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好各位,我們清淨的楞嚴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多少講了?到三十六了。大家你看我們剛才在一起來三稱聖號,用這個開經偈來請加。我們為什麼這麼說,你看我們,如果我們在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樣念出來,稱頌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那麼我們的這個聲音出來,就會帶動,他是以聲音為前鋒,帶動所有身口意的後進。那如果說我們能夠反過來,把這個聲音的本來面目弄清楚,就是我們今天要開始講的第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他老人家就是這麼開始修行的。我們稱之為老人家,並不是說他一定是個老人,他可以化現成無量無邊分身散影的各種形相,又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眾生有格外殊勝、特別深厚的因緣。

所以每當我們念起說,南無觀世音菩薩,只要這個名號一起,為什麼說大家都是這種悲仰之心、這種渴仰之態就油然而生。這個跟他因地的願力有直接的關係。那麼當我們每一個四眾弟子,以這種宗教的情懷,去跟他作溝通的時候,一說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大慈大悲,無處不在,廣大靈感,有時候我們說千手千眼。但是為什麼這個道理,就是我們去跟他溝通的時候為什麼這麼的暢通無阻,為什麼叫一個凡人的時候,很可能他在天津我們在北京就叫不到,但是觀音菩薩是你在任何法界的角落,哪怕是你內心的一個念頭,都可以來應付你的這個所感之念,所應之機。這裡邊有極為甚深的道理,那麼這個道理的源頭,就在《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章的最後壓軸之處,就是在今天要講的這個內容中。

那麼我們想一下,就是說在前面的二十五圓通章呢,除了,在前面二十四圓通中,除了大勢至菩薩我們稍微細講了一下,是我們細講了一下,那麼其實在前二十四處都是比較略,沒有深刻地把這個次第給講出來,就是這個反觀,修法到了哪一步,再往前繼續又到哪一步,又到哪一步,直至最後突然間桶底脫落。在觀音,為什麼叫觀音廣陳呢?一般的我們在教下都說,這一個章節裡面叫觀音廣大的廣,陳述的陳,就是非常詳細地陳述他過去怎麼修行來的。特別是開始初於聞中,如是見增這一段,就是我們前邊的二十四圓通都是這個效果。而且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把觀音菩薩這個來作為壓軸來廣說呢?有三個意思。怎麼個意思呢?

一個就是我們這裡耳根最利,這在此之前也給大家講過。後面也有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嘛。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一個就是我們這兒的聲音的這個狀況極其突出,最容易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讓我們反觀把它研透,研究透。

再一個就是說,這是已經密選,前面已經在一個章節中給大家講過,已經密選了這個耳根作為圓通的本根了。

第三個是可能更切合實際,大家還記得這部經是誰引出來的嗎?阿難號稱什麼?對,多聞第一。這部經典正對之機是阿難,多聞第一的阿難。那他聞用什麼聞呀?對,就是用耳根。偏於多聞,沒有定力,所以正好就借這個關口詳說修證次第解結的方法,令這個阿難,他是主角呀,令他就路還家。所以才把二十五圓通,觀音菩薩圓通章,給這裡羅列出來。

再一個呀,我想我們也可以附會一下。因為我們常講到極樂世界,大家想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在哪兒呢?西方淨土。那麼他跟,可以說在這個娑婆世界有這樣深厚的因緣,他跟大勢至菩薩就等於說一唱一和,就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一樣的。你們看過《紅樓夢》裡面不是說,林黛玉和薛寶釵,還有兩個小丫環,一個叫襲人,一個叫,叫什麼,晴雯。晴雯就像黛玉,襲人就像寶釵。這個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也是,觀音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大勢至菩薩就像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大勢至菩薩在這裡是,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是明著來的。觀音菩薩是以本尊繫在極樂世界,潛入娑婆世界,三十二應周塵剎。那大家想,他的根本道場在那兒的話,這是他的老家呀。我們現在有時候你有了好朋友,或者你有了有緣人,你就有時候有機會了,還帶著你到老家看看,這是必然之,理所必然之事。所以你像這麼廣地來結因緣,一個明著攝,一個暗著就等於說從背後給你設個套,把你拴住了。你看有求必應,尋聲救苦,都是為這個做鋪墊的。所以我們這麼來學習,可能也正對我們的根機吧。好,那麼我們首先呢,把這一段經文開始讀一下。今天開始都進入了第六卷了。大家一起來。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好,就到這裡。哎呀,這段開示就是把整個修行之路一語道破,都說盡了。再不能有這樣的乾淨利落,再不能有這樣的苦口婆心了。確實是這一段就是,不管我們去讀,大家去修,真是妙莊嚴路,一路涅槃門。那麼我們想想,你看這裡講到,還是觀音菩薩,首先我們說為什麼他的名號功德,就是從這裡開始點題了,為什麼叫觀世音?當然我們知道,尋聲救苦嘛,這是從果上來利益眾生。像《法華經》的普門品裡面,有時候我們也想,這麼兩大部經典,一部《法華經》,一部《楞嚴經》,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就是裡邊就有,都有觀音菩薩專門一品,你想想他的緣分有多深啊跟咱們。

那麼普門品裡面講到說,若有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是他在果地上成就了以後,就是以這個音聲來利他,只要稱念名號,就能感應。其次呢,宿世的悲願所使。因為觀音菩薩當時在寶藏如來應世的時候,他是轉輪王,他爸就是阿彌陀佛,他是第一太子,老二是大勢至菩薩。

那麼那會兒寶藏如來到他家來應供的時候,他慇勤招待,給這個佛跟弟子飲食。後來寶藏如來就問說,你這麼慇勤,你想幹什麼呢?你到底為什麼?他就說,我今以大音聲告諸眾生,說我的所有一切善根都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將來就是說,所有世間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果他的聲音為我的天耳所聞,他的這個,受的這個苦難情景為我天眼所見,如果不免除他們的苦的話,我就不成正覺。這是他宿世的悲願,所以稱之為觀世音。一個果上利他,一個宿世悲願,今天我們正好中間填了個縫,叫做什麼?因中修證,就是這一段。為什麼叫觀世音?只有把這個道理弄明白了,你才明白說為什麼光一個音聲佛事就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所以我們首先來看.

這個爾時就是說大勢至菩薩剛剛講完他的念佛圓通章之時,觀音菩薩馬上就補上來了,直暢本懷,所以說頂禮佛足,而且也是回憶到他往昔無數的恆河沙劫的時候。當時,你看他親近的這個親教師,就是一尊佛叫觀音古佛,他親近的這個佛也是。所以這個師承是非常的,可以說一脈相資(承)下來。從理上我們來了解一下,就是解剖一下這個觀音菩薩名號。因為從事上的話,我們都知道,一開始那會兒翻譯的時候叫光世音,光明的光,後來又改成觀世音,到了玄奘法師新譯的這個,翻譯的這個跨時代以後,就成了觀自在了,總歸都是觀音菩薩的名號。

但是我們現在最廣的還是說觀世音。觀,就是能觀的智慧,一念正念提起來,反觀現前的這個真實狀態。世音,就是所觀的對境,他什麼也沒有管,就只鎖定世間的聲音。那麼大家想想我們世間有什麼世間呀?就是器世間嘛,器世間能明白吧,器械的器,就是外在的一切山河大地。眾生世間,能明白吧,就是六道輪迴。還有正覺世間,就是除了六道輪迴叫六凡,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這叫正覺世間。統共,外在的承載的是這個國土,這叫器世間;那麼裡邊的六凡四聖,叫做十法界;整個宇宙萬法中,能逃得過這個範疇嗎?都在其中。

那麼所有這裡邊,不管依報的器世間,正報的十法界,所說的種種聲音呀,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這個動相的聲音,如果我們返璞歸真,就是什麼呢?如來藏性。如果我們循業發現,向外攀攬,就是什麼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這個聞,聽到的這個感覺。所以說,不隨其妄想,不起分別的話,那麼這就是如來藏性,就顯現的是在聖位了。在聖位的時候,就可以觀照世間的這個苦聲,苦難之聲,去救度。那麼如果說隨著這個聲音流轉,起了凡夫分別,那麼就是我們一切的這些整個世間的聲音,由於在凡夫位,那麼就可以循著這個聲音去求念,稱念觀音菩薩名號。

所以不管是從上往下救度,從下往上稱名,都在這十法界內,離不開聲音這個角色。所以呢,你看從因地來講,從果上來講,他都是離不開聲音佛事。我們凡夫要念,就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來尋聲救苦,就必須要觀這個聲音。所以你看,從因地到果地,中間我們這裡就是,他正好修行的時候就利用這個下手,也用這個來圓滿他的果德。稱之為觀世音,證到耳根圓通。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他那會兒呢,你看他開始修行的時候,發菩提心才是初步上道。咱們也是說,你要多多發心發心。在觀音古佛的座下發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你們念過四弘誓願吧?四弘誓願就是一個圓滿的菩提心。煩惱誓願斷,法門誓願學,就是善心。眾生誓願度,就是悲心。佛道誓願成,就是直心。我們通常說的三心四願,善心、悲心、直心,煩惱誓願斷,法門誓願學,眾生誓願度,佛道誓願成。這就是發菩提心從開始。後面開始就講他怎麼個修成的呢?彼佛教我,不是念佛三昧了,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所以大家想,你看,從耳根為他的所觀境,就是觀這個我能聞的聞性,他就把這個做為他思惟修習的一個所對境,從這個方面入的三昧。那怎麼入的呢?下面來看這段精彩開示。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大家這段話,大家一定要聽明白,千萬不敢落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觀音大士在最初下手的時候,叫初於聞中,就是他什麼也沒有管,也跟大勢至菩薩一樣他只念佛,那麼觀音菩薩是什麼,我只從我的耳根的聞性。還記得耳根的聞性是怎麼回事嗎?要考一下你們了,要不然這個找不著感覺了,待會兒聽不下去了。耳根的聞性還記得是怎麼回事嗎?就是不管我這會兒不斷地說,不停地問你們,或者待會兒我覺得你們沒好好聽,這個都不知道,我不想說了,但是始終你的聞性沒能散失過。我在說,我不在說,你的耳根的聽聲音的功能,就叫聞性。

