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講)

好,各位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我們的楞嚴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是第多少講?到了三十八講了,我們的《大佛頂首楞嚴經》。那麼我覺得講《楞嚴經》確實還是功不唐捐,最近我們又有新的收穫,也就是我們這個楞嚴壇場又新攝受了一個人。這個人跟我從小,就從初中就開始是同學了,後來出家以後沒怎麼聯繫,突然間那天給打來一個電話,說看了一下,網上有你的《楞嚴經》講的視頻,說能不能給我搞到這麼一本書呀?我說你能看得懂嗎?他說他能聽得懂點兒。然後他說,哎呀,這佛法確實是個好東西,能夠解人的憂愁。一下子說得我特別的法喜,因為沒想到你看嘛,這是從小長大的發小兒呀,自從我出家了就沒怎麼聯繫了,不知道他從哪兒看到這個,咱們講《楞嚴經》的這個視頻。所以在此隨喜各位來捧場,隨喜我們拍攝,還有一切作字幕的同修們,隨喜大家一切的成就這個殊勝的因緣,確確實實是功德無量。這種功德是真無量的,因為一旦他聞到這個楞嚴法義,那就必然要入如來藏心,一定要成佛,是沒有量的,不是咱們世間有量的東西。這不是誇口啊,確實是功德無量。

那麼今天我們再繼續往下講我們的經本。在此之前呢,把這麼多聖者的陳述,還要由文殊菩薩來出面來給排名,定位的選一個出來。那我們要有一個了解,就是說這麼多修學的項目中,與娑婆最有緣的項目要進行一個明確和推廣,一個可行性項目。所以這裡開始呢,觀音菩薩說完,說反正佛問我圓通,我也不懂,就這一門深入啦,就是由觀聽十方圓明,所以才得的這個觀世音的名號。說到這兒以後。

世尊要開始又一次到了一個法會的高潮,就是開始放光現瑞。那麼這次放光現瑞表的這個法呢,可以說是更加的殊勝。我們首先要給大家說一下什麼叫做表法。就是因為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這樣的一個世界,相處中吧,我們司空見慣的都是這樣的一個人世間的這些情狀,所以呢,一旦我們要超越當下這個境界,或者達到更為不可思議的這個真如實境的時候,我們現在是看不到的,感觸不著的。那在這種情況下,佛他要說法,只能對於著相的眾生,這就是每一次到了一個地步的時候,佛就會放光現瑞表什麼法。這裡都有講究的,這個講究並不是說,我們就是一定要從這裡面來判斷,但是一定是從這裡面流淌出來這樣去領悟的。所以我們今天開始,就是首推這一段放光現瑞的,大家先一起拿起法本來讀一下。從爾時世尊,到自然敷奏,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好,就到這裡,到這裡。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段特別的應景,就是因為前面不是都在破這個妄,會這個真嘛,各人修了一套方法。那麼現在就等於說,我們看見過頒獎晚會吧,看見過吧?世間人特別會襯托這個氛圍,襯托氛圍怎麼襯托呢?馬上要頒發最佳導演,什麼男女主角,歌唱獎的時候,突然間就這個音樂一下子給你推進到一個,讓人把心提起來,然後大家看頒獎嘉賓把這個一翻開,一宣佈,到這兒就到達一個頂點了。這裡的這一段,也可以說是要宣佈最佳法門,看誰中了。就是這麼多的聖人羅列在這兒,大家想這個法會有多殊勝吧。那麼你看這段,表的這個法的瑞相就是極其殊勝,我們來看啊,一氣呵成。首先還是世尊從這個師子座,這時候開始要怎麼呢?

五體同放寶光。這是第一個場景。五體同,五體是什麼意思?就是咱們的兩隻手嘛,兩隻腳嘛,還有頭嘛,我們禮拜的時候不是說五體投地。五體同放寶光呢,是表的說根根塵塵,六根之每一根,六塵之每一塵,都是表的圓通法門,所以才叫五體同放寶光,每一根每一塵都是圓通法門。那麼遠灌佛菩薩,你看: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這個在此之前沒有過的。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的光,能夠灌到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菩薩的頂呢?這說明表的是這個一一圓通,就是所有的這些圓通之法,皆是無上大佛頂法。皆是無上大佛頂法,那麼如來以為密因,諸菩薩依之修而起萬行,是這麼個意思。那麼再看,其他地方的佛菩薩也會有回應,你看: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這表的是什麼呢?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這樣放光現瑞,那麼所有的十方如來同樣如此放光現瑞,佛佛道同,皆是圓通。那麼進一步,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者,這是表什麼呢?從因到果都是一致的。記住我們的這個如來藏修法呢,一定是從因地開始,就悟到這個如來藏性,一直到果地,它是一致的。這二十五個聖人所修行的,都是證的大佛頂法,沒有優沒有劣。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來灌佛頂,並灌菩薩羅漢。那麼這裡是表顯的什麼呢?整個圓通法門的總相,總的殊勝之相。下面我們再看。

這裡講到的,林木池沼皆演法音。這表達什麼呢?有情無情。你看,前面是有情,是吧,這裡林木池沼就是無情了。有情無情同在圓通法性中,有情無情皆是同一圓通之性。下面又看到的是,交光相羅,如寶絲網。這表什麼呢?就是每一個圓通法門,各各互遍互攝一切圓通法門,所以才這裡能夠交光相羅,每一個法門都可以週遍含攝另外所有的法門,每一個圓通法門都是相互攝容的。

這時候呢,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為什麼叫普獲金剛三昧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八界,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七大,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性不可壞。一一皆是妙真如性,不可壞,像金剛一樣,所以這裡講到的,普獲金剛三昧。大家要跟著啊,再看下面。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那麼這裡講到的,百寶蓮華有青黃赤白四種顏色,表什麼呢?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因位。因為再往上不是就成了等覺妙覺了嘛,就往果修了,所以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菩薩階位,就是表的這四種百寶蓮華,青黃赤白四種顏色。從青到黃,到赤,到白,白就是芬陀利,是最聖潔的。所以次第往上修,表的四十個妙因,妙因就是因地的這個階位上是非常殊勝微妙的。間錯紛糅呢?間錯紛糅表的是什麼?大家想整個如果說,這個場地裡面來回看上去互相交錯,互相融會在一起,這表什麼呢?表的就是剛才講的每一位呀,我們看的時候是從低往高修,對吧,這是我們通常的常法;但是要知道,楞嚴的如來藏性一旦悟到了以後,本質上沒有高低了,有高有低就不在藏性之中了。沒有高低,所以說每一位,就是十信裡面的初信二信三信,十住裡面的初住二住三住,十行裡邊的一行二行三行,十地裡面的七地八地九地,等等這一切啊,每一位裡邊就圓滿具足了一切位的功德,所以才叫間錯紛糅。就是搞不清楚,分不清呀,交會在一起了。交會在一起,但並不是沒有次第,每一條到每一條,橫著豎著縱著,都是有次序的,所以才叫間錯紛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這些道理非常深,我們可能現在悟不了,慢慢以後某一天,突然間就感覺到這個對了。再往下看。

你看:十方虛空成七寶色。這表達什麼呢?表達所有的這些,我們的頑固呀,暗晦的這些情執都銷損了,都銷卻了,擺平了。那麼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所有的這一一都週遍法界。咱們前面講的七大,地水火風嘛,都是週遍法界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這裡說,十方虛空成七寶色,就是指咱們前面講的七大,都成了一個顏色了,要麼地色,要麼火色,表的是七寶法,七大法。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這是什麼呢?就表我們眼裡邊,病的眼看到空中的花,這個時候呢,已經所有的這些顛倒華相都銷滅了,病眼也沒了,看見的空中的花也銷了。所以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病眼見的空華,這個時候也沒有了。那麼是怎麼呢?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就是表的性真圓融,唯剩下常寂光淨土。我們常說的最極清淨,週遍圓滿,就是常寂光淨土。那麼這個時候呢,大家來看:梵唄詠歌,自然敷奏。這就說明在這個常寂光的真性土中,具足了無量稱性發揮的法喜充滿,法樂,奏的音樂都是我們說的法樂。這一段話,就是表這麼殊勝的法,我們貫一遍大家就知道了。

那講到這裡呢,我們看這裡面的一些情節,稍微做個會通吧。還記得求生極樂吧?記不記得?都記得是嗎?你們要好好應呀,咱們這會兒還要錄視頻,要上電視的。我這麼一說,你們說記得,那麼將來看視頻的人也聽了以後就法喜充滿。要不然他們,打電話那天那同學問說,是不是你下面坐的人都聽不懂呀?他說老聽到你在問,大家知道嗎?下面沒人搭理你,說是不是都不知道?他意思說,只有他還能聽得懂點兒,你們在場的估計都不行。所以大家以後要踴躍啊。大家看求生極樂,那麼大家想,這一段文,你看這裡的釋迦牟尼佛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如來,法王子頂加持,其他的佛菩薩也來放光現瑞。特別是這裡講到的,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這些,還記得《彌陀經》裡面說的嗎,《無量壽經》裡面說的,都是極樂世界的通常情形。那麼這樣來講的話,現前佛的這一番,是不是極樂真境呀?

