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講)

好各位楞嚴法友,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今天是我們《楞嚴經》的第四十五講了。那麼現在看這個進度的話,可能要控制在六十講以內,原來我們想說有五十講,但是確實這個具體情況,講法你看也是要隨因緣,很多時候由事不由人,想著說五十講,但是五十講可能講不完了。那麼現在我們講法的這個進行度到了聖位的修證,就是講這個位次了,一個位一個位,這樣十行,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的往上講。當然我們上一次也給大家交待過了,確實講這個位次的時候,我們參考這些大祖師大德,乃至當代的這些大德法師們講法的時候,皆尊如此的原理。

一個就是說,確實這個還不能夠泛泛地談講,一旦泛泛開了,因為每一個位次都有它呈現的風景,那麼一旦泛泛談開了很可能就會什麼呢,錯位。畢竟我們是凡夫僧,那麼沒有這個登地的聖者的證量,而且就算登地了以後,真正論實修的話,也是一地二地都沒有這個,就是一地也說不了二地的事。

那我們有一個總的,就是說幾個主要點我們要了解一下。總的掌控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次第呀,它是邏輯次第,就是在我們現有的掌控的知識、語言表達內,它有這樣一個邏輯,說一地一地往上修,倍倍增進,位位殊勝。這樣的話,我們循著這個,是可以往上講的。

很可能在這個真正的修證次第中,從哪一位入,從哪一位起,或者說頓超哪一位,這是都有可能。可能在修這位的時候,把其他幾位連帶進去,也增進上了,都有可能的。這就是每個人的修證路緣法也都不一樣。想必諸佛菩薩,反正總之不管你是頓超、漸入等等,上次我們說了,就跟一百張紙,這是五十幾位就五十幾張紙一樣,你快速地一刀子切了,一張一張地撕,總歸這都得過,這個不會錯的。所以由此來講的說,我們從邏輯上來講,必須就是一位一位地往上修。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在聽的時候呀,大家確實有些概念我們要做出迅速的反應。什麼叫迅速呢?你比如什麼裡邊有一些需要我們方便領解的,什麼叫做觀智,什麼叫做真如,什麼叫做從體起用,攝用歸本,等等就是這些極其專業的術語呢,大家要有一個迅速的反應。其實並不是理解不了,而是我們沒有動心。文字它說是難,其實也不難,只要你動心,心跟進上來,就可以了。是這個樣子。

那麼這些名相上的這個約文簡式呢,前面的十信,我們不是講完十信位了嘛,這十信呢,如果按照起信,《大乘起信論》裡邊講的話,差不多要用這個十千劫,就是一萬劫的時間,十信位,圓教的十信位,修到這個位次,要一萬劫的時間差不多到這兒。所以大家想我們前面講的,我們說是用一節,差不多半節課就說完了,真正修呢,世界成住壞空一萬次,在這樣的大時空中,我們一生又一世的這樣地從初信到七信,斷了見思惑。那麼八信九信十信能夠斷這個界外,就是三界外的塵沙惑,而且能夠同時伏住這個四十一品無明。到了我們上一次,最後一次有講到哪裡?初住位,就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初住位可以到一百個國土去八相成道,示現作佛。就講到這個位次了。今天呢我們要開始,這不是叫做發心住,講到這裡了。大家找到了嗎?這一段我們已經讀完了。

今天我們開始講什麼呢?第二個叫做治地住。大家找到這句話: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找到了嗎?這裡講到的這個心中發明呢,還是說依著我們的真妙菩提心,進一步地發起真智慧,依此真智,所以這裡叫做心中發明。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菩提心的狀態呢,就像清淨皎潔的這個琉璃一樣。

那麼所謂的這個顯現出來的真實的智慧呢,就像這個你看這裡講到的內現精金,就像把這個黃金提煉了再提煉,提煉了再提煉,它的金度已經到了非常精準的這個純的地步了。所以這是一個比喻。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智慧一發,就用前面的十信,十信的十種妙心,不斷地去實踐、履行真如境界。從這一步趣向於後面的每一個地步,好比山界之間。

翻了一山又一山,越了一嶺又一嶺,中間有一個連起來,不斷地能夠從前引向後,在這個地步,這個位次,主要發生的這個功德,所以就叫做治地住。履以成地嘛,走著走著通了,向後開始通了,所以說後面的每一地都是由這一地依理起修,成後位之地,所以叫做治地住。再往下看,大家跟著啊。

心地涉知,俱得明瞭。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到了這個修行住的時候,就等於說不斷地進取嘛。那麼我們的這個始覺的智,就是我們修行不斷發深、深入的這個智慧,顯現的這個智慧,跟本覺的理,最究竟的這個真如理體,相互開始涉知了,感應了,交叉了,有銜接了,那麼這就叫心地涉知。涉知以後呢,俱得明瞭。怎麼叫做俱得明瞭啊?就是說以這個智照這個理,以這個理契這個智。什麼叫做智呢?我們能觀靈動的這個智慧,你現前你的這個智慧的顯現,到對跟這個真如的淨理,能夠顯現到什麼程度。這個時候就是以這個智能夠照,照就是什麼呢?既不執著,又非常分明。

你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麼以智照這個理的時候,就等於說這個智能夠掌控這個理了,這個智跟理它是並行的。由這個智能夠掌控這個理,由這個理來支撐這個智,相互鑒照,俱得明瞭,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就叫做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在這種情況下就能夠游到十方世界裡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行妙行,大作佛事,一切都沒有留難障礙,就是沒有障礙了,這樣的話就叫做修行住了。到這個地方的話,可以分身無數,遍十方塵剎,去上供養諸佛,下利益眾生,沒有障礙了。所以這裡講到的,你看前面的有一個願心住,是說他隨所願能夠游十方。

但是呢,這裡的這個修行住跟前面的願心住不同的是什麼呢?前面的願心呢,隨願是往任何一方,你想去哪兒就去到哪兒,一方又一方地去。這裡的修行住到了什麼地步呢?能夠分身無礙,遍入塵剎,就是同時能夠去到這兒,去到那兒,同時能去。這個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再往下看。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到這個地方,第四住的時候,所修的這個行就跟佛已經基本跟佛行相同了,所以這個時候比喻說,能夠受佛的真如氣分嘛,跟佛差不多一個鼻孔出氣了,那麼馬上就要生到佛家而為佛子了。生到佛家作佛子的時候,作的這個比喻是什麼呢?就好比我們輪迴中的人,人家是從解脫上講,淨法上講,我們現在是輪迴中的人。怎麼樣呢?輪迴到中陰身的時候不是趕緊自求同業,就是去投胎嘛,投胎的時候,你投胎的話,你找父母親,一定要跟自己的福報業緣差不多,一個是有共業,二一個福報差不多等量,這樣的話你才能投到他們家。

是不是?那麼這裡比喻說,到了生貴住的時候就跟我們說,中陰身的這個信息冥然相通,我們也等於說跟佛的氣分,就跟中陰身跟父母親的氣分一樣,有了共同之處,共業。當然這裡說,跟佛有了共修共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初托聖胎,入於如來種姓,就入到如來種姓了,叫做生貴住,生到貴族家裡了。誰家最貴呀?當然是佛家最貴。所以你看這裡就是,這個前面的比喻呀,比如說發心住,就像中陰身起了無明煩惱;那麼這個治地住就像中陰身造業;修行住就像中陰身持著造的業的種子,到處去找他下一輩子的投胎所在。那麼這裡既然叫做冥然相通,就是感應道交了。

所以我們生到佛家的這個到生貴住的這個地步,就等於像中陰身要投胎的這個時候一樣了,是這麼個意思,投到佛家了。但是我們不要搞錯了,為什麼呢?這裡是以染法來喻淨法,把淨法作染說。就比喻說我們去佛家,就等於說中陰身去父母家一樣,他是前因後果,到了這個地步必須要投胎這兒了。我們呢,也是修學如果到這一步,必須要生尊貴家了,生貴族了。因為什麼?因為你前面的初住、二住、三住都已經起了這個佛的想法,造了這個成佛的業,乃至要持著這個成佛的業,往佛家那兒生、投了,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叫做生貴住。好再往下看。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就是既然,游就是已經投胎,游,遊歷,遊歷到諸佛的這個正道的胎藏中了,那麼就一定會攬諸佛的權實二智以成自身。佛有權實智,實智就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權智就叫後得智,度化眾生。那麼這個時候就成為大覺法王的嫡系親了,嫡親了嘛,所以叫做親奉覺胤

這個比喻是什麼呢?就好比我們如胎已成,就像人道裡面我們中陰身投到胎裡面,逐漸成長了以後,人相已經具足了。這個時候,到這個地步也就是說,到了佛家以後,佛相差不多具足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叫做方便具足住。這個時候其實就等於說,依著這個修因的話,慢慢就自在無礙了,就像貴人處胎一樣安樂無懼無憂了。

那麼法身漸漸地證入,就像親奉覺胤一樣了,方便智慧慢慢地具足了,就像如胎已成了。方便智慧,我們的胎成了就是身形慢慢明朗了嘛。你說你投胎了,對,你這個胎,你這個胎長什麼樣子呢?這個樣子慢慢要初具規模了,就叫人相不缺了,所以叫做方便具足住。生到佛家裡,那麼成佛也有個佛的樣子呀,佛的樣子由什麼呢?根本智慧跟方便智慧組合而成。再往下看。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你看這裡這佛講法比喻,一浪一浪,非常嚴謹。你根本智等於說具足這個胎了,那麼方便的權巧智就外現你的容顏,你的容貌嘛。那麼你的容貌具足了,等於說攝化眾生的這個方便才具足了,所以說容貌如佛。那麼容貌如佛的話,這個權巧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我們佛的根本智慧上面,這個時候,內照佛的如來藏性,真如,所以就叫心相。他的心相,他的心的這個功夫,不但外化的這個緣法,心的功夫也跟佛一模一樣了,所以叫做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同佛一樣成了正知見了。

就跟我們說人在胎位之中呀,懷胎以後,七七四十九天以後,慢慢這個,就是這個意識呀,覺靈的靈性的這個,就像咱們現在能思能想的這個心相呀,慢慢就開始發揮得明顯了,一開始是暗鈍的。所以你看一個一個都是比喻,這叫做正心住了。好再往下看。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身心合成是什麼呢?就是表裡如一了。聖胎每日都在增長,時刻無間,不會有退了,就叫不退住。但是這裡的退跟十信位裡面的六信不是也叫做信不退嘛,有差別,為什麼呢?六信是指的信心不退;但是這裡的這個第七不退住叫做住道不退,修習住道因緣不會退了。所以你看前面的這個因緣說人相不缺,進一步心相亦同。既然這個外相內心完全相資,那麼一定會互作增上,所以才會日益增長,叫做不退住了。我們在講十住啊。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修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日益增長,日益增長的話,你一定是外在的度化眾生的功德越來越殊勝,內在的這個根本智慧越來越微妙。那麼這個時候會得一個什麼功德呢?十種身相一時具足。因為你度化眾生一定會有顯現呀,顯現你怎麼個顯現呢?

