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好,請大家隨我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諸位放掌。

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講《首楞嚴經》的第五講。那麼在上一講乃至之前,我們從經題開始然後開了經文的頭,一直講到「如是我聞」到「千二百五十人俱」的殊勝法界,大眾緣起。

今天開始我們要講到這些大眾「皆是無漏大阿羅漢」這一句了。我們都到廟裡面朝拜,正面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兩邊呢,就民間俗稱的十八羅漢,前幾天有個地方還問我說怎麼是十八羅漢呢。真正我們在印度的時候叫十六尊者,後來又到了中國以後,不知道何因何緣何年代就又加了一個降龍伏虎,那麼在這裡其實是佛當時的常隨弟子,千二百五十人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前面有修飾詞,一個叫做無漏,什麼是漏?漏就是煩惱。在這個三界之內,可以把它劃為三漏,如果說欲界的話,就叫做欲漏,因為要吃東西要行淫慾。那麼如果上二界的煩惱呢,就叫做有漏,就是色界和無色界,三界內的這兩重天來講的話它屬於有漏,不屬於粗重的這個食漏和這個淫漏。那麼從第三來講就是說無明漏,所以我們說欲漏、有漏、無明漏,是三界內整個我們現在具足的煩惱,所以這裡的無漏就是已經不漏落於三界的生死之內,不漏於六道的輪迴之中,所以叫做無漏。皆是阿羅漢,已經證到聖果了嘛,我們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那麼凡聖的分水嶺,就是看你是否有漏。

顧名思義,我們常說漏就是說你有尾巴呀,你有貪心,有嗔恨,會嫉妒,愚癡,只要你在這方面有一點點的體現,一丟丟的感覺,那麼你還是漏落在這個三界六道之中。所以這裡的無漏,首先就說明什麼呀,已經圓滿沒有漏,至少在三界的水平上已經把它了卻掉了。因為這個漏可以讓人漏落到生死,漏落到三惡道。那麼這裡還有一個說大呢,因為當時我們講到往後再講這一段序文的時候就可以知道說,這些大的佛弟子們呀,佛門裡面有一句話是: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主伴互為,唯資大法。就是一個人演主角,所有的人,都給他來做陪襯。那麼佛和佛弟子從本身來講,本地風光。我們不是常有說本門和跡門嗎。跡門就是跡象的跡。從這一生來看,你是示現這麼一個情形。但是本地風光的話,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是大有來頭。所以說這裡之所以稱為大,因為他們是大聖人,已經證到果位。或者是大菩薩,示現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這裡叫做大阿羅漢。那麼講到這個羅漢的話,稍微有些佛學基礎的人都知道。羅漢也是跟,因為他是由這個出家身份比丘修成。

但凡修成阿羅漢的聖果呢一定要出家的身份來修成。菩薩嘛另當別論。你看我們在每一部經典的開頭,一定是先是常隨眾是大阿羅漢。因為他一個是常隨佛。二一個佛法賴他傳。再一個,就是由於他現的是出家相。所以每一尊阿羅漢必然是由出家的這個相來修成就的。必須出家。所以我們上一次不是講到這個大比丘僧的時候。 還記得比丘有幾個意思嗎?第一個是什麼。對,由於有乞士之因,所以感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阿羅漢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應供。應受天上人間供養。第二個意思是什麼?比丘的。破惡,由於破惡之因,所以感阿羅漢第二個意思是什麼呀?他可以殺煩惱之賊。所以叫做殺賊。第三個呢是怖魔。由於他令魔恐怖,那麼羯磨成就,不受生死,不入輪迴,所以第三個意思叫做無生。不會再來三界受生了。所以這裡叫做無漏。不會漏落於三界了,這裡講到的無漏大阿羅漢。那麼從這裡來的話,待會兒我們要講到這些阿羅漢,他們的殊勝功德的時候呢。如果從通途教法上來講。真正的定性阿羅漢不一定有這樣的功德。因為阿羅漢證到阿羅漢果。

比如說一個凡夫修到阿羅漢成就。首先他要開始生出離心,然後思維無常,思維苦,發出離心。然後呢開始慢慢進入到修道。先開始修五停心觀。就是說觀身不淨啊。嗔恨心重的觀慈悲。這個散亂心的觀數息等等。最後再想這個修這個別相念處。身受心法,觀心無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那麼還有總相念處。最後這個暖,忍,頂,世第一,這樣不斷的從預流、一來、不還、無生。從凡夫到阿羅漢果,最利的根器三輩子就可以修成。那麼最鈍的得六十劫。這是一個圓滿阿羅漢果的一個果位。那麼真正阿羅漢呢,也有什麼呀?也有實修阿羅漢跟這個示現阿羅漢。就有的的的確確他這輩子顯現的,他就是從一個凡夫修成阿羅漢。一步一步地修。

那麼有的呢,就跟這裡的大阿羅漢,他是法身大士示現乘願再來的。所以說如果修阿羅漢修得必須把三界內的見惑和思惑,見思煩惱斷得乾乾淨淨以後,可以證到阿羅漢果。那麼阿羅漢果的果位裡面呢也分的。我們這裡稍微了解一下。最圓滿的叫做不動阿羅漢。利根阿羅漢。修到這樣的阿羅漢果以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呢,決不再為一切的煩惱所退,所束縛,所牽引。那麼有的一些阿羅漢比如說修到他有退法的話,他雖然有智慧,就慧解脫的這個阿羅漢,他有智慧證到這個阿羅漢果。但是他定力可能差一些。遇了煩惱以後可能還會退到預流果。總之是還在聖位。但是有可能就退到預流或者一來的,這個前面的三項。這個境界中。

還有一些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呀等等這些。特別是有一個叫做安住法阿羅漢。修到安住法阿羅漢這樣的一種果位的話呢。他能夠安住到所得的果位。如果沒有特別強烈的引誘他退的話。他一般都退不了。但是他也不上進,不怎麼去修加行,迴心向大,這都屬於什麼呀,定性阿羅漢。就是就這樣了,住到空裡面出不來了,所以這些呢為了簡別這些,那麼這裡首先叫做大阿羅漢,第一個他區別於定性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能夠回小向大,修大乘佛法,所以這裡叫做大阿羅漢。再一個呢,我們剛才講到有實行的阿羅漢就是從凡夫修成果位的。還有一些這裡叫做大權示現,是從大菩薩權巧示現成一尊阿羅漢,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

所以這裡叫做大權示現,叫做大阿羅漢。第三個是什麼呀,同類弟子中這裡列出來的全部是上首比丘。就是千二百五十人,大家知道佛講法的時候,有的時候百萬人天的大法會呀,那為什麼始終把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甚至十六尊者,像《彌陀經》裡面開始說,「眾所知識」,開始,「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為什麼把他們列為上首呢,就是因為他們是整個這個佛弟子裡面的上首比丘,所以這裡叫做大阿羅漢,明白吧,這是這一句。

那麼接下來要開始嘆德了,因為這裡講到的無漏大阿羅漢就是讚歎這些阿羅漢的本來具有的功德,那麼他們的功德怎麼樣顯現,一條一條的慢慢娓娓道來,下面這一段話,大家要這個集中精神,開始我們往後貫。你看這裡說到:「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這個是,我們首先明瞭一下,這一句話是讚歎什麼呀,這些大阿羅漢的定力,他的定力功德。看到這句了嗎?你們跟進上來,眼睛看經,耳聽我說就可以。

那麼下面說:「從佛轉輪,妙堪遺囑」。看到這句話了吧,這是說明他的慧德,智慧功德。他可以替佛轉法輪而聽佛的話,依照著佛行而行,佛法流傳怎麼樣的他就可以替他流傳。那麼:「嚴淨毗尼,弘范三界」。這是說於什麼,他的持戒功德,是戒德。「應身無量,度脫眾生」,這是他的什麼呀,慈悲之慈的功德。「拔濟未來,越諸塵累」,這是他的慈悲之悲的功德。這一句話,這一段話就述說了前面本位的這些大阿羅漢他們所具有的諸殊勝功德。明白沒有,你們能跟得上吧?好,那麼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講。

你看,第一個:「佛子住持」。什麼叫做佛子,佛的弟子。什麼叫做弟子,學在人後,你就是弟,永遠你是學弟,人家是學長。解從師生,解是從老師的這兒生起來,你所有的佛法從老師這裡得到這個心開意解,那麼你就是子,合起來就稱為弟子。這裡的大阿羅漢皆是能夠紹隆佛種,使不斷絕,所以他們是真正的佛子,佛之弟子。佛子。

