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楞嚴同修道友們,大家上午吉祥,阿彌陀佛!凡事都是一步一步地來,包括我們修行也是。從理上來講,大家明瞭了學習一遍,在事上來講,還得日積月累地去修,正所謂理上可以頓悟,事上還要漸修,就是從行為上。所以說也不知道大家聽這個楞嚴法義聽得怎麼樣。能聽得怎麼樣啊?怎麼個好法呀我也不知道。真的高興。如來密因首楞嚴大定裡面沒有高興不高興,高興也不對,不高興也不對。確確實實,其實也不是說我講得有多麼的好,引人入勝,也不是說諸位就是比別人也聽得多麼的對,高興。一切皆是什麼呢?因緣,就是因緣,因緣在,我們就非常的相應,一次又一次地往前走,一塊兒來學來修。因緣不在了,那就是可能咱們就講圓滿了。那就再進行下一次的因緣,反正是一輩子就是因和緣的碰撞,不斷地現行,僅此而已。那麼如果我說我們把這個《楞嚴經》學習來比作成佛之道的話,在此之前上兩大段的經文,就是征心和顯見。這個確確實實由於智慧不夠,我在備課的時候都非常的艱辛,這就是沒有熏習的夠。那麼講完了七處征心和十番顯見可以說是見道,記住我們在講見道、修道和證道,基本上是這三大塊。那麼見道裡面的主幹部分我們已經差不多學習完了,這些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功德圓滿了。因為征心和顯見這兩部分來講,基本上《楞嚴經》,一般學習楞嚴,特別是禪宗裡的這些師父大德們,就是最看重的就是這兩個部分,因為它直接接地氣往開挑。那麼今天我們宣講的部分恰恰是點睛之筆,就是見道部分的最後一個結尾總結。前面都屬於帶妄顯真,就是上次給大家講的,雖然是無限度地接近,可是它還是一個,這是一個怎麼說呢,平行,沒有進入。今天我們講的內容叫做剖妄出真,解剖的剖,就是剖開這個妄想到底怎麼個妄想,把妄想窺破,真性就現前,這是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內容。所以今天的內容呢,但是它很一目瞭然,但是我們在領悟上面,大家還得微細處仔細琢磨琢磨。首先我們來看經文,大家拿起,阿難白佛言這裡,一直讀到眾生同分妄見。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好,這段話裡邊,我們一會兒聽的時候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微密觀照」,二一個是「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再就是說這兩種妄見,「別業妄見」、「同分妄見」。我們來一起看。還記得前面十番顯見的時候,講到最後的時候落了一個尾巴,就是講到見性只講了什麼呢?非自然非因緣,還記得那個內容嗎?非自然非因緣佛已經說明破斥,但是就這個和合與不和合,佛沒有並把它拿出來細講。本該是怎麼樣呢,你明白了非因緣非自然,那麼和合不和合同屬戲論,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一派的,以點帶面、亦復如是就可以了,所以這裡佛沒有講。阿難他就開不了這個竅,不能夠例同,就是打比方舉一反三,他就,說到這裡,那兒說了這兒沒說,他就搞不清楚了,所以還是不明白這個,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大家想,你有一個和合和不和合,那就說明你,怎麼講呢,沒有悟到如來藏的這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還記得這個道理嗎?在這個道理裡邊,哪裡有一個因緣不因緣,自然不自然,都沒有。和合不和合,非和合這個也同樣是一種戲論。可是阿難這裡又到這個地方他不明白這個隨緣和不變、不變隨緣的這個永恆之義,何況世尊後面又講到「見見非見」。還記得這句話嗎?「見見非見」,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那麼這樣的表達更加增重了他心中的迷悶了,你看,又受不了了,越想越不對了,這裡講到唯願佛陀弘慈施大慧目。你看,佈施他這個慧眼,大智慧的這個正眼嘛,眼藏嘛,我們常說眼藏。也就是佈施他這個指月之指,令見所指之月。開示我等不悟眾生,令這個本覺真心盡早復明。你看,「覺心明淨」,在說這個話的時候又開始哭鼻子了,「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等著如來講呢。那麼這個時候呢,「爾時世尊,憐憫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這裡有一個「大陀羅尼」看到了嗎?這是一句。第二個,「諸三摩提」,二一句。第三個,「妙修行路」。

那麼這個時候要敷演大陀羅尼是個什麼意思呢?我們聽過這個詞,也在經文裡面常讀,甚至有的經在經題裡面就是有陀羅尼經。什麼叫做陀羅尼呢?一般我們往往陀羅尼誤會,有一種比較狹隘的理解是什麼呢,就是說一定是咒,對吧。基本上我們在,確確實實這個沒錯,但是這裡更確切地講,它是一種境界,一種顯現,一種恆常不變之永恆之定,三昧,陀羅尼門呀,陀羅尼門就是入三昧之門。所以說持咒它也是為了顯現,我們持密咒,身口意三業執持這個咒法也是為了顯現這種陀羅尼境。所以說在這個漢語裡邊,把陀羅尼翻譯為叫做總持。這個總的來說的總,執持名號的持,總持法,意思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以一法持一切法,以一義持一切義。我就又想起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咒語,一句名號就是一個咒語,最短的咒語。那麼這裡大陀羅尼就是整個法界的大總相,所有法門的根本。大家聽這個法義的時候,你還會聯想到咱們上個學期開始初講的時候講的那個首楞嚴嗎,還講如來密因嗎,就是所有的就是在描繪這個總持根本法之大定,大陀羅尼,又要講這個。為什麼這裡講一個,我們先透露個消息,就是因為後面的開始這個剖妄顯真以後呢,再後面我們講的經文,從下一星期開始講什麼呢?講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產生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整個其實就是我們所有凡夫每天的生活狀態感覺法界,佛門裡面叫做十八界,我們說俗了就是我們活著的感覺,我們所經的所見的,說外在的世界來講,它就是明暗色空,一一所有的萬法都是什麼呢,都是如來藏的顯現,也是以如來藏為本體,都是我們不斷地給大家一路講來什麼叫做性。萬法都是性的顯現,都是性的本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什麼叫做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呢?一法就是萬法的代表,上次給大家講阿彌陀佛,這就叫大陀羅尼。我不知道諸位如果你參加過我們常說的佛事活動,大家參加過嗎?有放焰口有嗎?放焰口看到啊,我這也沒有香,剛才拈香的時候。這個大主法的這個上座金剛法師,那麼拈一瓣香在這說,說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可能你們有些不知道聽過這樣的話嗎,就這瓣香你說它是從天降還是從地生,就這一瓣香,就一個小木棍。或者我們上香的時候拈一炷香,為什麼說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為什麼說這個爐香乍熱法界蒙熏呢?這裡還說,奪山河之秀麗,超日月之光華。就是這些法義,非常優美的文字,這是蘇東坡寫的瑜伽焰口嘛。那在裡邊他就說,就這一瓣香,收來在一微塵,散去普熏法界,就這一個法,就是這裡拈一塊香,就拈起來一支香,就可以代表整個大陀羅尼,能理解吧,就是這個意思。特別是焰口裡邊真的名詞非常優美,他說到說這個塵塵剎剎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又說這個拈起珊瑚枝上月,光明炯炯照無窮。都是講的這個現前的這個定境,萬法的本來,圍繞這個說一千道一萬,一部《楞嚴經》就圍繞這個,就讓你見這個、修這個、證這個。但是它的這個操作上面來講,跟一般的不一樣,我們下面要講,所以這裡叫做陀羅尼。如果講到你這看萬法都是一個大陀羅尼總持法門。那我們大家在座的設想一下,假如果說我們開悟了,你現在咵地開悟了啊,如果你悟了,你就假裝一下吧,如果悟了,悟後的話有改變什麼嗎?有改變嗎?沒有改變他算什麼開悟呀,明明前頭沒有開後面有開了呀,可是開悟以後還是這個,依然是這個,那到底這是悟還是沒悟呢,現前一切萬法依然如故,本來面目。那我們所做的改變在哪裡呢?這也是說不得,反正從來如此,必定如此,你就悟去吧。一般的陀羅尼呢,有多字陀羅尼,有少字陀羅尼,有一字陀羅尼。多字陀羅尼比如後面我們的《楞嚴神咒》,或者說有《百字明》等等這些,這是字數多嘛。少字的話就比如說,《大悲咒》這也算多字了,少字的就是比如說《六字大明咒》,《金剛薩埵心咒》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少字的,幾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字陀羅尼,我們都看這口字過來是什麼呢,牛,那叫吽,有時候讀唵嘛呢叭咪吽,吽也是一個一字,或者說唵,口字過來個奄,這也是一字陀羅尼這叫。那麼這裡佛要給阿難敷演大陀羅尼都不屬於這幾種陀羅尼,屬於什麼陀羅尼呢?屬於無字陀羅尼,就沒有字的,無字,一切法之根本,沒有一個字。大家領會這個,什麼叫無字而是陀羅尼,萬法的根本都不消說,不能說,它就是。從這個依照。