但是,我們現在只能嚮往著佛現瑞的時候,偶爾這麼來見一下,自身現在還在娑婆。你看這裡跟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什麼水鳥樹林說法音,有區別嗎?一模一樣。所以都是這個常寂光如來藏,無量的功德所稱性發揮出來的現前瑞相。在淨土裡邊,這是天然之相。你看大家都去過文殊菩薩五台山的道場,那個殊像寺有一個,橫的寫了一個字叫做瑞相天然。也就是說在佛的真如法界,如來藏性,也就是清淨淨土中,這種情形是天然之相。那麼我們這裡就成了瑞相了,就一定要加個瑞,那就說明我們現在不瑞了。大家看這樣的放光現瑞,那麼,可以說我們現在見極樂呀,也能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分見,就是佛給露一下,我們能夠看一下。

現在我們只能什麼呀?只能聽了,不能見了。這就是咱們現在的眾生,末法時期,現在就只能聽了,這一講,聽一下,以耳根聞見了,不能夠以眼根色見了,這就更退了一截。那麼在佛世的時候也只能分見,不能滿見,就是到處都見到;只能偶然見,不能常見;只能夠加被,被佛顯威德放光現瑞了被加被見,不能自然見。所以這是我們現在的,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只能夠說求生極樂,用信願打通,用念佛顯現,僅此而已。所以大家看到這一段,其實跟極樂世界也是無二無別的,去此不遠嘛。十萬億佛土,就是因為我們不通所障,不圓所堵嘛,堵上了。

為什麼圓通圓通,法法都是,佛佛道同,法法同一味的。這是我們這一段,跟大家這麼會一下。下面開始就是告文殊師利法王子了,那麼我們再一起往下讀。讀呢,這個時候我們先把這一小段讀完,一直讀到說偈對佛。下面的這個偈文呢,我們一大段把它待會兒一起讀完就可以了。大家先一起來。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好,大家來看這一段。那麼前面不是講到什麼呢,講到一個地方說,只說到循的這個圓根還是不圓根。依著圓根來修,這樣的話日劫相倍,就是事半功倍。但是他並沒有當時提出來說,哪一根最圓,他當時並沒有提出來。我們還記得,圓根還記得哪一根最圓嗎?為什麼?為什麼最圓?為什麼耳根最圓?你們說馬上記得。因為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是圓滿的。其他的有八百個,或者有千二百個,但是初機不能下手,所以這裡才開始要選了。這裡選的時候你看,如來就告文殊師利法王子,偉大的文殊菩薩,說你現在以你觀察一下,這二十五聖,這些大菩薩阿羅漢,各各都說他們最初成道的方便了。

那麼你現在說一下,他們所說的方法,你看佛說了,是沒有優劣之分的,或者前後的差別。但是呢,大家看到啊,這裡有一個但是,我今欲令阿難開悟。就是我現在想讓阿難早日開悟,那麼你就給想辦法,這二十五門中哪個最適合他的根機。這是第一,阿難。其次,兼我滅後,此界眾生,這是針對我們,以阿難代表我們,說我滅度以後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想入菩薩佛道的時候,發心求無上道的時候,用哪個方便門才能夠趣入,最容易成就。這是佛說的。那好,首先我們來從三段來講。

第一段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讓文殊菩薩講。大家想為什麼?為什麼佛不說,而只是文殊菩薩來選呢?這裡邊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如果從上往下看,就是從修行成就了,迴首來看的話,你說法法都是妙法,對不對,你說讓佛怎麼去選呢?在佛的眼裡都是平等的呀。所以佛這個時候呢,就不能夠在這裡,不可能選。現在選這個根,選用哪個根只是為了初機的學人。那麼大家要知道,文殊菩薩正是初機的導師,所以這裡讓文殊菩薩來選。

第二個,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第一,但是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文殊菩薩代表的是什麼呢?是實智,根本智。你看我們上五台山,最高,最廣,最冷,最清淨。去普陀山呢?來什麼樣的人,給你滿什麼樣的願。但是五台山不講究這些,一刀子把你撇死,你來了,五台山的風格就是,行就行,不行拉倒。

特別是你看五個台上面,就是這樣,氣質就是這樣。所以他代表的叫實智,實智就是我們先往上修,要達到那個頂點,再回過頭來度眾生的時候就是用的權智了,權巧的權,方便。所以這裡你想先入圓通,那麼你先自己來選擇,文殊菩薩就代表,其實代表一切眾生來進行選擇,為什麼?佛終不會強以一個法偏授某一人。佛以一音而說法嘛,對吧,他不會強以,說這個好,這個決定好,一定要你來修,不會這樣的。我把法講出來,你按照你的根性和機緣往進來入。所以這裡第一個,讓文殊菩薩來選。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麼佛又這裡講到了說,他們所修的方法沒有什麼優劣之分,沒有什麼前後差別。大家看到這一句了,看到了嗎?實無優劣前後差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一定要提出來,這是一個根本立場。因為聖人不揀,揀別的揀。揀別的揀大家聽得懂啊,揀嘛。聖人不揀,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法無可揀。一切法你有什麼優和劣呢?沒有什麼可揀的呀。

那麼但是呢,聖者跡有權實。就是雖然聖人不揀別,可是聖人他有的是現的本,來成佛了,做菩薩了,有的是現的跡,跡門就是說,裝作一個凡夫,裝作一個天人,裝作一個阿羅漢,示現的。這就有揀擇了,對吧,這就開始就是,有這個揀擇性了。但是雖然有揀擇性,有權有實的示現,本質上他都是大聖所現,所以放到這個層面來,不能夠揀別,對吧。第二個,法,從人來講不揀別,從法來講,前面講到的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七大,一一無非如來藏性,那麼你這個法能揀別嗎?也不能揀別。所以這裡講的,沒有優劣前後差別。

第三層才正顯說,說出來緣由了,我這裡是為阿難和末法時期的眾生早日開悟,所以才必須要有揀別了。這裡是第三重,正顯什麼呢?揀別揀的不是揀聖,而是揀凡夫的根器是怎樣的,所以說揀凡不揀聖。所以他這裡才說,讓文殊菩薩挑。第二個,揀情不揀法。就是眾生的情見不一樣,他的理解力也不一樣,他什麼時候對佛法起信心,什麼時候能上個大的台階,什麼時候又退了,等等這一切,這都是由情見所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最適合哪個,就必須來揀擇了。這是第三層說的,約機,約迷情。約機的話,他宿世修習的,哪個他是修習得比較熟,哪個修習得比較生,那就得揀擇呀。

大家想像我們現在也是,你看為什麼我們在居士林講《楞嚴經》,因為過去跟《楞嚴經》熟呀。現在華嚴也沒有講,法華也沒有講,為什麼?暫時還因緣沒到。那為什麼我們說,大家念佛念佛,為什麼?就宿世這個迷情迷得重,所以念佛可以往生。這都是說約情,約這個機。所以才這裡,約情呢,根有利鈍,約機呢,法門有生有熟,看他跟哪個生,跟哪個熟。從這個點上,這裡才讓文殊師利法王子開始挑一門,何方便門得易成就。這個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就開始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然後還是承佛的威神,說偈對佛了。好,那麼我們這裡說偈語的時候,大家來看,一直從覺海性澄圓,讀到出世獲常住。你們記住這一句就好了,等一下我們讀到這一句出世獲常住就可以了。這段偈文比較長,那麼我們一起來把它讀一遍,貫一遍。但是這可以說是,這段偈文給大家說一下,可以說是文殊菩薩對於《楞嚴經》的復講。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大德大法師講經都會有什麼呀?有大座,有小座。大座就是這個主講法師講一遍,那麼小座呢,就是跟著他的侍者或者弟子們,到了下午或者什麼時候再復講一遍,大家再討論一遍,是這個意思。那麼復講的時候等於也又把原來講的這個法把它盡量地整合,有次序地濃縮成一個主題,大家來討論,這麼過一遍。所以你看這個次序也不是亂來的,這是佛在這裡,就經文裡面就是這麼編排的。文殊菩薩這段就等於說,可以說從開始到結束,把《楞嚴經》最精華的給復講了一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法王子來復講。好,我們一起來讀。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好,就到這裡。好,就到這裡。那麼大家來看,這一段偈文呢,可以說是非常有序,而且以這樣的一個偈文形式,讀起來也很流暢。但是他這裡開始講的就是說,基本上是從我們,《楞嚴經》講到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無明起動,這段的法義開始接上。那麼我們一句一句地往下貫一下,但是因為這個偈文它很流暢,我們讀貫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跟上來,不要落了,因為這個偈文也比較緊湊,我們就是依照著偈文,把它用現代的話把它貫一遍,如果哪個地方有比較難懂的,我們稍出來做一個解釋,然後又回到這個秩序裡邊。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把心提起來。首先我們慢一點看頭兩句: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是講到說隨染淨緣而稱的迷悟狀態,我們的如來藏性,隨著染緣就是迷,隨著悟緣就是淨。那麼淨的這個如來藏性本來是一個什麼樣呢?大家看,覺海性澄圓。覺就是本覺之性。那麼這個本覺之性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這個佛性,靈光不昧的這個本來面目,它,大家想我們在說的時候,有說錯沒有?有沒有說錯?覺海性澄圓,在講這個我們本覺的如來藏性,當我們說出來的時候,是對的呢還是錯的呢?對,說出來的時候就是錯了。因為這個本覺之性,你說覺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迷,可是它是沒有覺和迷的分別的,它就是朗然而照,本來就這樣的,對不對。

那麼既然在這種情況下本覺之性它不是覺的也不是迷的,它是法爾靈至的一個朗照光明狀態,為了說這個狀態,強名為覺。這是這個字定位,覺海性澄圓的覺,是強名為覺的。也就是說出來的時候是錯了,但錯的這個視野裡邊,我們盡量把它表達得往對上去會,這裡才講到說覺。那麼為什麼用海呢?就比喻說這個覺性它廣大,輕易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比喻,所以這裡只好估且以大海的深而廣,來進行比喻它的狀態,所以叫做覺海。那麼這個狀態,通常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大家來看,性澄圓,性澄圓是什麼呢?我告訴大家兩個字,一個是寂。這就比較教理上要大家往上會了。

寂是什麼呢?寂滅,圓寂,寂照的寂。再一個就是照,照是什麼呢?靈光不昧,始終處在一個不迷不昏鈍的狀態,始終就是這個覺性,聞性,觀性,這叫做照。那麼一般我們就用寂和照,來相互破和相互成立這個覺的狀態。如果說把它在以寂為根本而常有照的狀態,這就叫做性澄圓。因為它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寂然寂靜的狀態,但是雖然是寂靜的狀態,它有照了的功能,這就叫做什麼呢?性覺妙明。性覺是寂滅的,但是有智慧的觀照,是妙明的。那麼如果說照而常寂,這就是掉了一個個兒,把照放在前頭了,就是始終有觀照在。雖然觀照,不是我們凡夫的這個分別了知的去認識,而是覺性的觀照,它也是寂滅的一種觀照,所以叫照而常寂,就叫本覺明妙。