在《華嚴經》裡面講到,如來身有十身,十個身,像這個菩提身,法身,威勢身,這是從自己所證的境界上來講,代表根本智慧,實智。那麼還有一些,願身,願力所資的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福德身,這是為了度化眾生,為他所化的境界而現的身。還有這個相好莊嚴身和智身。你想想,相好莊嚴身是什麼呢?有報身有化身嘛。

那麼什麼叫智身呢?就是智慧,有自證有化他的智慧。各種顯現,所以這統歸不能離開真實根本智和權巧智,有時候是權巧智併用的。像比如說如來的身相好莊嚴,相好莊嚴這個身呢,既有權智,也有實智。報身的顯現就是真實智慧所顯現的;那麼這個報身在顯現,或者說顯現給別人、利益別人的時候,或者說化身去分身散影的時候,這就是權巧的智慧所顯現的。

因為你沒有真實的根本智慧,沒辦法莊嚴圓滿報身。那麼這個圓滿報身又為地上的菩薩去現,千百億化身為他方國土任何六道眾生去現,這都屬於相好莊嚴身,這必須有權智和實智同時圓滿了才有。那麼這個時候就叫做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已經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了。但是這個雖然具足了這個身,但是還不夠顯著,就像這個胎已經投胎了,圓滿了,也具足六根了,但是還沒有把他盡情隨心所欲地揮灑,就說六根的這個靈巧性還不夠,這個時候叫做童真住。再往下看。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既然你出胎了,就是入胎的時候胎裡面六根具足了嘛,那你生出來的時候胳膊腿都不能缺了呀,這個時候就定形了,缺了就不行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成為佛的嫡子了,真正是佛的親兒子了,親為佛子。咱們算佛的子嗎?算不算?倒是佛把我們當親子,我們可沒把佛當真爹。

我們現在還在三界,三界不要忘了是誰的親子?魔王的子孫,隨時準備造反的,每天都在造反。所以叫返朴歸真嘛,反六根這個攀緣,返還我們的一真如來藏性。所以真正到這個時候才叫做法王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了,名叫法王子住。為什麼呢?就是前面雖然游這個道胎,祖師們講的你看這比喻得多好,就是前面講的一系列就是你始終游在這個道胎,但是你並沒有出生,就是你還在胎裡邊,為這個道所局限。

一直到了這個法王子住的時候,就等於說你出生了,能夠得大自在了,能夠任運佛事了,成為佛的親子了,如世間的法王一樣。世間的法王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應化身的佛。比如說我們,現在包括我們出家人,為什麼老和尚值錢呢?他就覺得你可靠。年輕的他可能乘願再來的,可是他小的時候別人還不太器重他。老了以後,過了五十歲了,稍有知識了,具足這個法王的氣度了一樣的,這個時候才稱之為法王子住。再往下看第十。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十住到此為止。什麼叫做灌頂住呢?這裡是有一個比喻說表以成人。就是印度國君裡邊的大王,那麼以這個國家的大事要委任,分部分的職務給太子的時候,那麼一定會什麼呢,給他灌授王位。像如果有這個金輪王,就是轉輪王出世的時候,他的太子給灌的時候,就是由這個國師或者金輪王取四大海水,給這個太子灌頂,置在金瓶內,給他灌授頂水,授予這個輪王之職。那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彼剎利王世子長成。剎利王就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一國之君了。

你像我們現在沒有轉輪王出世了。所以是一國之君,他的兒子就叫世子,不叫太子了。世子給他授職位的時候,也是這樣地去給他灌頂。所以修到這個地步,就等於說佛來給他陳列灌頂,叫做灌頂住了。到這個地步呢,就好像稱之為佛的真正能夠有作用的兒子了,能夠替佛分擔法務了,就像太子替這個國王分擔國事一樣的。這是到此為止叫做十住。

那麼這個十住呢,為什麼叫做十住十位呢?其實這個十住位剛才講到的,到了灌頂住的時候就是已經生在佛家而為佛子了。經中也講到就是生法王家,安住在華屋裡邊了,華屋就是最尊貴的這個佛家嘛,佛的這個,比喻說佛所居的地方。那麼這個住有兩種意義。一個是什麼呢?堅固常住,堅固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就這個漸次修行中的前面的十信位呢,可以說是,比如說從圓別教來言,那麼前面別教的修的這個教法次第,就像這個鴻毛一樣,就像這個羽毛一樣很輕。那麼這裡修的這個十住呢,可以說是行呀念呀都能夠達到不退的一個穩重的地步了,所以叫做堅固。

第二個住的意思就是生住在佛家了。到這個地步已經生在法王之家,也是安住在華屋裡邊了,非同前面的漸次中講到說才能夠入門了,這已經入到佛家了。方生佛家,領佛家業。所以說這十住的位次呢,以從俗入真的這個方向居多,從俗入真。那麼後面的這十行位呢,就可以說依真涉俗了。就是開始要練就了本領,生在法王之家,那你怎麼體現成佛的路途呢?一定是度眾生為業。所以後面的這十行,就開始由真涉俗了,廣行六度,而行佛事,稱之為十行了。好我們把這個經本拿起來,大家讀一遍。十行十位,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好。這是講到的十行,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十行的首一個位次就是歡喜行。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這個歡喜從何而來呢?大家我們都能夠體悟到法喜充滿,但是你們發現了沒有,在這個法喜充滿上,有時候我們自己對一些法義的了悟,這種自,就等於說相似的一個自證境界,不如今天對別人生起了這個佛法的妙用的歡喜來得廣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就是我們說從凡夫的這種滿足感吧,這種法貪上來講,你很可能今天自己從經文裡面妙悟一點點,你自己坐在那兒了,覺得很歡喜,是吧。

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夠做一點利生事業,大家覺得非常受用的這個歡喜,要比前者要廣和大。這個特別是從我們的菩提心相續上來講。所以這裡為什麼講到說,能夠叫做歡喜行呢?既然已經灌頂受職了,就成了真佛子了。成了真佛子就具足了如來的無量的稱性功德嘛,這裡講到具足無量如來妙德,那麼就可以去十方隨順

什麼叫做十方隨順呢?而行佈施,於十方國土中隨順眾生所需,皆令滿足,心生歡喜,就是覺得我原來有這樣的一個妙用功德,能令一切眾生喜歡什麼我就給什麼。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叫歡喜行。因為什麼呢?前面講到八住的時候,八住不是說出生嘛,道胎,生到佛家了嘛;九住的時候漸漸長大了;十住的時候就給他授職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成佛子已,你看這講,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嘛。到了成佛子以後,那麼這一個菩薩位的話,他會學習諸佛本所修行,就是諸佛曾經怎麼修行,他特別喜歡學習憶念,佛真實怎麼修行的,他就開始依照這個而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廣行佈施,因為六度萬行以佈施為首嘛。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也講到說,這個地位的菩薩他能夠,由於他的願力故,能夠不生貧乏,就是財寶能夠無盡,他能夠行這個財施;乃至自己的這個色身也不惜;能夠行法施,說三世平等,所以這個菩薩叫做大施主。歡喜行的菩薩又叫做大施主,在六度裡邊,他以佈施為根本的特色。再往下看。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既然在這樣的歡喜的這樣的一種位次上,進一步開始什麼呢,持戒嚴謹了,同時持戒嚴謹,以這個戒德來感化眾生,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善能利益一切眾生。怎麼個利益法呢?就是用戒德,持戒的功德。大家知道,我們你看,給大家打個比方吧。咱們也不說持戒功德,早上給大家講法過來這裡,不是要坐地鐵嘛。

坐地鐵有時候也會不言而喻地碰到同修呀,或者說有一些素昧相識的人。那麼如果說我把珠子拿起來,很莊嚴地目不斜視地在這兒念佛,他跟你這個手耷拉在那兒,有時候站得累了還一條腿吊起來,那個相,他利益眾生就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啥也沒幹,你也不開口,你也不說話,就是你的這個身形色相,利益眾生就不一樣,真是這樣。

有一次我拿著珠子,或者過來的時候因為還想再準備一下,把這個經本法本拿起來再讀一遍,很忘我。別人看你的眼光就不一樣,為什麼?這個時候他會生起一種肅然起敬,一種親近感和這個皈依感,覺得說哎呀,你看這出家人確實如此。雖然世間人動不動就說,哎呀我等凡夫俗子,他不要求自己,但是要求出家人的時候他是有規格的。

那出家人以什麼呢,我們說佛弟子就是以戒德。這個時候戒德已經具備了,他感化眾生的話就不費吹灰之力了,你只管做好自己,這個時候就能外化眾生,利益眾生可以非常的周到。所以這裡才叫做說,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就是不去說,他自然就信了,那麼你不去行,他自然就化了,這就是由我們的戒德具備了以後,有這個感化的功德。所以第二個饒益行呢,是以持戒為根本,六度裡邊以持戒為根本。再往下看。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開始修什麼?忍辱,忍辱為他的最大特色,這一行的菩薩。自覺覺他的話,凡所有的辱罵呀,這個無根之謗,我們說的沒有由來地就誹謗你,或者沒有由來地就來打罵你,皆能夠歡喜忍受,沒有一點點違抗拒絕的這種心理,都能夠隨順歡喜,所以叫做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這是什麼意思呢?種類出生,前面講的十二類生還記得吧?在這十二類生中,在在出現,處處受生,他可以隨形十二類去度化眾生,廣行教化。窮未來際,就是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平等地能夠普入,窮未來際其實就是說整個時間的範疇內,叫做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就是在所有的世界中都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叫做無盡行。