他當時就鎖死了這個能聽的功能,他就在這個上面鎖死了,所以叫做初於聞中,明白吧。不管外面的聲音了,最初於這個耳根的聞性中,起我反觀我能聞的功德的這個智慧,就是我把自己的念頭不向外攀攬,說他在說什麼,不管這些了,而是反過來向內照著什麼呢,照著我能聽聲音的這個功能,兩個配合著,你看著我,我管著你,不動,明白吧。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都是相似地說的,別當真啊。入流,返照聞性的本覺理,就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入流亡所。這個是一個名詞,就是我們的耳根的聞性如果說循著聲音向外攀攬,去分別的時候,就叫出流,明白吧。

那麼既然我不隨著外邊的境界去聽了,去分別了,這是個什麼聲音,他講的什麼意思,這叫出流。不出流了,就叫入流了。反聞,反聞鎖定我能聞的這個功能的時候,就叫入流了。那麼這個入流,慢慢地定的功夫得力了以後,就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態?雖然我們沒有,但是現在觀音菩薩告訴我們了,大家聽明白。就是會逐漸亡失所聞的聲相,所以叫入流亡所。這個外在的聲音呀,這個所有的聲塵,這個初步功夫的話,漸而漸之就會怎麼樣呢?就這個聲音就消滅了。你有過這種體驗嗎?有的馬上就搖頭,或者有的在點頭。有沒有過這種體驗?你看吧,我們有時候如入忘我之境的時候,你在打妄想,你不是在修定力,你只是在打妄想,或者一個事情放不下,琢磨的時候,旁邊人說話,你能聽得到嗎?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只不過我們這會兒在聞思修,沒有打妄想,旁邊的說話聽不見了,聽而不聞了。但是不要錯會了,不是這個聲音消滅了,是什麼呢?是聲音的功夫,就是我們維持這個定功的功夫得力了以後,會怎麼樣呀?就離外在的聲塵的功夫,就開始脫離了,明白吧。不是這個聲塵,別人不說話了,都在那兒配合著你修行了,那三千大千世界誰能配合完呀。是所有的這些聲塵呢,你自己怎麼樣呀,功夫得力了以後,就自然聽不到了,是離了,不是沒了。所以這叫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再往下看,越講越精彩。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所入是指的什麼呢?就是剛才這個上一句的入流亡所了嘛。亡所就聽不到,就亡失了所聞的聲相,沒有這個聲音了。那麼這樣經過這個再進一步,這個亡滅以後,這個所入既寂,就是慢慢更加地深入到這個寂靜的狀態了。這個時候呢,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為什麼呢?你看,如果我們所聽到外面的一個動的這個境界滅了以後,會出現什麼境界呀?會出現什麼?對,出現靜相,就顯現了。動相滅了,靜相就顯現了,是不是這樣?但是還不能安住在這個境界中,靜的這個相狀中,就是不能安住在這個清靜的狀態中,還要怎麼樣?再入流,觀照我的聞性,進一步就能夠達到什麼呢?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了,就是把動和靜分別給打破了,明白吧。

應該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把這個動相給剝離出來以後,就住到靜相了,可是靜和動是不是還是一個對等呢?這樣的情況下,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是更深了一層,所以這裡就叫做所入既寂。上一句的亡所,仍舊與這個入流,既然到了寂滅的時候,動靜二相擺平了。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個功夫的時候,我告訴大家,五濁,五濁惡世嘛,五濁裡面就把劫濁給破了。大家想,禪定功夫到了這個地步,就不會有劫濁了。所以你看這個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這個功夫深不深,就是這麼來的。再往下看.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個用詞特別精細,大家要仔細聽。就是如此觀行之力再漸次增上,再進一步往深了走,定力漸漸地越來越深,這個時候怎麼樣呢?能聞的根和所聞的聲塵也俱盡了。也就是說,剛才不是鎖死這個能聞的根性嘛,這個功能嘛,這個功能它也是一個我們的感覺呀,所以說這個時候,能聞的這個根和所聞的聲塵,它的對等也給擺平了。剛才是動相和靜相,一開始只有滅了動相,出現了靜相,對吧,那我聽到的是靜的,聲音萬籟俱寂。那麼進而增上了以後,動靜兩個沒了,沒有動沒有靜了,只有能聞和所聞了,這兩個相互又看著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再漸漸增的話,能聞和所聞也會俱盡,這就叫聞所聞盡。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耳根只能聽聲音、眼根只能見色的這個狀態被打破了。六根之結,其他的五根在這個地方,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就跟耳根的這個六結一時同解了,都解開了,徹底打破六根了。這個時候呢,就是等於說破了我們的受陰了,色受想行識的受陰就破了。到這種地步就能超越見濁,見解上的濁亂打破了。再往下看。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大家不要走神啊,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滅盡了能聞與所聞之後,他會有一個打成一片的一個,好像就是我們常說的,說沒有了二元對待不是就叫一真法界嘛,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能聞的根性和所聞的聲塵,合二為一以後,到了一個根塵雙泯的這樣的一個境界了,就等於說擺平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六根六塵相互作用,就是它們之間的這個對稱作用就不能起了,只剩下一個什麼呢,覺照,覺照,就是這個正念,似乎還在。有了這個覺照以後,哎呀突然間就覺得根塵迥脫了,根和塵不再被他束縛,一條一條的,你來眼耳鼻舌身意,他是色聲香味觸法。

全部打平了,擺平了打破了以後,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一定有一個根塵脫落的、湛然無邊的這樣一個境界現前。但是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還會有什麼感?會有領略感,我在享受。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一個覺的感覺,是不是?有覺的感覺,那麼這個覺去覺誰呢?一定會覺這個根塵雙泯的空性之境。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相互看著,有能覺和所覺,所以這裡叫做盡聞不住。你不要住在這個,所聞和聲塵俱盡的這個狀態之上以後,繼續往裡加功用行,最後發現,能覺照的這個覺,和所覺的這個空境,也是空寂的,覺所覺空。這是又一層了,到這個地步,我們的想陰就破了,色受想行識的想。想陰就破了,這個時候就能夠超越煩惱濁了,想陰。再往下看。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你看到這地步就不知道,空是什麼呢?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就是前面的那個覺和所覺的空境都空掉了,這叫做空。覺,就是覺照前面能空和所空的這個空智也給空掉了。因為你前面不是講到覺所覺空,誰去覺這個能覺和所覺俱空呢?還是有一個空性的智慧在朗照,只不過是更加微細了一點而已,對吧。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這個空覺極圓,到了空和覺的這個,覺照這個觀照和空的這個境界徹底再觀其音聲,發展到一個圓融、相融、寂化了以後,這個時候,能空的空智和所空的空境也把它擺平了。到這樣的情況下已經差不多快到了什麼地步了?到這個地步就是可以說破行陰了,色受想行識的行,行陰就給破了,五蘊之中,能夠超眾生濁。也就是說,人我怎麼樣呀?還有人我嗎?眾生濁怎麼來的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到這個地步差不多就擺平了。你看我越講越羨慕得不行。你看到這種地步,空覺極圓,空所空滅。那到什麼地步了

最後是什麼?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無生法忍呀,就是不見一法有生,不見一法有滅。在此之前,都有生,都有滅,對不對。你看,一開始是怎麼樣呢?前面,動滅了,靜就生了;動靜滅了,靜滅了,根就生了,能聞的根性;根滅了,覺就生了;覺滅了,空就生了;空滅了,空滅了什麼生了?最後的一念空都滅掉了,什麼生了?考一下你們。空滅了以後,滅就生了,因為你覺得把空滅了嘛。所以最後你看,生滅既滅。就是生滅的這個,有生就會有滅,生滅徹底擺脫,才叫真正的寂滅現前了。這是最後一著,徹底擺平了,生滅既滅。大家看看人家的這修法。

