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上午好。將近兩個月的時光沒有在此會面,那麼不知道大家是否別來無恙。是否身為佛子,這個身心都充滿了佛法的受用麼?念念相應佛法的智慧麼?始終把解脫當做第一目標麼?好,不知道諸位,是,是是是,暑假都過得如理如法沒有?學道上有沒有大增,還是一不小心也會犯點業障。那麼不管怎麼樣,我們這一學期又開始了,從頭來過。諸位是是是,你們的記憶力真好,回答的。那大家,我問一下,還記得我們開課的時候給大家提的三點要求,誰能記得?不是要關手機,手機一定要關,還有三點要求,誰能記得呀,一點都記不得了麼?剛開課的時候,對,你看,還是有同修記得,要發心真切,殷重佛法。要相續不斷,持之以恆,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常憶念諸佛菩薩本尊加持護佑。這個就不一定都能夠想得起來了,一不小心就拋之腦後,這是我們的現狀。那麼更說明了我們來聽法,聞思有多麼的重要。對於學修上來講,這麼容易淡化的人的根性,就需要次次再再地來聽聞佛法。

這段時間我自己也去,所謂的不知道用得上幾分,也去用功了,那麼略微也觀照了一下自己,我們現在修行上要有突破,始終要掌握,掌控住什麼?一個是基石,一個是動力。基石就是我們做人,動力就是要不斷地修法。而且我現在越來越發現這基石特別稀缺,修法已經就是在更高的層次了,暫時就有時候覺得說根本上不去。這個做人上面,我們一定要調整自己,修正自己。不鬆懈地保持自己是一個善良、真誠、正直,淳厚的一個心性。因為有時候由於我們末法眾生的習氣,這種狡詐呀,這種陋劣的心態,一不小心自己就犯習氣。這不是說,有時候從根本上來講沒有對錯,他就是控制不住習氣。所以這點希望我們,請大家一定要時時對治。基石就是要人一定要做好。再論我們修行十念法,四十八願。如果你基石做不好,這個四十八拜,四十八拜每天的這個,就是等於說,你往裡注水注的這麼多,可是還是抵擋不過漏水漏的量多。

所以說本學期開始,我們也提倡一個口號,在課堂上,我們大家現前都發願,以後願意調整自己,願做真淨佛子。真就是不假,不要虛偽,有時候都蒙蔽自己呀,非常順理成章地給自己找理由。覺得我還不錯,我還可以,我比別人強,總是自己蒙蔽自己。所以希望一個要真,二一個要不假,就是以無染的心來聞法,來護教,不要有私利,全部為別人,成就眾生。

希望我們以後在這個維摩講堂,我在其他地方在結法緣的時候也要強調說,希望我們能夠做真淨佛子。因為有時候口號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現實有點脫節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口號來匡正。那麼又往往我們也對口號有一個這個常規形成一個態度,就是口號是口號、自己是自己。希望不要這樣。好,再回到我們的楞嚴法會。

上一學期我們對楞嚴的這個法味是略有聞熏,不知道現在這個感覺大家還在不在那個點上。這個靈性的真理,光明的這種,光明藏的這個悟性,還是不是偶爾能夠觸摸得到。那麼現在我們學習經論,思維佛法的這個相續性和安住的能力是已經越來越差,所以說這種聞思,特別是我們《楞嚴經》對真理的這種展現和要求又如此的嚴格,在讓我們癡迷的同時又琢磨不透,始終很難琢磨透它的這種純真的狀態。

所以你看回顧上一學期,我們基本的內容就是以四個字:偷心死盡,七處征心。還記得吧,還記得吧,還記得《楞嚴經》麼?於境界上,那麼有兩種根本,一個是真本,一個是妄本。就是說你在這個現像這個假相上,你是被騙呢,還是能夠守真?你是見真呢還是見妄呢?是見塵呢?還是見性?今天我們就要開始提升,見性從哪裡見。所以說《楞嚴經》的這種步步緊逼,每一節課都極其的關鍵。所以說,就是說見塵見性、真本妄本的這一招,就讓我們在紅塵中待慣了的這些眾生們很難透過氣來,更不用說去操作了。一路上,大家看阿難與佛的這種酬答中,就是顯現本經的這個破境忘情的這個根本教義。

所以有時候我們聯想一下,大家發現了沒有,好像這場法會,從釋迦牟尼佛應供開始,他已經一目瞭然,胸有成竹。他就等在那裡,等著阿難這個事件的發生,然後走投無路,差點毀了戒體,然後到處去摸心在哪裡?就等著他,不斷地在前面,不多不少,就在前方比他多一點的多處等著他。

我們有時候呢,諸位學習佛法,學修上,也要去依止這樣去依止。一個是依止對境,就是我們自己相應的三寶,法師,或者自己的師父,如果你的師父跟你相應,那麼他也會產生這樣的功用。就是似乎你覺得學佛學得可以了,我就常有這樣的感覺呀,好像是我這段時間又有長進,我的心好像也想顯擺一下,或者到我的恩師面前,或者到我的這些,包括在周圍的這些善知識們面前,想去,有一點小妄想,去鬥個法,去試一試,你試不過來。昨天我在另外一個地方講法時,就是諸佛菩薩始終瀰漫在你的周圍,你的妄想一出來,你的偷心一現行,如果你真有福報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他就不斷在前面等著,就正在你毛毛紮紮要往出伸的時候,自以為是(的時候),啪的一巴掌就下來。如果你有這樣的善知識,一定要用心護念,如果還沒有,就是要自己做自己的善知識,依經教而行。念念覺照自己的這個偷心生起來的時候。

所以說《楞嚴經》它對於偷心的這種嚴格的標準,你看我們現在只是講到第一個偷心,就是緣佛色相心,就是看見佛的相貌生起了無比的這種歡喜,佛面猶如淨滿月,我們剛過的中秋節。那麼這是第一重。

第二重還有一個是什麼啊,緣佛聲教心,就是聽佛講法覺得很過癮,我們來聽聞《楞嚴經》也覺得可能是很受用,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是借假修真的呀。緣佛聲教心,這也是第二重,在《楞嚴經》裡面叫做偷心。

第三重說聞法領悟心,大家一層一層地對照。就是說,哎呀我聽了這個法以後,我覺得我聽得對,是講得好,哎呀可能旁邊的這些人悟性太差了,都傻瓜一樣,可能在場只有我一個人聽明白了。下意識就覺得說,這個法義源源不斷地灌到我的八識心田中,對的對的越聽越對,就是這樣的,可能別人都到不了這兒,自以為是的聞法領悟心,這是第三層。

或者在這聽一會,還在這坐著,感覺到突然出來一種感覺,身心入到一種不知道算不算輕安吧,我覺得充其量算個法喜充滿,自己為就是說已經入定了。感覺到今天出來一種覺受,哎呀這個覺受從來沒有過,只是善根顯發而已千萬不能當真,就叫做止散入寂。止就是停止的止,把我們的散亂心停止了,好像入到一個寂靜的狀態,這是第四種偷心,止散入寂,一路阿難都在這個路上出不來。

那麼最後第五個叫做界外取證心。就是了生死一定要有個涅槃,一定要舍去這段生死,這麼的艱辛,涅槃如此的自在,他就取舍心極其深深的根深蒂固,出不來。這在《楞嚴經》裡邊,從開始到最後全部叫做偷心不盡。

可是大家想想如果一一對照,就第一個緣佛色相心,我們見了佛像的莊嚴能不能全情的生起來歡喜,我們提都沒提起來呀,就是這些本應該破的心,我們現在都沒有進去,何況我們說出來。所以大家想想,《楞嚴經》一路的這種安立,這種顯現,它的層次在哪個位置?

