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諸位請放掌。

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我們第三十而立之講,學習《楞嚴經》已經三十講了。昨天我從另外一個地方講法回來,講了兩天的《藥師經》。講《藥師經》的時候呢,我覺得真的對不起藥師佛一樣,說一會兒說一會兒就說阿彌陀佛,說極樂世界。這個,但是《藥師經》確實也是非常殊勝,特別是裡邊的十二大願,十二大願非常,就是目光投向我們現生今世的這種人文關懷。那麼我在講這個精神的時候,但是有時候確實我從這個,因為講完經以後呢,要給留一點時間提問。盡管就那麼一點時間,所有大家問的問題無外乎就是說,家裡誰誰誰走了,怎麼辦,到哪兒去了,或者夢見鬼啦,或者幻覺突然間有什麼哪兒有不清淨的東西,有響呀,有動呀,有這個光呀什麼的,就無外乎,沒有一個問題不是這樣。就鬼而言我想當然咱們說,要對鬼不要生對立心,就是我們有時候有一些遭遇境界,但凡因緣顯現,你也不要怕它,但是也不要讓它怕你。

最好發心用慈悲心去包容、成就、迴向它,因為確實它比我們苦。可是我們學修佛法呀,就是為了以後跟六道結緣,跟鬼絕緣呀。所以你說我們這里正在開始講這個棄有為法,棄生滅法,尋根返還到這個自性中來。那麼一旦明心見性以後,這從此就不做鬼了呀。再做鬼的時候都是稱願去的,那到時候看上去是個鬼,實際上是菩薩鬼了呀。所以如果說,再者想要救度我們今生此世的六親眷屬親人已經走了的,那麼還是最好明心見性,超脫有為法。你超脫了以後,跟他有因有緣,那麼才能帶動著他也能快速成就超脫。你在這兒還牽腸掛肚,每天就在這點因緣上面,他去哪兒了。我說不要(管)去哪兒了,你只管念佛迴向就好了,念佛迴向自己成就,他也成就了。所以在這個本性不動、人人平等的六親眷屬中,那麼他們跟我們偏有因緣,只要我們成就得快,他們必然要比因緣淡或者沒有因緣的,跟著要成就得快,這樣就可以了。

所以從下面開始,我們還是繼續學修我們的明心見性成就之路。

再要回饋一下,因為這幾次的課程它其實是相連的,看上去這個一段一段的比較這個,就是文意比較平鋪,但是需要我們去深究。這幾次課程,包括下一次也是這樣的狀態。怎麼需要我們深究呢?上一次講到了說不是有兩種決定嘛,一種是生滅心跟生滅果是要統一的,二一種呢要棄這個有為法。在這種情況下,阿難提出來個異議,就是依照著有為的這個境而生了有為的心,既然生了有為的心,怎麼能依著有為的心而去得那個無為不生滅的果呢?那他就認為說,因果不相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佛不是給他講開示嘛,說到他錯認了,錯認了什麼呢,把這個識心,生滅的妄識的這個心呢,依照外面的動靜而有,依照外面的這個明暗而有。那麼明暗沒了動靜沒了,這個識心也沒了,他以為這就是根性。所以他就說,這個根性也是隨著外面的動靜明暗沒了以後,那你循著這根性修,這根性是生滅的,循著這根性怎麼能得不生滅的大涅槃首楞嚴果呢?就到了這個點上了。那前面講了一個,宗旨是這樣的,道理是這樣的。今天開始我們要作兩個比喻,說現實生活中還是這樣的,它就是不動的。好,大家掀開經本。還記得上次講到哪裡了嗎?對,小本是七十八頁。我看大家都是大本,翻到了嗎?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找到沒有?這一段我們一直讀到這個,說聞無性這四個字。好,大家一起來。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好,就到這裡。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實驗。大家看這裡讓他,這個羅睺羅是佛的親子,也是出家以後他的密行第一的十大弟子之一。那麼這個實驗就是《楞嚴經》裡面最有名的叫做擊鐘驗常,就是用撞擊鐘的聲音來勘驗聞性的恆常不動。那麼,我們常說你看這裡,這個場景我們都可以追溯到當時印度佛陀的時代。你看釋迦牟尼佛每天就帶著這麼多的弟子在這兒,特別講這個楞嚴法的時候在場這麼多的聞法大眾,就在一個地方,現前就有這樣的僧團,你看他說讓他去敲鐘。你們聽過佛門裡面常說,聞鐘聲,煩惱輕,怎麼樣呀?這個還是可以的,有的答上來了。智慧長,菩提生。晨鐘暮鼓嘛。所以就地取材呢,這裡如來就叫這個,這一段咱們就不要貫這個文了,很明瞭,把這個義講下來就可以。這個佛讓羅睺羅撞了一聲鐘,就問這個阿難說,你現在聽到了沒有?結果阿難跟這個在場的大眾所有的人都說我們聽到了。那麼停了一會兒鐘沒有聲音了以後,聲音消失了佛就問他們說,你們現在有聽到嗎?結果阿難跟大眾又說,現在都沒有聽到。這個時候,這個羅睺羅又撞了一聲,佛又問他們說,你們聽到了沒有?阿難大眾又言,聽到了。來回這麼三次,做了一個實驗,阿難都是據實而答,跟這些大眾。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佛就問阿難說:汝云何聞,云何不聞。結果阿難大眾也就是據實回答,說這個鐘聲若擊,就是敲的時候我們都能聞,那麼敲完了以後,過了一會兒聲音銷了,我們就,音響就雙絕,就沒有聞了,聽不到了。那麼這是第一個回合。好,你阿難說了,一會兒能聽到有聲音,一會兒聽不到。大家都是阿難,你看我,敲一下杯子你聽到了嗎?這聲音不太響。這個聽到了吧?這過了一會兒又沒了,再敲一下,又聽到了。這就是,那佛就跟他定關一樣,下面要辯駁他就定關說,你可聽好了啊,一會兒你說有,一會兒說沒有,這都是你說的。過了一會兒呢,他又讓羅睺羅敲鐘,然後問阿難說,你說現在有聲音不?阿難和大眾俱言說有聲。過了一會兒聲音沒有了以後,佛又問說現在有聲音嗎?阿難跟大眾又說沒有聲了。這是第二個回合,有沒有聲。第一個回合問你聽到了沒有,第二個是問有沒有聲。過了一會兒,有頃,羅睺羅又來撞鐘。佛就問說,爾今聲不。結果阿難大眾都又說,有聽到的,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就俱白佛言,說什麼呢,鐘聲敲起的時候就有聲,不敲這個鐘呢,音響雙絕就沒有聲音了。這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就沒有聲音了。那麼在這個過程做完了以後呢,佛就要開始反征阿難了。下面的這一段就有了法義了,因為那是一個實驗,實驗完了他要說明問題,說明什麼問題呢?我們自己也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啊,你看: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就是問大眾和阿難說,你們現在為什麼說話顛倒錯亂?大家說阿難和大眾說話顛倒錯亂了嗎?沒有?沒有難道是佛在這兒說得不對嗎?依識而言,沒有錯亂;依根而言,絕對錯亂了。這要看在我們現在是用根不用識呀。你們這聽《楞嚴經》,怎麼聽得越來越不在楞嚴定上了。要在這個楞嚴定法,要在根上。現在就問他說,為什麼你自語矯亂呢?結果這些大眾跟阿難也跟你們似的,還反過來問佛說,我今云何名為矯亂?就是覺得佛說的,說我們現在哪一點說的有顛倒呢?因為什麼呢?大眾他這個不明就裡,他就辯說為什麼呢?聲音有的時候我們回答佛說有聞嘛,沒有的時候我們就說沒有聞嘛,敲鐘的時候我們說有聲嘛,不敲鐘的時候我們說無聲嘛。都是據實而答的,一點都不混亂,怎麼佛現在說我們自語矯亂呢?所以他們在這兒又想造反。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就是我,敲鐘一響我問你們有聞嗎,你們答說有聞,我就問你們有聲音的時候嗎,你們也說有聲音。然後不敲了,我問你們有聞嗎,你們說無聞,這個鐘聲息了,我問你們有聲嗎,你們說無聲。那麼這有聞無聞還是有聲無聞,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就是有聲無聲,有聞無聞,報答,你們回答我的時候,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沒有,佛是就這個角度來講的。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沒有,這樣的回答怎麼不名為顛倒錯亂呢?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再往下看: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你看,大家再聽啊,聽到了吧?這會兒又沒有了。沒有的時候的話,如果按照阿難和大眾在場的這些人來講,既然沒有了就說明,有聲音的時候,你們聽到了,那麼沒有聲音,消了以後,你說沒聞。那麼如果說沒聞,處在沒聞的階段,因為先聞後無聞嘛,對吧,處在先敲的時候有聞,後不敲了就無聞了。沒有聞的時候的話,如果把這個抽出來進行實驗,就是化學試驗一下,它這個時候已經聞性滅了呀,因為你沒有聞了,沒聽到嘛。既然沒聽到,如你所說的生滅性的話,這個時候沒聽到,聞性已經就滅了,是靜而非動了。你說的動靜是生滅,那麼動的時候是生,靜的時候就是滅。在這種情況下,聞性滅了就跟枯木一樣,沒有作用了,但是第三次擊鐘的時候,你怎麼聽到的呢?鐘聲更擊,汝云何知。你用什麼聽到的呢?你沒有知覺了呀,聞性已經像枯木一樣過去了,滅了,那麼為什麼,怎麼能夠聽到鐘聲再擊呢?

