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丈夫志干

指意志強固之勇者,又指堪忍永劫修行,積德猛進之菩薩。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二六·四一上):「懧弱怯劣,無有大...

上人

梵語 purusarsabha。對智德兼備而可為眾僧及眾人師者之高僧的尊稱。釋氏要覽卷上謂,內有智德,外有...

上下華嚴寺

指山西大同境內之上華嚴寺與下華嚴寺。兩寺皆建於遼時,為市區內最大、最古老之寺宇,具有濃郁之中國風味。上華嚴...

上上人

日本淨土宗對念佛行者之讚譽。為五種嘉譽之一。日本淨土宗開祖源空根據觀無量壽經稱念佛人為人中之分陀利華,以分...

大寺

巴利名 Mahā-vihāra。音譯摩訶毗訶羅。乃錫蘭古寺院,位於舊都阿[少/兔]羅陀補羅城(巴 Anur...

上行菩薩

上行,梵名 Vi?ista-cāritra。即法華經所載從地踴出菩薩中之第一位。又作種種行菩薩。據法華經從...

上求下化

謂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乃菩薩行之內容。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一(大二六·三三七下):「自利利他,勝如實修行,...

上足

指上首弟子,即門下、會中之優秀弟子。 p716...

上供

指於諸佛、祖師聖像前,備供物聖膳等物供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大四八·一一三二上):「聖僧侍者,貴有道...

上味

指最佳味。往生要集卷中載,阿彌陀佛以飲食施與眾生之故,遂得上味相;其舌下有二寶珠,流注甘露,滴舌根上,諸天...

上明寺

位於湖北江陵之古剎。塔宇壯麗,僧房萬間,當地寺廟無堪比擬者。南北朝時高僧多棲止於此,為當時義學名剎。 p7...

上肩

指禪家之上位。例如東序之人以佛座在上,而以己之右肩為上肩,西序之人則以左肩為上肩。我國秦漢以前以右為上,後...

上肩順轉

上肩,指左肩;即順左肩而轉。敕修百丈清規卷六日用軌範條(大四八·一一四四下):「以上肩順轉(謂左肩也)若前...

上品戒

為大乘戒三種受戒之一。指在諸佛菩薩面前所受之戒,為真實上品之戒。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二四·一○二○下):...

上品蓮台

指上品往生極樂者所化生之蓮台。往生極樂之三品中,上品生者化生於七寶池中之七寶大蓮華,故稱上品蓮台。 p71...

上界

(一)指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天。與「欲界」對稱。於密教中,為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五類天之一。此天為魔醯首羅等...

上茅城

(一)梵名 Ku?āgrapura。音譯矩奢揭羅補羅。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之正中,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舊城,故...

上首

梵語 pramukha,巴利語 pamukha。(一)即大眾之中位居最上者。於佛世時即有此稱,上首一詞散見...

上首功德

指勝妙無過之功德。乃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八種佛功德之一。彼淨土之上首以阿彌陀佛為最尊,其勝妙拔群,無有超...

上香

奉香於佛前之爐中。上香之法,分成線香與檀香兩種。(一)線香,將香穿在食指及中指中間,併用拇指將香之一端捺住...

上乘禪

指頓悟自心之禪。禪宗自謂超乎大、小二乘之上,故別立此名。據景德傳燈錄載,禪有深淺階級,悟「我空偏真」之理而...

上師

西藏佛教對具有高德勝行、堪為世人軌範者之尊稱。又作金剛上師。西藏人稱為喇嘛。喇嘛,為藏語 bla-ma 之...

上座

梵語 sthavira,巴利語 thera。音譯悉他薛羅、悉提那。又稱長老、上臘、首座、尚座、住位等。乃三...

上座十法

指上座所應具足之十種條件。據十誦律卷五十載,即:(一)有所住處。(二)無畏、無能遮者。(三)能息煩惱。(四...

上座部

梵名 ārya-sthavira-nikāya,巴利名 Thera-Vāda。又稱銅鍱部。音譯作他鞞羅部、...

