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講)

好各位,請一起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第五十八講。那麼大家拿大本小本的,小本在一百八十九頁,大本在七百一十三頁。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把五十種陰魔境,特別是識陰乃至再往前推一個行陰,這兩個板塊講得稍微速度快一點。特別是到了最後的這個識陰呀,因為它非常的幽微難至,我們一般的凡夫是觀察不到這個地步的。

所以說就依著聖言量做一個貫解,種一個種子,以防我們在將來自利利他的菩提道上能夠防患於未然,和給別人宣講。那麼今天的內容開始,就是進行一個一方面是前五十種陰魔的匯總,另一方面是整個一部《楞嚴經》的匯總。所以後面的就是說,阿難開始又重新來請問明這個五陰的生滅之法。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坐在這裡就有一個我的存在。

那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要破我執,要照見五蘊皆空,剛才誦持《心經》。那麼我們怎麼把這個五蘊的假和之身,就是層層疊疊這樣疊起來,一直迷迷迷,迷到現在這個狀態。包括我們現在也只是從文字理論上,來能夠反觀到我們這個錯誤的所在,在心行上還並不能夠圓滿地現量證到這個聖人境界。可是在我們現在來講,這個理論是決定性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核心,能夠在佛法裡面才能這麼講。

包括咱們如果說在心地上用功的同修就知道,就等於說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的這個厭離娑婆,它也是要厭離我們這個五陰的假和之身,不是說帶著這個色身去往生西方,是神超淨域。那麼在神超淨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在彌陀願力的這個,對我們這種煩惱造業的封鎖下,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這個五陰假和之身的剝落,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所以說在前面的經文裡邊不是有一句叫,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這就是我們的根本煩惱。現在我們覺得五蘊,就是這個,其實就是這個色身把我們給困住了,把我們的本有佛性如來藏心,就給鎖在這個五陰四大假和的載體上面來了。

所以後面阿難就是說,後面的這一段內容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進一步總體地說,五蘊的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前面講得非常細,但是後面講得非常的明瞭,很簡潔;前面講得非常的厚重繁雜,後面講得非常的通俗易懂。這就是針對不同的根機,來顯現這樣的講法。這是一點,要大家悟到這個五陰的妄想的身體,它的來由。

第二點,那麼我們悟到了這個理以後,大家得修呀。有些人就不明白說,那麼這個理呢,一下子就明瞭了,悟到了以後,那麼這個到底是漸漸地修呢,還是說明了了就啥都不幹了。就害怕大家以為說一旦明瞭就啥都不幹,廢了六度萬行,破我執之法,在修禪中反而成了障礙。

所以後面的這個就假借阿難,你看我們待會兒讀的時候,阿難即從座起,又假借阿難的請問,重說一次五陰到底是怎麼生起的,五陰的界限在哪裡。就是說,你說色陰,那色陰是從哪到哪,我們認為這是色陰的煩惱;想陰是從哪到哪;受陰是從哪到哪。這是非常明確的事情,現在就假借阿難這樣來講到說,一個是道理要頓悟,可是在修行上還得不廢萬行地去漸除這個煩惱。必須什麼呢?能夠記住佛講的這些法,不能夠有一點的散失。所以這是阿難又從座起來請佛明示的一個因緣。

好,我們現在先讀一段,從小本,我這裡拿的是小本,一百八十九頁,大本七百一十三。從小本的阿難即從座起,一直讀到第二頁的同是妄想,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好,找到了嗎?一起來。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淨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好。大家來看,這裡阿難從座起,也是先說聽聞到佛講這樣的一個無上的慈悲的開示教誨。這裡有一個詞叫做憶持無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現在能夠憶念執持,當來也需要無忘無失。也就是阿難領了這個法旨以後,他是發心要度世了,要給大家講說了。所以他現在就是說,如佛所說,這個五陰相中以這五種虛妄為根本的妄想心,那麼我們平常聽佛您講示的話,你看。

前面整個一部《楞嚴經》,可以說阿難這裡講到的這裡的請法,等於說三十多年來都沒有聽過這樣的開演,曾經縱然有所說,也不過是說一點點名相,就是講一點點名詞,沒有這麼深度地給他們講過。

所以這裡才說,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什麼微細開示呢?就是說這五陰為什麼以妄想為根本。雖然妄想的種類不一樣,但是它都是以妄想為根本,五種妄想為本想心。那大家還記得說色陰中屬於什麼妄想嗎?對,堅固妄想。受陰中屬於什麼妄想?虛明妄想。想陰中屬於融通妄想。行陰中屬於幽隱妄想。識陰中屬於虛無妄想。這五種妄想代表五種陰魔境。所以你看這裡用詞非常(精準),比如說這個想陰的堅固妄想就是色法呀,色身嘛。

這個色陰,色陰的堅固妄想就是我們色身,一切的外在的物質,自己的身體。這個就是本無今有,就是妄想中體現出來這一重堅固。現在我們不要說受想行識了,色陰誰能破得掉,誰能把它觀空呢?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是第一問,就是說請佛再細說一下,為什麼以妄想為根本。

大家記住,這是我們下面的內容的板塊關聯。第一個講的就是為什麼五陰以妄想為根本,這是阿難的第一問。第二問,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就是說我們要空這五陰的時候,那麼這五陰的破除是一併頓然消除,當體全空呢,還是說建立諸法,以事相上去磨礪,次第去修證。這又是第二個問題。大家要受用,這其實阿難也是代我們來問的。我們很容易在這個上面,在這差別事和理、漸和頓上面搞不清楚。

那麼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你看,如是五重詣何為界。這是我們更搞不清楚的,雖然聽了這麼多,我們都不懂說色陰是從哪到哪。大家誰能現在回答一下,色陰從哪到哪,屬於色陰的範疇,從哪裡到哪裡?就是我們去到時候破色陰的時候,你從什麼境界到什麼境界,什麼界限到什麼界限,就等於說這個色陰已經破掉了,破除掉了。看我們把空的概念怎麼認為,後面會細細講到。

因為我們一說色即是空的時候,如果是中道佛性,那麼從《心經》的角度來講是對的。那麼從《楞嚴經》裡面這講到的空呢,所有的色法,包括我們現在的物質,和除物質之外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的虛空,就是這屋裡的這個空間,也屬於色法。很少有經典像《楞嚴經》從這個層面來闡述得到,所以待會兒我們再來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就是到什麼時候,修到何等境界,方為色陰,方為識陰,方為想陰。這個的話,如果佛不給做一個講解提示,我們還真平時弄不清楚,不知道你到了哪個地步。你不要說去破了,你認它你都認不出來。

所以這裡說,惟願如來發宣大慈。就是再一次宣示,發大慈悲,不但為這個與會大眾中的聽法者能夠清淨心目,也為未來世的一切眾生做將來入道的正法眼藏,比如說我們現在,咱們今天這不是就在講楞嚴嘛。所以大家來看,後面開始就是回應,佛來一一地回答他的這三個問題。

第一段這一段,剛才我們讀的是什麼呢?回答這個生起的妄想。生起的妄想,怎麼生起的?先要總答,總的給阿難。可是這一段話不太好理解。如果大家還能夠記憶、憶持起來我們前面講的這個五十種陰魔,再往前講起來這個一念無明而生,怎麼出現的世界,怎麼出現的自我,整個人與人之間的這個因果關係,輪迴步驟等等,還記得這些內容嗎?這一段其實就是又把那個作為一個高度的概括。大家來看,我們這一段大家要用心跟著經文走,否則有可能會貫不過去。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這一句話在這部經典裡面可以說已經數數地在講了,每次講一個法脈,或者講一個回合的時候,都會把這個先列在前面。什麼意思呢?精真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性的這個不變體,不會變。妙明是什麼呢?雖然不變,它可以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再再地講到這個如來藏性。

那麼什麼叫做本覺圓淨呢?就是這個體出現在我們事相的用中的時候,它也不會迷掉的。佛性雖然在凡夫中,佛性會不會迷掉,會嗎?不會迷掉的。只是凡夫自己迷了,不是佛性迷了,所以叫做本覺。那麼這個佛性它是週遍無礙,整個我們的心地法門,一切的宇宙萬法中,無處不在瀰漫。所以這裡,圓淨就是圓滿週遍清淨的意思,在裡面容不得一點點染著,這叫做圓淨。還是講到這個如來藏性。

