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山僧

山野之僧。原指止住山中之僧。其後,凡住於聚落者,亦稱山僧、山衲,而演成自謙之詞,且多為禪僧所用。臨濟禪師語...

山頭

(一)指葬祭場。[敕修百丈清規卷七亡僧板帳式條] (二)指涅槃台,即置棺之台,又作化壇。(參閱「化壇」13...

山嶽崇拜

乃將山嶽加以神格化而崇拜之。我國自古即有山神之信仰,如「山中方七日,世上數千年」之傳說,每以雲深不知處之山...

川施餓鬼

日本佛教用語。指為溺死者祈求冥福,而於河岸舉行之餓鬼供養法會。多行於夏季。 p956...

工夫

禪林用語。又作功夫。多用於指思惟辨道之事。有程度與時間二義,即:(一)指修行之程度或境地。大慧書卷上(大四...

工巧明

梵語 ?ilpasthāna-vidya。又作世工業明、巧業明。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佔...

工布查布

清代烏朱穆秦部落人。自幼承清聖祖鞠育之恩,後任儀賓之職,又通西土之語,故世宗特留之於帝都,任西番學總理,掌...

己心法門

即於一己心中所修得之法門。摩訶止觀卷一上(大四六·一中):「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此自己心...

己心彌陀

又作己心淨土、自性彌陀、唯心彌陀。指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俱在自己心中。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四八·三五二中):...

己界

(一)即佛界對眾生界自謂己身為己界。此係為別於眾生煩惱生死之染法及佛解脫涅槃之淨法而方便說示之語。(二)指...

己證

又作自證。即指自己所證見之見解、境界,為他人所難以窺知者。又指對一般傳承之說,有其獨到之見解。由此等自證之...

已今當

指已生、今生、當生,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或指已往、現今、當來。又以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前四時為所說...

已生

梵語 bhūta。與「未生」相對。(一)指法體自未來之生相位(即未來位之最後一剎那)流至現在位之剎那。[俱...

已相應

大乘起信論就薰習真如之體用,而有已相應與未相應二門之分。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載,已相應者,地上菩薩得根本...

已辨地

梵語 krtāvī-bhūmi。又作所作辨地、已作地、已辦地。即天台宗所說三乘共位之第七地。三乘之行者,斷...

已還

又作以來、以至。還,還歸之意。如謂「三千年已還」,即指三千年之過去以至於目前之間。或謂「等覺已還」,則指自...

已離欲者

又作已離欲人。指脫離欲界修惑之人。通常可分為異生與聖者兩種:(一)異生,依俱舍論卷二十三之說,在凡夫位,修...

干闍那

梵語 kacata,巴利語 kacaka。又作建折那、干闍羅。學名 Commelina salicifol...

梵語 dhanus,巴利語 dhanu。音譯馱怒沙。為古代印度之長度單位。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雜阿毗曇心...

弓長

明代河北高陽人。創始明代民間宗教之圓頓教。曾拜聞香教教主王森為師。熹宗天啟四年(1624)創教。崇禎初年,...

不了佛智

謂於佛智之不可思議存疑,未能了悟如來所以為大、為尊之原因。[無量壽經卷下(曹魏康僧鎧譯)] p960...

不二

又作無二、離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據大乘義章卷一載,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

不二不異

不二即不異。由性而言,稱為不二;由相而言,稱為不異。[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四] p960...

不二法門

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不二摩訶衍

指性德圓滿海。釋摩訶衍論(為起信論之註釋書)立義分所立之三十三種門法中,以不二摩訶衍為第一門法,即超越根機...

不二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表三十三身中之執金剛身。凡有眾生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執金剛身為其說法。此執金...

不久詣道場

謂不久將成佛。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六中):「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p9...

不才淨

禪林用語。系禪林呵斥語言文字為葛藤之語。與「不才不淨」一語同義。臨濟錄示眾(大四七·五○二上):「山僧今時...

不丹佛教

不丹,為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之小國,面積四萬七千平方公里,北界西藏,南鄰印度,西接錫金,大部分為險峻山區,對...

不分教五意

唐代之清涼澄觀推求佛教之根本有五意:(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謂佛所說諸法,理本無二,隨機異解,故有殊途;...

不可見有對色

三種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五根、四塵。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其勝義根及聲、香、味、觸四塵等,均非眼所能...

不可見無對色

三種色之一。指十一色法中之無表色。無表色非眼能見,非由極微所成,其自性無對礙,故稱不可見無對色。其自性雖無...

不可思議

(一)梵語 a-cintya。又作不思議、難思議。指不可思慮言說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諸佛菩薩覺悟之境地,...