這個例子能聽明白嗎?就比如說吧,比如說我在這兒盯著你們。那麼你們在這兒的時候,我就說你們在,等你們待會兒出去上廁所了,我就說你們不在了。那麼我說在的時候呢,通常理應該覺得說我也在。那麼我說不在的時候,這個時候出現了兩個分歧了,一個是你們不在了我在,我常在。可是阿難錯以為什麼呢?你們不在了,我也不在了,我沒看見你們,所以不在了。好我發現講糊塗了,還不如頭一個呢。明白嗎?就是他要說明什麼呢?這裡講到你看: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就是知道這個有和沒有,都是由這個聲音來,自然是在這個聲塵的聞性中成有成無。不是你什麼呢?你看,豈彼聞性為汝有無。不是說你的這個聞性在聲音起的時候就有,滅的時候就無了。也就是我在這兒看著你們,知道你們在和不在,是由於你們進進出出在和不在。不是說你們不在了,我也不在了,我老在這兒坐著,盯著呢。那麼我就是不生不滅的聞性,你們就是阿難錯以為的動靜生滅之境。這就是阿難這裡他就搞不清楚。佛陀用這個實驗,最後要證明什麼呢?大家來看。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大家看啊。就是說聞性之中呢,是這個聲音在聞性中有生有滅,不是你聞到鐘聲的這個,隨著鐘聲的這個而你的聞性一會兒有一會兒沒的,成為生滅。所以最後講你看: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大家看: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說你現在呢,因為你顛倒的,你還是這個,這裡說的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不是,惑聲為聞我有一次就理解成說,這是聲聞弟子,所以他才迷惑了,不是這樣的啊。說你在這兒顛倒呢,感覺到這個聲塵一會兒有一會兒無,就以為是聞性一會兒有一會兒無,難怪你會顛倒,這個常住的聞性呢,把它當做斷滅法來看。所以再者呢,你就不應該再說離開這個動靜,離開這個閉塞,離開這個開通的,這裡的動靜是指的這個耳根,這個閉塞開通是指的這個,這個什麼呢?耳根,這裡不是說的這個鼻根,記住。有人也這裡理解成為說是,耳根是離開動靜,鼻根是離開這個閉塞開通,不是鼻根是通塞嘛。這裡的離諸動靜是指的外塵,外面的境界有動有靜。閉塞開通是指它的耳根,就是說有沒有在,這個耳根這會兒是把它堵起來呢還是展開了?就始終不由於這些因素而說你的聞性有起有滅,有斷有常。

所以由此來講觀的話,是不是我們的聞性是常的呢?大家想呀,這個如果大家《楞嚴經》一經聽下來,你就連這麼點本事連一點點都沒學會的話,你就太慘了。其他的不管,後面我們講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就只有聞性最利。你看就用耳根現在,只要把自己的妄想收在這個不動的聞性之上,馬上就入清涼,一切的外在的起伏情緒,內在的情緒,馬上就拋之根外了。你就不管,咱們以後你們養成個習慣,每次來聽《楞嚴經》的時候你就先祈這個楞嚴法,你就一路走過來什麼都不管不顧,你就貼著你的聞性,反觀聞性,尋著聞性走。不管你坐地鐵,上公交,你就這樣機械性地去做,麻木地去來,然後你一路就在這個聞性上,把靈動的這個心就貼在聞性上。所以這裡這一段主要講的阿難與大眾昏迷,首先第一個,沒有正知見。你看就這麼點法,這法講得有多難嗎你們覺得?大家一聽都明瞭了嘛。而且誰不在這個法中呀,我們每天不是都要聽聲音嗎?就靠這些聲音過日子的。

那麼卻沒有這樣的知見,全部都是顛倒。所以首先為什麼說昏迷?沒有正知正見。由於沒有正知正見,就說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無,說他聽到沒聽到,惑這個聲為聞。既然惑聲為聞,那麼聲音沒有了,他就說沒有聞了,昏昏迷迷,以這個真常的這個聞性,而把它分為這個斷滅的狀態,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這個念頭的覺知永遠都是不動的,我們現在就一會兒是這個事,一會兒是那個事,不斷地來回倒騰,不斷地起伏跌宕。這是第一個例子。下面再有一重比喻,這個比喻是比較短,那麼我們把它讀一遍,讀到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好。這一段是講到說比如說一個,這是佛又給阿難說了,好比說一個熟睡的人。你看佛講法呀,就是了生死。為什麼說了生死法呢?剛才的狀態這個例子是什麼呢,是我們在醒著的時候。現在這個例子是我們在什麼呢,睡著的時候。那麼這是一個小的實驗,如果把這個實驗放成一個大的我們的生死場的話,剛才的實驗就是我們生的時候,那麼這個實驗就是我們死了以後。剛才的實驗就是我們顯的時候,這個實驗就是我們名為死了隱的時候。大家讀過《地藏經》裡面存亡利益品,也就是剛才是在我們自以為生存的時候,現在的實驗是以為我們亡後的時候。那這一段是不是存亡利益品呢?是不是?跟《地藏經》的存亡利益品一模一樣的,利益存亡嘛。你以為是存就是生,亡就是死,他就要把生死間永遠不變的佛性給你提煉抽出來。所以這一段話你看,好比熟睡的人,這個你們都有這個經歷啊,可以明擺著的說。我們在睡著的時候,正在睡熟的時候呢,旁邊有個人在敲響動,你比如說他釘釘子呀,搗鼓呀,這裡講到的是搗練舂米,這個你們老家有不在北京的人弄過這個嗎?北京人弄這個不弄?好像東北人知不知道?南方人?是,六祖惠能大師那會兒到了道場裡面,就讓他幹這活。

幹得沒完沒了,他都受不了了,去問五祖說,我什麼時候是個頭。就是搗米,你看。東北也有,是拿一個,在石槽子裡面,把那個糯米拿一個木頭的這樣去搗。好像越在北邊的這,好像是哈爾濱以北,也有這樣的。這個是一個具體的,這就說明當時印度也是這樣。那麼具體就是如果我們正在熟睡的時候,其他人有在那兒弄出來一點聲音,那我們就以為,不以為這個,如果睡夢中半夢半醒,自己睡得糊塗,也不知道他是在舂米,那麼就會錯以為說,也許有人在擊鼓,也許有人在撞鐘,甚至是夢裡面還又自己再夢一個夢,這裡夢裡邊有人在敲打,敲鑼打鼓的在幹什麼一樣。但是呢,聲音就是這個境界中的聲音,只不過說我們睡夢中,又把這個境界中的聲音給它重新演繹了。你看這也是妄心呀,妄心可以把那個境界演繹成這個境界。可是演繹來演繹去,最後什麼呢,他聽的這個聞性不管你在醒的時候睡的時候,那麼這個聞性就沒有滅。大家看,突然醒過來,他知道這是舂米的聲音,然後就自己告訴家人,這我正在做夢的時候,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這個遄知杵音,就是知道,突然醒了以後才知道,隨即,遄就是說馬上的意思,馬上就知道這原來是那個舂米的杵嘛,就是那個木頭的錘子,那個的聲音。所以他就告訴家人說,哎呀我在夢的時候神志不清,迷惑這個舂米的聲音以為是鐘鼓的聲響。這是實驗的一個現象,後面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一句話其實最重要。怎麼樣呢?