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如來藏性,後面的一句你看,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本來的清淨無染的如來藏性就是這個樣子的,它並不留滯於,你看這裡說非留,非留就是說它並不是體現在,體現在什麼內容上面呢?首先你看,非留死生,也就是我們生死。三界內的分段生死屬於什麼?受想行,對吧。因為不能除去識,識就是說我們出了三界的界外了。可是這個大菩薩們還有什麼呀?阿羅漢、大菩薩還有變易生死。所以說非留死生的這一句,這四個字的內容就是說,它並不等於說體現在我們三界內的分段生死的受想行,行的這個層面,也沒有體現在三界以外的這個情識,

就是這個識上面也不是體現的。這就是受想行識了,對吧。乃至它也不能夠體現在這個虛空和十方微塵世界,這是什麼,指的什麼,對,色陰中。因為什麼呢?都是妄想自心之所生起而已。就是五陰呀,本來這五陰是妄想生起,本來是沒有的,我們為什麼現在天天說照見五蘊皆空,就以為這五陰法一定是佛法裡面的法了。當然佛法從總括上來講,一切法皆是佛法。

可是說這個五陰法,當時是為了區別於外道,或者不了解佛法慢慢上道的人,才講的這個方便法。當體而言,五陰法本來就是假的,哪裡有個五陰呢。這五陰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現在在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死生裡面的這種塵垢,乃至這種虛空,色空相對而引發了我們妄想的生起。這個能聽得過來嗎?好,我們再往下看: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斯元本覺,推究這個妄想的根元,怎麼出現的呢?就是我們本有的妙心中一念的不覺,一念起妄就發生,發生就是延伸出來、演繹出來、變現出來這麼多的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身器界,就是一念無明就起來的。但是眾生他是因為迷而不自知,就是於這個有情我們自己,和器世間外在的世界,他不知道是唯心所現的。

就在這個世界,現前的這個境界中,他不知道說真是本有的,妄原來是空的。現在我們就見到妄,就認妄作真。認妄作真以後怎麼樣呀?一次又迷,兩次又迷,一念又迷,念念又迷,一生又迷,生生世世迷,就成了我們現在流轉生死的狀態了。

這裡好比你看,還記得這個比喻嗎,演若達多還記得嗎?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就跟那個演若達多早上起來照鏡子,發現人家鏡子裡面的這個頭非常好看莊嚴,他突然間就發狂了,說自己的頭哪去了,到處去找自己的頭。

跟這個一樣,迷了自己的本頭,而妄認為鏡子裡的影像是真正的東西,就狂走四處去找這個頭去了,不知道自己的頭就在自己脖子上,就在這兒。所以這個五陰的法也跟這樣,我們生起來的一樣,在一念無明中生起來,具足了五陰妄想。

那麼這個五陰妄想,大家跟著啊,妄元無因。就是這個五陰它既然是從妄想生起的話,你想一念妄想生起來的一個東西,它有生起之因嗎?有生起的原由嗎?就是無端地就生起來了。你說它為什麼呢,它就沒有一個生起的因緣。那麼既然沒有一個因緣,結果現在在妄想中生起來了,為了什麼呀,為了接引權巧,小根機的人,於妄想所生起的法中,記住啊,就是在我們當體的妄想中,才立了這麼一個因緣所生法。

這個法也是妄想,立的因緣也是妄想,我們以為有一個因緣法是真的,也是妄想。佛告訴我們這個因緣法是這樣的,我們認為佛告訴我們這個法,也是妄想。就是點點滴滴的鏈鎖反應,都是我們從妄想所生法中,可是佛權巧地立了這麼一個方便,它不是真實諦。大家記住,我們現在在破五陰呀。

破五陰首先我們要知道,五陰,當體的這個五陰在哪裡呢?你們能不能把心跟上來,色受想行識在哪裡呢?我們講了五十種陰魔境,大家都聽得,光五十種陰魔境,就死執認定一定會有一個五蘊,從色到受到想到行到識,對吧。現在佛告訴我們,五陰本來就是沒有的。

那我們立起來這個概念是為什麼呢?是為了佛,這裡大家看,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這是什麼呢?就是立這個五陰、因緣的時候,已經是方便,不是真實諦了。可是那些外道的這種邪知邪見,連因緣的這個說法他又當真。他又為了破這個因緣,認為沒有因果,一切都是自然的,又立出來一個自然。

大家想連因緣都是方便立的,是一個妄想,你現在又把因緣給迷掉了,又進一步。把因緣當真就是把因緣給迷掉了,對吧。又進一步又立了說還有自然,是自然而有的。

所以這裡佛就說,彼虛空性是什麼呢?就是你外道稱為五陰是自然而然而有的,那麼我說這個彼虛空,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除了物質世界之外的虛空世界,對吧,它看上去雖然是寂滅不動的,你看,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就是看上去好像一動都不動,好像真正有這麼一個虛空存在,對吧;可是它竟然依然還是猶實幻生,還是妄想所生出來的一個錯覺。那麼連這個虛空都是妄想所生出來的錯覺,何況於虛空而住的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己本身的這個有情,它也是虛妄生起來的。在這樣的一種不斷的妄、不斷的鏈鎖反應中,都是一個妄想。

你現在還說什麼,你看說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就是不管你認為是因緣所生,還是自然而有,都是妄想計度,那麼你現在還說什麼,看到了嗎,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還你又說什麼自然而有還是因緣而有,這有意義嗎?本身就沒有意義。

所以你看這裡,阿難,知妄所起。就是你應當知道,因為一念妄動所現的妄境,由於有了這個妄境的現相,大家都執著為真了,所以佛才說這個因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大家能理解嗎?就是你現在知道是一念妄動所現的境界,所以佛沒辦法了,才講這個因緣法,強說有一個虛妄因緣。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就是說這個就跟什麼一樣呀,就跟說因為你有病了,我只好要立一個方子。可是當你這個病沒了以後,這個方子還有嗎?也沒有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就是你的五陰妄想如果沒有的話,我就不說五陰因緣而有了,因緣所生的妄想,就不說了,包括說因緣這兩個字都是強行安立的。就是要講這個問題。

所以說何況不知,何況你還,外道不知道因緣是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才說了一個因緣法,你還進一步還推出來有一個自然可得,這不是更是由妄至妄了嘛,對吧,所以說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就是因這個緣由,我才給你發揮說明,說前面講到的五陰都是妄想。色陰是堅固妄想。受陰是什麼呢?虛明妄想。一樣一樣地給你說妄想。因為有妄想,故然有五陰;如果連妄想都沒有了,五陰也不可得,對吧。所以說下面如來才給你這麼講的。後面的這一段一段開始就是什麼呢,開始詳細地講五重妄想是怎麼生起的,為什麼說它是妄想。

因為我們很難接受說這個色身怎麼是會妄想。大家想活靈活現的這樣,打一下就疼,刀子割一下就流血,活著的時候會動,死了就一動不動,你說它怎麼會是妄想出來的呢,明明現見有我你他。可是大家看,佛確實,一講我們就從這個一對比就知道說原來如此。大家來讀,這個要一段一段地讀,汝體先因開始,一直讀到名為堅固第一妄想。一起來。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好,大家來看。佛到這裡就根本再沒有給他這麼掰開了揉碎,就這個時候就等於說什麼,就等於說我們給大家講了一大段的開示,最後來一個點化,一點把你點開了。你看這裡佛就切了一個片段,就是說假如你現在的身體,你看你現在的身體,咱們的身體怎麼來的,是不是一堆妄想結合來的。源頭妄想在哪裡呢?在我們的父母親的這種愛慾妄想所生。

父母親的愛慾妄想在前,你看,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是什麼呢?但是如果你在中陰的時候,你沒有這個欲愛之想,你就不能夠來。因為我們本人也有責任,對吧,我們也是帶著這個欲愛妄想,在父母欲愛妄想熾盛,我們一念貪愛。正因為所有的這些因緣中的欲愛妄想的妄動,牽引著這個神識,攬父母的父精母血攬過來,神識一投進去成胎了。我們就這麼出現的,所以我們出現的前提就是一個妄想。

又由這個妄想來傳續命根,你看這裡,想中傳命。就是由這個妄想,生生世世投胎都是這個妄想來的。所以說你看,我們現在的這個身體,如果沒有父母跟自己,我們三者的妄想,我們這個身體的感應能和合而成嗎?都不能,你看妄想的源頭就從這兒來的。

所以佛就進一步說,就像我剛才講過的時候,說我們口中說醋的時候,就會有口水從口裡面流出來。我們說上到高山上登高,站在懸崖邊,你馬上就會覺得腳就軟了開始。佛就開始反問說,懸崖也不曾到你跟前,對吧,醋還沒有真正喝到你口裡,還沒有這個事情發生,那麼我問你,你看,假如你的身體是真實的,假如你的身體是真實的,與我們光在這兒幹說的這個醋或者懸崖,它不是一個同類。因為這些是虛的,我們在這兒幹說嘛,又沒有真實的東西過來,對吧。那麼既然醋和懸崖現在是一個虛浮想像,那麼如果你的身體是真實的話,它不是,你看這裡一句話叫做什麼呀?

