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華嚴圓教以「十」說諸法之數量。「十」數表圓,以此現其圓滿無盡。[華嚴探玄記卷三、演密鈔卷五] p322...

十一力

謂阿彌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種力用。即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

十一生類

謂十一種不同之生類。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等十生,加...

十一法

指比丘所應成就之十一法。即:(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見慧,以上為五分法身。(六...

十一空

謂破種種邪見之十一種空。即: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

十一門科

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解釋觀無量壽經九品之義,於其文前定九品之通科十一門。又作十一門義。即:(一)總明告命。...

十一苦法

乃謂十一種苦行之方式。即:(一)阿練若(無諍聲,適修行之閑處),(二)乞食,(三)一處坐,(四)一時食,(...

十一面真言

指十一面觀音之真言,有大、小二咒。大咒為:根本陀羅尼 唵娜羅娜羅 地哩地哩 度嚕度嚕 壹知嚩知者隸者隸 缽...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梵名 Mukhada?aikavidyā-mantra-hrdaya。全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譯。收於大正藏第...

十一面觀音

梵名 Ekāda?a-mukha。六觀音之一,七觀音之一。又作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大光普照觀世音菩薩。淵源...

十一殊勝

十二因緣中,為發業支之無明有:所緣勝、行相勝、因緣勝、等起勝、轉異勝、邪行勝、相狀勝、作業勝、障礙勝、隨轉...

十一淨

乃地前至地上菩薩所具之十一種淨。即:(一)種性淨,菩薩於種性住習一切佛法種子,在身離粗煩惱。(二)解行淨,...

十一善

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謂於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於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

十一想

佛告比丘,當以十一想思念如來。十一想即:(一)戒意清淨,(二)威儀具足,(三)諸根不錯,(四)信意不亂,(...

十一號

指諸佛之通號有十一種。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蓋...

十一遍使

又稱十一遍行惑。指遍行因之惑。即迷於苦諦十惑中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迷於集諦七...

十一種不還

指成實論所舉的十一種不還之聖者。即:(一)現般,不還之聖者,不生於上界,而於欲界之現身斷餘惑般涅槃。(二)...

十一種月喻

據南本涅槃經卷九載,如來為救度眾生,隨機而演說種種法要,能破一切眾生之無明,令其皆能遠離貪、瞋、癡等煩惱,...

十一種稠林

稠林者,喻種種煩惱交絡繁茂。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薩,知眾生有十一種之稠林,即:心、煩惱、業、根、解、性、樂...

十一聲

為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所舉出之十一種聲。又稱十一種聲。即:(一)可意聲,即和適其意之歡樂聲。(二)不可意聲,...

十一識

謂由阿賴耶識之變異而生起十一種識之差別。即:(一)身識,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識,即染污識。(三)受者識,...

十七句

出自般若理趣經初段說金剛薩埵內證法門之文句。一切諸法雖現種種差別相,然其自性皆為絕待清淨,證悟此自性清淨之...

十七地

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即:(一)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三)有尋有伺...

十七尊

指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及理趣經十七段曼荼羅中之十七尊,指本尊、四親近、八供養、四攝等尊。此中,四親近系表本尊...

十七群比丘

依十誦律卷十三載,王舍城有少年僧團,共十七人,後皆為目連所度成為佛弟子。止持會集音義謂,羅閱城中有十七名童...

十七種淨土

即佛陀在毗耶離國庵摩羅樹園,對寶積童子所說之十七種淨土。乃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所載。計為:(一)直心,菩薩之...

十七種莊嚴

謂極樂淨土之十七種莊嚴。據天親之淨土論,觀察彌陀之淨土而明二十九種莊嚴,其中,淨土之依報,即器世間清淨,有...

十九執金剛

指列於大日經說法之會座上之十九尊金剛,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其名稱為:虛空無垢、虛空游步、虛空生、被雜色衣、...

十九說法

觀世音菩薩應眾生之機類而現十九種身以說法。此十九種身為: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

十二口傳

指密教之讀經論章疏,或特指講傳大日經奧疏時,相承之方式計有十二種口傳。即:(一)未會,未經再治之書。(二)...

十二大願醫王善逝

即藥師如來。藥師又稱醫王、善逝,諸佛十號之一,猶言如來。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痼疾,如...

十二天

指護持佛法之十二天尊。乃諸天、龍鬼神、星宿、冥官之總主。由八方、上下、日月等合計共為十二天。即:東方帝釋天...

十二支

梵語 dvāda?āvga。(一)十二支緣起之略稱。即十二因緣。(參閱「十二因緣」337) (二)印度耆那...

十二月名

指印度十二個月份之名稱。印度之一月,係自滿月翌日起至次一滿月之間。月名之立,即從滿月時出現之星宿而設。前半...