如果我們依照著《楞嚴經》來理解這個大陀羅尼的話,從因來講就是如來密因,我們在經題的時候給大家講,就是眾生本具的這個不生滅的這個性,如來密因。從果上來講就是得了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可以總持百千三昧,所有的三昧匯總處就是首楞嚴,究竟堅固嘛。從因果合起來講,就是我們自性天然本具的這個大定大總持。這就是佛又將敷演這個大陀羅尼。大家認真地從佛的這個金口宣說的法義,匯成我們此土來講的文字般若,就是這個甚深的經典文義。這個文就是這樣的文,可能我們聽起來覺得艱澀,這個義你要從文上面來往開散義,從義上面來往上會文。只有這樣理解,一定要跟進上來。

如果說依這個大陀羅尼來修的話,為什麼說百千三昧都在這裡呢?你看比如說我們說有眼根嘛,後邊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吧,你從眼根來修,就是眼根三昧。你從意根來觀,就是意根三昧。你從外界的色塵,或者我意識所對的法塵,乃至眼識、意識、後面的五十二圓通,全部是就地取材,就是從哪個口進的,但是進去的全是三昧,你從哪個口進的,以什麼起悟的,那就是什麼三昧,百千萬三昧。所以各位你就可以來聽經聞法,天天這樣什麼也不幹,忘我了,不知有生不知有逝,那就是聽經三昧,我這個到處去顛顛兒去講,管他有人聽沒有,聽得懂沒有,就自己去講,這就是講法三昧,都能入呀。就百千三昧全在這個大陀羅尼首楞嚴三昧,這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樣的話才這裡說叫做什麼呢?這裡有一個叫做「諸三摩提」,看到了嗎?就是雖然如此之多,無非是從起修你都沒有離開這個大定,全體的大定就是你正在修的這個過程,這就叫做性修不二,現前的首楞嚴三昧。如果是這樣的話,十方如來一門超出的路就是這個路子,就是這麼個路子,所以這裡叫做什麼呢?叫做這個「妙修行路」,妙呀,其他的修法涉及不到這樣,不妙,是這樣的。那麼再往下看,這個佛將要敷演大陀羅尼妙三摩提修行路的時候,首先他就告訴阿難了,說你雖然強記,就是說你能記東西,那也會障道的。所以這裡就是阿難,「汝雖強記。但益多聞」。唯一的好處就是你聽得多。「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所以才說: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為什麼這裡一語點出這個阿難呢,他是雖聞法但是不觀心。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雖然你們也是來聞法的,有沒有觀心呢?反觀自己的心呀,如果你真實的,這個我剛才講的為什麼苦還要拿出來時間,一會兒就得想起來我的心是怎麼樣的,得管得住,這個是很累的,每天你都是跟如臨大敵一樣。真正你用過功夫,二十四小時心力不一樣,很可能突然間止了靜了,一個人坐在禪房裡面看著佛像,哎呦有點相似的好的感覺出來了。可是你困的時候想睡覺,或者晨起的時候不想起,你這個時候嘩的能把心馬上鎖定起來麼?就是想起不想起的這股懶惰勁兒你都把它拋在一邊,直接契入到現前我們的心境上來,能不能呢?不想起的心就是心呀。所以從這上面呢,我們一定要觀心,如果不觀心就不能通達這個妙修行路諸三摩提。全修都在這個大陀羅尼,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沒有微密觀照,大家記住這個詞:微密觀照。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微密觀照分析得明瞭了,大家的修行就會進步。我們的念念的這個,這種對法的遠離或者沒有感覺不相應的時候,就是因為沒有微密觀照。什麼叫做微呢?就是你離得遠了,大家心跟起來,為什麼說離得遠了,就我們的心跟這個道離得遠了,如果你靠的近了,這就叫微呀。什麼叫做密呢?密就是有隔斷了,你看我們一般在講一個人修行功夫用的,的的的時候就是密密綿綿,始終他是不隔斷的。就在這個上面這樣用,也就是說跟這個現前圓滿、真實、現成的首楞嚴定境你不能夠相應。不微不密就是我們在紅塵的粗重的神識飛揚中就是一個常態,沒有微密,不能夠相應你決定會橫生是非分別。所以有時候我們對這個法呀,似乎看到一句法義特別相應,宿世的這個因緣顯現了,哎呀覺得就是這個,應該是這個,快了,哎呀前所未有的這個感覺起來了,這就是快了快了,就是這個。那參禪的人就是這樣啊,就是這個密密綿綿用功不斷,念茲在茲。就在這個事上纏著,纏繞著它,這就叫微密。不是說你突然來了一會兒感覺,過一會兒就跟拍拍手說就忘了。很多時候,咱們大家想你這輩子學佛,你宿世是修行過的,如果你碰對了,因緣一到,那開悟都有可能呀,就是因和緣一碰碰對了,就開了,那麼如果你錯過了也就錯過了。所以說微密觀照的功用在哪裡呢?你始終在這個上面,它因緣一到你始終,就是機會永遠給有準備的人。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微密觀照,時刻準備著,是這麼個意思。當然,大家也對微密觀照,你也不敢就自己以為說我這會兒就微密觀照來了。有時候我們的心是粗的,神識是飛揚的,稍微有點感覺這就以為是觀照,不是的。再有的時候,或者說出去參學,在大眾中或者坐在這兒聽法,突然生起一種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就以為。這也不是這種啊,或者哪一世有這個修不動業的種子,修不動業的種子現行了,貌似到了一種自以為感受的定境,這都不對。千萬不要以為,乃至自己在這兒出來的時候,還下意識的覺得高興的不得了,以為自己到了別人所不到之處,等等這都不屬於微密觀照,不要錯誤認知了。有的時候錯認消息也是很麻煩。那麼這個微密觀照如果再來講,我們聽禪門裡面有一個詞兒叫做參究。聽過吧?參禪人就參究呀,參究就是提起心念,從這個粗的五蘊六塵向微的真如本性靠近,這就是微,那麼究就是密,咬著一句話頭,如果不參個究竟就絕不罷休。這就是參究,就是微密,微密觀照。