寂而常照,叫性覺妙明,照而常寂,叫本覺明妙。寂而常照就叫做什麼呢?不變隨緣。寂嘛,就是不變,照,就是隨緣。那麼照而常寂就叫隨緣不變。聽到吧?所以你把這個能夠了知的話,那麼如來藏性的這個性,就是這個覺,這個覺呢,雖然不變,但是它隨在緣中;雖然隨緣,它全體不變。所以有時候是用寂,有時候用照,既相互成就,又相互破除這個寂和照的定見。這就是佛法裡面最常用的表達,最初的那個,般若也罷,佛性也罷,本來面目也罷,強名為覺。怎麼理解?相對理解。這樣依照著相對理解去悟那個絕對境界。就是這個啊,這裡給大家起一個頭,從這樣來起的,說原來的這個本明也罷,妙明也罷,你看這裡,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就是這樣的,就是這個如如不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狀態。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怎麼出現的無明呢?大家看下兩句。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咬死啊,什麼叫做元明照生所呢?就是這個性覺本明的時候,突然間妄為明覺了,妄想的妄,為,有為的為,明白的明,覺照的覺。就是本來的這個性覺本來它是明的,結果就不知道一念無明妄起來,就說,看看這個本明的明是怎麼個明法。本來明的你還要看嗎?不能看的東西你非得撩起來看,就把它破壞了,這個時候會出現什麼呢?一念無明妄起,就有一個能的作用。能就是說讓我看看。大家用自己做實驗,當我們想到說讓我看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我了,對吧,那就一定要我看看你呀,就有了我和你的對待,就是一真法界由無明攪亂,成了二元分別。

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什麼呢?元明照生所。就是一念無明起的時候能照的作用,就自以為是我要看看的這個我要看看的作用,開始起動了,由於有了我要看看的這個作用,就是能照的這個作用生起來,那一定會有我所看看的境界,對吧,那一定會出現,這個時候呢,所照的妄境已經立起來了。所以這個煩惱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就在我們所照的妄境一立,那麼能照的妄念也起,這樣相對而立,就叫做元明照生所。元明照就是我想知道,生所就是生了一個我所要知道的境界,就叫照生所。大家要跟進啊。所立照性亡,就是一旦有能,就會立有所;一旦有所,那麼這個能照的照性就不是真性了,而成了妄性了。這個真正的能照之性就不顯現了,不亡而亡了,就成了妄想煩惱了,就把本有的如來藏,轉成我們的無明藏識,阿賴耶起動了,種現心生,煩惱生,輪迴起,一切山河大地將要出現了。還記得這段吧?前面,這就是濃縮了這裡,再講一遍,復講一遍。那我們再往下看: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這就是,外在的依報,無情世界,和內在的有情,主觀能動,就開始出現了。大家發現了嗎?你看,迷妄有虛空,由於迷妄的無明,所以迷這個性空,就成了頑空了。大家知道,性空跟頑空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手這樣探出來這兒揮一下,這個地方的這個空,這都屬於頑空,為什麼呢?因為它相對,有地,有屋子,所以才說有這個空。所以這個空呢,是由於迷真正的性空轉成的頑空,所以才說哎呀,有一個虛空生起來,好像這個地方是空著的。由於這個虛空一旦生起來,那麼我們的無明的這個增上,就是進一步煩惱的這個力量增強了以後,就會把本有的這個智光轉為能見的妄見了,就是我們現在的分別意識。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作用,大家來看啊,這樣的話,由於這個頑空晦暗得厲害,中間的這個執著,就是我一定要見,我一定要見,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意識分別,就牽帶出來一種力量。本來沒有一個能見所見,但是我一定要見,那麼這個體又不可以給你見,它本來沒有一個東西,你一定要見,怎麼給你見?但是我就要見,它沒有給你見,你就要見,不斷地要見要見,久而久之就發生了質變了。現在科學上解釋為什麼呀?宇宙大爆炸。宇宙怎麼出現的?大爆炸。我們可以在此理解,就是我們一念無明的大爆炸。就要見,一定要見,久而久之沒辦法,本來沒見的東西,被我們強揪起來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暗境就是,暗境,晦暗的色境就成為四大的色法地水火風,這就叫做依空立世界了,地水火風出現了,攪在一塊了,世界成形了,從而安立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邊,你看,想澄成國土。就是由這個妄想的部分裡邊,沉寂的部分凝結成一個無情的國土為我們所居,錯以為這是為我們所居,所以叫想澄成國土。那麼由於這個妄想的知覺,就是本有的這個覺照,轉成無明的這個妄覺的時候,還是這個覺,有這個感覺的這個覺,就成了什麼呢?我的存在,有情眾生,正報出現了。這就是正報依報怎麼出現的呢?從一念無明,上一句起,有了能照所照,最後能所相互就跟折磨一樣,我一定要看你,你一定要給我所看,本來一個力量,相互揪成兩堆了。相互揪成兩堆了,好了,山河大地就被一個力量揪成依報了,那麼能照的這個自我錯覺,就揪成另外一個力量,色身正報了。這就是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這麼就出現了。

所以大家有時候想想,你說是不是業力執持呀?這個地球自轉,你說除了我們眾生的業力,它為什麼會轉呢?風輪執持。業力,一旦這個業力起動的時候,無明煩惱起動,它就是這樣的一種執持的狀態,就轉了。要不然你說好端端的地球為什麼要轉呢?就光這一個問題你想想,為什麼要繞著太陽轉呢?太陽為什麼要發光,沒太陽的時候就暗呢?等等這些,除了業力,什麼都沒有。好,我們再往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就是在這樣的我們的一念大覺之心中,由於我們認悟中迷了,本來是悟的,我們裡面成了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把這個大覺之體轉為十方虛空了。一旦轉為十方虛空,就是在這種虛空中,我們就有了虛空情量。大家記住我說的這兩個字,一個是情見的情,一個是什麼呢,數量的量。就是我們一念心中,這個無明起以後慢慢就發揮成一種虛空情量了。虛空情量,就生起在我們這個大覺的本有的這個覺性中,生起錯覺了。大家要理解這些詞啊,因為今天的這個偈文是比較難度大的,它為了追求這個步調一致,所以它涵蓋的意義非常,有的特別豐富,可能五個字就涵蓋了一大堆的意境。

所以這裡大家想,這種虛空情量,如果在大覺本有的覺性中,我們以為有這個無邊的虛空世界,其實就像大海中的一個,突起的一個浮漚一樣,突然間起了一個水泡。就這麼一個水泡,我們就以為這是全世界了,把整個的大海就給遺忘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乃至於十方所有的有漏微塵國土,都是依這個頑空妄想建立的,所以說,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這是這樣的。那麼下面這一句就是反觀了,你看: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那麼這裡講到的說,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就是補前面的這個說明,就是假如這個虛空無明的泡沫,海上的浮漚,如果滅的話,那麼就等於說我們每個人的虛空的這個情見,這個比量,這個計量度量,都滅了。什麼叫做情量?我看大家理解了沒有,什麼叫做情量,你理解了嗎?就是我們的認知範圍,一切,有的認知範圍廣,有的認知範圍深,有的認知範圍淺,有的認知範圍窄,但是都屬於我們的情量。那麼這樣的話,一旦說這個虛無的情量滅掉的話,那本來就沒有,那麼我們錯以為的這個虛空,還有這個三有國土,這裡講到的況復諸三有就是指的色界、欲界、無色界,或者說我們說的有情的輪迴,中有、本有、生有,等等這些都可以這麼理解,總歸就是國土和眾生吧。所有的這些,況復諸三有,就是都是一個泡漚,海上的一個浮漚,空本無,本來沒有的。

要不你說有的時候大家覺得說,你說佛法讓別人相信,一旦相信佛法了就要否定自己,一切。你說怎麼容易相信呢?哪個人活得這麼滋潤,想把自己否定呢?把活著否定了,把家庭否定了,把一切的愛恨情仇全否定了。可是我們現在就全憑這些活著。所以說學佛很可怕,讓人害怕,受不了,大家都不信。其實未必是不信,他害怕。他一聽,你看有的時候,為什麼說現在我們的學佛都是淺層次的,欲勾牽倒是不少,但是入佛智的不多,為什麼?他怕了生死,你跟他說了生死他受不了。現在弘揚佛法中,不能講了生死了,有人就給我這麼說過,說你老說了生死,把人家都嚇跑了。哎呀,我說這沒辦法,我說我的生死了不了,我也要這麼提倡呀。你不提倡,難道大家都不這麼弄了,在這個世界裡面那就瞎弄結點緣,瞎糊弄一下就完了,沒完沒了的嘛。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那麼下面要分開讀了,這個就是這一段: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這就是開始介紹了我們為什麼無明起動,有了眾生有情,然後這個眾生有情本來是一個虛幻的東西,對吧,我們要把它破掉,回到一真法界中。但是,一個總的鋪墊就過去了,所以你看這段偈文非常的暢快淋漓。下面就開始要說,既然你要返本歸元,那麼怎麼辦呢?這裡開始要介紹方法了。如果要返本歸元,你看,歸元性無二,就是歸的這個元,返的這個本,它是平等無二的,對吧,但是呢,方便有多門。這裡講的方便就是說,要有一個方法,要有一個適宜的門讓他進,讓他走。