其形雖寐。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就是這個人在夢裡邊的時候,他還會像阿難你一樣計較說,有這個動靜通塞的這種生滅的狀況嗎?但是怎麼呢?其形雖寐,聞性不昏。雖然他睡著了,他的聞性還在作用,這個聞性沒有隨著睡覺而滅掉。那麼下面一句是一個引申,大家來看:縱汝形銷,這就引發到生死上了。縱然你形銷,你的這個色身這會兒死了壞了,不能用了,那麼你死了以後,命光遷謝。就是你以為這一輩子活著的你死了,下輩子又要重生投胎,你又要活。這是建立在相信前生後世的基礎上的啊。但是,此性云何為汝銷滅。只要你守著這個根,哪怕生死的這個大起滅。就如同那個聲,刮的出來了,就是我們的生;不敲了,沒有這個刮的聲音,滅了,就是我們的死。生死之間,這個撞鐘有撞不撞,聲音聞性不滅。有生不生,生死之間,我們的這個法性不滅。聞性就是法性,是一模一樣,就是一個東西。

所以在這裡大家如果說你能夠修到這種地步的話,那麼命光遷謝,生死隨它生死,與我何干呢?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曹溪路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舂米舂出來的那個路。所以大家看,確實如此。真正到了這種地步的話,你能把這個性能夠守得住,那麼就明心見性了嘛,隨它生隨它死嘛。生死之際,明知道這個不會死的。上次不是給大家知道嘛,舍身的時候知道我們的法身不滅。還記得我拔牙那個比喻嗎?給你們講過吧?那就是我們,現在就是這個聞性其實就是法身、法性。這是可以說,這是上一段的結尾,作了一個比喻,這是彌補我們上一節的印證聞性不滅。因為阿難不是說要用根來修行嘛,那麼現在他覺得這個用根的話,這個根是有生滅的,不對。這裡給他印證說,你就依根而行,根是不會生滅的,根性不滅。好,我們再往下來讀這一段總結陳詞。以諸眾生開始,一直到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好,大家一起來。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好,就到這裡。大家來看啊,這就是講到,佛就繼續把這兩個例子講完了以後,說你看,因為這些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是循著什麼呢?循的意思是什麼呢?循就是循順。順著我們的色等塵境外塵,才能夠逐念分別流轉,妄起我們的分別心,有憎有愛,所以從來沒有開悟,悟到這個性淨妙常的本心。這是由於我們向外攀喲,循就是向外循。那麼另外你看,不循所常,就是眾生不知道依照著,只要我們依著,不要向外循,依著這個所具的本來的這個常住的真性,就是這個聞性,我們向內循,循這個聞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呢?逐諸生滅。不循所常,由於不循這個常住的真性,所以才導致我們每天向外逐這個生滅,生了這個雜染的流轉,這是。那麼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循著這個生滅,依著這個真常的內根、聞性,你看: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假如能夠舍棄這個生滅的識心,守於真常之性的話,那麼念念回光,就能夠常光現前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們能夠想到另外一句話,是什麼?念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讀觀音菩薩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句?有讀過吧?這就是這裡講的守於真常。念念都不能空過,一空過就是向外攀緣,就向外追逐去了,就逐諸生滅去了。所以念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就是講到這裡啊,這是我們用功的狀態。大家就平常以為說念念不空過,就是覺得說好,就是念念好像在這個五欲六塵中,你不去攀緣了。但是反過來還要念念不空過什麼呢?你不攀緣的時候,一定是守著這個聞性的時候,守著我們的根性的時候,這叫做念念不空過。一旦有一念不守了,就攀緣去了。你別以為說,我既不攀緣也不守,做不到。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守著它,不能空過就是綁定了,一點都不能鬆開,一鬆開就掉下去了。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如果能夠不斷地守於真常,那麼常光現前。大家想想,常光現前是什麼呢?就是脫落,明心見性,桶底脫落,我們常說的。

糾纏的時候難分難解呀,那麼我們,大家想我們每天,為什麼說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呢?當我們執著的時候,妄想的時候,分別的時候,它就是一股糾纏勁,就是舍不開分不開。那麼如果我們反過來,不去忙著去,你想我們現在有時候呀,為什麼說修行人也是不得力呢?就是我們有時候修行就像趕集一樣,著急,怎麼樣想修上去,怎麼樣趕緊快點,這個等同於向外追逐。所以守於真常,常光寂如就是,讓它自然而然地、念念地這樣稍鬆,時時不忘,雖然時時不忘念念稍鬆,就不在於這個,讓它不要粘著這個湛然的本性。我們現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然而然地向外奔馳,這就是五欲六塵中,世間人了。還有一種是修行人,以為是向內,依然還是向外奔馳,就是在功課和修行的這個好不好壞不壞上計較。這也是一種,特別是我們現在這裡要知道,就是平常的緊張狀態。你體悟到緊張狀態了嗎?我深深地體悟到緊張狀態了,包括我現在講經說法,每天都趕著,就趕著去趕集一樣。

今天這集趕緊要把我的口糧要備好,今天要來說。但是這個有個什麼好處呢?久而久之,你就鬆了,這就是練。大家不要以為說,那你天天趕集,那就不趕了嗎?你必須在趕集中,你才能把這個放下,久而久之就好了。這就是原來退步是向前。我們想一想,你看這股勁,我們每天都是擰著這股勁,就是向外攀逐。只要不擰著這股勁,不要說從心地上去如此微細地去用功了,平常咱們正在煩惱的時候,誰給你開導一下說,你放下吧,這都是如幻如化假的,馬上你心就鬆快了。何況說能在這樣的精微的這種根性上去我們去鬆快一下,那叫徹底放下。一旦徹底放下脫落的時候,就是說從此就放下了,以後再不會把它提了,再提的時候已經是放下的提了。所以大家要從這兒,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你看,到時候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後面這一句說,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大家想想這裡說,想相為塵嘛,那就是說本來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外塵你去攀逐嘛。那麼這裡是識情為垢,那麼本來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染污、污垢。那麼你真能夠了達這個情況,就是當下窺到這個狀態的話,當下就遠離了呀。那麼二俱遠離,你看,還怎麼會見不到我們的法眼清明呢?現在我們的眼都是渾濁的,是肉眼,是人眼,是塵眼,是凡眼,不是法眼。所以從這裡,如何從《楞嚴經》我們講到的這個節骨眼上,是節骨還是骨節呀?一般我們說節骨眼上,是嗎?節骨眼上啊。講到節骨眼上的話,這裡我們講到的,我們這裡所說的這個情和識呀,所想的這個湛離之相,就是當你這會兒修行,可能你聽得很入到這個道上了。那麼就會又會生起一種什麼塵呢?覺得一定有一個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湛然不動的這個,這就微細塵就起來了,還是塵,就咱們今天這個法上而言。