就跟我這次去,就是把你逼迫到真的要到走投無路之處,你才可能回過神。就像我這次去五台山,無意中去羅漢洞。有一次那個比丘尼非得請法師們吃飯,去吃了一次飯以後才到大殿。我去過一次呢,上一次沒有發現。這一次去了又在他們寮房裡面轉一轉,發現原來這個羅漢洞的老和尚叫,他自己號稱釋○○(音:圓圓),就是畫兩個圈,到現在也不知道這老和尚上下怎麼稱呼。就釋、釋迦牟尼佛的釋,就畫兩個圈。不知道,表自己的法吧。這老和尚真有道,現在已經圓寂了,把他的像給塑在大雄寶殿。他寫了一首偈子就貼在牆上,不知道哪一年寫的我忘了,那個紙上。他寫的說,要問西方路,請向虛空步,大家想想虛空步,虛空往哪步,就是你的腳往哪停啊,往虛空處走嘛,不能落地,若是有路走,還在娑婆住。

你看修淨土也同樣如此,偷心死盡,全情的心念思想得提起來,那麼如果你還有一絲一毫覺得說,這個地方你還想停,還想靠,還想落定,死不下來,還在娑婆。所以為什麼信願行把願力提升在,厭要厭到極致,欣要欣到全情呢?全情了就眼裡只有極樂世界,為什麼有?我有時候也觀想,就幻想吧,不能叫做觀想,就是有時候等於說,一個娑婆,現前如此的真切,一個極樂,要把它修在這個之上。那麼就等於說,走著走著真的不能在這平地走了,就要往上走了一樣。整個一條道路前面就只有極樂世界即通,其他的別有一個岔路都不能有。有一個岔路就是還有路走,妄想。所以你看整個的修行,光一個出離心的要求,就要全情地把你逼在這個絕路上。

那我們就覺得說,哎呀如此的話,我們的煩惱、妄想、我執、習氣,就真的是猶如一堵隔斷的厚重的牆一樣。我們在沒能力短時間全部拆除的時候呢,那我們在這裡來聞思楞嚴法會就等於說,今天點一點算一點,拆一塊算一塊。它總歸這一堵牆不就一點,一塊建起來的嗎?你掏一個窟窿算一個窟窿,牆角掏也行,當肚子掏也行,反正總得這堵牆,我們能夠得一點受用是一點受用。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當然我們最好嘛說,理想狀態就是說大家現前全部放下,今天就集體出家。有一個絕佳的辦道場所,也不用外面的這些亂七八糟的關係,也沒有這個……,供養呀,道糧呀都充足的。之間沒有一點這個相互的嗔恨、排擠、見不得、不待見。這個自然而然自覺地就來用功辦道。那麼見解也相同,都要求生西方極樂,秩序遵守的特別井然有序,這最理想。可是這不是就極樂世界嗎?我們現在還是在這樣的娑婆國土來學修這麼一部寶典。所以說,隨時隨地還要處理措手不及的違緣和障礙。所以希望諸位在發願的同時,也正好用楞嚴法味來修證我們,和處理我們隨時撲面而來的,違緣和新的煩惱。這多麼好呀?這不是就是說多麼有現實意義的道場啊。所以請諸位發長遠心,一個是自己要了道,二一個要度化一切還聽不到如此法義的眾生,希望他們都能早日得聞。

下面我們來看經文吧,得言歸正傳。前一段的時候我們講到過,因為攀緣心為性,所以阿難還是識不得這個真心,那麼被佛逼到這個無法開口之處的時候呢,已經不但是阿難了,所有的在場大眾都不知道怎麼說了,你看在這個裡邊講到說,「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就是也不能說話,在講到既不知道佛逼了這麼多說,那麼到底哪裡是真心呢,又不敢依舊把原來的妄想認作真心,所以都默然了。佛的這一語道出了我們禪修、禪悟的一些人的通病,就是皆是用意識、自我認為,所以才不得這個漏盡解脫,所以說你看,「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所以下面我們再來共同讀一段經文,找著了沒有,在你們的法本的五十一頁,是五十頁是吧,五十一頁,從第一行開始,「阿難聞已,」找到了吧,好,我們一起來: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週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好,就到這裡,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第一段經文,盡量回去我們不能夠天天讀,至少大家來上課的時候你提前要預習一下。你看這一段話,我們就不必說依繫著,諸位聽到了沒有,最讓人覺得說一句話就是:「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就佛門有一句話大家聽過沒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諸佛菩薩一味的成就我們精進自修,但是他也絕對不能替我們修行呀。修行永遠是自己的問題,永遠都是自己出錯,那麼你修的功夫,你修的這種自在,永遠也是自性光明的顯現。所以說阿難試圖與佛說個明白的時候,已經全部在這種分別心中了,那麼這次呢,這段我們開始,你看阿難聽到這個法義以後,又開始悲傷流淚了。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為什麼能悲呢?大家自己回顧一下,你的學佛之路有沒有生過悲心?就突然間覺得懊惱、悔恨。悲呢有兩種情況才會悟,從悟起悲,一種是悟真而悲,就是說悟到真理而發現的晚了生的一種悲情,有沒有?有的人學佛,半輩子甚至大半輩子說才聞到佛法呀,哎呀!越聽越相信的說,我早幹什麼去了,我為什麼前半輩子造了那麼多的業,犯了那麼多的業障,哎呀!感慨出來,這叫做悲,這叫做悟真,嘗到法味了。

再一個呢,悟幻、悟妄,就是悟到自己身心的錯誤,現前的輪迴因果你不知道,久受之苦,所以生悲。這是第二種,相信諸位也有,覺得悟到說,哎呀我天天學佛,到現在我還是這個樣子,那麼這輩子要是了不了道、我下輩子還得輪迴,現前他發現了這個問題,生悲。

所以此處的阿難屬於說悟妄而悲,受自己久受之苦呀,枉受輪迴呀。所以你看他開始反省了,「長跪合掌。五體投地。而白佛言」。說我一開始就是這麼思維的,反正有佛,不勞自己修行,有佛加被就好了。

大家有沒有這樣想法?你們有沒有?估計來聽法的都覺得說,反正法義我了不了解也不管,據說每次聽法都有功德。我在寧波就聽過這樣,說管他三七二十一,有的真的聽不懂,的的確確有功德,但是還盡量懂,懂了自己修,這是人之常情,凡夫每一個人一不留神就被發現的問題,雖然在見解上好像,大家試試,如果你心目中真的有值得皈依的上師或什麼,你不經意間,下意識就會生這種心。

阿難在佛面前你看,每一場法會他都參與,那就佛放光現瑞顯神通,那就是司空見慣的事呀。那他想想自然而然就覺得說,見得多了,就不足以為怪、生不起稀有心了,就覺得自然而然,馬上就跟著說,佛解脫了我將來自然就解脫了。哪裡有自然的彌勒、天然的釋迦呀,沒有。所以說呢,這個問題大家聽起來都好笑,可是不要忘了,我們有時候也會犯喲。要不然佛為什麼要涅槃呢,釋迦牟尼佛本來法身常住、報身永不入滅,但是之所以示現在娑婆世界雙樹林中涅槃,就是害怕以為大家說佛法常在、佛身常在,不生稀有難遇之想,而不修行,這就是佛涅槃的時候有一層深意在裡面。所以說阿難已經知道,天下沒有如此的好事,父子上山也各自努力,所以他這裡想說:「失我本心」

