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修,大家吉祥如意。那麼今天是我們《楞嚴經》的第三十一講。有時候也是說不怕佈施難,就怕難比難。這兩天我不是放假麼,回去這個陝北老區,給他們講了幾天,其實又講了就是泛泛地說了一下,念佛呀因果呀輪迴,這些硬性的底盤來信心入道。所以確確實實跟他們比起來,咱們在這兒可以說是太有福報了。我們覺得說坐在這兒了,說反正那兒有人在講《楞嚴經》,還在西四這麼個地方。可是他們那兒呢,如果我不去,就永遠可能就沒有這個法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是老鄉,沾了點後門面子,不知道為什麼這輩子生在那兒。確實聞法非常難,那真是如飲甘露一樣的,遠近其他縣城裡面的,榆林市下面的,縣城裡面上來的都有。這就是說這個,因為你宿世那個地方的佛法很不興盛,基本上是斷滅之相,所以就咱們佛法裡面稱之為叫做邊地。所以在那樣的邊地,我覺得確確實實非常難得,也是格外的殊勝,從難上來講就比咱們這兒更難,也可以說更殊勝。

但是這個佛菩薩護法度眾生呀,也真有意思。白天講法,晚上還要做三時繫念,超度這些他們的這個冤親債主呀,宗親,歷代宗親亡靈。做這個三時繫念呢,做到二時的時候,這個一念說汝等亡靈,還真的是就,黃土高原上呀,你們知道那個風要是一卷起來,真的就跟龍卷風一樣,我們土話叫做鬼旋風,真的就呼呼呼就刮到這個小廟前面的這個廣場上,呼通的一下就當中正門那兒就刮在那兒,也沒進來,就刮在那兒卷了幾卷。哎呀當時所有的這個,來瞧熱鬧的也罷,看那個我們那兒叫鬧紅火,就是看這些人這是幹什麼的,都心裡說哎呀,咯噔一下,說原來這是真的,真有鬼。所以你看我也不知道是真的是鬼來了呢,還是佛菩薩護法來加持變現的,總歸就不偏不倚不遲不早就在那個時候,它就來了,所以這些人馬上全部心裡就咯噔一下,就信了,有的根本沒那回事就信了。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說弘宗演教,不僅僅是光我在這兒說而已,什麼事只要讓你能入就行。那麼每個人入的方法不一樣,入的情況、時間,這個點不一樣。所以說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吧,化百千萬億身,度百千萬億人,各式各樣的,包括法門也是百千萬億的。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法門就是這個楞嚴大定,一心一意把這個如來密因會到一句彌陀聖號,然後以這個全身心的發願往生之心,現前用這個首楞嚴大定來作大補。這就是我一直給大家說的,講《楞嚴經》的初衷吧。所以我們一邊在學的時候,要從性相圓融上去會;另一邊在學的時候,還要在理上來指導行去通,一點一點地通,天天去鑽,每一週來講來聽,於我於諸位都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在上一講的時候呢,我們跟大家不是講過,就是說主要這個核心句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這是就著阿難,佛這個最親的弟子,他從什麼呢,就是從解結的這個點上來說的,因為他覺得六根既然向外攀緣,他認為這個六根之結還有另外一個地方,肯定是從那兒有源頭。結果佛就斬釘截鐵地告訴,六根本來就是結,沒有源頭了。而且六根之所以稱之為結,就是你以為有源頭、有解、有結。所以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說白了,會到一點上就這麼簡單,真是跟萬里黃河一壺收一樣,就收在這個壺口了,這句話就是黃河的壺口,我們修行的壺口。下面呢,還記得上一次我們跟大家不是把這一段偈頌給讀完了,但是並沒有講。今天我們就開始,從這一段偈頌開始講起,四句四句的來看。大家找到這個經文,依著經文往下貫。找到了沒有?