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道友,今天是二十九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家覺得這個速度快嗎?還行啊。這個特別是這幾講聽呢,它的連貫性比較強,可能需要大家更加地提一點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幾個板塊,它是一氣呵成的。我們現在正在講什麼呢?講這個二決定義。二種決定就是佛讓阿難,說你想成佛,決定就是說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那麼前面講到的是,第一個是勘驗因地的心和果地的覺同在不生滅的一個頻率,不能有絲毫的錯位。也就是我們因地的時候修心,就要無漏,就要出世間,就要第一義諦。不講世間法的,不管這些了,不是平時的張王李趙呀,或者說這個煩惱呀,這個喜怒哀樂,都不管了,就看你的生起動的時候是不生不滅的,那麼果位就是不生不滅的。

問題是聽了這個以後,阿難這個不生不滅不會入,佛就給他開始什麼呢,講到從根上開始入。我們一般也是從根上動,這裡確實就是講到從六根開始入。那麼六根開始入,需要他知道六根是怎麼來的,六根是怎麼這麼麻煩的,這麼欺騙我們的,像六個賊一樣,還有六識作為媒介,把我們的煩惱給啟動,淹沒在這個煩惱海中的。就講到這兒。所以你看,還記得上一次的內容嗎?流變三疊。還記得這個東西南北,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千二百功德吧?還記得流變三疊,如果不乘以四,就是不去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乃至上下的話,屬於十方。你們想想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哪裡來的?是哪裡來的?是真的在西方呀東方呀上方呀下方呀,都在哪裡嗎?三千大千世界正好三千呀,在哪裡呀?全在眼耳鼻舌身意,相互作用,流變三疊。

我不知道上次,後來有同修一起還講到,沒給大家點到這裡,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為什麼一佛能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去分身散影地去作八相成道,去度眾生,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遞遞地往上增加。還離不開這個根,還離不開這個真妄的脫落和綁定,就在這個上面見分曉。所以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講到了說,這個六根就是這個樣子的,那麼你要從一門深入,則知道其他的都清淨了。所以就知道這個,你看最後一句說,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就是這六根非一非異。

今天開始呢,我們這個本身這一段經文要在上一講講來的,沒有貫下來,沒有時間了。所以今天開始呢,直接這一段開始就是要告訴大家,六根是怎麼形成的,通過什麼形成的。確實是形成得太久了,如果我們光讀經文,沒有參悟呀,那個心勁兒還上不來。大家聽經,你看為什麼以前的禪和子說,要參進去,參進去是什麼滋味呢?咱們現在也念這個經文,待會兒念到由明暗等兩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如果你讀著讀著就這麼讀過去,經文是經文你是你,沒有參進去。就要從這個經文上面,隨著這個經文把心提到這裡來講。你比如說為什麼說,明暗兩種形相就決定了色法?我們看色法的話是淅淅瀝瀝這麼多呀,千奇百怪花樣百出的,為什麼就由明暗是它的原始狀態?好,等一下我們再開始講,先把經文貫讀一遍。由明暗等兩種相形,從這裡開始,一直讀到黏妄發光。找到了沒有?好,那一起來。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好,就到這裡。這一段非常緊湊,還是從六個板塊對六根進行了一個闡述。六根怎麼形成的?確實你看,我們從一開始講到這個世界的生因,就鎖住那一念,就是由於無明,為了明明而有的無明。這個明本來是明的,還得回到這一點來。大家找到這個狀態啊,就是我們當下所有的這個感受,這些向外攀攬的勁兒,都是最初我們本來如如不動的一個,也不能說自然,又不是因緣,但是它就是這個狀態,這個狀態是亙古不變、從來如此的狀態,就因為一念起動,想搞清楚這個狀態,想了知這個狀態,想明白這個狀態,讓這個狀態呈現出來為所知。最初就這麼一念,現在還得連接著這一念。就這一念開始,前面講到了,有世界的出現,有眾生的相續,有業,這個業因的果,這個業果的相續循環。那今天我們的六根出現,當然因果就在六根中,世界也是六根所認識,就是離不開這個六根門頭。

那麼這六根是怎麼把這個本來,我們來看這個表了,這叫做妙明真心,就是我們那個如如不動的心,那個本來狀態,怎麼產生了這麼多的世界眾生流轉?怎麼六根,每一個眾生都有六根,怎麼出現的?就從這裡開始,你看,明暗相形,動靜相擊,通塞相發,恬變相參,離合相摩,生滅相續,就是這六個方位,把我們本來的真心給割裂成主動的感知,而不是天然的存在了,當然這裡天然還不是自然。成了主動感知,還離不開最初那一念,它就一定要有一股勁兒起動了,要明白。一要去明白,就成了分別,就成了刻意了,煩惱就啟動了。還得連到這兒。

連到這兒來,我們現在才可以知道說,這不是前面佛給他說,你得知道症結所在,六根的這六結是怎麼結在一起的。大家想我們作為一個人呢,一開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已經習以為常了,不知道這是個結。首先都不知道這裡是錯。知道錯了以後,那麼就知道說怎麼出的這個錯,就是結。那我們現在已經把這個結習以為常之結了,就不去追究它了,一旦反觀追究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它是這個樣子,跟我們平常所主觀投入的樣子,和客觀反觀的樣子完全是兩個樣子。平常我們都以為這是對的,就是這麼認知的,這確實是事實。現在反觀的時候說,原來完全是一場大的蒙蔽,一個錯覺,一個錯誤。所以這個錯誤怎麼形成的呢?首先我們來看。

第一段: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這是到了耳根了,流逸奔色,就到這裡。這裡講到的由明暗等,等是什麼呢?就是咱們現在看見的微細的種種這些,這個門呀,這個拜墊呀,這個玻璃窗呀,後面供的佛呀,我呀你呀他呀等等這些,就在這個等字裡面。但是大家發現了嗎,所有的色法總相,能出得了明和暗兩種嗎?就在明暗之中。大家要注意參究啊,這裡這個明暗是非常的嚴謹,要把它參到位。為什麼說明暗才是色法的總相呢?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除了明和暗相互作用,體現在映入我的眼簾,一切世界萬物,那是不是一個總的作用呢?最初的樞紐就是明暗。這裡講到的明暗相形,就是明和暗互相形類。就比如說,我們對暗的時候才能顯現明呀。大家看我們現在這個講堂為什麼這麼明呢?你看看角落,拜墊下面是暗的角落,我這個桌子下面,用布蒙起來是暗的角落。

由於有暗的角落,才有明的視野,由於有明的視野,才能顯現暗的角落,一切色法就是這一個狀態。我們現在把它,太多的把它細化了。就跟到大學裡面學科一樣,一個文科理科分開,那麼文科裡邊還有這個詩詞呀,古文學呀,小說呀,等等這一切的載體就出現了,就把它細化了。理科裡邊物理呀自然呀,也把它細化了。那這裡講到的這個就是,由於明暗兩種相互顯,相互對,就在這個妙圓,還是我們剛才講的最初一念心啊,黏湛發見。大家要把這個詞一定要搞清楚,什麼叫做黏湛發見?就是剛才給大家講的那個,剛才講的那一段。就是第一念一定要有一個感覺,要覺這個本來覺的這個明覺,結果成了妄,這裡就是黏湛發見,湛,黏湛,湛就是湛然不動之體,就是這個妙明真心,如來藏。就因為想明白這個,就帶起來,就跟黏起來一樣,帶起來一樣,這裡黏就稱之為引發的意思,黏。真心本來不動,他就非要這個投石衝開水底天,他就非得扔個石子,明白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就把這個湛然不動的妙覺明心怎麼樣呢,引發為成了一種能見的感覺。大家設想啊,我們現在不需要去悟要證,就用你的妄想來設想。就是本來如如不動的這個狀態呢,它一定要起波瀾,第一個波瀾從哪裡起呢?就由於外在的明暗兩種塵境給引發出來一種能見的見精。大家看這裡有一個叫做見精,見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精本來是一個精,但是你把它黏帶出來就有了見的感覺,一種錯覺,眼睛能看,眼睛能看。那麼這種眼睛能看這股勁兒上來的時候,能看的這股勁兒上來了,他一定會覺得,一定要有一個外在的色法、一個著落處、一個依托點給我來看,外在的一切世界,就是由這個見精。這就講到的說映色,它一定要映在這個外在的依托的現象上,色法,這個色法無非就是明暗兩種,大家不敢走開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好比前面我們講到的這個太虛空,本來是廓然一個空,由於這些器皿的不一樣的形狀,這裡就等於說太虛空參合成器一樣,這裡講到的是結色成根了。

就把這個色法,就等於說這裡是見精映照在色塵,又結合色塵而成了一個勝義的眼根,第一個叫做勝義眼根,結色成根的這個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裡很難理解啊,我們再稍微給大家細釋一下。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結色成根呢?就是這個見精一定要映在色法以後,把色法返回來,就有一個我能見的感覺。但是這個能見的根呀,大家知道,開始,就是它的本來,已經剛剛從真進入到妄的狀態的時候,並不是咱們這個眼球,而是叫做勝義根,其實就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我們隱而不知的這個神經系統。就是大家覺得現在的眼根看眼色的時候,以為我的這個肉球在看,其實這個不是的。是什麼呢?是勝義六根。

勝義六根的眼根叫做清淨四大,所以這裡你看講到說,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是由最微細的,還沒有染著到粗重的時候,這個四大才組合在一起叫做勝義根。我們現在的這個眼已經成為浮塵根了,浮在外在的。那麼這個勝義根,為什麼我們這麼要細講呢?因為大家都見不到,也感覺不明白。這個勝義根只有聖人的眼或者天眼能夠看清楚,凡夫根本見不到。那麼凡夫見不到,凡夫還有一個依托呀,他說到底我是怎麼見到這個東西的,久而久之這個勝義根,它一定要有一個依托在哪裡呢,就依托在我們粗重四大所組成的浮塵根了。你看,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這個眼粗重了以後就變成一個勝義根,就依附在這個眼球上了。所以現在我們見東西其實是勝義根在見,但是我們錯覺以為眼球在見。而且依附得久了以後,這真得就用眼球來見了,不用眼球,眼球一壞,見不到了。