但是我們還要再往上講一層,就是既然我們這裡是這個大陀羅尼,不是一般的陀羅尼,它的這個境界還跟前邊講的這個要有所隔別,在法義上,為什麼呢?要提升,就是說我們剛才講到這個微密觀照的心勁啊,它還是一個進度,是一個過程。那麼這裡的大陀羅尼你要會到什麼呢,它是沒有使勁這麼一說的,你不能使勁,使勁就不行,它是現成的。所以說這種微密的這種屬性啊,它是可以講是一種不觀的觀,不照的照,無照之照,不觀之觀,是完全的一種不需要。你想我們參究的時候,它是一個方便,可是你要全情的使力量,但一旦你入到這個微密觀照,它是沒有力量可使的,自然而然的。你想當我們想靠近這個微的時候,不斷的在用功的時候,我們最終的效果充其量只能夠就用功用功用功靠近它,但是跟它是平行的,不是什麼呢?不是脗合的,是這樣的。明白吧?微密觀照啊。那麼當一心想提起,我們密密麻麻不去放下的時候,很可能是你給自己穿小鞋了。這個微密觀照用到功夫微細處的時候,確實我們現在也只能相似的跟大家講一講,慚愧的很,我也沒到過那兒,我也沒悟到這個,還沒悟到這個見性,就這麼說。大家想想啊,真正的微密是完全脗合,住進去,一切我們說的慶快平生了,就是說這個所做已辦了。就是對了,就是這樣了,再沒有其他進進出出,是是非非了。所以說這個微密觀照大家再悟一下,剛才我們講了,假如我開悟了以後,跟現在有什麼區別?既然沒區別,你悟個什麼呢?可是確確實實我們又現在沒有悟啊,那悟後你是多了什麼東西,還是添了什麼,添了油了還是加了醋了,自己悟吧。所以說這樣才能夠,就我們相似的理解下真正的微密觀照,你看,多也不行,少也不行,刻意也不行,不管也不行,那怎麼行呢?有一個訣竅,耳朵豎起來,上次給大家講的時候,就是什麼呢?諦信。真諦的諦,相信的信。微密觀照就是諦信,信,菩薩摩訶薩以信方便入般若波羅蜜中。哎呀我特別,這個話我就講法的時候一不小心我就要講,特別受用,我當時見到這句話,在《般若經》裡邊,我只以為淨土宗提倡信願行。諦信萬法,萬事萬法全是如來藏性的體現,我一切的明暗色空現前境界就是真如本性,你就信它。從我夠得著的近的這個地方來講,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從遠的來講,天邊的萬事萬物,人我眾生,都是這個真如本性之法。就諦信,就信它,包括我們有時候大家想想,什麼叫做六根門頭,什麼叫做天邊事物呢?我們看,我看這個話筒,跟看那個角上的空調,遠近好像有點兒,可是當下在我的性裡邊體現出來它是有遠近嗎?從相上來講都是一目瞭然的呀,眼睛一睜開就看見了。那麼天邊的事物我們的感覺有遠,確實性中有遠嗎?就是性呀,我們立體的時候,把它這樣遠近的觀起來。有時候我們做一個設想,那遠近的時候是對於我的妄想有遠近,真正的它是不是就是一個平面呀。搞不清楚這些東西。你們還記得三打白骨精,那個白骨精要吃那個一家三口的那個,捉到她山洞裡面,記得吧?它就有一個攝影處理,就把人體壓成扁的,來回這樣轉了幾圈,就被她吸了。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看遠近的萬法,它是真的有個遠近嗎?我不知道我打了個比方你們聽懂了沒有。

總歸就諦信這個如來藏,這個大陀羅尼,你信它。我是一個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但是也離不開這個本性,佛是將來要接引我的佛,他也不會離開,就這一切都是大陀羅尼真如妙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諦信這個東西,你信,信不生不滅。你想你信不生不滅的時候,萬法就是一法生一法滅,萬法生萬法滅,就任它生滅,任它生滅。生滅雖生滅,什麼叫不生滅呢?任它就是不生滅,任它就是微密觀照,任它就是諦信呀,諦信,始終我就信這個,也不要觀也不要照,就是這樣的。所以說如果你掌握了這個訣竅,就只管信了再信,不要去這個刻意去生疑,只管斷疑就行,連信都說的是多餘,不必刻意生信,斷疑就可以了,自然而然的微密功德就現前了。大家想想,我信了,那麼我已經信到這個地方了,那你還有什麼心猶未了的呢?你信它了呀,為什麼這裡說「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阿難你心猶未了嗎,如果我們信了,還有什麼不了的呀?一切的問題就是因為不信。所以呢,這裡這個佛在這裡見到阿難「心猶未了」,「分別開示」,開示什麼呢?這個義理我們就要搞清楚了啊。開示前番十番顯見中,這個開示已經開示清楚了,可是阿難還是見這個見,不見這個性。還是在「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他還是在見這個見,他老覺得有個見,不能夠領會清楚。所以這樣的話,他對這個「見見非見」這個就更搞不清楚了,所以剛才講到」重增迷悶」嘛,這個道理他根本就更弄不清楚了。前面既然這個見見的這個第一個見,這個妄見你不能夠定位,領會不清楚,那麼所謂前面我們所有講的因緣也罷,自然也罷,和合也罷,不和合也罷,這一系列的戲論你決定擺脫不出來。在此呢,為了讓他擺脫出來才拋妄顯真,開始拋妄出真,說什麼呢?說兩種妄見,這裡講到了是說「由二顛倒分別見妄」,就講這兩個,「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大家看看多有意思,什麼叫做「當處發生當業輪轉」呢?諸位啊,佛在這裡講到的是什麼?說一切眾生輪迴於世間,不得解脫嘛,都是這兩種的顛倒分別,妄想支配。待會兒我們再講妄想支配。

但是我們就要先理解一下,什麼叫做「當業輪轉」,「當處發生」這個狀態。反正總歸是一念心動就是分別,對不對?我們一念有起心動念,一念心動,有動就會有見,這個見是沒有實體的,所以叫做見妄,也叫做妄見。那麼這個見妄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它是,哎呀我們通常表達上不是都是說無始以來無明煩惱嗎,對不對?這是說我們這樣子來表,反觀一下的話。當下一念,無始以來能離得開當下嗎?無始從哪來的呀,我們以為你過去有多麼遠,過去這個,想這個過去的這個想離開你現前會想的這個想嗎?所以說這個當下所有的這些我們以為過去無量劫,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那麼所有的這些顛倒妄見能夠離開當下之心、妄心而別有嗎?能夠離開嗎?不能夠離開,所以叫做「當處發生」。為什麼在這個頓悟的法門裡面說,一念無明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呢?就這一念,就離不開這一念,當處這一念,當處就是一念,「當處發生」是一念無明頓發,頓就是這個心念一動,馬上就是分別,一旦有分別,過去未來現在頓現,十方三世國土頓現,就這一念,所以叫做「當處發生」。不是離開現前這個地方的時候說,將來我要怎麼怎麼樣,過去曾經如何如何,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是老給大家提的,說你要把握當下,把握當下,「當處發生」。「當處發生」了以後,還有一個意思叫「當業輪轉」。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造的這些業,眾生都是當此本業呀,一個是當此,就是當下,本業,本業輪轉是什麼呢,什麼叫做本業呢?我們在理解的時候總會說,哎呀我造了這麼多業,你今天犯了業障,造了這麼多業,你是你,業是業,是不是?大家不要忘了,本業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不是離開業而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本身就是業,我們看得見所有的外在的依報世界也是業,這就叫本業,我們本身就是業。當我們有我的時候覺得是我在造業,其實我就是業,業就是我。大家想想,如果是這樣,一切就是業在輪轉,是業的體現,輪轉就是業的體現,哪裡有我呀?有做者有受者呀?做者受者皆是業呀,你為什麼會覺得有個我?這叫「當業輪轉」,能聽明白吧。所以這本身說的就是一切法無我。無我,這個明心見性就現前了,開悟了的人看見自己就跟影子一樣,根本就不怕死。所以叫做「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這個道理大家聽明白了沒有?一定要明瞭啊,恰恰轉的就是說一念,就是現前的一念,而我們所以為的業力只是一團業力而已。我們生生世世所謂的三世輪迴、前生後世,你說是不是一種業力呢,就跟那這輩子拼湊成這樣,搭積木,搭那個小孩玩的那個叫什麼,積木嘛,這輩子搭成那樣,啪的一推,倒了,那再重搭。就是這一堆木頭,你以為木頭搭的就以為真的有個房子,真的有個橋樑,真的有個火車,不是什麼都能搭成嗎?可是你要記住,就是一堆木頭,我們就是一堆業,所以叫做「當業輪轉」。

那麼這樣的話,我們就要知道說「云何二見」了。怎麼會有這兩種見呢?「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要聽明白了啊,這個不但要聽明白,什麼叫明白了?還要對照自己的現實呀,現前你要觀照到我們「當業發生當業輪轉」。那現前這個境界是怎麼出現的呢,

「別業妄見」者,說簡單了四個字,唯獨自見,就是唯你自己能夠見現在所有的境界,眼前的境界,耳根的聲音,只有你自己能見。

「同分妄見」者,四個字,與眾同見。

蕅益大師講的就這麼解釋,很簡單,也就是我們說的別業共業,對吧,「別業妄見」者是你的主觀世界。「同分妄見」者是你從主觀自以為是客觀同享的這個世界,記住還要帶一個自以為是,其實還屬於主觀,這叫做「同分妄見」。

那大家想一想這個妄見是怎麼出現的,剛才我們講到了一念動,對吧。一念動起來了以後,那麼每一個眾生,因為這兩種境界它都是唯心所現的。那麼從眾生的「別業妄見」來講,每一個眾生別有的業,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殊相妄見,殊就是特殊的殊,差別相,這個有差別嘛,殊相,那麼這個每個人造業不同,那就是說什麼呢?就是說這個自業所感的這個妄見。那麼眾生的「同分妄見」就是一切眾生共業所起的妄見,共業所感的這個,你也認為現前這個,我也認為現前這個。