你看什麼叫做無盡行呢?一個是生界,你所生的世界無盡,哪裡都去;再一個就是三世平等普入,十方通達;就是窮未來際,時間上來講。那麼這樣的話,等於說三世普入,十方通達,橫豎都沒有個盡頭,叫做無盡行。這無盡行開始修的就是什麼呢?精進勇猛了,勇猛精進地去修這個無盡行。再往下看。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到這個地方,即能夠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時候,自然而然能夠什麼呢?與一切眾生合其心而同其事。什麼叫做合其心同其事呢?我們菩薩裡面不是有這個四攝嘛,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就叫做一切合同。既然一切合同,就能夠隨類說法,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

什麼叫做得無差誤呢?完全能夠契機契理了,這個時候什麼根機來了,他就給講什麼教法,什麼教法來了,什麼教法宣講,他能夠整合什麼根機,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就是得無差誤了。到了這個地步的菩薩,告訴大家有什麼功夫啊?就是在這個註釋裡面講的,千難交攻,萬機並赴。什麼叫千難交攻呢?

所有的人來圍著你來問難,這是怎麼回事,這個怎麼解釋,師父給開示一下,沒有問題了;所有的這個事,故意給你製造一點難處,給你搞點是非來為難你,看你動不動心,不動心了。萬機並赴呢?任何根機來了他可以隨類度化,其心不擾,就是沒有擾亂了;所有的人來問的時候,其智不昏,就是他的智慧不會亂了,不會產生這個,這可怎麼辦呀,這怎麼答呀,我不知道呀,沒有了。就到這個地步了,所以叫做離癡亂行。到離癡亂行的時候,主要是以禪定為主,戒定慧嘛,你看。再往下看。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大家理解啊,這比如說,你把自己觀想成我是一個修行路上的菩薩,一步一步地往上行,到這個地步我能夠具足什麼功德,你就這麼聽。那麼到了善現行的這個功德是什麼意思呢?則於同中,佛法的理是不是一個理?對吧,成佛了以後是不是一個佛?法身嘛。那麼在這個時候,在這同一理中顯現群異之事相,就是一切的現像它可以各各不一樣,都可以顯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不但在這個事相上差異,而能在這個一一的差異事相上,各各能夠見到共同本有的這個理體。所以這個時候已經真俗互融,事理無礙了,叫做善現行。善現行的這個地步呀,前面可以說是從本起末吧,無癡亂行,不是可以隨緣去度化眾生,各類都能夠解嘛,對吧,這叫從本起末了。這個裡邊叫做什麼呢?同中現異,是從末起末了。

就比如說你示現成一個天人,那麼這個天人他很可能還有他自己有緣的這個眾生,他就可以再在這個天人為本的情況下再示現這個,給分享這個佛法,給度化眾生的時候,現這個異類群機。雖然這樣顯現各種異類的身形,但是同中現異,顯現群異,眾多的身中現一身,眾多的身中,其實還是這一身的這個本來的本身,所以叫做各各見同

是從事相上會,可以作這麼一個理解。所以善現善現,我們顧名思義,就是在這個地步的時候隨處顯現,從本起末,一末又能起末,但是末末皆在根本。這就等於說比前面的離癡亂行更進了一步,為什麼?因為這一行的時候呢,智慧,以智慧為根本。前面以禪定,這個時候以智慧為根本。那麼智慧為根本了以後,我們這是講的六度,大家聽過還有一個十度的說法吧?十度。六度萬行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那麼又從這個智慧中又能夠分辨出來四種方便,四種度吧,一個是方便,一個是願,一個是力,還有一個是智。所以《心經》裡面的無智亦無得的那個智,其實是十度裡面的最後一度。這個智跟前面的智,前面的智如果十度裡面的話,前面的智偏向於根本智,後面的這個第十的這個智呢,偏向於後得智。那好我們再往下看。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第七,無著行。如是乃至就是說,就是這樣以至於十方的虛空中都能夠滿足地、圓滿地現,就是顯現在這個微塵中,這是大中現小,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不但能夠大中現小,還能夠小中現大,微塵中能夠現十方世界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小相融,廣狹自在,事事不相留礙,叫做無著行了。你看剛才是事理無礙,這個時候事事無礙了,事事不相留礙了,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你看,種種現前的就是前面所有的這些妙行呢,全部都是第一波羅蜜多了。什麼叫做第一波羅蜜多呢?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到彼岸。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夠任運地度眾生,從此岸到彼岸沒有休息,才稱之為第一。因為到彼岸怎麼個到彼岸呢?不但自己到彼岸,讓一切眾生到彼岸。

那麼一切眾生到彼岸的同時,自己既不住此岸彼岸,也不住中間,這才叫真正的到彼岸,叫做第一波羅蜜多。不是說真正的到彼岸就從這兒到了那兒就歇著去了。你到了極樂世界估計你也不好意思歇著,都到那兒享福嘛,人家天天到處國土去度化眾生,接引人去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個人待在那兒吃現成的也不好意思。所以說這個真正的第一波羅蜜多,整個法界度眾生的事業,全體的千賢萬聖全部建立在第一波羅蜜多上,這叫究竟到彼岸,所以才叫做尊重行。為什麼叫尊重行呢?如世間一切最值得尊重之物,第一稀有,所以叫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就是說不斷地這樣實踐的這個圓融無礙的無邊妙行,那麼在這個地步的時候,到了第九善法行的時候,他會出現什麼功德呢?自己可以做主了,做什麼主呢?能夠,善能夠成立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的軌則,就是在這個地步你可以設一套教法,一套方便的次第,一套模式,都能夠什麼呢,能夠起到度化眾生,都能夠跟佛的軌則一模一樣,不相違背的,有了這個功德了。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就等於說什麼呢?助佛轉法輪,能夠教化眾生了。為什麼叫做成就諸佛十方軌則呢?就是他所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同歸至善,都皆是佛法,都誘導別人能夠入到佛法中,而不是違背佛法,退卻了信願行。所以到善法行的時候,這個力度就可以達到這個地步了。

尊重行是以願為根本,前面講的無著行是以方便,尊重行是以願,那麼善法行是以力為根本。這個時候有一種特別明顯的智慧叫軌生物解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製造一套軌則,然後讓一切的眾生聽了以後,由這個軌則入到佛的智慧中來。你們想想到了佛教傳到咱們中國以後,什麼軌則最符合這裡講到的這個善法行呢?什麼軌則?最明顯的是什麼呢?還是廟裡邊的叢林制度。

你看到每一個廟裡邊祖師們都,這個百丈立清規,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嘛。祖製裡面的每一條,叢林二十則讀過吧?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嘛,因果以明瞭為無過。那像這些話呢,它不是佛說的,對不對。那麼他要證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是到這個善法行的菩薩,他可以就是製定這麼一套說法,又不違佛的大原則,然後也不是說佛有過的表達,他能夠利用他的表達來表佛的表達,來度化眾生,這就叫做軌生物解智了。這個意思能明白吧?就可以說,等於說他可以製造一套獨立的體系,但是還沒有離開這個眾生度盡的原則。這叫做什麼呢?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就是一一諸行,一一就是指的前面的九種行法嘛,皆能夠自利利他的清淨無漏,相契於一真無為,就是清淨無為之心嘛。到這個時候呢,已經是非同於有為造作的功用了,因為這裡講到一句話叫做性本然故嘛,那就是說沒有刻意這個有為造作了。在這種情況下,其性本然,就是這樣的緣法,叫做真實行。真實行主要是以什麼呢?以這個智度,就是以智,會緣歸智,所有的緣法都歸到這個真實智中。法法皆真,行行皆真,所有的法都是歸真,所有的行都是歸真,名真實行。這是指的十行。

十行位裡邊大家剛才聽清楚了沒有,十度配這十行。依次為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方便,願,力,智,一共十度,配這十行。前面的這個十住的話,這不是有入聖胎,像一二三四是入聖胎,五六七八是長養聖胎,第九住是出胎,第十是灌頂王子了,都有次第。那麼這十行呢,就是以這十度來匹配的。下面我們就要進入到十迴向。迴向是什麼意思呀?大菩薩們,迴向是什麼意思?你們都修到這地步了,天天作迴向。迴向說白了就是發願的意思。所以為什麼信願行,信願行?我們現在就是,有時候真的是一天好多功德,由於不迴向,很可能把這個就是說沒有讓它成立次方倍倍增長,反而還萎縮了。迴向非常重要,你看十信十住十行之後,才是十迴向。迴向等於什麼呢?一攬子計劃呀。

極樂世界怎麼來的?就是法藏比丘迴向來的。所以說這個十迴向呢,前面一個十住是從俗入真。那麼到了十行的時候就是依真涉俗了,涉足到這個俗境中了,因為十行六度萬行都要去行嘛。十迴向的時候就是真俗圓融了,併駕等齊了,悲智等運了,到這個地步是以這個為根本了。那說明什麼呢?就是每一位每一願裡面都是有中道了。特別中道越來越明朗了,所以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所有的度眾生佛事向佛心,這個覺行圓滿了,所以叫做迴向,就發願,明這個中道的妙義越來越明朗了。

什麼叫做回佛事向佛心呢?就是前面的十大行的種種的做的這些六度萬行的事都叫佛事。回佛心就是迴向真如,迴向佛道,迴向眾生。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如就是我們的這顆心嘛,真如心嘛。所以這裡迴向有三處,就是要麼迴向眾生,要麼迴向佛道,要麼迴向真如,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這是從方便上羅列了這麼一個差別相。