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就是你的身體一定不是跟剛才虛妄講的醋或者懸崖是一個同類,對吧,肯定跟它不一樣。既然是不一樣,那你怎麼會受它們感染呢?就是你是實的,它們是虛的。說這個虛的的時候,你這個真實的身體為什麼會出口水呢?為什麼會腳下酸呢?大家反觀一下,我們自己這當體就要起觀照。

為什麼說醋的時候,口裡面有口水?為什麼說懸崖,恐高的人馬上就腿軟?那如果我們身體是個實實在在的話,它會隨著說的這個虛妄的語言,就身體會出現這個動的現像嗎?滋生口水,腿會發軟,為什麼有這個表現呢?所以從中可見,身體也是虛妄的。你反觀一下,為什麼我們口裡會流口水?如果它實實在在的東西,它會如如不動的,幹嘛聽這麼一句話就口水流出來了?所以說身體也是虛妄的,妄想所成,並非是實有。

你看阿難說,是故當知,你應當知道,現前的色身就是跟父母的愛慾妄想三緣和合,感應而成,由於這樣,導致它牢不可破,故名什麼呀,堅固第一妄想。還記著阿難在問什麼嗎?就是說這五陰怎麼會是妄想呢?為什麼是妄想?佛就這裡講,第一個,色陰是堅固妄想。好,我們再往下讀第二段,一起來。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你看,這裡就一半是割裂開來說五陰,一半還巧妙的,因為五陰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大家發現了沒有,其實所謂的五陰妄想,就是我們整體打的一個大大大大的妄想。這五陰是分了五條而說,它們相互之間也不能離開,為什麼呢?你看,這裡就說,即此所說,就好比剛才講你的身體這個色陰中所說。

由於你起了一個登臨高處的想心,那麼就讓你的形體真的有腿軟這個感受,對吧。那麼這樣來想的話,由於有想的這個心念是因,對吧,然後有我們受的這個感覺生起。有了受的感覺,就能夠撼動我們這個色陰的形體而產生酸和腿軟的感受。那麼這裡大家要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想陰和色陰,就是我們的色身跟想陰之間,是由誰來做媒介的?是由誰?對,是由受陰來做媒介的。三個妄想一結合,我們就出現了感受,出現了想法。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看佛就說了,汝今現前順益違損,是什麼呢?說你現前的身體,在領納境界的時候,碰到個順境,心裡就歡喜,對吧,那麼碰到個不順的,你心裡就煩惱。這個違順二境現前的時候,這裡講到二現驅馳,就是能令你自己的心念去領納這個苦樂之境。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違順的二種境界,這種感受都是虛妄的。

如果不是虛妄的,它就不會說一會兒是順的,一會兒是逆的。虛妄來回變動嘛,我們錯覺產生了,說這是順的,那是逆的。所以說從這一點就可以推衍出,我們的感受沒有一個實體,只不過是虛有所明,也就是這裡講到的,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為什麼這裡叫做虛明呢?為什麼叫虛明?對呀,你說這個受你能抓得著嗎?抓不住呀。這個受陰它不像我們的色身一樣有實體,對不對,這個感受的生起完全屬於虛妄生起的這個妄念妄想。所以為什麼講到虛呢?它這個虛就跟我們說在空谷裡面傳音一樣,好像有個聲音,但是你抓不到。為什麼叫明呢?就像鏡子裡面影像一樣,似乎什麼都有,但是不是真的,雖然清清楚楚,你抓不住。所以我們的感受這個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妄想狀態。這是佛說的,色陰是堅固妄想,其次受陰是虛明妄想。我們再來看,想陰,一起來讀。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好。這裡講得多貼切啊,為什麼想陰又屬於融通的呢?為什麼?就是它能夠來回我們說的上竄下跳,來回串通一氣。大家來看,我們這段講完。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就是由於你的這個想,就是我們意識裡邊的這個想念思慮,對吧。由於這個,使汝色身,使是什麼意思?就是奴役的意思。由於我們有種種的這種念想,奴役現前的色身去攀緣外境,這都是想的作用。因為什麼呢,身體屬於色法,想屬於心法。所以身體跟想是不是同一類呢,是同一類嗎?身非念倫,這個倫就是倫類的意思。是不是同一類?那麼身肯定跟念想,色身跟想心它不是同一類的,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對不對。身體有質量,念是無形的。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汝身何因隨念所使,就是你的身體為什麼會隨著念所使。你看最近在講《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為心走使。為什麼你的身體會隨著心的念慮,為它所奴役走使呢,去作這個攀緣取相呢?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心,你觀想一下自己當下的狀態,都是由這個想法來驅動著我們的身體。看見一個好東西,這個好,想法覺得一好,馬上花錢就把它買過來,對吧。旁邊放一堆好吃的,馬上一念想了,就拿起來把它吞進肚子裡。所以這就是什麼呢?妄念一生,這個身體就取著於外在的這個五塵境界的種種現象,與妄念相應,合作。

在《寶鏡疏》裡面就講到說,這個想跟我們的色身好比什麼關係呀,就好比一個跳舞的人,跳舞的人跳舞的時候要隨著什麼跳呀?對,音樂,隨著節拍跳。那麼這個拍子快了,這個身體就跟著怎麼呀,就跳那迪斯科。你們跳過嗎?八十年代的吉米來吧,我還記得這個,就是大家跳,大家都跟著那個玻璃球一轉,一下子節奏快了,搖頭晃腦地就起來了。那如果跳中國的古典舞,或敦煌的飛天呀,什麼反彈琵琶,古曲來了,慢慢地在那兒,跟耍雜技的在那兒一隻腿就站了半天。節奏慢了,他就跟著慢了。

所以這個身體就是跟著想陰,身和想的關係也是這樣,想的快了它就跟著動得快,想的慢了它就跟著動得慢。那你想想,它是這麼一個關係,你說這個想是真的嗎?是妄想。所以後面你看,這個想陰講的就稍微多一點。它怎麼一個妄想呢?