十二火

西藏語 me mam-pa-bcu-gis。指十二種火法,或指修此十二種火法之本尊。又作十二火天。即密教...

十二巧方便

據菩薩地持經卷七載,大乘菩薩施用之善巧方便,於內起佛法者有六種,於外成熟眾生者有六種,計十二巧方便。內起佛...

十二光

稱讚阿彌陀佛光明之十二種名稱。即:(一)無量光,謂佛光不可算數。(二)無邊光,有緣無緣無所不照。(三)無礙...

十二光佛

阿彌陀佛成就光明無量之願,其威神為最尊第一,為讚歎其光明之智體及德用,分立十二種稱號。即稱:無量光佛、無邊...

十二合掌

十二種合掌之形式,與六種拳印同為諸印契之基礎,稱為印母。乃合兩掌所作之十二種印相。下列地、水、火、風、空依...

十二因緣

梵語 dvāda?āvgapratītya-samutpāda。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

十二因緣異名

指十二因緣之諸異稱。(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經(大一七·五四四中):「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

十二因緣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敘述十二因緣之經,為研究十二因緣之重要資料。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

十二因緣與四諦

若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為苦、集之二諦,即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為集諦,識、名色、六處、觸、受、...

十二因緣論

全一卷。淨意造,後魏菩提流支譯。乃釋十二因緣法之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本論初出頌六偈半,次以問答體之長...

十二地

指菩薩修行過程中之十地與等覺、妙覺之階位。大日經疏卷十(大三九·六八九中):「一歲十二月而成,還複本際得其...

十二佛名神咒經

全一卷。隋代闍那崛多譯。全稱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乃說除障滅罪法,佛告...

十二供養菩薩

指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之八供養菩薩加四攝菩薩。略稱作十二供養。供養為奉獻之意,故四攝亦屬供養。又於妙吉祥平等秘...

十二門論

梵名 Dvāda?amukha-?āstra。全一卷。龍樹著,鳩摩羅什(344~413)於弘始十一年(40...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凡二卷。唐朝法藏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冊。乃註釋龍樹十二門論之佳作,言簡意賅,先立玄談十門,後以細科釋論文...

十二門論疏

凡六卷,或作三卷。隋朝吉藏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二冊。龍樹所著十二門論之註釋書。本疏初設六科釋僧睿之十二門論...

十二門禪

十二門之禪定。略稱十二門。乃合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禪定,與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及空無邊處、識無邊...

十二品生死

出自十二品生死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佛為諸比丘說,從四果至三塗,善惡生死有十二品。即:(一)無餘死,謂...

十二品無明

天台宗別教所立菩薩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中,初地以上十二階位斷盡無明,故稱...

十二律

為古樂的十二個定音器。用竹管製成,以管之長短組成高低清濁順序排列的十二個音程。其名初見於戰國時代之呂氏春秋...

十二面觀音

乃指大士之化現。經軌中並無十二面觀音之說。佛祖歷代通載卷九(大四九·五四四中):「嘗詔畫工張僧繇寒志像,僧...

十二宮

天文占星之法。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列其名目及形像,與宿曜經中之名大同小異。為月天之眷屬,即太陽分有獅...

十二時

近代於敦煌發現之佛教俗曲韻文文獻,係流行於唐代之佛教俗曲之一。系以我國劃分一日時間之十二支為單位,其文體形...

十二真如

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即真如之十二種異名。(一)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二)法界,...

十二處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處。處為梵語 āyatana 之譯,乃養育、生長之意。即長養心、心所之法,...

十二部經

梵語 dvāda?āv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

十二喻

凡夫、外道不了知諸法真相,偏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諸妄執,佛為對治此等妄執,而作十二種譬...

十二惡律儀

又稱十二種惡戒。惡律儀者,謂所不應作之律儀。即:(一)屠羊,或殺而食之,或殺而賣之,以取利資生。(二)養雞...

十二摩多

又作十二轉聲、悉曇十二韻。為悉曇字母中之十二母音字。摩多為梵語 mātrkā 之音譯,即母之義,又作韻(母...

十二燈

此據陀羅尼集經所載,乃六千轉陀羅尼軌救病人法供養物之一。蓋取供藥師十二神將之意。 p346...

十二隨眠

指長時隨逐、眠伏於第八識中之十二種煩惱。據眾事分阿毗曇論卷三載,十二隨眠即:(一)貪慾,謂於順意之境,愛染...

十二頭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淨煩惱塵垢之十二種梵行。頭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頭陀十二法行。十二頭陀之...

十二禮

全一卷。龍樹造,禪那崛多譯。又作十二禮文、十二禮偈。收於卍續藏第二冊。本經系以十二頌(七言四十八句)讚歎阿...