因為你想嘛,前面的十行由於涉的俗心多了,你涉的俗心多了,就跟咱們修行一樣,你帶著這個弘法利生的心去弘的時候,往往就會俗了呀。那麼你沒有這個迴向的願力來就是等於說護駕你的這個行,你的這個行就會俗了。所以這個迴向就是等於說以願濟行。光有行沒有願,行就不究竟了,成了俗行了,不是真行了。這樣大家能理解了。好,那麼我們下面就開始要講到這個迴向十個位次。好大家再拿起法本,一起讀誦,一起來。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好,就到這裡,這是迴向十位。我們再來一位一位地看。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雖然這個說起來有些繞口,但是他這裡已經非常清晰了。你看,救度一切眾生,這是指的行上;那麼離眾生相迴向,這是指的心上。

這就是我們說的,《金剛經》裡面不是始終就在強調這個嘛。那麼這裡講到的說,你看還是提起阿難,是善男子,就是這個修行十行,前面十行位的善男子。那麼從初行到這個八行,剛才講的從初第一行到第八行不是世界現塵,第八不是這個現界現塵嘛,就是世界可以入塵,塵可以容納世界嘛,那麼已經滿足了這個,其實已經滿了這個神通的妙用了。

到第九行的時候已經能夠成就諸佛的這個行事的這個軌則了。到第十行的時候已經清淨無漏,一真無為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看這不是說滿足神通,成佛事已,就是指的前十行。到這種情況下怎麼呢?這個如來藏性的體用已經純潔精真了,已經就說這個十行已經具備了,就是超越了空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遠離了什麼呢?

你看,遠諸留患,遠離了界內外餘留之過患,三界內外餘留的過患。正當度眾生的時候,他就能夠滅除能度所度的這個相,不執著了。這叫做什麼呀?回無為心向於無上的涅槃之路。就是雖然在度眾生,他沒有一個度眾生的相,雖然沒有個度眾生的相,他還是一直在度化眾生,所以就叫做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救是什麼意思呢?救護眾生,救就是說讓他離苦嘛,護就是讓他得樂。因為前面剛才講的這十種行涉俗心太多了,所以這裡才要迴向這個涅槃解脫無為大涅槃之路,所以叫做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這是離相迴向。

第二個,不壞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這個就比較簡潔了,壞是什麼呢?壞就是上位的前面講的滅除度相,還記得,看到前面了嗎?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壞就是指的滅除。那麼可壞是什麼呢?就是指的上位的度相。既壞其可壞,那麼就三輪體空了,已經滅除了這個度眾生的壞相,那就說三輪體空了。一切都離開了,叫做諸離嘛,如果你守著這個離呢,還依然有壞。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全部遠離了,叫做不壞,所以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可壞的壞也給壞了,能離的離也給離了,這個時候才叫做什麼呢?不壞迴向。因為前面的這個滅除度相它是以空來壞有嘛,以空來壞這個有。那麼這一位的遠離諸離是什麼呢?以有來壞空了。以有壞空的話,空和有都壞了,這叫做什麼呢,真如了,因為都壞了以後,自然這個真如就顯現,就不可壞了,所以叫做不壞迴向。

比較繞口,其實就是說一切都滅盡,歸無所得的意思。歸到無所得的時候,無所得還能壞嗎?有得才有壞,是不是,有執著才有去除嘛。這個時候我已經沒有所得了,沒有這個執著了,那你還壞個什麼呢?沒壞可壞,是為不壞,所以叫做不壞迴向。再往下看。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本覺湛然就是說,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他的這個本覺心嘛,心佛,我們本有的覺性嘛,那麼這個時候,這個覺的境界已經跟諸佛的這個妙覺的法身已經等齊了,也就說明這個佛的因圓果滿了,究竟證得了。到了這個地步雖然究竟證得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你還在因中呀,你還在菩薩位上,所以你還得加功策進地去行佛所行。

雖然加功策進地行佛所行了,但是你這個沒有法不知道了,沒有理不明白了,所以叫做覺齊佛覺。覺齊佛覺了,可是你的位次還沒有到佛,那這個時候就我們說的,覺行圓滿了,覺到了這兒了,跟佛(齊),行沒圓滿,所以得加功用行,叫做什麼呢?這叫做什麼?等一切佛迴向,所有的加功用行的這個妙因全向於佛果,迴向於佛道。這個時候就真是說,走得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越走越得勁,越走越上道,這個時候就累也不嫌累了,熱也不嫌熱了,只管走,到這個地步了,叫做等佛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本覺的這個精真開發明瞭了,所有的這些覺呀、湛然呀、精明呀等等,都是形容的一個,我們的本有的如來藏性,妙覺明心。那麼既然開發明瞭了,所以說因地中,既開發明瞭了,你還在菩薩位嘛,那麼你因地心中所含的無邊的境界,跟佛果地上所現的無邊的剎土重疊了,到了這地步和合了,那麼就能夠什麼呢?一定能夠跟佛一樣,盡諸佛所行的一切境界。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叫做至一切處迴向,就是佛能到哪你能到哪。雖然你還在因地心中,但是佛果地的這個境界在你因地心中就所含了,叫做地如佛地。在這個層面所含了,那麼佛能到哪你就能到哪,所以叫做至一切處迴向。而且這個至一切處真的不是說跑著攆著到哪去,是什麼呢?不離本地,便至十方,這樣的至一切處。

我們能不能至一切處呢?能嗎?當然不能了,我們至一切處就得離本地呀。這不是馬上時間到了,你上廁所就得先在這兒休息十分鐘。好我們時間關係,休息一刻鐘後再回過來。阿彌陀佛!

好,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我們是第四十五講的下半場。那麼在此呢,我們已經把十迴向的前四迴向剛才已經貫完了,下面我們開始從第五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那麼我們還是在中途作一個提醒,所有的註釋《楞嚴經》的這些諸家註釋,全部無一例外都是把這位次放在圓教的視野下。

所以我們每學一個,就說每在思惟這個法義的時候,一定要基礎要打在圓教的基礎上,否則一個是跟平常我們所常規的這個十地,或者說這個四十二次位有差別,那麼你會覺得就是雲裡霧裡,說這是講到在哪兒啊?很簡單地舉個比喻,就是說下面的我們講到五十種陰魔。五十種陰魔不是修行路上會出問題嘛,那麼像這五十種陰魔像依照太虛大師所判,確實講《楞嚴經》真得開悟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留下來就是說值得大家所依止的這個註釋。太虛大師當時講的就是說,其實五十種陰魔呀,最容易出問題是在十信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圓教的話從初住開始就破無明,就證佛性了。

如果證到佛性,就是見佛性的時候,這個時候中道之理見到了,那麼就已經說無明開始破了,那麼所謂的這些魔境吧,這些或者什麼呢,到時候基本上就無可奈何了。所以從修行路上來講,就是在初信到十信,主要就是說三漸次嘛,三漸次的時候,這個時候出魔境,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看我們一直講到十迴向的時候,如果說依照通常的講法,到十迴向的時候還沒有登地,可是講到十迴向甚至十行的時候就動不動就與佛差不多了,或者說到了佛地了,等等這些。那就說明圓教的這個教法次第來講,它是又微細,非常微細,而且就是明朗了。這種微細就是說,感覺就是,就跟我們說的一個器皿吧,我們有的東西看見是粗製濫造的,對吧,那麼有些東西它是非常精微的,一看就是嘔心瀝血之作,圓教就有這種感覺。

就是盡管看上去外貌還是這個次第,還是這個名詞,可是你仔細一看,它真東西確實不一樣,名家手筆就不一樣,它在微細上顯現。所以我們在圓教的這個次第中就會生起這樣的一種感覺,否則你就說一地一地很可能差別就那麼一點點,跟佛甚至差別就那麼一點點。在跟佛的差別那麼一點點中,又分出來十位、二十位、三十位這樣的次第,所以說極其嚴謹了。

為什麼我們常說,籍教悟心,以心印教呢?就是我們印教的時候就是從這教法次第上,你一看你就知道它在哪裡在哪裡,能不能真俗圓融,或者你有沒有去分身散影的功夫,你分身散影能到幾百個國度,一百個還是一千個,初住一百個,二住一千個,都是這麼樣來看的。好那麼我們這裡講到的,從看第五。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這個時候,什麼叫世界,就是依報,如來呢,就是正報。世界、如來代表依報、正報,到這個地步會達到一個什麼狀態呢?相互涉入了。我們現在有情就是有情,無情就是無情。你想想在那個時候,能夠依報涉入正報,所以一一毛孔中,我們說毛孔中現寶王剎,能現無量的這個佛剎。如果說正報涉入依報,一一微塵內都有無量的如來在大轉法輪。

這就是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一多相攝,主伴交參,還沒有一點點的罣礙,這就叫做無盡功德藏迴向。為什麼呢?因為前面的兩位,前面的兩位迴向雖然是覺已經齊了佛的覺了,地已經如佛之地了,但是他還有什麼?有一個自他的分隔,依報和正報依然還是歷然的,依是依,正是正。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齊如來的是什麼呢?這個世界如來是怎麼相互涉入?就是自他不隔,依正無礙了。

你想依報和正報相融無礙的時候,這才是名中道迴向呀。你有依報正報,那還不是有兩邊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能夠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一切眾生心想中。那個時候人家依報正報統為一體呀,想變現依,就變現的依報,想速成正報,就顯現的正報,想給你變個什麼東西,就給你變個什麼東西,想知道你想什麼,即刻就知想什麼,就這樣。

在我們來講還想著說,想什麼的是靈動的是活的,不會動的是死的,人家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時候我也打妄想,你比如說昨天跟他們聊天說這杯子吧,你說杯子是個活的還是死的呢?是個有情呢還是無情呢?如果是無情,怎麼我們對個杯子,我能認得一個杯子,這是一種情呀。無情的話它是木頭的,啥也不知道,沒有感覺的呀,可是我們認得它是個杯子呀,這不是一種情嗎?