由於想陰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就是你的心裡這麼妄想一生,你的身體就跟著去了,與念相應。後面又進一步說,為什麼想陰是妄想呢?大家看,說這個能夠思慮的心呀,是通我們醒著的時候和睡過去的時候,醒來睡去是相通的。為什麼呢?在醒的時候,我們這個想的妄想就屬於散亂意識,對不對,就是跟前五識緣外在的五塵落謝的影子嘛,這就叫散亂意識。那麼睡了以後叫做什麼意識?對,叫獨頭意識,就是各種夢境。沒有前面的五根作用了,但是意識一個人還在那兒,在那兒做夢。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你看,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就是你的這個,不管你睡和想的時候,這個想念從來都沒有息過,從來沒有息滅過,它都能夠搖動妄情。搖動妄情是什麼呀?就是只能夠動前面五識和這些心所法。你看,比如說你的心想的是什麼呀,想的是善法,那麼善心所就跟著生起來了,對吧。只要你的心想的是什麼呢,想的這個煩惱心所,六根本煩惱,心生惡念,那麼六根本煩惱和二十個隨煩惱,就跟著想念搖動起來了。所以這就叫做搖動妄情。

搖動妄情它起一個什麼作用呢?就是色法和心法,乃至身心之間,就是靠這個妄想來融通的,指揮的,所以這裡叫做,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你看我們的想法是真的嗎?現前你反觀一下自己的想法,怎麼來的呢?這個色身是怎麼來的?受陰是怎麼出現的?想陰是怎麼想起來的?全是一個妄想。

但是這三個妄想還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色陰是明顯堅固,對吧,我們凡夫是可以摸得到的。那麼受陰的話,如果只要有色身,就會有感受,受陰跟色陰是相待而有的,也比較好知道。那麼這個想陰呢,雖然是屬於內塵,作種種想,可是它畢竟還有一種心裡體驗。如果我們反觀一下,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人的這個功能還是有的,對不對。所以色受想還是比較好知道的。行陰開始就是比較幽微了,所以叫做幽隱第四妄想。我們一起先把這段讀一下。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你看,這就不太好知道了,為什麼?因為行陰的境界非常的幽深難知。前面五十種陰魔不是到了行陰的時候,有的人就打不轉了,就覺得以為自己證道了,馬上就開始開宗立派,就覺得自己得解脫,看到宇宙的真理了。其實還差得遠呢。

所以這裡就說,只有行陰是怎麼樣的,你看是念念不住,運運密移的。就是說生住異滅四相循環運動,你是難以覺知的。難以覺知,但是它並不是說沒有現象。我們只能借著人體中的這個現象來進行一個比喻,你看,指甲每天就長長了吧。你的指甲你知道它什麼時候長長的嗎?可是問題它就長長了。頭髮也能長。

你說這人體身上沒用的廢東西,它倒是長得挺快,一直到死,它還不出問題。你說有用的這內臟或者什麼的,現在壞得很快。就是業障。所以說這個指甲變長,頭髮生起,從血氣方剛到年老體衰,氣銷容皺日夜相代。就是在日夜不停地在更替,在變化,可是凡夫俗子就覺察不到,不覺得這是在幹什麼,怎麼回事,不去想這個。

所以這裡佛就反征阿難,告訴他為什麼這是妄想呢,說如果,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就如果這個遷流變化的行陰不是你的話,怎麼會是你的身體在變化呢?對吧,是你的指甲在長,你的頭髮在長,你的身體在變老呀。假如不是你,怎麼是你的身體變化呢?那麼假如果這個行陰是你的身體,是你的心顯現的話,為什麼你又對它生滅的情況一無所知呢,你觀察不到呢?因為指甲就是不知不覺就長長了,你說這是為什麼呢?

所以說,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就是說你應該知道,現前諸行的這個心中,念念遷流不停,就名為第四幽隱妄想,幽隱第四妄想。這就是指的色受想之外的行陰妄想,也是妄想來的。

所以大家想,從行陰的這種妄想,我們再進一步地作一個例子,你比如說時間吧。你說時間就是一種典型的妄想,在我們讀佛學院的時候,看教室裡面不是有時候這個,那會兒剛出家也調皮,就希望快點下課,就老看掛的那個鐘。有一次搞衛生的時候,大家大掃除,砰地把那鐘就給打碎了。打碎了以後呢,大家知道那個鐘呀,後面的一二三四五六沒了,那張紙破了,就是那張紙一樣的東西就給撕了扔了,還有那分針秒針時針在那兒幹什麼呀?還在那兒轉自己。

當時我就想的說,那時間這到底在哪兒去了,這到底現在算幾點了,它還在那兒轉。所以就跟這個現象,我們仔細推敲一下就搞不清楚,原來本身行陰遷流變化,就是一種妄想。你說後面的背景沒了,它時間就算不出來了;前面的針不動了,這表就停了;那你能說時間在哪裡呢?就光這麼一個現象,我們就推敲不出來呀,你說不是妄想是什麼嘛。只有妄想才說不透,真理能說不透嗎?真理都不用說,現前就在那兒明瞭。所以由此而見,這是行陰妄想。我們再來看識陰,識陰比較長,後面一直讀到五妄想成。好,一起來。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復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不讀了不讀了,就到這裡。大家來看,這就是識陰的什麼呢?這裡用的是什麼呀?顛倒微細精想,其實是我們前面講到的說虛無妄想。可是這個識陰的話就是更難以理解了,我們就要依著這個文字來。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就是說又你這個精明瞭知的心中湛然不動搖處,湛不搖處就是如如不動。那麼假如果你並沒有破掉識陰,並沒有見到如來藏本性,佛性,那麼這個時候,你就以為你的了知心中,大家看,又你的精明瞭知心中,湛然不動搖處,你就以為是恆常不變的話,可是問題是這個是你錯認了。

你看,於你一身中,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你的一身之中,你不會出,出就是說能夠超越出去這個見聞覺知,這裡省略了,包括我們還有嗅,對吧,還有這個色受想行識嘛,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嘛,一共是有六種的,但是這裡用見聞覺知四種,其實是六根性。說就是你的一身之中不會出這六根性的範疇。

那麼如果你的見聞覺知這六精之性,它是非常的清淨無染,就是你的這個識陰裡邊依你所說,是你所說的這個如如不動的恆常不變的本體的話,那麼它應該是清浄無染的,對不對,因為你現在認為已經見到這個本體了。你不知道其實還是你的分別心,識性在作祟,在作用。所以說它應該是純真無妄的。純真無妄的東西大家想,就跟我們說一塊很乾淨的布,一塊很清潔的布,一張很乾淨沒有亂寫東西的紙,那麼這個上面能看到東西嗎?不應該看到東西,它是乾淨的,一塵不染的,就像鏡子我們擦乾淨,對吧,它應該一塵不染。

可是假如是本來就如此的話,清淨因為我們不是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對吧,假如你認為這個就是清淨無染的本性的話,那它不應該被習氣所染污,是吧,不應該有染,它是清淨的。

可是為什麼現在你能夠,作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什麼呢,就等於說我們曾經過去見到一件非常奇異的事情,印象很深,對吧。那麼印象很深,比如說我們見了一個,怎麼說呢,你們見過六個指頭的人吧?你看我一說,你們說見過,馬上就想起來當時見的情形了,對吧。

可是如果你的這個本有的真性真的是不容任何妄想習氣的存在的話,為什麼這個事情你曾經久遠時間前見過以後,現在一說,再說的時候,再見到的時候,你馬上就想起當時的情形了,這是為什麼呢?想起當時情形的這個習氣種子存在哪裡呀?不應該有啊,對吧,如果真如佛性中的話,它是不垢不淨的,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妄想存在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沒有特別的我一定要記住它,對吧,我也沒有特別的我一定要忘記它,可是這個時候一提,馬上想起曾經的情景,一點都沒有遺失。為什麼呢?

所以你看這裡佛就告訴他說,就依這個現象就可以知道,於後忽然復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由此就可以說,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就是你應當知道,你以為的這個精明瞭知之性,你以為的這個湛然不動之中,其實它是念念受這個習氣種子妄想所熏習,沒有一刻停止的時候,數量多得你都沒法統計,叫做有何籌算

你想咱們阿賴耶識,為什麼現在妄想停息不下來,為什麼每天要幹這麼多的事?不斷地去做事,不斷地去折騰,不斷地去見新的人,不斷地去見舊的人,為什麼呢?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有啊。我們剛才講到六個指頭的,那五個指頭的我們天天見,這就是天天有,念念有。你昨天見了他,今天一下就想起來是他。你剛才賣了個眼神,再回過頭來,就是他。

這都是妄想,就在這裡。如果你說,你以為這個識陰是清淨無染的,就是如來本性的話,怎麼容這個妄想種子,它藏在哪裡呢?對吧,那麼長時間了,它怎麼會又變現出來了呢?所以由此就決定,這個識陰也是虛妄的,念念熏習的,熏習而有的。

後面你看,從阿難當知開始,就是特別囑託,因為這個境界就比較深隱難明瞭,更加的我們觀照不到了。這種的話說實在的,從凡夫的情見中根本無法體會,就是我們現在說是這麼說,你根本體會不到,觀照不到。那麼這裡就講到說,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就是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湛然不動搖的知性呀,不是你真的以為證到了你真常不動,佛性的、不垢不淨的這個佛性之性。不是這個性,為什麼呢?