大家想想怎麼來的呢?這佛法就是宇宙萬法人生智慧科學到極點了,你想我們都想想,你自己想想我為什麼是天天考慮的向外看,我活著坐在這兒,我向外看,這是怎麼來的呀?那向外看看見外邊的這一切境界怎麼來的呢?我也能夠看,他也能夠看,咱們倆看的這怎麼來的呢?一切境界我們都知道唯心所現,唯心所現,那麼然後唯心所現的時候,這個是個自然狀態,但是你眾生不明瞭就執為心外了,明白吧。就是在這個上面他一定要起見,一念心動的時候,我們就在這個首楞嚴大定如如不動中起了一個見。阿難就是始終在起見,所以他見不到這個真見性。那麼一旦起見的時候就會有顛倒,在顛倒中一定會利自,就是我,利他,就是你們,對吧。那麼一旦利自利他而要分別,而要分別的時候,可是大家在比較淡的這個自他上面的話,我們大家共有的有這麼一個世界,對不對?可是不要忘了,因為在同分境界上,這是我們的「同分妄見」。本來是「同分妄見」上還有一個我執,每個人都有我執,我執一強了以後,他就會越分追求。就是更加在上面又想探頭往出走一走,就跟大海水裡面突然又起來一個浪一樣,越分追求,輾轉發生。就是每個人的別業。越分這個詞你一聽能聽得懂嗎?越就是超越的越,就是過分追求,又更加的自己又想向上,就跟像扣籃一樣,跳起來往那個籃球(筐)裡面扣一下,這就叫越分追求、輾轉發生的別業就所謂的有了。本來是「同分妄見」,又有了「別業妄見」,這就是共業和別業。但是共業和別業都是業,同分和別分都是妄見,同見和別見都是妄見,都離不開唯心所現。所以說就這個十方三世一切唯我一心來講的話,它是本來沒有親疏遠近之分的。大家想想,我們的世界立體起來,再回到我們剛才那個論題,立體起來的時候才有親疏遠近,對不對。可是在這個唯我一心,一心中的話哪有親疏遠近呢?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能夠一心呢,就是因為我們,比如說佛他就能夠全體住持,就是週遍。這個心它是週遍的,全體受用,他是平等的,沒有親疏遠近。但是我們現在不能,為什麼?因為我們有見,有這個見,有見什麼呢?有見到自己能夠住持的,就是我,以我為主宰自己住持的,這就叫做現得受用,以為就有一個清淨的境界,對吧,以我為主嘛。

我不知道講著講著你們糊了沒有?沒有啊,不敢糊了啊。

以我為主現得受用就是以為有一個清淨的世界。就是覺得說我在這兒,不是離我近嘛,我本身就是我呀,這個經書也離我近,你們就離我遠了,這個佛像和水杯離我近,那門就離我遠了,就有了親疏了。這是什麼?自所主持以我為住持生的叫做「別業妄見」。那麼有見他住持的,就比如說我看見你們在那兒,對吧,這就叫他住持,你們坐在這些拜墊上,這叫做他住持。不是自己受用的,就是以為有一個疏遠境界,疏遠了嘛,感覺到我與你同在,但是這個地方是疏遠的,是你在,我也在,是以你,你是就是客觀一樣的,先是主觀後是客觀,這就叫同在和「同分妄見」。別住持叫做「別業妄見」。聽得懂嗎?

打個比方吧,什麼叫做「同分妄見」呢?就是北京這麼大,我們就是都在北京,對吧,可是今天我們在西四的維摩講堂了,這就可以說我們的「別業妄見」,別人不在這個地方。那麼如果就這個講堂裡面來講,大家都在維摩詰講堂裡面,這叫做「同分妄見」,對吧,可是我是坐在這兒講,你們是坐在下面聽,這就叫「別業妄見」,明白嗎。如果「別業妄見」裡面來講,反正大家都在這裡聽,那這就是你們的「同分妄見」。可是各有各的聽的,你在聽的是這個道理,我在聽的是這個,你聽的你的,我聽的我的,這就叫做「別業妄見」,明白吧。那麼你聽著你的,我聽著我的,雖然都是你聽你我聽我的,但是大家都在聽,這叫做「同分妄見」,可是聽著聽著,有人的電話響了,手機鈴響起來了,這就是他的「別業妄見」,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不管同分別業都是妄見,我們這裡講的同分別業都是就著阿難一個人,他的心兼具了這兩種妄見,明白吧。我們自己設想一下,是不是我自己有「別業妄見」,也有跟大家的「同分妄見」。記住我們現在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阿難他始終有見,他就要尋這個見,讓佛給他解釋,可是佛不能給他解釋,為什麼?他沒見到性,解釋的全是因緣呀自然呀和合呀不和合的。現在佛的問題要讓他見這個見,見的真性,讓他破他的見的妄見,所以佛就這裡給大家講這兩種妄見,你現在就在這兩種妄見之中,這妄見怎麼來的,首先告訴他了。第二個就要告訴他,既然這兩種妄見,雖然同分別業雖殊,虛妄的本質是一樣的,明白嗎?所以稱之為,你看這裡說,「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好,那麼我們時間關係,大家定定神吧,休息一刻鐘,等到十點零五的時候我們再回來,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麼我們再來講,今天是第十幾講?十六講,十六講的下半場。大家拿起經本,往下貫文,讀到「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開始,到「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這兩大段。好,一起來。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惟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蝕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好,阿彌陀佛!就到這裡。這段經文呢,剛才我們講了說,提出來了一個概念就是「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那麼在聽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在開始做喻了,可是我們要有一個思路首先給大家明確一下,是什麼呢?就是這會兒還是在講這個心性的如來藏,阿難只能夠見見,不能夠見性,那麼這裡他始終咬在這個見上面,就是有因緣見,自然見,和合見,不和合見,他始終就是來找這個見。這個時候佛要給他從根本上剷平他的這個妄見。所以前面的征心是讓他沒地方在妄見裡面找到見,顯見又是依稀彷彿地從這個真上面來帶妄顯見,這裡就徹底給他連根想把他鏟了。說你這個見是怎麼來的,你的妄想從它的根緣上來講就是這兩種出處,就把這兩種出處給他說清楚了,最後表達一種你知道這是妄想了,說明你就見見了。就是知幻即離,覺即菩提,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現在就讓你怎麼樣,你知道這是妄想,最後達到的目的是這麼一個。但是在此題中,這會兒我們要講到「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的時候,一開始這裡佛是用一個比喻來開始陳述的,下面我們講的就是這個比喻。