所以我們週遍法界的這個靈覺的妙性呀,用成情了,用成情還執著在我的色身之內了,所以它對於我來講它是死的。很可能在這個依正交融的聖人境界裡面,杯子只是死的嗎?如果是死的,怎麼地藏王菩薩能夠變成一個河呀、海呀、泉水呀、井呀,什麼都能變呢?那會兒就沒有活的死的這麼一說了,活死也交融在一起了,相互涉入了。

所以你說能夠說它是死的活的嗎?我們現在天天說東說西,說左說右,說世出世法,都是錯的;可是不說呢,又不知道是錯的。這就是佛弟子們過的糾結生活,取不得,舍不得。所有的教法就是這樣,所以佛也一會兒說我說了三藏十二部,不停地說,一會兒又說我一個字也沒說,誰說我說就是謗法。這裡講到的就是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再往下看。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這裡於同佛地就是已經同佛所證的真如實際理地了,到這個時候。那麼這個地,真如實際理地這個地中,佛證的這個果覺的地中,他有無盡的功德藏,你把這個功德藏證了,所證的到達這個地步的時候,可是你還在因位,那麼依著他果的這個真如藏,在你因位的時候它產生的因地的這個影響力、這個發揮力呀,它跟果地都一樣了。

所以這每一個因都是什麼呢?都是清淨,生清淨因,都不是有染著的,是清淨的,最無染的了,跟佛一樣,可是還在因地。依著這個清淨因不斷地發揮,進一步趨向,就會取得究竟涅槃的道果。所以叫做依因發揮,取涅槃道。這樣的話,會隨順著一個理,就可以成就許多事。理和事雖然是兩個名詞概念,但是體本來一體,正等無二的,能夠成就無上道果,所以叫做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這是就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你看,到這個時候真根是什麼呢?就是前面的隨順平等善根,那就等於眾生跟我是平等的無二的,就沒有眾生相我相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既已經成就的話,那麼就會等觀十方眾生跟我本來就是同一本覺的佛性,這就等於說回自向他了嘛,不鎖定自我了,一切眾生,剛才講的有情正報依報。那麼回自向他的時候我的這個性既然圓滿成就了,應當是所有眾生的這個性都能夠成就,不應該散落遺失掉一個眾生,這個時候就是大悲心起來了,隨順平等觀察一切眾生迴向。

到第八的時候呢,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這是第八迴向位了。前面不失眾生、不舍眾生就是即一切法,不離開一切法相。那麼皆我本性就是離一切相。前一位大家看到了嗎?十方眾生皆我本性。那麼既然是十方眾生,那就等於說我不能夠舍棄眾生,就是即一切法;皆我本性就是離一切相。而且在他的這個修行的地步的時候是會怎麼樣呢?他沒有這個空有的相對待的這種分別心。

他怎麼搞定這個空有的呢?就是不執著空不執著有呢?他於即一切法,就是在一切法中的時候,能夠同時離一切相;他在離一切相的時候,能夠即一切法。所以前面超有,此處斷空。因為你執著空的話,那麼他就用即一切法來拽著你,破你;你執著有的時候,他就用離一切相來破你,讓你不執著。所以正因為這是我們常說的雙照雙寂,遠離空有,空有二者皆無所著,所以名為真如相迴向。真如相迴向完了以後,再往下看。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你看這一層一層地剝,一層一層地剝,就跟禪宗裡面說最難脫的最難脫的最後貼身的衣服一樣,到這裡邊越來越細,真的所成就了這個如如平等的境界,就叫做真得所如。如果你說你,如果是說但怕你到不了這個境界,說你真的能夠到了這個境界的話,怎麼樣呢?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

這樣就是於十方法界都沒有障礙了,這個時候就能夠成就這個,怎麼說呢,身與意的自在的這個精進力,就像普賢菩薩彌滿法界之行願一樣。這就是說名為無縛解脫迴向,這個時候就沒有纏縛,也沒有解脫了。就等於是說,因為我們現在要修道不是要斷煩惱、得解脫嘛,那時候沒有這概念了,誰在纏著你呢?你解脫個啥呢?這不是咱們說一步的,這個是就我們這兒說誰在纏縛你,你解脫個啥,說這麼一句話容易,到這個地步,得到這地步。圓教的這地步啊,這叫做無縛解脫迴向。

最後一個: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終於快要登地了,這是最後一位了。這是為什麼呢?你看啊,性德圓成,法界量滅。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你還有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叫無量光無量壽。有量就是你還有一個法界,有法界就是有世界,有邊有際。這個法界你說無邊無際,它還是量,能遍入到多少塵剎中,它還是量,一跟多完全交融無礙,它還是量。你只要有,在此之前都沒有叫做圓成。所以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因為在第八迴向的時候,已經得了這個無著了嘛,得這個性德的全體,就是般若嘛。

第九的時候已經無縛了,沒有解縛,沒有束縛,得了這個性德了,就是解脫德了。那麼到這個時候呢,性德圓成了,體用俱遍了,就是隨便舉一色一香一塵一剎,全部是中道妙義了,一個毛孔、一個微塵都可以等真法界,無極圓淨,叫做法界量滅了,沒有法界的概念了。一有法界的概念,你肯定會說,這個世界跟那個世界交叉相無礙。雖然我們說無礙,它還是以礙入無礙的。這個時候一切都沒有這些了,就是根本不管不顧這些了,叫做法界無量迴向。到此為止稱之為十迴向。你看這成佛路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走了四個台階,大台階了,一共有五個多。

那下面要打個小斷,為什麼要打個小斷呢?因為不管我們從學教來講,或者我們現前講法來講,你看不斷地這麼說不斷地說,都糊了。咱們修行也是這樣的,到糊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呀?停滯了,就是這可怎麼辦呀,沒抓沒撓了,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是要加功用行了。所以為什麼你看道次第裡面,就是也有加行道,也有什麼加行位、通達位,等等這些都有,就是要再使點勁了。

如果你不使勁,你就在這個裡邊打轉,出不來,很可能就是雖然也在每天在這個究竟處在這樣,就跟轉在那兒,到了這個死角上一樣,始終地走,走不出來了,所以就需要加行。因為畢竟我們有平行有次第嘛,加行的情況下才能猛地一躍,就像鯉魚跳龍門一樣,又能夠大進大增。所以下面一段講的就是四個加行位,這一段還蠻有意思的,我們先把這個法本讀一遍,四加行位,一百三十八頁的最後一段,小本。找到了吧?一起來。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好,這就開始講到四加行位。剛才講什麼加行?就是加功用行。有時候我們要理解一下,就是有點那個乘勝追擊,趁熱打鐵,這樣一個速得進取,就是有點衝刺的意思,叫做加行。那麼這裡講到你看: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就是指的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什麼?第一心是什麼來著?幹慧,幹慧地。這叫做前面盡是清淨四十一心。到了這地步以後,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就是到這個地步,講到要進一步地要修加功用行之位,列了四個位次的妙圓加行。那跟大家講一下,這裡講到的妙圓加行就是有文章了,又要提到我們是立足於圓教的見解,就是起點非常高。

因為這兩層意思:一個,咱們整個這部經裡一直在講一個什麼主題呀?在講什麼主題?要得什麼?要圓通嘛,一直在講圓通呀,前面的是為圓通服務的,後面的是解釋圓通的。那麼雖然是加功用行,從始至終沒有離開圓通的妙性,所以這裡叫做妙圓加行。

另外一個,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我們一般說的《妙法蓮華經》,都是說的微妙嘛,不可思議。那麼這個時候因為它不可思議,就是指的圓教它既不是小教,也不是偏教,而是圓頓圓實圓滿之教;所立的加行,所以叫做妙圓加行。

那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有可比性了。因為這個四加行位其實是我們在聲聞乘,也就是天台教法下的藏教裡邊所用的最多。你們知道其實六即佛呀,最主要的是要表達圓教的完美,那麼這個加行位恰恰是從凡夫到聖者轉化中,就是剛開始設教設的在那個位次,藏教。

大家知道修藏教就是聲聞乘的時候,從凡入聖不是有位次嘛,從你發心開始,到初果的聖人,預流聖人,中間還有七個位次。這七個位次叫做七方便,七方便叫做什麼呢?前面三個叫做資糧位,後面四個叫做加行位。前面三個是什麼呢?就是咱們凡夫從開始修行,你禪坐、禪修,修五停心觀,對吧。五停心觀知道什麼吧?就是那個慈悲觀、不淨觀、因緣觀、界差別觀,(念佛觀),這叫做五停心觀,就是把我們凡夫躁動的這個心讓它停下來,可以粗淺地這麼理解。

慢慢地就開始修什麼呢?修念處,四念處。四念處開始,先開始一樣一樣地念,慢慢你功夫足了,就同時一念起來四個具足,叫做別相念處和總相念處。這三個位次,五停心、別相、總相,叫做三資糧位,也叫做外凡。

這個完了以後就開始進入什麼呢?暖、頂、忍、世第一,這叫做什麼?加行位,又叫四善根。暖就是像鑽木取火一樣,這個從有為法中慢慢向無為法走,從有漏的這個分別識中慢慢向無漏的智慧上走。那麼走著走著,這個時候就形容這個智慧快要開始著了,就像點火一樣,這個時候有一點鑽木取火不是溫度高了嘛,就叫暖。什麼叫做頂呢?