什麼叫楞嚴修法?就是最後徹底地落停在這兒了。落停你們能明白吧,就是心放下了,徹底如如不動,無罣礙了。人家這個修法就是說,落停了以後,因為我們不落停就會懸著嘛,懸著就會有顛倒有恐怖有夢想嘛,那麼徹底把這個落停了以後,人家怎麼修呢?把落停了這個狀態始終懸著。懸著的時候,懸著什麼狀態?懸著落停的狀態。這就叫首楞嚴,能明白吧。就是在懸著的時候,就是落停的這個感覺了,始終不滅,始終住在這個落停的感覺中。那所有前面的這個,什麼入流亡所,什麼聞所聞盡,什麼覺所覺空,什麼空所空滅,什麼生滅既滅,這都叫沒有落停。那我們現在連聞都聞不著呀,就是人家,特別我想說一句不好的比喻,那算了吧,就是人家丟了的我們都撿不著。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到了這個地步,此處的滅就是佛在前面所說的什麼呀?最後是,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前面我們不是解到嘛,次第這樣解結,一個一個。前面我們,還記得我們六根要解結嗎?還記得嗎?大家來看這個啊,這就是給他列出來了這個次第。開始是動靜不生,那麼就把動結和靜結給解了,對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是不是。動靜不生了以後再進一步,聞所聞盡,就把這個根結給解了。再隨著深入進一步,覺所覺空,就把這個覺結給解了。再進一步,空所空滅,就把空結給解了。再進一步,生滅既滅,就把滅結給解了。既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了。禪門裡面有一個話叫做什麼?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就是指到生滅既滅的時候,之前,也就是空所空滅的時候,叫做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最後一個超越就是生滅既滅,是什麼時候呢?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這才叫徹底桶底脫落了。所以說最後這個生滅之結,就是這個滅結呀,是最難解。

前面我們不是講過嘛,很多修行人最後落到還在第六意識裡邊,還在三界出不去,還以為自己證得涅槃了,就在這兒跨越不了。這個在禪門裡邊就是說,叫做什麼呢?末後牢關。禪宗裡面參禪要破關的,初關怎麼樣,這叫末後牢關,又叫做什麼呢?貼肉布衫,就是貼著肉的那個最裡邊的那一層汗衫,知道吧。你的汗已經浸透了,穿得太久了,穿上就跟不穿一樣,你根本記不得還有這麼一件也得脫光。所以這叫貼肉布衫最難脫。這個此結一解的話,親見本來面目。一旦這樣,就能夠破什麼呢?破識陰了,就不在識中了,在智裡邊了,轉識成智了嘛。到這種情況下,就超了命濁了,怎麼樣呀,無量光壽就現前了,就不再生死輪迴了,超命濁了。

所以大家想想,這是一個步比一個步殊勝,一個步比一個步難達難到。那你想想,這觀音菩薩這一路走來容易嗎?人家現在被大家動不動一合掌,南無觀世音菩薩。這麼苦修來的呀。就在這個聲音上面下手,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那就套這個我們就非常容易套了。你看,比如說我們鼻子嗅香的時候,初於嗅中,入流亡所,對吧,最後也是,盡嗅不住,覺所覺空,一樣的道理。或者初於嘗中,入流亡所,初於觸中,入流亡所,一模一樣。二十五圓通盡在這個裡了。這是唯一的路,也就只有這麼一條路。觀音菩薩就從這個路走過來,但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都是從這個路走過來,最後寂滅現前。大家想想寂滅現前是什麼樣,什麼狀態?寂滅現前可不是死了呀,是徹底的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等於說最後看。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大家要理解這句話,忽然超出世出世間。就是一旦這個桶底脫落,點開了以後,這個東西叫做現前的。突然超越了世出世間一切有為諸法,就徹底不受一切的觀念也罷,束縛也罷,整個這個寂照合於虛空,叫做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這就是我們入到這個,這個時候就等於說入到根本智了,對吧,得到這個制高點了。得到制高點開始能夠有什麼風景盡收眼底呢?有兩個。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你看,原來尋聲救苦和大慈大悲是什麼呢?是在這個修證功夫得了以後,自然而顯現的功用和德能。一到這種地步的話,尋聲救苦,分身散影,這是天生的功德,不是你刻意來的,你想怎樣就怎樣,不是你想的,是你不想這樣他就成了這樣了。所以大家想,這個上合十方諸佛所證本覺妙心,就是下面我們要開始講的三十二應周塵剎。那麼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尋聲救苦,十四無畏。在下面的文章裡面就開始了。

那我想問一下,剛才的這一系列的這個修行之路,你們聽得明瞭嗎?我們用個現代話給大家演繹一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為了讓你們生仰慕之心,然後好好念佛。你就看看人家是怎麼個感覺最後。從一開始,作為一個凡夫的時候,他在這個世間聽到什麼誹謗聲呀,詛咒聲呀,或者有嘆息。你像我們現在聽到聲音的時候,別人來個什麼表情,來個什麼聲音,你會不會隨著他走呢?這叫感染。我那會兒講經一開始他說,哎呀宏海法師講法極具感染力。可是這個法不是感染來的,知道吧,感染的時候就錯了。要無染。怎麼個無染呢?一開始聽到什麼讚歎也罷,歌頌也罷,歡笑也罷,他不當回事,不像以前那麼分別執著,而去生這個喜怒哀樂的情緒。他會反過來觀察我聽到外在聲音的一種聞性。

當他觀察到這個聞性的作用的時候,心,就是念頭附在這個作用上,而不是去觀照外在的各種聲音的時候,就會出現說,外在的聲音境界只是一種動和靜的起伏相待罷了,沒有實質的意義,只有動靜的分別。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後來再提高觀察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受外在的衝擊,就進入一種更加寂靜的狀態,這個時候,動靜只管它動靜,沒有動靜的分別相了,這就叫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了。它自己動靜,我不管。隨著這樣,但是能聞的聞性,這個作用還在,能聞的聞性呀,就是我聽聞聲音的功能。進一步再修習,修習不已的話,不但外境亡了所聞的動靜相,連我這個聞性也給連根拔掉了。

這就叫第三個,聞所聞盡,連根給拔掉了。那麼連能夠忘卻能聞所聞的念頭都不起了,再進一步。因為連根拔掉的話,就等於說我沒有能聞和所聞了,還有一個我沒有能聞和所聞的念頭。把這個念頭也不起的時候,就是覺所覺空了。那麼這個念頭不起的時候,進一步,能所雙亡,根塵俱泯。根塵俱泯就是泯了嘛,泯滅了嘛,能所雙亡就是亡了嘛,那麼有滅有亡,就是這個東西有盡頭了。我連有盡頭的這個盡頭相也不起,就叫什麼?空所空滅。就是它亡了就亡了,我不起它亡的念頭。再進一步,連盡的這個相也不可得,突然就生滅現前了,超出人我界限,諸法無我,徹底現行。

就是這麼一個次第。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不知道宇宙是我,還是我是宇宙了。因為這個時候,如果說我是宇宙的話,我就跟眾生一樣,同一悲仰嘛;宇宙是我,我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同一慈力。這是我們從物理角度來給大家剖析一下。佛就是宇宙,而不是死的宇宙。所以一定要在這一方面。最後沒有一絲的痕跡,也沒有能覺的智,也沒有所覺的空,也沒有空性存在,更沒有空的感覺,完全沒有分別對待,都被打破了,一切就是,一切時空都唯我自在了。三藏十二部就是為了這樣,從你皈依開始就是為了這樣,最後成佛了,也只能這樣。這就叫做耳根圓通。

這一段話極其重要,大家如果盡量能背的話就把它背下來,從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非常的次第嚴謹,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大家在這段好好這樣地去,去複習一下回去。還可以,如果覺得我這裡講的還不夠透徹,你覺得還是這個,就是有的時候他這個機上不來的時候,還可以去參考一下其他大德講的,在這個方面,或者有已經講成文字的,你可以對照著這樣去學習一下。

其實我們念佛的時候,也可以就這麼念。這就是我用這個反聞聞自性的手段,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口稱念阿彌陀佛,然後你再用這個覺照,你觀我能聽阿彌陀佛的這個聞性。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得了這個竅的話,久而久之用得多了,你稍微一得勁兒,馬上這個功夫就在那兒相續上來了。不是說功夫成片,至少你稍微一作意,能夠入到這個功夫的狀態中。能夠入到這個功夫的正確狀態中也不容易的,他有的人找不著這個感覺,你知道嗎?他就沒有這個感覺,說了他也左搖右擺,就進不到這個道裡面來。好,那麼這是這一段。下面我們再往下讀一段,讀到這個四聖吧,四聖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三十二應,讀到這個就是說,若諸有學得四諦空,那麼我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一起來。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好,咱們就到這裡。大家來看,這一段開始呢,觀世音菩薩就是徹底地給釋迦牟尼佛陳白,他所得的功德和妙用。大家來看,首先他還是先推尊自己的師承。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你看,還是由他供養。一個供養肯定從這個財供養和法供養兩種,具足了這個福慧資糧。沒有財供養,福德不夠,入不到這個法門來,就剛才我給大家說的找不著感覺。沒有法供養,不能夠執持相續,就是修行不能夠精進不懈,最後到不了這個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說,由我供養承事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大家來看,這是一個大禪定,這個禪定為什麼表達成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呢?聞熏聞修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唯以反聞。我們現在的業力種子阿賴耶識裡邊,對吧,阿賴耶識裡面的業力種子,我們所有的業力種子是致使我們向外攀緣的。都是向妄識的這個勁上使,妄識去攀緣外面的聲塵,所以才有聲音的這個分別。那麼這就是我們熏習變現的向外攀緣的種子。以前熏習的一個趨勢是這樣的,那麼我們現在種子變現行的時候,我們就會控制不住地向外攀緣。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反熏,明白吧,就是在我的慣性上面我開始反熏,是什麼意思?我讓阿賴耶識種子裡面變的從染污轉成清淨,向內熏,反聞。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反觀自己能聽聲音的這個聞性的時候,就等於說反熏了。在慣性向外攀攬的這個熏習上面,我們來反熏什麼呢?讓他起這個智慧的覺照。