「住持」是什麼意思呀?大家都聽過住持吧,你們在介紹或者說親近哪位大德的時候不都是說,這個廟裡的大住持大和尚麼。「住持」,「佛子住持」,「住持」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佛之弟子。那麼這裡的「住持」就是要什麼呀,你要住世間,持佛法。首先你不是偷偷的躲起來,躲到哪裡去誰也不見誰也不理,那誰來講法,誰來弘法。首先你要住在世間,但是你別忘了,大家都說我也住在世間,天天在這吃喝拉撒。其二,你要持佛法。我們現在就這樣,你住在世間了,你今天晚上回去,你不一定都能想得起來法義,為什麼?一住世間,把持不了佛法,你一把持佛法,馬上就不住世間了。太多的例子了,多少這個佛化家庭的另一半跑過來說,師父呀,他說自從怎麼怎麼樣就天天念佛,打坐什麼也不幹,飯也不做了,菜也不買了,工作也不想工作了,不住世間了。

所以這裡的住持,「佛子住持」就是要住世間,持佛法,化眾生。雖然住世間,不為世間所累,雖然持佛法,依然不舍世間,這叫做「佛子住持」。這句話,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因為世間所累的話就想不起佛法來了,馬上就流掉了,就把佛法,就跟懷胎一樣,流產了,懷不住了。那麼一旦要修點佛法,馬上又生活中不會運用,就佛法是佛法,世間是世間,隔起來。大家要曉得我們的道場也是為了提倡引領,所以你看我們一開始同修不是說希望這個楞嚴班還怎樣怎樣怎樣,你要知道這兩個小時已經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了。你要把這個東西今天受持住,回去時時刻刻用起來,這算你稱為身為佛子,會住持佛法。所以這叫做「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你看標準就出來了,你既然堪稱佛子住持,你必須有這個衡量的這個指標你要達到。什麼叫做善超呢?善於超越,第一個不同於,你看我們這裡的定性的阿羅漢,就是灰身滅智,定性聲聞。這個其實說白了,就我們現前的諸位聽眾來講,除非你是聖者示現,對我們來講已經就是邊兒都摸不上了。「善超諸有」,就是超出三界,但是盡管是這樣的定性二乘,他怎麼樣,他超出三界以後就不敢再入了,就是拚命的保護自己的這個所謂的聖胎。為什麼佛門裡面要制殺戒呢,就是當時有的佛弟子,證到阿羅漢果以後,他就覺得這個色身,這個有漏的身體全部是什麼,是這個造業的一個最佳的這麼一個工具。他就想快點舍報,馬上就有的自己殺,自殺,那麼有的自己不忍心自殺就勸教說,對別人說,你把我弄死,功德無量。

這就不是取了從有餘依涅槃取到無餘依涅槃,有餘依就是說過去的,將來不會再投生三界了,但是過去的這個業力的那個能量的種子還在,必須這輩子還要發揮完,有的就等不及了,就自己殺,教他殺。所以說諸佛子若自作若教他作,就若自殺若教他殺,就是佛開始製定的殺戒,不許自殺,殺他。這個雖然叫超,但不能叫善,不善超。因為他滅度了以後他還是超越了三界輪迴,可是他沒有慈悲心,還什麼呀,不能夠再入紅塵中和光同塵,方便度生,他做不到這點。所以這裡叫做超而不善。那麼我們好像天天在紅塵中打滾,對吧,而且再再地勸大家都要修十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我們雖然有時候也是,一股激情上來,那個為佛忘軀呀,可是我們還是念念都在有為法中,有漏,貪著功德,有善惡分別,那麼這個叫做只有善,不會超。

所以諸位大家想想,你看,修學佛法多難玩轉的這個高難度。又要善,又有要超,這才叫做成就功德。所以佛的又一個名號還記得叫什麼呀,叫什麼?善逝,逝世的逝。善逝的意思就是說不但你要可以隨時入滅走,還可以隨時瀟灑的來,這才叫善逝。我修淨土的說,不但要發願而去,還要乘願再來,這才叫做善,否則叫做不善。那麼「善超諸有」,這裡的有就是說,有因就有果,因果不壞,故稱為有。什麼叫做有?你因地起心動念,但凡有一念有在這個上邊兒,本來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你把凡所有相虛妄不了,當真而有,這就叫做你已經因地有了,有因必會感果。所以你看在禪宗裡邊真正講到畢竟空義的時候說什麼呀?著相修行無量劫,不如無相修行一念間。當然這對我們來講的話,只有聽的份兒,你回去還是老老實實在有裡邊好好修善,只有從有裡邊修善,才能夠達到善超。

那麼這個有在這個佛學的專業基礎上,有時候我們叫做三有,四恩三有什麼呀?三途八難皆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三有就是指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之內統稱三有。那麼從微細上的說的話,其實在這個佛法的教法裡面,有二十五有,統稱叫二十五有。我們來了解一下,就是這二十五種始終在三界內,出不了這個範疇。這二十五有是從哪裡來的?首先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一個什麼?四惡趣什麼?阿修羅。這個有時候因為阿修羅他的嗔恨心太重,有時候也把他劃到惡趣裡面,統稱叫做四惡趣,這叫做四惡。還有四部洲,就是四大部洲,人的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貨州、北俱盧洲和南瞻部洲,我們這兒是南瞻部洲。這就多少了?八了對吧。

那麼色界還有六欲天,色界不是包括了,一共天有二十八重,但是欲界有六欲,六天。四天王天、還有什麼?忉利天、還有呢?夜摩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這六重天,包括前面的四惡趣、四部洲,一共是什麼啊?十四。那麼十四其次色界,四禪天,四禪天就是四唄,是吧,但是還有三樣,是本來是在這四禪天裡面已經包括進去了,又把他單獨抽出來,為什麼呢?色界的這個十八層天裡面有一個天叫做大梵天,有外道呢崇拜大梵天王,他認為什麼?一切大梵天就是為萬物之主,他的信仰最高至那裡,那麼這裡就抽出來還有一個大梵天。另外還有一些外道,他把無想天當做,就是以為什麼都不想就是涅槃了,所以外道叫做無心涅槃,這裡也把他從這個色界中抽出來單說。還有再一個就是五淨居天,就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那麼有的外道,把這裡五淨居天當做真正解脫。所有的錯誤知見,這個在當時的印度非常流行。那麼就把這三種情況,從色界的四禪天裡面抽出來,他的本位四禪天加這三種天,一共是什麼呀?多少?七了,對不對。七加剛才的十四是多少呀?二十一。二十一再加無色界的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正好什麼呀?二十五有,統共叫做三界六道。因為在這個範圍內,所有的眾生來回倒騰,不斷地升沉,從這兒又生到那兒,從那兒又變成這個那個,所有的這些眾生的這個形狀、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思維慣性,是多姿多彩,說不盡道不完的。大家想想,光我們太平洋海底有多少眾生。所以在這三界二十五種大類中,有因必有果,造了這個因,就要感這個果,造了那個因,必須感那個果。

相互因果相續不壞,所以稱之為有。我們現在都在有裡邊,故而佛法稱之為空,畢竟空,對治有的。所以這裡就講的說:「善超諸有」。不管你什麼法,但凡從因上,歸根結底再沒有造業了,沒有造業,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沒有業,沒有罪。善超,這是這句話。

「能於國土成就威儀」,既然他能夠做為佛子來住持佛法,而且還有來去自由的本事,這樣的功夫練成就以後,才有資格「能於國土成就威儀」。你看,我們常回溯到隋唐時期,那個時候的高人林立,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法從印度傳到我們這個,是魏晉隋唐南北朝時期,漢朝開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那個時候已經到了像法的時期了,時轉至像際,像法時期,像法時期就是說:有教有修,證果人的就很少。那麼這裡縱觀剛才所描繪的這個水平的話,能夠稱之為佛子,可以有住持佛法的資格,能夠善超諸有的這樣的一種功德出來的話,我們現在太難了。所以你能聽得到《楞嚴經》,所以說這能於國土,就是能於這個同居土中。記住國土還忘了我們那會兒講的有四種:最高的清淨的是什麼?常寂光土,其次呢?忘了吧?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誰所居?極樂世界屬於什麼土?是什麼?有的說對了,被我一問就不敢再說了,再三追問的時候就越來越底氣不足了,你們身為佛子這麼個都住持不住呀。常寂光為佛所居土,實報莊嚴為登地菩薩,破一品無名,證一分法身,所居國土。