因為我們還有可能修著修著退呀,退的有可能還退到三途,退到地獄中。那麼這個頂就是說,我們修這個善根,修這個善法出世法,修到頂位的時候呢,還有可能退,但是在有可能退的情況的修行人中,到這兒是最高了,叫做頂。再往上修就是出世法,修出世法修到一定地步的時候能夠安忍得住,住在這裡邊,不會那個,就是輕易地不會有什麼境界的時候,這叫做忍了。

忍到最後一剎那心修到世第一,到世第一的時候就是所有三界中最高處了,修行空法,無漏法。最高處再有一剎那就要什麼呢?斷盡三界的見惑煩惱,怎麼樣呀?預入聖流,到了初果,就超凡入聖了。然後從初果開始再二果、三果、四果地修阿羅漢。這是聲聞乘裡面的這麼一個修行法。所以四加行位就是指的暖、忍、頂、世第一,又叫四善根。這個名詞概念主要是教法設在聲聞乘。

那為什麼在圓教法中這裡呢?藕益大師講到了,就是借藏教的名,但是不同藏教之義,所以叫做妙圓加行,不是真正地像藏教裡面那樣從凡夫開始入聖的加行。所以雖然還是暖、頂、忍、世第一的名相,但是境界可不是一樣的,大家不要搞錯了。你比如說世第一就是說登地之前第一位了,所有的十迴向菩薩位次中最稱第一的,叫做世第一。所以雖然是加行,質量可不一樣。

特別是在這個《指掌疏》裡邊,就是《楞嚴經指掌疏》裡面解釋的時候就是說,雖然也叫加行,但是淺深天壤之別了。所以特別標了叫做妙圓加行。他比喻了個比喻,就好比說我們都要去出行,要去登泰山了,但是一個是本國的一個平民,一個是本國的一個國王,那兩個人同時準備發心登泰山,但是你具辦的資糧,一樣都在具辦資糧,準備點乾糧,能準備的一樣嗎?不一樣呀,可能你想都想不到的,人家是最低水平了。

都不一樣,所以他就是說用資糧的時候,好像一個貧苦的人可能不過數金,就是有幾兩銀子,幾分金子而已,但是這個國王出去動不動就要千萬了,上千萬。起程的時候很可能這個人就拉著一匹馬,一隻毛驢,但是國王的話,那不知道要動用多少兵馬。所以他的這個加行質量不一樣。前面的所有的資糧叫做漸教,此處加行也是這樣的,有藏通別圓的這個區別,又叫四善根。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說,可能大家也沒怎麼涉及吧,我們講一下,因為祖師們也講到了。就是這個加行位呢,如果在唯識宗,《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就是這個宗派裡邊,專門講唯識的這個宗派裡面講到的,也把菩薩的階位分為五個階位,象《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裡邊都有講過,分為五個位次。怎麼五個位?一個是資糧位,一個是加行位,一個是通達位,一個是修習位,一個是究竟位。

那麼資糧位它就是,這裡就是純指的大乘教法,因為唯識宗是大乘,資糧位他是指的什麼呢?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做什麼呢?資糧位。那麼這個說完了以後就成了加行位,就是也是指的暖忍頂世第一這四位加行。但是他的這個加行位是怎麼說呢?加行位完了叫做通達位,通達位完了叫做這個修習位到究竟位。他的這個加行是什麼呢?就是說從十住十行十迴向開始,完了是什麼?十地,對不對?十地裡面的證入初地。

那麼我們從十迴向證入初地的時候分三個階段,你證入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一定有什麼?入心、住心和出心,出去嘛,到二地去,對吧。那麼證入初地的時候,剛一念證入進去了這叫入心,相對的在初地裡面持平的水平叫住心,那麼馬上要向二地進趣的時候叫做出心,出去了。他把這個證入初地的入心叫做通達位,叫做通達位,那麼從初心到十地完了叫做修習位,成佛了叫究竟位。

所以他的這個加行位是在證入初地之前,叫做四加行。也就是說,加行滿了以後再說通達,然後再去修習,十地他都稱之為修習位,修習,在修行的路上,叫修習位,成佛了叫究竟位。那說白的話,這裡的圓妙教法的話,比這個還要質量要高,雖然這裡它也是大乘教法了,所以我們這裡講到的這個四加行呢,大家要如是來理解。

再一個,為什麼這裡要設這個加行位呢?這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入道的要門,你想修道的入道一定要有加行。咱們現在修不修加行呢?怎麼不修呀,都得有加行。你三皈依的時候,再要加行的時候去幹什麼?對,受五戒。五戒再要加行的時候,在家的去求什麼?菩薩戒。這是從戒律上來講,這就叫加行。

從一個地位到另外一個地位你得再做點啥,就叫加行,所以叫做加功用行嘛。那為什麼這裡說,其實你看咱們前面講到的從十信到十住,也得要加行,十住到十行也得加行,十行到十迴向也得加行。為什麼在這裡從十迴向到十地的時候開出四加行呢?就是為了顯示後面的十地法非常尊貴殊勝,所以才特別在這裡設的加行位。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般的經裡面都講,登地之前都叫做賢位,賢惠的賢;登地之後才能叫做聖位。所以我們一般說這個修證功夫厲害,哎呀人家那是登地的菩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所以在十地之前設的這個加行位。

我們這一部經典裡面,你比如說從幹慧地起到此處,全部屬於什麼呢?聖位,其實都屬於聖位,入聖了。那麼聖位裡邊,前面的叫做什麼呢?賢中之聖。賢中之聖。這個四加行叫做什麼呢?聖中之賢,他沒到十地,可是已經在十迴向以後了,又叫聖中之賢。只有十地登地了以後叫做聖中之聖,聖中聖。所以這個特別在講加行之前跟大家講一下。那麼在《正脈疏》裡面也講到說,像這個位次裡邊,這個十信位修的是什麼呢?修的是信心。

十信位修信心呢,他是實際上是什麼呢?但只能夠圓滿他的信心。那麼三(賢)就是前面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修的什麼呢?解心,信解行證,修的是解心。但能夠盡其解心,就是圓滿他的解的這一步,真正意義上的,論究竟來講。那麼都不是真修。現在信解已經圓滿了,要入到真修了,所以在這裡加了加行位。十地才稱之為真修,大家想想圓教的教法多麼苛刻呀!總之這麼議論一番,作為我們這個理解的增上,也叫理解的加行吧,我們了解一下。後面我們就來邁入經文來看,這個特別有意思,大家要善於理解啊,來看。這是次成四種圓妙加行,就是剛才我們大概講的這個意思。下面來看。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這要盯死這些話啊。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為暖地。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即以佛覺用為己心。佛覺是什麼呢?因為加行位後面的是什麼?初地,對不對?那麼初地望佛來講他還在初地,望後來講他已經是最高果位了,從十迴向的最後一迴向他是不是最高果位?那麼這個時候呢,就是在這個十迴向,十迴向還等於說,雖然也破了十品無明,可是十地的十品無明他動都沒動,對不對,馬上在十地的時候才能破。所以在這個十迴向的無明之心中,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是以這個初地歡喜地的這個佛的覺性,初地歡喜地雖然還不是佛,但是一定有佛的味道,或者佛的境界了,他有多少境界算多少境界,在十迴向中他算究竟圓滿了,所以在十迴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以初地所證的這個覺作為他加功用行,拿過來作為他加功用行的這個因地的境界,以初地之覺為因地之心。

所以這樣來講的話,初地的這個覺悟都在我十迴向的這個無明心中具足了,因為我往那兒走,我先把那兒的風景拿過來,我要研究地往那兒走,不斷地在這研究中,就等於說入了你的研究中了,入了你的修行中了,對不對?這個時候就好比火已經在木中了。木中有沒有火?雖然點沒有點著,可是木是可以點火的呀,所以叫木中有火。就像無明,在我們十迴向中還具有無明,可是初地的這個智火已經在十迴向中開始起作用,就是開始深入進來了。那麼這個時候,深入進來了並沒有點著,在這種情況下等於說什麼呢?用這個十迴向的覺悟,因為十迴向的覺是用的初地的覺,對不對,把初地的覺也攬過來了,用十迴向的這個覺鑽障這個初地的無明,就障我證到初地的這個十迴向所具足的無明。

不斷地鑽不斷地鑽,雖然還沒有破,但是企圖把它給去掉。不斷地鑽鑽鑽的時候,怎麼樣呢?這個智慧之火雖然沒有出,將要出,無明的這個木雖然沒有燃,馬上要燃起來了,這個時候就叫做暖位了。聽明白了沒有?這是暖位,再往下講。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到頂地的時候是什麼呢?再不斷地加行,再不斷地加行呢,以自己的因心,前面是把初地的覺悟拿過來用了,這個時候是我修的這點功夫差不多向佛那兒去會了,所以就叫做以加行的因心成初地佛覺的這個所履之地,就是初地的境界。我把自己的因地之心不斷地向初地那兒會,向那兒靠,向那兒修,對不對,在這個時候呢,初地所證的涅槃就像虛空一樣,像虛空一樣。那麼十迴向位有沒有生死?我問一下,十迴向有沒有生死?有沒有?有,對,有。有什麼生死?變易生死,十迴向位所具足的變易生死就像一個生死的山一樣,你要從這個山上登登登,登得一直趨向於初地的那個虛空涅槃,對吧?

可是問題是這個時候還有一個什麼?下有微礙。就是雖然你登著山往虛空走,可是你的腳還在山腳上,就是山尖上,對不對?這個腳還在山尖上,有那麼一點掛靠,挨著那個山尖才能往虛空上走,沒徹底放開,這個時候就叫做下有微礙。下有微礙是什麼意思?若依非依。就是說身體已經入到這個初地的涅槃虛空中了,但是這個腳板還依戀在十迴向的變易生死山上,所以叫做若依。

有一點微礙,就是腳板還在這個山上,所以叫做若依;但是身體已經入了虛空了,叫做非依,我沒有靠你,要入到初地的涅槃覺悟上了。在這個時候,十迴向位的這個變易生死將要了卻了,還沒有了卻,差那麼一點點。那麼初地所顯的這個虛空涅槃馬上要證到了,還沒有證到,就剩那麼一點點。這個時候就叫做什麼呢?頂位了。就像我們要上到高山入虛空,但是腳跟還在山上,但是在山上的所有山的面積中在最頂位了,就叫做頂位。明白了啊。好再往下看。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再不斷地修,修修修修的時候,暖位是以什麼呢?以佛的覺為我的心來修。頂位是什麼呢?以我的心去攀攬佛的境在修。那麼這個時候呢,前面因為心和佛,我在,我心向佛,佛以我心,這是什麼呢?還是兩種相,對吧,前面第一種相就是佛即心,第二種是心即佛。