它就好比說,你看上去有一汪水沒有流,看上去這一汪水就是這麼一汪水,對吧。你往裡邊,我上次記得講過,就是扔一片小紙屑,或者說一片小幹葉子,它嗖地就隨著水的這種暗流,就被沖走了。所以這裡就是用這個比喻知道說並非是沒有流,而是你沒觀察到,就以為它不流。你再深細地去觀察一下,如果不是妄想的根元的話,它怎麼會有這個葉子嗖地就沒了呢?它還是在動,而且動的速度如此幽隱,如此不易覺察。

這就是我們對於識陰的觀照不到。可是再怎麼觀照不到,它還是在動;只要是動,就是堅固妄想。還是從妄想來的嘛,所以後面比喻說,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你看,就是你看上去以為它不流,其實是你見不到它非常速度快的那個流法,並不是它沒有流,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你看到識陰的時候,你就以為,就跟我們見到在流的水一樣,你就以為它不流,這就錯認了。所以這就是對於識陰的一個妄想。

若非想元,寧受妄習,是什麼意思?說假如這不是妄想的根元的話,怎麼能夠受熏習這個妄想的種子呢,那麼久的事情你一下就想起來了。由這個推斷,識陰也是什麼?也是虛妄的,也是妄想。

後面講到了,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所以大家聽不懂理解不了,也是能理解的,為什麼呢?你看他要覺照到這個識陰是一種妄想,要到什麼境界呢?非汝六根互用開合,現在我們有這個能力嗎?就是上一講的,除非你證入圓通,六根能夠互用了,而且開合自在成就了,否則你的這個微細妄想根本就消滅不了。

你看講到的,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沒到那個地步你消滅不了。所以說,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現在才知道,你現在所有的見聞覺知,你以為是在眼耳鼻舌身的這六根中的這種見聞覺知,其實它是念念受熏,相互串習,就跟來回你串到我家,我串到你家,來回相互增上。剛才我們說的,色受想行識不是相互串習的嘛,這裡就是講的六根內的這些見聞覺知相互穿插,然後在你的八識心田中有這個微細的狀態,熏成種子了,中串習幾

則湛了內罔象虛無,是什麼意思?雖然這種非常微細的習氣不會遺失掉,可是不遺失的時候在你這個,則湛了內是講的什麼呢,就是說在你這個湛然了知之內,你自己能夠盡力觀察的這個心地上,就有了一分,你說它,罔象虛無是什麼呢,就是似有嘛又非有,好像是沒有嘛,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一種虛妄妄想。你說它有吧,你像業力種子我們能抓得見嗎?沒有啊。

我們的種現受身的時候,我們過去的業力種子,雖然惡報受現前了,可是那個惡種子誰能找得著呀,只有現行的時候才能感受得到。所以說你說它有嘛,它無形無相,拿不出來;你說它沒有嘛,它又了了分明,隨時示現。你看剛才我一提醒,你們就說見過六個指頭的。所以由此來講,這就是第五顛倒微細妄想。這種妄想我們剛才說了,體會不到,但是它存在。

最後總的說了一句是什麼?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你看為什麼說五陰又叫五取蘊呢?取就是執取的取,五蘊又叫五取蘊。就是眾生受這五種法的覆蓋真性,所以叫做五陰嘛,就這五種法把我們的如來藏性給覆蓋得嚴嚴實實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眾生就只認這個五陰組成的虛妄的色身,就迷失了真心了,就有了這個妄色妄心,妄色就是身體,妄心就是受想行識。

所以佛就給他說,說阿難,你能夠這樣觀察這五種五陰的話,雖然有的是比較精細,對吧,有的是比較粗淺,有的是比較淺白,容易能夠觸摸得到,有的是比較深隱,你根本觀照不到。雖然有這些差別,但是都是妄想造成的。妄想的分上,它就是一個。一念妄想起來了,它不是我們的真如妙心本來就有的。

所以你看講了這麼多,照見五蘊皆空,它要包括什麼?不但五蘊所形容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空的,包括形容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也是空的,都是妄想生起來的。這是佛給阿難講到這裡,大家看這是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阿難說,看到前面了嗎,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這就是說請佛再進一步地重述一遍,為什麼五陰是由妄想而生的。

這就佛給他一條條地開到這裡,明瞭五陰妄想就是這麼生起來的。色陰如果它不是妄想,為什麼跟虛妄的東西一樣,就流口水呢?受陰如果不是妄想,為什麼有這種感受,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一會兒順一會兒逆呢,對吧?想陰的話,取種種相作種種想,如果想陰是真的,怎麼一會兒想這個,東想一下又西想一下呢?行陰如果是真的,它為什麼會遷流變化呢?識陰如果是本來清淨的,怎麼會容這種妄想種子前後能夠連貫得起來,那它儲藏在哪裡呢?種種的推比度量,現在我們得不到一個結論,就說明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本無今有的,由妄想而起的。

好時間關係,我們上半場就講到這裡。大家休息一刻鐘,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各位,我們現在開始是第五十八講下半場的講解。後面的這段內容就是比較重要了,請大家一定要聽明瞭。因為在前半場中我們講到,何以說五陰是由妄想而生。那麼既然是一個妄想,我們就知道,就跟煩惱一樣,侵略到我們的本有真性中,那麼它佔據的陣地有多寬多廣。這個呢,後面的這一段話雖然短,可能很多時候是我們,包括修行人,乃至很用功的修行人,都所心不到之處。所以為什麼《楞嚴經》講到最後,反而是越來越簡略,越來越深度高。大家來看,先我們把這一段讀一下,小本在一百九十一頁,答因界淺深。找到了嗎?一起來。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好。雖然這幾句話簡短,但是它交代的問題是非常嚴峻的,非常嚴肅的。就是說,前面你看阿難,還記得他的第二個問題,對吧,就是要問說,那我們破五陰,修這個禪觀,修禪定,破到什麼時候算是色陰破掉了?破到什麼時候算是受陰銷除了?什麼時候算是想陰清淨了?什麼時候算是行和識的範圍邊際?搞不清楚。所以這裡佛就是說正答他,回應他前面的第二問,就是你現在想知道,從色陰到識陰,彼此相應的界限在哪裡的話,乃至其中的淺深意義,佛這裡就非常有次第地告訴他。大家來看。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誰能理解,色陰所佔據的範疇在哪裡?聽明白了啊,唯有相之色,這是一半,還有無相之空,是色陰邊際。你不要以為說把物質的,眼前能夠看得到摸得到的物質給破掉以後,就把色法給破了,不是的。因為色法總的這個呈現是怎麼來的呢?是物質跟相對物質之外獨立的空間和合,叫做色法。所以我們錯就錯在以為把物質破了就破了色法,不是這樣的。整個把色相破掉,才稱之為色法。那這個色相是什麼時候算淺,什麼時候算深呢?有物質明顯堅固的時候,算是色法的淺邊界;有空,虛空無量,覺得廓然開朗,這算色法的深邊界。從淺至深,不但要離諸色相,而且還要離諸空相。空的無和色的有同時離開了,才叫做盡色陰邊際,把色法給破掉了。所以這是第一個,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受是什麼概念我們要先明白,感受,領納,對吧。那麼這個受是什麼呢?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叫做相觸,對不對。那麼六根討厭六塵,我覺得這個我不想聞,不想看,這叫厭舍,叫做離。那我們往往以為相觸的時候叫做受,離開了就不受,不是這樣。為什麼印祖說一個人在開悟的時候說,對於境界不攀攬的時候,他用了兩種解釋:一個是對於境界喜歡,投入進去,就進入誤區了;還有一個,對境界討厭,我躲得遠遠的,跟前面的一模一樣,都屬於受陰範疇。

所以這裡受陰講到的說唯觸及離,就是唯觸與離,六根觸六塵,或者刻意地我六根要離六塵,都屬於受陰的範疇。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以為說,哎呀,事太多了我煩,眼一閉耳朵一塞,躲到沒人的地方,就以為這就是清淨了。還在受陰範疇裡。所以大家要知道,唯觸與離是受陰邊際。觸是淺邊界,就是我們六根觸六塵,感覺投入進去的時候,這是受陰非常粗顯的顯現。但是你知道這個觸不好,我想消滅這個觸,想離開它,那麼這個屬於受陰的深邊界,還在受陰的範疇。淺就是說容易破,容易把握得住;深就是說你以為不是,其實還是。能明白啊,這是受陰。