自己發懺悔說:身雖然出家了,但是心沒有入道。諸位試問一下:身雖然皈依了,心有沒有恭敬三寶?做到了嗎?這我是僧,諸位是俗,那麼這裡還有兩位師父,這三位僧,這麼多俗,我們都要反思呀,出家也有,你是出的世俗家呢,還是出的三界家呢?還是出的無明家呀?出世俗家的辭親割愛,遁入空門,那麼這是身出家了。那麼如果你的心沒有往無漏道上會,還是枉受輪迴,沒有出成功。那麼無明家的話更是要斷一切煩惱,得清淨自在、究竟清淨,這才叫,成佛才叫出家成功了。大家想想,那麼你們學佛,出去了不是說身出了、心不出,有的是心出了,身沒出,或者身心都不出,最好的是身也出、心也出。所以這裡阿難說你看,雖然身出了,心沒有入道,就好像一個窮子一樣,家裡有無數的珍寶,可是流落到他方了,遺失了自己的本有、家裡面的這些寶藏呀、風光呀,為什麼我們說開悟叫做悟到本地風光,那麼輪迴叫做虛生浪死呢,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阿難在這裡,如果他迷了真、還在妄,就自己比喻為是一個窮子。那麼「舍父逃逝」的話,這個父親呢就打比方,就跟我們說的本覺一樣,我們本有的佛性,像父親一樣。那么兒子起了這個妄覺,起了妄覺以後,從真就起妄,開始背覺合塵了,就像「舍父逃逝」是一個道理。

如此乃至導致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你看又講到了,雖然明白道理,但是不落入實行就和完全沒有聽聞過佛法,他說是一樣的。我這裡要加一句,很可能事實上還不如不聽,如果你聽的太多了又沒有落實的話,因為你道理多了,到處去會忽悠呀,講的頭頭是道,可是你的言行、知行又不能合一,咱們現在太要求的高了合一,就是說你能夠說的一百,行到三十四十,至少吧。有的是說的一百,行的是負一百,那怎麼辦呀。所以說這裡佛說不能夠代他修行,你自己多聞於己無益呀。在這個多聞之故,我不知道諸位讀過永嘉禪師有一個《證道歌》,聽過吧,裡面講到了說:吾早年來積學問,就是我早年剛剛入道的那會兒、出家那會兒也天天積學問呀。亦曾討疏尋經論。天天在那兒看經、學論、翻這個疏義,疏就是解釋的這些論點。分別名相不知休,天天在那兒分別名相,佛法裡面名相呀,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什麼都懂。分別名相不知休,就是沒有停止,天天就鑽在這裡面。有時候我們也想想不知休就是不知,有時候也說不知羞恥的羞,因為你說的到行不到啊。入海算沙徒自困。你看把自己給困住了、框了。那麼這裡說到的若不修行等,什麼困住呢?

「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你看,這裡就講到我們說的「二障」,諸位知道二障嗎?知道二障啊。有時候,上一次有一個學《楞嚴經》的同修,也是說到講到這個問題。今天給大家釐清一下,我們都知道二障,說願除這個,普願罪障悉消除,那麼這個障,有時候指的三障,有時候指的二障,三障就是業障、惑障、報障,從因果上來講。那麼二障就是從障道上來講,叫做煩惱障和所知障,那麼這個煩惱障呢,一般都是由我執,有我的存在,我執所起,所以才造業,造成這個生死輪迴,惱亂有情的身心能障涅槃,這涅槃就是我們的滅度,這個是煩惱障它所容易產生的障礙,它在障礙方面產生這個隔閡作用,那麼所知障一般是由法執所起。但是我們一般,我剛才問的時候,我要問一下你們,很多人對這個有誤會,一說所知障,又說法執所起,你們聽到所知障是什麼意思?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障礙了,多聞是吧?所有的人都以為是這樣,這個地方一定要糾正,所知障是什麼呀?是倒裝的,就是所知、本來我們都自己有一個,本身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所具有的正智嘛,對吧?智慧菩提,這個清淨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性。

那麼這個正智我們是本有的,我們應該知道,但是被這個障礙給障住了,障了我們所知的正智,所以叫做所知障。有時候,當然我們說學得多了,知識多了也是一種障礙,可以劃等,可是有時候我們就會以為說,這就是學的多了、知道的多了,所以才叫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障所知,障我們的菩提道業的,是這個意思。所以說這個煩惱障和所知障都有兩種:一種是粗的,一種是微細的。如果是粗的話,我們叫做分別性的。微細的叫做俱生。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意思,就是下意識的、不易覺察,這麼個意思。所以說這個從分別的粗相來講,什麼叫做煩惱障?分別粗重的來講就是我見,比如說我確定這個身體就是我,或者邊見,不是左就是右,不是前就是後,高矮胖瘦美丑等等這些對比的,兩邊的東西。或者是邪見,確定就是沒有因果,因果是假的,輪迴是騙人的,就這個見地,等等這些非常粗重的,高高的豎起來,明顯的這種見解,道理上他完全搞不清楚,所有這個就叫做分別的煩惱障,有這種煩惱。

那麼什麼叫俱生的細的呢?就是我們任用俱生起來,剛才說的下意識的,比如說這些貪瞋癡,你對什麼東西的一種貪愛、留戀、舍不下,這個也是由於有我在才舍不下,但是它不是那麼的明顯,很可能你裝在肚子裡,別人看不出來。這麼說,所以這就叫做俱生的、微細的。煩惱障它是由我執而起的,一般我們就是說見惑和思惑,這個煩惱障。那麼這個所知障是由什麼而起的呢?是由法執而起的,對法的執著。比如說,這個我們一定要記住:所知不是障,是障所知。這個道理要搞清楚,就是能夠障礙我們所知的本質,障礙我們的正見的生起,障礙了菩提,所以叫做障所知,倒過來叫所知障。那麼這個所知障它分別的這個粗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向外求,待會兒我們就知道什麼叫做心取外境,分別這個心外實有的,有所希取,不知道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那麼這一類的煩惱都是屬於分別的,從所知障上來講它就算粗重的。

微細的是什麼呢?是俱生起來的這個所知障,最明顯就是對法的貪愛,你看在這個天台宗的教下,裡面不是有十乘觀法嗎?其中就有離法愛、能安忍、知次位。就修到一定的地步,你該離開對法的貪愛呀,諸位愛聽法,我愛講法,咱們就一拍即合,這輩子因緣就到這兒了。可是這些都要離,說法也會著魔的,智者大師說,真正的入到這個不斷的講法,這種教說欲、表現欲出來的時候,說法魔就會現形,這剛才說的悲從何來?可是你太悲過火了就入悲魔,說你法喜充滿,天天嘻嘻哈哈就會入歡喜魔,什麼都不能過,都得離。那麼這個法愛所執,就是生起法愛,不知道徹底修證這個性空,對法的貪愛生起來,這是處於微細的所知障。

所以我們一般就煩惱障又叫做事障,所知障又叫做理障。這個是由我執所顯的多,所以叫見思煩惱,見、思兩種煩惱。這個是法執所顯的多,所以叫做塵沙和無明,塵沙惑和無明惑嘛,不是有這樣的一種說法,我不知道你們知道嗎?我們三界以內的煩惱主要是見思煩惱。三界以外的就是塵沙和無明,塵沙就是說像這個沙子一樣、塵埃一樣這麼多的煩惱。那麼這兩個煩惱呢,這個事障,就是這個煩惱障呀,容易知道,不容易消除,這是為什麼我執很難破,處處有個我在。這個所知障呢,已經都是登地這個界外菩薩開始修了,它是容易破,可是很難覺察,所以說從這個層面來講,其實它的難度或許更大,我們現在都感觸不到,因為我們還深深的在這兒。