那麼佛和心還是有兩種相狀,那麼這個時候才能悟到即心即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為什麼呢?以佛的覺完全脗合了我的心,以我的心完全同步了佛的覺。在這種地步下,雖然心佛還是心是心佛是佛,但是因和果位已經打破了,不是有因有果了。因是我的心,對吧,果是佛的覺,因心果覺常在融為一處了,就在我的加功用行中不斷地這樣修行修行,顯現的是佛的業用,所以說在諸佛所行之處能夠觀照到我的心。

那麼在這個時候,就得到中道的妙義了,馬上要將證到,可是又未證到。馬上要證到又沒有證到的這個時候,只有自己心中明瞭,這個勁兒特別難受。你說想說嘛又說不出來,說糊塗嘛,自己心中又非常清楚,就在這個勁上呢,就像一個事忍在心裡面,既不想裝在心裡,又不能說出來,那只好這麼強忍著,這個時候就叫做忍地了。

快要爆破了,快要突破了,但是還在沒突破將要突破,又說不得又止不住,就這麼一種狀態。你們有沒有這種情景?至少相似的有吧?相似的就是比如說頭一天皈依的時候說,哎呀師父,法喜充滿呀。怎麼?今天我加持力特別大。說怎麼樣呢?說反正就是不可思議。這都是這種境界,他每一個低處到高處都會有這種境界,它是一個模式,所以這叫做忍位。好再往下看。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既然說在暖的時候,暖地的時候以佛的覺為我的心,這就是上有我的心的這個概念。數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有個數,你心裡有個數,就是你能夠夠得著,有個量就是有多少,那麼如果說數量,就是我們說有概念有執著。所以在暖地中還是有執著,為什麼?有自己心的數量,以佛覺為己心嘛。

在頂地中還是有數量,以己心成佛所履,也有在佛所履的數量,就是也有佛證的數量。那麼這兩者都為迷於中道的數量,暖地和頂地。在忍地中呢,心佛已經同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了,對不對?可是問題是還有一個佛和心的這一個概念數量。把這個也消滅掉的時候,到了世第一地的時候,所有的心也罷佛也罷,心即佛、佛即心也罷,即心即佛也罷,都沒有了,完全消卻了一個迷於中道的煩惱而覺悟中道的狀態,連迷和覺這兩者也沒有這個概念了,所以叫做迷覺中道,二無所目

到這個時候所有一切的數量都已經泯滅了,心佛雙泯了,中道的概念也絕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沒有證到初地,可是馬上就要入初地了,就叫做世第一,世間第一,在所有十地以前,初地以前所有的位次裡面,這個位次名為第一。這就叫做四加行。

大家發現了嗎?暖地就是我們常說的佛即心,頂地就心即佛,那麼忍地是即心即佛,世第一地是什麼?是什麼?對,非心非佛,一切的概念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阿彌陀佛,終於要登地了,十地十位了。這十地裡面就開始要契真如了,要露出來涅槃的味道了,就要依著中道來趨向於佛果了,再經十個位次就位登妙覺了。所以開始下面我們開始要講地了,我們先讀一下,大家先把法本拿起來,十地十位,一起來。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終於成佛了,至少讀到成佛了。這就是我們從皈依的那一剎那開始,最終的目標就到這兒,那麼這兒現在就是剩下最後的衝刺就是十地了。為什麼叫地呢?第一個,因為從位置來講。你看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個位置都不同,各各位置不同。就好像地本來是一樣的,因為一直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中,對不對,無修而修,無證而證。

但是這個位次還不能亂,就像地雖然是一樣的,但是山各有高低,所以從位置上來講叫做地。第二個為什麼叫登地呢?就因為它是從堅實,堅固的堅,真實的實,從堅實的意義上來講,這十地都是以真如法性為體,不動不壞。好比說地上能載這個山呀,這個五嶽三山,河流湖海等等這些,永遠不動不壞一樣的,所以叫做地。

第三個意思是什麼?生長的意思。由於有這個十地,萬物皆從地長,這十地能生一切善法,所以叫地。那之所以說四加行前面不是也叫做加行地嘛,也叫做什麼?我看叫做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也叫做地,跟這個為什麼不同呢?這個告訴大家,這個是有區別,為什麼呢?就是從四加行往地上而言,往上望,這叫做什麼呢?

行位越來越深,就是修行的位次越來越深了,所以叫做四加行地。那麼這十地是由上往下果位越來越勝,所以才叫地,所證的果位。一個是所行的這個加行越來越位次深,這裡是所證的果位越來越殊勝。所以雖然稱為地和地,不一樣的。好我們從第一個,還是歡喜地開始講起。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這裡有一個特別容易搞錯,叫做覺通如來,也就是說能覺的菩提智慧與佛完全等同,叫做覺通如來。不是有一個佛叫做覺通如來,這個有人就跟我說,問過就是說覺通如來為什麼在這裡出現。這裡是什麼呢?從這個十迴向的後心,一直修到這個四種妙緣的加行,這個時候就會把這個障初地,因為一地不是破一品無明嘛,那麼我們在初地的時候說明就還有十品無明,對不對,登一品破一品嘛。

由這個十迴向到四種加行以後,障初地的無明突然間頓破,頓破了以後登到初地的時候,就於這個大菩提性善得通達了,這個覺悟的智慧就跟如來一樣了。所以這個時候呢,不管他所覺的涅槃,所斷的智慧,就是這個證德、斷德吧,全部與佛等同了,所以叫做盡佛境界。就是跟佛一樣了,就是如同三世諸佛所應得的,我也得到了,三世一切眾生所本具的,我也證到了。在這種情況下,又慶幸自己,又慶幸諸佛菩薩,又慶幸一切眾生,非常歡喜,就叫做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什麼叫做異性,什麼叫做同性呢?就是說在登第之前,雖然斷無明已經斷了三十品無明瞭,但是他還是賢中之聖,還是賢聖,不是聖賢,所以叫做異生性。登到歡喜地以後是整個與佛的體同了,叫做同生性了。異生性,同生性。大家仔細理解一下這個異生性、同生性。

異生性,同生性,異生性就是九法界都是異,菩薩、聲聞、緣覺、辟支佛、這個六道等等,這不是異生嘛,有類別的嘛;只有入到佛了叫做同生性。這是一個概念大家了解。那麼到這裡以後呢,已經與佛同了,當然叫做同生性了。特別要說明一點的是,這個同是對誰說的?對異而說的同。那麼異是煩惱,這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定性的同,也是染污。

所以同也罷異也罷全部泯絕了,泯絕了異同,叫做離垢地,一切垢都離開了。所以大家了解這個異生性和同生性還是不一樣的。那可能有的稍微有一點點見解的人會反問,說這不是從開始就開了圓解了,都見了佛性了嘛,怎麼還在這裡還說又入到同生性了?這不一樣的,在圓解上還是有差別。你比如說一樣的,《法華經》裡面叫做開示悟入佛知見。

那麼開示悟入佛知見之後,他雖然都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是同的,開示悟入還是有異的,開就跟示不一樣,示就跟悟不一樣,悟就跟入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以什麼呢,以悟佛知見叫做異,入到什麼呢,入佛知見叫做同,所以才叫做異性入同。雖然從異到同,可是全部還在佛知見的層面,不是咱們真的說,從六道輪迴中入到這個三界外,從這個四聖,這個聲聞、緣覺、菩薩入到佛性中。

一開始就已經在佛知見中了,但是還有開示悟入的相對差別。這麼理解一下啊。你看講到這裡,為什麼說以教印心呢?你印心印的你到哪裡了,就這麼嚴謹的次第。你到哪了就是到哪了,沒到就是沒到,這個亂不了。再往下看。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這就是到了離垢了以後不是就清淨了嘛,清淨到一定的最極清淨的時候,自然這個光明就顯現了,就是我們的佛性本有的光明,所以叫做發光地。這個好理解。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就是你的這個光明熾盛,覺智圓滿了以後就像大火炬一樣,智慧之火嘛,能燒所有的無明煩惱之薪,所以叫做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一切的同異就是所有前面的同生性也罷,異生性也罷,一切泯滅的同生性異生性也罷,都不能到這個地方,格外又進了一層,叫做難勝地,極難勝地。為什麼呢?因為地上的智慧我們叫做同嘛,登地了以後的智慧不是叫做同性嘛,那麼登地之前的智慧叫做異性。

那麼這裡講到的初地的時候,智慧已經跟如來一樣了,覺通如來了,已滅掉了登地之前的異性。二地的時候又將同性也滅了。到此一切的同異所不能至,就是超越前位所有的功德了,叫做難勝地。跟前面的離垢地的差別是什麼呢?前面的離垢地只能夠泯滅同生性和異生性,到這裡不但能夠泯滅,還同時可以會通了,會通同生性和異生性了。這是一個差別。所以在這個時候,世出世間所有的智慧都不能及了,叫做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到現前地的時候,一切的凡情聖解全部消滅了。有為的功用到這個地步用到極致了,有為功用。那就剩下什麼呢?對,無為功用。就是到這兒你就不用踩油門了,自然而然油門的慣性還在呢,你就不用踩了,不用使一點力氣了。在這個時候不管是現象也罷,本體也罷,若逝若離,當體都是無為的真如,所以叫做性本清淨,完全顯露出來了,叫做現前地,顯現,現前了嘛。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既然現前了,法法都是真如了,那麼就已經窮盡了真如的邊際了。現前地了等於說這個真如方才顯露了,但是顯露了就等於說我們剛剛,哎呀剛剛買了一個非常喜歡的東西,到手了,但是你還沒有用它,還沒有熟呢。就跟買了一輛車一樣,屬於你了,保險也買了,車牌號也上了,已經具足了,這叫做現前了,這車屬於你了,但是你還沒有磨合,還有時候還不會開,你得不斷地去開。這個時候就叫遠行地了,等於說窮盡真如的真際理地了。到了遠行地了以後。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既然真如邊際了,完全遠行到究竟的時候,那麼大家想想,什麼叫做真如呢?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嘛。徹見一切法界的萬法了,都在我們全體一念心中了。再大的法界,一個微塵,一個毛端,都是真如,只有一心。全統攝在這一心中的時候,大家想想,還能不能有出這一心,入這一心呢?有沒有?沒有了,全在這一心中,如如不動,安住在其中了,這就叫做不動地了,沒進沒出了,不動了。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既然不動,如如不動了,他不是個死的呀,我們說了,不但要上乘佛道,還要下化眾生,還有隨緣的大用,去度化眾生。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法界,週遍法界,互相涉入,可以週遍,可以包容。這個時候就是要運用我們的智慧了,根本智和方便智,權智和實智,就叫做善慧。因為只有實智,只有根本智、沒有後得智的時候,智慧不圓滿;唯有後得智、不具根本智呢,你的後得智是假的。所以這個時候為什麼叫做善慧地呢?就是根本智、後得智全盤起用,非常微妙的這個度眾生事業啟征了,叫做善慧地。那麼到這個時候,大家來看。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以往,修習畢功,這又是一個里程碑,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就是說到這個地步,這些菩薩從初地到這個地步,雖然都是無功用行,從初地開始到這個地步,圓教來講都屬於無功用行了,可是還是要稱性來所起有一個具體的修行之功用,就是你還得幹,稱性所起的還得幹。