所以這裡你看這個,如果就歸元性無二來講的話,一性即一切性,一切性都是一性,前面講的根塵十大都是如來藏。所以既然要歸這個的話,那決定沒有二。你不可能說,觀音菩薩就好,其他的都不好。這裡講到的你看,這也等於說,文殊菩薩先說幾句客氣話。咱們現在要批誰的時候不是先要說,我不是說大家怎麼怎麼樣,總體上是好的,但是,才開始一樣一樣地挑毛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翻譯經典都翻譯成這個格式了你看。一開始說歸元性無二,再說方便有多門,你看多會說呀。那麼約法、約講、約逗機的話,則有許多種門可以通達。那麼這裡講到的。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大家來看這句什麼意思呢?就是明白聖和法,剛才講的聖人和平等的法是不可揀擇的,你不要挑不要揀。為什麼呢?這裡邊,二十五圓通裡邊,門門都是通的,都一樣。但是他在這裡還又講了什麼呢?順逆皆方便,方便上就有多種了。為什麼叫順逆呢?你看,咱們前面講到的那個憍陳如,他就是觀聲音悟道的,對吧,這是一種順觀,就是依照著生活中,這樣順勢而入的修學方法。那麼還有一個什麼呢?那個沙陀,沙陀他不是有慾望嘛,有貪心嘛,他就厭離慾望,他就逆觀,逆什麼呢,觀他不淨,這就叫逆觀。順勢這樣入,逆我就對著來,大家都認為淨,那我就反不淨,從不淨入手,這就叫做逆觀。

所以這裡講到的叫做什麼呢?順逆皆方便,就是看看用哪個方便,順勢而入還是逆勢而起,這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就是雖然聖人和法是平等不可揀別的,可是根機和情見都不一樣,這就要開始約當機了,看他在不在這個根器上。因為你每個人宿世修的不一樣,你能知道他哪個熟哪個生嗎?這就是大善知識來度化眾生,一來人他就知道給他說什麼法。應以禪法得度,就給他講向上一路;應以淨土得度,就給他講老實念佛。好修禪法的,你給他講老實念佛,沒門呀,他愛說,當下就是淨土,他還沒說錯,你能怎麼辦?

所以我們現在如果有時候,我說號稱法師講法,其實像我本人來講只能什麼呢,就一類根器,進行篩選而已。就是沒有這個功德,沒有聖者的這個功德,見機施藥,那怎麼辦呢?就是我守著我,我只賣這一門,一個藥。我這一個藥是百病包治的藥,那麼你信我這個藥你就,反正來了人就這一樣給你,吃吧,那不在此列的也沒有辦法。當然我盡量勸你說相信這個百病包治,這是個偏方,這是佛開的偏方,往生極樂。這樣的話算是什麼呢,還不至於太誤導人吧。否則如果你根器觀不到就不行呀。就彼來機呀,就是隨順他說,他在場的這個你得就著他說,他不在場你一說就說歪了,他生煩惱。

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就是有速度快慢,不容易的。所以你看阿難是多聞的人,這裡才給他講聞思修,才講。所以這裡你看,因為約迷情的話,每一個根都有利都有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以耳門入道為最容易。所以說遲速不同倫,就是有快有慢,還是有不一樣的。你看文殊菩薩這樣說了,話鋒一轉他就開始挑毛病了,他把前二十四聖可以說都否定了。當然我們想想,怎麼能否定呢?大家不抱怨啊,這已經給說過好話了,下面就是挑他們的刺了。如果說就我們現在初機下手去修,那麼這些方法都難修,修不了。為什麼?大家來看,先揀六塵法。前面講到的二十五圓通嘛,先不是講的六塵嘛,對吧。大家來看: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那我們首先要鎖定一下,下面這個就貫得更快了,給大家要介紹一下。這裡下面講的就是文殊菩薩一個一個挑,把所有前面的法門講出來說,你這種修法,這樣這樣,那怎麼能修成圓通呢?那麼他在這裡邊主要批判的幾個方面就是,一個不圓,二一個不通,第三個不遍。就是最好你,初機入手嘛,那麼一定是要傍上一個,哪個法門呢?是既通又圓又遍的法門,對吧,就是為了向耳根上會嘛。所以說其他的六塵也罷,五根也罷,六識也罷,七大也罷,都有一些缺憾,要麼是不圓,要麼是不通,要麼是不遍。

他就從這個層面下手進行挑刺的,所以大家要帶著這個態度來聽,就一聽就明白了。你看這裡他講,這個色塵來講,他說,色是由妄想凝結暗境所成的,成的這個塵嘛,慢慢所成的一個外境。所以如果以我們的這個,精了不能徹,就是如來藏的這個藏性吧,見性,見精,去觀的話,終不能夠使它障蔽之性變成明徹,就是很難用它的障蔽之性,因為它是由障蔽之性所成的嘛,所以你現在用這個精了的心去觀,很難把它這個障避之性觀成明徹,所以你怎麼,既然初發心的話,怎麼能以這個色塵為本修因,而速速得到圓通呢?這是對色法的判別。

我們再來看聲音。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就是說,這個音聲就是指的我們一般說的語言文字,所有這些語言文字。說這些音聲但比名字之義味,就是只能夠有一個聲音,有一個名字,名句。在百法裡面不是有這個名聲、名句、聞聲嘛,也就是指的語言、概念、詞彙,等等這一切。說這樣的東西,一個名,為什麼,這就挑它不遍的刺了,你看,一個名不能夠含一切名,對吧,你說《楞嚴經》就不是《法華經》呀。一句不能夠遍一切句,我說你吃了嗎,就不能說,你要不要上廁所,這都不對。那麼一義不能遍一切義,這是一樣的。所以初發心的怎麼能以這個不遍的聲為修因而速得圓通呢?這是對聲音,聲塵所做的判別。

那麼第三個,我們再來看香。香以合中知,香塵,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這裡對香塵是說什麼?是說香塵是怎麼來的,是由鼻子的根聞外面的味道而起的,對吧。那麼如果我們鼻子聞外面的味道才知道有香,如果說這個鼻子離外面的味道,兩個根塵不和合的話,這個香就沒有了。那這個香沒有就說明,這個香塵不能夠始終有,也就是不常。圓通嘛,常遍嘛,剛才講的,一個是遍,遍的意思也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常的意思。不常嘛,因為這個味道,聞味道的這個狀態不是始終有的,沒有味道的時候沒有聞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這個香塵不能始終在,那麼初發心的人怎麼能夠依這個不始終在的香塵為本而起修觀,速得圓通呢?這是對香塵的疑惑。我們再來看。

味塵。味性本非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這個味塵跟香塵是一樣的,就是味塵合於舌根的時候才有這個味塵。味塵不是本然就有的,味道到了舌根,嘗到了才能知道;那麼如果沒有,這個舌根沒有對外在的味塵去嘗到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味塵也不是始終在的,初發心者怎麼能依這個不永恆的味塵為本修因,而速獲圓通呢?這是色聲香味。

觸我們再來看: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觸以所觸明就是說,觸塵呀,我們身體觸,是用什麼呢?一定要身體的這個身根,觸到外面的塵境,對吧,才有感覺嘛。那麼不觸的時候就沒有感覺,無所不明觸,就是你不去觸的時候,你觸的這個觸覺生不起來,對不對?這就叫無所不明觸,一定要有觸才能得以顯明。所以可知這個身體呀,離開觸塵就沒有觸了,就沒有觸的感覺了。那這樣的情況,可見這個觸塵的性也不是一定在的,也不是一定始終在的,初發心的人怎麼能依這個沒有定性的觸塵為根而修,為初機修因,而速獲得圓通呢?還是不行呀。這是指的觸塵的漏洞。後面最後一個是: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這個比較難理解,一定要理解在我們有時候知道什麼是說法塵。大家來看啊,這幾句我們咬一下。法稱為內塵。就是法塵呀,還記得法塵是什麼嗎?前五根對外五塵落謝的影子。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記住,一旦想起法塵的時候就是落謝的影子。落謝的影子的時候,憑塵必有所,也就是憑著這能落謝的外五塵,必然有所落謝的內法塵。就是一定要前五根跟外五塵合作了以後,落謝在內法塵裡邊,才我們出現了法塵為意識所去緣嘛,去對嘛,對不對。在這個時候呢,問題是大家你看,能所非遍涉,就是外五塵的這個五塵呀,就是外五根對外五塵的這個五塵,跟內五塵是到不了一起的。

怎麼說到不了一起呢?就是說,落謝的外五塵和所落謝的這個法塵不是普遍地相互涉入的,大家能理解這個麼,不是的,就是它們挨不著邊。這能聽懂嗎?怎麼個挨不著邊呢?你比如說,有些五塵,外面的五塵呢,五根不去取五塵的時候,對不對,那麼這個前五識就緣不到這個,緣不到這個不能輸送給第六意識。就跟我們的眼睛看的時候我沒感覺,耳朵聽聲音我沒聽見,那你就落不到,落謝的影子落不下來,對吧,這個時候呢,你就沒有這個前五識落謝的影子,第六意識沒辦法緣這個法塵,所以這就不相涉,就是挨不著邊,對吧。這是第一重挨不著邊。

第二個,大家想想,五塵落謝的時候,就是根外五塵落謝的時候,它是說時遲那時快的。我們在這兒表達的時候說,這個五塵落謝的五塵影子,落在這兒,又第六意識緣,好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境界中表達,好像它們在一塊兒。但是真實的情景之中,五塵落謝的影子落謝完了以後,就成了前了,對吧,第六意識再去緣這個法塵的時候,就成了後了,是不是?有了前後之別,前不在後,後不在前,前後不搭界,所以這裡有一句叫做什麼?大家看到了嗎?能所非遍涉,就是講的它們不搭界,挨不著邊。既然挨不著邊,中間一定有漏洞,有空間了,不圓、不通、不遍、不常了,對不對?這就是它的這個漏洞在這兒體現,所以怎麼能夠依著這個不變的法塵作為本修因,而獲得圓通呢?這個義在於此,聽懂了嗎?那好吧,聽懂了休息一下,休息一刻鐘,到,現在是十分,到二十吧,休息十分鐘,二十的時候我們準時回來。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繼續三十八講下半場。因為今天的內容特別的緊湊,而且這個還不能講鬆了,講鬆了反而就難以聽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跟上來。我們剛才揀別了六塵,這裡開始揀別五根,除了耳根之外的五根。大家來看: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就是指的眼根的見性,雖然能夠洞然見到前面,見到左右的一半,但是後面跟左右的另一半見不著,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四維虧一半。那麼既然少了一半,初發心的人怎麼能依此不圓的根作為本修因,而求快速獲得圓通呢?這是指的眼根。