上根

指上等之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優者。又指「信、進、念、定、慧」等五根...

上堂

禪林用語。(一)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中世以後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有:(一)旦望上堂,...

上堂牌

指預告上堂之牌示。即報大眾上堂時日之揭示,懸於法堂之前門,縱二尺三寸,橫一尺三寸。每逢朔望之時,侍者吩咐客...

上淵

(1627~1679)明末清初禪僧。又稱海淵。冀州新河人,俗姓曹。號波停。年十六至海虞(江蘇常熟東)之三峰...

上廁法

指如廁之作法。乃為僧徒日常生活所應注意之事項,尤以律宗、禪宗視之為重要規定。據毗尼母經卷六載,如廁之時,應...

上間

指禪院之上位。人面向堂時,以己身之右為上間,法堂、方丈(南向)則以東為上間,僧堂(東向)則以北為上間,庫司...

上煩惱

(一)即由根本無明所生之枝末惑。又指十大惑中之根本煩惱強盛者。勝鬘寶窟卷中末(大三七·五二中):「四住所起...

上睿

(一)(1624~?)清代臨濟宗僧。號楚林。中年時舍世榮,得洪山俞昭允汾之法。歷住潭州(湖南)南雲興化禪林...

上樂金剛

又稱勝樂金剛。為西藏拉薩下密院修無上瑜伽密之本尊。其像為雙尊,置於雙層蓮花座上。明王上樂金剛有三面,每面各...

上藍順

宋代臨濟宗僧。生卒年不詳。西蜀人。出家後,與圓通居訥同行赴蜀,後參謁黃龍慧南,得其心法。歷住洪州(江西)上...

上轉

指向上轉。又作上轉門。與「下轉」對稱。始覺為自利而上進,稱為上轉;本覺為化他而下向,稱為下轉。即真言行者發...

丸土

土製之丸粒。又作九丸土。即如廁之後,用以清潔手等之物。九丸之中,三丸洗手,三丸洗瓶,三丸洗足。或以壁土干後...

丸香

調和各種香而成之丸粒,乃密教修護摩法時所用供物之一。行法時,投諸爐中,燒以供養。蓋丸香系以丁子香、白檀香、...

凡小

其意有二:(一)指凡夫。凡夫即小人,故稱凡小。(二)指凡夫與小乘之人,兩者併稱凡小。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

凡小八倒

指凡夫與小乘之人所起八種顛倒之見解。即:(一)非常計常,(二)非樂計樂,(三)非我計我,(四)不淨計淨,(...

凡夫

梵語 prthag-jana。音譯作必栗托仡那,意譯為異生。略稱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階位而言,則未見四諦...

凡夫十重妄

凡夫之阿賴耶識迷妄不覺,據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二所舉,將此不覺分為十重,且每重皆以夢喻之。即:(一)...

凡夫禪

即以浸法悅、求幸福為目的而修行之禪。宗密於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謂,此類禪者雖能正信因果,然以欣上厭下而修...

凡性

指凡夫之性。又稱凡夫性、異生性。為法相宗二十四不相應之一。即身具見惑而未證諦理之性。(參閱「異生性」515...

凡習

指凡夫習善習惡之是非行動。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大四八·四○七中):「漸除凡習,漸顯聖德,如風激動大海,...

凡聖

乃指凡夫與聖者。聖者又稱聖人,即見道位(初生無漏智,見四諦道理之階位)以上之人。小乘指預流向以上之人,大乘...

凡聖一如

又作佛凡一體、凡聖不二。乃指凡聖本性同一。即凡夫(指在迷惑中之眾生)所具之本性,與聖者(超越迷惑者)所具之...

凡僧

(一)未證聖果之平凡僧。又作愚凡僧。為「聖僧」之對稱。梁高僧傳卷三(大五○·三三九下):「嚴(智嚴)雖戒操...

凡福

指人、天之福德。與三乘修行聖果之福德對稱。此人天福德系為求得現生之樂與後生之樂,而勤修佈施、持戒、修定等三...