所以這裡才叫做什麼呢?聞熏聞修。就是從這個熏習的上面,向外熏的時候,我們現在變成向內熏習。就等於說,開始是熏的點火的種子,現在我們開始熏滅火的種子了,是這麼一個意思。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時時反聞自性,但是雖然反聞自性,可是不要忘了,這個金剛三昧呀,也是我本具有的,等我反聞的時候只是踏上歸家之路了,不會說去締造或者從外攜帶出來這麼一個東西,是我本來具有的。本來具有的,你還是去當真地從外面去得嗎?本來具有的,你回來的時候,其實就等於說修而無修了。雖然我在反聞修,其實跟沒修一樣,為什麼?我本來具有這個東西呀。

可是本來具有這個東西,你不修,到不了這兒,所以這裡還加了一個叫做什麼?如幻如化。就跟咱們說,做水月道場,做夢幻佛事,拜這個水月之諸佛,誦這個如幻之經典,度這個響鼓之眾生,響鼓就是在山林裡邊迴響,一個聲音喊出去回音了。就是一切其實都是假的,但我們還要去這麼做,不依著假,修不來真。所以叫做如幻,加了這麼一個修飾詞。如幻地去、反聞地去熏修,反聞熏修這個聞自性的功夫久了以後,得了這個三昧就像金剛(金)一樣,明淨、透徹、無染、不壞了,所以叫做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到了這個地步,三昧既成了以後,會怎麼樣呢?一切萬法不能障礙了。

所有諸法不能障礙,就會出現了一個什麼功德?上合佛心。你看這裡講到的,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上合佛心,這是從上的角度來講的,獲二殊勝裡面的第一殊勝。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令我的身體體現了一個什麼呢?與諸佛菩薩同體之用,就是說三十二應周塵剎,分身散影去應化度眾生。你看這裡不但是能夠應化在咱們娑婆世間,還能夠遍游十方國土。

下面開始是怎麼呢?就開始可以說是一樣一樣地給點了,羅列出來,該以什麼得度,即現什麼身。我們先把四種聖人的身,我們來過一下。下面開始這一段經文,可能今天的課程就比較這個,可能是枯燥吧,就是要一條一條地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比如說三十二應身,還有十四無畏,這是我們今天下面的課程。大家不要犯睏,提起神來。看看這,我們學習一身,就等於說跟他結了一身的因緣,將來我們三十二應的時候也是這麼個應法。首先來看: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就等於說,你看諸菩薩入三摩地了,那前面的二十四位不是都是這麼入過來的嘛。入得三摩地以後,修習成定了,那麼要進修這個成佛的無漏的徹底的這個無生之理,破盡無明的時候,他就會給他現前,到他面前現佛身,而給他說成佛之法。現的佛身,說的成佛之法,令其解脫,對這樣的根性。

那麼第二個,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為什麼這兒沒有菩薩呢?諸位,為什麼沒有菩薩?直接佛說完了就是緣覺,大家看到了嗎?獨覺就是緣覺。為什麼呢?因為他本身就是菩薩,就這麼簡單。因為這會兒已經是現的菩薩身,向釋迦牟尼佛稟報了。也就等於說,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那麼現場的這些眾生,包括我們現在聽聞的眾生,就現在正當是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這足以說明問題了,我們能夠親近觀音菩薩,聽到名號,就是說應以菩薩身得度。所以你看你們還是挺了不起的。

下面是,若諸有學。有學呢,這就是指的二乘來講的,二乘聖人中前三果,三果四向都叫有學。什麼時候證了阿羅漢,或者聲聞,或者緣覺了,叫做無學了,了了生死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若諸有學。那麼他講到的說什麼呢?寂靜妙明。就是有些修行人喜歡獨處在寂靜之處,他求這個自然智慧。大家知道,什麼叫做自然智慧呢?就是有一部分的修行人呀,他喜歡獨自在那兒看什麼呢?春天百花開,秋天黃葉落。他就看這個春夏秋冬,觀這個花開花落,他就能悟道,就能證果。這是利根器的人,他攬物枯榮,推循物理嘛。在這個原話裡面,攬物就是看這個一切世間事物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嘛。

為什麼這個有時候會謝了,有的時候又開了。就光這個輪迴他看的時候,他就能證到這個果位。這樣的人,在這個殊勝的妙慧自然慧要現前的時候,馬上要現前,將要得證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給他現獨覺身,推一把,讓他究竟解脫。獨覺。下面再來看: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獨覺跟緣覺的區別大家知道嗎?那首先我們看啊,若諸有學,斷十二緣,這是指的緣覺。緣覺是怎麼得道的呢?他是觀十二因緣。就是有一個區別,獨覺一定是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無佛出世的時候,可是他的根性熟了,自然界的一切的這個萬物生息,就可以給他當佛一樣說法。所以他就開始自悟,觀花飛花謝自悟,他是觀外境而悟道的。所以他的根性比較明利,就是明白,比較利根嘛。那麼這個緣覺呢,是生在佛出世的時候,聽佛的言教而開悟的,就是聽佛講十二因緣。一個叫獨覺,一個叫緣覺,所證的境界一樣,但是獨覺是觀外境,緣覺是觀內緣,根性比較暗鈍,比獨覺來講,緣覺比較暗鈍。

所以這裡你看說,有這樣的學修要志求斷十二因緣的這個勾索。我們的輪迴之路不就是從無明緣行,行緣識,名色,六入,一直緣過來,最後又要生老死。那大家想想,十二因緣要從哪兒斷呢?無明都生起來了,你還從那兒斷,無明生起來的時候已經難斷了。我們現在最好的在哪兒斷呢?對,從愛、取上斷。這就是所有的這些佛法,最給我們痛徹的讓我們,教誡我們怎麼怎麼修,怎麼怎麼去伏,怎麼怎麼去斷,就是從愛和取上面。愛就是你起心動念有貪嘛,對吧。取就是你會造業嘛。所以愛取才會有呀,有來生的果報,愛取有了,又是生老死。所以我們現在最容易斷的,就是從愛取上去斷。

因為無明緣行,是過去的無明緣行,已經有了業了。又緣識,這輩子已經投胎了,也長成這樣了,從小長起來了。就在這個正當貪染灼盛的時候,愛取上去斷。所以這裡叫做,斷十二緣,緣斷勝性。也就是說,悟的這個無生之勝解,妙悟將要圓滿,但是還沒能得到這個正果的時候,他就會於其現緣覺身,而為說法。這是緣覺。

第四個我們來看: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就叫做聲聞果了。剛才講到的四果三向這些,還有惑,有煩惱要斷,還有真,果位的境界要去證。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時候給他現聲聞身而為說法。那聲聞身的話相對來講,因為他是聖者,其實就是出家人。聲聞身一定是現出家相的,特別是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一定是現出家相的。那麼這個時候呢,你看因為,阿羅漢他是從佛那兒聽聞四諦法,聽苦集滅道,從而知道空無我的這個道理。所以他是聽聞四諦法,故知道三界是苦的,所以才斷這個見思煩惱,證這個有餘涅槃,修道入滅。那麼他將要證這個聲聞果位的時候,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就會在他面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以上到此為止,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聖位,四聖。下面的六凡位中,又劃了很多差別相。那麼我們時間關係,大家休息一刻鐘,下半場回過來繼續講解。阿彌陀佛!

好,我們各位同修,大家安心坐定,我們是三十六講下半場的講解。這段內容就是開始主講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和十四無畏。那麼總結來講就可以說是怎麼都行,菩薩的慈悲就是,這麼一看下來就是你怎麼都行。我們演繹成一句就是說,無限度的這種慈悲就叫同體大慈大悲。而且是投其所好,能夠徹底沒有門坎地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大家趁著這段內容呢,我們也可以領略一下,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猶如一個糞坑裡面的一個小蟲子一樣的這種視野,去領略一下整個這個宇宙萬法有多大。正好出一下這個井口,看看到底都有些什麼人,什麼種類,什麼眾生。好,我們從若諸眾生欲心明悟開始,一直讀到後面的令其成就,就是樂為人王之前的令其成就。找著了嗎?好,大家一起來。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好,就到這裡。讀錯了一個字,國土讀成國王了。這是什麼習氣?大家來看,你看多有意思,為什麼說,我們常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這裡我們講的是,先開始是以佛身得度,從這一段開始才是以天身而進行這個結緣。那麼我們要明白,雖然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要以入佛智為根本,明白吧?你看這裡先是以四聖列在最前,大家不要把這個次第根本搞亂了。次第沒辦法四聖了以後,回過頭來入到三界之內,才開始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說法。問題還有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大家來看。