再看鼻根: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也就是這個鼻子,這個出入的息呀,有時候通於內外,進進出出,那麼唯於進的一下、出的一下有,但是進出中間少停頓的那一會兒交結的時候沒有。這不是在千二百功德裡面就折了四百功德,上次我們講的,只有八百功德。那麼出息入息不能相涉的話,這就叫支離匪涉入,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那麼這樣的話,三分中缺了中間的一分,這就不遍了,也可以說不圓不通的,所以如果以此為根本修因的話,怎麼來快速獲得圓通呢?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舌根如果沒有所知的塵境的味道,那麼也不能夠無端自己知道有味道,味塵。因有味塵才能生起覺知的這個舌的這個覺,所以如果沒有味,銷亡的話,這個覺就本無所有呀,那麼這也是不遍的,初發心的人怎麼能依此不常不遍的根為本修因而得圓通呢?這是舌。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這就是說身根跟前面的觸塵不是相對的嘛,那麼一樣的,這個觸塵跟身根觸合的時候,才有暖的呀、冷的呀這個觸塵之相生起,身根也是如此。所以就這點來講,它不是圓覺圓觀的。為什麼這裡講的各非圓覺觀呢?因為涯量不冥會。一個屬於有知的,身體是有知的,但是觸塵是沒有知的。另外一個,各有邊涯,各有份量,就是不能夠在相離的時候,身體和觸塵相離開的時候,不能夠冥知冥會。所以在這樣講的話,初發心的人如何能依此不常之根為本修因,而獲得圓通呢?這是又一點。

再一個,最後我們看意根。這裡講到的,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也就是說,這個意知根是,可以說雜著亂想,始終不能夠得見這個,如如不動的這個湛然的了知之性,這個意知根,那麼就不能夠意識脫落,初發心的人怎麼能夠依著這個夾雜著胡思亂想的意根為本修因,而獲得圓通呢?這是另外又一個說法。好,這是我們揀擇了五根,下面我們來再揀六識。六根六塵六識,除了耳根,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揀擇了一個六塵,又揀擇了五根,下面開始要揀擇六識了。這裡來看經文。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就是識見,就是眼識怎麼來的呢?眼識怎麼來的?它是雜和於根和塵, 三者生在一起,根塵生識嘛,這三者要和合才生起一個眼識。那麼如果你去糾結這個眼識的根本,它是非相的,就是虛妄不實的。既然眼識的自體的這個本身都是沒有一定的定相,是虛妄不實的話,初發心的人怎麼能夠依這個沒有定相的識,為根本修因去獲得圓通呢?這是指的眼識。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這是指的什麼呢?什麼識?心識?耳識呀。耳識是怎麼來的呢?還記得普賢菩薩說,他在修行的過程中,終於得到了這個聽聞的功德,所有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的心聲他都能聽得見。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能夠洞徹十方,圓融無礙,這皆得於普賢菩薩久修法界大行的這個大因力。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大家看,生於大因力。這是普賢菩薩人家好不容易才修來的,那麼你初心的人入不了這個境界,怎麼能夠你初發心的人,依此深廣的境界為本修因而速獲圓通呢?所以大家要記住,耳識的側重點說的在這裡,說普賢菩薩是大根大器大境界的人,一般的初心凡夫不可以比的。下面再看: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這裡講到的鼻,於鼻端作白色之想,這個修鼻識圓通的時候,還記得吧?這本是一個權巧方便,所以這裡講到本權機,是隨順著機宜而設的,是讓他們收攝散亂心的,暫時安住而已,所以讓他繫住鼻端有一個白的點讓他觀嘛。這是一個暫時安住的方便法門。為什麼說方便法門呢?因為有的人鼻頭還是紅的呢,你看我這兒起了個紅疙瘩,如果佛陀這會兒現身為我說法,他一定說,把心繫在鼻頭的紅端上,不能說白端了。所以說這只是一個方便法,鼻端做白色想,你不能夠。而且你心有住,就有靜存在,對不對,有靜存在,你初發心的怎麼能夠依這個有住的心為本修因,而獲無住的圓通呢?這是指的,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這是指的什麼呢?舌根嘛。還記得主人翁是誰嗎?是誰?富樓那。富樓那開始講到他講法而成就的,這裡講你看,說法的這個聲音只是撥弄音聲文字而已。而且富樓那呢,人家以前就是成就者,這裡講到的開悟先成者,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法所用的名詞概念這一切,它並不是無漏法,是有漏法。所以初發心的人,怎麼能依這有漏生滅之法為本修因,而速獲得圓通呢?這是指的舌根。再我們往下看: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這是誰?對,優波離尊者的身識。身識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嘛。但是這裡呢,文殊菩薩怎麼挑他的漏洞呢?說戒行的持犯只能夠約束身識,非身識所屬的心和意,意根,比如說意識,就不能夠約束了。而且這個身識是因合根塵而有的,它不是週遍一切時處的,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身識不是遍一切時處的,有時候,有的地方,有的時候,這個身識就不會生起現行。所以初發心的人,怎麼能夠依此生滅不變的身識為本修因而速獲圓通呢?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就是目犍連的神通,他也是宿世的因緣久修所成的。它不關這個意識對法塵的分別之事,就是這個神通得來不是以分別心得來的。但是呢,意識乃是攀緣法塵而有,我們在講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意識是攀緣法塵而有,不是離開法塵而別有一個意識而生,所以說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那麼初發心者,怎麼能依這個攀緣的妄識為本修因而速獲圓通呢?這是指的六識之漏了。下面我們再進一步看什麼呢?開始要看七大了。這就更簡潔了,大家一起來。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如果以地大之性為所觀境的話,地性是什麼呢?是堅礙之體,是堅固的,有障礙的,不是通達之相,屬於有為法,不是無漏性,對不對?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怎麼能以有為法而修,速獲圓通呢?大家知道為什麼說地性堅礙是有為法呢?還記得持地菩薩嗎?他雖然先去修路,不斷地去填漏補平,但是一定要記住,後來遇到佛給他講了平心地才平的什麼呢,萬法的這個契入的如來藏性,不是真的是平大地所契入的。所以這個是不究竟的,獲不了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若以水大之性為所觀境的話,水大是由想念而成的,不是真實而有的。大家還記得,月光童子一打坐,他在那兒想水呀,對不對?所以你要證這個如如不動之理,如如非覺觀,如如不動之理,他必須於始覺就開始,就是開始修觀的時候就修如如不動的智,才能入進去。可是你現在修這個,憑著這個自己的感覺到達的水的感覺,他不斷在念叨水嘛,那麼初發心,怎麼能以這個分別的覺觀之心為因,而修如如不動的圓通之法,對吧?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你看這是如果以火大之性為所觀境的話,當時不是那個護法厭離他的慾火嘛,他的慾火,慾望之火很熾盛,那麼厭離這個慾火,才修的觀法。他是以什麼呢,以離欲為根本的。那麼以厭慾火而求離欲的話,這個分別對待的法是真正的離欲嗎?大家想,為了離開一個不舒服,我要求一個舒服,這是離欲嗎?對,這不是真正的離欲,也不是初機行人的方便,如何能依這個非初心方便之法,讓人獲得圓通呢?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就是如果以風動性為所觀境的話,風大不是有動性嘛,有動就會有什麼?對,有寂靜。如果有動會有寂的話,那個動和靜是不是對待法呢?既有對待法,它就不是無上絕待之體,那麼初發心的人怎麼對非無上覺呀?怎麼能依這個相對之法而得無相對的圓通之法呢?怎麼能以此為因來修,獲得圓通呢?也是不可以的。再我們往下: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的就是這個虛空之性。如果說依這個虛空之性為所觀境的話,那麼空性是暗鈍的。大家想想,為什麼說空性是暗鈍的?因為它的體不是這個靈明覺知之性。大家想想虛空是不是這樣?虛空有感覺嗎?沒有感覺呀。那它連個錯覺都沒有,怎麼能依著它能夠得正覺呢?大家想想,我們將來能夠得正覺,全憑我們現在有錯覺。虛空連個錯覺都沒有,它沒有這個靈明覺知之性,沒有覺性就有異於菩提,你看異菩提,就是跟菩提性不搭,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它連覺也沒有,怎麼能得正覺呢?所以說,初發心者怎麼能依這個昏鈍無知的空性為本修因,而得圓通呢?再我們來看,地水火風空識,識這裡也可以說,我看是,就是識大,那個後面一個是根大,是見性,見聞覺知之性。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如果以這個識大之性為所觀境的話,大家想,諦觀十方,唯識唯識,彌勒菩薩不是修的唯識觀嗎?對不對。可是這個識性,這個識呢,它是念念生滅不停的,它不是常住之性,對吧。既然不是常住之性,如果存心起觀,那麼這個觀性也是虛妄的。依著不是常住之識而起觀,這個所起的觀能是常住的嗎?也不常住。所以初發心者怎麼能依虛妄生滅的識為本而速得圓通呢?