十二禮拜

禮拜儀式之一種。乃依讚頌阿彌陀佛之十二禮偈,作十二次禮拜。(參閱「十二禮」347) p347...

十二獸

又稱十二時獸。即指每十二日交替司時辰,常於閻浮提內遊行教化之十二獸。彼為:鼠、牛、獅(虎)、兔、龍、蛇、馬...

十二類生

謂諸有情由顛倒妄想起惑造業,隨業感報,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種類型。即:(一)卵生,從殼而生。謂此類有情因虛妄...

十八大經

謂印度外道之十八種經書。或作十八種大經、十八種經書、十八大論十八明處。即為四吠陀、六論及八論之合稱。四吠陀...

十八不共法

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

十八支

又稱十八禪支、十八支林、十八靜慮支。指色界四禪定之十八種功德法。法界次第卷上載,十八支即:(一)初禪天定五...

十八生處

謂修四禪定所生之色界十八天處。又作十八天。即:(一)初禪三天:(1)梵眾天,梵者,淨之意。謂此天無染欲,乃...

十八有

有,為「空」之對稱。十八有乃指以十八空所破之十八種妄執。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大四六·二二○下)載:「...

十八有學

指十八種有學之聖人。又作十八學人。即: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

十八物

指大乘比丘遊行諸方,托缽乞食時,身常攜行之十八種物。原始佛教教團中,僧人所有物則僅有六種。十八物即:(一)...

十八空

梵語 astāda?a ?ūnyatāh。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即:(一)內空(梵 adhyātm...

十八空論

全一卷。陳·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內容初解十八空之義,又闡釋此十八空攝於十六空、十四空之法義,次釋...

十八契印

為通用於諸種修法之十八種印相。又作十八道契印、十八道。乃印相之基本形,為密教修行者於觀法時所用之主要合掌形...

十八界

梵語 astāda?a dhā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界...

十八苦

出自菩薩地持經卷七,即:愚癡報苦、行苦、所攝究竟苦、因苦、生苦、自作苦、他作苦、惡戒苦、惡見苦、本因苦、大...

十八重地獄

即十八層地獄。(一)據十八泥犁經所載,即:先就乎、居盧倅略、乘居都、樓、旁卒、草烏卑次、都意難且、不盧都般...

十八師

印度古代有一切智、神通、韋陀等三類之六師外道,總稱十八師外道;此十八師正值佛世。即:(一)一切智六師,指尼...

十八問

宋代汾陽善昭禪師將學人之問話分類總為十八種。又作汾陽十八問。即:(一)請益問,乃直接向師家問法,請求指導。...

十八圓淨

謂諸佛所住之淨土(受用土)具備有十八種圓滿之殊勝功德。又稱十八圓滿、十八具足。即:(一)色相圓淨,又作顯色...

十八意近行

以意識為近緣所生起之十八種受。全稱十八意近行受,略稱十八受、十八意行。即喜、憂、舍三受以意識為近緣,各行於...

十八會

指大本十萬偈「金剛頂經」所載之十八說會。全稱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或稱金剛頂經十八會。十八會為:(一)一切如...

十八道

為十八道印契之略稱。又密教結十八契印供養本尊之修法,稱為十八道法,略稱十八。以修十八印言能到佛果之覺位,故...

十八羅漢

指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之阿羅漢。以其為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故又稱十八應真。經典中有十六羅漢之記載,而無十...

十八變

指佛、菩薩、羅漢等依禪定自在之力所示現之十八種神變。又作十八神變。有二說:(一)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威力品之...

十力

梵語 da?a balāni。即十種智力。(一)指如來十力,唯如來具足之十種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

十力迦葉

梵名 Da?abala-kā?yapa,巴利名 Dasabala-kassapa。又稱十力迦攝或婆敷迦葉。...

十三力

西方淨土之菩薩,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他。即:(一)因力,宿世之善根力。(二)緣力,善智識之教誨力。(三)...

十三大院

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又作十三大會。即:中台八葉院、遍智院、持明院、觀音院、薩埵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

十三外道

指十三種之印度外道。即:(一)劫比羅外道,即數論師。(二)嗢露迦外道,即勝論師。(三)大自在天外道,計自在...

十三住

十三階住位之意。又作十三行。即菩薩從因至果之行位,可以十三階類別之。菩薩地持經卷九載,菩薩十二住攝一切住與...

十三佛

乃源自日本室町時代之民間信仰。在日本佛教以十三佛菩薩配列於初七日至三十三回忌之忌日。 即:初七日為不動明王...

十三事法

出家應遵守之十三種行法。即乞食四事、威儀四事與離煩惱五事。乞食四事即:(一)住正戒,入聚落乞食,當攝身心,...

十三宗

乃佛教諸宗之總稱。在我國,指毗曇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實宗、三論宗、涅槃宗、律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