你看頭四句是: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這個呢,這是從這個教理文字上來講呢,這個地方是非常的就是講的到位,次第很好。但是就是從理解上來講呢,它是比較生澀的。因為畢竟這個句子它有局限性,是五個字一句,所以他在講義理的時候,可能有的是稍微稀一點,有的就特別濃。所以大家在貫的時候把心提起來。這裡的真性就是我們常說的真體,常住真心,也就是妙真如性,是一切法所依的,能出生一切法,隨著不拒群相發揮嘛,在此一直講。那麼這裡首先講到的是說,一個叫做有為空。首先就是說依這個真性所顯現的我們現在所講的一切的有為法,有所作為,也就是你知見上立了知和見的這些法,全部稱之為有為法。我們學《楞嚴經》一定要把心提到這個究竟的最邊緣的層面。有所作為之法不一定是咱們說,今天很大幅度地去做一件事,起心動念一念起,就是落在有為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有為法,當體是本空的,是因緣而有,但是如幻如化。這是我們給有為法首先定這麼一個位說,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那麼相對於有為,我們說無為法難道是真的嗎?無為法是不是真的?為什麼你看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個是世俗諦,一個是第一義諦。就是這個時候我們就說它對和錯,一定要放在大的背景角度上來講。是從語言思惟層面上講的無為法,那麼它同樣還是生滅法。如果是從悟和證方面直達的無為法,那它就是真的。你們一定要把這兩個層面。所以這裡說的,又說到無為法沒有起滅等等,還是相對所說的有為法而言。這是從語言表達層面,咱們世俗諦為什麼,因為依著我們會的文字,我們聽到的話語,來講有為和無為。那麼當我們表達有為的時候,說它緣起如幻如化。當我們說到無為的時候,相對有為而所立的,所以同樣不真實,也如空華一樣。這就是無為無起滅,就是我們以為說的無為法無有起滅,但是我們在說的時候,其實用起滅心來說,那麼相對而言還是不真實的,如空華一樣。這就是這邊也給你鏟了,那邊也給你鏟了,不許你解,只許你悟。這是這一句。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再來看: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這句話就開始濃度就大了,但是也比較簡單,流暢一點講就說有為法是虛妄不實的,是為了顯示無為法是真的。大家想想,想好啊。說有為法是虛幻不實的,是為了顯示無為法是真的。那麼說無為法是真的時候,是不是也是為了顯示有為法是虛幻不實的?他們兩個就是相互來這兒演,我演正,他演反派,我演正角他演反派,但是正角和反派都是戲。所以在這裡還說真妄同二妄,為什麼呢?真和妄只是相對待而成,這兩者都是虛妄的,所以叫做,這裡講妄真同二妄。這句能會得過吧?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因為這個真如自性呀,它本身是不可以說它是真的,也不能說它不是真的,你不能用真或者非真,就是不能用肯定或者否定來進行對待的認知。那麼這裡講到的猶非真非真,這個話是這麼理解的,就是同樣還是什麼呢,既不是用真來表達,也不能用不真來表達,所以這裡講到的猶非真非真。那麼既然不是說真,或者說不是真,那麼怎麼可以用能見和所見的這種對待法來從中認識呢?你看嘛,言這個妄是為了顯真,它是對待法。那麼這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層面。因為有虛妄,所以才說真嘛,那麼這個虛妄和真它一定是在同一水平同一層面的,都是妄的。既然是這樣,妄也是妄,真也是妄,所以這個妙明真性既不是真,也不是不真,就不能用能見的根和所見的塵,來在這一層面進行認識。這就是這句話。