所以在這個《圓覺經》中,我不知道大家有讀過,在圓瑛法師介紹《圓覺經》中引用的也是說: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就是先把這個煩惱障除了,沒有斷所知障的話,能悟入二乘境界,那麼若事障、理障永斷滅,才能夠入如來的大圓滿覺海。一定要見思煩惱、煩惱、所知,願消二障諸煩惱。這就是阿難這裡,因為阿難這裡修證的功夫才只達到初果,以前不是給大家講到,初果的水平就是只破了分別的我執,連俱生的我執還沒有破呢,俱生的煩惱還沒有破,那麼這個所知他就一點兒都沒有斷,所以這裡的二障所纏,就是阿難他自己說:「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就是這個意思。

我想這段話呀,大家一定要發現三個關口,第一重就是說什麼呀?身心不能夠相代,記住,身心不能夠相代,互相,為什麼呢?因為身體,你跟我的身體,佛跟阿難的身體是異的呀,那麼你吃了我就飽不了,對不對。那麼這個心來的話也是呀,你的心是你的心,我的心是我的心,各修各的。我有智慧你沒辦法得到呀,難不成真的是我們說,阿難就等著說武林功夫裡面那種大家練得多久了,忽然遇到一個相中意的徒弟,就跟他拜上,就啪的一拜就能打點滴輸液一樣,全部幾十年的功力全給他輸進去了,做不到。

所以第一個是,身心不能相代,人人有座靈山塔,自向靈山塔下修。

第二個光說不練、無功文字不行,第一個就是等著他吃飽了你也飽不對,第二個光說不練不行。

再一個就是認識不到錯誤不行,這是我們現在最障道的。

你看阿難自此已經認識到,一開始他以見為眼,以識為心都是錯的,前邊不是七處征心嗎,所以在這裡佛就開始給他又要轉大法輪了。你看。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我們都知道,放光呢表這個,前面放光,佛已經放了兩輪光了,知道吧。前邊放光表這個破妄,這次放呢又開始顯真了。這個卍字一般我們,你看每一尊佛大家都知道,胸口,你看我們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其實佛的胸前、手足,腰際都有這個卍字,這個卍字是表佛的這種無漏,記住不是功德,無漏的性德。大家說什麼叫功德、什麼叫性德呢?功德,我們說功德功德什麼呀,積功累德啊,就是從事修上一點一點的去增進,性德屬於什麼東西啊,天然具足,這叫做性德。本有的,所以你看我們楞嚴為什麼說如來密因,為什麼說修證了義,就是因為楞嚴,首楞嚴定,它是天然性德之定,以前不是給大家講過嗎?

所以這個卍字它是表佛祖無漏的性德,不是功德,不是諸佛菩薩的六度萬行的功德。這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這個卍字如果翻譯成漢語的話,它叫做有樂,就是說有這個相必受這種解脫安樂,就是說有快樂的有樂,有樂這個意思,它是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一,有時候我們也叫吉祥海雲,吉祥如意的吉祥,大海的海,諸佛海會悉遙聞,就是說有吉祥,祥雲一樣的,天上的雲,吉祥圓滿,萬德具足,如海如雲,這麼一個意思,這卍字。那麼這裡表說,說到這個湧出寶光有百千色,就表這個佛的智光圓照法界,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這也是首楞嚴大定裡的內涵,所以一直到你看這裡,大家要記,看到一句話了沒有,「遍灌十方所有寶剎」,看到了嗎,「諸如來頂」,然後用了一個詞,「旋至阿難及諸大眾」,看到這句話了沒有,這裡面有一個很明顯的你看,所有的寶剎、如來的這種諸佛國淨土,那就說明這種光,上齊諸佛無染常寂光境界,對不對,那這很正常呀,為什麼能夠還旋呢,用一個旋是什麼意思,旋是什麼意思?看到了嘛,轉呀,轉至阿難及諸大眾,阿難和大眾,那麼在場的還有好多凡夫呀,上齊諸佛淨土可以理解,下至凡夫還說到這個百千色十方微塵的這個光的功德,這怎麼回事呢?

正表顯佛和眾生的佛性等無差別,那麼差別在哪裡啊?在轉之間。如果說你離這個智光,本有的這個智光,轉成一念無明妄想,那麼你就是眾生,所以叫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如果你轉過來,悟此真心全體即是光明,那就是諸佛。你看這經文的佛說時,翻譯者都是再來人,才能把這經典翻譯的如此到位。旋就是我們說的一凡、一聖,染、淨,迷、悟,都在轉之間,唯轉這個心念,別無他法。是不是這樣的,轉念呀,大家會不會轉呀,你能轉嗎?能嗎?那為什麼越來越鑽牛角尖呢。

我在五台山這次去,朝五個頂的時候就是,拜著拜著,在公路上,生煩惱了,這麼多的車子呼呼的過來,一不小心把一個石子啪的給你濺過來,還打在手上臉上,你說本身就拜的滿身怒火,業障,不想拜,一天要拜十幾里路啊,那麼頭兩天的時候還進入不了那個狀態,身心還沉浸不下來,生煩惱呀,從那個顯通寺拜到殊像寺,又往明月池佛母洞拜的時候,就那個公路上看見人來往,就覺得說你們怎麼能走路呢,我在這可憐的磕頭,看見了車來往就起嗔恨心,說怎麼能這麼自在,坐在車裡面呼的就到了,生煩惱呀,十米路都拜不到前面,十米都拜不動了,就撲不下去、站不起來,這個時候真是怪得很,五台山有一個掃垃圾的車,它上來不斷地放音樂,放到我耳邊過來的時候,走過去,呼呼開過去來的一個音就是,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哎呀我突然轉念一想,說我如此的一個業障種子,地獄種子、我居然出家了,出了家,我的信仰慢慢入心、入了道了,我現在還能在這磕頭,一直五個台,我發心磕一遍,這也算,自己覺得說我能走到這一步,這不是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嗎,拜拜拜又拜,拜拜拜又煩惱了嘛,這控制不住,這個也跟大家實情相告,不敢吹牛,結果正在拜的艱辛的時候,那垃圾車又過來了,真的妙的很,你說五台文殊菩薩到處都在,什麼都是,只要你會轉,又拜的不行了,累的不行的時候,忽然它又過來了迎面,它這時候換了歌說,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好像是很有名的像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一想說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拜佛消業啊,每一次的痛苦,磕不下的這種糾結,艱辛,可是想想墮到地獄裡面那更苦啊,那這會兒苦受得就不畏縮,就轉呀,不能鑽,一定要轉。你鑽的話就想想說,人家都來朝個山,拜個黛螺頂就夠可以了,還非得發心五個台拜,傻瓜一樣,你二百五幹什麼呀,越想越氣,越氣就越就清淨不下來,這就是心魔還是犯。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轉呀。

「旋至阿難」,從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心佛就在一念轉之間,你會不會轉,只有轉了以後佛再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記住這幾個字,「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法幢我們都知道,摧顯,顯正之意,你看廟門口不是都會有那個,有的是漢白玉的柱子,雕的非常的莊嚴,廟門口豎高處那兩個就叫法幢,有時候也有其他的質地的,就表顯這個正法永在,破邪顯正的意思,那麼如來現在這裡要破邪顯正,說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這個清淨眼。那麼這裡講到說「獲妙微密」