第一個: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你看前面等於說四聖,後面這就到了界內了,對吧,凡聖的分水嶺了。凡聖的分水嶺以什麼為標誌?對,以淫慾為標誌。阿羅漢最後斷的,其實就斷的根本的淫慾心。出不了三界,就是由於被這個欲界,這個慾望勾牽著。所以你看佛說法多有次第,多麼羅列得次第景然。你看首先,梵王身這裡他說的是令其解脫。後面就說成了什麼呢?令其成就。這也是從這個欲上來講。所以這裡的眾生,首先若諸眾生就是指的欲界的眾生了。

雖然欲界的眾生到了大梵天,還沒有出三界,可是他用了一個什麼呀?解脫這個詞,就說明說,能夠把這個慾念給降服了以後,也算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的一個解脫吧。所以大家來看,欲界的眾生對於淫慾心已經明悟的話,就是說已經了悟到這個淫慾心是招感生死的苦本,這種情況下他會持戒修身,更不去犯這個欲的時候,他就會得一個清淨。大梵天,在中國叫做梵摩,摩登時代的摩,不是魔王的魔。我們有時候把他叫做離系,離開這個關係的系,為什麼呢?離地下系,就是說下界,特別是欲界的這個慾望對他來講是修得比較清淨了。

上升到色界,有時候又把他稱之為叫做淨行,清淨的行,修行,因為他能修梵德嘛,所以他這個慾望非常非常之淡。大梵天王基本是沒有像我們欲界眾生的這些欲了,所以稱之為淨行。因為他高超出這個欲界了,染愛不生了,這裡指的說,令其解脫。他屬於色界的天主,大家知道,大梵天王屬於色界天主。那麼這個慾望通於,有時候說三種,有時候說五種。

三種就是我們的食慾,還有睡的慾望,再一個就是淫慾,淫慾為首的。另外的五欲呢,就是我們常說的色聲香味觸。色聲香味觸其實最後還是為這三樣服務的,這三樣還是為淫慾服務的,為什麼?身體吃飽了,淫慾就滋生了,睡覺養息好了,淫慾就產生了呀,躺在床上就容易滋生淫慾,所以都是淫慾的助緣。後面的這些都是淫慾的助緣,我們常說淫為上首。那麼他這裡就會現梵王身,為其說法,讓其解脫欲界的苦惱,得生大梵天。這是第一個。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裡的眾生就是指的什麼呢?我們人間的眾生了。不凡是欲界的,主要指的我們人道裡面,如果想做忉利天天主的,有這樣的好樂,你看投其所好。大家想想這些好樂怎麼來的呢?我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好樂,都是從這個如來藏裡邊循業發揮的。那麼觀音菩薩他就著這個如來藏的本體中,你循業發揮,我就循業配合,讓你先結緣,再往回修,反觀。所以就這樣他就面面俱到。這裡你想做忉利天主的,好,滿足你。忉利天是在欲界的第二天,我們有時候又叫他,我們叫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各四面有八天,中間的這個天叫做善見天,就是天主所居,叫帝釋天嘛。所以如果想生到忉利天的人,那麼他就於彼前現釋提桓因的這個身相,給他說修上品十善呀,或者各種生天的妙法呀,令他成就生到忉利天的這個果報。這是忉利天。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自在天,比忉利天要高了,在哪裡?我看你們都知不知道,在哪兒?對,他化自在天就在欲界之頂,就在咱們欲界的最高層。這個地方呢,另外有一說就是,他化自在天裡邊另外有一天,叫魔王所居,波旬魔王所居的一天。也有的說魔王波旬就在這一天。說另外有一天的,也是指的魔王所居的這一天,在他化自在天的範疇內,為他所攝。那麼到了這個天裡邊的話,他的正報就無礙自在了。你看這個為什麼叫自在天呢?他可以遊行六欲天和四大部洲,沒有了障礙。就隨便地這樣去雲遊,我們說的飛,飛行,到六欲天和四大部洲,咱們人的四大部洲。那麼他的依報也可以隨意變化,得自在了。想要什麼,馬上想喝水了水就來了,想吃飯了飯就現前了。所以叫做他化自在,是這麼一個意思,正報依報都能夠得自在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於人前現自在天王身,現這個自在天身,給他說這個上品的十善,令他如意成就。下面一個: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比剛才的這個又高了,為什麼呢?大自在天在哪裡呢?在色界之頂了。你想想一旦入到色界的最高處的話,他主的是什麼?色界的最高處主管什麼?主管什麼?他主管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大家想想再往上就是無色界了嘛,無色界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不是。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以色法顯現的,一個佛度化,就在這兒度化,一個大自在天主管,就在這兒主管。所以叫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天了。這個大自在天又叫做摩醯首羅天,你們聽過嗎?摩醯首羅天就是現在印度教裡面信奉的最大的神。

他長的是什麼呢?有三個眼睛,中間還有一個眼睛。你們如果去印度的,好多供的這樣的神,就是神廟裡面,街頭巷尾都有。騎著白牛,有八個胳膊,手裡拿著一個白的拂塵,這就是他的形相。他一開始的時候他生下來他就,出現的時候他覺得這個世界怎麼沒有人,突然間後來這個下界開始有人出現了,本身是眾生業力招感的,他錯覺以為是他自己生的,所以他就覺得這些都歸他管。那麼這個大自在天,他是比這個自在天又殊勝到哪裡呢?他可以整個三千國土裡邊去,虛空中去飛行沒有障礙。可以到處去遊行,而且前面的自在天只能在欲界,他的話就是整個在這個大千的虛空中了,到哪裡都可以直達。

你像你看前面的這個自在天的話,他到四大部洲他還得繞一圈,先從東面再到西面,他這個大自在天的話,他到哪裡直接就可以去了。就跟咱們說的,一個是坐火車在地下,不能繞開山呀隧道呀,得挖開了再走。這個大自在天就跟坐飛機似的,距離最短的兩點一下子嘭地就去了,就這麼厲害。所以這叫大自在天身。他於彼前現這個大自在天身,為其說法,令其成就。再往下看: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大家來看人的這志向呀,真的是都不一樣。你看前面他們都是聖者了,到這兒了他們就充其量想這麼樣,就想當個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這更差了,他只想當個天大將軍身了。那這比我們還強點,人家至少在天大將軍。天大將軍身是怎麼一個,他的業務主管什麼呢?就是說,如果有眾生喜愛統攝這些鬼神的,你看這也是習氣呀,就跟小孩,有的小孩他跟著別人玩,有的小孩他愛帶著別人玩。這個天大將軍呢,他的習氣就是愛管著鬼神。這些鬼呀神呀,他念個咒呀,修個秘密法呀,召來由他耍。所以說這就是他,他特別喜歡巡察人間,救護國土,他的心是善的,這個天大將軍身。不過這裡的鬼神呢,其實不是我們常說的那些,餓鬼道的那些了,那些都不上算了,連人都不如。他管的是什麼呢?鬼中之神了,就是鬼道裡面的大福報的神,不是一般的餓鬼了。

那麼這些鬼神呢,因為他的差別相,有一些受這個善惡業的雜報,他有的現形的就是說比人要殊勝,但是比天要陋劣。比天要陋劣,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說他的身體非常的輕微,人是見不著的,就由天大將軍來管著他。他喜歡除妖孽,降吉祥,都是這些鬼神。那麼他就會說,我於人前現這個欲界的天大將軍身,為他說這個五戒十善呀,召呼鬼神的這些法呀等等,令他如意成就。韋馱菩薩,就是天大將軍的上首。為什麼說韋陀天將,菩薩化身呢?他顯現的就是這個。因為這個天大將軍,四天王呢,四天王天的這個天王叫做主帥,每一個天王他下面都跟著八大將軍,所以說四八三十二,這三十二部裡邊呢,以韋陀為上首。而且這個二十八部鬼神巡遊世界的時候,也是歸誰呢,大家聽過有一個叫做散脂大將吧?散脂。你看《藥師經》裡面也有這個大的藥叉將軍。在我們迎請,讀《金剛經》裡面不是要迎請這個八大金剛嘛。這一類的其實都是,在這裡散脂大將軍所管的就是二十八部鬼神巡遊世界。韋陀菩薩是這三十二將軍的上首,就是他是最厲害的。都作為護法。這是天大將軍身。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就是指的四天王了。大家看到了嗎?他有個什麼特色?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這主要針對的是什麼呢?就是人間的王。如果有眾生,愛這樣地愛統護佑世界嘛,保護眾生,眾生裡邊人間的王是眾生之首。所以說我們有時候古代叫天子天子,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就是福報大的人中之王,一定是四天王要護佑他的,因為他的習氣就是愛護國安民嘛,消災免難降吉祥嘛。所以四天王天,特別是他是佛陀的護法,那麼他最關注的,就是人間的天子。

所以作為天子天子,也是有道理的,他很關愛他。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保護各國的眾生,那麼他就,觀音菩薩啊,記住我們在講觀音菩薩,別走神了。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在《金光明經》裡面講到,四天王自己說,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王。在佛門裡面有的時候,在唱讚子的時候,還有講到說護世四王,甚至初一十五唱什麼讚子的時候,就會唱他們,讚頌他們。所以你看這是他有願力的,以淨天眼常觀,擁護咱們南閻浮提的眾生,常擁護這裡,所以叫做護世王。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你看有的他沒有那個心思當國王,他當太子。四天王在初一十五巡遊人間,太子在三十和十四的那兩天,太子來,其他的時間是那些大臣來,在咱們四天下來這兒巡遊。所以在這裡的話,這些太子又等於說四王天的部將了,來發願來護持他的嘛。他能夠驅使一切鬼神,四天王的太子,用這個符呀咒呀,有這個印訣法,就是說寫這個咒符呀或者什麼,他會這些。所以如果有人願意當這個四天王國太子呢,就讓他如願成就。還能夠驅使鬼神,降服鬼神。