那麼有了微細的塵,是誰去認識這個塵呢?還是你微細的這個識。你不要以為你聽得就完全心開意解了,你還脫不了這個窠臼,正在進行,只不過比那個粗的微細一點而已。有了微細的識,還是微細的心垢和微細的知塵。那麼這要徹底遠離,就不是說你模糊地自以為是遠離。這兩種徹底遠離以後,我們的法身,我們的般若眼就會應時清明,怎麼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包括《楞嚴經》是這麼講,這麼表達,是我們通常是這麼認知,循著他的表達我們去認知。你真正要去徹底把這個,你就要都打亂,這才叫二俱遠離。

所以呢有時候,我們修行容易被自己麻木,修久修久了就其實跟那個世間的染污差不多,一樣的染污,出不來,只不過是不在東頭在西頭,反正羊毛都在羊身上,它都長在羊身上。所以有時候這個脫落呀,這個銷散呀,它有時候得按於情於理來,有時候它就不認情不講理。禪宗大部分都是這種手段。你看前幾天我聽到今年,大家知道少林寺每年都有一個辯禪大會,就是辯禪法會,然後這些法師呀還有居士慢慢去辯論。今年,前幾天我跟他們聊起來了,說今年的一個題目叫做什麼?妄念來了怎麼辦。大家也辯一辯,妄念來了怎麼辦?妄念就是我們這裡的識,就是這裡的情,就是這裡的垢呀。妄念來了怎麼辦?這辯禪啊,你可不要給我細細地娓娓道來了。辯禪辯,機鋒轉語呀,哪怕你不說妄,不說念,不說來了,不說怎麼辦,你都要把這個給我辦了。我給你們說幾個法師們怎麼辦。當時我們幾個法師在那兒就論這個說,妄念來了怎麼辦?一個法師說:從哪兒來呀?你就要反觀從哪兒來呀,這妄從哪兒來,念從何起呀?就這麼辦呀。所以另外一個法師就說:怎麼辦?涼拌。這都是機鋒轉語。你看,涼拌本來是涼拌,你想一碟子菜,這是個涼菜拌一下這麼吃,這會兒就成了這裡的這個二俱遠離了,就成了法味了。結果還有一個說:它來它的,為什麼讓我辦?你想,你看這,你們以為出家人那麼簡單嗎?這都是法師版的怎麼辦呀。最後有一個法師特有意思:什麼怎麼辦,呸!就這麼辦。那大家想想你看,真是舉手投足都是穴位呀。你找得到穴位,通身都是穴位,為什麼,我們通身都是病呀。下面要講通身都是病,哪兒都是穴位,但是你找不準,就治不了。這就叫節骨眼。

好,下面我們來進到這個,終於勝利地進到卷五啦,就是《楞嚴經》要講到過半了。好,那麼我們呢,把這個第一段讀一下吧,把第一段讀一下,首先開個,把這開始開一個頭,就是阿難白佛言開始。這一段就是等於說阿難又別求解結了,他又聽錯了。佛這不是已經說給他講六根不動嘛,不要循這個生滅。但是這個時候呢,阿難他就又聽錯了,又有一段他的想法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好,就到這裡。大家看,從上面這一段已還呢,我們已經把這個第二決定,就是說不是兩種決定嘛,第二種決定義已經講了,就是從這個根。這裡講到一個新的名詞,在此前面沒有,就是結。結其實就是我們的煩惱,就是我們的這個妄想,這一念無明就是結。下面要大量地用到,所以你們要適應這個語境,這個詞彙,就是結。下面要講怎麼打結,怎麼解結,結從哪兒來,不斷地要說。我們現在就定解這個結,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那麼煩惱無明,前面佛已經明明就這麼講來以後,不是把六根是怎麼出現的都講了一遍嘛,上一講還記得吧?其實就已經說明,六根已經是結了,結就是六根。可是阿難這兒他又聽成什麼呢?他聽成說,既然是六根是這麼來的,那麼六根是怎麼結的?六根本身就是結了,他搞不清楚,他就覺得六根是怎麼結,就以為說這個結還有一個出處、源頭。這段主要是這個意思,先給大家點一下題,否則我們待會兒,因為語言多了反而聽不明白了。所以呢,這裡阿難就說,向世尊,你看阿難白佛言,說佛雖然說了第二種決定義,要我們從根中去解結。那麼我阿難就又有理了,怎麼樣呢?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你看,就是世尊,我現在觀在世間所有想修行、想解脫、想了生死的人,也知道了六根的問題了。那麼他想解開這個,那麼就要知道這個解結之人,他要知道這個結的根源在哪兒。如果他不能知道這個結的根源,我信是人終不能解,就是他找不著這個穴位,病治不好。這個道理倒是對的,問題是什麼呢?

你看,下面還說: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這是一個什麼呢?就是說世尊我們,與會中的無學的聲聞他就不去帶了,他自就推高人家說,人家已經無學了,估計人家已經知道了。那麼我只說現在我們會裡面聽法的有學的這些聲聞們,也如同這個解結的人,他還不知道這個結的源頭在哪裡。這是請世尊說法。所以才會無始以來,跟這個俱生的無明煩惱,就是那個最初的一念妄明,那個無明煩惱,在流轉中同生同滅,就是一生又一世地抱著這個生滅。最後總結了一句什麼呢?做了一個比喻,你看: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雖然我阿難號稱多聞,大家一起出家求解脫道了,但是就好比隔日瘧一般。這個是讀瘧吧?這個瘧是一種疾病。nièniè還是nüè?nüè,好。是一種疾病,就是一會兒寒一會兒熱,沒有一個定時,而且它這種是有的時候一天發作一回,有的時候隔天發作一回。所以他用這個比喻非常到位,就等於說阿難說,雖然抱著這個,在這個無明中生一次死一次生一次,一隔就迷掉了,就等於這個隔日瘧一樣,過一天它就要發作一回,迷了嘛,所以這樣。跟阿難,確實這個比喻得太好了,他挺有自知之明的,一會兒來一個疑問,一會兒來一個妄想,不斷地問。那麼其實分析一下,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 就是怎麼講呢,就是說已經說明這個六為賊媒,就是六根自劫家寶嘛。所以已經很詳細地講到了這個根結,這個解根之法,這個結就是根。又用這個擊鐘驗過了,但是阿難這裡還不知道,六根就是結,結就是六根。

他還一定要這裡要知道說什麼呢,六根之結這個結,是什麼東西把它結成這個結的。他就一定以為,當體不知道六根即結,他就找這個結的源頭。他以為離開這六根,還有更深層次的源頭是這個根的結,結的源頭。所以他這裡什麼呢,而且還非常肯定,肯定地說到有這個本源。所以說他不知道這個結就是本源,有時候我們確實,就跟前面說的,自己顛倒還不知道顛倒,找不著顛倒在哪兒,這就很苦。所以你看這裡才講到的說: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你看他發心還是挺好的,但是他這裡提出來兩個問題,就是希望世尊繼續慈悲在生死中的痛苦,所以在這個身心當中,你看他請佛開示,他不知道什麼是結呀,請佛開示,就認為說,結不是自己結的,一定有一個源頭。不知第一個,這個源頭在哪裡,所以叫做云何是結。第二個,從何處下手才叫做解結,所以叫做從何名解。這就是他想拿到這個病,再怎麼治這個病,他是發這個心,何處下手名為解結。而且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請佛開示,就說明不但能夠利於我們現前的有學,也能使未來世的這個末法眾生得到脫免輪迴,不落三界之中。