不可思議尊

(一)諸佛之通稱。佛境界非人之心智所能分別思慮,亦遠非言語所能述說者,故有此稱。據大寶積經卷三十七載,如來...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指二乘聲聞等無法思議之大乘教法。解脫,為三昧之異名。三昧之神用鉅細相容,隨變於法,自在無礙,離一切繫縛,故...

不可得

梵語 an-upalambha。為空之異名。指無論如何尋求,皆不能得知。佛教謂一切諸法之存在並無固定不變之...

不可得空

梵語 anupalambha-?ūnyatā。又作無所有空。十八空之一。生死涅槃等一切諸法,性相寂滅,求之...

不可棄

小乘化地部開祖之名。傳說於出生時,其母棄諸井中,幸為其父所救,故稱不可棄。初為婆羅門,通解外道諸義,後皈依...

不可越守護

梵名 Durdharsa-dvārapāla。居於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及外金剛部院西方之門二守護之一。又作難...

不可稱

(一)與不可思議、不可說同義。謂佛之大功德超絕殊勝,非言語所能稱讚。 (二)梵語 atulya。古印度十大...

不可說

梵語 an-abhilāpya。又作不可言說、不說。謂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詮釋者。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八虛...

不正知

梵語 a-sajprajanya。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指誤解所觀之境之精神作用。即不符合佛教教義之認識。...

不正食

(一)梵語 khādanīya。音譯作珂但尼、佉陀尼、佉闍尼。意譯為嚼食。即需要經過咀嚼而後吞食之硬食。據...

不生

(一)梵語 arhan。音譯阿羅漢。得阿羅漢果者,不再受生於三界五趣之中,即永入涅槃,不受生死之果報,故稱...

不生不生不可說

四不可說之一。語出大涅槃經德王品。天台家以之配為圓教所詮之諦理。圓教說真如之理本來不生,十界差別之事以即於...

不生不滅

乃「生滅」之相對詞。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時,亦每以「不生不滅」表之。據般若心經謂,此世一切之存在有「無實體...

不生斷

三斷之一。謂缺一切生法之緣而畢竟不生。即得初地法空之時,能令三途惡道之苦果永不更生,且使人中之無根二形、北...

不立文字

禪林用語。指以心傳心。禪宗認為悟之內容,無法以文字言語傳述,必須由師心直接傳予弟子心,此種以心傳心之境地,...

不共

梵語 āvenika,巴利語同。指不共同,即獨特之法。如十力、四無畏等十八法唯獨佛所得,餘阿羅漢等聖者則未...

不共不定過

因明用語。六不定之一,三十三過中因十四過之一。指因三相中缺第二相,遂致同時不通於同品與異品之過失。相當九句...

不共有法

因明用語。因明中,能別之宗法應為立(立論者)敵(問難者)所不共許(共許,共同承認之意)其為實有者,稱為不共...

不共法

梵語 ā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薩所具足,而凡夫...

不共相

又作自相。「共相」之對稱。謂一人所感,一人受用之相,如色法中五根等正報。正報之親因緣種子稱為不共相種子,受...

不共教

「共教」之對稱。又作不共般若。指不與二乘共學,而獨為菩薩之教。依華嚴五十要問答卷上之說,華嚴別教一乘乃唯為...

不共許

因明用語。許,同意、認可之意。因明論式中,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不共同認可立論中之條件。就宗依而論,...

不共無明

「相應無明」之對稱。又作獨頭無明。即與其他貪等之本惑不相應而起之無明。在俱舍宗,與貪等十隨眠不相應而起之無...

不共業

梵語 āvenika-karman。「共業」之對稱。指有情各自依身所感之善惡業。反之,眾生共通之業因稱為共...

不共種子

「共種子」之對稱。又作不共相種子。指能變生一人受用之法的種子。即五根種子。五根之勝義根不通於他人,故為不共...

不共變

謂由各人不共之業而變現各自不共之境。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參閱「四變」1855) p968...

不如法

「如法」之對稱。又作不法。謂不如正理之義,或謂違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說之教法,或符合正確...

不如密多

又作不如蜜多。禪宗傳燈系譜印度第二十六祖。為南印度得勝王之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得法後,游化至南印度,其時,...

不如無子

家有逆子不如無子。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上):「父母教誨,瞋目怒應(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

不安穩業

「安穩業」之對稱。指不善業。此業為受苦報之因,故有此稱。俱舍論卷十五(大二九·八○下):「不安穩業名為不善...

不成因

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因(理由)須具備三相,方能成正因,缺乏任何一相皆成似因,其中因缺乏第一項而不能證明宗...

不死

梵語 amrta。指永遠的生命。一般譯作甘露。佛陀之教稱作甘露法,以其超越時空而永恆,故佛生時降甘露雨,象...

不死門

指入涅槃之門。無常經(大一七·七四五下):「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p969...