就跟我們說一開始,我常講一個比喻,不知道這個比喻能不能到位。就是古人的話,那會兒看東西就有燈,後來我們就發現電,發明電,最後就現在要電燈電話電腦,最後就越來越依附越來越依附了,原來人家在沒有燈的情況下可以活,現在人沒有電的情況下活不了了。這個能明白吧?就等於說我們這個勝義根,也叫淨色四大,組成的這個依附在眼球上,久而久之,離開眼球就不能見了。其實是可以見的,就是我們以為不能見了,就越來越離開不能見了,就到了這種地步了。到了這種地步以後,你看這裡講到的這個,浮塵根的這個眼球還像葡萄朵一樣,就是像那個葡萄皮剝了,你看眼睛是不是?這是佛說的呀,這樣浮根四塵,就是浮塵根也是由這個外面的四塵組成的,這樣的四塵就是色香味觸。

因為這個眼球大家知道沒有聲音,色聲香味觸法嘛,它沒有聲音,也沒有第六意識去結合的去判斷的那個功能,所以只有色法香法味法觸法,由四塵組成的這個浮塵根流逸奔色,就是天天向色法外面去奔跑,去攀攬,而奔逐於這個色塵之境,為色塵局限了,不能超越。這就是眼睛的狀況,眼根是怎麼來的。好,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眼根完了以後再看聲根。慢慢地大家感覺著啊,感覺了以後你就可能會參進來了,參不進來了也就只能種個種子了。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頭一個講到的是我們的眼根,這裡就講到我們的耳根是怎麼打成的這個結呢?你看第一個,由動靜兩種聲塵相互攻擊。這他用的詞非常精準,大家看到了嗎?一個是明暗相形,這個是動靜相擊。相擊就是相互攻擊呀,動的狀態出現的時候,就把靜給隱了,動顯了;那麼靜的狀態出來的時候,動就滅了,不動了就靜了。所以這個動靜相擊就是由於動靜兩種塵境相互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又依然如故,於這個妙覺圓滿的湛性中引發出一個好像我能聽的感覺,引發出這個聽。那麼這個就名為聽精,精還是跟眼見色的那個見精一樣的精,但是他把它演繹成一個我以為是在聽的狀態了。那麼既然我以為是在聽的狀態,他一定有相對的業務給它來做呀,就像我們現在去找業務一樣,它是聽的狀態,就要找聲的業務來給它聽。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映照在這個聲塵之中了,就是動靜,見精映照於外面的聲響之中。大家參一下,可是分析剖析一下,這個原始的,上次給大家講的這個聲音的狀態,打一個彈指,你看把你們嚇了一跳。動的時候就聲音出現了,靜的時候就沒有聲音了。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沒有聲音的時候跟聲音有沒有關係?有沒有?有嗎?有什麼關係?大家想,有聲音需要什麼呀?需要沒有聲音來襯托它是聲音呀,是不是?所以這個聲音出來的時候好像有了聲音,然後沒了聲音我們就以為與聲音無關了,不是這樣的。與聲音無關的時候,是因為沒有聲音了,我們感覺與聲音無關了,可是沒有聲音本身就說明聲音的存在。是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存在是怎麼存在呢?如果分析的話,聲音就這個動靜二相,只有動靜二相是聲音的唯一狀態。當然等我們對這個聲音又賦予了好多感知、好多概念分別的時候,你講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今天說的那些話聽起來是什麼內容,這就微細的分別,就等於說這裡講到的,由動靜等,就在等裡邊省略了,不說了。只有動和靜才是聲音的真實狀態。你要參進來。你當下就依附在動和靜這兩種境上,動靜相互攻擊的時候,就是聲音的一種境界。

你一定要忘了自己,忘了現場,忘了人生,忘了社會。就有動靜,就是聲音。當我們把這個聲音這樣的去,由於這個妙覺明心的這個精被演繹成聽的模式,結果就一定要尋找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就動靜反饋回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呢?你看,聽精映聲,卷聲成根。這個詞用得多好。前面是什麼呢?結色成根,就是明暗攪和在一塊兒。這裡卷,卷是什麼呢?卷就是收攝的意思,外在的動靜聲音,這個聲音它是虛散的,只能夠這裡說收攝到我的耳根中,所以叫做卷聲成根。這個根還是由於清淨的這個四塵所組成的勝義根,但是由於我們的色身依附在這個耳根上面,就是這個耳朵的肉耳上面,久而久之就成了粗重的浮塵根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如新卷葉。你看我們每個人的耳朵,你們看過自己的耳朵嗎?有關心過沒有?人家說耳朵大的福報大,耳朵向外翻的不行,向內卷的福厚,又說耳垂大了就怎麼怎麼樣,總歸是為什麼呢?你想耳根,眼睛也是說什麼鳳眼是最貴的,那麼如果這個人桃花眼呢,就比較桃花多,眉目傳情比較擅長。

為什麼說六根中有這樣人生的體現呢?咱們把它科學地用《楞嚴經》來發揮一把。為什麼?就是外面的色塵聲塵,它都是由你的自心招感,自心招感由怎麼來的?由業力相續的,那麼就一定跟你的果報,過去有關。當跟你過去的果報有關的時候,它呈現的一個狀態,就這一類類型,你的人生走向就是這一類,那一類類型,你的人生走向那一類。大家去看啊,我們教內最有名的大德,也是就是中年出家領眾修行,就平興寺的界詮法師,知道吧?界詮法師你們知道嗎?世界的界,詮釋的詮,言字旁過來一個全部的全。他是在平興寺嘛,弘揚戒律,是我們的學長嘛。

那他老人家是非常講修行,那會兒學的中觀,弘揚戒律,現在行歸淨土。界詮法師是典型的丹鳳眼,你們不要錯以為說丹鳳眼一定是女的才有,丹鳳眼就是貴氣,貴,受人恭敬呀。出家人一個是要孤,沒有孤他就外邊的桃花擋不住,要孤呀。這裡講的迷信了,你看說這個迷信的時候你們就很有興趣。但是還要孤還要貴,如果光孤不貴就是乞丐,要飯的,流浪漢,也無家無室,但是他不受人恭敬。所以出家人就又要孤還要貴。界詮法師就是典型的丹鳳眼,年輕的時候,你們可能沒有留意,你們去看他年輕時候的照片,他有時候戴個眼鏡,就是眼睛完全向上,非常標準的丹鳳眼。所以這個眼根耳根,它為什麼在這兒你看,這裡形容的為肉體之耳像一個新卷葉,就是那個荷葉,新生的荷葉在那兒卷起來像。每個人的耳朵都耳型不一樣,耳型的種種差別都代表了你的人生密碼,這個在世間法裡面是有道理的。

那麼這裡為什麼說,後面還是講到的說,浮塵四根,流逸奔聲。就是講到的說,它們盡情地奔逐於聲塵之境,所以為聲塵所局限而不能超越了。你看我們現在你作為一個人,你不用耳朵聽聲音,那你的生活沒辦法過了。聾子就很慘,聽不到,那麼他的生活肯定就是比我們沒這麼豐富多彩了,要單一得多。可是我們想想,到底是單一好呢還是豐富多彩好呢?為什麼阿那律眼睛瞎了以後反而證得天眼呢?所以大家你看我們就害怕呀,害怕失去這種外面的色境,耳邊的聲塵,害怕,本身是一種錯覺,就依賴得久了就害怕。再往下看。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這是講到的鼻根了。鼻根是怎麼出現的,它的狀態是怎麼把它給牽出來的呢?這裡講到的,由通塞兩種相發。你看,鼻子出氣,包括口呼吸,這是總的我們說的通相。你說一個人害怕沒有通塞兩種相,為什麼?一旦完全塞住了,就死了。人死了不是馬上把手挪到這兒看有氣沒氣嗎?這就完全塞住了。所以當我們的生命,就是這個見精,又被一個什麼欺騙了,就是通塞兩種狀態一旦相互相發呀,這裡說相發,發是什麼?發生,一會兒是通一會兒是塞,相互發生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交相顯發,就還是以這個圓湛的法性、妙真如性中,又引發出一種能嗅之性,以為我能聞。天吶多可怕大家想想,本來是一個通塞的狀態,我們就錯覺了,以為我的聞性依附在上面了,吸的時候這味道進來了,呼的時候味道出去了。那麼大家想想,這個嗅本來是一個精,由於有了嗅的功能,一定要給它找嗅的業務,跟剛才聽聲音一樣。

這樣找嗅的業務是什麼呢?就是外在的香塵,這裡叫做,這個詞還是納香成根。什麼叫做納?我們說領納嘛,納是什麼呢?就是吸取的意思,把它吸,吸過來,因為這個香塵它不是色法也不是聲法,它屬於一種香氣,就像瀰漫在整個法界的一種流動的味道嘛,香屬於氣,那麼只有吸取的時候才能進到我們的鼻根。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其實我們聞香味的這個根呢,淨色根在佔主導作用。但是由於依附的浮塵根久而久之,就這裡講成了什麼呢?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我們一般的說爪一樣嘛,但是這個浮塵根還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的,由於終日追逐於香味之境,所以為香塵所局限,就不能超越了。這裡講到的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天天為香所轉。你看我們現在不是也在說聞香嘛,大家都在有時候舉辦那個香道,不是有這麼一種生活方法嘛。我有時候覺得到了南方,南方有某個城市,他就特別是富貴氣足,他就天天不關心什麼誰主宰天下呀,古時候就是這樣,他只每天就品個茶,聞個香,吹個笛子,彈個琴,就到這裡富貴得很,就是杭州。那麼下面我們再往下看,眼耳鼻,然後輪到舌根了。舌根這裡是什麼呢?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這是講到的如初偃月,對的,是這個舌根。這裡有兩個詞叫做恬變,大家看到了嗎?恬是什麼意思?我們說這個人平常沒什麼追求,很寧靜,就說他的生活比較恬淡無味,所以這個恬就是代表淡的意思。這個變代表變遷,既然本來是平靜如水,突然間有轉變,那一定就是濃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其實就是有味了,原來沒有味道,轉到有味道了。有味道和沒有味道,兩種味塵相互參對。你看他這裡講的這個多麼的,這裡講到的多麼的到位,你看說,二種相參,用了一個參字。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相互參比。如果說你沒有味道,我知道有味道,由於你沒有味道,我才知道有味道。我們吃飯的時候不是說這個菜淡麼,那個菜咸麼,這個菜的椒鹽味濃,那個菜的咖喱味,放了一些咖喱了。