最後一句話是什麼呢?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此言一出,又哭上了,又哭了。你們聽那個,我記得那會兒聽過一個京劇,就是《鎖麟囊》嘛。《鎖麟囊》跟的那個丫鬟叫什麼來著?叫什麼?春香?梅香?梅香,對。這不是梅香看到那家窮嘛,過去問一句話,那邊咿咿呀呀就哭了,她說又哭上了。我就想到這兒說阿難也又哭上了。可是確實阿難的哭呢,跟這個梅香的哭不一樣。你看這裡講到的,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就是說翹首仰望,誠摯地等候如來的無上開示。大家能感受到阿難的心情嗎?怎麼個心情呀?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感受的啊,我那天才感受。什麼的心情呀?怎麼能夠說淚如雨下,翹首仰望呢?他不是那個戲裡面急得說,日子過不了,他閨女窮出嫁沒有嫁妝。就等於說久未謀面。從來大家你,你們都去接過人吧,去機場接人,是自己最親最愛的摯愛親人,但是很久沒有見了。就等於說什麼呢,很久沒有見,然後馬上要見到了,看著飛機已經落地,馬上就要從出口出來的那種心情你總體悟過吧。所以說一個修道之人,不斷地參,參究,不斷地疑情,就在這種百思不得其解,一會兒進進退退之間,突然間發現越來越近了。

什麼叫做久未謀面最摯愛的親人呢?就是我們,最摯愛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有佛性本來面目呀。大家知道嗎?就是這個聞性呀,最親最近了這是我們。但是已經向外攀逐如此之久,無量劫來都在生死輪迴。所以你真是一個真修行人,確實能理解阿難這個,馬上就要見到,馬上就要開悟了呀,就要入到這個大佛頂法首楞嚴中了。這種欣喜,就是這裡的翹首仰望,佇佛開示。佇佛如來無上開示。你不要以為可以理解,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這也是阿難在這裡,差不多是第六次還是第幾次又哭了。為什麼?就是為法而落淚。好,那麼具體怎麼一個情形,佛怎樣說呢?我們休息一會兒,下半場繼續,到十點一刻。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下半場繼續,今天是第三十講。說了一上午的上半場,也就是為這個楞嚴大定服務的。下面就馬上要給阿難開示這個大定。也就是說前面阿難離開根,又去別以為有一個結,那麼下面就是如來給他解釋,除去根就是結,別無他物。大概是這麼一問一答。大家把狀態要調養好,你就觀想現前就是首楞嚴大定,一切旁邊所有的眾生,人都是登地菩薩,人家已經入到楞嚴大定裡邊了,就剩你一個了呦。有時候你聽到忘情之處,你這麼往起一抬頭,確實就跟所有的都是菩薩,登地菩薩就在現前,就有一個是凡夫,就剩你了,就跟阿難一樣,當時就剩他了。好,那麼我們先開始讀一段經文,從爾時世尊,一直讀到而說偈言。找到了沒有?好,接著剛才讀完的,一起來。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好,就到這裡。這是同於交,這是蘆薈的蘆。這一段呢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早上我們講的這一段經義,大家一定要認真地去領和悟,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卷《楞嚴經》,也是叫這一處又把話給說絕了。那麼我們一起來看,開始還是又講到世尊佛呢,在此時此刻對於這個阿難和大會中所有的有學人生起了憐憫心,特別是目光投向未來的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大家知道人家與會的學者呢,這個時候就是說要脫了,還鎖定我們現在的眾生是為重。你看為出世因,佛在當時已經鎖定現在我們雖然這麼講楞嚴,大家已經不可能現場開悟。所以說種出世因,作將來眼。雖然沒有現前開悟,這個因種下了,這個眼給你撥開,不會走樣。所以說一開始呢,這又是這個經文裡邊到此處一段瑞相。

大家來看。首先這個世尊是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佛的這個閻浮檀金叫做勝金,殊勝的勝,勝利的勝。就是這個金子是我們這個世界裡面最好的金子,不但是從純度上來講,從它的這個質量上來講也是最好的。一般我們都把黃金以為純就是質量好,那是因為我們這兒的黃金就這樣。一比極樂世界,天界,這裡的這個閻浮檀金呢,為什麼咱們這兒叫閻浮提?就是當時有一個閻浮樹在劫初,一開始我們這個世界殊勝到什麼程度呢?這個樹上會滴水,有甘露,甘露滴在我們這個樹裡面,水裡面河流裡面,就能把這個水能夠點水成金。大家看這個閻浮檀樹,它的這個甘露金有多殊勝。

所以這裡說明就是用咱們這兒最好的金子的這個光,來比喻世尊的這個紫磨金光手,紫金光手給阿難摩頂。在這個時候呢,十方諸佛世界呈現出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在這裡就表這個六根的結馬上要解了,是非常殊勝的,就是緊急關頭了。大家想一個修行人一輩子開悟的機會有多少呀?得循這個緣分,一旦緣分錯過了,就等於說一生又,前生後世就錯了。所以在這個緊急關頭,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一般的六種震動呢,大家不要單純地理解為地震啊,這六種震動就是整個法界,等於說無情有表達它的隨喜讚歎。這麼理解為上,無情世界來表達。震動裡邊從形象上來講有一個,第一個是動,第二個是起,第三個是湧。這個動就是說起動的六種震動的動,起就是起來的起,湧就是湧出的湧,這是從形象上。從聲音上而講是三種,一個是震,一個是吼,一個是擊。這就是表示法界的六種震動。

那麼一一世界裡邊,大家看: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而且這個光怎麼樣呢?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到這個,就是射照到這個楞嚴法會現場,而是給灌到釋迦牟尼佛頂上,從來沒有這樣的的現象呀。為什麼呢?因為後面有一句話說: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大家都嘆未曾有說,從沒看到如此的瑞相,怎麼反過來要不是給在場的法會弟子呢,是灌到如來頂上。這裡就表達,這個頂,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你看: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後面又講到: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就要講這個法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解脫。就要講這個法。那麼從來沒有這樣講過這個法呀,就要講這個,說明這個,這裡這個摩頂放光,也就是說的這個無上大佛頂法。十方如來成佛,都是用的這個法,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阿難講,阿難將來成佛,還是用的這個法。一切眾生成佛,一切佛度眾生,佛佛道同,皆是這個大佛頂法,無二無別。六根入生死,就是生死,六根還原得解脫,就是解脫,全在這六根門頭,離不開六根。所以說他證的,結就結在六根,解也解在六根,這裡再沒有他物了。那麼這個時候呢,你看這個,我們再把剛才讀的這一段,我們慢慢地給大家貫一下。

爾時阿難,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從於是阿難及諸大眾開始。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這裡就是講到說,你想想阿難馬上要入這個佛頂法了,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十方諸佛同時異口同音給他說,因為他不敢承擔這個法呀。大家想我們說不準也,你們善根這麼深厚,或許曾經有過開悟的念頭,一剎那,你不敢承擔,當面錯過了,又回到凡夫的這個六根門頭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怕阿難這樣,這個十方如來、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就給他說,給他印證說,這個法是可信的,就是這個狀態,就是這個法,對了。那為什麼古代的古大德要給印證呢?就看他已經到了這兒了,他害怕不是這兒,沒有這個信心。所以這裡,你看為什麼寫佛佛道同,證明可信呢?《華嚴經》裡邊也有十方諸佛證。《法華經》裡邊也有十方諸佛在開示,同時開示。最著名的是《彌陀經》裡面有什麼呢?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你看,一個法門都要諸佛來給他說,異口同音地說。希望你們早日有佛給你們異口同音地說,那個時候就不一樣了。這裡講到說:告阿難言,善哉阿難。為什麼這裡告阿難,因為阿難所問的這個問題,就是解結和修證的關鍵,最關鍵點,所以說善哉阿難。汝欲識知,這下面我就慢慢地給大家貫了,大家跟緊盯緊經文。汝欲識知就是你要知道,怎麼樣呢?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俱生無明,就是我們剛才又講了,這次再講,就是最初的那一念要明本明的那個妄明,就是俱生無明。無始以來,無始已具,始終伴隨著我們。那麼這個讓你流轉在生死輪轉中的話,你要知道並沒有其他物,而是什麼呢,唯是你的六根。