大家想想什麼叫妙呢,就是這個先一定要聽清楚,待會我們講顯見的時候,你就要知道,要觸摸到這個東西為什麼這麼妙,這麼微,這麼密,什麼叫做妙呢?我們不是常說妙什麼呀,妙不可言呀,你看我問什麼叫做妙的時候,有人又在想了,什麼叫做妙,妙就叫不可思議,這個清淨的法,清淨的真性,本有的真心,不可思議,就叫做妙。那麼真妄同體就是,真和妄就是一樣的一個顯現,你在上面見真,你就是這個真心。見妄,你起的就是妄心。所以說真妄是同體的,你不可能把它分開,也不可能把它合起來。那麼這樣一種呢這叫真妄,所以說它叫微,微妙,這叫妙微。密是什麼呀?始終不動不移不生滅。你很難見到,很難觸摸到,所以叫做妙,始終一致,從來妙,從來都不動。不是說我們生滅法,前面描繪成這樣,後面就變了,真心、本有真心不會的。那麼外面的這個垢不能染,所以叫做性淨,性淨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性和垢,有的時候我們說轉就是從染修成淨的,這個是本性就是淨的,任何髒的東西都染污不了,暗不能昧,就是有黑暗的東西你也不能阻擋它的光明,所以叫做性明,這樣的一個活潑潑,靈俏俏的心體,雖然人人本有,但是我們迷的時候不知,就叫做失去;悟的時候,從迷歸悟,迴光返照,所以這裡叫做「獲妙微密,性淨明心」,才能夠「得清淨眼」啊,聽明白了嗎?這一段能貫過來啊,我覺得我講得倒是挺明白的,你們聽明白了沒有。

這個清淨眼啊,我們都知道佛門裡面有個五眼,我們不是有時候傳老也寫的說,迎請千賢萬聖,皈依五眼六通,就是指的五眼,五眼我們常說的,一種是肉眼,我們的眼,還有天眼,它的功能就比我們廣闊,那麼肉眼和天眼說實在的,還屬於不能叫清淨,還有染污,清淨眼要從阿羅漢開始叫做慧眼,菩薩叫做法眼,只有佛叫做佛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是五重分別,那麼這裡得了清淨眼就是要開佛知見,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聽明白了嗎?我看聽糊塗了, 是不是要歇一會兒呀,這段經文重在說了說,一個是修行不能相代,剛才已經講了,二一個說食數飽,還有一個要能夠承認錯誤,否則都會有障道,特別是要承認錯誤,阿難每一次都是頂禮佛足,泣淚悲哀,就是首先你得懺悔,承認錯誤。

所以引伸到我們現在,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上看過我們《楞嚴經》的視頻,有嗎?原來有的在看,有的沒看過,我們《楞嚴經》的視頻也由我們一塊兒發心做字幕,和一直上傳的這些同修,這些暗菩薩們一直在做這個事,那麼後來一開始呢,前面就是說,因為有頭有尾嘛,那麼我們的視頻,你們有機會可以看一下,視頻的前面是配了一個楞嚴一笑這樣的開篇,那麼視頻的後面呢,是我無意中得到,也是我在佛學院網絡處的時候,我們一塊兒的網絡處的法師就講的說,說你天天講《楞嚴經》,你看這不是你師父寫的嗎?就是我們廣東雲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他曾經給雲門寺寫過一首校歌,校慶的時候就用上了,後來還有居士給譜了曲子,哎呀非常的,可以說聽了以後法喜充滿吧,恰恰就是跟阿難的這個心比較脗合,這次我在五台山一路艱辛,生煩惱,逼業障出來的時候呢,也始終就是要憶念他,一個是我對老和尚的信心,二一個真的寫的太精妙了,我給大家念一下,就能理解阿難的心情。

那佛源老和尚作的這個詞,一般我們把他這段話叫做雲門天子曲,雲門寺,基本上是用的《法華經》裡面的法義,他怎麼講的,他說:大覺欣開選佛場,普天花雨散華藏,回去聽一下啊,大覺是,雲門寺叫做大覺寺,不是佛學院嘛,佛學院它有養正班,有預科,本科,還有研究班,就是大大小小的師父,從這麼高的,到這麼大的少年青年都有,原來雲門寺那個小師父們、小和尚就這麼點兒的在禪堂,雙腿一坐,我都看了不敢進禪堂,我都那兒常常也去坐過,那麼那會兒就大覺欣開選佛場,這都是夙世的菩提種子呀,童真入道,正信出家,此是選佛場嘛,禪堂裡面常說,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這兒的狀元看誰能把心空掉,所以說大覺欣開選佛場,普天花雨散華藏,在講《法華經》的時候,這個是舍利弗吧,《法華經》裡當機的,是吧,有誰知道的嗎?這個不斷請佛講法,結果釋迦牟尼佛就是直指,說你不要請了不要說了,為什麼呢?

說我法妙難思,他講出來別人受不了,要講《法華經》的時候,所以當時呢,後來答應了講法的時候都,普天花雨散華藏,都到處這個天人散曼陀羅花,比喻說這個法會現場的殊勝,第二就是三車虛設憐諸子,諸子就是我們,火宅中的我們,所以說火宅同離赴樂邦,火宅就是我們,在《法華經》的比喻就是三車的,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佛就是大富長者,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有這麼小的,有中不溜的,有大一點兒的,在這個時候這個火宅裡面著火了,這個大宅子裡面著火了,這三個兒子還在裡面玩得不亦樂乎,不知道往出跑,這個時候這個大富長者想讓他們出來,就開始說外面,你們平常喜歡玩兒車嘛, 外面我給你們準備了,給小兒子說準備了一個羊車,給中不溜兒的說準備一個鹿車,給大一點兒的說準備了個牛車,說你看都是玩具車吧,你們趕緊出去,給你們備在外面了,那麼小的他就羨慕羊車就跑出去了,因為他的視野小、心量小嘛,只能仰慕羊。中不溜兒的羨摹鹿車,。大的羨摹牛車。就全部跑出去,結果賦予他們的都是大白牛車,就是真正的一佛乘,這三車就比喻說我們說的聲聞、緣覺和菩薩,我們通稱有時候叫做小乘大乘,有時候又叫做三乘,所以這裡叫做三車虛設,是權巧施設,為什麼呀?

可憐火宅中的親子嘛,三車虛設憐諸子,火宅同離赴樂邦, 衣裡明珠當自悟,這就聯繫到阿難了,我們每個人都衣裡有一顆明珠呀,大家知道嗎,在法華七喻裡面有一個衣裡明珠喻,就是有一個醉漢,窮得到那兒,結果到人家喝醉了以後呢,這個親朋好友給他衣裡面藏了一顆夜明寶珠,摩尼寶珠,結果他都不知道這個寶珠的用處,還到處去乞討,出去到處去化緣,要飯一樣的。所以說本有的衣裡明珠他失去了,我們每個人就是失去了本有的衣裡明珠,千萬記住佛性常在,待會兒就知道了。如來家業勇承當,衣裡明珠當自悟,如來家業勇承當。什麼叫做如來家業,下意識的我們就,那得好好講經,宏法,利益眾生,建道場,建講堂,坐禪堂,領眾修行,念佛,這都是俗諦中的如來家業。

真諦中的如來家業就是這個明心見性的,性淨明心的妙微密、清淨眼。你敢不敢去承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敢不敢去承當。極樂世界就在西方,你敢不敢去承當。這都是如來家業呀,那我們就要看看。最後一句特別震撼我,一路我拜的累的時候呢,就一定要念這一句,那時候真的是這個緣份呀,念阿彌陀佛都不行了,力量太弱,特別累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一開始行,後來就不行了,文殊室利菩薩也不行了,就一定要過一段時間累的時候就要念這麼一句,寶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見法王。寶山,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入了寶山了,我當時五台山我就觀這就是寶山啊,你已經入進來了,你正在這兒磕頭,你千萬不能空手而歸。

我們這輩子也都算入了寶山了,這個加持力特別大,寶山已入休空手,高坐白牛見法王。哪一天明心,衣裡明珠顯現了,如來藏悟入了,這個性淨明心全部住到裡面了,那你入了寶山了,不是空手,千萬寶山已入休空手,當時我就說,這就是文殊菩薩寶山,我一定要安住在這把這拜完,要不然就受不了。所以說呢,寶山在哪裡呢?哪有寶呢?怎麼發現呢?高坐白牛,坐在哪裡呢?這就是我們《楞嚴經》馬上要開顯的第二個板塊,十番顯見。就是明心見性,直指見性在哪裡,性在哪裡。那麼我們休息十分鐘,大家放鬆一下,回來下半場開始,阿彌陀佛!