好了,最後一個節點到了什麼呢?根大圓通了。大家來看: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就此土通常法來講,這個我們要分開講了,就此土的通常法來講,對不對,一切不是遷流造作之行嘛,一切不都是無常生滅之法嘛。那麼雖然你有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但是淨念終歸是有念,對不對,相繼終歸是生滅不停的。那你能夠以這個有而求這個空,以相續不停的這個相生滅之念,作為這個如如不動的圓通的藏性,這因果相符合嗎?大家想,以有念能入無念嗎?你以有念心,能入無念之境嗎?入是可以入的,只能去修,忘心忘情地去修。

但是如果這裡從你一味地以這個執著有念心,而不是念成忘我境的話,你是入不進去的,為什麼?因為淨念相繼你執著,念念念念執著這個淨念相繼,那怎麼得淨念呢?所以說,以這個念佛為因,如果以往生淨土為果,那麼說萬修萬人去符合因果;如果以有念之心,要得這個圓通根本,那麼說因果相悖,不相脗合的。因為你淨念相繼,淨念是有念,相繼是相續,既然是相續就有生滅,有生滅,圓通是不生滅的,那麼因果相悖了。所以大家來看,這裡就是要從兩方面來講,如果說念佛為因往生淨土為果,符合因果;如果依這生滅的因求不生滅的圓通,因果相悖。所以這裡為什麼古德說,不能將橫超法作豎出解,就在於此了,大家知道吧。豎出解解橫超法,解不通呀,那就解著解著不信淨土了。淨土是橫超法。大家在這裡一定要把它一分為二地看待。所以大家來看,這就是說,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好了,前面的六塵、五根、六識、七大,二十四聖全部由文殊菩薩給點評完了,沒一個他看得上眼的。你看這不就是嘛,都是在挑刺呀,沒一個他能看得上眼的。那麼我們這裡來總結一下,實際上,文殊菩薩給這些法門挑刺,也就是說它們的可行性很小。當然並不是說法門有問題,記住啊,我們這裡講的初心初機不能夠速獲圓通。我們這裡講的是,又要初心初機,還能夠速獲圓通,那它就滿足不了這個需求了。到了這個時代,沒時間了,再不圓通就徹底障住了,就連圓通兩個詞都聽不到了,怎麼去修圓通呢?所以沒有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速獲圓通,那就不能用這些法了。

第一點,根機不堪。我們總結三點:第一個,根機不堪;第二個,初心不入;第三個,不得現證。由於這二十四聖法門根機不堪,初心不入,不能現證,所以說的云何獲圓通。這句話的挑刺在這裡。可能性是有,確實也有成功的典範了,但是對於阿難及現在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可能。人人都是做不了典範了,都是拉後腿的,你還當模範呢,模範早就成佛了,我們現在全是拉後腿的,末法時期集體後進。以前不是經過年代的說,先進再先進,後進趕先進,還記得這話嗎?說明你上歲數了,打擊大家一下,趕緊獲圓通吧。那就是說,現在都是後進,沒有先進了。大家想想,所以說不得現證,文殊菩薩在這兒講的是這個。所以他一系列地給捅出來了以後,最後,說了這麼多的不好,就為襯托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為這個好。不是絕大家的後路,而給指一條容易路,明路。要不然這二十四聖一個一個批到底了,那怎麼辦呀?所以大家來看: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我們來看,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把這個話鋒一轉,現在是敬白釋迦牟尼佛了,說我現在向佛您稟白,實際上也等於說讓在場阿難以及在場的當機者全部豎起耳朵,來聽這一個最重要的項目。

首先你看,佛出娑婆界。第一個叫佛出娑婆界,釋迦牟尼佛出在娑婆界的前身是誰?在兜率內院叫做什麼?叫護明菩薩。你看這是我們每個學佛開始了解的知識,每一尊佛候居在兜率內院,機緣成熟了才下生到咱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在人間來成佛,不是娑婆世界了。那麼人間來成佛,他還是教化整個娑婆國土。那在這樣的話,我們才稱之為佛出世間,所以說佛出娑婆界。這裡是講的不是他示現成某一個眾生,某一道的眾生,而是他的這一生,確實要八相成道,實實在在要成佛,是在這樣的背景,稱之為佛出。娑婆界稱之為堪忍,大家都知道,就是在這樣的世界中,這個眾生他就不想走。

你看是不是這樣的?不想到什麼程度呢?剛才給大家講,第一個他接受不了,他不願意承認生死是虛幻的。他不想走呀,賴著不想走,他就要呆在這個廁所裡,你怎麼辦呢?他就越聞越香呀。我們那會兒有一個一塊兒的,他就喜歡聞那個氮肥的味道,肥料的味道,他就喜歡聞,他不知道為什麼。所以說,第一個堪忍就是不願意接受的堪忍,不想走。第二個堪忍是說,雖然知道了,接受了,他暗地裡還不想。也就是說,雖然這個出離心,說應該把這些娑婆空掉,他內心不忍,不空,他不忍,以不忍而忍,忍在這裡。他不忍說我一定要走,把這兒撂得徹徹底底的。

那再一個堪忍就是我們現在更明瞭了,這一看,包括我自己有的時候反思,確實如此,就是到處找藉口。堪忍呀,堪忍就是他找一個非常漂亮的藉口忍在這兒不走呀。怎麼藉口呢?說哎呀,要好好度眾生,要成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廣結善緣。我現在就有時候害怕害得說,結善緣結得到時候拽著你走不了了,這緣到底是善還是惡呢?生生世世都沒完沒了了,我覺得我現在正在吃這個苦頭,大家千萬要以我為戒呀,正在吃這個苦頭,就了不了嘛。雖然是不了了之,可是現在了不了。因為你沒辦法不了,你覺得好呀,又來皈依了,稱之為師父,一頭磕下去,多美呀。

你們感受不到這個障礙有多大,你們的障礙就是一定要靠著個師父,一定要帶我們走吧,這也是障礙。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得靠自己聽,聞思修。所以大家呀,你們不走,我也這樣看著你們,你們也拽著我,大家都不走,就生生世世互為障道。大家都走就好了嘛。所以你看這裡四處找藉口,就是開始說,一切都淨,當下都是淨土,這不是藉口嗎?明明佛說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他就說當下。最後堪忍娑婆界,終於把這個出離心給忍住了,不發了,不發出離心了,然後就繼續綁,一生又一生的,唱著離開的歌,做著不走的事,真的沒有辦法。這就是佛出娑婆界,大家要悟這一句。佛出娑婆界。

你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這樣的一種世界裡,確實是難為世尊,他還循著我們的這個特色來流通佛法,來證得解脫。為什麼?就是他方國土,有的是以六塵為教體。大家知道教體是什麼意思?就是來傳道用的載體,就叫教體,教化所涉的載體就叫教體。那麼他方國土人家是隨其機宜,都能夠得度的。有的佛土裡面是以光明作佛事,是以光。有的佛土裡面是以菩提樹,大家知道有的國土裡面是以菩提樹作佛事的。還有的佛土裡面是以亭台樓閣等等,或以虛空作為佛事,來作為溝通。或者有的是以寂默無言,他什麼都不說,那裡邊的人都是禪宗的根器,什麼也不說,就這樣默默地大家來傳道,你不說我不說,大家都不說的時候大家體悟佛法。

你說我們都設想不來那怎麼活呢?反正整個就各隨方宜,教體不同。今天我們是依著娑婆世界而宜,故以說此方,就是娑婆方,真教體,我們這兒的教體,是以清淨在音聞,最主要的在音聞上,聲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兒的教體可以立在三個方面,不僅僅在音聞。你比如說色塵也可以作教體,大家現在我讀的本,拿起來的經,你們用的法本,這是色塵,不是聲塵,對吧,但是這個色塵不如聲塵厲害,利。

其次我們還可以法塵為教體,你看修觀法的時候,第六意識在起觀的時候不是就觀的法塵嘛,反觀嘛。這也是我們這兒的教體,都可以作教體。我們這兒有三塵,色塵,法塵,最利的是聲塵,所以才叫清淨在音聞,因為一聽法就得悟,所以我們這兒才講到的說,清淨在音聞。那麼,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約佛在世的時候,聲聞還能夠獲證的多了,現在皆以末世的時候,只能用這個聲音來指示,讓大家聽聞,讓大家得悟。所以所謂的真教體也就是說,真正用起來,而且起到作用、達到目的的,也就是音聞這個教體,所以才叫做,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大家要欲取三摩提的話,實在要從這耳根的聞性中作為入道之初了。這是文殊菩薩這裡講到的,你看: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你看就是觀音菩薩所成的這個法門,是真正離苦得自在解脫的最根本法門,所以讚歎嘛,好呀,觀音菩薩,還是你厲害,行,就是這樣說。那麼這裡,離苦啊。我們看一下這是讚歎觀音菩薩的功德了,接著下面說: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這一段就是大讚觀音菩薩。這裡講到的離苦,可不僅僅離咱們這兒分段的八苦,大家要記住,這裡講的離苦,它是已離開三界之苦了,天人的五衰也沒有了,地獄餓鬼畜生也沒有了。昨天我看見發了一個視頻,就把那牛給哄得跑到一個機器裡來,一下把它卡住,然後再轉個圈,這不是牛就倒起來了嘛,頭在外邊,用鏟子把它一鏟,一刀子一豁,這牛就殺死了。我就看看這牛過去怎麼這麼造業呢?再看看殺牛的人,你就將來又成了牛了。眼睛都不眨的那些人他當作工作呀,他也不是心有多惡劣或者什麼,他就天天干這個事。這都是人幹的,牛也是人當的。所以我們能,什麼時候我們能見得到,我們什麼時候就有可能。我們就脫不了這個苦呀。所以這裡講到的脫苦,特別是脫了三界輪迴之苦,還要脫什麼呢?心念流動,遷流變化,也就是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乃至九界之苦都得解脫,才能夠真正地叫做清淨解脫,徹底解脫。

所以這裡講到的,離苦得解脫。這叫做自利成就,觀音菩薩自利嘛。然後呢,能夠於恆沙劫,大家來看,於恆沙劫中,這是第一個,豎窮三際呀,恆沙劫就是數不清的時間,那就說明所有的時間內,對吧。於微塵國,就叫做橫遍十方,於所有的國土中。以大自在之力,普施無畏於一切眾生,這就叫利他成就。自利利他,人家成就了。這就是觀音菩薩。好,那麼既然這樣,悟到一切音聲皆是如來藏,隨緣不變就稱之為妙音。那麼既然悟到這個如來藏了,還能夠週遍法界,隨一切眾生的心,應所知量。應所知量就是應其所知之量,觀音菩薩能夠應一切眾生的心念,他能循業發現,才能夠分別得開十法界一切的依正聲音差別。已經知道這個聲,依著聲悟到如來藏了,還能出如來藏,起分別、善分別十法界的一切聲音,這叫做不變隨緣,就叫觀世音。大家看,這是解釋什麼呢?妙音觀世音,大家別走了。