再看,唯記與忘,是想邊際。記是什麼概念呢?有念就叫做記。忘是什麼概念?無念就叫做忘。就是我妄想得受不了了,我不想了,不斷地在想我不能想了,我不能想了,我不想了。還在想。所以這個時候,這句就是說,唯記與忘是想陰邊際是什麼呢?比如說你把自己的念頭全部以為是到了盡頭,沒有了。

有念的時候說這是想,無念的時候就叫做什麼,我把諸念給它扔得遠遠的,按在那兒,這叫做沒有了,好像無念了。這也不算。所以你看這裡講的說,記與忘是想陰邊際,只不過是什麼呢,必須是有念和無念都盡了以後,才叫做盡想陰邊際,但是記的時候比較淺,忘的時候算深邊界。記算是淺邊界,忘就是算深邊界。這是不管記與忘,都屬於想陰邊際,都還在想陰的範疇。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是行陰的範疇。因為行陰不是遷流變化嘛,遷流變化它的一個內涵,它的一個節奏是什麼?一定是生與滅不停的,對吧。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說唯生與滅是行邊際呢?就是說我們在散位的時候,在粗行的時候,覺得說生起來了,這個叫做淺界。那我們慢慢地收攝自己的身心,好像入到定界了,非常微細難知了,這個時候好像是到了滅了,就是說把這些粗淺的相狀給它滅掉了一樣,對吧,按伏在那裡。

這個時候就以為是出了行陰了,其實還在行陰之內,只不過定中的微細相叫做深邊界。所以大家要知道,但盡粗相不名盡行陰邊際;必須連細相的深定的禪定相也給盡了,才叫做盡行陰邊際。這是指的行陰。

最後一個更難理解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是什麼意思呢?前面一個湛入,指的是淺界;後面一個合湛,指的是深界。什麼叫做淺呢?還記得我們在識陰顯現的時候,行陰破了,對吧,那個時候就我們判斷說,第七識的遷流變化也給破了,第八識顯露出來了,叫做識陰十種魔境,對吧。

那麼我們那個時候給大家講的就是什麼?第七識已經湛合,就是反觀得已經流入、融入到第八識中了,第七識不單獨存在於我的存在了。這個時候就是遷流變化,粗顯的動作也給它合到這個阿賴耶識的湛然之體中了。所以第一個湛入就是指的第七識歸到第八識,不再流逸了。還記得那個詞嗎,流逸嘛,放任,飄逸,等等這些。下一個湛字,合湛是什麼?就是合到了了分明的阿賴耶識當體中了,這是第二個湛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大家要知道,以第七識合的時候屬於淺界,合進去以後屬於深界。不管淺界深界,它還是在識陰的範疇內。這個能聽明白嗎?至少你理論上要知道,就是第七識沒合進去的時候,還沒見識陰。

那麼你這屬於光說識陰的邊際的話,第七識合到第八識裡邊的時候,就等於說是合的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是第七識合到第八識,屬於淺的邊界。那麼合到第八識,只有第八識湛然顯現,真妄和合的時候,就叫做深界。那麼這個時候就等於說真妄和合,第七識比如說波浪,第八識比如說是化為沒有波浪的水了。

可是問題是你要知道,它並不是真正的是水波交融了,那個水還在湧動,不是真正地化為湛然不動之水了,還在暗湧。那我們就以為這個時候,就以為是證到真如法性的時候,就會出現識陰的十種魔境。所以這屬於識陰邊際。必須內外完全合湛為一,六根互用,才叫做識陰破掉,叫破識陰邊際。所以你看,可以說識陰的十種魔境就是在這個關口沒破盡,以為破盡了而出現的問題。

這就是這裡講到的,阿難前面問,說哪到哪屬於色陰,哪到哪屬於受陰,哪到哪屬於想陰,就交待明瞭了。可能行陰和識陰還理解上差一點,但是我們在文字上要聽懂。色受想,特別是色法,往往會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如果把《楞嚴經》聽全的,可能還記憶中我們曾經給大家講過,怎麼一念無明,怎麼生出來山河大地、世界和虛空等等這些,像一片雲點在太清裡一樣。

那如果沒有聽過的,那你這裡就了解才知道說,原來色法包括物質,和與物質相對、以為是什麼也沒有的虛空空間,這都屬於色法。為什麼你說把虛空空間和色法和物質破盡了以後,那個通才能出來?你以為把物質泯滅了,挪開了,就證到空性了,多少人以為佛法的空就是這個空。所以這裡是答陰界淺深。

後面開始就是說,阿難的第三問還記得嗎?說這個道理那我們知道了以後,在修行的過程中,到底是一念就頓悟了呢,還是得慢慢地去修成功?這是佛的第三個回答,我們來看,到底滅除的時候是頓還是漸。大家一起來,讀到不戀三界。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好。大家發現了,佛後面講的這些法非常的幹練,對吧,整個這個語言都非常精煉,確實因為要馬上圓滿了。所以大家來看,這裡佛就開始講到說,怎麼去頓還是漸的去修,回到我們的本來佛性的面目。這裡你看就是說,此五陰元就是指的這五陰的根元。

這五陰的根元是怎麼開始起的呢?是從細向粗才起的,一重疊一重地次第生起。所以生的時候這個妄想怎麼生的?是先依識而生起的,先依識陰而生。慢慢地由識而有了行陰,由行陰而有了想陰,由想陰而有了受陰,由受陰而有了色陰。這是從細向粗而生,生的妄想,對吧。那當然滅的時候會要怎麼滅呢?要從粗向細去觀,所以必須先從色陰開始滅除,受想行識才能夠次第滅盡。

所以大家來看,你看說得非常: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這是剛好一個相反的方向。後面又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理論上推敲,從解悟上來講,你需要頓悟。為什麼能夠頓悟呢?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能夠頓悟?你想想五陰的妄想,真的是五個妄想嗎?妄想還有五個嗎?是由一個能打妄想的妄心打起來的。

所以他一悟一定是頓悟,就是因為五陰的根本原因同時都是妄想,對不對。那麼既然是妄想的話,妄想本空的,你一旦悟了以後,乘著這個悟勁兒,你看,乘悟並銷,一定是乘著這個悟心一開,五陰同時就銷滅了,就像紅爐化雪一樣。你可能是說,比如說下雪吧,五個雪花,對吧,靠著紅爐子向前的時候,是一個一個把它銷化的嗎?都是雪花嘛,都是冷天氣下來的,凍起來的這麼一個飄的鵝毛大雪,那到了跟前它是同時化掉的,一併銷除的,對不對。可是從事相上而講的話,從解悟上來講是同時。

從修證次第上來講,還不能夠頓除,要漸修。你看這就是回答阿難的第三個問題,因為阿難前邊問到說,到底是漸除還是頓除。害怕有的人以為說,理就頓悟了,事相上也就頓悟了,就再不修了,這就會落到斷滅見中了。所以這裡說,從事相上修而論的話,則非頓除,因為什麼?眾生從無始以來我執堅厚,法執堅固,所以必須要次第而斷。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大家一聽就明瞭,說為什麼要次第而斷,從悟上來講頓悟,從修上來講漸修呢?