不死矯亂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即印度古代外道中之不死無亂外道。彼外道執天之長壽為常住不死,自說不死不亂。以所言矯亂,故有...

不死矯亂論

為印度古代外道所執六十二見之一;屬於計執過去而起之分別見解。即針對不死(一說為所事之天)之問題,自己並非如...

不死藥

能得長壽或遠離病苦之藥。此有二說,一指雪山香藥娑呵(梵 sahā),一指阿伽陀藥(梵 agada)。[北本...

不死覺

八種惡覺之一。謂人甚富有而常憶不死之念。覺,新譯尋思。以其覺違逆正理,故稱惡覺。大乘義章卷五之末以八覺為修...

不老不死

指悟入諸法實相。悟諸法實相者,知生老病死本來空寂,原無老死,故法華經藥王品、法華義疏卷十一等均謂聽聞法華經...

不自在

(一)梵語 a-ī?vara。音譯阿伊濕伐囉。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何苦經(大一·六五九下):「在家者以自...

不至境

「至境」之對稱。指色境與聲境。五根緣五境之中,眼根取色境,耳根取聲境,鼻根取香境,舌根取味境,身根取觸境。...

不行而行

指體達真如之理而修行。真如之理平等無相,冥合此無相之理而修行,即無故行之心而自契於行,稱為不行而行。據往生...

不住拜

指禮拜不止,以至於百千拜。禪林象器箋卷十:「法益之時,亦有不住拜,謂禮拜而不止也,可到百千拜,是皆佛祖之會...

不但中

「但中」之對稱。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諦之說,以雙遮雙照為中道之實義,其中,觀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觀圓融,...

不但空

指中道空。又作不可得空。為「但空」之對稱。謂不但見但空,且兼見不空,而達中道義之空。觀不但空之理,稱為不但...

不即不離

猶言「不一不異」。如水與波,兩者有別,故謂不即;水、波之性無別,故謂不離。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五上):「不...

不忘禪

禪定之一種。即練習記憶之禪定。舍利弗問經記載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 p971...

不男

男根不具之人。依先天及後天等差別,有五種不男。(參閱「五種不能男」1175) p971...

不見三寶厄

於彌陀化土所受災厄之一。往生彌陀之化土者,以於因中疑惑佛智之罪咎,故未能得見真實之佛、法、僧三寶,唯得見化...

不見舉

三舉之一。比丘犯罪而不認罪者,稱為不見。舉發不見者而治其罪,稱為不見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一](...

不來不去

梵語 anāya-vyaya。為佛典中表示諸法自性之用語。謂自本性而言,諸法均無去來往覆。蓋若自世俗之見解...

不兩舌

梵語 pai?unyāt prativirati。十善之一。謂不說能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參閱「十善十...

不受一切法

謂心無愛著,於諸漏心得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法華經化城喻品] p972...

不和合性

梵語 a-sāmagrī。又作異性。「和合性」之對稱。唯識宗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之一。即能妨礙諸緣和合而令諸...

不定

(一)梵語 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 dvāv-aniyatau)。為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

不定止觀

天台宗所立三種止觀之一。又作不定觀。既非初觀實相,又非次第由淺至深,而系任修一法,由過去宿習之所發,豁然開...

不定主義

梵名 Syāt-vāda。又稱或然論。印度耆那教之一種判斷理論。耆那教哲學家婆達羅巴忽(梵 Bhadrab...

不定因

因明用語。指因明論式中,缺乏因(理由)之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或第三相(異品遍無性)所致之過失。計有六種,即...

不定地法

梵語 aniyata-bhūmika dharma。為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共有尋、伺、睡眠、惡作、貪、...

不定教

三教之一,化儀四教之一。即不攝於頓漸二教的化儀之教。又作得益不定化儀。依法華經玄義卷十上、華嚴經疏卷一載,...

不定業

「定業」之對稱。善惡業中,受果與否尚未決定,或決定受果而未決定其時者,稱為不定業。與定業相較,不定業概屬輕...

不定種性

梵語 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指由本有無漏...

不定聚

梵語 aniyata-rā?i,巴利語 aniyata-rāsi。又作不定性聚、不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見際...

不放逸

梵語 apramā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範於惡事,專注於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於對治放...

不知足者

「知足」之對稱。指於自己本分之外無饜的貪求者,亦即慾念強烈而不知饜足之人。一切苦惱皆由強勁之慾念而起,故修...

不空

(705~774)梵名 Amoghavajra。又作不空金剛。為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又作光明真言、大灌頂光真言。略作光言。為大日如來之真言,又為一切諸佛菩薩之總咒。此密咒系謂自大日如來不空真...

不空王三昧

又作金剛王三昧。指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即大日如來所入之三昧。據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載,釋迦能仁如來住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