在這一種雙重的功能之下,那麼從自行的層面而言,就是說所講的法要契理清淨,叫做梵音。一定要契理,跟佛說的一致,跟佛證的同等呀。那麼從化他的角度而言,所說的妙法一定要善應群機,就是什麼樣的人都能夠聽得懂,什麼樣的人來聽,你就能給他講什麼樣的法,這就叫做不失其時。就像海潮一樣,一浪又一浪,什麼樣的浪都能夠一浪推一浪,不斷,所以叫做海潮音。這是我們講這一句,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大家想為什麼說講法叫做震海潮音,雨大法雨呢?說震海潮音就是講法確實是,這個法無盡的法義源源不斷的時候,真的能對治我們的煩惱,息滅我們的貪瞋癡,唯有佛法可以如此功用。

所以由於能夠利他,故而進一步說,救世悉安寧;由於能夠自利,故而進一步又說,出世獲常住。人家就是雖然在世間,可是人家常住出世的如如不動的大禪定中;雖然在禪定中,可以同時分身散影地去救世悉安寧,也就是自利利他完全合為一體,才叫做觀音菩薩,圓通法門。所以大家看這一段總的就是大讚良哉觀世音。讚人,菩薩是能夠離苦得樂的人;讚法,是善得耳根圓通,離苦得樂的法。那麼讚自利利他,說法不停,就叫妙音。尋聲救苦,就叫觀音。妙音觀世音。音性無著,雖然聽這個聲音,不會執著,就叫梵音。那麼一切時處不失而為去說,就叫做潮音。所以這一切都叫觀世音。大家記住啊,以後我們再聽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你看這麼多的功德就叫梵音海潮音,妙音觀世音。這是這一段話,剛才我們是讀到這裡,是吧。那好,我們再往下讀。讀到圓通實如是,記住這一句。好,大家一起來。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好,就到這裡,就到這裡。這裡開始就是指,你看這裡就文殊菩薩進一步說了,這裡講了一句我今啟如來,我還是指文殊菩薩。為什麼我們一直在三稱的時候加文殊菩薩呢?確實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的地位太重要了,可以說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併駕齊驅的。那麼這裡的一句啟佛,啟就是告也,向佛說嘛。下面開始就訴說的是,但說耳根法門。前面因為說了那麼多的法門,那麼下面這些話就是說,文殊菩薩就著佛在前面講到六根的功德,還記得前面佛講六根的功德不是有一個擊鼓驗常嘛,還記得那個嗎?就是驗耳根的時候讓羅睺羅敲鼓。有沒有聲音的時候,這個聞性是常在的。是就著那個前面的經文,在語中加以發揮,突出耳根的妙用。所以這裡為了進一步突出這個速得圓通,所以他說我今啟白如來。你看。

如觀音所說,正如觀音菩薩所說的,就是說從耳根入修,能快速得到圓通。剛才觀音菩薩不是說了嘛,我什麼也不會,就是從耳根入的,佛問圓通。那麼這裡講到的他就引上好比前面佛說的,大家看: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這就是就著佛也前面講過,正如前面佛說的,有人在靜居的時候,十方,十個方面有人同時擊鼓,十處的鼓聲都能夠一時能我們的耳根能聞得到,他講的這個。那麼這個實驗就足以說明,耳根圓通法具此圓、通、常三個功德,既是圓的,又是通的,還是常的,具此三義。大家來看,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又從六根特別揀擇了一下。你看。

目非觀障外。就是說眼睛看東西,只能夠看障內的,看不到障外的。你比如說我們向外看,隔著牆就看不到外面,向內看,隔著皮就看不到內臟,對不對,所以說目非觀障外。那麼這個舌根跟鼻根呢,跟這個味塵跟香塵也是一樣的,有隔就夠不著,就聞不到,就嘗不著,對不對,這是一樣的。那麼這個大家來看,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就是這個身體是以跟物體和合的時候才有知覺,才有這個觸塵感,觸覺出現。那麼心念紛無緒,就是這個意根太亂,沒有頭緒。

這樣進行一個鋪墊以後才說,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就是說隔著牆也能夠聽到,所有的聲音一時俱聞,唯有這個聲音,才能夠等量齊觀,其他的五根都做不到。這是要說這個意思,大家聽明白啊。你看前面的五根都做不到等量齊觀,只有耳根,隔著牆也行,所有的聲音一時俱聞。所以大家想,俱擊俱聞,就是到處敲鼓,都能夠聽到,這就說明它是圓的,對不對?那麼其他的五根都不通,只有這個耳根這裡都能夠聽,說明它是通的。那麼它又離開生滅,又睡的時候也在,醒的時候也在,說它是常的。這裡講到的,具足了圓、通、常三德,耳根的聞性,既是圓的,又是通的,還是常的。為什麼是常的,大家還記得那個實驗嗎?睡著了一叫,他還能醒,對不對,所以說它是常的。這裡講到的,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這裡講到的五根所不齊,所以說只有耳根才是通到這個真實的圓通常的三個功德中來講。下面我們來再往下看,這我們一句一句地貫,大家都比較明瞭,其實內容很簡單,就是他講得太緊湊了。我們從音聲性動靜開始,大家跟著啊。

音聲性動靜就是指的,音聲之性是有動有靜。前面不是擊鼓驗常的時候,有的時候敲起來就動,沒了就靜了,對吧。那麼聞中為有無是指的什麼呢?但是在聞性中就顯現的說,是有聲呢還是沒有聲,動的時候就有聲,靜的時候就沒有聲,是不是。那麼說無聲號無聞,就是世間的人不能夠知道這個真實的涵義,所以他就以為,有聲的時候他就認為我聽見了,有聞了,無聲的時候呢,就是我沒有聽見,無聞了。這就是這句話,這叫無聲號無聞,我們世間的人在沒有聲音的時候,就以為無聞了。非實聞無性,是什麼意思呢?殊不知在沒有聞的時候,這個能夠覺的聞性還是無邊無際都在的,故說非實聞性無,不說真的聞性就沒有了。再往下看: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這是什麼意思呢?沒有聲音的時候,聞性也沒有滅去,有聲音生起來的時候,聞性也沒有生起,聞性是始終都在的。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生滅二相是,聞性是圓滿脫離了生滅之狀態的,圓滿的脫離,大家要悟啊,圓滿脫離,就是本來根本就沒有這個狀態,這就叫耳根聞性常住的妙義,所以說是則常真實。下面再作一個比方。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大家想縱令在夢想是什麼意思?通常我們說,哎呀我聽見了,你說我聽見了,你講我自己琢磨琢磨你說得對不對,這都是我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對吧。假如我們有時候一個人獨自在那兒不是瞎琢磨嘛,你們有過吧,我看這會兒有的人還在瞎琢磨。等你瞎琢磨的時候呢,你也聽不見我講的什麼,大家笑一笑你也不知道,就一個人在那兒瞎琢磨,好像與外界無關,不知道有動還是靜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以為沒有聲音的聞性了嗎?有沒有?還是有,所以說不為不思無。也不因為我沒有跟外界接觸,也不因為我自己瞎琢磨,不思不想了,這個聞性就滅無了,都在呢。

你說好比睡著的人,前面不是講過嘛,睡著的人聽到外面在舂米是吧,舂米的時候,那個聲音在搗的時候,他就把它以為說敲鐘呢,敲鼓呢,它就把他驚醒了。大家想想,這就是說什麼呢?聞性。大家發現了沒,為什麼只有聞性才能這樣呢?你聽過我們人睡著了,比如說我們人睡著了,大家通常是什麼辦法把他弄醒呢?是什麼辦法?對呀,趕緊把他叫醒。你在人睡著的時候說哎呀,給他看,看,能把他看醒嗎?能看醒嗎?不能呀。你看這裡就講到的說什麼呢?只有聞性才有這個功德,睡著了,那個性還在。眼的見性的話,睡著了見性就不在了。你給他塞吃的,他未必知道是什麼味道。所以說只有這個聞性,能夠始終起這個覺觀能力,它是超然于思惟之外的,超越于思惟之外。因為什麼呢?眼鼻舌意跟心這些,都不能夠在,比如說在夢中的時候是不能對於夢外的五塵有所覺的。唯獨耳根能通夢外,就是能叫醒,正在睡著的時候,醒的人能把他叫醒。所以你看為什麼這裡這麼講到說,就要用耳根呢?夢中一呼即覺,其他的身心到不了這個地步,眼睛看是看不醒呀。所以這就是這一段的話,大家看啊: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就是聞性的這個覺觀呢,覺觀能力是超出於我們的思惟之外的,因為睡著了沒有思惟了,它還在,所以說它始終在。思惟就是眼看東西,鼻聽舌嘗的時候,意識分別的時候,這不是叫思惟嘛,但是聞性它是超出這個之外的。如果沒有超出之外的話,就剛才我們做的實驗,把你叫醒,就叫不醒了,不能成立呀,因為夢中的時候你沒有思惟,對吧,那他的聲音怎麼能進入到你呢,因為你的聞性還在。就是這個意思。這總貫得過來了吧?這是可以,這個比喻一打就聽懂了。好。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這裡就講到的說什麼呢?現在這個娑婆國土的眾生是耳根偏利,主要是就這個。那麼我們一切的義理呀,理解呀,都要依靠這個聲音言論才得以宣傳發明,這裡講的聲論得宣明。那麼由於這樣,眾生就會迷於我們本有的這個聞性,就是迷了這個我們無處不在、圓通常的聞性,循所聞的聲教去以增戲論,所以才取於流轉了。這就不是給一般的人講了啊,給聽經聞法的人講了。你看大家說,我們都一般聽聲音,聽講法也是,循著所聞的聲教,來增益這個戲論,增加堅厚我們的這個戲論無明。所以由於取於流轉,自取於流轉,循著這個聲音,才循聲故流轉,包括我們聽經聞法。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阿難縱然能夠博聞強記,他還是不免落入邪思呀。什麼叫邪思呢?什麼叫邪思?但凡你以所聞的緣心,用緣心來聽法,即是邪思。為什麼?因為你一起攀緣心,一起分別心,那麼你所緣到的這個法,就是你法成了什麼呀?是五塵所落謝的影子,絕不是聽法的本能的聞性所聞的功德,當你分別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現在,依所聞的聲塵還是淪落於流轉。最後兩句說,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找著這兩句了嗎?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就是說還是落到這個,依著這個所聞的聲塵,淪落到這個流轉中了。那麼關於這一點呢,你看這裡就講到我們聞法的功德,就看我們怎麼聞。如果始終無休止的像阿難一樣,聞法裡邊有兩個,六詬,五不記。六詬五不記在一開頭講《楞嚴經》的時候就給大家講到了。六詬是詬病的詬,其中一個就是以攀緣心聽法。我們現在不知道說,你依著法義就罷了,有時候法講出來了,你不依著講的這個境界去停滯在那個狀態,去用身心去體悟,而是依著這個法你自己在那兒杜譔,假如我是,假如我會怎麼講,他講得對不對,這就越走越遠了,這是粗攀緣。微細的攀緣就是依著我現在講的,我在講,我現在講的,大家就豎起耳朵在聽,依著我講的法義在攀緣。可是我們現在得知道,我們現在如果依著聽的聲音語言交流的法,在交流、分別、對待的時候,都屬於邪思的範圍。這是我們在講高要求啊。