就等於說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在黑暗中,或者到稀無人煙的曠野中,看到一個枯樹,這個枯樹長得有點像人,對吧。如果這個枯樹沒有枝葉,寒風淒淒地吹過來,又在黑暗黃昏之中的話,你一看到這個樹像點人,你以為是鬼。一看這是一個鬼,怕死了,趕緊就跑,跑得老遠,對吧。那麼你跑了老遠以後,跑了半天以後,有人給你說破了,說那是一個老樹呀。好像在詞裡面不是有什麼枯藤老樹昏鴉,就是形容那個意境,對吧。

那麼這個時候你就以為是個鬼,嚇死了,趕緊轉頭就跑。跑了半天,結果碰到一個明眼的人說,你嚇壞了,這不是,那是一棵破樹,已經死了的一棵枯樹。那這樣給你說破了以後,你就知道它不是鬼了。知道不是鬼的時候,就等於說頓悟了,對吧,因為不可能知道不是鬼了還說,原來這胳膊不是鬼胳膊,腿不是鬼腿;是因為知道不是鬼了,就全不是鬼了嘛,對不對。可是你中途由於害怕這個鬼多餘跑出的路,往回走的時候能一步到位嗎?對,還要慢慢地才能往回走,回到原處。這就叫頓悟和漸修。

所以這裡佛就給他說得非常明白,並且呵斥了阿難說,我已示汝劫波巾結。就是前面已經給你講了這個,解結的時候已經給你講得很詳細了,對不對,你還不明白,還又在這裡來問我。當然這裡是師徒兩個人演的一齣戲嘛。你看佛就進一步給他說,你應該把這個,這就總的來說了,你應該將這個五陰是由妄想的根本元由,一一給詳詳細細地搞清楚。

自己的心開通了以後,通達了其中的意義了,然後再傳給將來末法中的修禪者,修行者,讓他們都知道這五陰本是虛妄妄想,不要耽著,不要執著,生戀上三界生死的這個心。而且要讓他們知道什麼?你看,深厭自生,就是深深地厭惡自己,不要留戀自己的這個人身,這一世的這個色身,知道還有解脫涅槃之法,不要耽戀三界,要去求得這個無上涅槃之樂,不要在這個三界的塵勞中再流生浪死了。這是佛這裡給阿難又在新一輪的法講明了以後,再一次勸導阿難,要讓這部法流通在末法時期。

後面我們就開始要講到這部經的流通分了。阿彌陀佛!將近三年,終於講到流通分了。這一部分就是比較講經流通的功德,校量功德。那麼前面我們可以說是從理上來受用,這一部分就是希望大家能確立信受佛語,要對佛的話決定地相信,哪怕生起一絲的懷疑,兩絲的懷疑,知道這是業障妄想,雖然我現在沒辦法消除,也不能對佛言從認知上認為有錯謬之處,否則非佛弟子。特別是這部寶典,大佛頂首楞嚴。好我們一起來,一直讀到這部經的圓滿。大家一起來。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好。無上甚深微妙法。後面的流通分呢,就不必在義理上講了,就是勘驗我們的信心了。我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就非常歡喜,特別是中間一段,我就覺得這個功勳已經夠了。

你看首先我們來看,從開始講到說,流通分是校量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聽聞經典,講解經典,受用經典。你看說,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這叫盈滿是吧。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大家看看這裡面的這個供養佈施,就是以佈施供養的這個福來衡量,這有多大。你看,盈滿七寶。

因為我們佈施供養來講,無非就三個核心內容嘛:一個是發心,對吧;二一個,所對的福田;第三個,我們所施的財物或者法物。所以大家來看,你看第一個從事上來講,盈滿七寶。也就是說,所有的這個事物上來講,所施的所供養的這個物質之多,有多少。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數量之多。

微塵諸佛,持以奉上微塵諸佛,那就福田是又殊勝又廣大。因為諸佛就是最勝的福田,對吧,微塵就指的廣大福田,微塵數福田。這是指的田。從心上來講什麼呀?心無虛度。心無虛度是什麼內容?一個是心非常誠,沒有一念虛妄;二一個是時間非常久,沒有空耗之時,所以叫做心無虛度。

就是這樣的福,佛這裡問什麼?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就說,太多了太多了,這樣的福。這樣的福,虛空無盡,珍寶無邊

昔有眾生,這是指的誰呢?大家知道就是指的阿那律。阿那律曾經就是說,在一世的時候,因為這裡講到的施佛七錢,就是供養了佛七個錢吧。就由於這樣的一種,因為佛的福田太殊勝了,就這麼點事,因為這個事並不多,財物並不多,對吧,雖然心也發得好,田也殊勝,可是事不多。就這裡的話,異熟果成熟了以後,在三十三天生了七世,七返三十三天做天人。

七世完了以後又生到人中了,還做轉輪聖帝,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福消完了以後,最後生到大釋家族,就是在佛的家族裡面,依佛出家。那就不但是財施果報成熟了,法施也成熟了。所以這裡講到說,昔有眾生施佛七錢,舍身猶獲轉輪王位。說這樣的功德,都能夠天福享盡了還能獲轉輪王位。

何況現前這樣的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你看說窮劫思議,就是這樣的虛空既窮,這是指的發心;佛土充遍,這是指的福田;皆施珍寶,這是指的事大事多。所以窮劫思議,就是我思量擬議呀,根本不知道這個福能夠有多大,那麼怎麼能說這個福有邊際呢,這麼大的福報是不可能有邊際的。

結果佛就告訴他,大家來看: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大家我們同為佛弟子,這是佛說的聖言,就是說佛不會騙我們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四重十波羅夷知道吧?這是一個是從聲聞和菩薩的層面來講,聲聞的四重就是指的殺盜淫妄,也是我們五戒裡面的根本,性戒。

那麼這四根本性戒,我們有時候也叫做四根本,就是你破了這個就等於說斷頭了,就是頭都砍了,對於修行人來講,再活不了了,佛法都把你棄在佛法大海之外了。殺盜淫妄四重犯了根本。那麼這個十波羅夷,波羅夷也就是這個斷頭棄罪,就是指的極惡的意思。如果諸位受過菩薩戒就知道,《梵網經菩薩戒》裡邊不是有十重四十八輕,對吧。那麼這裡除了殺盜淫妄酒之外,還有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乃至邪見誹謗三寶,等等這些,這叫做十重罪,菩薩戒裡面一犯,也是屬於波羅夷,就是棄,把你丟棄了。

這樣的罪尚且如此,那又何況輕微的罪呢?何況我們還在修福,半罪半福呢?有時候造罪,有時候修福,對吧。何況我們還有出世心呢?所以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就說最差最差的你都到這地步了,怎麼樣呢?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那大家想想什麼叫瞬息?轉瞬之間,呼吸之間,就要經歷墮到無間地獄,此界他方,連中陰身都可能不經歷了,都要去受報了。就像《地藏經》裡面說,此界轉到他界,展轉相寄,這個釋放了又還復再來,就這麼地去受報。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然後能以一念,那我們已經講了快三年了,是吧。

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這裡講到的,諸佛如來語無虛妄,這是前提。那我們能以一念發心,於末劫中開示未學,這不是我就正幹了這麼一回嘛。雖然自己沒有親證,但是至少我照著佛、照著祖師們的,我們過了一遍,大家也聽了一遍。所以這就等於說,我們這個功德已經具足了。末劫中開示未學,未學已經學了嘛。是人罪障應念銷滅,就應念就銷滅了。所以大家想想,如若是不信佛語的話,地獄餓鬼畜生又是子虛烏有之事了,對吧。你又沒看見,那不信佛就沒辦法。

假如你諦信如來語無虛妄,那麼就講《楞嚴經》已經功德圓滿了,還需要什麼功勳呢?更需要什麼功勳呢?這是佛說的呀,一念能夠講這個法門,就能夠變地獄因成安樂國,所受的福超越前,就前面佈施的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說功德校量中,那我們大家想想,可見什麼呀,我們在末法時期來講,聞思學修這部經典的功德意義在哪裡。這地獄罪都能銷,何況手機響一下擾亂大眾呢?這也不是個事。所以說你想想,真的是十二分的法喜。所以你看: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大家想想,可見這個經、這個咒的滅罪之意。我們前面講的,懺悔滅罪尚能如此,何況我們還在一直修學呢。所以這裡講到說,阿難,有眾生能夠誦這部經,這是屬於顯修,對吧;那麼能夠持這個咒,這屬於密修。顯密齊修,他所受的福報呀,我詳細廣說的話,窮劫也說不盡。說如能以我的這個言教,在如來滅度之後,能夠遍令末法的眾生得聞到這個經的話,那麼必然能夠直趣無上菩提,再就沒有一切魔業了,不會造諸魔業。