最有名的四天王的太子是誰呀?鬧東海的是誰呀?對呀,這不是現成一個嘛,生下來一個肉球,一刀劈開,你們沒看過那個神話電影嗎?那是真的。哪吒三太子,不是劈開了以後,有旋火輪,還有什麼武器。那就是太子,就是天王太子。護世四王呢,每個都有九十一個兒子,四天王一共有三百六十四個太子。在歷史上唐天寶年間,就記載過這麼一件事情。天寶年間當時,大家知道這個開元三大士吧?開元三大士裡面,其中有一個三藏叫不空,現在的唐密就是他們三位,還有金剛,還有善無畏,這叫開元三大士。當時他們就是傳的這個,修的是密法,顯密,漢傳的密法。

那麼在這個年間呢,當時吐蕃,就是說西域的國家有的時候來犯,犯咱們中國本土的時候,當時就請了這個不空三藏入到大內宮裡面去念咒。他就持這個護國仁王咒,剛剛念了二七應該是十四遍,就剛剛念了十四遍的時候,突然間就召來了這個神將和五百鬼神,就來到這個殿裡邊來了。來到這個殿裡邊,還自己報說什麼呢?是北方多聞天王的第二子,叫做獨健。這是歷史上,這個佛教史上記載的呀,就是念這個護國仁王陀羅尼的時候,就召來了。也有這個《仁王護國般若經》念起來的時候,就有道有法的這些大三藏在作法的時候,確實有一些攻城的就看見宮城四個角上,就有這個金剛力士嘛,就害怕得嚇退了。那這些就都屬於四天王太子身。這是真的喲,你不要以為這世界上就有點人,就以為就這麼多人。這裡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以上呢,就是天人之身了。以下開始,就是在哪裡呀,人道裡邊了。因為你天道升不上去,那人道也得得度呀,這時候觀音菩薩就又開始轉了個弦,往人道上面會了。大家一起來讀,在這一段啊。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好,就到這裡。這是說的人裡邊的四位。首先一個是如果喜歡做人間的有道君王的,能夠懷德立政,治理邦國,這一號人,那麼他就給他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說這個生帝王的因呀,生帝王的業呀,德業呀,大家都說想當國王。你看《地藏經》裡面不是說嘛,能夠百千世做什麼小國王,還能做轉輪王,那都是有因緣果報。在人王裡邊有五種。在人王裡面一共有五種。五種是,金輪王是福報最大的。金輪王出世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都是福報大,人道的福報非常之大,走到哪裡都是,這個衣食住行都是非常充足非常高檔的。金輪王能管四天下,四大部洲他都管。

銀輪王就差一點了,只能管三天下,北俱蘆洲他管不到,銀輪王。這個銅輪王只能管二天下了,西牛貨州和北俱蘆洲他管不到,只能管東勝神洲和南瞻部洲。鐵輪王是最次,只能管咱們這兒的南瞻部洲一天下。那我們現在的這些國王是指的什麼呀?叫做粟散王。那個是不是叫粟?西字下來一個米字,是不是讀春種一粒粟呀?粟,是吧,粟。粟散,就是散亂的散,散出去的散,天女散花的散。粟散王,其實才是我們現在的這些王侯一類,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帝王呀,他只能割據一個地方,這個範疇內歸他管,因為他的福報就在這麼大的範疇內。這叫粟散王。那麼以這個五戒十善修得好為因,能夠做人間的王。來喜歡統領呀,等等這些,這就是他們的理想,喜歡做個國王。那就讓你做吧,給教你怎麼做國王。

但是有些人呢,他比較清高,他不愛論政治,他喜歡當什麼?具有德行的長者。所以你看,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就是這些人比較愛說個道德,愛弄點心靈雞湯,天天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世間應該怎麼怎麼樣,喜歡被人抬舉。你發現了嗎,有的那些,就是鄉里鄉黨那些有些年長的人呀,你不抬舉他,他就惱了。你抬舉一下他,送個禮呀,逢年過節問候幾聲,大家都說推你為族長,他就高興了,他就特能付出,也能夠斷一下說你們家應該怎麼怎麼樣,給你說大事了小事,就幹這些了。

這就叫長者,喜歡被尊重推讓,敬的來讓的去,他就高興了。這一類人,他就現長者身,給他說你要廣濟博施,修橋補路,仁愛濟物呀等等這些,他喜歡。因為他清高呀,你說讓他去治理國家,他又說那是政治,我可不搞政治。但又喜歡被人恭敬,這一類的人就叫長者。其實做長者不容易的,在印度做長者要有十種德行。首先你要是貴族,姓貴,就是你的族姓要高貴。還有你的位置要高,也就是多少年培養的貴族裡面你是家長,有這樣的德行。又是大富,威猛,有智慧,年紀長。而且你的修行就是說,不管你暗地裡怎麼樣呀,明著大家都挑不出來你的刺兒,說哎呀,人家那德行好。還有一個就是禮備,就是喜歡講究這些禮數呀,等等這些。上敬下歸,就是下面的人歸依他,都聽他的,上面的人還讚歎他,尊敬他。這叫做長者。

居士嘛,就是隱居求志之士。現在我們這大家都叫居士。你們算不算居士呢?都算。現在的居士已經改名換代了,皈依了就算居士了。真正的居士你看這裡,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就是必須要清高,不染世間這些世樂,不貪染,清心寡慾的。你別說有個名趕緊去追,有個利趕緊去搶,來一點利益就跟別人爭起來了,那你算不上居士。你連個居士都算不上,你想想你還談修行?所以這樣的潔己修身之法呢,他就會現居士身,給他說法,令其成就。

還有一些是愛現宰官身的。這裡是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四種身。宰官喜歡什麼呢?大家知道,其實古代的皇帝治理國家全靠誰呀?靠宰相。為什麼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呀?他上面的氣也要受,下面的氣也要受。大家知道,那你以為容易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輔佐政治,剖析判斷,什麼這些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像我們的外交部長,你就得負責這些周旋呀,像我們的外貿部,你得貿易往來,你得維護國家利益呀。這些,就是靠這些宰官給他去說。這一類的,忠貞護國護家,這一類的人呢,稱之為宰官。如果說喜歡這一類的,就會給他現宰官身,給他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等於說,我們常說的人之常情的四種。還有一種方外之士,就叫做術士。陰陽聽過吧?先生,陰陽先生,看風水的。民間死了人了,家裡死了人就請這些人給做法事。所以說這個天文地理呀,陰陽度算呀,這就叫做術,你看這裡叫做愛諸數術。天文地理陰陽掐算這種叫做,數就是這個數量的數,第一個數。那麼會巫術,給你看相呀,卜卦呀,寫咒呀,等等這些,這一類的叫第二個,藝術的術,術士。那麼喜歡自己練個丹呀,修身養性,維護生命,想追求長生不老的,叫做。固養自己的精氣,愛養生的,防護自己害怕損傷的,天天哎呀春天該吃什麼,秋天該吃什麼,冬天又得怎麼補,等等這些,這叫做。明白吧,就這一號人。

你發現了嗎,世間可有這種怪人。有這種怪人呢,還跟佛道有緣,不是喜歡學佛就是好道。這一類的人,這就叫做什麼呀?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這一類的人,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大家發現了,觀音菩薩慈悲到什麼程度,他還去成就外道。婆羅門,這是古印度,在咱們中國也就是這種大富長者貴族嘛,等於說士大夫。印度的婆羅門,咱們中國話叫做淨裔,華裔的裔,就是清淨的這個。也有時候把他們叫做梵天的苗裔,為什麼呢?他們自己以為是從大梵天的口裡面生出來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的這些人呢,他就覺得這個婆羅門姓,就是種族裡面最高的種族姓,他就認為自己是從大梵天的這個口裡面生出來的。

所以我們有時候把他叫做梵志,經文裡面不是有梵志,就是修學婆羅門教的人。他是自己認為自己承襲了梵天之法,立志將來要生到大梵天,所以而修淨行的,就叫做梵志。他們也有一套經書,世世相承,以道為學,所以叫做婆羅門。就這一類的人,觀音菩薩就給他說,而為說法,說婆羅門法,令他們成就。

這是人裡邊,五種。那麼前四種等於說世內之人,後一種屬於世外之士。你看面面俱到,又把這個給攝進去了。下面我們再來看,四眾弟子。一起來讀。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好,就到這裡。這裡讀錯了一個字,這一溜就溜過來了。命婦大家,不讀家,讀gu,就是姑姑的姑,命婦大家。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這一類就等於說女子的尊稱。這個你看我這記憶,溜著就過來了。是什麼意思呢?就其實咱們現在有的時候對女人尊敬的,就是她為國家民族貢獻大了,會把她叫做什麼?先生。毛澤東寫信的時候,宋慶齡就叫先生。錢鐘書的夫人叫什麼?楊絳現在不是有時候我們也號稱先生。還有一個女子叫葉曼先生,是吧,也有叫她葉曼先生。當然就是我們現在來講的話,人中比較出類拔萃的這樣一種女長者,那麼能夠為家國民族有所貢獻,有所度化引導的,也可以稱之為先生。