方便有餘土,就是那二乘阿羅漢自殺了以後,所取的滅度之土。這都叫做淨土。我們現在在凡聖同居土,這裡所說的能於國土就是指的在凡聖同居土中,能夠在這裡怎麼樣?有威德,你看慈心怒目,有威德就是說講法非常正經,迎請必須莊嚴,那麼令所有眾生什麼呀,折服眾生。那麼有慈悲、有儀,儀就是慈悲,你身為佛子你有你的範式,看看你流露出來的,你人家稍微說一下或者什麼,馬上你就不行了,或是就跟人家做對了,就去害他了,算計他了,那你的威儀就是如此的話,那恐怕就是不算威儀了。所以這裡說的,有威可畏,要折服眾生;有儀可軌,軌則的軌,就可以攝受眾生。讓他感動,說好不容易在滾滾紅塵,天天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看見佛弟子都是這個樣子的。這才叫做威儀,行住坐臥的,皆成軌範,可以稱之為標準的,這麼才叫做成就威儀。所有剛才講的這一切你都能夠薅住,所以叫做定德,定力的功德。剛才諸位就薅不住了。這是第一個句。

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二段,他的慧德,剛才是定德,這個是慧德:「從佛轉輪,妙堪遺囑」。是不是這句。這個轉呢,你看常常說,這個念經的時候說這個,怎麼講呢,佛日增輝,法輪常轉。轉的意思就是說讓他流行不滯不停滯,佛滅了,佛法滅了以後就不轉了。法是常在的明白吧,但是如果沒有人講,或者說這個世界不存在佛法,沒有道場,沒有共修,那麼沒有聞思修,法滅了就停滯了,所以就不流了,流不動了。那麼這裡從佛轉輪的話是什麼呀?轉就是讓他有流,流行不滯,就是到處都有。那麼輪是有摧碾運動之功,就是把一切煩惱,把一切邪門歪道都給摧破、碾碎。有這樣的功能作用,所以這裡才叫做「從佛轉輪」。這個法一旦轉起來,把煩惱碾碎的時候就像一個度人的舟乘一樣,不斷地把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這就是所謂的:「從佛轉輪」,轉法輪。十大願王裡面,請佛住世,請轉法輪。為什麼我們要發願請轉法輪?沒人請,就不會有轉,沒有請沒有轉,就不會有緣起,緣起一沒了,我們就沒有佛法。

所以這裡叫做:「妙堪遺囑」。我們現在一聽遺囑的話,下意識想什麼呀,想遺產。遺產一弄不行了,就打官司,為什麼叫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這個互不買賬。我認得一個,一個都算不上居士吧,一個半老爺子,那會在保定的,這個說了真不好,不是說保定人人皆如此,他在法源寺亂竄的過來問問題,那會就七八年前,那麼他心裡有一個心病,一直他跟法源寺有緣,就是師父,你給我求著啊求著,就是保定話,我說求什麼,求觀音菩薩保佑他,他跟他兄弟兩個人,為一塊兩家的住宅,為一個地中間留的這個出水口,就鬧了恐怕有十幾年的矛盾,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一開始說給三百,說往廟裡上佈施,後來又答應說是八百,後來又答應說一千,現在已經漲成三千了,每逢五一、十一、逢年過節就給我打電話,師父你給我好好求著,求著把這問題解決了,我就去如數去上佈施去,就煩惱,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動不動就是,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遺產,現前可以得到的,那麼這遺產的話,就不叫做妙堪遺囑了。佛的遺囑是以如來家業付囑給他的,如來家業,我告訴諸位,如來家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義務,你好好的當佛弟子,就等於說你在付囑如來家業,你不要在佛門裡面折騰、違背、背道而馳,見得太多了。那麼我們諸位同修,大家有時候回去讀讀《地藏經》吧,地藏菩薩堪為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個妙堪遺囑。還記得那段話嗎,說釋迦牟尼佛給地藏菩薩說我在這個「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的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那麼,十里面有一二個有時候惡習還在,我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然後就告訴地藏菩薩說:「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我今天在忉利天宮慇勤付囑」,就是對地藏王菩薩說,慇勤付囑你什麼啊,「令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

那就說明包括咱們,我們現在正在這個時間段,釋迦牟尼佛已經滅了,彌勒菩薩還沒出世,所以地藏菩薩這個時候才「涕淚哀戀,白佛宣說,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只有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才能夠妙堪遺囑,那麼這裡的大阿羅漢全部具足了這種功德,可以領受佛旨,如果不可以把佛的心印過來的話,那麼你就是一個有局限的,那麼就不可以稱為妙堪付囑,所以這個種性一定要有大乘慈悲種性。地藏王菩薩才另說我所分身「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身化百千萬億身,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你們聽明白了沒有,第一句話就是令歸敬三寶,都得歸敬三寶,誰歸敬誰就是真佛子,能夠受持、善超、成就威儀,各管各的,所以後來才說,「惟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就是您老人家放心吧,「如是三白,惟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所以我們現在不好好學,不好好修,就等於說讓釋迦牟尼佛,我們的親爹放不下心,所以不叫做妙堪遺囑,這裡才叫作妙堪,這是他的慧德,智慧。

接下來再看他的戒德,「嚴淨毗尼,弘范三界」。一切修行,都得從戒律開始,我想必我們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勤修戒定慧,都是從 戒起步,那麼這裡的毗尼,全稱叫做毗尼耶,你看我們印度人總是多一句帶個耶:佛陀耶、達磨耶、僧伽耶,我們這兒就是佛、法、僧,好簡,所以都把耶給刪掉了,恨不得把其他的都刪掉,一個字,所以才好容易修什麼呀,淨土法門,念佛就簡單。容我再多說一句,那麼這裡這個戒律,從漢就是我們東土人的習慣的翻譯上,叫做善治,善於收拾自己,治理自己,治理自己的身,治理自己的心,所以叫做善治,那麼也有時候叫做律,戒律戒律,也是分開而講的,戒就是諸惡不做,律就是眾善奉行。

戒叫做止持,就是這個事我不做了。律叫作持,該做的你還必須去做,不做就有過失的,那麼就跟我們今天,我必須來講法,我就必須來講,你們來聽,就必須來聽,誰都不想,不想就沒人做佛事,所以這個叫做止持和作持,「嚴淨毗尼」,嚴這裡就是說用嚴來治我們的身體和口,淨來治我們的意,是不是這樣的。用嚴就是我們說的止持,這個你絕不能做了,殺盜淫妄酒。那麼淨,做為作持,就是說你要造十善業,你要天天搶著去做,發菩提心,弘揚佛法,恭敬三寶,六度萬行,搶著去做。所以說,一個門派裡邊,其實就具足了定慧二門,我們現在的智慧出不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福報不夠,諸位同修,我們的業障如此之重,就是因為福報不夠,有福報的話他就不會犯這個事,他就不會不幹那個好事,不會做這個壞事。所以說這裡叫做嚴和淨,從現象上來講我們要嚴格,就是說修因證果,五戒,三皈五戒,十善業道認認真真的去做,哪怕你開了智慧,你也必須要依著世間的這個範式,如此行,如此做,所以這叫做嚴,從事上來講,現象上來講。

從理上來講,從性上來講,這叫做淨,雖然步步為營的去認認真真修,可是心裡是一片大光明藏、這也叫做嚴淨可以分開來說的,如果具足了這樣的一種功德,才堪稱有嚴,有淨,那麼就可以什麼呀,能三界內的眾生做他們的模範,這裡說「弘范三界」,所謂的人天之師。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呢還能夠趕得上,如此如法的這樣的一種講解的教法,我常說到最後的時候大家知道麼,一到最後所有的這個法滅了以後,所有的法滅了以後,最後就是天上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到那個五濁惡世最濃最深的時候,能夠說全南無的,說不全阿彌,說了阿彌,說不成陀佛,就只能,六個字說全的到時候都堪為人天師表,能夠教誡眾生,你說那個時候,已經濁亂到什麼時代了,佛法已經殘缺不齊到何等地步。我們現在至少首先入滅的《楞嚴經》,還在如法聽聞,還在進行著受持,所以這裡叫做三界模範。