我們課中途休息的時候呢,聽課的時候大家是這樣相對平穩,一休息馬上這個轟轟烈烈。這個平穩的時候和轟轟烈烈的時候,大家反觀一下,有差別嗎?就是說現象上此起彼伏,可是本身,比如說我們去感覺靜和動那個感覺有差別嗎?能感覺的感覺有差別嗎?剛才讀到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我們找著了沒有?好,我們要往下讀了。這一段比較長,我跟大家做一個溝通就是說讀經的時候,有的時候是一句,因為這是長行麼,但是你發現了沒有?《楞嚴經》翻譯的可以四個字四個字一句的比較多,是吧?你稍微慢慢地這個讀慣了以後,就把這個節奏總結出來,好像四個字四個字一句,這樣的話容易換氣,也容易我們步調一致。當然也不是全部如此,有的比如說阿難,你看兩個字。我們從這裡開始,一起來: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好,就到這裡。這段話就是我們剛才不是給大家講了,到了這個十番顯見了嘛,這段話是這個開始要叫,《楞嚴經》裡邊有個專業詞叫做帶妄出真,我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個詞以後是怎麼去來認知的,帶妄出真。諸位聽法都知道說,雖然說顯現這個真性,可是還是有二諦的差別。在佛的境界裡面才叫做真如實相,可是在眾生的份上,你指出純真無妄這個境界他是達不到,就是說是直脫不了的,只能用修去證。所以我們說修因證果、修因證果。那麼你要在眾生堆裡指出這個本有的真心,這就是即使是如來也做不到,不是他做不到,而是我們見不到。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純真的心,清淨本然的這個呢,這個本體的話,連眾生的一個名字,什麼叫眾生,這都是妄想名字嘛,名假,五蘊之身,受假、法假,都是假的。那麼你怎麼能在眾生份上認證這個,在這個妄裡面直接能指出真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好比說,佛不是有一些問題不回答嗎?比如說有十四無記,這個世界是有邊的還是無邊的?時間是有始呀還是有終?這些都是妄。在妄裡邊你要求真的答案,做不到,眾生做不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下面十番顯見,就是在妄境中配上、指出我們的真性體,所以這個詞叫做帶妄出真。下面這段經文在我們第二個板塊,前面不是七處征心嗎,這裡開始十番顯見,前面是破,這裡是長。所以說這段開始,我們就要讓阿難,包括我們自己,要舍去舊的執著提升新的悟境。我希望,這特別是前兩段特別重要,大家要把身心凝固起來喲。你看。

一開始佛還是依然老生常談,又說「此光明拳」,第一問「因何所有」呀?第二問「云何成拳」呀?第三問「汝將誰見」呀?就這連續這三番拷問就是。

第一個,這個光明拳哪來的呀?真的有個手嗎?我放的光明,為什麼這裡說叫做光明拳呢?因為你看後面不是佛的全體的這個「閻浮檀金」。「閻浮檀金」是什麼意思呢?又叫做勝金。不是基督教的聖經,是勝利的勝,殊勝的勝,黃金的金。這個呢,它在須彌山南有這樣的一種樹,叫做檀樹,檀香樹。這個檀香樹它的果汁,就是這個檀香樹結的果子的果汁流入到河裡的河水中呢,水裡的沙石都能成金。所以這個金又叫做「閻浮檀金」。這個金一粒放在,我們這個世界的黃金你看有多陋劣。這個金有一粒放在屋子裡面,這個屋子裡面馬上就光明,不會有黑暗。我們這兒的黃金已經尊貴至極了,有這功能嗎?大家想想,這就是眾生的福報,依報隨著正報轉。

他們那兒的這麼一棵樹都流的果汁就落到河裡面就點石成金了這不是?我們這裡貪財的一看就馬上去找,哪兒有這麼神奇的樹啊?對不起,現在的依報沒有這麼殊勝。當時佛陀在的時候是這樣的。所以說,有一顆放在其它黃金中呢,其它的金子都沒有色了,其它的金屬就沒有顏色,顯現不出來它的光明,這樣的一種叫「閻浮檀金」,又叫勝金。

我們這次在五台山,從北台到東台的路上,就是那大路旁邊歇下來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大塊石頭,跟我一塊兒的小師父,他就無意中撿了這麼長、這麼寬的一個小石片兒,真的跟專業鑲嵌的鑲鑽的那個做首飾的一樣,天生裡面鑲嵌了兩塊黃燦燦的金屬,大家知道,五台山不是也是地質公園嗎,就天生的這麼又薄,就這麼長這麼寬的一個小石板上,上下嵌了兩顆天生的那個天然的黃金一樣的,當然它可能不是黃金,不知道是一種什麼金屬,特別好看。後來當天下來,從東台下來的時候,有這個護法來給送飯,美美地吃了一頓,一發慈悲心就送給他了。

所以這裡叫做光明拳,就是因為佛的身上有光明、就是這個「閻浮檀金」,這種光明,你看這裡還講到說,這個「赩如寶山」,赩就是大紅色,赤色的意思,就是這個光明熾熱,散發出來,大家不是晃眼,而是這種就跟我們說的加持感染,頓見這種光明法界,是這麼一個功德。這裡佛又連續三問,阿難都還悟不到。所以我們在學《楞嚴經》的時候就發現了說,雖然這是教,但是處處都有宗,都有宗義含藏在(裡面),你看直接直指人心,這光明拳怎麼來的?你悟到了沒有?怎麼叫拳呢?為什麼有開有合捏在一起呢?汝將誰在見呢?誰看到這個手呢?阿難還是沒辦法。所以他就在,從這裡開始,就是我們講到的寶山入口了,已經到了寶山入口了,看諸位能不能頓見白牛法王。下面你看講到了。

這一段開始,這裡就佛告阿難:「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我今實言,「如來今日實言告汝」,看到了嗎?什麼叫做譬喻呢?在我們講法裡面不是有一個規律嗎。

五明裡面有宗因喻,上根人講法的時候就是給他說法說,直接告訴他道理就可以了;

中根人的話,他就悟不了道理,就開始要給他打比方了,你看經文裡面都有一個《百喻經》,十二部裡面都有長行、還有譬喻,就是一個比喻打得恰當了,他馬上就借這個比喻開悟了;

下根人就要給他因緣說,就是掰開了揉碎了,反過來正過去地說,他有可能還聽不懂,這就是上根人中根人。

現在這裡講到的智慧人,那就說明還算是上中根基的,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他現在開始就地取材,你說佛講法真的是活潑的,就地取材開示,給阿難演教。我告訴諸位,你們現在都是阿難,當然我也是,連阿難都不如了我們都。但是要設身處地地演一番,我們今天也演一番教,這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我們就不講了,可以跟大家來貫。

比如說,佛就告訴阿難說,我今天呢如實地告訴你,有智慧的人是要借此比喻才能開悟,以我現在的光明拳而言,佛就把他的手說,如果沒有我的手,就不成我的拳頭,如果沒有你阿難的眼,就沒有你能見我拳頭的功能,所以以你的這個眼能見,來相對於我的手成拳,這不是手成拳嗎對不對,你的眼能見,你說這個道理是不是相當的呀,佛就問說是不是相對的,相輔相成的,大家說是不是呀?哎呀,看來你們真是寶山已入休空手,是相當的嗎?不相當呀。手可以相當於眼,可是見絕不能相對於拳,為什麼呢?大家發現了嗎,手捏成拳,那麼手外沒有拳,離開手就沒有拳了,對不對?但是我們今天顯見就要顯的,眼識和見,沒有眼依然見。這就是大家你看,馬上就為什麼說寶山入口,一到這關卡就出來了、就過不去了。

所以這裡說的,你沒有手就沒有拳,但是沒有眼不可能沒有見,所以你這個相法喻是不齊的呀,手與拳都是有色有礙的,可是眼和見,一個是虛,眼是虛的,一個是見,是實的。暗示了我們第一次十番顯見就是,見是見非眼。我們再接下來看,你看阿難也跟我們在座的阿難一樣,是的世尊,就說是,沒有我的眼根就不成我的眼見,以我的眼根所成之見,對比你如來以手所成之拳,這個就跟門當戶對一樣,很恰當呀,阿難也是這麼說的。佛就告阿難說,你說是這樣,其實不然,為什麼呢?他說,比如說沒有手的人,那麼拳頭可以沒有,但是沒有眼睛的人,並非眼沒有見,並非見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大家有這個疑問,我這麼講你們聽得懂嗎?