但是古代的話更為嚴格了,古代的這個大家呢,就等於說女子的尊稱。她一定要端莊賢淑,等等這些都得懂,而且甚至比男子都有才,這一類的才有稱之為叫做大家。這個記起來趕緊說一下,待會兒又不記了。首先我們來看這個四眾弟子裡面是男女兩眾,叫二眾,再加上僧俗兩眾,二眾,一共叫四眾。那麼這裡就是說,如果有男子呢,他是,因為修行人呢,有的樂在家住,有的樂出家住,大家知道吧。在家住的,他出不了家,他就好好就那麼修吧。該出家的,你如果不想出,你在家就修不了。這就是可以說是注定的,就是這樣。樂出家,樂在家住,各修各的,那麼這才叫做四眾弟子。所以你看好學出家,能夠持戒律。男出家的叫比丘,持二百五十條戒。這裡的話,我就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我所以相信中國佛學院,觀音菩薩很多呀。你知道吧,法源寺內。

那麼如果有女的好出家的話,那麼就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比丘尼的尼,其實就是女的意思。那大家看這有什麼差別?比丘身而為說法是持諸戒律,那麼比丘尼好學出家就是持諸淨戒了。這就是說比丘尼,女眾出家呢,不但要持她的這個,差不多有三百四十八條戒,另外格外給女眾還有什麼?有八敬法,有式叉摩那法,這就稱之為淨,所以這裡多了一個字叫做淨戒。式叉摩那和八敬法屬於淨,也屬於戒律的範疇,所以這裡叫做淨戒,合起來說。總歸就是為出家眾說戒定慧三學,讓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而為說法。

那麼為在家眾,這裡在家眾的話,樂在家住,樂持五戒。在家男女二眾我們就是說受三皈五戒,那麼他就會在彼前現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優婆塞、優婆夷身又叫近事男、近事女,就是離這個修學之事更加近了,更近了一步了,比三皈又近了一步,所以五戒受了以後就近事男、近事女。受八關齋戒就叫做什麼呀?近住男和近住女了,也就是離出家的這個清淨無為的生活狀態更近了一步了,所以叫近住。這叫近事,奉事的意思。所以就更近了,八關齋戒,給在家人設這個出家法的。這是指的出家四眾。

你看人裡邊,先從世俗來講,那麼人之常情的,從一般的這個國王,到這個宰官,那麼還有方外之人,就是這些術士,那麼再加上出家四眾。後面還有什麼呢?特別列了幾種女眾。大家常天天吼說,哎呀佛門也是重男輕女,老是說女眾這個業障多,煩惱重,情見多。可是呢,佛這裡還特別地慈悲女眾,你看多說了幾樣給你們,在座的諸位女菩薩們。為什麼?你看,女眾呀,印祖一直提倡說,相夫教子是得了大半個天下,不是半邊天喲。這個影響是自古以來就知道的,就是這個理念是自古以來就知道。為什麼說相夫教子,相夫教子呢?古人講叫什麼?閨門為萬化之源。

閨門,就是你住的閨房,閨房是萬化之源,就是所有最初的教導是從這兒出來的。甚至講到什麼?國家的興衰治亂,都是由女人第一個教育所確立的、主導的,大家知道。為什麼?相夫嘛,教子嘛,特別是教你的小孩,你生下來以後,母教比師教都早呀。那我們現在的教育就確確實實是,不能說了。那個時候就是女教,大家聽過孟母,孟母為了教他的兒子,三次搬家呀,你看她把這個母教重視到什麼地步。那麼你相夫相得好了,夫出來,是社會的主流,主導天下;教子教得好了,後繼有人;那麼這個國這個家才會,可以說是才會興,才不會亂。所以說治國平天下,女人得了一大半。所以這裡才叫做: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內政是指的什麼?是指的什麼?就是指的家教。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這一些呢,當然女主的話大家都知道,武則天這樣的人。國夫人都是指的什麼呢?女主不僅僅是當皇帝呀,包括皇后也是的,像我們現在的第一夫人,這就是也屬於女主。那麼大國的這些帝呀,帝后。

那麼國夫人就次一等了,指的是諸侯國的君主夫人,也就是說王爺,以前貝勒府裡面的福晉。清朝是不是叫福晉?這些就稱之為國夫人。命婦是什麼呢?一品誥命。古人會封嘛。這個大臣的正配,原配夫人就叫誥命夫人,給她封的。那到時候你去接見,要是有皇家的人來了,你得穿這個官服,給你封的,該穿什麼都有模有樣。你看那個,咱們北京的這大觀園拍省親的時候,元春省親,你還記得那場景嗎?一大早就排在那兒,從賈母,王夫人,一人都穿戴得就跟平常不一樣了,那就是官封的,叫做誥命。這就叫做命婦。大家就是剛才講的女裡邊的先生。這一些人,就現這樣的身,給她們說法,令其成就。

下面兩個呢,就是處男處女身了。那我們世俗的人就覺得說,這種人就是有毛病嘛。其實確確實實世間有這樣的人,他獨身,他一輩子不染這個東西,他願意,他發現他天生就不想這樣。這就是過去在這個法上修得成就了,清淨了。處男就是說志守終身,不染淫慾嘛,童真男子。你看咱們常說的,童真入道,不求這個娶。那么女呢,就是不求嫁。這裡講到的叫做什麼呢?侵暴。一個侵,一個暴。如果說以迎娶,古代就叫做凌侵。如果叫聘嫁,我下了聘禮讓你嫁過來的,就叫做暴棄。古人用字這都是有板有眼的,說不求凌暴。那麼這樣的話,他即人前現這個童男女身,給他們說這個離欲之法,讓其成就。

說你要守身如玉,不壞這個男女之根,也就是不破這個處子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是指的什麼呢?人裡邊,把主流的人講了,又講方外人,把出家的人講了,又講在家人,又講在家人裡邊想出家又出不了的人,童男童女就是這樣。所以說,這些講完了,後面要開始講什麼呢?講天龍八部了。雜七雜八長得怪的,活得千奇百態的,這些列出來了,大家一起來讀。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好。大家看,這裡開始是應現天龍八部,護法諸類。可是大家發現了,這一段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你看,其他的都是,從天開始講就是樂出天倫,那就是他不想做天人了,或者乾闥婆呀,或者龍族呀等等,他不想幹了,不想這麼活了,他想換個皮了,換個袋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給他講,怎麼怎麼出。但是唯有這裡說,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為什麼這麼表法呢?就是除了示現到人道眾生是樂為人的話,其他的都是不樂本倫了,不樂本座了。那就說明什麼?所有的這些六道之中,八部之中,都不如人道好修。以人為本修,最容易上道,所以修行還是以人道為根本。我們不妨做這樣的一個理解。做了這樣的理解,以人為本,我們再看這些天龍八部。

第一個就是,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天眾。所有的護法裡邊,六道裡邊,天眾是勢力最大的。大家看,天道不是有二十八重天嘛,四天王天還東西南北分八個呢,中間剛才講了善現天,所以天眾的種類是最多最多的。那麼這個天眾裡邊呀,我們雖然說天道裡邊享樂,也有苦的呀。為什麼苦呢?除了死的時候這種五衰相現外,還有兩種苦。一個苦就是他太樂,所以苦,為樂所醉,就是享天道的這個樂呢,就跟喝醉酒了一樣,麻痹得根本不知道醒了。所以這是第一個,非常苦,不得見佛聞法,這是其一。第二個,還有一種天人呢,雖然他的引業把他牽引到天道去受樂了,但是呢,得受了天的身份,別業的福報很微弱。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天人橫受飢渴,這就是共業裡面的別業。大家要知道,人道裡邊有的人比天的福還大,那麼天道裡邊有的天比人的福還小。他也是相摻雜著的。所以這樣的天呢,樂於出天倫的話,他就在他面前現天身給他說法,怎麼樣生到人道裡面去,去修行。

那麼這裡又講到,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又講到第二個,龍眾了。大家知道怎麼投生到龍的嗎?龍是有福報的,一定要過去修大佈施,一定修大佈施。可是在修佈施的時候,他首先一個,貢高我慢,心不端正,諂曲,有點就是這種花花腸子多的,帶著這種心去佈施,攀比。再一個就是說,他容易犯戒,受了戒以後容易犯戒。而且這個嗔恨心多的人,容易就墮為龍類了,就墮到龍族裡面。龍的樣子也很多呀,像我們一般見到的大蟒蛇這一類的,就稱之為地龍,在地上的,但是它也是龍形呀,比那小蛇什麼的要福報大,特別那黃金色的蟒,大白蟒,那都是看上去覺得它的色身很莊嚴的,大家知道,一個白色的,我就特別喜歡看白色的黃金蟒,盤在那兒,就覺得很好。這不知道什麼習氣啊。但是這種龍呢,龍有五種苦。這都不知道哪一世養的習氣呀。龍有五種苦,是非常苦的,為什麼?生的時候,還有一個是嗔恨心的時候,龍一旦嗔心現前的時候是很可怕的,你看我們現在畫的那個龍的形相呀,一旦在雲端裡面,那個火放電放光的時候,那就是起了嗔火了。