為什麼?它一定是相互參比對比而有的。你看所以這裡說,比恬所以知變,比變知恬,就是因為淡的時候才知道有濃,濃的時候才知道有淡,相參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於妙圓中黏湛發嘗。你看,還是又把這個,他就不斷地,用句不好聽的話,就不斷地糟蹋這個、染濁這個本來如如不動的妙覺明心。這裡邊他又把它給編排成什麼樣呢?讓它去在這個中去黏帶出來一種嘗味,發嘗了,有嘗的功能。有嘗的功能,又得給它去找嘗的業務,所以說嘗精映味。就是映照於這個味塵之中,絞取這個味塵而成了勝義根,這個勝義根又依附在這個浮塵根裡邊,慢慢就成了我們舌頭這個樣子了。

你看這裡講到的,因名舌體,如初偃月。初偃月是什麼?初就是月初的時候,它舌頭我們卷一下,這個舌頭往外卷的時候不是就,橫截面看的時候,就像這個月初的橫臥在虛空中的那個半玄月嘛,對吧,這個舌頭向上挑的時候,所以他這裡形容說如初偃月。同樣還是由,乃由這個色香味觸四塵所成,它永遠都沒有聲,沒有這個法,色聲香味觸法除掉兩個,只有色香味觸四塵所成。那麼嘗精呢,終日由這個舌根而表現,終日流逸奔逐於味塵之境,所以被味塵所局限,不能超越。就是我們的舌頭只能夠,舌頭的功用就是能夠吃東西,知道它是什麼味道。它活的,所有舌頭的人生就是這麼體現的,它的價值就用在這裡。但是呢,本來它是有無量的妙用,就被局限成一個,被味塵局限成一個嘗味道的載體了。這是舌,再往下看,就是身了,大家來看。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這裡講到的我們的身體,身根啊,身根其實這個眼耳鼻舌身也長在這個身上,是一個總的。那麼這個身根是怎麼來的呢?怎麼感覺出來的呢?你看,由離合兩種觸塵交相觸摩,就是相摩。相摩是一個什麼意思呢?你看大家都,比如說我們知道兩隻手,兩隻手握在一起,再離開,再握在一起,再離開。相互交,就是交互,就是交在一起,然後離去、合來、離去、合來,就叫做由離合等。那麼相摩以後,合在一起的時候是相互,交相而故相互感觸,由於這樣不斷地離,在合的時候由離來襯托合,就引發出一種覺知之性,就叫做覺精。由這種覺精,你有了覺照,就是有了我身體的這個感覺的這個功能了嘛,那麼一定又要給它找一個業務,就是對映觸塵,外邊可以觸的一切塵境,身體可以觸的。那麼這裡講到的說摶取觸塵,這裡一個摶字,摶是什麼呢?就是領取的意思。

這裡講到的觸塵合知,就是我們,你看嘛,身體觸外在的時候,只要跟它碰在一起就有感知,需不需要其他的因緣了?需不需要?只要身體跟它碰在一起,就有這個觸的感知,而不用其他任何的因緣再來參與。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只有領取就可以,這個摶就是領取的意思。你身體往這兒一碰,你感覺這個,馬上就領取這個感覺你就知道了,你是碰到冷的了還是熱的了,軟的了還是硬的了,馬上就知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摶取觸塵而成勝義的身根了。那麼大家想想這個勝義的身根在哪裡?勝義的身根,勝義的身根在哪裡?為什麼有這個傳達呢?勝義的身根是由什麼組成的?你們聽過醫學上有一個叫神經末梢嗎?有嗎?是不是神經末梢遍佈著我們整個的這個身體皮膚的表層?就像一個虛擬的一個,由神經末梢描繪成一個這樣人的形態載體的時候,我們把它實化,就依附成這個色身的肉身了,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肉身上面,就成了浮塵根了。

淨色根剛開始組成的就是那些神經末梢,到處都是神經末梢,才有了觸的這個功能感知。但是久而久之,我們就把它粗重地依附在這個身體上,這樣的話,形狀這裡講到的如什麼呢?如腰鼓顙,腰鼓顙,腰鼓是古代這個,古人們打擊的這個樂器,它是兩頭大的,中間稍微細,所以就等於說我們人體不是肩膀這裡寬嘛,下面還有臀部,下面腿部寬,腰比較細嘛,就打比喻就是跟個腰鼓一樣,這個腰鼓顙呢,顙就等於說腰鼓的頭,就是腰鼓向上放的話,這邊有一頭,這就是人的形狀。人每天怎麼樣呢?這個浮塵根還是由這個色香味觸四塵所成,覺精托到我們身體上,以為這個身根終日流逸奔逐於觸塵之境。你看我們每時每刻能離得開觸嗎?離得開觸嗎?你看你的身體,我一路走過來,拿起講義,得拿著這個本,背起我的香袋,得背著那個包,勒在肩膀上一路走過來,那麼去關個門,上了地鐵,下了地鐵,出了地鐵一直走過來。你就任何東西都不去觸,你的腳也得挨著地,是吧。

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奔逐於這個觸情之境,你腳挨著地的時候你肯定是這樣呀,你出了門,踏在這個磚地板上了,你感覺它是平的,出了外面就是柏油馬路了,下地鐵的時候台階,上地鐵的時候還得跨一步才能進去,現在地鐵擠的,把那小孩們突然間就給包給擠在外面了,一抽就進不去了。這都是觸,時時刻刻都是觸。好的觸我們就舒服,不好的觸就感覺難受,特別是更不好的觸就害怕。把他的包給夾在那個地鐵裡,馬上就心生恐懼了,地鐵一要開,他就覺得這個不對勁兒,等等這些都屬於觸的範疇,我們不能超越。好了,這是眼耳鼻舌身,都講完了。下面我們要講到這個意根了。意根就特別難理解,大家來看。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我們要知道,意根它是由什麼來體現的呢?生了滅,滅了生,所有我們的念頭,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是不是這個狀態?生滅不停,只有生滅的功能,他才能成為一個凡夫呀,要不然我們就沒有本事當個凡夫。就因為第六意識不斷地生滅,不斷地認知,不斷地領納一切的塵境。在這個時候呢,又把這個本來,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因為始終這個第六意識比較抽像,所以我們就老是很難理解。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知精映法呢?既然意識有生滅,由不斷的生滅交互相續的時候,就引發出一個湛,把這個湛然之體的妙精明心引發成一種能知性了。記住啊,這個意識為什麼叫做能知性呢?所有的一切,它都是一個操控手,為什麼後面有一個非常妙的詞你看,攬法成根。攬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做攬呢?它呢,意識這個知的精對映在法塵,法塵是一個什麼狀態?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看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那麼這個勁兒過去了以後留的那股餘勁兒,一個慣性,會形成像我們說這個事情過去了,落謝的一個影子一樣,這個影子具體在那兒,就由意識去收集過來進行判斷。

就是眼看色法以後,碰撞的那一剎那沒有分別,當我們有分別的時候,已經就是碰撞的落謝的那個影子,就這個事情發生了,還有那個餘勁兒在呢,那個餘勁兒趕緊報告給第六意識,由誰報告,就是每一個根的淨色根來報告,眼根的淨色根。我們現在是浮塵根粗的,淨色根天人才能見到那個細的,凡夫見不到,報告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進行總體的判斷,同時眼看色耳聽聲。你看我們去看一場晚會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在,都在進行功能,同時報告給意根,為此它就進行,總的對前五根進行運籌和布策。布就是擺佈的布,策就是策劃的策,整體的它來進行了別,所以叫做攬法成根。那麼這個意根啊,一般我們其他經裡面沒有這麼講,其他經裡面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都說意根只是一個精神狀態。但是意根,淨色根是意根,我們看不見,粗重的托在我們色身裡面的根在哪裡呢?在哪裡?你看這裡說,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如幽室見是指的誰呢?指的誰?好,有人已經說出來了,就是指的咱們這兒撲通撲通跳動的這個心臟。

要不你看我們在了別感知的時候,為什麼覺得會這兒在動呢?這是一種錯誤的慣性呀。所以講《心經》的時候給大家講,既要知道這不是肉團心,也不是緣影心。但是它的這個意根依附在哪兒了?它的浮塵根在哪裡?就是這個心臟。你看我們一心裡有想法的時候,總感覺到這兒在琢磨,這兒在啟動一個什麼什麼想法,從這兒出來的。這就是意根就依附在這個心臟上。為什麼叫如幽室見呢?好像感覺到這個心臟,不是在我們身體裡邊嘛,它就是,它這個心臟它在暗處。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你看,因名意思,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思量,意根所在的這個地方它會想,它會算,盤算,在哪裡?就在胸腔子裡面的這一個。所以這個心臟在盤算的時候就好像說,這個心臟如果是一個人,他就潛伏在一個暗室裡邊,那麼來來往往明處的人他都能看得見,但是明的地方的看不見他。這就是我們是以為,意識老是心在,心裡有許多想法。