那麼再接下來看他的慈德,「應身無量,度脫眾生」,什麼叫做應身呢?我們再做一個參悟的一個,理上的一個參悟,我們試著說一下,什麼叫做應,為什麼叫做千百億化身,其實這裡就叫做應身,千萬億應化身。我們每起一念,就是一念的受身之因,那麼大家想想無量劫來,起了那麼多的心,動了那麼多的念,每一個念,都是一團能量,很可能我們自己的這個業力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已經到處去分身散影的去受什麼呀,受苦,或者說受身去了,這也是叫做應化身。從理上來講是可以說的過去的。只不過說佛的這種應化身。它是來給我們,不是讓我們去受生枉入輪迴。而是讓我們去明白無生,純得解脫。但是從這個分身散影上來說,都具足這個功能。念佛都是一念相應才有一念佛。念念相應才有念念佛。這是法界的因緣起動。大家要悟這個道理,為什麼叫做應身,應身就是佛是應我們之請來度化我們而現的身。我們來受身也是應我們過去所造之業而顯現的果報之身,也是應的。是不是這樣的,理是一個理,但是事上面天壤之別。

確有此理真有其事,但是佛事是佛事,我們的事是我們的事。所以這才叫做應身無量,度脫眾生。就觀音菩薩麼,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無剎不現身。那麼大家都說應身無量,這個身到底都是活的嗎?死的有沒有呀,有沒有?有死的嗎?有死的呀,有沒有?好,有的人受持住了。這《地藏經》裡面分身集會品裡面,你們忘了麼,「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王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這都是依報。都是無情,可以的,這才能叫做應身無量,只能應現正報,而不可以應現依報。只能夠應現有情,不可以應現無情,就說明是有量而非無量。所以這里人家說了應身無量,就是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都可以,有情無情都可以同圓種智,這就可以說不可思議變化。你看這就是我們凡夫心眼,就以為說示現一定是個活的。我告訴你,你犯了一句口業,譭謗一下三寶,突然間石頭絆了一下,摔一跤等等,這都有可能是菩薩化現的。你以為呢,我有時候對於大家都會說說,佛菩薩化現其中。

你們是怎麼理解的,怎麼認知的呢?比如說我說咱們在場的這個道場裡面現在肯定有賢聖者,有聖人。那麼我們一般的人聽的話,哎呀法師呀你這個,我知道有佛菩薩,那離我這麼近,都是這麼些看得見的人就未必了吧,我們現在有時候一會兒的同修出去了,有很理性思維的一些同修,雖然讀了這麼多不可思議感應,可是給他講個菩薩的點化,現前的活菩薩來顯現的話,他聽是這麼聽,也許信,可他腦子裡總有一股糾結的一股硬的東西擋著。為什麼?他還是覺得這個東西很遙遠,很神話,很離奇,很不現實。諸位要曉得,現前絕定有諸佛菩薩現身其中,這是最最最最現實的事。我們現在就因為不現實,法界的整個的諸佛菩薩應現,如此現實的事,我們信不到,看不清楚,然後只信人道的這番情形,妄想,妄想才不現實。

所以以後記住,有佛菩薩就在此間最最現實了。這麼現實的事,你到跟前你都接納不了,你都沒辦法這個全盤的信受,那你就只能說明你的業障太重,善根不夠,福德不夠。沒辦法,這個福德真沒辦法。我太見得多了,就眼睜睜的看著他這個,這個地方是牆他就得去撞。為什麼有的菩薩慈悲,他看見他要撞牆趕緊推著讓他再趕緊撞,立馬撞死,這樣的話,他才能及早回頭。有的菩薩是這麼度眾生的你們別笑,這也是很現實的,這才叫做應身無量。只能應身成善的不能應身成惡的那也叫有量,不叫無量啊。所以說大家一定要,這叫做首楞嚴,叫做如來密因,叫做修證了義,你的心一定要打開。視野一定要能擴展,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圓滿究竟地做度脫眾生。再看下一句。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這講什麼呀?就講到悲德了。這些大阿羅漢的悲德。作為菩薩示現。那麼為什麼這裡要講到這個未來呢,「拔濟未來」,怎麼叫做拔濟呢?拔就是說,挽之令起。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拔苗助長麼,就是你在裡面,埋著埋著把它趕緊拔起來。當然拔苗助長的,它的根很淺,呲的就拔起來了。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根很深很深。死命地拔拚命地拔,一個菩薩來了拔不行,兩個都不行,一批一批的來。互相演著戲,變著戲法的來拔,這個今天來那個明天來,我是深有心得。真的會來,天天會來。有的一輩子跟著你。為什麼?他生到你家裡來。有的半輩子,為什麼?他一半他就走了,就讓你看破。就看你怎麼做,這才叫拔!

想方設法的「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拔,所以這裡叫做挽之令起,其次挽出來了還不行,弄出來你還得保你活,為什麼?度之令過,這叫做濟。還要讓你度這個六道輪迴。出這個生死苦海。一定要把你度出來,拔出來還不算,拔就是讓你明瞭了,聞到了佛法了,終於有了出離心了,開始撼動這個,十法界的這個六道裡面的大輪迴盤了。但是還讓你跳出來,從六凡轉到四聖要度脫,這才叫做拔濟。所以這裡所謂的未來,就是不但要什麼呀,當時佛講法的時候屬於什麼時代,正法麼,不但要正法還要有像法還要有末法。而且佛的胸懷,佛菩薩是很慈悲的,為什麼?正法,像法的人,上根等於就跟游泳一樣,溺水的人一樣,他可能還在岸邊稍微自己扒嘰幾下有可能上岸。

最遠的很可能一衝就馬上要必死無疑的。他要奮不顧身優先去救。所以這裡才叫「拔濟未來」,講的正在我們現在當今末法之時。所以這叫拔濟盡未來際的一切眾生之苦。那麼而且這種慈悲心已經發揮到極致了。這叫做「拔濟未來」。為什麼呀,你看。從前面的度化得脫開始,一開始是「弘范三界」。是不是,三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所化之國土。一佛所化之國土,一個佛所化的週遍的國土。那麼繼而就開始「應身無量」就是可以遍十方國土去度眾去。「應身無量」就超越了一個國土了,對不對,繼而開始,最後「拔濟未來」就是盡未來際。總而言之,就是橫豎前後,沒有不可度化的眾生。這才叫做拔濟未來。我又想起一句話。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就是這句佛號也叫做「拔濟未來」。都能聞,早也能聞,晚也能聞,左也能聞,右也能聞。盡未來際十方三世所有國土都必須聞。這也是「拔濟未來」,這才叫真正的慈與悲。這些大阿羅漢,先把介紹他的總的功德都屬於無漏,證到無漏的境界,其次一條一條的從他的定德,戒德,慈德,悲德,來介紹他們具足的種種功德隨類分身。

接下來就開始要具體的人名了,要點一下了。「其名曰」,第一個是誰呀,「大智舍利弗」。為什麼叫舍利弗?因為他媽媽叫舍利。為什麼他媽媽叫舍利呢?他媽媽的眼睛長得特別漂亮。印度有一種漂亮的鳥叫做舍利。眼睛很漂亮。他媽媽的眼睛像那個鳥,所以她的外號叫舍利。舍利生的兒子就叫舍利子。因為他的善根特別好,在胎裡邊的時候呢,能夠寄辯才於母口,他舅舅也特別好辯,舅舅是誰知道嗎?就是下面的這個目犍連,第三個摩訶拘絺羅,有時候叫拘絺(xī)羅,有時候叫拘絺(chī)羅,我也不知道念什麼。拘絺(chī)羅,那好吧。他的舅舅就好辯,原來他們姐弟辯論老輸,他媽媽老輸,就是這個舍利,最後懷了舍利弗以後呢,就老贏。

他舅舅就知道他妹妹懷的這個兒子很有智慧,他就開始學去了。他就為了辯論,到南印度去學去了。非常刻苦,也不洗臉也不剪指甲。佛典裡面說的那個長爪梵志,就是指的他。《阿含經》裡面老能看見這個長爪梵志。那麼學完了以後,回來一看,舍利弗就跟佛出家了,外甥走了,他憤憤不過,就去找佛辯論去,說佛你有什麼了不起,說我已經學好了,我要跟你辯論。那麼佛就說,你既然要我辯論,你把你的立場說出來,你是以什麼為宗旨的。他說,我以不受為宗旨。聽起來好像說,不受就是說破邪顯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法都不受。結果佛就輕輕地問了一句,那你還受你的這個不受嗎?就問了這麼一句,說你既然不受,你以不受為自己的法義,對吧,你宗旨。什麼都不受,認為都是空的,比如說,那麼你還接受你不受的這個宗旨嗎?