我剛去陝西終南山,終南山的南五台,怎麼來的呢?就是當時有一個毒龍呀,毒龍它就嗔恨心重嘛,老化現成人到長安城裡面去騙人,給他賣個什麼仙藥呀什麼,一吃了那個仙藥就被它下了蠱毒一樣,到它的那個龍洞裡邊,別人以為是升天了,其實是被它給吃掉了。後來觀音菩薩應現成一個老比丘僧,在那兒降服毒龍以後,建立的南五台。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嗔的時候,再一個睡覺的時候,還有一個交配的時候,再一個死的時候,這五種時候它一定只能夠現這個蛇形,就是不能夠化現成人形了,一定是像蛇一樣,就是什麼呀,鱗片這樣的一個身子,扭曲的四個爪子,這種情況。

而且龍也有過患,你比如說熱風一吹來,這個熱的沙子嵌到它那個鱗片裡邊的話,疼得要命,這是龍的一大苦。再一個,就是說它在自己的龍宮內的時候,正在享樂的時候,突然間就會起惡風,這也是它的果報,惡風一起呢,把它所有的這個裝飾的寶衣都給吹走了,它就龍的這個身形自然顯現出來,龍的樣子。最苦的是什麼呢?就是大鵬金翅鳥是它的天敵,大鵬金翅鳥每天要吃五百個小龍,一個龍王。你想想,它正在宮殿裡面娛樂的時候,金翅鳥來了,馬上就把它給吃了,這就是龍的果報。所以說呢,故而這裡講到,樂出龍倫,就是不喜歡做龍了。淫心大,福報大,就容易,這兩條都大,就容易牽引著你到龍族裡邊。

第三個,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藥叉就是我們常說的捷疾鬼,就是速度特別快。有地行夜叉,有空行夜叉。藥叉是男的,如果稱之為羅剎就是女的。藥叉很丑,羅剎很漂亮。那麼這鬼呢有兩種,有的是惱亂眾生的,有的是守護正法的。你像我們大殿兩邊有時候供的二十四諸天,裡邊羅剎鬼子母嘛,那就是被佛度化了。原來她天天也是一天要吃五百個小孩,在印度城裡邊,是王舍城還是舍衛城,哪個城裡邊的,一天要吃五百個童男女。後來就這個,是佛還是誰度化她,就把她的小孩給藏起來了,她急得要命。結果說你的小孩丟了你急成這樣,你每天吃那麼多,人家會怎麼想?最後才讓她每天到道場裡面的這個外面的施食台來應供。所以我們念的時候,大鵬金翅鳥,羅剎鬼子母,都是這麼來的。

乾闥婆。你看: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乾闥婆稱之為香神,他不吃肉不喝酒,只喜歡聞到這個香味,所以他是帝釋天宮裡面的樂神,奏樂的。帝釋天如果想聽音樂的時候呢,不是像咱們這兒,買個CD呀,把這個網絡打開,弄個U盤,一點就放開了。帝釋天想聽音樂他有一個絕招,燒什麼呀?沉香。一燒沉水香,味道一起,這個樂神就聞香而至,馬上就開始奏樂了。所以你看敦煌裡邊的什麼反彈琵琶呀,什麼等等那些,那都是樂神,乾闥婆神。

阿修羅,就是叫做飛天。但這裡就不用細講了,有天的福報,沒有天的德行,常跟帝釋天斗戰,也是男的丑,女的漂亮。

這個緊那羅呢,跟乾闥婆是一樣的,都是帝釋天的樂神。但是他的相貌特別像人,緊那羅的形相有點像人,可是跟人不一樣就是,頭上這生一個角,頭上長了一隻角。所以別的人看了,別的見者懷疑他,你到底是人呢還是神呢?所以他有一個外號叫做疑神,就是疑神疑鬼的那個疑神,懷疑他是神的意思。

摩呼羅伽,就是我們常說的地龍,剛才講的大蟒蛇。這些都是多嗔恨心,多嫉妒心,受了蟒中之身了,有時候會化成人的頭,蛇的身子,是這樣的一種。那麼總歸呢,下面講到了這個,你看除了人之外還有說: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那麼這就是指的非人了。非人這一類的人呢,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形的話就是有這個,有形無形就是,有形就是指的精怪,有精神的這些,樹怪等等這一類的;無形就是指的空散銷沉那一類的。有想無想,有想就是指的鬼怪精靈這一類的;無想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有時候,有精神會化為土木金石。其實這裡有一個,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有時候正報也能轉成依報。如果你太暗鈍了,太那個什麼的,靈性的這個沒有了,他就會轉化。所以等等這些,是有這麼一種說法。這一類的人,這些眾生呢,如果脫其本倫,不想受本倫之苦,觀音菩薩都能夠為其說種種法,讓他脫了本倫。如果仰慕人身的,就讓他們修成人道裡邊,在人中得道。為什麼呢?因為諸佛都是人中得道的,而且人中呢,最容易趨向於菩提,這是我們人道裡面得天獨厚的一個。

總歸這一些,令其成就的,就是說一個,成就他們的世間慾望,二一個,成就將來的菩提道果。觀音菩薩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這麼幹的。這就是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到此為止你看,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樣的功德呀,總歸不出一個狀態,就是淨和妙的狀態,這裡講到的妙淨。隨類示現,一時能夠頓現的,就叫做妙。我們現在不妙,大家想想我們現在是不是不妙?怎麼個不妙啊?我們能不能去示現,隨類一生又一生的示現,能不能?怎麼不能呀,無量劫來你就在這麼幹。

你說你哪道沒去過呀?你說你什麼沒當過呀?六道中你但凡能聽到的能見到的,你都當過,都見過,都做過,要不然沒有這個因緣。你以為你多麼光榮呢。但是我們雖然有這個用,你看這個妙用就在呀,如來藏本體,我們生生世世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化身呀。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用得不妙。這個用從來沒有散失,始終都在,我們用得不妙。

用得不妙呢,你就只能夠一生又一生,一形又一形,也在用,但是不妙,必須這輩子完了,再下一世,下一世完了,再第三世,在這一生,就不能在那一生,不能分身,所以才叫做不淨不妙。隨類示現,就稱之為妙。遍應無私,雖然我到處去示現,可是我心不染塵,就稱之為淨。所以這裡才講到的,是名妙淨三十二應。不是我們一般的,我們幹什麼就是當真幹什麼,人家是雖然我在幹這個,我還契如來藏性所顯的功德。所以這就叫,這一功德都得自於耳根圓通的金剛三昧所修成的,由這個無作的妙力稱性所起,就叫自在成就

大家想什麼叫自在呢?觀自在也行,觀自心所得的自在也行,我們這裡要這麼理解,就是自己本來就在。我們也在,觀音菩薩也在,人家也常在,咱們也常在,就是我們現在不妙不淨。所以一切的修行核心,就是為了趨向於淨妙。得了淨妙,全體功德就顯現了。你想這一切的功德,都是我們的純真心體所起的無方妙用。我們可以說,所有這一切我們本來就具足這種無畏威神,宇宙萬法本來就具足這種功用。以沒有界為界,就叫一真法界。一旦進入這種法界就隨心所欲,剛才講的,水月道場,夢幻佛事。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他的功用,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功德。

那麼就著我們凡夫來看,在我們凡夫的層面來看,說哎呀,這樣的神力,這樣的威德,就是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本來就具足的。我們性德本具的,但是現在修德沒有圓滿,體現不出來的時候,就覺得說,這個我們要想往,要求之。在這樣的心態下,才建立一種教法,一種行門,我們只管去修,只管去證,就叫耳根圓通,念佛圓通。但是不要忘了,這種境界對菩薩而言呀,就跟,看見了麼,喝口水一樣,家常便飯。沒有一點點刻意主動,來不得半點牽強,都是天經地義分內之事,在菩薩來講,就這麼簡單。一旦證到這個本體的話,就顯現這個無邊無盡的一切可能的功能,就顯現出來了。

依著這個本體而起妙用,就叫做以法界應,赴法界機。應是什麼?感應的應。機是什麼?根機的機。這就是我們說的尋聲救苦,知道吧。聽明白啊,以法界應,就整個打開這個遍法界應,我去應。我應不是說在這兒呀,一會兒嗖地在這兒,一會兒嗖地在那兒,不是這樣的。到處都在,這叫做以法界應。赴法界機呢?整個法界,九法界裡面的眾生,誰來求,即刻當下就應。為什麼?我就全天候的呀。這就叫尋聲救苦。以法界機,就是法界就眾生來講。剛才是從菩薩來講,赴法界機嘛。就眾生來講以法界機,法界我們每個人都有苦難呀,觀其音聲嘛,求救觀音菩薩呀。

再感法界應,以我們的這個有求,來求得觀音菩薩這個必應,就叫有求必應。所以上與諸佛合,就叫尋聲救苦;下與眾生合,就叫有求必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成佛了。這個心,跟佛也沒有差別,跟眾生也沒有差別。跟佛的時候就慈力嘛,跟眾生的時候就悲仰嘛。不管慈力悲仰,就在自己的現前一念心體中,所以叫,大做水月道場夢幻佛事。這就是我們說的,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無處不在。好,大家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