心裡在盤算什麼?你心裡在琢磨啥呢?等等就以為說這個東西在這兒想,它就潛伏在一個暗室裡面,所以這裡講到的如幽室見。但是呢,還不外乎由浮根四塵,還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的,知精是托這個心臟而出,終日流逸奔逐於法塵之境,所以就給法塵所局限,不能夠超越。也就是第六意識只能夠在那兒一個人瞎琢磨,它除了有這個本事啥也幹不了。就跟一個軍師一樣,這個軍師永遠也登不了基,也不能出去打仗,他就在那兒琢磨,由他琢磨。但是琢磨還都得由他琢磨,不由他琢磨呢,我們這個事還辦不了。所以這就是第六意識。最後我們來看: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大家來看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阿難呀,這樣的六根呈現到,怎麼講呢,我們說呈現到這種地步吧,都是什麼呢,都是由於最初於彼覺明體上加明於覺,大家看到了嗎?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就是我剛才給大家講的那個,第一念,我們的本來的如來藏妙真如心如如不動,非常正確的狀態,本來已經很正確了,一定要這個正確上去判斷它是否正確,這個時候就開始怎麼樣呢?你看,由彼覺明,有明明覺,最初於彼覺明體上加明於覺,就把這個妙明轉為無明瞭。這個狀態我一說的時候,大家始終能跟得上嗎?能跟得上這個狀態,你才能聽得懂啊,沒有這個,這個狀態一失去了,你就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大家想,本來最正確的狀態,我們一定要判斷它是不是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把這個湛然的真性就給粘取出來了,粘起來了,粘起來了,如果明暗去粘,它就成了見了,如果動靜去粘,它就成了聞了,如果通塞去粘,它就成了嗅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看,失彼精了,就是本來最正確的那個狀態就失去了。失去了以後成為什麼呢?就成了一個黏妄發光,就成了六種妄光。什麼叫做妄光呢?跟大家講一下,也可能就是我們說,我們現在正在能感知的這個感覺,其實就是似乎在有靈動的東西由我們去感知,一定要主觀能動的這個靈性呀,這個靈性是妄的是假的,雖然它有光,是假的。這裡講到的說黏妄發光,就是發出六種妄光,把一個本來最正確的精明心,成為了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所以大家反觀一下,你看講了這大半天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這麼來的,我們的色身就是這麼被固化的。當固化以後,反過來又反認知、反依附六個眼耳鼻舌身意,就覺得我就是個人了。所以大家想想,我們覺得我們是個人。就因為覺得是個人,所以就成不了佛。本來是佛,就一定覺得我是個人。怎麼成呢?就這六個,六根。

所以講到這裡,給大家總結一下,大家來看。本來我們的佛性就是妙明真心,由於明暗相形,這些詞用的非常經典,大家看。明暗相形就成為見精了,映在色法上了;動靜相擊就成了聞精了,映在聲塵上了;通塞相發就成嗅精了,映在香塵上了;恬變相參就成嘗精了,映在味塵上了;離合相摩就成了覺精了,摶觸成根就映在觸塵上了;生滅相續就成了一個知精了,攬法成根了,映在了法塵上,映在觸塵上了。所以你看,本來就是一個如如不動本來是佛的佛性,就因為動靜,明暗、動靜、通塞、恬變、離合、生滅等等這些妄相,不斷地黏帶,不斷地攪和,就等於我們說,跟著巫婆就學跳神去了,本來是個好人,結果就這,這是一對兩對三對四對六對巫婆,就天天來教他要去跳神,這跳著跳著沒辦法,只好就習慣了跳神,就把跳神當做一種常態,就天天在跳神中去活著去了,就把本有的好人就給忘了,妙覺明心。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結色成根就是眼,卷聲成根就是耳,納香成根就是鼻,絞味成根就是舌,摶觸成根就是身,攬法成根就是意,精神物質所有的組成了一個我的錯覺。那麼我們要突破這些,再也不跳神了,要當好人的時候,就揪著一個巫婆,不是六個巫婆,同時不行,只能夠揪著一個巫婆去跟她鬥,去把她找出來,往回好好地把她改造。怎麼改造呢?先把她綁起來捆起來教訓她,讓她好好地當好人。這就是一門深入,就從六根下手。所以大家看,這裡講到的說,到了這種地步,那麼我們才知道說,原來六根攀六塵,把我們的妙覺明性就是這樣給蒙蔽和引誘變壞了。能聽明白吧?所以下面就講到了,你看,是以,這一段我們再讀一下,一起來。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好,就到這裡。大家來看這段話,是以開始就是,前面不是講到了說如是六根,就是因為你一開始想以妄明覺明,才成了無明瞭,那麼才有六種妄光發精了,才以為說你錯覺的見聞覺知出現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現在離開明暗,你看,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就是你離開明暗就沒有能見的體性。離動離靜,元無聽質,離開動和靜,就沒有能聽的本質。沒有通沒有塞,嗅性就不能發生,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就是你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變恬,嘗性就不能發出;不離不合,覺觸就本來沒有;沒有生沒有滅,那麼你這個了知之性又寄託在哪裡呢?一樣一樣的給他分析說,本來這些都是依此而起,依彼而滅。那麼你在這種情況下所以才,你看.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到這一句才回應到我們前面講到的什麼呢?這個第二種決定是什麼呢?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你看講了這幾節課了,此處才回應到說你怎麼用功呢?兩種決定,第二種是決定要棄有為相,就是從這兒棄。大家發現一個詞了沒有,就是汝但不循,看到了吧?你但不隨,這裡的不循就是不隨的意思,前面還有講到的歇即菩提,就是歇。汝但不隨這個動靜等十二種有為相,你不要去奔逐不舍。所以大家想一想,這個不循是上好的用功法門。前面我們給大家講過不隨,這裡又出來一個不循,就是下手功夫,就是最親切的地方。

怎麼不循呢?那我們平常再想想,我們現在無非就,動靜就是聲音嘛,明暗就是色法嘛,你就不要隨著它走,你先自己要拿定主意。你看我們現在每天活的就跟一個,我們人在事情多的時候,不是總會判斷失誤嘛,總會做錯事嘛。有時候我們被周邊的境界吵得不行了,七嘴八舌這一句那一句,好了好了別說了,行了讓我定定神。這個時候定神就是你要先定下來,不隨他。你隨他就耳根子軟,這邊聽他這麼說,那邊聽他又那麼說,誰知道對還是錯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循二字就是遠離,也是不循的意思。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循的意思。世人但念阿彌陀佛,但就是不循的意思。祖師們也是說,喫茶去喫茶去。我們說六度萬行以佈施為首,以舍為首,舍就是不循。你看一切的法門都離不開這個不循。所以這裡叫汝但不循,說你只管,但字用的多妙呀大家看,但就是說,你什麼都不用管,你只管,只管不循就可以了,不要想這麼多,你但,就是你只要這樣就可以了。六祖說的,世人但看,就是但念《金剛經》便得開悟呀。都是用的這個意思。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說,只要你不隨這些有為相,然後怎麼樣呢?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大家這些地方要聽明白,隨拔一根是什麼呢?言外之意大家聽明白了嗎?就是讓他深入一門,選用一根。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依之而修就能夠擺脫所有這些所黏的妄塵,內伏反照這個自性,伏得久而久之,伏歸本元真心,那麼本有的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這個佛性就會發出來了,發本明耀,耀性發明。這個耀性一旦開發了以後,大家看到了嗎,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循著這一根去伏歸本元的真心,一旦把這個真心讓它光耀之心發出來,就是見性了明心了。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了以後,其他的五根,所有這個黏塵的這個妄,就由於你選的這一根發了以後,其他的都圓滿脫落了,一發百發,一脫其他的五個全脫。這就是我們說的總持法門。

所以大家你看,絕不能,這裡講到的後面這句話再給大家貫完,我們就前半堂(結束)。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就是說,一脫一切就脫了,絕不可能是什麼呢,絕不可能耳根不黏這個動靜二相了,其他的根還有,比如說眼根還見明暗之色,還脫不了,決定是脫了。不是這裡講到的說一份一份地脫,是同時脫了,所以這裡叫做應拔圓脫。圓脫以後怎麼樣呢?不由前塵,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說不必由現前的十二種妄塵所起的六精妄知妄見,就是你不必再由著前十二種的這個動靜明暗通塞,這個十二種妄塵才能所引發你的六根的妄知妄見。這種情況下呢,本明真心,你看,明不循根,就是本明的這個真心絕不必說,不必啊,一定不需要去循著某一根才能顯現它的作用。大家這個聽明白,比較繞口。明不循根就是說,這個本來的妙覺明心,不需要一定得依附在一個根上才能顯現它的知和見的作用。而是怎麼樣呢,而是隨寄一根,大家看第二個詞,寄根明發,看到了嗎?隨便你依托在哪一根,這個本明的真心都可以同樣顯發任何作用。由是六根互相為用。由此六根互相為作用,好比說這個眼睛不但能夠見,還可以聞,還可以嗅,還可以嘗,還可以覺,還可以知,六用都能夠用,就眼根呀。不但眼根如此,根根皆然,所以六門互通,無所障礙。這就是這一段到最後一句,由是六根互相為用,講的這個道理。那麼下面呢,佛就給阿難具體的幾個有修成就的人的具體的實例給他講了。那麼時間關係,我們休息十分鐘,下半場回來我們再繼續,到十點二十。阿彌陀佛!