如果你接受了,那就說明你有受,對不對。如果你不接受,那麼你自己跟我說什麼呢。不接受就說明你自己都不接受,我為什麼要接受。過來過去,辯才無礙,把他給辯住,一句話把他給問住以後呢,就要自殺,受不了麼。古印度動不動辯論的時候都是提著腦袋,那麼這個時候,佛就說了,說我此處無此法,我們是好生之德,那麼你就出家好了,從此以後就出家得了法眼淨,證果了,就是後來的摩訶拘絺羅,待會就不講了,現在就講了。為什麼說舍利弗他智慧第一呢?還是因果。在因地初發心學佛的時候,他就見到一個師父,就是說問他學什麼,他就想要學智慧,然後,佛就給他講的般若法門。天天持誦經咒,發願呢,生生世世隨他的師父學法,那麼到了這一生的時候,他成了大阿羅漢。

七日就通達佛法了,生下來以後,八歲就辯倒了一切的論師,這種智慧不是阿羅漢的小乘智慧,所以他們都是大阿羅漢,示現的阿羅漢。等他這一生成大阿羅漢的時候。他師父也成了誰呀?釋迦牟尼佛。那麼從本質上來,就是從根本上來講呢,舍利弗已經是佛果再來了,他過去已經成就佛了,叫做金龍佛,是他的本門。就是早已經實證到果位,這輩子又示現成舍利弗來的。

接下來「摩訶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我們常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裡常稱大目犍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與舍利弗一樣,是大長老。但是不但體現在他的德行上,周圍供養他的,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弟子們。都是一些大,所以他的師父也一定大。大家瞧出來了嗎,凡夫逃不出兩個字,勢利。為什麼呢?你看,目犍連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天天跟著他,捧著他,供養他。為什麼?你看明白了沒有,為什麼呀?因為他神通第一呀,現在人人就買神通的帳,稍微給他露一手,比你磨破嘴皮子說一年都管用。為什麼現在都落到這些邪魔外道,神叨叨裡面去了,就是因為喜歡這個神呀。一給你露一點,馬上就著了道。

所以這裡叫做摩訶目犍連。那麼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一個叫做采菽氏。采菽就是豆類總稱,草字頭下來一個叔叔的叔,豆類的總稱,就是他這個祖先,在修道的時候喜歡吃這些豆類的食物,所以他的祖先就以這個為姓留傳下來,就叫做采菽氏。這麼一個意思。那麼最初證到阿羅漢的時候,他就得到了六通了。三明六通,沒有得三明,三明是只有佛果才有的,他當時證果以後就是用這個天眼觀世間嘛,結果他的媽媽在餓鬼道,後來就是有了我們現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這就是由目連救母來的。所以為什麼這部經典呢,也正是在盂蘭盆的時候,舉行盂蘭盆,七月十五的那一天所發生的事,阿難,七月十五解夏的這一天,往後我們再講。

那麼「摩訶拘絺羅」呢,翻譯成漢語呢,剛才講他的典故了,就是他的膝蓋,我還不知道這個,我們讀膝蓋(xī)呢還是讀膝(qī)蓋?膝(xī)蓋,他這個膝蓋很大,所以他們家族又叫做大膝,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他們家人種族上面的膝蓋就很大,所以拘絺羅就是大膝的意思,翻譯成漢語。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漢譯叫做滿願,滿他的願,就是我們說菩薩滿願的意思,彌多羅尼譯成這個叫做慈女,滿願是他爸的名字,慈女是他媽的名字,所以富樓那是他爸,彌多羅尼是他母,合起來,他就爸和媽的名字合一塊了,叫做這麼個名,在佛的弟子裡面說法第一。

「須菩提」,漢譯為空生。萬法皆空的空,不生不滅的生。為什麼叫做空生呢?因為他生下來的時候家裡儲存的那點,庫裡面存的那點錢財突然間就沒了。為什麼叫須菩提解空第一呢?他的般若緣深,所以你看一生下來,他帶的業力就這樣,突然一下就沒了,家裡的財也空掉了。那麼過了幾天呢,庫裡面的財又顯現,又重複顯現出來了,又在了,又出現了。說明他還不是取的斷滅空,雖然是有性空,還是不舍緣起,所以又叫空生,又叫善現。

就是後來又顯現出來還在,緣起法上還有,後來他老爸就說這是怎麼回事呀家裡,一會兒就丟得什麼也找不著,一會兒又突然間出現了,怕得不行了。就跟我們現在的人好的毛病習氣一模一樣,趕緊找人算卦去了,算卦就卜卦問凶吉,結果說這個現象的發生是又善又吉,大吉大利,所以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善吉。以後在《阿含經》裡有時候叫的善吉也是說的須菩提,常修無諍三昧,不跟別人辯解,吵架,罵架,不跟別人罵架,過去劫中已經證到青龍佛,他叫青龍佛,解空第一,《金剛經》的當機者。

「優波尼沙陀」,是有這麼一位,優波尼沙陀漢譯為叫做塵性。就是在後面的《楞嚴經》裡面的二十五圓通章裡面有講到他是觀塵,外在的塵麼,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對六塵,所以他是觀塵而得道。其實就是我們這部經裡面後面要講到,他先觀不淨觀,就生了這個大厭離心了,最後悟到這個色性,從不淨白骨觀悟入到這個無學聖果的。所以這個也他要列在這裡,為什麼呢?緊接著尾就會牽著頭,阿難就是沒有把不淨觀修好,才牽引出受了這麼一個大禍。所以這六位作為代表坐在前列,主席台上,我們這部經的同聞《首楞嚴經》,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資格最老,道德最高,所以這叫做而為上首。

好,那麼時間關係,我們稍微,只有五分鐘為基調,實在上廁所的來不及的可以寬容一些,但是大家越快越好,放鬆一下回過頭來,我們今天把這段講完,阿彌陀佛!

好,我們定下心,把心提起來,再往下貫這個法義。接下來。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在此之前說的是什麼呀?聲聞眾,就是阿羅漢,此時開始講的,一筆帶過是緣覺眾,也就是辟支佛,為什麼?這裡,辟支佛呢,也是漢譯為緣覺或者獨覺。他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是這種人,反正他的根器都非常利,就是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呢,他自己就觀這個花飛落葉、春去秋來、慢慢這個四季無常,他就悟道了、證道了,出了三界了。出三界嘛,我們就稱之為無學。只要你有漏、有因果,剛才說的善超諸有,只要有,說明你還有學、有漏。那麼超了,就說明是無學。還有一種叫做緣覺,就是說出生在佛在世的時候,聽講十二因緣法,反觀悟道,超越生死的,這叫做緣覺,統稱辟支佛。

那麼這裡講到,就是說這裡來聽法,所來者是緣覺,他方國土的這個緣覺、獨覺發神通來赴此楞嚴法會,兼而有之,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叫做「並其初心」呢?不但有已經修證圓滿成為無學的,還有初發心的緣覺菩薩也這個主伴成集,同來法會。同樣發心要修證這個辟支佛果的可能還沒有圓滿,就像阿羅漢一樣,前面還有預流、一來、不還、這樣的,所以,這些都叫做有學。那麼這裡講到的初發心,一個是從一念凡夫開始發心,二一個是證了緣覺以後,再趨向佛果大菩提路,這又發心了。所以說,可以都這麼理解,統歸就叫做緣覺聖人,也同來法會。那麼接下來,就開始看他什麼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是讀到這一段嗎?「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那麼這裡就是指什麼呀?他們來了以後依附在僧團中,《楞嚴經》的緣起,他們要做一件什麼事呀?就是說解夏。在佛門裡邊有一件事叫做結夏安居。我們諸位可能都知道,剛才講到的盂蘭盆會,就與這個有關。結夏是從哪天開始?四月十五,農曆的四月十五這天,入夏的時候。那麼,到七月十五為期三個月,在此期間,一心辦道,不外出乞食。而且等這個七月十五雨季結束的時候呢,才開始解夏。在這期間,一個是為了一塊結制辦道,禁足,就是不到處去巡遊。二一個呢,因為你出去以後,到處要踩死,因為印度嘛,熱帶雨林,夏天到處都是小眾生,害怕把他們踩死,為了避嫌說佛弟子們都這麼不慈悲,所以在這三個月呢,禁足不許出去。到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呢,修完了,大家來共同到佛所,就是佛在的這個地方來,出罪懺悔,就是這裡講到的這個「休夏自恣」。這裡的恣是什麼意思,就是盡情的意思,這裡的恣就是盡情。就是為什麼呢?就是說在這三個月內,我自己犯了什麼過錯,我自己知道,我向大眾說出來;那麼我不知道的,我沒意識到這是過錯的,各位大德可以盡情地來檢舉我。

