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不空如來藏

又作不空真如。「空如來藏」之對稱。如來藏離脫一切煩惱,稱為空如來藏;如來藏具足恆沙不思議佛法,與之不離、不...

不空成就如來

梵名 Amoghasiddhi。又作不空成就佛。金剛界五佛之一。位於金剛界曼荼羅五解脫輪中北方月輪之中央。...

不空見菩薩

不空見,梵名 Amogha-dar?ana。又作不空眼菩薩、正流菩薩。屬於賢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剛界曼荼羅...

不空供養寶菩薩

梵名 āryāmogha-pūja-mani。又作不空供養菩薩、供養寶菩薩。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囉囌悉地院...

不空金剛菩薩

不空金剛,梵名 Amogha-vajra。位列現圖胎藏界曼荼囉囌悉地院南方之第四位。與金剛界曼荼羅東方阿...

不空鉤依菩薩法

不空鉤觀音之修法。據宋高僧傳卷一載,唐開元七年(719)正月至五月不雨,金剛智依不空鉤依菩薩法起壇,躬繪七...

不空鉤觀自在菩薩

不空鉤,梵名 Amoghāvku?a。位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下列之最西端。此菩薩之本誓為以大慈大悲...

不空罥索觀音

不空罥索,梵名 Amogha-pā?a。又作不空罥索觀世音菩薩、不空王觀世音菩薩、不空廣大明王觀世音菩薩、...

不唧

唧[口*留],為秀、就之反切語。不唧[口*留],即不秀不就之義。指不伶俐、暗昧不慧之鈍漢。宗子京筆記載:「...

五序

天台智顗分法華經別序為五者,即:(一)眾准序,「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等即是。(二)現瑞序,「六瑞」即是。(三...

不信

梵語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為七十五法之一,亦為百法之一。指內心污濁之精神作用。於四諦三寶等,未...

不律儀

又作惡戒、惡律儀。謂立誓行殺生等惡業。不禁身、語之惡,係顛倒之戒律,故稱不律儀。能發惡之無表色。俱舍論卷十...

不思善不思惡

(一)指絕離善惡二念。 (二)指徹達善、惡二見,住於絕對唯一之念。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之「坐...

不思議劫

謂劫數眾多而不可思議。「劫」為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亦以之說明宇宙生成與毀滅之過程乃不可計算...

不思議身

又作不思議變易身。即受不思議變易生死之身。系由無漏之定力、願力所助感,妙用而難測。[成唯識論卷八](參閱「...

不思議空

(一)又作第一義空。佛、菩薩所證得之空,斷絕有無差別,非二乘凡夫所能測知,故稱不思議空。勝鬘經寶窟引龍樹之...

不思議空智

指證得不思議空理之佛智。勝鬘經無邊聖諦章第六(大一二·二二一上):「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 p980...

不思議真言相道法

真言相,謂真言之實相。此真言一一之聲字受如來加持,現於光明輪中,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之聲字,以種種之聲字成無...

不思議業相

隨染本覺二相之一。為「智淨相」之對稱。指還於清淨本覺業用之相。即依智淨相(始覺究竟與本覺一致)而無量功德之...

不思議慧童子

不思議慧,梵名 Acintyamati。文殊八大童子之一。位列文殊曼荼羅第二院之東南隅。亦有說此尊與廣大、...

不思議慧菩薩

不思議慧,梵名 Acintyamatidatta。位列胎藏界現圖曼荼羅除蓋障院之西端。此菩薩以權實不二之...

不思議緣起

指密教曼荼羅法。行者以三密方便為緣,以觀心為因,而現普門海會諸佛之境界,為非思議之境。 p981...

不思議薰變

指不思議薰與不思議變。薰,薰炙之義;無明薰習真如而生妄法,稱為不思議薰。變,轉變之義;真如之心受無明所薰而...

不拜

指不作禮拜。禪苑清規卷九沙彌受戒文載(卍續一一一·四六二上):「出家之後,禮越常情,不拜君王。」關於出家者...