這是第一個回答問題,回答他前面問的云何是結了。大家看經文啊,前面我們上半場講的不是說,云何是結,從何名解嘛,對吧?所以這裡回答第一個云何是結,就是就這六根,沒有其他的物了。下面,汝復欲知,就是你進一步應該知道,怎麼樣呢,也就是說,解結也是要從這六根而解。這就是回答上面的從何名解。所以這裡說,你要知道啊,無上菩提的真正這個因地心,會讓你速得速證這個安樂解脫、寂靜妙常的這個大法、首楞嚴大法呢,還是你的六根,沒有其他物了。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大家仔細地來這裡會通一下,你看: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我們用這個來再領略一下楞嚴風光,大佛頂首楞嚴的風光。你看這裡講到的速證,首先這個楞嚴就是悟,就是要頓悟速證的,一旦拉開,就不叫楞嚴三昧、首楞嚴了,不叫了義法了,一旦拉開就不曉得了。什麼叫做拉開呢?大家來看,這裡有兩個詞叫做安樂解脫和寂靜妙常,看到了嗎?什麼叫做安樂解脫呢?安樂就是智,所得的智慧感的究竟果,所以叫做智果。由於具足了智慧得的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叫做智果,智果就是安樂,究竟安樂嘛。究竟安樂才能夠正知正見不顛倒地去受用諸法。這是第一點。那麼解脫,安樂解脫在一起啊,我們分開解釋。解脫是什麼呢?就是斷果,斷了煩惱所得究竟圓滿之果。所以這裡稱之為遠離眾苦,就沒有苦惱了。這是從什麼呢,從修德上講的。我們修因證果,你在這裡慢慢地去修,修的時候,你具足了智慧,就是智慧圓滿了,你才能得這個佛果,對吧,你煩惱斷完了,你才能遠離眾苦,得這個佛果。

所以這是從修上來講,叫做修德。還記得這倆詞嗎?不斷地給大家講,什麼叫性德,什麼叫修德,這叫做修德。性德就是本具的,修德就是後天的努力。我都給大家講過最少四次了,我看有的人還在那兒這樣。明白嗎?下面我們來看。什麼叫做寂靜妙常呢?寂靜就是斷果。寂靜,寂然清靜呀。妙常就是智果,微妙真常。但是這個詞是說性德而言的,是本具的,絕不是後天的。寂靜妙常,斷果智果,本具的斷果智果,就是本來就沒有煩惱,是這麼斷的。前面的修德是因為有煩惱,我要慢慢地去斷,終於斷完了,這叫修德。性德就是,本來就沒有煩惱,你斷什麼呢?這樣叫做斷,以此為斷。所以這裡講到的,後面的寂靜妙常,就是指的我們本具的性德,前面的安樂解脫,就是指的我們努力的修德。這是通常法,從性德知道我們本具,從修德然後努力成佛。但是我告訴諸位,如果你真的有這樣的性德,然後修德往性德去修,讓性德顯現出來,終於說修德圓滿。

這個不叫做速證,不稱之為速證,那個很慢,一點一點地積攢。什麼叫做速證呢?頓解呀。頓解是什麼呢?修德就是性德,性德就是修德。以性德作為修法來修,以修德作為性德來證來信。你們能明白嗎?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把果地覺為因地來修,直接就在不多不少,不賒不欠,本來如此。就拿這個本來的心直接悟進去,我就這麼修,不是你慢慢地往進來走,直接就當下就是這樣。這叫做修,以性德為修德。那麼以修德為性德呢?我們怎麼修呢?不是說一絲一毫地斷了去修,本來具足的這個性德作為修法,那麼根本就是無修而修呀。無修而修的修叫做速修,修而無修的修叫做本具,速證。這樣才能夠叫做速證這個,這裡講到的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如果把它拍開了微細地講的話,就是要這樣講的。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要速證,速證就是你在六根門頭馬上你就明白,就在這兒一針見血。

所以大家要想想,為什麼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性修不二呢?修德就是性德,性德就是修德,因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常說的,換句話你就知道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麼菩提涅槃是本具的,我們通常是斷了煩惱才得菩提,了了生死才得涅槃。這裡是怎麼呢?煩惱生死根本就是如幻如化,本來就沒有,即刻就是菩提涅槃。這就叫做速證。《楞嚴經》裡邊只講速證,不講慢修漸修。所以對這一段話大家一定要瞭如指掌,你就把真正佛法的核心,就是這個節骨眼就找到了,就這麼修。所以這裡講到的才說什麼呢?你看: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你看,主要這裡有一個詞大家要鎖住,就是不二,我們剛才講的就是不二。性就是修,修就是性。以這個性作修,以修證性。估計我講的這一段話,到時候又要為難打字的人了,咱們做視頻打字的人。那我們把這個再稱性地再這樣進行一個發揮,也就是說什麼呢?這裡講到直指這個六根為生死的結根,生死的煩惱結不是其他物,就是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時,既然是生死的結根,也是菩提常樂的,這個菩提涅槃的一個解脫,同樣也是六根。也就是說,全水成冰,水就是冰,全冰成水,冰就是水。就這個意思。那為什麼這裡,我們再從廣一點的角度來講,因為這裡是比較狹隘的,就是指的六根。特別是給阿難勸他從哪兒呀?耳根。

這是廣義,因為阿難這一類的根基呢,雖然他多聞習慣了,但是他還不能從聞中獲取這個聞性反觀,他反而有多聞的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後面才選了一個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進行對治。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耳根是生死的根本,也是解脫的根本;是起病的原由,也是治病的穴位。是這樣的。但是大家不要,如果從廣義的來講,廣義的來講,你看前面不是講到了,說諸佛如來於十八界修行,一一皆能圓滿無上菩提。就是佛菩薩們他修行,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整個世界正報依報,所有的物質現象精神認知,任取一法,他都能夠圓滿無上菩提。就是阿難以及咱們的根性太差了,被迫才這麼說,光揀了一個根,在根中又光揀了一個耳根。但是從理上我們要明白,萬法皆是根,皆是耳根。你說一個耳根攝不了萬法嗎?所以我們就講到的說,其實這裡說什麼呢,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除了六根,更非他物。

我們換一句話說,除了萬法,更非他物。你比如說我們常講到萬法唯識嘛,對吧,八個識嘛,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萬法無非就是這八個識,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來回顯現嘛,互作增上,變現萬法。那麼從這裡如果把六根或者耳根轉為萬法的話,廣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我們修行的結全是萬法,更無他物。無一物不是結,無一物不可解。這就我們常說的,什麼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什麼滿目青山,什麼天地是禪堂,無處不道場,就在這兒講了。你們聽過沒有?就這麼簡單的事,就被咱們弄複雜了。所以你看為什麼說轉識成智呢?萬法唯識,那麼識就為萬法,轉萬法為智呀。為什麼前五識轉這個,八識轉四智嘛,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八識轉四智,就等於說萬法轉一智,最後就是生死即涅槃,萬法悉皆如。就是這個意思,講透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離開萬法,怎麼成四智呢?離開六根,怎麼成菩提呢?離開耳根,怎麼得涅槃呢?收回來就是個耳根,放出去便是萬法。所以我們通身都能起病,遍身都是穴位,只要你找到穴位,一針按下去,頓見就是大佛頂首楞嚴法。但是你穴位按不對了,這可就慘了,就不行了。所以阿難一直穴位按不對嘛。這裡我們再往下,剛才是通讀,再我們慢慢地貫,這段話要慢慢地貫,非常經典,大家來看。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這裡就講到說,聽到說你上面,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了,這裡可是諸佛都來說了呀,他受不了了。說,諸佛說肯定沒錯,可是沒錯,我又不知道這個沒錯沒錯在哪裡。所以他說,還是問佛說,為何我的生死輪迴和證得安樂妙常的這個同樣都依附於六根,沒有其他了?這段話裡面有兩個疑點,一個就是說,有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為什麼這裡解結的時候只說六根?他不理解佛的這個一片苦心,說他沒那個本事。所以他就說,十八界就是萬法嘛,就是說這個既然是萬法,為什麼解結的時候一門深入,只從這個耳根這兒入呢?不從萬法,隨便一法入呢?第二個什麼呢?既為結元,就是這個六根既然是結的源頭,六根本身就是結,那麼何故解脫也靠六根呢?怎麼既然是結,又是解呢?既是結又是解。不二,為什麼不二呢?這裡佛就告訴阿難,你看,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一段我們要給大家,這幾句話我們先跟大家理解一下。也就是佛這裡告訴阿難說,六根跟六塵呀,這裡根塵同源嘛,說六根六塵其實同出一源,根和塵無非就是識,絞在一塊兒不就是識嘛。那麼本來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說的如來藏心,根塵同出,本來是如來藏心,這個妙真如性,結果你就把它妄分別出來了一個內根,一個外境。那麼似乎有內外之分,而且這個根屬於有情,塵屬於無情。雖然有這樣的,但這又是什麼呢,只是就著枝末,這個末端,枝頭末端而言。這如果舍末歸本、追本窮源的話,就是一個。所以這裡他講到的說根塵同源,就是一個東西。為什麼呢?根就是見分嘛,再複習一下,這是專業術語了,塵就是相分嘛,見分相分無非是自證分的一個分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縛脫無二,大家要聽啊,縛脫無二怎麼無二的呢?向外流轉,就是根和塵的分別,分別互顯增上,就出現了。向內伏歸,就是解脫,就合二為一,包括一也不存在,當下就是清淨。所以向外奔轉就是二,向內伏歸就是一。包括有一和二的對比也不存在,這才叫真正的伏歸解脫,當下就清淨了。所以說縛和脫都在六根門頭,看你向外還是向內。所以說縛脫無二。