你看那會兒的僧團,或者說這個學佛團隊都是這樣的,那個自恣的這個敬白大眾的白文怎麼說呢,「大德長老或見我罪,或聞我罪」,就是聽到別人說了,「或疑我罪」,聽到或者你懷疑我有可能毀犯了,那麼什麼呀,「恣任所舉,哀愍我語,我當懺悔」。說您說出來是為我。當時的僧團是多麼的民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佛就會很歡喜,七月十五又叫做佛歡喜日,這麼一個佛事。這裡來說「十方菩薩諮決心疑」,乘這個機會,那麼第二個「諮決心疑」的時候,諮就是來請問了,不是前一個,你看前面這不是說叫做「休夏自恣」嘛。那麼「十方菩薩,諮決心疑」,他方國土菩薩來,諮就是請問,決就是讓你給個定奪,都來找佛請法旨來了。我們現在世間也是,有時候有一些毀犯,或者他想做這個事兒,又覺得佛弟子做了不對,可是又想做,他實在搞不清楚,就想方設法找了個理由,而且特別想把這個事說得隨著他的意願來請問法師,你說這對不對?就請法師給他來一個定奪,難不成就是說如果有罪過都讓法師承擔了嗎?也是來叫做諮決。

其實諮就是請問,決就是求斷,求決斷的意思。那麼這裡「欽奉慈嚴,將求密義」欽奉就是敬順、無為,表示恭敬的,我聽您的,慈悲嚴肅地來請求佛來給我解決這個問題。將求就是說想要求了,存了這個心了,還沒說出來,大家都坐在這裡,有這個意思了,馬上等到眾僧自恣完了以後就開始請法了,所以叫「將求密義」。密義是什麼意思呀?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這個法很高深、深奧,嚮往這個深密之義,所以叫做密義。也就是我們一開頭給大家講到的「如來密因」。因為「如來密因」的「修證了義」是諸佛,佛法之根本,不可不求,這裡叫做「將求密義」。再一個,「密義」還有一種,我們再往下看一句大家就知道了。我們把這兩句連貫起來想。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你看,佛首先是敷座宴安,坐在這兒,不說話,這叫做前面的「將求密義」。大家讀過《法華經》嗎?《法華經》裡面一開始有一個什麼情節呢?就是佛入無量義三昧。為什麼呀?為十方大菩薩說無量義,講這個無量義經,就是意思無量義嘛,顧名思義,甚深法義。但是在《法華經》的經文裡面,並沒有把無量義的經文體現出來,那說明什麼?他就是運用神通、密語灌頂,把這個法義灌注給在座的有一些密根器的人,他就需要密講,所以這也叫作「將求密義」。很可能是以心印心,以法印法,以教印教,不知道他們通過什麼神通妙用。因為這裡的敷座宴安,就是佛說法有兩種,一種叫做聖默然,坐著不動,看你明不明白。佛坐在那兒,一句都不發,拈花微笑,迦葉就明白,百萬人天的大法會,只有迦葉明白,這叫做聖默然。

聖默然就是你這個上根器一看這架勢,馬上就悟到首楞嚴大定,馬上就悟到「如來密因」了,馬上就明瞭一切諸菩薩六度萬行全是了義修證,那他們就叫做什麼呀,」將求密義」,一坐就知道。像我們這樣,一坐頻頻地講、流傳了這麼久、還沒明白過來的,必須第二個叫做聖說法,就要開始開言吐語,講法了。所以一看,一開始你看畢竟是」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其中有的就已經得未曾有了,是這麼個意思。當然另一層呢就是我們剛才講馬上要說這個,「修證了義」的「如來密因」,」將求密義「。

下一句:「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這是我們上一節,還記得吧,讀的這段經文,到這裡。這個「迦陵仙音」的迦陵呢,還記得《彌陀經》裡邊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個迦陵頻伽印度話翻譯過來叫什麼,妙聲鳥,為什麼呢?它在殼裡面還沒有孵化出來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超比一般的鳥殊勝悅耳,所以它叫做迦陵頻伽。那麼這裡為什麼要配一個仙音呢,因為這個在形容佛的聲音遍十方法界,佛的這種威德音,獅子吼音,那麼這裡光有鳥呢,你覺得是一個畜生,不夠超逸,對吧?那麼光有仙呢,不夠真切,所以這裡就用鳥配仙說迦陵仙音。再一個佛有一個名號,也叫做大覺金仙,這是佛的另一層異名大覺金仙。我們一般在世間好像修道家的才能夠稱神仙。佛有一個異名叫大覺金仙。

隆蓮法師寫過一首詩叫什麼呀,說未必清閑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蓮,就是說的大覺金仙。驕陽當午池塘靜,映日荷花別樣鮮,就是形容佛的這個處塵,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在塵不亂善超諸有的這個境界。所以這裡叫做迦陵仙音,就是形容佛的法音的。佛的聲音他是超勝週遍,鐵圍山、香水海根本就擋不住他,我們現在凡夫的心眼覺得有礙,但是只有有緣者方能聞。有一次,前面講到這個目犍連他就調皮,他就想,發現說佛的聲音到底能傳多遠啊?在《大寶積經》裡面講過,有一次他就運用神足力,飛過西方恆沙國土,到一個國度裡面,這個國土裡面的眾生就是天人,身形報身特別巨大,裡面有一個人用的這個缽,吃的這個飯擋在他前面,他就過不去了,那麼在這個時候呢,目連就振錫,就是說手還拿著這個錫杖,就從缽裡面的湯呀還是水呀,就游著而上,結果這個國度裡面的一個人看到目犍連,就說:哎呀,哪裡來的一個蟲子,怎麼長得頭跟人一樣,問這個國土裡面的佛了,這個佛呢就給他說,說你不可以小看他,這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高足弟子,他是神通第一。

這個佛就問目犍連說,你到這來幹什麼?目犍連就說,我欲窮佛聲,就是說想看看佛的聲音到底聽到哪裡就聽不到了。結果這個國土的佛就給他說,佛音無盡,非汝可窮。說你根本窮不了。因為他證的果量是無窮無盡的,遍的,常寂光嘛,遍一切處。所以這裡講到說「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恆沙就是印度的恆河了,原話叫做兢伽河,這個字很怪,不寫了,我們聽一下吧?漢譯叫做天堂來,意思就是發源於雪山之巔麼,所以在漢譯為就是天堂來的意思。恆河大家去過嗎,應該有去過的。恆河那個沙子又細又軟又多,所以每逢到經典裡面我們都親切地,到了恆河覺得很親切,為什麼,經典裡面提了它無數次。雖然覺得,有時候覺得,我們都是中國的,有的去了,矯情的回來說,印度多髒多髒,恆河髒極了。恆河雖然髒,可是沒有污染,就是他們那種髒是髒兮兮的髒,不是變質了的髒。那個水,特別是落日的時候,還是非常地清淨和讓人心曠神怡的,恆河的沙子很多。這裡講到這麼多的菩薩,聞音遠及啊,因為遍十方界,大家都知道要講《楞嚴經》了,聞音遠及,來聚道場,來到這個祇桓精舍。這是講到這裡。

那麼這個最後提了一句,這個很要緊啊,你看阿羅漢,緣覺眾,只有一尊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師利叫做法王子。那麼什麼叫做法王子呢?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我們一般說,他這個方面是王。你看我們,有時候在世間修行也是一樣,我們看,為什麼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是任何一個道,任何一個手藝,他就有人裡面最厲害的一招,誰都比不過他,說明什麼呀,他在這方面過去就是修的最究竟,最透徹,最到位。用的功夫最多,別人都比不過他。上次我們講到就跟奧運會冠軍一樣,大家都在天天練天天練,可他過去最他修的好,一旦比賽的時候,正式場合他就脫穎而出了。他在這方面得了自在了。所以王的意思就是自在。