這裡講到說阿難你以為如何呢,大概意思是這樣啊,我就不能夠逐字逐句的。說這個夜裡面燈光上所顯的不是有這個圓光嗎,這個圓光一般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正常的眼沒有毛病的人不知道,那麼有毛病的人看見這個就是「別業妄見」,就是這麼個表達,所以這裡他說,開始叫做,什麼叫「別業妄見」呢?好比世間的人他眼睛不是上面有了那個眚病嗎?赤眚這裡其實好像是我們說的紅光眼吧,大家聽過這種嗎?白內障是這種嗎?紅光眼。紅光眼可能古人比較受得多吧,就是夜裡向燈看的時候,那古人可能也是蠟燭,它就周圈邊上不是有一個五色重疊的一個影團。這其實就比喻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色身。那麼這裡這個眼生的這個赤眚病就比喻說眾生的「別業妄見」。提前你要把這個比喻明白了。別有圓影五色重疊就是眾生別業所依的五陰,色受想行識,這個比喻的巧妙在這裡。那麼佛就問說阿難,你看世間有了眼病的人,看見的燈光上是有這麼一團重疊的影團。下面我們講的時候就叫做五色影團,那麼講到境的時候講的就是代表五色影團,講到見的時候就要說明這個眚目,就是病目。用病目來代替這個眚目。記住啊,待會要用得多。這裡說阿難,你以為如何?這個夜裡燈光上所顯的五色圓光,究竟是這個燈本有的顏色呢,是燈光有的呢?還是因為這個眼睛有病的人有的?首先,是他這個病見所呈之色嗎?你看大家都躍躍欲試想回答了。沒有答案的,它本身都是妄想,你答個什麼呢?所以說,佛就這裡告訴阿難,如果這個圓影是燈發光本有的顏色,你看,「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如果這個圓影、五色團影是燈光本有的顏色,則沒有患到病目的人為什麼不能同樣看見?說的這個話大家會想起一句什麼話呀,就是這個五色團影如果不是由燈光,如果說是燈光本有的顏色,那麼為什麼眼裡沒病的人卻看不到五色團影呢?想起一句什麼話呢?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現在看色受想行識就跟看這個五色燈影一樣,明白吧。因為我們的眼睛有病,有妄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觀自在菩薩他就看到五蘊皆空呀。這個燈也是本來沒有的。所以佛就這裡就說,如果你說這個燈影是由燈來的話,這個五色團影是由燈來的話,屬於燈的話,那為什麼眼睛沒病,沒有妄想的菩薩為什麼見不到這個五蘊的假幻相呢,不執著呢?是這個意思。聽明白了嗎?而此圓影、五色圓影唯獨有病目的人才能看到。可見這個圓影不是燈本來的色,對吧。眼睛沒病的人看不到呀。那麼如果說你說這個五色團影是由於病目,就是有病的眼睛所見所成的這個色,這屬於什麼呢?「別業妄見」。那麼說能見的這個病見所成的色的話,那能見的這個見性已經就是這個五色團影,因為你認為是它成的嘛,那這個五色團影就代表了這個見性,對吧。代表了見性了就不能夠再有見的功能,因為見已經就是這個了,見就不是見了。可是現在,病目的這個人還能夠見這個五色團影,又是為何呢?這就是經文裡面說,「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找著這句了嗎?就是這個意思。下面再我們看,貫一下經文大概把這段。「復次阿難」。講到這裡了啊,「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就是說什麼意思呢?進一步說阿難,假如說這個五色圓影是離開燈別有的,剛才的一個表達是就燈有的,對吧。這裡說離開燈別有的,那麼我們應該在看到其他的屏風呀、帷帳呀、小茶几呀等等這些,應該也有圓影出來呀。現在離開這個燈外的話,其他東西上就看不見這個圓影可得了,那麼證明說這個圓影也不是離燈而有的,對吧。因為阿難現在在問一個什麼問題呢,到底是和合的還是不和合的?佛就這樣給他答,說既然是合有呢還是離有,明白吧。所以就這裡說,也不能說離燈而有。那麼再進一步說,如果這個圓影是離開病目而有,那麼應該不只是病目的人才能看得見,其他沒有病的眼睛的人也能夠看得見,對吧。可是問題是,為什麼這裡只有病目的眼睛的人才能看得見,其他人看不見?說這個五色燈影,這就是「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為什麼只有有病目的人才能夠看得見這個圓影,對吧。大家要把心鎖定在這個經文上,不能離開了。所以你看,「是故當知」,所以你應當知道,這個成明的這個光色,就是燈的這個亮是在燈的。那麼有病的這個病目的人才能夠見到這個五色圓影。看見了嗎?「見病為影」。那麼這就說明,燈的影和見的病,就是這個眼的病,都是由於眼睛有病所造成的,對不對?你看,「影見俱眚」。就是說這個燈之影和見之病都是由於這個眚病所造成的,對不對?「見眚非病」。只要你知道這是病,它就不是病。只要你知道這個燈之影和見之病,都是由於你這個眼睛有病才造成的,那麼都是由於赤眚之故而所幻現的,那麼你就沒有病。就等於說見病離病,就是絕妄離妄,明白吧。我們常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圓覺經》裡面講的:知幻即離。知道它是幻的,就離開了。不是說別有一個不幻不生不滅的境,知道幻境、生滅境你就離開了。離幻即覺,離開幻就即覺了。這就是佛給阿難打比方說,你現在你求這個見,可是你要求的這個見本身就是幻相的呀,你知道這個幻見怎麼來的就行了,你不要去找見了,你還去找見上是因緣還是自然,還是和合還是不和合。所以這裡講到的這個燈,這個色,就是燈的這個光,就比如說這裡的妙淨明心。燈的光,就是燈本有的光,不是那個色呀,不是那個五色。那麼見病為影,就是由於我們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在這個妙真如性上把它妄見為五蘊色身了,明白吧。那麼「影見俱眚」,就是有內生,有外境,有能見所見,這都屬於是妄見,包括自然因緣和合不和合。所以這裡講到的「影見俱眚,見眚非病」。能夠知道此病為妄,那麼妄見別業都不可得,眾生的別業呀,既然明白這個五陰的惑業的明暗色空皆是由於眚病而來的,所以你就不應該再說能夠見還是能夠不見了。就是這段經文的意思,明白吧。

下面打了一個比方,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前面說是燈是見,「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就是不要在這上面有見沒見,有燈沒燈地再去議論了,這都是假的呀。特別他打了一個比方,你看這裡講到「如第二月」,就是說好比第二個月亮既不是真月的本體,也不是水中的月影。為什麼呢?這第二個月之所以看到,它是因為把眼睛捏了一下出來的,那麼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說,不應該說把這個捏了一下眼睛來的第二個月亮你就以為是真月的原形了,對嗎?它不是真月的原形,也不能夠說這個第二個月亮離開這個月亮別有,不是離見而有。就是打了一個比方。所以說,你看,到了這裡講到的說,「此亦如是」,就是我給你講的這個五色圓影的道理也是這麼一個道理。「目眚所成。今欲名誰」。又如同見這個第二月的道理一樣。這個五色影團是由病目所成的,本來就虛妄不實的,你為什麼有必要還要分別一個說,這個影是由燈的還是不是由燈的,是離開燈的還是不是離開燈而有的?這就是這一段經文,「何況分別非燈非見」。這段經文明白了吧。這就是給講到說,前面我們眾生的「別業妄見」,他用這個比方來進行解說,我們的「別業妄見」就等於說我的妄見是我的病眼,而見到的五蘊色身是我的妄見,這就屬於你的「別業妄見」。那麼「別業妄見」大家好理解,對吧。那麼「云何名為同分妄見」呢?再看下面的經文。