各位,我們繼續二十九講的下半場。從這裡開始就是要超越人了,超越的方法呢,這裡一直給大家提供說從這個一門深入。我們嘗試著待會兒把念佛再往這裡會一下。大家來看,這裡我們,剛才我看到的,想給大家把這個,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還找到這句話了嗎?這句話還記得啊。這個隨拔就是深入一門,我們選用一根。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叫脫離黏塵呢?這裡叫脫黏內伏,就是脫離黏塵,內伏根性。其實再把它分開講一下,脫離黏塵就是我們每天被黏著的,就是外在的六塵,就剛才講到的動靜明暗等等相。那麼內伏根性,伏是什麼意思?大家嘗試著我們做一種解釋,你們也參與,伏是什麼意思?伏是什麼?就是跟著它。你們看過,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這個知道嗎?就是你只要跟著我紅娘走,你只要走,你什麼也不要管,你跟著我紅娘走就能見到她。那麼這裡這個脫離黏塵就是說,你其他的不要管,誰發現你發不現你都不要考慮,外在的明暗動靜都不要理它,然後怎麼呢,內伏根性,就依著你的這個根性、聞性,就伏在它上面,就跟著它走。這是我的個人理解。那麼如果你守於這個根性,大家從這一點呢,我們就開始要給大家做一個開示,就是我們平常呢,確實大家要多去反觀這個心念。

我們知道這個根性呀,我們表達成為性,我們常不是說性相圓融嘛。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圓融的時候,首先你把根性表達為性,就是我們的聞性,待會兒再聽你就知道說,耳朵始終有聽的功能,這個聞性始終在。你就始終跟著它走,不要跟著動靜走。那麼這個東西需要訓練的,信守得住了,相就成了外面的妄相,就比如說動靜這些相呢,它就追不了你了。就說修行這個東西是極其的要專一的,容不得一點點第三者插足。所以等我們守著這個信的時候,你一定是就依附著這個,那麼外邊的天地就好像說不管不顧了。你常做這樣的訓練,一下子達不到有定或者有慧,但是先開始首先你要搞清楚這兩種狀態,守真常,棄生滅。守真常就是內伏,棄生滅就是脫黏,就是外在的這些生滅你先不要管了。這樣不斷地來回來回,守得多了以後你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看看你們能不能跟得上,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常進常出的時候,雖然你不能夠始終在靜裡面始終待著,進來,進到這個根性,這個不動的禪定中,但是你進進出出,門里門外,這兩種狀態你是有體驗的,是吧。

如果真正心地上用過功的人,就覺得說守著這個不動,好像進來了,那麼再跟著外塵走了,又出去了,進出之間你是有體驗的。如果進到這一層面的時候,慢慢就開始你要,開始要打仗了。怎麼打呢?就是守的時候多,散的時候少,就要散的時候越來越少,守的時候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是要,你一定要有信念來鞭策,就是你,比如說我們學《楞嚴經》,你就對這個楞嚴法,這個一門深入要有決定的信心,否則中途會犯障。這個障就不是我們平常的那些粗重的煩惱,犯什麼障呢?第一個犯業障。業障,就是你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會去造業,有的時候特別清,就是這段時間清靜的相對狀態好的時候,突然間就退了,還不如原來,這叫做犯障。第二個呢,犯了業以後又會生後悔,因為你畢竟這會兒已經有了知見了是吧,對於佛法已經有了長期以來的見解,始終相續的一個殊勝狀態,那麼突然退回去就後悔得不行,自責煩惱等等,這就叫悔障了。

都不能管它,一定要就是,反過來就提起正念往前走。再第三個就容易犯麻木障。麻木障就是說,弄著弄著過了段時間,這個心力不夠了,身體太累了,就跟不上這股心勁兒,只能想往原來的美好,但是已經跟不上了,就跟掉隊了一樣,叫麻木障。這個時候都需要什麼呢?百尺竿頭猛醒鞭策,思地獄苦,想出離心,思佛法難聞,思人身難得,思一旦解脫、一入淨土法界一了百了,等等這些,想方設法地去想,就不斷地去管著自己去想。在這種情況下,慢慢地守著守著,如果到了一定的機緣到了,那還真有可能脫落,就是有點兒悟。但是呢,這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說脫黏內伏,就是你始終跟著這個,就這樣走。

這都是死辦法,大家記住,修行可沒有你們活脫脫的那些投機呀或走個後門兒,沒有呀,就必須這死辦法上來,你把它死到底。在這種情況下,那可一波三折太多了,因為我們造業的時候造的太豐富了,知道吧。所以你一下子把這個屋子清除出去,你一天買一點東西,一天買一點東西,你一下把它送完都不是一下能送完的呀,甚至比你買的時候更累。買的時候你還覺得,哎呀今天買回來一個好東西,趕緊你佔為已有享受。送的時候你不想要它了,可是你已經買了,它就在你家裡,它的份量又沉,這個包裝,這個產品保修卡,說明書等等都得扔。就是我們的煩惱微細,各種門類等等這些,你扔的時候是比較難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就管他三七二十一都走,全部就用推土機往出推。這就叫一門深入,叫脫黏內伏。

給大家這麼講了一下,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還要給大家講。有的人根性比較相對好一點,好一點他會什麼呢,守著守著他真出境界。那麼真出境界的時候,如果你會繼續守的還長驅直入上。不會繼續守的比不修的還慘,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有的見神見鬼神叨叨的,最後神經不正常了。這都是比一般人強的,比一般人強的守著守著,比如說他有時候突然間,念佛也是,如果沒有真信切願,就是往生西方他力攝持的這個鞏固的三角保障,那麼你念著念著,你突然有一天就覺得說,某一個東西好像被打通了一樣。打通了一樣就有時候佛號它就自己往出拱,由不得你念不念,它自己往出來念。那這種情況下你生什麼心呢?歡喜心也不行,惱亂心,什麼心都不能生,還是念,就有信願往生心,相互執持,他力本願,絕對救度。任何心都不能生。那個東西還好說,你如果憑著自力在這個東西上面使勁的時候,就像雲破日出。

那麼這個變化是不斷變化的,為什麼後面有五十種陰魔給我們在這裡作鋪墊呢?最後《楞嚴經》講到後面五十種陰魔,就是我們現在都等不到五十種陰魔,稍微有一點好感覺,比如守著守著,他會出境界,哪裡傳來聲音,或者見到勝妙境界。我們現在稍微做個夢都受不了了,趕緊第二天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所以這些守不住是非常危險的。我告訴諸位,不是說基本守不住,是全部守不住。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必須求生淨土。一旦守不住的時候,等於說就是不頂事、害事嘛。而且通常在貪瞋癡、財色名食睡中犯業障好清除,為什麼,因為有佛法步調一致地替我們修正清除。一旦一念魔心入進去了,那個清除不了。那個就等於說,真的說治病治病,常規的病好治呀,弄點抗生素,吃點消炎藥就好了。一旦你弄的這個病是疑難雜症的話,你怎麼治呢?所以說在這裡面,雖然給大家講到說深入一門,理論上知道是這樣的。

那麼你以後在念佛的時候,同樣也知道就是這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任何都不管,是最好的境界。一旦出來境界,你稍微竊喜,或者說恐怖,乃至是不知所措等等,只要一念,都是念喲,那一念夾雜進來就是大擾亂。要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還被魔軍魔女不斷地來擾呢。所以大家呢,從這上面給大家注意一下,防患於未然。因為我知道,確實有修行精進的同修,他在那兒坐幾天,坐一段時間,乃至打個七呀,修個內觀呀,他就出來了。這不是你有本事,人人都能出來。人人都能出來以後怎麼辦呢?就看能不能嚇著你。你不要以為害怕是嚇著了,就是突然間高興得不得了也是嚇著了,所以這些大家要注意。這裡講的給大家插個小段,就是說脫黏內伏,就是這麼個脫,這麼個伏。這是現在很慚愧,是宏海我在我的視野範圍內所能明瞭的。很可能在座的諸位是登地的菩薩再來的,那你可能教化我們這些人了,在這兒講這些小兒科。但是呢,雖然我們剛才講到的說,慢慢地不由前塵,就是這樣的久而久之,就不必由十二種妄塵來左右我們的六根了,隨便依著一根,都可以同樣顯發六根的作用。這就不屬於人的範疇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覺得好像離自己很遠,這裡阿難也是,所以你看剛才我們讀的。

阿難,汝豈不知。從這段經文佛就開始列舉了六個人,來證明不必依附我們的浮塵根,就可以寄根而發明六種作用,見聞覺知。怎麼呢?你看這裡講到:阿難,就是阿難你難道不知道嗎?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大家知道,阿那律是佛堂弟,是白飯王的兒子,他是隨佛出家。就因為他老喜歡睡覺,喜歡睡覺呢,有一次佛就呵斥他,說你這個天天睡,一睡都將來睡一千年,你就投到水裡邊作那些螺絲呀那些蚌呀什麼,作那些吧,在那兒活是活著,就是天天不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生了慚愧心了,就七天沒有睡覺,日以繼夜地去(精進),把兩隻眼睛給熬瞎了。熬瞎了以後,佛就教他修這個樂見照明三昧,就是不用這個眼根了。後來就修到一定的地步時候,六根脫了。脫了以後,雖然眼瞎了,可是人家能夠洞見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在他心眼裡就跟在掌中拿一個芒果一樣,一目瞭然。這是阿那律陀,我們平時叫他阿那律,天眼第一,無目而見。

第二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這個跋難陀龍是摩羯陀國的龍王。摩羯陀國的龍王是什麼呢?他雖然耳朵失聰了,耳朵聽不到聲音,但是這個跋難陀龍他可以用角,角不是跟耳朵差不多嘛,他用角能聽到聲音,所以這裡講到的,無耳而聽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神女,殑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恆河的意思。一般我們不是有時候在經典裡邊,你看《藥師經》裡面說,殑伽河沙這麼多的佛等等,就是恆河沙數諸佛,殑伽。那麼這個神女就是恆河之神,她能夠把這個嗅性,就是聞味道的這個功能,她在眼睛上開展,而不是用鼻子。她可以用眼睛不用鼻子,能同樣就聞到香,用眼睛聞香。這是她的一個功能。

驕梵缽提,是佛的弟子,不是我們說有時候知道叫牛飼病嘛,就是他把食物放在嘴裡,就不斷地嚼個不停,因為過去五百世一直當牛。那麼這一輩子脫了牛身以後,跟著佛出家證了阿羅漢了。佛怕人家笑話他,就讓他常住在天上去應供,不在人間,害怕說這比丘太不威儀了,只要拿一塊東西進了嘴裡就嚼個不停,就跟牛一樣。那麼他嘗味的時候就不是用舌頭了,你看,異舌知味。他嘗味不是用舌頭嘗,他不用舌頭就可以知道這個味道。下面還有什麼呢?