不故思業

又作非故思業。「故思業」之對稱。即未經特意思惟而於不知覺中所造之善惡業。此業由身口造作,並無感果之功能。[...

不染世間法

不染著世間塵欲之法。法華經從地踴出品(大九·四二上):「住於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

不染污

梵語 aklista,巴利語 akilittha。又作無染污、不染、無染。即無所染污之善及無覆無記之法。大...

不染污無知

梵語 aklistājāna。又作不染無知、不染愚。二無知之一。為「染污無知」之對稱。即其性不染污,而於佛...

不染著諸法三昧

文殊院之文殊菩薩,其左手持青蓮花,是為不染著諸法三昧之標幟。以文殊無相之妙慧,不著於諸法,故稱不染著諸法。...

不活畏

又作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初修行之人雖行佈施,猶存我想,尚愛自身,深恐爾後難維生計,故常積存資財,未能盡施...

不相應心

不與煩惱結使相應之心。據瞿曇般若流支所譯唯識論載,第一義諦常住不變之自性清淨心為不相應心。十地經中所謂「三...

不苦不樂受

梵語 aduhkhāsukha-vedanā,巴利語 adukkhāsukha-vedanā。三受之一。又...

不倒單

即夜間不睡覺,結跏趺坐,或念佛,或參禪,或看話頭,盤踞終日,不分晝夜。乃了生脫死,速證涅槃之要行。 p98...

不修外道

古代印度外道之一。系外道六師中之刪闍夜毗羅胝子所立。主張不須特意求道,歷經生死劫數,於苦盡之時而自得涅槃。...

五見

梵語 paca-drstayah。又作五染污見、五僻見、五利使。指在根本煩惱中之五種惡見。即:(一)薩迦耶...

不害

梵語 ahijsā。(一)指不殺、傷一切生物。乃印度宗教、倫理道德之基本思想。此一思想,始自古奧義書(羌多...

不悅

有情之異名。此名系來自宇宙成立時,眾生見地味等漸漸消失,心生不悅,故稱之。[俱舍論光記卷三十] p984...

不時解脫

梵語 asamaya-vimukta。又作不動心解脫、不時不移動心解脫。為「時解脫」之對稱。指六種阿羅漢中...

不真宗

六宗之一,四教之一,五宗之一。乃判教所用之名稱。指諸部之般若說即空之理,明一切法如幻假有之教門。安廩所立之...

不能語

指如來語。佛之說法乃無為法,為真實者,眾生聞之亦難以十分理解,即使為眾生說法,亦如同無說,故如來之語,稱為...

不退

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

不退土

不退之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淨土門立四不退,以西方極樂世界為處不退。往生拾因(大八四·一○二上):「出輪回...

不退地

不退之位地。不退,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阿鞞跋致,謂不退墮於惡趣及二乘地,且所得之證法不...

不退相

九無學之一,二十七賢聖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無學聖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所說之不退法阿羅漢...

不退菩薩

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之菩薩。有三種不退、四種不退之別,其位次則依諸宗而異。(參閱「不退」984) p985...

不退轉法輪

又作不退輪。佛菩薩由無生正觀而作流演圓通之說法,稱為法輪。此法輪乃菩薩證不退之法而轉者,愈增愈進,恆不退失...

不動

宋代僧。天竺人,梵名阿閃撇干資羅。通顯密、性相之學。初至西夏,止於護國寺,傳譯密部經典,人稱金剛上師。後遷...

不動十四根本印

又作根本印明。乃密教不動明王之十四印契。十四印之次第、印相,諸經軌之說略異。據不動立印軌所載之十四種,即:...

不動三昧

正觀法相,心不動搖之狀態。系達摩多羅禪經卷下所說五陰觀所生三昧之一。對五陰,觀察具足法相而得增上厭離之意,...

不動生死

指生死即涅槃。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一下):「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不動生死,而至涅槃。」 p987...