真正的聽法是什麼?如果聽得對,那你就是直擊這個聞性,直擊,擊,打擊的擊,直擊,直接撞擊這個聞性,能夠體悟得到這個聞性,我當下的聞性。大家體悟啊,所聽、能聽都能有助於我們觸摸這個聞性,那這才叫做不依攀緣心。反循嘛,不是外循,而是反觀。基本上我們現在還是依攀緣心。因為有時候我們講法也是不斷地倡導呀,聽法功德殊勝呀,大家要來聞呀,很容易如果聽得久了,又停滯在這個層面了。這就是為什麼逼得佛最後都沒辦法,才立一個教外別傳,不說話了。講《金剛經》講到所言是名既非,都這麼不斷地講,講到這句最後還說,誰要說我講法就是謗我呢。那還要講呀,就關於誰要說我講法就在謗我,這也是一句法呀,就看你能不能依著這個法,直接去擊,打擊我們的那個妄想,破掉那個。所以你看就,一旦攀緣就錯了。

還有五不記,就是一個叫不記深妙處,隨著語言文字。深是什麼?深就是一般人探不到的那個地方。妙就是什麼?離言絕相。所以不記深妙處,你看,就是聽法看我們怎麼聽的。如果我們像阿難一樣博聞強記,已經很難得了,這是從低水平、中水平,超高水平來講,還是落入邪思嘛。你一有分別就是有法塵的影子呀,落謝的影子呀,那就到了凡夫的分別。所以你看,這個聽法既可以開我們的性,聞性,也可以助我們的情,情見,就看你怎麼聽了。大家慢慢的啊。包括剛才講的這一段,也看你怎麼聽,就剛才講的這一段,也可以開我們的心性,也可以長我們的情見。就包括我不斷地在這兒說,開我們的心性,長我們的情見,就這句話,也同時可以開我們的心,長我們的情。就看大家怎麼悟。所以說到,為什麼說山窮水盡呢?忘言絕慮呢?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這裡的話,你看: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這是文殊菩薩轉向阿難了,說我現在乘著佛的威神之力,宣說如是,這個三昧叫做什麼?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這是要連起來讀的,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什麼叫做金剛王呢?破一切煩惱惑,這就叫金剛王。什麼叫做如幻呢?雖然破一切煩惱,但是要立一切法,有破有立,這就叫做如幻。破立同時,既破一切惑,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的時候不染一切惑,破一切惑的時候不礙一切法,這就叫做破立同時,叫做不思議。大家看啊,金剛王是破惑的,如幻是立法的,破立同時就叫不思議,為什麼?凡夫做不到呀,只有佛菩薩,同時破同時立。我們破的時候就立不起來,立的時候就破不掉,破不乾淨。所以人家這才叫不思議。金剛王就是般若德。立一切法如幻,就叫解脫德。那麼破立同時不思議,就是法身德。這有名目的。一切諸佛都是從這三昧成的佛,所以叫做佛母真三昧,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大定,這就叫佛母真三昧。所以大家看,你看說: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來看。什麼叫做欲漏呢?說你聽到這麼多的佛來這個,這樣微塵的佛,這樣的一個秘密門,這樣的一個聞法的返自性的法門,那麼首先要什麼呢?總名欲漏不先除。就是六根攀緣六塵,就叫欲漏,你現在用耳根來緣這個法音,這就叫欲漏。如果你把聞的這個,你看這裡為什麼叫做畜聞成過誤呢?你把這個聞作為能儲藏,儲蓄的儲,你就把這個聞好像,我能聞,就裝起來一堆,那麼所畜,就是把人家講的這個話,你能所聞,被我聽見了,又裝起來一堆,那麼把這畜在這兒,能和所黏在一塊,放在一起不是就成了過失,就成了誤境了嘛,不是開悟的悟境,是誤入歧途的誤境,對不對。所以這就叫做畜聞成過誤,就是你把能聞所聞做為定性,那你還,當然就成了過失了。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什麼意思呢?你與其用這個聞性來受持佛說的佛法,大家記住啊,我也在講佛法,那麼大家與其用這個聞性來分別解了我所說的佛說的佛法,何不向自己反聞其性呢?就是為什麼不向你們每個人當下能聞的這個聞性上去反觀呢?這就是這句話,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與其你聽,佛說的這個佛法你去聽了那麼多,這是向阿難說呢,對吧,你為什麼不向自己反聞自己所具的這個聞性,圓通聞性呢?這是文殊菩薩向阿難說的。

大家聽到這裡我們再會通一下,可能我們要覺得,既然有這樣的過患,為什麼要不斷地聽呢?既然不斷地要聽,你又說聽得不對。這就是聞思修的一個套路。如果我們這裡熏習反聞之理,我們在聽聞的時候,我們不斷地熏習自己反聞的這個道理。就是這裡說,與其你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對吧,與其你聽佛講法,你為什麼不反聞呢?這是不是一句法呀?如果我們聽這一句法聽對了,那麼就等於是給我們熏習的時候反聞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明白了。因為原來我們都是迷情嘛,循著這個情走的,現在我們反聞這個道理,既然他從這個理上來講到了這兒,我們就熏習這個道理,這叫做聞,該來聽還是要聽。

那麼聽完了以後要思,就是要相續反聞之態,這個狀態。第一個是熏習反聞之理,首先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聽你不知道。第二個要相續反聞之態,這就好比說思了,這個時候,我們一會兒可能循著聲走了,一會又提醒得對,我要循著這個聲音不能走了,我反過來,反觀我的這個聞性的狀態。那麼這個狀態住不了幾秒,甚至於一秒都沒有,一剎那都沒有,又走了,一會兒又回來。這就叫思的階段,就是相對於我們說真妄相攻之時,看你是在聲上呢,還是在性上,就是在傳來佛法的這個聲音上呢,還是依著這個法在觀到自己的這個聞性上,看你在哪上面住得多,這就叫思了。最後執持反聞功夫,第三個就是修了,聞思修。一個,熏習反聞之理。二一個,相續反聞之態。第三個,執持反聞功夫。這就是讓你住在這個正念裡邊,相續越來越不斷。這不是就性成無上道了嘛,反聞聞自性。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何不自聞聞呢?我們給大家會通一下,要不然就是講了這麼多,又說不能聽,又說要好好聽,到底聽還是不聽呢?好,下面我們再看: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這句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你看,聞非自然生,就是說能聞的這個根呀,耳根,大家記住,耳根我們錯以為在耳朵上體現耳根的作用,其實能聞的聞性不在耳朵上。如果你放開耳朵,我不斷地說話,你聞你感覺一下,你的舌頭,舌頭的這個嘗性,是不是也具有聞性?或者你感覺的這個感性,也是一個性,它也能聞,其實本身就是它在聞。所以說能聞的這個根,它不是自然而有的,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是什麼呢?因為有動靜兩種聲塵,對不對,聲音的這個外塵嘛,一會兒動一會兒靜,由於這兩個不斷地合作來引誘,誘導什麼呢,就黏起了我們本來的這個湛然之體的這個,發為聽精了,精神的精。為什麼這裡用精來表達呢?為了區別於我們耳根的這個,先區別開來,另外理解。發為聽精,那麼這個聽精,就是有聽的能力的這個慢慢結晶一樣,怎麼結的呢?怎麼結的呢?這個聽精跟外面的聲音合作,結合了,結合了輝映在當下的時候,我們就以為耳根聽到聲音了。輝映在當下,能聽得懂嗎?映現的映,映像的映。既然映在當下的時候,我們就說,這是我的耳根在聽吧,我們就有耳根的感覺了,我長了耳朵,會聽聲音了,所以就有了名字了,這裡講到的,因聲有名字。看到這句了嗎?

旋聞與聲脫。如果能夠旋轉能聞的聞性,與所聞的聲音脫離了,這就叫做旋聞與聲脫。如果一旦讓它們這兩個脫離,能脫,那麼如果說聲音的這個外在的聲塵被脫離了以後,誰還能叫做能聞的根呢?對吧,因為有聲音才有耳朵的聞根,沒有聲音了,誰還去聞呢?能脫欲誰名,誰還能叫做能聞的根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但能使一個耳根的聞性返本還源,那麼復歸到如來藏性的時候,六根同時就成解脫了。但能使一個根回到原狀,六個根全部同時成原狀了。這就是這句話。

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只能先講到這裡,也就正好講到這個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下一次我們來的時候再繼續往下講。那麼問一下,今天講的這些法義,在講的時候,至少在講的時候大家能跟得上嗎?能聽得懂嗎?好,我們合掌迴向,把你聽得懂的功德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