久住

指久居一處。法華經卷二信解品中謂,久住係指長者之窮子久住在外。又同經見寶塔品之久住,則指令法久住;如來壽量...

久修

指長期之修行。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大九·五九下):「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長期修行...

久遠

即時間久遠。無限之往昔,稱為久遠劫。成佛之時於歷史可考者,稱為近成佛;若從無始以來即已成佛者,則稱久遠實成...

久遠實成

又作久成、久遠古成、久遠本佛、無始古佛。乃謂在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之伽耶始成(近成)之釋尊...

乞士

梵語 bhiksu 之意譯,指比丘。比丘為杜絕一切生業以清淨活命,乃向信徒乞食,以之維持色身,故稱乞士。[...

乞雨

乃久旱之時,以宗教儀式祈求降雨之事。又稱祈雨、請雨。佛教中誦讀有關祈雨之海龍王經,即為乞雨之始。在我國和日...

乞食

梵語 paindapātika,巴利語 pindapāta。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而乞食於人之一種行儀。又作...

乞食十利

乞食有十種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

乞食四分

據寶雲經卷八載,佛制乞食之法,一日之中,必以七家為限,為無多貪之故。又比丘須將乞得之食物分作四分,故稱乞食...

乞眼婆羅門

對因位修行中之菩薩乞求施與眼目之惡婆羅門。賢愚經卷六、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七、巴利本生經、...

乞灑

悉曇字 (ks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乞叉、吃灑、葛叉、剎、差、荼、羅、矩。大品般若經...

於法開

晉代僧。為晉代般若學六家七宗中「識含宗」之代表人物。其生年、籍貫均不詳。師事於法蘭,敏睿善辯,以數術弘教。...

於法蘭

晉代僧。高陽(河北蠡縣)人。少有異操,十五歲出家,以精勤為業,冠年即名流四遠。性好山泉,常居長安山寺,與竺...

於道邃

晉代僧。為晉代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緣會宗」之代表人物。敦煌人。自幼即孤,年十六出家,師事於法蘭。當時大德竺法...

于闐

梵名 Ku-stana。西域古王國。又作於填、於殿、於遁、溪丹。位於新疆西部,即今和闐(Khotan)之地...

亡五眾物

指五眾死亡後之遺物。五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就此五眾之遺物而分輕重,三衣等之輕物分與現...

亡名

(一)北魏僧。生卒年不詳。從學於洛陽道辯法師。博通經論,辯才無礙,兼富文藻,以負才傲俗,其師道辯聞而杖之。...

亡是非論

全一卷。隋代僧曇遷(542~607)撰。本書無單行本,唐代智儼編集之華嚴經孔目章卷四收錄其全文(大正藏第四...

亡僧索命

禪宗公案名。鹽官齊安會下有一主事僧將死,鬼使來索其命時,僧告曰(卍續一四八·一二一下):「身為主事,未暇修...

兀庵普寧

(1197~1276)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日本臨濟宗兀庵派之祖。兀庵,又作兀庵。西蜀(四川成都)人。自幼出...

兀庵普寧禪師語錄

凡三卷。又作宗覺禪師語錄、兀庵寧和尚語錄、兀庵和尚語錄、兀庵錄。收於卍續藏第一二三冊。淨韶等編,南宋度宗咸...

千二百五十人

指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

千山

原名千華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位於遼東省鞍山市東二十公里處。海拔七百餘公尺,面積三百餘平方公里。山中...

千化

指密教千葉蓮花台上之釋迦化佛。據梵網經卷下載,盧舍那佛所坐之蓮花台,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為一百億國,...

千手經

即記載關於千手觀音之經典,共有四本。即: (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一卷。唐代...

千手觀音

六觀音之一。全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梵 Avalokite?vara-sahasrabhuja-locana...

千日詣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千日參。即在千日之間,連續到神社、佛寺參拜祈願。相傳日本自平安末期即行此風。到後世,若於...

