓮華合掌」中,十指表示十波羅蜜、十法界等。攝無礙經謂,左手五指表胎藏海五智,右手五指表金剛海五智,...

十施

為菩薩所修習之十種施舍行。即:(一)修習施法,又作分減施。菩薩稟性仁慈,行好惠施,珍饌美味,不自貪著,惠施...

十界

指迷與悟之世界,可分為十種類,即:(一)地獄界,(二)餓鬼界,(三)畜生(傍生)界,(四)修羅界,(五)人...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指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之十界,皆為吾人一心所作,故其體平等,無有差別,觀此平等之理,稱為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界一念

乃日本融通念佛宗之教旨。出自融通圓門章(大八四·四上):「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中略)一行一切行,一切...

十界互具

乃指天台宗所謂:佛界至地獄界等十界互相具備其他境界而言。今謂一心能造十界之因果,人心已具足十界,可知十界之...

十界皆成

出自法華經。謂十法界之眾生皆悉成佛,故又作十界皆成佛,此乃法華之特色。一代五時之教中,於第四時說般若經,以...

十界真實

天台宗論十界之性(法體)真實與否之題目。又作十界權實。別教之所談,係為思議相待之十界,認為九界為妄法,佛界...

十界能化菩薩

初地以上之菩薩,能示現十界之身,教化十界眾生。所謂十界,係就其大數而說,實則謂除佛界外之九界而言。(參閱「...

十界圖

指繪有十界相狀之圖。又作十法界圖。為四聖界與六道界合繪之圖畫;即於大圓輪內畫十個小圓輪,並於各小輪內繪上佛...

十相

(一)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以大海十相顯喻菩薩十地之行相。即:(一)漸次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

十科

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三十卷,分十科記述由梁初至唐貞觀十九年間歷代高僧之事蹟;其中前八科為修慧,第九為修福。十...

十軍

以魔軍比喻煩惱,共有十種,又作十種魔軍。出自大智度論卷十五。即:(一)欲,(二)憂愁,(三)飢渴,(四)渴...

十重唯識

又作十門唯識。乃唯識之十種層次。華嚴宗對一切諸法認為皆由一心所現,故說萬法唯識。其義有十種不同,即:(一)...

十重深行

大日經之「秘密漫荼羅品」對傳法灌頂之阿闍梨,分淺略、深秘二種;大日經疏卷三,則總分深淺為十六重。其中十地深...

十重禁戒

(一)乃大乘菩薩嚴厲禁止作犯之十種波羅夷罪。又稱十重波羅提木叉、十波羅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無...

十重障

指十地菩薩所斷之十種重障,單稱十障。即:(一)異生性障,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起之種子而立異生性,障無漏之聖...

十乘觀法

乃天台宗修圓頓止觀於預備條件二十五方便修畢後,為正觀對像之軌範的十種觀法。用此十法,由因至果,故謂十法成乘...

十恩

眾生蒙受如來之十種恩。又作如來十恩。即:(一)發心普被恩,如來為眾生而發菩提心,咸令受利益得安樂。(二)難...

十殊勝語

即大乘之教體。據攝大乘論卷一載,即:(一)所知依殊勝殊勝語,阿賴耶識為所知之本體,故稱所知依。(二)所知相...

十海

(一)乃指佛陀開悟之十種境界。其境廣大無邊而難以量度,故以海譬喻。據舊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所載,即:(一...

十益

又作聞經十益。據華嚴經疏卷一載,聽聞華嚴經有十種益,即:(一)見聞益,謂見聞如來常說遍說此大經,佛佛道同,...

十神力

(一)指佛演說法華經後,示現之十種神變。即:(一)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二)由無數毛孔放無數色光,遍照十方...

十神力無礙用

十回向位中第八如相回向位之菩薩有十種無礙用,神力無礙用即為其中之一。出自八十華嚴卷五十六離世間品,六十華嚴...

十回向

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指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

十問

指金剛手在大日經中向佛陀請益之十個問題。大日經一部之內容,即佛陀之一一闡說。(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

十問訊

又作普同問訊。即低頭合掌,向左、右側問訊,此左右橫向之形,如橫書「一」字;復向正面問訊,合掌當胸而下,如縱...

十習因

指招感未來地獄果報之十種習因。又作十習、十因十果。習,習續之義。習續前念的善、惡、無記之因,而招感後念的善...

十勝行

十種殊勝之行。(一)十地菩薩到達大涅槃所修之十種勝行,即十波羅蜜。(參閱「十波羅蜜」451) (二)遊戲自...

十喻

教示諸法皆空與人身無常之十種譬喻。(一)以十種譬喻解釋諸法為空之理:(1)幻喻(梵 māyā-upama)...

十報法經

凡二卷。後漢安世高譯。全稱長阿含十報法經。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此經典與長阿含之眾集經、增一經等皆彙集佛教初期...

十惡果報

眾生前世造十惡業,招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其後若生人中,以餘業未盡,於每一惡中復受二種果報,稱為十惡...

十惱亂

修行安樂者宜遠離之十種惱亂。即:(一)豪勢,指國王、王子等。(二)邪人法,即外道之法。(三)凶戲,即兇惡之...

十普門

週遍之圓法,能通入實相,計有十法,稱為十普門。即:(一)慈悲普,眾生緣、法緣、無緣之三慈中,僅無緣之慈悲與...

十智

梵語 da?a jānāni。(一)就有漏智及無漏智之性分為十種。(一)世俗智(梵 sajvrti-jān...

十智同真

為汾陽善昭禪師所立用以接引學人之方法,表示十智同歸於一真如之意。十智即:同一質、同大事、總同參、同真智、同...

十無二

諸佛世尊具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即:(一)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二)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

十無依行

以行法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處,然或緣邪見、或依惡緣,其行法有不為功德善根之所依止者,共有十種,稱十無依行。又...

十無畏

全稱十種無畏。又作十無所畏。即十回向中,法界無量回向位之菩薩所具有之十種無所畏。(一)聞持無畏,菩薩聞持一...

十無盡句

乃十種無盡法。又作十不可盡法、十無盡法。初歡喜地之菩薩發廣大願,而說「十法有盡,我願亦盡;此十法無盡,我願...

十無盡藏

華嚴宗之教義。略稱十藏。藏,有含攝、蘊積、出生之義。華嚴宗將諸佛所說之教法分為十種藏,以之為菩薩修行之行法...

十無學支

得阿羅漢果之無學人所成就之十種無漏法。又作十無學法。即:(一)無學正見,與無漏作意相應之慧。(二)無學正思...

十無礙

(一)為華嚴經盧舍那佛品所說華藏莊嚴世界海所具足之十種無礙。即:(一)情事無礙,謂應情顯現,事超情外。(二...

十無礙用

如相回向位菩薩具有之十種自在無礙之力用。即:(一)眾生無礙用,(二)國土無礙用,(三)法無礙用,(四)身無...

十發趣心

指地前菩薩為趣入大乘所發之十種心。略稱十發趣。即:(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

十善十惡

十善即十善業,梵語 da?aku?ala-karmāni。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

十善巧

系三乘所修所觀之法門。即:(一)蘊善巧,指五蘊。(二)處善巧,十二處。(三)界善巧,十八界。(四)緣起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