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是這個意思,這一段都是講的舜若多神是什麼意思。舜若多就是,舜若多是虛空嘛,前面不是給大家講,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就是虛空之性的意思。舜若多神呢,這是這一類的眾生很有意思,你說他活著吧,他也活著,你說他是誰呢,他什麼也沒有,連個身體也沒有,就跟風一樣。最苦的,舜若多神最苦的就是他沒有身體,他不知道觸是個什麼感覺。咱們不是身體你看挨著這杯子,哎喲是溫的。他沒有這功能,他又活著是活著,有一個我,但是他到處飄泊隨風,就不知道這個身體是怎麼個感覺。所以他最苦的,歷劫以來他的這個果報就是以無身為苦。後來釋迦牟尼佛慈悲放光,就是讓他暫時有了一次身體的觸摸,他就快樂得都說不出來了。這就是舜若多神,你看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其體元無。既為風質,其體元無,就是他的身體就像一個風來回飄蕩一樣。所以這裡的沒有身體還能有覺觸是什麼呢?是如來光中映令暫現的。就是佛有一次慈悲,然後就放開光,放光讓他對佛的這個光有一個觸的感覺,佛的光到了我這兒了,我感覺到佛的光了,這個觸覺生出來了。從來沒有這種感覺,生出來了特別歡喜,就樂得不行。這是舜若多神。那麼下面還有一個。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這是講到的阿羅漢。滅盡定又叫滅受想定,如果修得入到這個定了,前五識、第六意識全部不起現行了,受想不起現行。所以大家要知道第六意識什麼情況下不起現行呢?就是在滅盡定,還有無想定,乃至無想天的時候都沒有了,第六意識。那麼這裡指的是什麼呢?你看,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就是說什麼呢?迦葉尊者已經入到滅盡定以後,他並不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感知,可是人家雖然六識不起現行,他還能圓明瞭知。這要記住圓明,就是比我們知道的還到位,還真實,看待一切世間的情形,所以說能夠了知諸法。

這一段經文就是連續舉了六個人,他是為了證明什麼呀?大家想證明什麼?證明不去尋根,寄根發明,就是不必說死守著眼一定看東西,耳一定聽聲音。人家沒有死守著這個,人家還可以在一個根上具兩個三個乃至六個根的全體作用。那就說明這個根,六根啟動的時候就是被黏起來一種妄知妄覺,六根所覺的色聲香味觸法塵,就是一種妄塵幻境。它們相互作用,相互長養,相互欺騙,然後又由我們人的主宰,把它當了真。怎麼當了真的?還是這六根當真的,因為六根相互作用,才有我的感覺,特別是第六意識為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看這裡,特別是說明什麼呢?不但是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這可以理解,說人家有神通,對吧。問題是什麼呢?阿那律、驕梵缽提也是佛的大弟子,都有神通,這是三個聖人。可是不要忘了,這裡雖然有三聖,還有三個凡夫,一個是龍王,一個是神女,一個是舜若多神,他們全部屬於凡夫。那麼聖人的六根可以互用,凡夫六根同樣可以互用,為什麼呢?報所得的,他的果報就證明。

那麼證也能得,報也能得,不是說死死地只能這樣知,只能這樣見,那就說明什麼呢?說明六根本來的面目就是可以互用的。六根就是一個精,一個精被割據成眼耳鼻舌身意六精了。這是佛用這段經文作為論證,給阿難說的。因為阿難前面不是讓他循著一個根而入嘛,一個根入了以後,六個根就全入了。在這種情況下,阿難他就不能夠相信,說怎麼可能一個根入了,六個根就全入了呢?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這個疑心了。有了這個疑心以後佛就給他說了,你看不要在這裡講這些,因為人家有凡夫有聖者,都能夠,不管他是證的還是報的,都出現這種現象,那就說明本質上來講,六根是可以互用的。既然六根是互用的通的,那麼你循著一根進,六根就全通了。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好,那麼我們再往下看,再讀一段經文。讀一段,一直讀到云何覺明不成圓妙。一起來。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好,就到這裡。大家來看,這段開始又是一段陳述,都是比較簡單了。這裡講到的說,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就是阿難,說你現在這個六根如果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不是一根拔六根圓拔了嘛,如果六根能夠圓滿地拔出塵境的話。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你看,就是說內在的這個晶瑩的性體中,就是我們的妙覺明心,我們以後統一就叫做妙明真心吧,如來藏妙明真心,否則你看他一會兒說這樣,一會兒說那樣,說著說著,聽多了就不知道說哪個了。那麼這樣的話,你看內瑩發光就是發出本具的這個佛性,真如光明。那麼這個時候會怎麼樣呢?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就是這個時候,虛妄的浮塵六根,就是我們浮在外面的,器官性的,大家知道,器官性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器世間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變化出來的相狀,會怎麼樣呢?會怎麼樣?如湯銷冰。大家感覺一下這個如湯銷冰。那這個如湯銷冰到底是燒開的湯扔進一塊冰呢,還是把一點點湯倒在大冰塊上?是如什麼?怎麼理解呢?對,就如同於熱湯銷融於冰一樣,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冰是什麼,凝聚的,死的嘛,湯是沸騰的,活的嘛。那麼這個冰到了活的這個熱湯中,馬上就化成湯了,化成一味的湯了。就等於說,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就是我們那會兒轉染成淨,脫凡成聖了,桶底脫落,六根徹底脫了。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也是指的這個境界,六根清淨了。大家想這裡講到的說,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和浮塵,那就說明一切的山河大地,所有的這些現象,本來都是我們自心的純覺之體,但是我們一會兒翻成苦,一會兒變成樂,一會兒轉成慧,一會兒又成淨。乃至一會兒有大有小,等等這些,所有的這些已經不可得了。就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得大自在了。

所以說我們就從這點就知道,六根如果不解,這六根我們如果不能解開,循根把它伏得見這個本來的狀態的話,那麼不但說外在的山河大地器世界,就算我們的根身也不得自在。大家說是不是?外在的就不要說了山河大地,就算我們的根身現在也是自在不了呀,走路也罷,吃飯也罷,睡覺也罷,看東西也罷,上網,讀書,包括修行,這個信解行證的一系列,都是用我們的這個沒有解開的六根,依照它沒解的狀態來讓它解。可是它不得自在,如果說六根解了,哪怕有一根解了,六根全解,不但我們根身自在了,大家設想,不但根身自在了,由於根身自在了,外在的器世界山河大地也自在了。所以由此我們想想,我們常說修行第一個要了生死,要出輪迴,要跳出三界外,三界在哪裡呀?三界在哪裡?今天的開場白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哪兒。對呀,三界在哪裡?真正的修行就是但解根,不出界的。哪裡有三界嘛,就是根綁定了就是界內了,根解開了就是界外了,不離半分,當下就是出界之塵,出三界之路。難道大家以為說我們要出三界,還真的跋山涉水地到這個生死輪迴的一個邊緣那兒,蹭的跳出去嗎?是這樣嗎?不是這樣的。所以大家想,這就佛法收放自如,一會兒是宏觀,一會兒是微觀微妙,一會兒是宏博,整個這些唯一不出的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就解決你六根門頭見聞覺知的問題。所以大家從這上面來慢慢地悟。下面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你看佛講到這個宗因喻的時候,怎麼樣講呢?你看。

阿難,從這句話開始,阿難,如彼世人。那就說明咱們都是世間人啊,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阿難,就好比世間人,這裡講的聚見於眼,就是我們總是聚集這個能見的性就肯定在眼根,沒了眼了就瞎了,怎麼見呢?這是所有人的共同見解,共同首肯。但是這裡講到的說,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假如讓這個人迅速地閉上雙眼,那麼眼睛一閉,不是就只有暗相顯現在他眼前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就是說這個時候呢,如果有人站在他的對面,他的眼睛已經閉起來了,那麼如果有一個人站在他的對面,對方人家的那六根,比如說眼耳鼻舌身意,對他而言,不是黯然他辨別不了嘛,因為他的眼睛閉起來,肯定不知道人家,那麼對方的頭也罷足也罷,對他而言都是相類的,就是說自己也有頭也有足,他能知道對方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可是確切的他沒有明確地見到他的頭和足,是吧。

那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呢?你看佛就做這個實驗了,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就是說這個人用手循著他對面那個人的身體,就這麼上上下下摸索一圈。你們都坐過飛機吧,去安檢的時候不是拿這麼一個牌子在那兒上下亂揮嘛,看看你有沒有藏這個危險藥品,危險炸彈。那這裡就也是講到說,讓他循著對方的身體,眼睛還是閉著,這麼去摸索一圈。這個時候,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你看這裡什麼呢?他雖然不能見到對方的頭跟腳,但是為什麼他一摸就可以知,頭足一辨,就知道什麼是頭什麼是腳,他一摸以後肯定就知道,上面這是頭,下面是腳,中間有胳臂有手,再中間的這個是軀幹,等等這些,他馬上就知道了。那他怎麼知道的呢?諸位你們再反觀一下,不需要你設想,也不需要你論證思辨邏輯了。就需要你反觀,他怎麼知道的?這個知啊,跟他曾經知道人是什麼樣子沒有關係,跟那個人長的什麼樣子沒有關係,完全就是靠他摸了一下他心裡就知道,頭在哪兒腳在哪兒了,當下他知的。

他當下怎麼知的?當下怎麼知的呢?用什麼知的呢?明明這個暗中所知,跟眼沒有合的時候所見完全是相同的。眼睜開以後跟他眼合起來摸的知,是不是一個知呢?就是知對方的情形一定是一樣的對吧,都是同樣的知,那麼他怎麼知呢?由此就可以判斷,眼根和身根是不是用的一個知?就用這個本來的精的這個知而知的。我們現在就見精只能把精用在見,這個知精就只能夠攬法成根,就只能把它用成這個觸外邊的知,了知。可是這個見聞覺知,所有的這個知假名為見為聞為覺為知,其實就是一個知,知就是一,一就是知。就一個東西,我們現在把它弄成六個了。

所以你看,現前的實驗都能足以證明,沒有兩個知,沒有兩個覺,沒有兩個根。那我們就現在把它弄成六根了,還有意思得很,沒有弄成七個根。那如果說,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往深裡講一下,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為什麼沒有弄成七個根啊?就是用第六意識全部把它給攬法,看見了吧,身業相續,攬法成根。就是微細的這些,我們的錯覺,粗重的眼耳鼻舌身,身也是一個總,意也是一個總,思想的總和物質的總。後來在唯識上進一步地分了有第七識、第八識,有人還要分第九識等等,為什麼?其實那個也是我們根的微細的相狀,但是就沒有往那兒再分。