首先他把我們閻浮國的這個世界的構成給大家介紹一下,在佛教的宇宙觀裡,當然也不能說宇宙觀,應該講到宇宙的真實面貌,我們的四大部洲之外還有一千個小洲圍繞,一千個小洲圍繞,外面有大海水,大海水外又圍繞了八千個小洲,就是國土是無量無邊的,很多。那麼這裡講到說,你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那麼說有三千個洲,正中央有一個大洲,這一個大洲的東西南北四境之內但凡有兩千三百多個小洲。這是他就這個南閻浮提,我們還記得還有東勝神州,西牛賀州,那更大了。那麼在這裡其餘的小洲在海里面,有的裡面有這個,你看,或者一個洲裡面有三百個國家或者兩百個國家,有的裡面只有一個國家或者兩個國家,有的洲裡面有三十個,四十個,五十個不等,這是一個前提簡介這個宇宙。那麼佛主要是側重要講哪裡呢?「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見到這了?就是打比方說,就是說這裡面如果有一個洲裡面假如只有兩個國家,但是兩個國家裡面唯有一個國家裡面的人「同感惡緣」。就是所有這個國家裡面、國土裡面的眾生,「同感惡緣」是什麼呢?就是比如說有災難要來了,他們的共業召感。那麼在這裡介紹一下,你看,「睹諸一切不祥境界」,當時古時候不是都要觀天像嗎?對吧。如果同時見到兩個太陽的話,一般都是旱災的預兆。同時見到兩個月亮,那就是水災的預兆了。「其中乃至有暈蝕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天上的一些天象。比如說這個暈,暈就是說惡氣環繞著日月叫做暈,如果有惡氣環繞的話,它顯現是紅色的話就一般是旱災,如果青色的就是風災,黑色的就是雨災,大概天象上有這樣的,古人都會看這個。那麼這個濁呢?這個暈濁,這裡寫到的是暈蝕,你們經典裡面是蝕。那麼這個濁就是說黑氣侵濁日月,那麼白氣圍繞日月,就是說怎麼講,那個形狀就是說,比如說就一半的話,只看上去有這個圓環的,就是橫環的話就叫做佩,玉珮不是一個圓的嗎,對吧,如果說一半的話就叫做玦,就是這個白氣圍繞,黑氣白氣圍繞日月的時候都有天象,這都是日月的災象。那麼這個彗孛飛流呢?就是大概說光明遍照,就是這個拖著尾巴比較長的就是彗星,我們不是說哈雷彗星嗎,對吧,光芒四射,但是短的就叫做孛,如果空中我們看見天上橫穿過去的時候,這個就叫做飛星了,那麼像下雨一樣,我們不是有個電視劇叫什麼流星雨,天天在那唱麼,這就是叫做,光往下注的,就是看著掉下來一樣的,那個就叫做流。這都是,這四個字「彗孛飛流」是各有所指的。那麼這個「負耳虹霓」也是,如果這個惡氣看上去像個弓一樣,我們射箭的弓一樣背在這個日月之上的話,就叫做負了,肩負,就是背著的意思。那麼如果說這個在日月的兩旁,就叫做耳。那麼有時候雨後不是有這個我們說的紅色綠色這個帶嗎,我不知道是不是說咱們現在的彩虹,早上出現在東方的就叫做虹,晚上出現在西方的就叫做霓,虹霓,等等這些,總之這不是我們的重點。就是說這個國家共同感得要有災象來的時候,他會看到天上,所有的人都看見。但是只有這一個國家的眾生能見,這同在一個洲裡面,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就見不著,就無所見。所以說這個國家共同共見的這就叫做「同分妄見」了。但是還有一個小尾巴大家要記住,給待會兒做鋪墊,同跟另一個國家來比,這還是這個國家的「別業妄見」。因為下面要打比方,要以易喻難,就是從容易知道的打比方我們難以知道的。什麼難以知道呢,你待會兒就知道了。不管是同別,總歸都是妄見。你看現在我們的霧霾是不是「同分妄見」呢?這就是「同分妄見」。那麼這個霧霾,有一個人突然間離開北京了,去到海南轉一圈,那他的「別業妄見」就出來了。你不要以為說到了海南空氣好了,這就是真的了,這還是幻境。好了,這就叫做說「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這就是講到的何為「同分妄見」,是這個國家人的「同分妄見」。下面我們再來讀一段。從「阿難,吾今為汝」開始,一直讀到「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到跟前我提醒大家就可以。好,一起來。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覆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好,就到這裡。這段開始叫做進退合明。為什麼這裡阿難,佛給他說了,我今以這兩件事進退合明,就是徹底讓你了知這個妄性,妄見。所以大家在聽這個的時候,他這裡因為打比方,那麼由於這段經文,打這個比方其實很容易了解的,那麼一個比方往一個比方上對、靠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就,待會兒我們落腳點就明瞭了。但是這段經文它特別繞,你看這裡讀到了什麼「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等等,一會兒你不知就繞進去了。大概大家把文義聽清楚就可以了。首先這裡說阿難,我現在為你以別業同分二事進退合參來說明。我們首先看,阿難,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如前所說的眾生「別業妄見」,就好比燈光中所現的五色影團,如現在眼前,好像是有這樣的實影境界,但是終歸是能見人的病目和所成的幻境五色圓影。就是你以為現前這個好像有這麼一個境界,但是都是你的病目所現的五色,不存在的五色圓影一樣。那麼這樣的話,阿難,如前所說的眾生以病目難見,就是說怎麼樣見到這個圓影呢?這個病目,就是生病的眼睛呀,它怎麼生的病大家知道嗎?病目的眼睛怎麼生的病呀,就是看的多了嘛,不斷的看,盯著看呀,強見成勞相,勞動的勞,這個勞相就是我們的妄相,就等於說無明本性本是真如清淨無染的,你非得要在上邊他要搞一個人我分別出來,天天這樣鬧,盯著它看,就等於說眼睛盯著看,遲早這個眼睛會生病,一生病就見到妄影了。就等於說這個真如實性本來是這樣,你非得天天用無明讓它啟動,那麼遲早它就會動,一動就成了人我分別。就是這個意思,明白了嗎?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這個「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眚即見勞非色所造」就是說這個病目,就是你盯得久了出來了一個病,眼睛有病了,看見了假象了,不是真正的色所造。就是這個五色團影不是真的像我們有桌子一樣是真實的,就表達說我們看見的內在的五蘊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圓影,不是有一個真實的存在。那麼這裡講的非色所造就是不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那麼如果我們能夠照破這個病目的真實由來,你看「然見眚者。終無見咎」。就沒有這個病目所見的,我們的這個五色影團的這個「別業妄見」的過失了。還是前面講的,知幻離幻就沒有幻的妄見了,對吧。那麼「例汝今日」,這就是開始打比方了,就是好比前面一個人病目所見的色影是「別業妄見」,別業的妄見,對吧,這個我們都能聽清楚,好說。可是比例,就是好比你現在以這個眼睛觀見的山河國土,以及一切眾生,但凡你眼睛能夠所見的,耳朵能夠所聞的,這都叫做「別業妄」。都是無始以來,你的病目的這個見病所成的幻影。他就要說明這個,「皆是無始見病所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能見的妄見和所見的正報依報,這裡講到了「見與見緣」,看到這個詞了嗎?見就是我們能見的妄見,就是這個有病的眼睛,所見的見緣就是一切的外在的依報,包括我們自己看到我自己這個色身的這個正報,都是什麼呢?都是雖然好像是現前境界,「似現前境」,本來是不真實的,雖然好像有這麼個境界,其實就是由於我覺明之心無始一念的無明妄動,起見相二分所分的病目所見的狀態。所以這裡講到的「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就是只要你能夠覺悟到能見所見的,都是這個妄想。那麼「本覺妙明」真心,覺了這個能緣所緣皆是虛妄,就不是眚,你的病就沒了。他就要告訴阿難,歸根結底就是要告訴這個,大家明白了嗎?你的病就沒了。既然這個本覺的真心能夠覺照,能見所見都是妄想,那麼這個覺就不在妄中了,對不對?這才是真正的見到的見,而不是前面的「見見非見」,「見不能見」,大家看到了嗎?「覺非眚中。此實見見」。就是你要覺照到我這個妙覺明心,它是不在這個能見所見的這個病目之中,這個妄見之中的,那麼這就是說明你已經見到了真實的見了。看到這個詞了嗎?「此實見見」,那你還何必說什麼見聞覺知呀?真實的見中是沒有見聞覺知這麼一說的,對不對。所以你現在見到我和你的自身,並且所有世間這種十類眾生的正報呀依報呀,其實說白了都跟我們的病目見到圓影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並非是能照見的這個眚目的狀態,這個能見眚妄的真見,它的本性是不屬於,病目所見的這個妄見的範疇的。這個我就也不知道我講對了沒有。「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就是說現在我們所有的妄想這些,「皆即見眚。非見眚者」。那麼後邊說「彼見真精」。看到這個詞了嗎?「性非眚者」。就是真正的這個剛才講到的見到的這個真見,它不在你這個妄見的能見和所見的這個五色團影之中,不在這個範疇之內,所以故不名見。就是你不能在它上面橫加置喙說我有個見還是沒有個見,這見是自然生的還是因緣生的,還是和合的還是不和合的,不在此範疇之內,明白了嗎?所以說阿難,下面這裡就要比例了,這個就比較繞了。比例是什麼呢?

就是說「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這句話大家能理解嗎?就是說好比彼國一國眾生所見到的,我們剛才叫「同分妄見」對吧,這個整個國家所有的同分妄見這個災相,來比喻這一個因為眚目而妄見圓影這個分別的別業的這一個人,比如說這全國的人都是一個人。那麼他們所共同見到的這個天災相是不是就是他的「別業妄見」呀,因為另外一個國家的人不知道呀,對吧。所以說「同分妄見」也是妄見,跟「別業妄見」有什麼區別呢?就這個來講它就成了「別業妄見」了。

那麼大家看到第二段:「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那麼這是什麼呢?就是說以一個病目的人來例比同一國人,就是說我們一個人生了病目,看見這個五色的圓影,這是妄相妄境,對吧。我這麼一說大家都明白了吧。明白了吧?可是所有國家的人同時都是病眼,那他就大家都看見這個災相了,那一般人就覺得這是對的了,明白吧。他不會覺得說,把他比到說好比一個人的病眼看到五色團影的妄見一樣,頭一個說的容易知,這個說了,因為大家都錯了,大家都不容易發現對的,就是這個意思,明白吧。所以說「一目病人」例比一國人,那麼一個病人所見到的圓影就是因為這個病目所生的,那麼這一國人中共同所現的不祥災相,也是由於共業中的惡業所感所起的妄相,同樣是無始以來就如同這個病目見圓影一樣,是妄見所生的幻境。佛就要給阿難表達說,我已經告訴你一個人看這個,你已經明白了。多國人看這個同樣它是妄境,不要以為它就是真的,是不是?這是第二層了。