人王嘛,人中之王就是於人自在,所有這些人都得聽我支配,你敢不聽我的話嗎?法王就是於法自在,那麼文殊師利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子,親傳佛法,所以叫做法王子。又叫做曼殊室利,漢譯為叫做妙德,有時候又叫做妙首、妙吉祥等等。我們中國人簡稱文殊菩薩。你看我們在五台山的話,大家都叫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普壽寺的師父們來她就非得與眾不同,南無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她就非得在那唱個妙吉祥的調。所以這些是異名同宗,是一尊菩薩。那麼在《華嚴經》中呢,他跟普賢菩薩同為上首菩薩。有時候我們看密教的教典的話,裡面有時候叫他吉祥金剛、有時候叫大慧金剛、有時候叫這個辯法金剛等等,都是表他的智慧的。

所以他在佛弟子裡面最能吃得開,永遠都吃得開,盡幹出格的事。他生下來就出格,生下來的時候他是舍衛國婆羅門的一個長者,叫做梵德長者的兒子,他出生的時候就有好多瑞相,他們家的光明滿室,甘露盈庭,地下面就湧出來好多珍寶呀,這個家裡的豬就生了一條龍,馬就生了個麒麟等等這些異相就很多很多。後來家裡倉庫裡面的谷子都變成金的黃金的了,大家信嗎?有這回事嗎?為什麼?為什麼一定要搞清楚,信仰要絕對的理性,為什麼呢?說業的都對,說福報大的也對,因為福報就是業的體現。就是因為福德大。他本身是聖者,他所居的,本身已經到了實報莊嚴土了,所以他示現的我們這個世界如此漏劣,但他悄悄的給你露點東西出來,露一手。

所以他這麼一個大聖人,等降生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他本身就是帶有很殊勝的,在凡夫的心眼裡面覺得就是比較離奇的,為什麼?有差別呀,因為人生出來的時候不會這樣,還是打著電燈、還是黑漆漆的。他的福報生出來就可以帶動這個依報呈現出光明滿室,在他的依報中遍法界都是光明,但是因為我們凡夫看的時候,只能感觸到這一點點,托他的福呀。所以這其實就叫福報,就是等於說他生下來,到滿月的時候就能夠帶動這麼多的福報:地湧七珍,神開伏藏,雞生鳳子,豬生龍等等這些瑞相異相,這些瑞獸靈獸都會被他帶出來,這也是福報。你以為人生的時候沒有瑞相嗎?人生的時候也有瑞相。現在就是啪的無影燈打開了,啪的刀子在面前,趕緊剖腹產,這也是相,只不過不是瑞而已。這就是人的福報。

人生下來也體現他福報的時候,你滿月的時候,他福報大點的就擺個上百桌,福報小點的就家裡擺一桌子就可以了,這也是帶出來的相,只不過不瑞而已。所以,這所謂的瑞相就是這個意思。他的因殊勝他的果就殊勝。聖人出世所感的福報,聖的無漏業所感的就是這樣的情形。所以我們體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就覺得,哎呦,瑞相。為什麼?因為他超越,離奇,但是理上你要明白,還不會違背因果。那麼在《法華經》中講到文殊菩薩為什麼?為諸佛之師,過去七佛之師。所以他吃得開,就是說等於說,原來你是我的學生,你這輩子成佛了我示現給你當弟子來了。在《法華經》裡面這個日月燈明佛沒有出家的時候他有八個王子,那麼這個聽到他父王出家了以後呢,就一個一個都隨著出家了,當時有一個菩薩叫做妙光菩薩,佛滅度後,這八個王子都把妙光菩薩當做老師來聽他講《法華經》,最後一個一個成佛,最後佛就是燃燈佛。

所以說文殊菩薩就是原來的妙光菩薩,過去的七佛之師。過去早已經成佛了,叫做龍種上尊如來,現在北方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將來成佛叫做普見佛。那大家想想,一個人怎麼成那麼多佛?得大卸八塊麼?怎麼成?這是佛法的密義,也是如來密因,自己去悟去吧。佛說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他基本上都在場,每次都是關鍵時刻大顯身手。在《維摩詰經》裡邊,誰都不敢去,彌勒菩薩都不敢去,他去跟維摩詰鬥法,最後兩個人入不二法門。在這個《阿闍世王經》的時候這個阿闍世王大家讀過《觀無量壽經》裡面他是殺父嘛,殺母嘛,那麼造了這個五逆重罪以後心不安了,就請文殊菩薩來給他說法。他說:我這個造了這麼多罪,怎麼怎麼辦。

文殊菩薩說昔日的恆河沙佛來給你說法也不能給你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阿闍世王一聽就從王座上一下子給跌落下來了,驚恐的不行了。後來呢,文殊菩薩就讓他悟到什麼呢,罪性本空,罪從心起將心懺,悟到第一義諦。也是文殊菩薩去弄的這事。特別是在這個《大寶積經》裡面說,有五百菩薩得了宿命通,宿命通以後他自己看到宿世造了那麼多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成了障礙了,他就念念不忘,那麼他馬上要證這個無生法忍,就是要修行上更高的道的時候,他就上不去,由於這個罪障,有罪,懺悔的這個障。文殊菩薩知道他們的念力以後就演了一出最有名的戲,拿著劍去砍佛。那麼佛當時就說:文殊文殊,你要害我你應該善害,善害是什麼意思?說一切法如幻,無我無人,惟誰殺?誰受害呢?

他們兩個演了這麼一齣戲以後,五百菩薩頓悟這個罪業也是如幻如化,證的無生法忍。這就是佛門裡面的第一公案文殊執劍逼佛。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文殊菩薩相全是拿著劍,文殊師利而為上首。那麼文殊菩薩這個《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裡面講到他給授記什麼呀,他老人家說我滅度以後呢,南瞻部洲,就是咱們這兒,這個東北方有國,就是咱們這個國,叫做大振那國,其實就是後來我們說的支那國,就是中國嘛。說這個國中有一名山,號五頂山,我將帶領諸菩薩遊歷於此。金剛山,金剛座五台山是什麼呀,這個佛在文殊菩薩的教典裡面親口授記的。金剛聖地。所以說這是,文殊菩薩這麼一個智慧第一,可以紹隆佛種的法王子來做為菩薩眾,當這個《楞嚴經》的機。

為什麼呀?因為這個,他後面還大有用處,在後面的時候,將要說《首楞嚴神咒》,選擇二十五圓通法門,誰的最殊勝的時候全是文殊菩薩出面搞定的。所以說他叫做法王子,有資格稱為於法自在的叫法王,那麼他叫法王子就是說已經接受佛的灌頂了。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做灌頂,就是這個印度古代帝王在即位的時候,國師就會用四大海水給他灌頂。那麼這個菩薩,這個修行的過程中呢也有一個位住,比如十住,第十住的時候就叫灌頂住,第十地法雲地又叫做灌頂地,從第九地的菩薩修到,往第十地修的時候,這個十方諸佛就會以智慧水灌菩薩頂,為他受法王之職做證明,所以法雲地又叫做灌頂地。這個灌頂才叫做受職灌頂。灌頂有好多種,密法裡面的灌頂有時候叫做,有的,當然也有傳法加持這種灌頂,也有學法灌頂,很多時候我們一下下的那種都叫做結緣灌頂,結緣灌頂而已。這叫做灌頂,那麼就是這麼一位人物,在這裡而為上首。

那麼今天呢我要把下面一段也要同時我們要講完,大家共音齊念發音,共同來把下面這段經文再讀一遍,讀到哪裡呢,讀到這個第十二頁,「肅恭齋法」,看到了嗎?來,我們這裡開始,這個共讀一遍。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惟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好。在此前面呢叫做證信序,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這段之前。下面這段就要開始講發起序。那麼講到這個證信序的時候,就是前面我們講的這些呢,我在此插幾個心得吧,要領吧。就是說我們開始從「如是我聞」,到剛才講完的這個「上首」的這個地方呢,這就是這部經的序分裡面的證信序。你看每次「如是我聞」,這麼多的人,這麼些法,然後有多少大眾同來等等這些,為什麼每部經典初皆是如此呢?這也是大有內涵的。