大家想想,對待法是一個什麼,它的真實樣子是什麼樣的?你看我現在說這邊是,這是方向是哪裡,東邊是吧,這邊是西邊。那這個東和西怎麼建立起來的?是不是東對西說東,西對東說西呢?那麼我問一下大家,既然是相對來建立起來的,這個東和西誰先有的呢?既然同時有的話,那麼東和西沒有的時候怎麼有的呢?我又可以露一下我原來學中觀的時候研究生的這個功底了。大家想想,東,假如我們要說東,說東是相對於西而建立的,問題是西還是相對東建立的,這個西還等著東來建立,你現在東還得依靠西來建立,那到底怎麼建立相待法呢?

假如你說一塊兒有,同時而有的,那麼如果同時而有,相待而立,那麼沒有的時候,怎麼來的呢?沒有東西同時建立,那麼同時建立的時候,在同時建立之前,它是同時沒有的,你怎麼相對呢?已經同時建立了相對的話,你還為什麼要去建立相對呢?這就是《中論》裡邊的偈頌,原文就是:若法相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就是指的這個相待法本身就是假的。當我們覺得說,這是相對這邊而說這邊,這是有一個參照物。可是參照物本身都還需要參照物,從哪兒而起呢?所以才這裡表達為什麼呢?猶如幻化,不實如空華。好,那麼我們再往下看。

第三句: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這就是講到我們前面講到的這個六根,既是輪迴根本,也是解脫根本。也就是這個根和塵之間呢,沒有各自獨立的真實性。也就是像這個交蘆一樣,就是蘆薈這個蘆草,它是相互依靠對方成立,這個有結縛煩惱和有自在解脫,都是以六根為所依的,只不過是我們怎麼呢,逆這個流,就成了凡了,循這個流,就成了聖了。就是反觀就是聖,依它就成凡。所以這裡講到的結解同所因,就是一個,一個所因。那這裡講到的聖凡無二路,即是同在一條路上,凡夫和聖者也不是分門別路的。就在這個門頭,六根門頭,要麼轉凡,要麼成聖。再往下看: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也就是說,你試著觀察蘆草中的這個性,本性。他不是講了一個比喻嘛,就是用蘆草它是,這個根是相互而有,莖是相互纏繞,才能夠往上長,只要中間有其中的一根斷了,它就長不了了。以這個草的比喻來講說,你觀察蘆草中的這個本性。你如果說這個蘆草本身是空的話,可是它宛然確實存在的呀,我們眼根對著蘆草,發現了它的存在狀態,輸送給我們的分別心,它確實宛然存在著的。可是你說它宛然存在著,它其中沒有一個實體呀,萬法皆是因緣而有。所以用這個空有都不能表達。大家知道嗎,我們所有平常所說的佛法裡面講的有法、空法,都不是佛法。有時候聽了這個話,我當時聽了都受不了。明明是萬法皆空,因果不虛嘛,那因果就是有法,空法就是這個空呀,萬法就是有啊,那你怎麼說有和空都不是佛法。它只是入佛法的方便,就看你喜歡從哪一門入。你喜歡從有,那麼你就認認真真去行;你喜歡從空,你就一心不亂地去覺。

就這兩條路。什麼時候這兩條路會到一條路了,就空有都可以拋開了,不但可以拋開,還隨時想怎麼用怎麼用。我們現在只能用有,用不了空呀。你用有的時候,如果沒有空的伴隨,你的有全是真有,但是真有就是假有,其實都是妄想,但是我們就把妄想當真了。所以這裡,空有兩者都不能用來表達。你迷晦於空有之見,你如果一定有一個空見有見,這就叫做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你如果能發明這個空有之理,見到這個理性了,那麼就叫知見無見,就是清淨解脫。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就是這個意思。蕅益大師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他就覺得真的是到位,他說本來的這個真性呢,就不是凡,也不是聖,非凡非聖的。但是我們迷晦的時候就是結縛,就是凡;我們發明瞭以後,就是脫,就是解,就是聖。就看你是迷晦呢,還是發明呢?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凡情不立,聖解也空,有為是空,無為也不實,無為也不實在,同樣是空的。這裡呢,上一段就是可以說總結我們上一次的課程,剛才講的這一段。下面這一段開始講呢,就是我們今天開始要講的這個義理了,大家來看啊。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這一頌開始呢,就是咱們講到的修行方便了。前面講了,這個纏縛與解脫雖然都是六根,這是道理上你這麼明白了,可是你要開始解這個結,這六個結的話,一定要有次第的。你不是說突然間就全部給你咵的一下像耍魔術能解開了,你就得一根一根地去解,一個一個地去通。所以這裡說必須從一門深入。你看,根選擇圓通,就是說從一門深入的話,只要六解了,一也沒有了。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只要這六結解了,一也亡了,也就說明什麼呢?六根只要一解,連這個門也亡了,一門深入的門,連門都沒有了。