最後他講到什麼呢?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看我們,如果你的根被束縛了,外在的塵也被束縛了;如果你的根脫落了,外在的塵境也脫落了。所以這裡說什麼呢,結和縛、解和脫是不二的。那為什麼這裡只取這個有情的根,而沒有取無情的外塵呢?也就是只取了六根中的耳根,沒有取一切外在內在的這些萬法呢?為什麼?大家想為什麼?看你今天這一天聽得稍微有點感悟沒有。為什麼?剛才做實驗的時候,不是都離不開我們的有情的根來做嘛。你看做實驗的時候,聞性一聞,我們就體悟到了。你這會兒死巴巴的給你一桌子,你在上面讓你去見性,難見呀。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有情,是內根啊,它有知,有知的這個知呢,跟我們本性的這個性相靠近,可以循它而上。但是外在的物體呢,當然本質上是平等的,可是作為有情凡夫來講,就很難窺到這個奧妙微妙的地方,觀不到,所以這裡講到的。但是呢,既然我們說內根外塵,有情無情,可是這個內根見外塵不是還有識嘛,中間的識嘛,這個識也是有情,為何不取呢?最後看這一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一句是解釋這個問題的。為什麼不取識呢?因為識也是有情,你怎麼只取根呢?因為識是前塵妄想,猶如空華一樣,所以解結只從根這兒來解了,不去用識了。這就是,這句話突然間出來一個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要從這兒要搞清楚,這是從理解上來講。

我們再把這個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再給大家,讓大家領悟一下。領悟的時候要用神聽,用神來領悟。怎麼領悟啊?大家你看,就是這個縛脫無二呀,一個是如來藏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根性聞性剛才,你就依附在這兒。另外一個是什麼?依根向外取而所取的這些外面的這個妄塵。那麼如果你了達這個不管是內根外塵相結合的這個取,當下就是如來藏性,不去計較分別這個根是能取,成為所取的話,這就叫脫了。當下你就了知,沒有能所,能取所取,這就叫脫了,就解脫了對吧。雖然解脫了,可是你有沒有真的把這根跟塵給它剪斷扔遠呢?有沒有?雖然脫,並沒有斷滅內根外塵。這是先講脫。那麼如果你不了達這個內根外塵當體就是如來藏性,那麼你一定會執著、計取、計度、分別什麼呢?根為能取,塵為所取,這不是脫而是縛。這不是講到的縛脫無二嘛,剛才是脫,這是縛了,被束縛住了,對吧。雖然束縛住了,但是真的有個根和塵打結在一起把你綁住嗎,有沒有?這就叫縛脫無二,本來沒有,一個面目。這裡需要大家領悟,這個從言語上非常的難解,這就是這段話。我們再來看: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這叫蘆還是薈來著?蘆。你們原諒我吧,我是個錯別字法師,就是所有的字給我讓我再念過一次了,下次好像還會錯。就是印象說,你比如說蘆薈呀這些,我就容易把蘆念成薈,薈念成蘆。這個寤寐之間,就是醒後、睡著醒來之間,我就容易把寤念成寐,寐念成寤,有過。但是大家,正好打亂你的常規見解,你只要悟到這個點上就行了。你看這裡講的說阿難,由於這六種根塵能夠顯發六根的知性,那麼這六種根是托外在的六塵而現的,是由塵發的知。所以這裡講到由塵發知,由外在的六塵而引發六根的知性。那麼如果沒有這六根的話,六塵的相又顯不出來,所以這六種塵境也是托根而有的相,所以叫做因根有相。這是這兩句,由塵發知,因根有相。就是它們兩個互為增上,互相禍害而有的。互相禍害,它們倆禍害,結果就把我們給禍害了。那麼六塵之相和六根之見彼此依托而成,沒有獨立的自性,所以這才比喻說就像,同於交蘆。這個蘆是什麼呢?就是一種植物。這個植物有一個什麼特色呢?一定是兩個根盤結相連,然後兩個莖並交而立,只要有一根,單方的一個,它立不起來。所以這裡比喻就是說,根塵是這麼一個樣子的。只要你根對塵有反應,起心動念,塵對根有促進作用,一個對它眉目傳情,一個暗送秋波一樣,兩個人就勾搭上了,勾搭上了就到了妄境了。所以就打比喻就是這樣的。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是兩個人,你來我往。所以這是這麼一個比喻。下面一句我們來讀: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大家來看這一段,這也是楞嚴整個一經要講的一句徹底話。你們聽過這句話嗎?最流行的這是,在這個法師裡面如果是禪和子的話,一把這句話拿出來就跟尚方寶劍一樣。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就是本具的我們的真知真見呀,你在這個本具的真知真見上更能夠立一個能知能見,你就陷入到無明瞭,就成了無明的根本了。本來的真知真見,本來就是這樣,你非得在上面想知想見,這就叫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如果你悟到這個真知真見的體上,不能夠再強加讓它有知有見,當下就是大涅槃。你看是不是退步是向前呢?是不是本來無一物呢?你看,所以說,這樣的一種無漏清淨的境界,你還如何以其清淨體中更容其他的虛妄之物?你非得給它去添亂,要知要見。所以大家看這一句話非常明瞭,不需要細解,但是仔細嚼一嚼,真的是餘味無窮,一語就道破了我們的染淨的分別,凡和聖的界限。就這麼個理,就這樣的理。這個理只要表達,你怎麼說都行。

我告訴諸位,在佛教史上有一個禪師,他就天天讀誦《楞嚴經》,就是說這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後來讀著讀著他讀通了讀透了,他把它改了一下。大家想,當然不是把經典的文字給改了, 把標點給改了,改成什麼樣呀?大家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磐。就把逗號給提前了一個。大家來看啊,我不知道有的聽明白了,有的沒聽明白,沒悟到。什麼呢?知見立,只要你知見立起來,那麼你的這個知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無,知見無了,見到這個知見無的本來面目,斯則是涅槃,當下就是涅槃。你看人家逗號往前一移,還是原來的境界,而且還更親切了。這是一個叫做遇安禪師,隨遇而安的遇,遇安禪師。他當時讀到這兒的時候,哎呀突然就發現說,原來也就是我們一定要在知見上面立一個知,就是頭上安頭呀,頭上安頭呀。而這個知見沒有知沒有見,就是涅槃呀。