到這個地步以後,再沒有無功用修習了,也就是真正的是功成名就了。所以這個時候呢,功德圓滿就是大智大悲的功德全部圓滿了。從今以後,你看為什麼這裡,亦目此地名為修習位呢?到了這個善慧地,開始就是不再修了。不再修幹什麼呀?因為還有一地呢,不再修幹什麼?你要幹什麼呀?不論修,只論證了。就只管成佛了,就成佛了,我就啥也不幹,就想著成佛了,而且不要刻意地再修了,就成佛了。

就跟那個時候我記得我們那年非典,非典零三年嘛,還記得嗎?非典我們剛好那年去受戒,去莆田廣化寺去受戒,剛好零三年是我普陀山佛學院預科畢業的那一年,那麼最後一個月送我們出去受戒。受戒回來了,不能放假,因為非典呀。然後也不上課了,不學習了,天天不讓出去,就在這個佛學院禪林,那會兒叫佛學院禪林裡邊,普陀山佛學院。

也不讓你出去,也不讓你上課了,你們天天就一日三餐過堂,曬曬太陽,自己這個念念經,經行經行,等著畢業,就等著發畢業證,開畢業典禮了。那麼畢業典禮了,愛上哪上哪吧。那個時候的感覺我覺得,講到這兒了,跟這差不多,不論修只論證了。

所以到這個九地才叫做修習地了,到這裡叫做修習位了。最後什麼呢?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到了這個地的時候,叫做法雲地的時候十地了,登到十地了,完全沒有自利的感覺了。沒有自了還利什麼呀,純是利他,完全就是利他事業,這個時候才叫做慈悲的妙雲覆於眾生本有的涅槃性海,任運拔苦予樂,叫做法雲地。

就這麼講講吧,我們就這麼一聽,羨慕,滴一下鼻血,真正嘗也嘗不到。當然也要橫豎而論。如就豎來論的話,一地比一地深入,一地比一地增進,這是有次第嘛。如果作橫論的話,一地是一切地,一切地是一地。就好比十個大山,那麼雖然這個山就珠穆朗瑪峰最高,旁邊還有九個雪山,一個比一個高,但是這十個大山同在一個地球上,同一大地。所以橫論的話,每一地,地地都是十地;豎說的話,它有高低。這就是十地圓滿了。十地圓滿了,後面就要該開始什麼呢?入等覺了呀。可有意思了。

大家來看,什麼叫做等覺呢?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這是什麼意思呢?等覺是什麼意思?你們常聽到等覺,妙覺,說既然等了覺了,為什麼還不妙呢?對呀,已經跟佛一樣了,為什麼又不是佛,還是菩薩呢?既然菩薩嘛,又說跟佛一樣。等覺叫做什麼?又叫無間道。大家常看電影,不是有一個電影叫《無間道》嘛。

真正從修證上來講,這個成佛了就叫解脫道,解脫道前就叫無間道。無間道是什麼意思?已經把煩惱斷得沒有間隔了,就是智慧徹底打通了,沒有間隔,一點無名煩惱都沒有了,這個無漏的智慧叫做無間道。那麼無間道最後徹底斷惑證真了以後,就進入解脫道了。無間道是前一念的因,解脫道是後一念的果,所以無間道是因,解脫道是果,叫無間道,就叫等覺。等覺為什麼叫等覺?有點擦肩而過的意思。他跟佛的,就是跟佛的不一樣在哪裡?跟大家說啊,等覺就是說,佛是什麼呢,已經證到徹底的涅槃了,對吧。那麼徹底涅槃的話,他幹什麼呀?他幹什麼?還生三界,道觀雙流,他還會入到九法界來度化眾生,是不是?

所以說,如來證到這個涅槃法性了以後,又從法性逆法性流,逆涅槃流而出,同流到九界來度眾生,這是佛,從涅槃性入到九界來度眾生。那麼這個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是什麼呢?逆九界流,逆生死流,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逆生死流,順著法性流,至到涅槃的無上菩提。佛是從無上菩提要出來度眾生了;他呢,是度眾生度得積攢夠了,要入到涅槃了。

兩個,一個是從用歸體,菩薩從用歸體入法性了,佛是從體起用,度眾生了。佛往出走,菩薩往進入,一進一出在門檻之間,兩個人都是一個腳邁出來了,一個腳還留在原處,一個腳邁進去了,一個腳還在外邊。就在這個時候,相擦肩而過的時候,就在兩個人都在門檻上的時候,叫做等覺。你看這佛菩薩祖師爺們把這位次劃得多微妙,多合理呀,一點都不容你以凡濫聖,你就進去了進一半都不行,一隻腳在外邊,一隻腳在裡邊,還要給你劃這麼一個,這個有個先後,人說排名還有個先後呢,說這就叫等覺。

到這個時候就是真的是說,一個人出門,一個人進門,雖然說一內一外,但是出入雖異,體相等同了,因為都在門檻上,境界是一樣的,但是就是我是往出走了,資格老了,你才往進入,後輩,所以叫做等覺。那為什麼在這個境界,跟佛的境界一樣了還叫等覺呢?就是說,我們常說到什麼呢?就是說,從佛看他還是菩薩,從後面的看,就是不如他的看,往上看,已經位入佛了,跟佛是一樣的,但是從佛看他還是菩薩,所以叫做等覺,這個我們再了解一下。最後來看。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到這裡阿難,你看說到什麼呢?就是到這兒,已經證到等覺位以後會怎麼呢?已經從幹慧心是指的從這個第一位嘛,十信前的第一位不是幹慧位嘛,說從幹慧位一直到等覺,這個時候才能夠什麼呢,獲得金剛,佛的這個金剛觀的智慧,觀智,徹底把佛的這個金剛心。你看: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到了金剛心中,又得什麼呢?好像說而今邁步從頭越,到了幹慧地,到了等覺了。到了等覺以後到成佛,怎麼成呢?還有一個過程。

所以說解釋這句話呀,真是不一樣,當然我們罪過地講,把祖師們在這兒比喻,只有蕅益大師解釋得最為通透明朗,這名字位中真佛眼,確實是開了佛知見的人才能把這解釋的。你看這個話很蹩: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為什麼重重呢?從幹慧地已經修到等覺了,為什麼又來了一個金剛心中幹慧地呢?什麼意思啊?就是說證到等覺以後,還需要用等覺的這個金剛智慧怎麼樣呀?重新履歷所上來一切證過來的諸位次。什麼意思?就是到了這一地步,就是我們只管埋頭走,從幹慧地開始走,對不對。從幹慧地開始走,你只能說,就像我們掃雪一樣,上山,那就只能說我走的這兒的雪掃開了,我往上走,確實走的一直往上走,對不對。

可是問題你要知道,漫山遍野都是雪,有的你照顧不到。打個比方,相似的比喻啊:到了這個地步他不是說從頭再到了下面再往上走,重走一遍,而是在最高山頂不畏浮雲遮望眼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臨絕頂一攬眾山小了,就是哪哪有雪,用我金剛的這個觀智把所有沒掃的雪徹底給掃乾淨。大家理解啊,這時候才就是說所有的見思塵沙無明,一切的習氣種子蕩盡無餘,才叫做成佛了。你看這個位次准不准。所以這裡說,從幹慧地修到這個等覺,那麼到了等覺以後又得到一個金剛心中初幹慧地,還得由這個初幹慧地再掃一遍,重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加行、十地以後,才能夠方盡妙覺而成無上道。阿彌陀佛,終於成佛了。

你看這個,所以這裡講到的叫做什麼?如是重重,單復十二,就是什麼呢?從剛開始的當真的幹慧地開始,一直修到妙覺,這是一共十二個位次嘛,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暖,頂,忍,世第一,十地,等覺,妙覺,一共十二個位次。從開始修一直到這兒終於證全了,叫做單十二。證到等覺了再重新把它捋一遍,叫做復十二。

所以捋的時候就等於說,從金剛心中幹慧,金剛心中十信,金剛心中十住,金剛心中十地,金剛心中之金剛後心。金剛心捋完了,徹底完了,所有習氣蕩盡了,馬上要成佛了,叫金剛後心。再下一念,覺行圓滿,獨步三界了,人中人,聖中聖。你看我們講到這兒,這都講了八卷了才講到終於成佛了,至少我們口說成佛了。這個時候呢,無明,正智,無明永盡,正智無餘了,終於徹證本來的心性,稱之為妙覺,妙覺現前了。所以下面就講到,我們這裡讀了嗎?是種種地。

那好吧,今天時間關係,就我們也建立一個好的緣起,以成佛為最後的這個法務圓滿今天,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也講的,我覺得大家今天聽得還算清晰吧,能夠不犯糊塗,雖然偶爾有幾聲呼嚕聲,但是還是可以的。因為我有時候講的時候也會有感覺,其實能夠這樣流暢地貫下來真是不容易了,因為確實經文太艱澀了,我們凡夫的心很難會得上去。好,那我們來一起迴向,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