現在就要聯繫到我們整個眾生了。「例閻浮提」。找著了嗎?「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這個範疇包括了哪裡呀?整個十方三世一切有漏國土及煩惱眾生,沒有一個能出其外。包括我們現在,「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就是說同樣,就是盡管你的範圍已經這麼大了,大家都習以為常存在著這麼真切了,可是同樣都是本覺妙明無漏真心的這個,對,無漏真心是我們的沒有病的眼睛,對吧,一念無明分別而動,就是大家有了見聞覺知都是病的這個妄病。以無明為因,業識為緣。無明為因呀,就是剛才講到這個眼睛本來是好好的眼睛,無明就是你非得要看一個東西出來,這就叫無明。看久了它真的就出來東西了,這就叫因。真的出來東西以後,這五個東西,五色團影嘛,對吧,本來一個色一個色,你把它攪一塊,就以為五蘊色身就是真的了,這就是業識為緣。它會造業呀,因緣和合就會「妄生妄死」。什麼叫做「妄生妄死」?就是整個外在世界的成住壞空,整個我們身體的生老病死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就要告訴我們,誰都逃不出。為什麼要說這麼一段呢?因為說前面講到一個人的「別業妄見」的時候,我再重申一遍,就好比說病目之人變的五色圓影的這個妄境,對吧,這個好知道。那麼再打比方,把一國人比作一個人,把這個災相比作一個人所見的五色圓影,那這都是妄境。這就一打比方的話,開始說一國人怎樣大家都明白,因為一國人都看到了,可是另外一個國家人沒有看到,把這比作一個,這樣一比大家又覺得說明白了,對吧。可是大家就會忘了說,我們身處的國土好像與我們無關,佛要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把這一國人比作十方所有的一切眾生,就把這個一國人所見的這個災相,比作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依報國土和正報有情,那就說白了是什麼呢?咱們現在看見的你我他,外面的今天霧霾少了,刮了風了,太陽出來了,整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全是等於這一個人病目的眼睛體見到的五色影團,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從一個人到一國人再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來比喻,為什麼呢?就是說十方三世的依正境界並非是偶然所現之境,我們已經習已為常了,明白嗎?可是這個眼睛見燈影,這個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現前就可以知道有的人是對的,有的人是錯的。但是當大家所有的都在這個習已為常的境界中,沒有偶然顯現的機會,都沒有人明瞭這個有這麼一個機會的時候,就已經很難反觀知道。所以這裡就以這個易知比難知,難知才能夠易知。就佛說了這麼一堆,就是最後要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有的境界,就等於說我們分別心就是這個病變,現前的所有一切,張三、李四、王麻子,天天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原來都是假的,就跟這個五色影團一樣。這就是兩種妄見,別業也罷,同業也罷,最後都是妄見。你知道妄就沒有妄,知幻即離,覺即菩提。這就是一念妄就是眾生,一念覺就是佛。歸根結底今天的剖妄出真就是說真在哪裡呢?真就是見妄就是真,你看見了,識破這個妄,就是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叫做覺呀。如人覺賊,如睡的人覺夢醒,就是這個意思。

你看一代教法歸根結底說到這裡,七處征心,十番顯見,最後說真就是:這就是妄。這個很微妙,大家想想,正當我們煩惱之時,正當我們在乎得要放不下之際,那麼你突然就這麼假想一下說這都是假的,馬上感覺就很好。只要你明白,只要你認定、確信這是假的,病就好了,是不是嘛。所以這就是整個我們十番顯見最後落到這個剖妄出真,就講了這麼一段。你看從開始打了一個人病目見妄一個比喻,再打到說「同分妄見」,就害怕我們以為說妄見的時候我自己的感覺是錯的。他後面還要告訴說,大家一塊的感覺也是錯的,而且大家一塊兒的感覺其實就是你自己的感覺,這個能明白嗎?而且大家一塊兒的感覺就是你自己的感覺,這個是錯的,你還可以從難到易的比知,可是你天天住在裡邊、始終感覺的時候,你就很難對這個錯的感覺再感覺了。他就提醒你,你錯的這個所有的感覺都是錯的感覺,就是把自己都給推翻了,連根拔掉。佛法的偉大之處就是不但批評,還能夠自我批評,緣起性空。任何一個宗派、教門,其它的宗教都講不到這一層。這麼理解啊,再不能說多了,一說多了又糊了。

所以後面就說,講到這個「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了。下面是「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覆滅除諸生死因」。看到了嗎?就是這就要說反妄歸真了。反妄歸真別無它法,只需遠離諸和合及不和合這種生死之因,就是你不要在上面有見,它是怎麼來的,它在哪裡,它是一塊出現的還是分開出現的,它是有前因後果出現的還是自然而然出現的,等等這些全部把它滅除了。那麼你看,「清淨本心,本覺常住」,就沒有生死了,就是菩提現前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後面的一句我們講到這個,開始要講一下,還有時間,我們講到「阿難,汝雖先悟」,剛才讀完了是吧。

這個我們應該本來要放到下一段讀完,我們就現在說一下。阿難這句話呢就是,「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為什麼有這一句話呢?就是前邊大家在今天我們開講之前,不是阿難講到說,因緣自然我好像明白了,對吧。您老人家還沒有給我講和合和不和合呢,這會兒又給來了一個「見見非見」,那我就「重增迷悶」更搞不清了。那麼佛就把根本的問題給他解決了以後,又補的說明了一下,我再來回答一下你所謂的,和合和不和合來顯見的這一段疑問吧。這句話就是這意思。為什麼要在這個返妄歸真、剖妄出真以後還要打這個補呢?就是說前面的十番顯見的第十番顯見離見的末尾這是留了這麼一個問題沒有回答。再一個,現在不是在講到這個離見嘛,整個這個見不要在上邊。可是如果他執著和合的,他就認為不生滅的性、見性和生滅的相它是兩相夾雜的,他認為和合的,就好比用手把兩個擰在一起一樣,對吧,本來是兩個東西,把它擰在一起。如果執著不和合的人,他就認為說這個生滅的這個相,與不生滅的這個性又絕不相干。好比說我的左手是左手,右手是右手。總歸這些都是戲論分別。但是阿難沒有在這裡明瞭這個戲論分別,還咬著和合和不和合不放。我想佛當時為什麼要補這個一段呢?因為佛有他心道眼,肯定是看見阿難起心動念,這塊還沒開,所以他又在這裡給他開其未開。下面一段經文就是開其未開,已經很簡單了,我們大概把它貫一遍,大家一起來讀,「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一直讀到後面的「及諸群塞,亦復如是」。一起來。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好,就到這裡。那剛才我們讀的這段經文,是在這個講完「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之後又折回來,說到說這個前面十番顯見到第十番的時候,不是最後離見這個末尾。那麼關於這個真如法性是因緣還是自然而有呢,這個佛已經開示了,已經悟了。在這裡開始又講到,不是還落了一個小口,就是說非和合及不和合生這個道理猶未明瞭。所以說在這裡他起了一個疑情,因為剛才前段文裡面講到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但是如果說這個覺性它和合生的話,就跟這個「離一切相」就相違了。那麼反過來說這個覺性是非和合有呢,就跟「即一切法」又相違了。所以這裡這一段經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要開其未開,正顯這個非和合及不和合的這個本義,顯這個萬法一體之旨。

那麼一般在我們的理解上的話,大家會認為說,這個和合的話下意識就是,比如說真如是不生滅的,那麼這個幻相是生滅的,生滅和不生滅兩相夾雜起來,就好比用手這個給捏在了一起一樣,這就稱之為和合。那麼這個不和合的話,就是會生滅和不生滅的這個相和性又絕不相干,可是確實它是不可以分開的。好比這個手挽著手,非得令此掰開一樣,這也不行。所以總歸是屬於戲論分別。