這裡講到的說,佛說此經已,佛把這個《楞嚴經》也講完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那不是就是指的我們四眾弟子嘛,對吧。不但是四眾弟子,一切世間天人、修羅,乃至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這聖仙童子就可以說代表外道,或者說內具菩薩聖道、外現神仙之相的這一類眾生吧。並初發心大力鬼神,這是代表護法。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幹什麼去了?對,修行去了。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所以後面這就淡淡地圓滿了。我們把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今天到此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大家要想想啊。阿彌陀佛!這部經典從我們一開始,從如是我聞,還記得將近三年前,我們在講題解,講這部經的經題,開始從題解講起,還說什麼是大,什麼是大佛,什麼是大佛頂,乃至從如是我聞,到最後辨魔方才成就。一部《楞嚴經》呀,就是講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大家要知道,我們往生西方,也沒有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所以說法是一樣的。

你想我們為什麼這裡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首楞嚴就是這個首楞嚴定,對吧,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那我們往回推,諸菩薩萬行能離開這一念心性嗎?修證了義,不徹證這一念心性,能算修證了義嗎?這一念心性不正是如來密因嗎?大佛頂就是這一念心性的顯現呀。

所以大家想想,貌似說我們從將近三年前第一次講法,一直到今天作禮而去,這部經講完了。可是我們從如是我聞開始,到今天剛才的作禮而去,離開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了嗎?離開過嗎?三年前跟此時,此時到三年前,從始至終,如是我聞開始到作禮而去之前,離開一念心性了嗎?一念都沒有,就在這一念心性中。

所以大家要知道,現前我們,包括我們所謂的無量劫來無明起了以後,到我們將來歸真之前,還在這一念心性中。所以我們一念心性的迴向,我們一念信受,就是功德。我們一念中的解行,信解行證,就是修證。我們剛才一念中的信受佛語,再別無他語,就是信量,證量。所以說一念迴心向西方,能夠不以此功德,以大佛頂來求得蓮花化生嗎,還沒有離開這一念心性呀。

所以大家要知道,念念心性,我們是念念生滅,可是真正地除去妄念以後的這個真念中,哪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念呀,就是這現前一念。所以由此現前一念,能夠具足信願,能夠明瞭這個修證了義大佛頂理,就是我們同登九品之時,就是同登九品之時。所以大家要仔細地去觀照這一念心性是如何。除了這一念心性,我們還能夠起什麼作用呢?那麼在我們的學修過程中,所有的修行功勳也在這一念心性中。

所以在此呢,大家真要把這個心地法門通透了以後,這就是《楞嚴經》給我們表的法,也是《楞嚴經》以佛說經為代表,而給我們表的一代佛法的全部內容。當然在此也隨喜大家這幾年來,特別是有一些同修一直堅持聽聞,我們也是相互在互作增上。確實這一部《楞嚴經》講得我是法喜充滿,舉步維艱,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麼講過來的。

可是我覺得在北京十幾年似乎,在講完經我合上這個講義的時候,當時我也想,好像講法的法師當然也比比皆是,好多大德那更是不在話下,我們提鞋都沒有資格。但是對我本人來講,對我自己這一生的緣起來講,好像十幾年的光陰,這是一件非常甚深,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來做這個《楞嚴經》的法供養。

對我本人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議,真的是無需多言吧。每一次對這個法義,雖然是不能夠金剛般地堅固憶持,但是每一次在學的過程中,在覺得要給大家講的過程中,都是覺得首先是自己受用。當然,在此今天也就大恩不言謝了,對吧,那我們在此只是做一個隨喜。這麼幾年如果沒有咱們居士林,我們居士林整體這個,我們林裡面的這些負責人,這些護法居士,他們的慈悲開許和慈悲護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秩序都要親自來維護的話,那我們是不可能有這個因緣的,所以我們隨喜他們,感恩他們。

包括還有我們這些自發的義工菩薩,大家要知道,義工菩薩裡面我們也沒有去組織或者什麼,你看每次來了都要迎請,我回去也要去作一個送。還有咱們這裡維護秩序,包括這個,特別是隨喜一下就是(後期剪輯義工),我一盯這就是我們在拍這個視頻。網上我會頻頻地收到,不管微信和微博上,很多這種私信就是說突然間,原來不懂《楞嚴經》,或者不懂佛法,後來聽了我講的這個《楞嚴經》的視頻,然後就哎呀,終於是不言而喻,有的說找到組織了,有的說終於知道《楞嚴經》是怎麼回事了,終於知道佛法是怎麼回事了。這都是他們的功德。

五分鐘一個階段,十分鐘一個階段,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一校二校三校,還得整合,還得往上傳,通宵不睡覺地往上傳。我們在這兒坐享其成,可能覺得說就這麼回事,但是這都是他們背後付出的心血。所以在此呢,我們也不說謝謝,就說隨喜,特別是隨喜這些同修們的功德。那麼當然功不唐捐,既是將來的度生因緣,也是今生的往生正因,這也不必懷疑。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隨喜。

再一個就是隨喜我們諸位的聽聞者。因為確實法呢,為什麼後面說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呢?因為法的清淨就是這樣的。能說的人我們已經領略他的清淨,是佛,究竟圓滿。所說的法也是清淨的,大佛頂首楞嚴。那麼我們依這個法,將來一定得的果也是清淨的,絕不是輪迴和染因,一定是清淨之因。

所以立足於這一點來講,那我們這輩子雖然生在末法了,還能聽聞正法,還能夠聽《楞嚴經》這樣正法中的正法,究竟法中的究竟法,那還有什麼福報能夠比得過這個呢?好像我們所有的福報都是為這個服務的,活著就是為了聽楞嚴,吃飯也是為了活著聽楞嚴,不生病也是為了健康地來聽楞嚴。所以就是這樣子的,再也沒有什麼言。

那這裡特別再說一下,就是說關於我講法中的這些大德們的開示的一個參考。首先在此也要感恩頂禮歷代這些大祖師們,特別是蕅益大師,還有交光法師,還有通理法師,包括憨山大師,這些古來大德們的權威之作,這是我們的法的一個註釋上的所依,就是講解發揮上的所依,這是有別於《楞嚴經》本身是佛說的,這些祖師們的著作。還有近代的像宣化上人,也有參考過他的。還有成觀法師,台灣的一位成觀法師,他的義貫也比較嚴謹,學術上的考量的一種講解。特別是還有我們雲門寺在佛學院講了七年,七年教《楞嚴經》這門課程,最後用他講課的心血注成了《楞嚴經》的一個註釋。那我基本上講解都是靠著這位大德,我們的學長,佛學院的學長,叫普明法師。普通的普,光明的明。原來在雲門寺,現在在少林寺的禪堂,據我所知。那麼我確實為此也非常地感恩,頂禮供養過他。就是我們的法呢,大部分從淺白的白話上來講,都是參照他的。

我自己一點東西都沒有,這個我實話告訴諸位。那我有的是什麼呢?都是過失。在感恩這些大德的同時,也是懺悔一下自己的過失。因為一方面,因為是凡情不是聖見,所以有時候不解佛語呀,或者有時候講得昏天地暗的,有時候在口音上、表達上讓大家不明瞭的,誤解,生疑,在此也是向諸佛菩薩、三寶做懺悔,也向大家悔過。因為畢竟講得不能究竟圓滿的話,有心不到之處,有誤解大家之處,這個是肯定有這種過失的,因為我是凡夫。

再一個再特別懺悔,因為我太隨性,這個可能大家也聽出來了。一方面我長期受持並不是說《楞嚴經》特別熟,那麼有時候在讀的時候會有錯別字。還我有一個毛病,就是錯別字上次被糾正過來了,下次還改不了。有時候比如說撥無因果,我是知道的,我就念成拔無因果,下次還會這麼讀。再說這些差不多的類似的這些字,有時候看著看著就讀成那個了,其實就是習氣難改。這個也是肯定會將來讓大家覺得,特別是在視頻上,也會有一些不快。有些同修都給我發過了這些提醒,我說這習氣已經鐵板釘釘了,那就是不圓滿,娑婆世間只能這樣了。在此也做一個悔過。當然這個悔過最主要的還是在法義上的悔過。

所以其他的都沒有了,在此只願說,今日的迴向,包括迴向的迴向功德,也點滴不漏地迴向十方法界,希望能夠已故者離苦得樂,現在者福慧增長,將來四生九有,我們同生西方淨土中。現在我們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佛頂理世希有。如佛所說隨分釋。

見聞隨喜作聖因。同銷億劫顛倒想。

弟子眾等。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聞法功德。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祝大家早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