千如是

為天台宗融攝一切諸法而立三千數目時之用語。「如是」,表示指示之詞。天台宗賅攝萬法,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總...

千佛

乃指同時期出現之一千尊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大九·五四下):「汝之功德,千佛(梵 buddha-sah...

千佛山

位於山東濟南城南。山壁鑿有凸形佛像,大小不下千餘,故有此稱。原名歷山,相傳昔時虞舜曾於此耕作,故又稱舜耕山...

千佛岩

位於四川宜賓北郊岷江南岸翠屏山。山勢小巧秀麗,嫵媚清幽。拾級登山,松柏夾道;綠柳幽篁,橙林橘苑,一片蔥鬱。...

千佛洞

(一)甘肅敦煌縣東南有鳴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共三寺,俗稱上寺、中寺、下寺)。寺旁石室甚多,舊名莫高窟,俗稱...

千松筆記

全一卷。明代僧大韶著,明末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一四冊。輯錄大韶住辨山千松禪院時所記述之千松筆記、禪宗合論、...

千法明門

明門,智慧之異稱。通達千種法之智慧,稱為千法明門,為第二地菩薩所修者。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八·八...

千部會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千僧讀經、千部經。為祈願與追思供養,而將同一經典讀誦一千遍之法會。即招請眾多僧人,令各讀...

千尊佛

即指造佛供養時,將同樣大小之佛像併排繪畫或雕刻之。印度、西域之石窟寺壁面上即有無數同型佛像併排著,俗稱千佛...

千無一失

指無所漏失。淨土宗專修報土往生正業之弘願念佛者,執心牢固,定生極樂之國。雜修行者,執心不牢,墮於懈慢之邦,...

千華派

乃我國南山律宗之一派,以江蘇句容縣寶華山隆昌寺為重鎮。唐代道宣為此派高祖,明代如馨為太祖,寂光為寶華山中興...

千葉蓮華

指千瓣蓮華。(一)為供養佛之用。大般若經卷一序品(大八·二一八中):「爾時寶積佛以千葉金色蓮花與普明菩薩,...

千僧供養

又作千僧齋、千僧會。即同時供養一千名僧侶之法會。據大智度論卷二、卷三載,釋尊之時,頻婆娑羅王曾供養千位比丘...

千熙

(1307~1382)高麗僧。慶尚北道慶州人。號雪山。十三歲,投華嚴龍社主之一非,十九歲,參究禪旨。恭愍王...

千福寺

位於陝西長安安定坊之古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章懷太子舍宅為寺。善導之門人懷感住之,時四方同好之士來...

千燈會

燃千燈以供佛之法會。旨在懺悔、滅罪,而以千燈供養佛陀或菩薩,以求得證三藐三菩提。中日佛教界皆有此風。 p7...

千輻輪相

指具足千輻輪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稱足下輪相(巴 hetthā pāda-talesu cakkā...

大阿闍黎

密宗修法時之主要領導僧侶。又稱大阿闍梨、大阿闍梨耶、大阿。助修者則稱小阿闍梨。冠上「大」字,係表尊崇之意。...

大鍵

又作鍵[金*諮]。即應量器內重疊三個小缽之第二鐼。於摩訶僧祇律稱為大鍵[金*諮],於十誦律稱為鍵[金*諮]...

叉手

兩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種。又稱金剛合掌。即合掌交叉兩手之指頭。中阿含經卷三(大一·四三八中):...

口力論師

為印度古代外道之一派。該派主張虛空為萬物之真因。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口力論師為二十種外道中之第十九,由於主...

口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之行法。即遠離說過、輕慢、嘆毀、怨嫌等四事,修攝其心,而得安樂。法華經安樂行...

口傳

又作口訣、口授、面授、面授口訣。乃為師者選出特優之弟子,以口述方式授以奧義。蓋印度古代視筆錄佛典為有瀆神聖...

口業

梵語 vāk-karman。又作語業。三業之一。指依言語宣示內心之意樂,及由此而引起之無表業。關於口業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