大家要問為什麼這麼說呢,佛就又給阿難說了,要不然你去問一下路上的盲人,就是眼睛瞎的,你問他說,你說你看見了什麼呀,他絕不會說我什麼也沒看見,他必然回答說,我見到一片黑暗,這是經文裡面。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眼前見有黑暗的話,那麼這個見性有什麼虧損呢?佛就反問阿難,能見的功能哪裡沒有啊?有眼的時候有、沒眼的時候還有呀,瞎子也有呀。結果阿難這裡認為就是說。

那麼這裡的眼盲的人只見到黑暗,怎麼能叫做見呢?這就是第二道我們過不了的關口,一般世間人都以明,有光明才能顯見,可是這是世間人都共許的,世間人都不知道的是什麼呀,有黑暗依然是在見。這就是剛才我們就不知道。那麼這裡佛就問阿難,進一步給他推理,讓阿難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什麼呢?佛就告訴阿難說,那些盲人如果沒有眼睛,那麼只是見暗,那麼我問你阿難,這個情景與有眼睛的人處在暗室中,說這兩種人見到的暗有區別嗎?

結果阿難說,如是世尊,暗室中的人見到的暗,與盲人沒有眼見到的暗,這兩個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是對的,是不是。那麼世尊就告訴阿難了,說這樣的話,如果一個盲的人眼前完全見了一片黑暗,這叫做不能見,阿難不是認為有暗就不能見嗎,對吧?那麼我現在問你,如果這個盲人遇到醫生了,把他的眼睛給治好,得到了光明了,見到了外面的境界色相了,名為眼睛才能見的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處於暗室中有眼的人也是見到全是暗,這時候突然間轉到光明了,他見到了色塵境界了,那就應該叫做燈有見,而不是人有見了。佛就用這個比喻來給他,大家聽明白這個比喻了嗎?你明白了嗎?什麼意思啊?就是這兩個相類不太好明白,你要聽明白啊。

用盲人沒有眼,那麼得到眼了以後,因眼能見,你阿難才說這叫做能見,對吧,我們世間人不是就認為說有眼了,盲人把眼治好了以後見到外境了,這才叫能見,有見,對不對。那麼我就要類比說,如果有眼人沒有燈,而得到了燈,因燈才能見的話,就應該名為燈見呀。這裡的比喻的對齊,一定要把這個比喻對齊,齊在哪裡呢?盲人沒有眼得眼,那麼有眼人沒有燈得燈,這裡用燈來比喻眼,那麼由於眼才能見,那麼這裡得燈是由於燈才能見,那麼你認為這樣才叫眼見,那麼依你這個道理的話,這叫做燈才能見,不是叫人見了。是這麼個意思,大家聽清楚了嗎?因為反過來的話,佛就說了,如果是燈見的話,燈是無情之物,怎麼能有見呢?

燈是用來照的,如果你說燈能見的話,燈就不叫做燈了,之所以叫做燈,就是它因為有照耀的作用。那麼再說燈的話呢,如果燈能夠自己見的話,關你阿難什麼事呢,大家看到這段經文了沒有?這裡叫做說:「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就是燈能夠見,觀到這個東西的話,關你什麼事呢,這裡的事實就是說,因為燈不能見,人人共知,但是眼不能見,人人都不知道,都以為眼能見。

所以這裡說,應當知道,燈只能顯色,這是佛這裡還是給阿難說的,燈只能顯色不能見色,大家要聽明白啊。能見的是眼,不是燈,這是你的比喻。同樣,眼也只能顯色,不能夠見色。最後總結出什麼?能見的見性是心,不是眼。明白了嗎?大家琢磨一下,能見的見居然是心而不是眼。太難相信了,我們明明是眼睛一睜就看見了呀,我們的錯誤在哪裡呢?大家琢磨一下你看,我們,比如說我眼睛一睜能看到大家,我眼睛一閉看不見大家了,但是我眼前還是在恍恍惚惚看到一道光明,你們眼睛一睜看到我,眼睛一閉還是在看暗,那麼從睜到閉從閉到睜,能見的這個本性、這個功能,大家發現了沒有,從來沒動過。發現了嗎?那麼這個,從這裡開始就是從眼根處著手,要開始入寶山了,寶山在哪裡?就在眼根門頭。

你尋著了沒有,握到了寶沒有?因為,為什麼這裡從阿難第一個就,佛就地取材就用眼見色呢?一般我們都是以色為最好的這個世界的執著嘛,對吧?眼睛一睜,所有的執著都是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管與人,與境,與物。那麼這就是從《心經》裡面為什麼講到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其實還有受想行識呢,對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為什麼?就是因為色為五蘊之首,所以你看他以般若觀之,當體了悟,我們迷就是迷色迷的太久了。

當然不僅僅是酒色財氣的色,而是一切的萬物為吾所迷。所以這裡就把色單單提出來,以此類推,我們就要知道,除了見的功能,記住我們眼開眼閉,見的功能沒有散失,再給大家做一個實驗,我說話呢這兒,是吧?你聽見了嗎?那我們現在不要說話了,你聽的功能有沒有動?我們再想一會兒,比如說這會兒給你做,大家基本上都快餓了,端一碗飯上來,你聞到味道,哎呀香的羅漢菜,蒸的花卷饅頭,面是面的味、菜是菜的味,可是當這裡沒有菜沒有飯的時候,什麼味道都沒有的時候,能聞的那個功能有沒有動?

我啪地這麼手一打,哎呦,把這個話筒給打了一下,我身體觸摸到它了,我觸的感覺生出來了,對不對?可是我們正在乖乖兒地坐的時候,我觸的功能有沒有動?所有的諸法實相,所有的如來本性,所有的佛的知見,一切的本體就是這個如如不動的東西。就這麼簡單。可是如此的幽微難至,大家想想我們常說的心向外求心向外求,心外在哪裡?要向內觀要向內觀,內觀在哪兒?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就是這個性。

它的本質就是這個性,我們現在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所有的這些在合作、作用,相互作用的時候,我們的本性如如不動。而且我告訴大家,能見的見性和能聞的聞性是一個東西。能聞的聞性和能嗅的嗅性是一個東西,能嗅的嗅性和能觸的觸性是一個東西。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明心所要見的性。這就是佛法,佛法無多子,就是所謂不二法門。就是所謂所做已辦,就是所謂大開圓解,就是所謂即身成佛。就要明這個心見這個性。所以說頂禮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就是楞嚴,首楞嚴王。那麼為什麼說,這裡講到說見性呀,他歸根總結為說,能見的見性是心不是眼,就是我們的真心,十番顯見。因為眼見你。為什麼。