我想第一個對於我們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就是什麼?如法相續。人家的這個法會,從因地相續直至楞嚴法會,過去的共學共修,生生如法不壞軌則,守這個佛制呢,才感的這麼一個果報,生生世世的相續如法聽法法會。這對我們是有指導意義的,因為聽法時如法嘛,依教奉行。我們現在本來講法的話,在一開頭我也講過這個迎請的儀軌,其實每一次莊嚴肅穆的殿堂佛事,梵音一起,梵音繚亮,都有震攝我們這個妄想的作用。所以說,是一套成套的機製,但是我們現在就是說越來越稀釋,越來越流失,越來越忘懷。最後現在你看包括我們聽法的這個法會,像佛在時候的一場法會,多麼的如法,多麼的有序,我們現在聽法也是節節敗退,或者沒有時間,要麼就沒有心思,反正沒有恭敬,這都是屬於已經常見的。

正常的這個軌範呢,續不下去,續不下去沒有秩序就會亂,亂就會沒有相續,一次不如一次,一生不如一生,這是人之常情,佛法的敗落也是這麼敗的。所以我們要感概人傢什麼呀,如法相續,如法。這裡有你看,有規律有約定的話,就說折射出來什麼呀,大家共同遵守,這個團隊精神,六合的這個共同來這個「從佛轉輪」,「弘范三界」。那麼就說明大家都是步調一致的,「從佛轉輪」,「應身無量」,那麼就可以說明他是嚴謹的微細的,不越行不越己。我們現在有時候就發心就是想越行,我們每個人發心,一個團隊,一個我們的法堂來也是,包括我們的前期後續等等這些,我們的視頻不是也在做嘛,做出來馬上就可以公佈了,我已經跟咱們這兒的這個我們的林裡的吳主任、小李都溝通好了,好了馬上就可以,那麼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什麼,要嚴謹細膩,就是「應身無量」這個內涵就是這樣,各管各的,我只負責一個,我們聽法也是,我聽好了,我們就一個拜墊,每天守著這個,守好這部經,不要左顧右盼,不要這個憤憤的一看見他不如法,我馬上就起急,這都是不要的。這就是如法,不越行不越己,你該幹這個你就幹這個,你今天坐在這就坐在這。

第二個呢,善結法緣,就是這麼多的同來聽聞大眾,全是結的法緣而非愛見,也就是說,人家,人與人之間的緣只有兩種,一個是除去世間的世情,就是親情友情愛情,那麼就是道情,法情,這個諸大弟子同來等坐無量劫來人家只結的法緣,只看重道情,所以不墮愛見之邦,相互之間都是以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為增上因緣,才感得這麼一夥人。其他的不說,光千二百五十人,都宿世生生世世結的法緣。這樣的一種才叫做大眾,以自覺為大,以覺他為眾,大眾。這樣的一種團隊精神,無量劫來就是結的清淨法緣,世間我們的親緣就麻煩,結的都是愛見,像我們與妻子家庭丈夫子女這都不是染緣來的嗎,為什麼虛雲老和尚出家那麼多年後,都成道了以後還給他原來的,在家給他的妻子後來也出家了寫了一句話叫做,此生火宅伴侶,他日法塵至親,願力就發出去。

倓虛法師那會兒,在《影塵回憶錄》寫他說走嘛,放不下,走不了嘛,說要出家,後來自己就狠著心說,人家的,說我走了這老婆改嫁怎麼辦呀,說人家的老婆能改嫁,我的為什麼不能,又看見這個小孩在那要飯說,我的孩子將來要飯怎麼辦,人家的能要,我的為什麼不能要,說放下吧放下吧,把心一橫出家去了。就是斷了這個什麼呀,俗情愛情。

所以你看為什麼人家能具足這麼一個大眾同聞,這麼親密而又清淨無染,就是結的都是法緣嘛,這樣的隔斷世情。我們現在就是法情濃不起來,世情淡不下去,甚至學法來都拉幫結派地弄個事情,這都不好,說實在的,這因果就將來都會出現的。說到這裡,我們再導講一下,極樂世界你看皆是法情,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有了這個世情呢,那你就必須受世間的人間八苦。

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大菩薩全是宿世發願往生到那兒的,沒有染見,清淨海眾。我們如果說不斷絕這個,那麼不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還是會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你看,我們這裡因為有情見生起了,所以才會有生,分段八苦不是有生苦嘛,對吧,情見生起了,你這輩子就來生來了,生苦就出現了,有生,有因必有果,剛才講的有嘛,青梅竹馬打小這,這不就生下來就是這樣的染見嘛,所謂的青梅竹馬,就是上輩子結緣結得深到早早就顯發出來了這種一塊兒的因緣,所以說極樂世界沒有啊,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少年夫妻老來伴,也沒有老苦。輪迴中才有老苦,沒有老苦。沒有所謂的愛情的話,就會沒有這個愛別離。沒有所謂的仗義,就會沒有怨憎會。

我們這兒愛情就是兩個人貪戀,仗義就是說我為了你,你得為我,咱們倆肝膽相照,所有的都是俗情。不病不死,也沒有求不得,應念即至。所以整個極樂世界淨土法門,它就是成就我們清淨海眾,只結法緣,不結俗情。我們從這個序分裡面,就要讀到這樣的信息,從我們的因果相續上也要這樣去執持。這比較,如果你不了這個,就比較麻煩。

再第三個就是說,從這個序分裡邊講這前面的一段話,我們要隨這麼一段話會道場起觀。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現前就是一個楞嚴法會,那麼好像是我在這裡講,大家就不要把這個,諸位這個都是,大家都是罪惡生死凡夫,聖者除外。那麼我們就不把這個法會現場以小心窄見來承擔。大家要記住,這一段情形就是當時佛陀時代,僧團生活的狀態,曾經的生活,印度。我們也可以調,把現前的狀態調成這個狀態,現前就在佛講法的道場聞。為什麼?因為雖然時轉至今,但是真理是永恆的。他們在佛處現前聽首楞嚴,我們現在也在是現前聽首楞嚴。那麼你就要起觀,現前就是諸佛菩薩現前說法,我們都是清淨海眾,那麼你的這個解脫因就種下去,道情因就種下去,如法因就種下去,所以你要學會隨文起觀。

這很重要,這是修行的訣竅。大家不要就說要來就坐在這兒,你講的,這宏海法師講得不錯,或者過一會兒就說這個東西這會兒有點兒快了,過會兒又慢了,說又開始講故事了,一看表馬上結束了。全是這些,頂多讚歎一下講得不錯,這個時候你就忘卻了法在哪裡呀,我們是在講法啊。那麼我們就要起觀說,曾經聽佛陀的這個會場,跟我們同在楞嚴法會,當下皆是如來密因。我一開始就給大家講過的,那麼現前我們都在一真法界之內,他們也在講也在聽,我們也在講也在聽,我們聽就等於說現前在聽佛講,因為《楞嚴經》就是佛說的,假借著我這個載體,我們大眾來同聞。所以我們現在當下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中之一,就是佛陀的現前,楞嚴法會的聽眾。就要這麼起觀,念念皆聞,一念淨心觀成就的話,就憑你現場起觀的清淨心,當然我們從相上可能是達不到,但是從理上,一念淨心觀法成就,可以徹見十方三世一切國土。

頓見,那說實在的,還包括阿彌陀佛清淨海眾正在說法,當下一念淨心淨觀,就可以徹見。我們現在觀不起來,所以,觀不起來,但是還要盡情地去把這個用起來,就是在聽聞的時候,就這麼去觀殊勝法界。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真正的一真法界,哪裡有個古今中外,哪裡有個凡夫心眼啊,現前就是楞嚴法會,就是佛在當下正在給我們說。所以從這個序分裡邊,我們也要讀到這樣的信息和起到這樣的修行功用。這念念都在道上會,那麼你才稱之為聽經聞法。否則真的這就叫湊熱鬧,就是湊了一個比較如法的熱鬧。那麼已經馬上八點半了,那麼看來還是把這個講完的話呢,下一段,剛才讀的這一段就只能放在下一節課再來講了。記住下一節課就是下一個星期天的原來的老時間,還是上午九點。大家記住別再記錯了。

然後現在呢,請諸位隨著我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