最後用身根把物質性給鎖住了,總括了,用意根把精神層面全給鎖住總括了。如果你再要分,不要說六個,六億個根都有,甚至我們今天過一天就可以產生多少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根,那也能這麼說。所以大家發現了六根也是六種妄想,是被我們首肯了的妄想。然後我們現在利用六根反修的時候,是利用六根先去否定我們不會首肯的妄想,比如說起個貪瞋癡。我們認為貪瞋癡不首肯,對學佛人來講,是不是?但是對世間人來講,貪瞋癡首不首肯啊?他認為貪瞋癡是本能的,所以他認為去貪瞋癡的時候,你們就不對了。我們現在認為貪瞋癡不對,我們可以到這一層面,但是我們認為六根是假的錯的時候,就認識不到,因為我們已經首肯了。所以在這裡,佛就以這種現見的實驗來給他點開,原來六根都是錯覺。真正的就只有一個覺,就是我們的佛性,這個佛性一直在覺,就是我們把它錯覺了。好,再往下看還有。

這裡講到的。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你看這就是講到說,世間的人都以為這個能緣的見性,緣見因明,必須由光明才能夠成為眼見。這是我們通常的見解,這個能見的見性一定要外在的光明才成為眼見,遇暗的時候就成了無見了。殊不知是怎麼呢?那個合眼之人,人家雖然在凡夫位,可不是聖人呀,大家不要以為說他是聖人才通的,他就在凡夫位,也並沒有利用太陽月亮或者燈光的明,但是他也能那個時候心光自發,而用這個自發的知去覺知對方的頭足。沒有用光明,也沒有修通,這樣足以說明什麼呢?一切的外境暗相,永不能夠令本有的光明昏暗無覺。就是我們的覺性永遠都在,從來都在,更加的在,沒有不在的時候。這個更加的在就是說明什麼呢?就是有了暗相,你以為暗昏冥的時候,它始終都在,從來沒有變。而且是我們怎麼知道它在的呢?就是由於有暗的時候才知道,有煩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有覺性有佛性。這就是佛門講的,煩惱即菩提。沒煩惱哪來的菩提呀?沒有生死曠野,何來的菩提樹王呢?所以大家悟這些,慢慢地悟著悟著,一通就百通了,以後楞嚴通了,一切的經典全通了。你看後面還講到說,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就是講的比如說,凡夫在凡位上還有本具的這個覺性,何況靜修的人。既然六根外塵都已經像熱湯銷冰一樣靈光獨耀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本覺妙明的真心怎麼會不成圓通的妙用呢?就是觀音菩薩的圓通妙用,就用耳根見色、嗅香、感觸,就用耳根都可以,所以叫圓通大士。這裡是這一段。下面我們再往下貫,因為什麼呢?這麼給一講,我也不知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但是這個阿難又更糊了,確實是更糊了。我們再往下讀這一段就知道了,來,一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好,就到這裡。這段話就是阿難又開始進一步錯解佛語,提出了疑惑。大家看後面的這個,講到說,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大家看他都懷疑到聖言量了,就是對佛說的他都生了懷疑了,覺得這佛說的,難道你說的對不對呀,你自己自相矛盾。這個矛盾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跟大家先說一遍,我們再貫經文可能會不繞一些。怎麼來的?阿難這裡問說,你前面說了除去,前面不是講了一大堆嘛,除了這個明暗動靜通塞恬變等等,才有我們的這個妄覺的六根,對吧。那麼他就認為,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麼妄覺的六根,六根呀,六根是如此的,除去動靜明暗等相,這個六根就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的話,就等於說六根是生滅的,有塵的時候出現了根,沒有塵的時候沒有根了。既然是生滅的,好,鎖死了,六根是生滅的,那麼他就又逃到前面佛講的兩種決定,是因果要以不生滅因感不生滅果,常住因感常住果,如果常住的因是生滅的,那你感的果一定是生滅的。他就說既然是如此,六根是生滅的,你如來讓我現在循著根去一門深入去修行,那麼難道循著根去修行,這根是生滅的,你不是讓我以生滅因去修佛行嘛,那怎麼會得不生滅果呢?這是阿難的疑點。

那麼阿難的疑點的錯誤在哪裡呀?錯誤在哪裡呢?佛講了這麼一大堆呀,他只是什麼呢,說由於六塵感得六根成了一個六結了。這六結就是我們的見聞覺知。我們錯覺說,眼只能見,眼見的結,結啊,打結的結,就是六種煩惱。那麼並非說,他是說的這個結是虛妄生滅的,並非說能覺的這個根的根性是虛妄生滅的。這兩個微細處阿難沒有分開,他就轉嫁給根了,把生滅的這個結、煩惱的這個感知性轉嫁給根了。因為生滅的感知性是我們的心念嘛,有色境才有眼見色的這個感覺,這個覺其實是覺在覺,但是是一種錯覺,這個錯覺是生滅的,覺是不生滅的。阿難就用這個錯覺代了覺,問說,你讓我現在修根,那麼這個根是生滅的,那因地生滅,果地一定也會生滅,怎麼可能得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的不生滅果呢?這段就是這個意思,先給大家貫完了,我們再來,先給大家概括地說一下,我們再來貫文。

這裡大家來看,阿難白佛言,也就是說前面在這個六決定義中,佛不是說了嘛,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無有是處。現在這句話就被阿難拿過來反證佛言有誤了。怎麼個意思,大家來看。白佛言,世尊,就是說如佛你所說,因地覺心欲求常住,就是說你因地所發的覺心與佛常住的不生滅果,要與果位名目相應,這個因與果的名目,也就是這個義理要相應。這裡的名目怎麼理解呢?大家可以理解成為狀態,就是因的狀態要跟果的狀態步調一致,不能夠錯。那麼因的狀態屬性是不生滅的,果才能得不生滅的果。現在因的狀態屬性是生滅的,怎麼講呢?

他首先不說他的疑問,他先讚歎佛的這個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你看啊,這裡他講到的就是這七種啊,咱們講到的這七種呢,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這七種在這裡講的我們不可以錯解,因為我們在比如說講真如佛性的時候,佛性,就佛性來講,我們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是未來佛。這是從理上來講,就是從本具上來講。但是這裡講的七種智慧,這七種功德呢,全是佛已經修成了,不但理上是,事上已經圓滿了。站在這個角度來理解。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第一個叫菩提,菩提是相對什麼言的呢?我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那麼菩提是什麼呢?就是智德究竟了,智慧的功德已經究竟了,能夠斷煩惱,才稱之為菩提。煩惱即菩提,煩惱轉為菩提了,所以斷煩惱稱之為菩提,菩提是相對煩惱而言的。

涅槃相對誰說的呢?對生死而言的,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得涅槃就脫離生死。所以涅槃叫做斷德究竟,斷的功德究竟圓滿,斷什麼功德呢?斷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全部斷掉,稱之為佛的究竟無住大涅槃。什麼叫做真如呢?不妄,就不是假的,就叫做真。不異名如,不會變的就叫做如。所以佛證的這個菩提涅槃永遠不會變,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假,絕對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真如。什麼叫做佛性呢?既然真如既不假又不變,說明它不壞不變,就叫做佛性。在凡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修行的過程中還是這樣的,成佛了以後還是這樣子,淪回到畜生還是這樣子,生到天上還是這樣子。

這個佛性不壞不變,這叫佛性。那麼佛把可能性已經變為真實性了,所以這裡佛性就是佛顯現出來的性,叫做佛性。庵摩羅識呢?就是我們常說的阿賴耶識,知道吧,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染的時候叫做阿賴耶,迷的時候叫阿賴耶;在淨的時候、在悟的時候就叫做庵摩羅。所以這庵摩羅識呢,就等於說能夠分別一切法而沒有染著。阿賴耶呢,能夠變現一切法,念念染著。所以這裡叫做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就叫做只有一個心,一心生二門嘛,我們這會兒生二門,生心真如門、心生滅門。這裡的一真就是指的空如來藏,沒有他物,只叫如來藏。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就是能夠洞照萬法而沒有分別,叫做大圓鏡智。

很蒼白,我們現在只能用我們凡夫妄想的語言進行闡述了別,你真要知道這七種境界就是一種境界的暢快淋漓、徹底明瞭,就得成佛。所以從這點來講,你不往極樂世界走你還往哪兒走嘛,在那兒這個見的快呀。你想到了極樂世界,菩提就是成立次方、無量次方的去快速增長,不增長都不行。到了極樂世界永遠再沒有生死,直至成佛,涅槃嘛。到了極樂世界,全體的讓你念法念僧,趨向真如。到了極樂世界,佛性自然顯現。就是這些功德,到了極樂世界就庵摩羅了,就沒有阿賴耶了。就是空如來藏,就是大圓鏡智呀,在這個大圓鏡智裡作一切萬法而沒有分別。就是你想到他方國土去供養佛,你也不會執著,為什麼?萬法清淨一如呀,大圓鏡智中的話,你不會到了琉璃世界覺得人家那兒好,比極樂世界強,就中午一頓飯的功夫去到那兒就不想回來了。在那兒就看見極樂世界、琉璃世界、娑婆世界一模一樣。你也不會害怕說,到了娑婆世界太苦了,一不小心墮到三途,我可不去。一模一樣,極樂娑婆還一樣,所以才乘願再來,沒有逼迫之苦了。所以叫大圓鏡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那麼這裡講到,你看阿難就開始抱怨了: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就是這七種果是不生不滅,從理上事上全部圓滿可得了。這是先讚佛的功德,下面話鋒一轉要開始怎麼樣呢?你看,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這是第一個,就是這個見呀,我們眼的這個見,耳的這個聽,總代表前六根吧,離開明暗動靜通塞等等,總代表六塵吧,它就畢竟沒有體可得了,就是找不著了。好比說六念識心離開現前的塵境本無所有,六念識心。猶如念心就是指,這裡講的也可以單一地理解為第六意識,離開這個前五塵落謝的影子就沒有所有了,意識離開法塵也沒有。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世尊你看,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就是世尊為什麼教我以這個畢竟會斷滅的法做為根本的修因而用,去求獲如來證的這七種不壞滅的聖果呢?這就阿難開始反問了。