給大家講過一個典故。有大德在抄《法華經》的時候,抄著抄著天都暗了,他那兒依然一片光明,為什麼?他在依著性在抄,而不是依著眼根妄想的境在抄。結果徒弟一進去提醒他說,師父怎麼這麼黑了你能看得見嗎?咵的一下伸手不見五指,這就是在抄的時候他已經入到性,而徒弟一提醒又回到相。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佛法稱之為內學,你們去過五台山的話,到文殊洞的時候常有一個牌坊,裡面寫一個莫向外求,一般人都會知道這句話,你要向內觀、莫向外求,內觀禪,一聽內觀禪就,觀好像在肚子裡面一樣,心向外求就是你任何時間出了門幹點什麼都叫屬於心向外求,這都是所有的都真的是我說,就是這個心性,心地法門搞不清楚就埋沒了多少修證的英雄。所謂的內學,向內觀法就是說,一切的義理知識這都叫做外學,所謂世間的學問,所謂世間的藝術,所謂世間的一切的這個哲學宗教等等這些。只有,珍貴之處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能見這個見性而言。為什麼呢?佛法這個能見的見性它不是依所見的相,始終恆守在能見的這個性上,這就叫做向內求。

一旦你離開這個性,那麼你就六根散開了,眼睛只能見,耳朵只能聞,所以觀音菩薩六根互用,就是他恆守在這個性上。那麼這一切都是性的本體,一切都是性的妙用。我們吃喝拉撒也是,我們聽經聞法也是,我們每天做事、辦公、學佛、磕頭,大家發的都是平等的願,只要你性在、法就在,只要你性不在、那都是妄想,因為什麼?沒明心見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練。所以說我們依的所見,所依的性,這就叫做向內觀。一旦你執著於所執著的外相,就叫向外求,這就叫心外求。所以你看,這樣的法義除了《首楞嚴》誰能講得出來?一切的世間學問,一切的知識道理,夢都沒夢見呀,無量劫的迷根,凡聖的真性源頭,破天荒理論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楞嚴大法。寶山已入,這就是寶山。

但是我們現在每天都是著名相、向外求,奔馳、受錮於種種的境界,不知返本嘛。大家仔細想想,為什麼說六根門頭都有一個無畏真人常在那裡?我們再回過頭來,剛才一講很可能你提上來了,我再往下這麼一放,又沒了,我們再提一次。眼見,能見的這個見,跟能聞的這個聞,都屬於性,都在能的一面的時候都是性,這就是這麼一個東西,連說一個東西的這個話都是叫做相,那麼首楞嚴大定就是一切現成。一切現成,所有的這些,我們一般覺得說,見一定是肉眼嘛,對吧?前面七處征心,心一定是緣影心呀,意識心嘛。可是殊不知肉眼絕不能見,肉眼是沒辦法見的,這誰敢相信呀?我們現在都用眼見,因為這個錯覺太久了,緣心絕不是心,那麼我們原來都覺得,眼就在面上呀,眼在臉上呀,心就在身中呀,可不知道面上的眼不是眼,身中的心不是心,心和眼其實是一個。

這就叫萬法唯心。就是一個,整個法界就是這麼一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再在上面做文章就是心外求法,一旦著相。這就是本有的心性。十番顯見的見性,帶妄出真的真性,就是這個,一個唯字呀,佛法裡面不是要講萬法唯心嗎?我們都知道萬法唯心,都在琢磨心,殊不知萬法唯心的重點在唯,唯就是唯一的唯,獨一的嘛,就這麼一個,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萬法唯心的這個心就是,真也罷,心也罷,信也罷,當下就是這個。既不是肉團心,也不是緣慮心,也不是集起心,我們有時候有肉團心,肚子裡的。緣慮心第六意識,集起心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全都不是,叫做堅實心,純真心體。

你看,見的功能從來沒有動過,聞的能力沒有增沒有減,嗅鼻子的沒有垢沒有淨。我的觸覺都是不生不滅的,從來都在,這就是明心見性,如果能把這個悟到、證到的話,這個心體、這個大用,那麼橫遍十方,豎窮三界都是唯啊,我們知道萬法唯心,就可以說萬法唯識,萬法唯聞,唯眼,唯鼻子,唯耳朵,都是一樣的道理,大家明白了嗎?唯吃喝拉撒,唯這個衣食住行,都可以叫做唯,唯來唯去,最後發現唯南無阿彌陀佛是真的,你先由唯《楞嚴經》嘛,這就是佛法不二法門,我們現在就讓你唯這個阿彌陀佛,就這麼修法簡單。

所以說呢。在有一樁公案裡,以前的有一個叫做枯木禪師,枯木祖元禪師的時候,是那會兒一大堆禪師在一個雲門庵去參禪,那麼雲門庵參禪的話,夜坐,晚上坐的時候,坐在那兒,坐在那打坐,後來有一個僧看見旁邊其他的師父在,以前的燈不是有燈芯嗎,燈蕊,叫什麼?燒完了就要挑一下,那麼大家知道燈蕊不是燒到這個,可能你們都沒這種經驗,點過蠟的可能知道,蠟將盡的時候肯定就,慢慢不是就閃忽閃忽就一下快要滅了,這個時候必須有人去挑,這個情況下就會說,先開始慢慢的昏暗,突然間又亮,就那一剎那,突然間悟到這個見性不動,原來明暗,他能見的這個東西沒有動,才說了個偈子,說什麼呢,剔起燈來是火,就是把這個燈照亮,剔大,歷劫無明照破,一般我們就說,呀把燈挑起來火變大,那不就是照的滿屋子都亮了嗎?就是由於燈明暗之間,他發現他的見燈的這個見性沒有動,所以他才說,歷劫無明照破,突然才悟到這個性,最後說,十五年前奇特,依舊只是這個,你看十五年前就,就要參禪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如來大法,依舊還是這個,後來大慧,他的這個善知識給他又附了一偈說什麼? 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卻惺惺。飢餐渴飲渾無事,就是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什麼事都沒有,哪論昔人非昔人,哪有過去現在這個等等,有悟不悟等等,都沒有這個感覺,本來就是這個,從來就是這個,蓮池大師的佛魔空爭是與非,什麼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怎麼說來著那個,在參笑岩大悟,所有的明心見性就這麼一點點,所以你看後來,禪宗就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開悟的楞嚴,就是這個意思。

那我們現在,在這個迷霧中可以說不斷的進出,一會進一會出,這個悟的時候,猶如好像直上九霄,是這麼到底對不對,感覺對了,一會回去就又迷了,那我們來聽首楞嚴法,就只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會修,你就去不斷地去思維這個法,找這個感覺,恆守這個感覺,久而久之,鑽木取火,冷灰爆豆,你也能開悟啊,你不要覺得開悟離自己很遠,每個人的悟天天放在這,就跟見一樣,睜眼閉眼它都不動,哎呀如果能守的住這一念,你想想,任它紛紛擾擾,真的是與已何干吶,你說有幹嗎?既然與已何干,就無妨去紛紛擾擾,動都不動,所以這就是講到這一段說,顯見是心非(眼),不是眼,這是十番顯見的第一段,叫做顯見是心。

那麼下面還有顯見不動,因為第一處其實已經道破天機了,破這個舊執,引發這個阿難有了新的悟境了,但是這樣的狀態就好像我們講的說,前面悟後面又迷,太久處在這個妄的層面了,所以當機者阿難還是與大眾不能夠領會,引發再來九番來回洗滌、滌蕩,後面還有顯見不動啊,顯見不滅啊,顯見不失啊等等這些,就是說欲知後事如何,就是下一節來,我們來講九番顯見,今天我們的課程就到這裡,現在請大家隨我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