這個佛知道阿難在此沒有開這個見地,在此又開始開示阿難。所以前面,你看這個上一段的末尾是講到說:阿難,你雖然已悟這個妙心非自然非因緣,但是尚還不知道這個覺元妙心是非和合及不和合的,在這裡再開示你。那麼接著這一段開始就講到說:阿難,我現在再就著以前的這種塵境之相,就是六塵和外在的境界來問你。說你現在還以這個一切世間的妄想呀執著呀而懷疑這個覺性,從這個戲論是和合有還是非和合有,那就無異於說執著這個覺性。這個妙覺明心它是本體不動的,可是他這裡覺得它要麼是因緣的,或者說他自己能感知到這個證無上妙心的這個心是從和合而起的,是這樣的一個這段經文的前奏吧。那麼現在我們就開始來貫這段經文。

你看第一開示說:「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這是你現在的這個,你認為這個妙覺明心說和合和不和合。首先從和合來講,從和來講,你是跟明暗還是跟通塞之和。那麼下面,你看這裡經文講到,我們看經文是:「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這個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這個妙淨覺性的見精是和明雜和的話,那麼你看到跟明相和之時,當明相現前,你看到,確定這個雜和了,那麼此時的這個明相在何處跟見性摻雜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明相是在哪裡和見性和呢?你去觀察、尋找,找不到它們這兩個本位的東西在哪裡和。因為見精屬於心法呀,見性,可是這個明相它屬於外境。所以這個見精明相我們都是分開而辨的,你這裡雜和,究竟從哪裡和合,而有什麼色相呢,怎麼體現呢?我們這裡但凡我們講到說言和的話,它一定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就是說兩個東西把它相投,和成一塊不分了,方成和嘛,和在一起。我們現在講的是這個和,這個和氣的和,那麼就跟世間一樣,你把硃砂跟這個面粉兩個東西和在一塊的話,可是硃砂是紅的,面粉是白的,和在一塊就既不是紅的,也不是白的,它就成一個粉的了。你現在見精和明相和起來,做何形像呢?這是第一個過失。

其次你看這個「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如果說你說和合了以後,那麼有見相這個存在的話,那麼你還怎麼能夠見到見相呢?如果和合了以後,你哪裡去找見相呢?這個我們想的和合了以後,見相、明相、見性,那麼這個明相和見性和起來,這個明相即是見精了,那你現在明相已經不存在了,你見精怎麼還去見明相呢?應沒有見到明相,但實際上可以見到。這是又一處。

再一個的話,從這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就是說這個見呀,我們也說了見性它是週遍圓滿的,你什麼地方留給,與明來和的這個空間在哪裡呢?這個明相它也是圓滿的、光明的,你哪裡去找一個地方說跟這個見性來和呢?因為直觀來看,見與明都是週遍的,但凡言和,一定是這兩個東西不圓滿,有所虧,才融和到一起,給對方留空間嘛。所以說這個也是說不通的。

那麼最後一句這裡說,「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這個經文繞來繞去,這個最後一段這話就是說有情,見性它是有情的,當然和這個無情的這個明相如果雜和的話,那麼它們都得去掉本有的名字啊。見性和這個名相雜和了,失去它的這個本名以後,那麼怎麼去稱謂它呢?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一般因為我們如果言和合的話,是兩個東西不同而後和合嘛,那一定它就會失去原來的本名了。比如說水和土,水土和了,加在一起就成了泥了,不能叫水了,也不能叫土了。現在這個見與明你都沒有失去它的本名,那怎麼說它雜和到一起呢?總總而言,從這個和上來講,我們在講和氣的和,是什麼呢,是說不通的。這個道理也適用於除了明之外的暗,還有通塞之相皆是如此。

再從另一個方面,前面是破了和氣的和,現在是破了和合的合,第二個合,合在一起,合併的合。這裡你看講到說,又是提出來一個設問,再說,阿難,又你現在的這個妙淨見精那麼是與明合呢還是與暗合?是與通合呢還是與塞合?這是又是一個設問。關於這個破到了合的問題。你看這裡講到說,「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就是說如果你這個見性是跟明合的,合在一起了,那麼等這個暗相現前的時候,明相就滅了呀,因為你跟明相合在一起,明相滅了,見性應當隨著明相也一塊滅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跟暗有和合。既不跟暗和合,就見不著暗。問題是我們可以見暗。那麼再一句經文的話,「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這段經文又是說到說,如果你這個見暗時,這個見性你沒有跟暗合。剛才不是說了,你跟明合的話,暗來了你就見不到暗了,可是你現在能見暗。那麼反過來,如果你說見暗之時可以見暗,但是又還這個見性是跟明合的。既然不與暗合跟明合,那麼先前見明合的時候,反過來也可以見明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我正在跟暗合,跟暗合的話,你就不能夠見明瞭。現在既不見明的話,你怎麼可以現前的見性與明相相合的時候你卻能了了分別,知道這是明,這是暗呢?你應該見不到啊。從這個例子來講的話,其他的,除了明之外的暗呀通呀塞呀,也是這個道理。這是從和合的角度來講。

下面再轉一版,你看從非和合的角度來講。這時阿難又改變了主意了,阿難在這白佛言了。世尊,你看,如我這樣想的話,此妙覺明心與諸塵境等等這些心念處它是不和合,非和合,不是和合的嗎?這就佛又說了,你說這個不和合的話,你說這不和合是跟哪個不和合?是跟明暗通塞,你說是哪個不和合?就以明為例,這是我們在說到它不和合也不行。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思緒提起來。就是我們現在在破,不是要確認它到底是和合和不和合呢,怎麼成呢?那麼現在就是破它和合和不和合全是戲論。前面和是不對的,合也是不對的。一個和氣的和,一個合作的合。那麼這裡就破不和合也不對。大家來看。「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就是如果你這個見性跟明它是,好,按你說的不和合的話,那麼這個見性和明相它是天隔一方,各在一方的呀。那麼各在一方的話,就跟我和你咱們倆是分開的。分開的話,你肯定各有各的邊際,我在這兒,你在那兒,中間咱們有個桌子。那麼你這個邊畔在哪裡呢?你不妨仔細地觀察,到底何處是明相,到此為止了?何處是這個見性,從此開始?這個見性跟明相兩者之間,自哪裡開始作為它那個,小時候讀書的時候,男同學和女同學有三八線。在哪裡呢?你找不著呀,你說它非和合。接著「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你看,阿難。如果在明相的這個邊際中必定沒有見性,就是找不著這個見性,明相的這個範疇內找不著見性的話,彼此互不相涉呀。那麼互不相涉,自然這個見性就不知道明相的所在之處。你現在還要在這分說,分不出這個邊畔如何能夠,又怎麼在哪裡,又如何成立,這都是搞不清楚的。一旦不和合了,一切都沒辦法搞明白。這是從非和,和氣的和。下面我們再從非合,合作的合上來講。你看這裡講說,又妙見明精,它又是一個設問是跟這個明暗通塞,你是跟哪個不合?合作的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就是這裡講到說,既然說這個見性它不與明相合的話,那麼既然不合,這個見性和明相就是兩個東西嘛,一個屬於心性,一個屬於外境,彼此兩個是乖違的,是對立的。就像,兩個怎麼講呢,就像,為什麼這裡講到說「性相乖角」呢?就像兩個角一樣它是分開的,又互相牴觸,對著長的。你現在把這個,如果已經不和合了,就是這個狀態了,就像耳朵跟這個明相一樣,見性跟明相之關係就如同耳根跟明相的關係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耳根它只能辨別聲音呀,它對明相沒有感覺的。「了不相觸」呀。那問題是我們現在能夠用見性見到明相,你怎麼說這個不和合呢?那麼再一個說,「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最後總結到這裡就講到,說到這個地步了,你見性尚不知明相在哪裡不合呀,你還能夠說什麼去鑒別明白它們兩個是和合呢是不和合呢?不搭嘎,風馬牛不相及。

所以說整個這一段。我們可能節奏比較快了。給大家貫的經文大家回去再去貫一遍,仔細聽一遍。就是說整個這一段是補回來了前面十番顯見末尾中留下一個缺口,就是說了因緣自然跟如來的這個真如法性是不關聯,不是這麼所成的,結果留了一個說和合和非和合下面沒有辨析。所以這裡如來在這一段法義說了這個兩種「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以後,再把這個和合和非和合給阿難進一步甄明。就是這樣一段大意。

那麼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就要邁入一個全新的板塊,就是從這個四科,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整個色心二法、身心世界的這個妙真如性,這個見精。我們在此前一直在不斷地審它的這個,從這個妄相上來立它的這個真性,下一講開始就要從一切的妄相上來融這個真性,當體就是這個真性。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