特別是我們講到這裡你還要深悟,怎麼樣呢,但是我們往往容易有一個沒有知見的知見,就是你一聽這個馬上就說,這是沒有知見的,我不能知見,一定不知不見。就始終離不開這個知見的窠臼這個層面,所以有的祖師們後來又給改成什麼呢?但盡凡情,莫做聖解。還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如果說依照藕益大師,把這個也是細究了一下,我們細細地究這個理。這個知見呢,兩個字,就是真體,真的本來體。那麼立知呢,就是妄的根本無明,這個妄明的根本,就是妄本。知見是真體,立知就是妄本,妄的根本。那麼這是叫做即無明本,本來沒有一個纏縛,沒有一個結,那麼你現在非得說有一個結要解,這就是無明就起來了,就是結的源頭了。那麼第二句,知見就是本性,無見就是指的妙修。這個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說知見無見?這已經指出我們的修行路了。知見還是跟前面一樣,是這個真體,是這個本性。無見就是指的妙修了。前面講的不隨分別,不循動靜,都是指的知見無見。

所以跟大家講你看,我們就等著這句話,我們來看,千百年來,宗門教下,一切的大成就者無一不是從此而過,無有一個不是從此得解,依之而行的。就是知見無見,知見立知,知見無見。所以大家想想,如果我們要從解行上來看這句話,解無非就是見解嘛,行無非就是手段嘛。那麼萬法皆空,不要向外奔流,是不是知見無知呢?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那麼萬法皆空就是讓你不要向外奔流,說明知見不要立知,所以講萬法皆空,所有的皆是虛妄。那麼老實念佛,是不是就是向內歸伏呢?知見無見就是手段。記住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理解能力,這麼一聽理解了。真正下手,手段上讓它真正的無見,就是你老實念佛,一念就沒有知沒有見了。所以大家說的,宗門下面更是參透這個,你透得過來,就是說的這個,你透得過透不過,說你會得會不得,也是說的這個,都是打此而過的。一揮劍,就是這個手段,落盡一切凡聖見解,就是不要你知見上另外有知。達摩告訴二祖也是說你把心拿來,不讓你有一個,本來無知無見的本來面目上,你提出來有一個心不安的知見。說佛這個字不要跟我說,我不想聽。呀,阿彌陀佛!一般的人覺得說,這祖師怎麼敢呵佛罵祖嘛!就這麼來的呀。

可是他就這裡下狠手鏟你的這個知見,就是不要給我本來無知無見的本來面目上,你又立了一個我要成佛的知見。所以說無智亦無得呀,沒有佛道可得的,才能成佛。磨磚成鏡呀,又說你還有這個,都是講的知見立知。你看有一個祖師,他下面石頭上寫了一個佛字,那個祖師就不敢坐了,結果他就說,你還有這個。這就說明你還有這個知見,知見立知了。那麼還有一個打坐要成佛的,說你打坐成佛,他在那兒磨磚成鏡,問你說磨磚幹什麼,我要照鏡子呀,說磨磚怎麼能成鏡呢,那打坐你能成佛嗎?就是讓你不要有成佛的這個妄想,這叫知見立知。所以以前有這個老婆子,她生了一個閨女特別漂亮。那麼這個老婆子,母女兩人特別信佛,她們兩個就供養了一個修行人。每天差這個,老是老太太送飯,有幾天呢她就看這個修行人的道行有沒有提升,她就派她漂亮年輕這個女兒去送飯,結果這個閉關的修行法師就不讓她進門,說你太年輕漂亮了,以避譏嫌。回來這老太太就發火了,說再不供養他了,天天供養了這麼一個凡夫。就是說沒有一點道行,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有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的,你是女的,你還年輕漂亮,全體皆是知見。這就是知見立知了。在古代的這個禪宗史上還有一個丞相,這是一個在家人叫做張商英,他是一個丞相。他是一個丞相呢,有一次他到廟裡去,大概像我們現在這樣地去視察工作吧,他不信佛。他看到藏經樓裡邊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那兒,版本也很好,書寫的包裝的那個函也特別漂亮莊嚴。

他說這個胡人所說的法大家都這麼抬舉,人所仰重,他受不了了,回去的時候就開始要寫一本書叫做《無佛論》,他要闢佛,反對佛教。結果呢,這個每個人都有他的菩薩來度化,大概他的夫人就是菩薩化現的。他的夫人叫向氏,姓向日葵的向。她過來就走到這兒來說:既然無佛,你作什麼論呢?你看,都沒有佛嘛,你本來就知見無知了嘛,你還在知見立知上說有,因為有你才要去辟呀。說既然無佛你作什麼論,所以說你先要著一個《有佛論》,你才能再去《闢佛論》。你看這就是知見立知呀,起來了。所以這些整個所有的祖師言教裡面都是這樣,禪宗公案裡面都是這樣。三祖的《信心銘》裡面也講到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揀擇就是知見,愛憎就是知見。說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有言有慮,有語言有思慮都是知見。所以大家想想,一聽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這話你們好像光《楞嚴經》裡面講,咱們通常都會說呀,天天說,念念你都演,演這個法,但是你都不知道。凡夫就為什麼,大錯特錯了呀。咱們天天有知見,靈機一動,這就知見起來了。這個突發其想,這也是講的這個法。說這個多此一舉,還是講的這個法。這個計上心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也是講的這個法。天天生活中我們念念都在講這個法,那聽不明白。只有非得找到《楞嚴經》,找著這麼一句,我講了半天,你才聽明白了。既然是這樣,那就只能,為什麼說我們跟阿難一樣,這個《楞嚴經》跟佛一樣呀?就是佛知道萬法,我們現在聽不明白,所以只能說鎖定根,六根裡面還不明白,只能說鎖定什麼呢,耳根。我們現在不知道這個法,所以要設立佛教而講佛法。佛法裡面沒有其他的經講,一定要學《楞嚴經》,《楞嚴經》一定要在第五卷裡邊,學到這一句了才知道這個法。可是哪哪不是這個法呢?你要悟喲。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這個意思。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那麼這個,我們再讀一遍吧。而說偈言,說完一直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大家一起來。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好,就到這裡。這一段偈文非常的流暢,前半段是把咱們今天的法給總結了一下,後半段是把下一次講的法給鋪墊了一下。正好中間一巴掌劈開,就是從這個解結因次第,從這兒是後半部分,此前是前半部分。那麼前半部分裡邊講到這個,你看這裡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大家知道說這個偈語呢,都是為了什麼呢?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為了讓後人容易憶持讀誦。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紙呀,也沒有就是寫在這個,我們現在現場這《楞嚴經》,都是靠口傳相授的。阿難多聞第一,為什麼多聞第一,說白了就是他記憶力好,他能夠記得住。那麼裡邊的這些,欲重宣而說偈言,《法華經》裡面也有,《地藏經》裡面也有,就是為了把前面一大段的經文,讓大家容易給受持記憶得住,所以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為什麼還要繼續用偈言說一遍呢?就是在場裡面所有的聽法眾根性不一。有的人根基比較好,聽一遍就悟了。有的人聽完了以後,還得再聽,才能夠聽明白,或者再聽,才能夠聽明白。

我看大家有的在聽《楞嚴經》也會回過來說,感慨地說,說哎呀,聽完現場以後,還得在視頻裡邊聽幾遍,慢慢地才能把這幾句琢磨透。這都是要麼根性比較鈍,還有一點,就是你當時沒注意,你的神沒有提起來。就是還這樣非幻成幻法,本來這個如如不動的話,一歷耳根馬上就心開意解,結果你打妄想去了,沒聽明白。所以才通常在經典裡面說,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那麼偈誦啊,在此給大家講過,偈誦有四五六七字都有,等等這些。但是今天我們不能再往下講了,再往下講的話就是講到半吊子,大家連不起來。下一次來講的時候大家記住啊,先總結這一次的,就正好用這個頌文,再開始下一次的這個主要內容,正好是依次解結。那麼今天我們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