不動佛

梵名 Aksobhya-buddha 之意譯。音譯阿閦佛。教王經、略出經等所載之不動佛(或不動如來)係指東...

不動使者

又作無動使者、不動如來使。指密教不動明王之童子形。不動明王以三昧耶本誓願之故,示現初發心時諸相不備之童子形...

不動使者法

(一)密教祈念不動使者之法。修此法時,本尊現身為僮僕,奉侍於行者,能晝夜擁護行者,使其菩提成滿。[不動使者...

不動定

(一)密教不動明王所住之禪定。此禪定以本性清淨無為寂定之大菩提心為體,故稱不動定。[底哩三昧耶經] (二)...

不動明王

不動,梵名 Acala,音譯阿遮羅。又作不動金剛明王、不動使者、無動尊、無動尊菩薩。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

不動法

(一)密教以不動明王為本尊,為息災增益所修之祈禱法。即依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

不動法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之一,九無學之一。即得阿羅漢果中最利根之種性,得盡智、無生智而不退動者。有由本來之種性與鈍根者由...

不動曼荼羅

密教以不動明王為中尊建立之曼荼羅。(一)依大日經卷二息障品、大日經疏卷九載,不動明王之本曼荼羅即是三角曼荼...

不動義

性虛空十義之一。謂真如之自體常住而不變不動。[釋摩訶衍論卷三] p991...

不動鎮宅法

又作不動安鎮法、不動安宅法。密教以不動明王為本尊祈修鎮護家宅之法。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大二一·二七上):...

不動護摩供

密教修法之一。即對於不動明王修護摩而供養之。 p991...

不惜身命

指能舍身命。謂為求無上道,能舍去身命。佛教以救度眾生,求無上菩提為目標,為此而不惜身命,即表示修行佛道之決...

不舍誓約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此願以念佛往生為誓,即彌陀攝取念佛者而不舍之誓約。無量壽經載其誓文:(大一...

不殺生戒

小乘四波羅夷之第三,大乘十重禁戒之第一。在戒律中,屬罪之最重者。蓋大乘禁止斷喪有情之生命,小乘則特別重視人...

不清淨施

指有執心之佈施。又作不淨施。為「清淨施」之對稱。即雖為佈施,然卻未能於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輪相離實有之見,...

不淨

污穢、鄙陋、丑惡、過罪等之總稱。五停心觀中,有觀自身、他身不淨之觀法,稱為不淨觀。(參閱「七種不淨」114...

不淨肉

指不淨之肉。即性質不淨,佛弟子遂斷而不食之肉味。其種類有三種不淨肉、十種不淨肉之分。(參閱「三不淨肉」53...

不淨行

又作非梵行。即指淫事。行淫慾乃鄙陋之事,愛染污心,故稱不淨行。又與清淨之梵行相背,故又稱非梵行。[梵網經疏...

不淨金剛

烏樞沙摩明王(梵 Ucchusma)之密號。此明王為不動明王所化現,能調伏一切不淨鬼,故一般皆安置於東司(...

不淨說法

又作邪命說法。即心存染污,為名聞利養等而說法,又不善解教法之理趣而說之。佛藏經卷中淨法品列舉不淨說法者之五...

不淨輪

阿彌陀經所破三輪之一。指有情與無情皆是不淨,器世間亦不淨。無常、不淨、苦三者相依而轉,皆堅固而難以摧破,猶...

不淨觀

梵語 a-?ubhā-smrti,巴利語 asubhānupassin。又作不淨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

不善

梵語 aku?ala,巴利語 akusala。「善」之對稱。為三性之一,與惡同義。謂其性不安隱,能違損此世...

不善根

梵語 aku?ala-mūla。三界諸煩惱之中,欲界五部有三種不善之根,即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此...

不虛作住持功德

又作不虛作功德。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佛八種功德莊嚴之一。謂阿彌陀佛之願力真實而不虛作,能迅速滿足觀佛行...