既然這樣,再往下看。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他這裡說,如果離開這個明暗,如果離開這個明暗的話,那麼見性畢竟是空的呀,那麼見性離開塵沒有體,離開這個,這個念性,後面講到的說,如無前塵,念自性滅,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前塵的話,就是這個念,第六意識相續生滅不斷的這個念頭,它的這個自性也會滅,所以說識心離開塵了也沒有體。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這裡是阿難啊,指的是阿難自己,進退循環,微細推求,就是我進而思,退而想,反覆循環,百般推求。 怎麼樣呢?本來沒有一個我心之體,也沒有一個我心之處。前面不是尋求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的時候,到底都找不著這個心在哪裡,它的體為何,找不著心體,覓不到心處。那麼這裡將誰為本修之因去求無上覺道的?這就怪怨說,把所有的老賬都給搬出來了。

佛你既然前面講到這個心,也就是六根心,哪兒都找不著,說這個怎麼怎麼樣,說了半天,你已經這樣說,那麼你現在讓我以此為開始的這個因,去求無上的覺,怎麼可能呢?求不來呀。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你看,既然它已是生滅的了,你前面在十番顯見中不是講到了說,不動不染就是湛然而有嘛,湛然不壞嘛,對吧,超情離見就是精嘛,顯見無礙、顯見不分就是圓嘛,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不還就是常嘛。所以這裡湛精圓常四個字,就代表前面的十番顯見。十番顯見的時候你說這個見性是湛然精明、圓滿常住的,不會散失的,那可是這裡的這個見聞體的話,離明離暗就沒有見體了呀。那你一會兒說它是常住的,一會兒說它是生滅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佛前說後說不一樣,那我就可不可以認為你說的是戲論,叫我怎麼能相信如來是說誠實語的聖者呢?你看,咱們想一想,一旦翻臉不認人了,什麼話都敢說。一不如自己的意了,什麼話都敢說。這裡還說是說,惟垂大慈,開我蒙悋,惟願如來再垂大慈悲,開解我心中的這個蒙昧,這個愚見。可是問題是他現在起了懷疑了。我們常講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現在他這個疑情生起來,長養不起來了,他就懷疑說佛前後說的不搭界,騙人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就是把這個給弄錯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因為阿難這裡聽佛所說的,說離明離暗沒有見體,這是佛剛才講的法,離動離靜的話沒有聽的質量。但是他沒有明白佛說的什麼呢?佛說的攬成,就是這個去攬成所結的根,所打的這個結,它是離塵沒有結體,不是沒有根體。我不知道大家能聽得明白嗎?沒有結,就是這六根屬於六結,我們以為眼見色耳聽聲的時候,打結打在一起了,六根去領略外境了。那麼這個感覺出來的時候,它其實是煩惱,屬於結。這個煩惱這個結它是沒有體的,為什麼?離開明暗,它就沒有見的感覺了,這個感覺是錯的,煩惱。離開動靜,它就沒有聽的感覺了。但是這個感覺就是我們這裡的煩惱結,並不是所結的根,就是這個淨色根,之前的這個見精聞精嗅精的這個精,並不是這個,這個精是不會滅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根性。阿難這裡就把所起的這個結的體認為有生滅,就以為這個根的體也有生滅。他就錯在這兒。

大家也勸過別人信佛吧?也給講過因果輪迴吧?他咬定一個地方過不來了,你就把嘴皮子磨破了他過不來,為什麼?他就在那上面有一點詭辯。你比如說給他說因果吧,三世輪迴,善惡報應。他就說這輩子說善人招了惡果了,惡人繼續招福報,他就認為不行。他不從三世看,就這一世看,他咬定這個,你就拿他沒辦法。所以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你看這裡就這一點。所以大家要生大慶幸大歡喜想,我們沒有差這一點點。你差了那一點點,你今天坐不在這兒,你根本就不會皈依佛門,不會篤信三寶。這就整個是一大忽悠呀,你就認為佛門是忽悠的,是統治階級利用這個統治的,要不就是說這些宗教人士用來麻痹心靈的,洗腦的。就這一念生了,其他的念就生不起來了。

所以一樣的道理。阿難這裡就誤解佛意了,疑這根的性離開塵是斷滅的。那這個大家想想,我們如果再套一個說,比如說前面我們講到說整個一個空體,對吧,整個虛空廓然。那麼由於器皿的不一樣,就有了六種形狀。把這個器皿去掉以後,這個空體是一的,它還在空,不是說把六個器皿去掉以後,器皿裡面的空都沒有了。現在阿難就認為說,既然這樣,器皿在的時候,器皿有空體,那麼器皿除了,空體就沒了。他不以為說空體是整個一個,全部還在,他認為空體就滅了。可是佛就告訴說,這六個去掉是說空是一了,整個就是互用的是一個,而不是沒了呀。阿難現在就認為沒了。認為沒了,佛說有,他說沒,他認為佛說的也是沒了,他就這裡認為佛前後說的不搭界,就開始說佛不是真語者實語者,是妄語者了。就是這一段。所以佛又開始給他教訓了幾句,大家一起來今天把這段教訓完吧。就這一小段,從佛告阿難到當除汝疑,一起來。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好,就到這裡。今天沒有時間了,可是這段很重要。這段大家一定要對質自己。你看這裡講到的說,佛告阿難,你只知道好好地好學多聞,但是你沒有盡煩惱的諸漏,這漏就是煩惱的意思。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未盡諸漏呢?多聞就是他好憶念、受持、篤志、研習文義等等,這就是我們現在有時候學佛也會有這樣的誤區。不是不讓大家學佛學,就是不要學成佛學了。那這裡未盡諸漏的時候,就是因為他急於這個教法,就緩於心修了,心地上的修行。緩於心修了,這裡講到的說諸漏未盡。大家知道阿難在這裡只盡了一漏。一般在佛門裡有一個名詞叫做四漏。

四漏就叫諸漏,什麼四漏呢?第一個叫做見漏,就是三界的見惑,見解上的迷惑。第二個叫做欲漏。欲漏是指的我們欲界的這些煩惱,欲界散著的煩惱心。還有一個有漏,有無的有,有漏就是指的色界和無色界的這些煩惱。再一個就是無明漏,無明漏就是無明煩惱。等等,統歸叫做四漏。阿難這裡只斷了見漏,他斷了三界內的見惑,前面已經說了,得到初果了。那麼下面的欲漏、有漏、無明漏,他還尚且有待進一步的斷滅,所以這裡叫做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話嵌進去,真倒現前,實未能識。你看,還記得前面講過阿難說,說阿難你如同識藥方的人,說真藥現前的時候,你識不了了。

那麼我們就,假如我們現在把修行當成一個治病,佛法就是藥,煩惱就是病。現在是什麼呢?前面講阿難天天說食數寶,說了這麼多的道理,可是真正的讓他修行用根的時候,入的時候他入不進去,就是真藥現前的時候他不會下藥。這個相匹配的是什麼呢?我們這裡講的也是每個人的通病,跟不上。就是什麼呢,顛倒現前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在顛倒中。大家嘗試著去想想,什麼叫做真倒現前實未能識呢?就是說,如果說這個說食數寶,治病的人、會治的人藥現前他不能識,那麼我們想治病的人,真正顛倒現前你還識不得時候,能不能斷得了顛倒呢?能不能呀?你依然還是斷不了,它顯現出來了你還認不出來。

我看你們聽的有點懵,我打個比喻你們就知道了。每個人的通病就是跟不上,你比如說,我們說你顛倒,現在說你要斷煩惱斷顛倒,可是顛倒顯現出來了你還不知道。就比如說我們某一天去請教法師吧,哎呀我最近業障現前,煩惱得不行,然後就開始一樣一樣地擺,擺龍門陣說你的業障,說你的煩惱。那麼你當時你體悟到說,你給說的時候,所有的業障煩惱、你的傾訴都是業障煩惱,業障煩惱的正在進行時。就這個時候,就等於說顛倒現前了你認不出來,能明白吧?也有的時候我們真修行的時候,不管怎麼去用功,用功用的突然間退了,煩惱了,悔恨呀等等這些生起來的時候,就在那兒徒自地傷悲,又覺得功夫上不去,又覺得蹉跎了這些天沒好好,又覺得一個夏天打失了,最近懈怠了等等,就不斷地在那兒著急。這個時候跟前面的顛倒是一樣的顛倒,還是顛倒現前,但是我們就識不出顛倒。你識不了顛倒的時候,顛倒就繼續顛倒。

所以這裡阿難就是說,真倒現前,實未能識。這個水平就等於說,你會治病,可是真藥現前你認不出來,同一水平。識藥才能與病用藥,識病才能與病治病。你現在藥也認不得,就等於你病沒有認出來。大家知道吧,藥不會用,就等於你沒有識破病,病識不破,你決不會用藥,一樣的道理。這是一個水平,你不要把它分開了。所以前面講到說,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你不能識。這裡講到的,心中徒知顛倒所因,就是你知道顛倒煩惱是這麼生起來的,現在真倒現前,你識不出來,你還在顛倒中。所以大家對號入座一下吧,我覺得誰都逃不出去。這裡講到的說,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就是只恐怕你雖然有這個誠心,但仍然不能夠真正地信服。現在我誠以,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就是我現在以世俗中的事例,來驗證這個根性不滅,應該可以斷除你心中的疑惑了。就是我們馬上要現前世界中做兩個誰都明白誰都經歷的實驗,來告訴你這個根性永遠不滅。下面就有兩個非常妙的日常生活的經歷,佛把它引用出來,做了現場的實驗,而且還用到他的羅睺羅弟子,也就是他在家的兒子,給他做了一個配合,集中證根性不滅。第二個,引論證根性常住不壞。這兩個時間關係,我們就只能且聽下週分解了。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