不飲酒戒

指禁飲酒之戒。不論在家、出家皆有此一規定。酒不只妨礙佛道修行,亦令人心狂亂。一般在禪寺山門之石刻上有「葷酒...

不酤酒戒

十重禁戒之一。禁製自酤酒或教人酤酒之戒。以酒能昏神亂性,故一切酒皆不酤。[梵網經卷下](參閱「十重禁戒」4...

不愚法二乘

不愚於法之二乘。「愚法二乘」之對稱。又作不愚法小乘。指證小果外,亦解大乘法空之理之二乘,為二乘中之利根者。...

不極成

因明用語。極成者,至極成就之意。因明論式中,所立之宗(命題),不為立(立論者)敵(問難者)所共許(共同承認...

不實功德

不契當真如實理之功德。為「真實功德」之對稱。即指凡夫或人天所作之諸善。彼等所作之諸善乃生於有漏之心,不隨順...

不疑殺

三淨肉之一。小乘戒中,凡不疑其為我而殺之肉,稱為淨肉,比丘可食。(參閱「三種淨肉」657) p995...

不綺語

梵語 sajbhinna-pralāpāt prativirati。十善之一。即不說散亂污雜之語,亦不作巧...

不與取

梵語 a-dattādāna。十惡業道之一。謂他人不與而自取之。即指偷盜。禁製不與取,稱為不與取戒,為五戒...

不說菩薩

指維摩居士。依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詰對文殊師利之問,默然不語,而顯菩薩之真不二法門,故稱之為不說菩薩。...

不輕之行

謂倣傚常不輕菩薩之行,於所遇之人禮拜恭敬,並讚歎(大九·一八五上):「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p...

不增不減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變、常住、遍一切處者,無一法增,亦無一法減。舊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

不增不減經

全一卷。今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元魏菩提流支譯。其梵名若依寶性論所引用者,應為 Anūnatvāpūrnat...

不增長業

「增長業」之對稱。指不故思業與故思業中,受他人之強制或由於無智所造之輕業。此業多有追悔等之心而不熏增業種子...

不增減真如

又作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十真如之一。此真如遠離增減之執,隨染、淨而無所增減,為十地中第八不動地所證之真如。又...

不審

比丘相見問訊之禮話。如「不審尊候如何」等語。依大宋僧史略卷上載,比丘相見時,曲躬合掌及口稱不審,是為身、口...

不慧

(一)指不智、不才等。據列子湯問篇載:「甚矣!汝之不慧。」 (二)僧人之謙稱。 p996...

不請之友

又作不請友。指未請而自來親近之友。以此比喻佛、菩薩之救度眾生,非因眾生之祈請,乃以大慈悲心感應而親往,賜予...

不請之法

指不請亦說之法。又作不請法。佛雖未受眾生之央請,亦隨眾生之根機而主動說示利益之法門。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

不獲

梵語 a-lābha。又作非獲。非得之一。即未得法上之非得,又稱初念之非得。順正理論卷十二謂非得有先未曾得...

不謗三寶戒

十重禁戒之一。禁製譭謗佛、法、僧三寶之戒。即於佛、法、僧三寶應當恭敬尊重,不可謗毀之意。[梵網經卷下](參...

不還向

梵語 anāgāmi-phala-pratipanna。又作阿那含向。為聲聞乘四向之一。向,趣向之義。聲聞...

不還果

梵語 anāgāmin。音譯作阿那含。指聲聞第三果之聖者。彼等已斷滅欲界九品之修惑,而不再還至欲界受生,故...

不斷

(一)非所斷之別名。三斷之一。指一切之無漏法。[俱舍論卷二、卷四](參閱「三斷」687、「非所斷」3709...

不斷光

十二光之一。指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常存於三世,恆照益世間而不斷絕。由此不斷光之德相,阿彌陀佛又稱不斷光佛。...

不斷經

指長時間內不斷讀誦法華經等特定之經。在日本,為增進佛道,或為追薦死者,而在一定之期間,不間斷地讀誦,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