現在為什麼要一門深入呢?因為你有六的概念。那麼依著六的概念,選擇一門而入,一旦一脫,六個全脫,就沒有門了。因為我們說的一門深入,是相對於有六個門而言的,那麼六個門你選擇一門進去,六個門咵的打通,那就沒有門了。所以這裡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根選擇圓通就是指的從這個浮塵根,就是我們耳根上這個相化成無上正覺。但是在開始下手的時候呢,還是要從六根之中選擇一個圓通的,從法性流而成正覺。這樣的話,日劫相殊,就是等於說,一天修跟一劫修的功德一樣,你選對了。所以世間人還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修行最怕嫁錯入錯,嫁錯了就是法門沒選對,嫁錯入錯就是你這個法門沒選對,雖然有理,不契機呀。你機感不相應的話,就是咱們說白了就是說,老是沒有感覺,出不來感覺。那麼再往下看: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下面為什麼要講到這個呢?就是開始講到的說,阿陀那識是梵語,咱們漢譯為叫做執持。因為前面不是講到選擇一個根,入這個流性了嘛,那麼他這裡講到的說,這六根是為根本識所執持的,陀那識,陀那識染的時候叫阿賴耶識,淨了以後就叫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識它又叫根本識,它有執持的作用。執持的作用就是,我們這個六根都是為這個根本識所執持,就是由它總管著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且這個陀那識裡邊的這個微細的種子習氣就像瀑布一樣的,流得特別快我們阿賴耶識。你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所有的這些場景,每天過的日子呀,每一個場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都是阿賴耶識的一念種子不斷的變現、發揮。你想我們每一天都需要多少剎那的心念發揮呀。一剎那有九十生滅,那麼一個生滅就像一個幻燈片一樣,這一個幻燈片,如果你把它切開來講是一個定格的圖案,如果你把它流動起來講,就是我們每天的日子生活。所以你想這裡邊的儲藏量有多大,阿賴耶識。這是一切種子如暴流,習氣成暴流,就是我們過去的業力習氣,發揮成我們這輩子的人生遭遇。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它是真,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把它這些種子變現的這個幻燈片、流動起來的生活當了真了,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如果你把它說成是非真,說它不是真的,那還就等於說離開這個波浪求水一樣,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真如了,真如如來藏性的體現嘛,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它是真的或者是非真的都不對,害怕人們迷而執著,我才老不敢說這個阿陀那識法。為什麼把這個阿陀那識給拉出來呢?就是剛才講到的,只要講根,要解結的時候,我們把根錯認為什麼呢?就是六根對六塵認為是真的。那麼說它是真的呢,你就是生死了,因為你當了真了。你說它不是真的呢,你又等於說離開這個別立一個解脫,不是在生死上當下得涅槃。所以他這裡把阿陀那識這個總後台,整個都給拉出來說,為什麼我們平常不給大家說了,不敢演這個法呢?就是因為害怕你們認錯了。這裡把後台拿出來,害怕我們把六根給弄錯。可能大家會覺得說,為什麼你突然間講這麼一個呢?我們再往下看大家就明白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這句話就是說,一切眾生的這種愚癡顛倒,以我們自心的見分取自心的相分。剛才不是說到了根本識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本來就是這麼些種子,它不斷地變現,變現發揮能量。但是這個發揮能量變現出來以後呢,作為人道眾生或者六道裡面的三界裡面的眾生,他就會怎麼樣呢?把這個東西給分岔,就進行編排。有了對面,就有了自我了,有了自我,就有了對面了,所以我們說的有了見分相分嘛。又說到這個名詞了,見分相分懂吧?有懂的啊。見分就是以自性的見分取自性的相分。就等於說我們一個身體用手摸了一下腳,你就認為就用手來摸腳了,其實它本來就是一個東西。那麼手就好像見分一樣,腳就好像相分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於這個不是幻化的法中而成了一切的幻化,就是本來如如不動的這一法中,產生了無量無邊的幻化之法,就因為最原始的一個對待法的產生。就是這麼一個。

這個地方特別比較難理解,我們這樣吧,就是就現場而言。就現場而言吧,當我們理解我正在講的這個經文的時候不管你聽懂,或者怎麼也理解不了,與否,可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就會陷入到這樣一種漩渦。你看我在講經,在講這個非幻成幻法的這段經義,那麼我講經義說的話,就成了你們的對境,就是聲塵,就成了塵境了。那麼這個時候你一定必然會用你的耳根,然後產生你的耳識,一切都是唯心所現。當我們在聽經的時候,就落入到這個非幻成幻法其中了。本來是如如不動的一個真如本明心,結果你把它一一演繹割裂,就成了一個你們在聽我在講,我在講你們在聽,然後就產生了一系列的這個微細的第六意識的分別。

這個時候就等於是什麼呢?其實我們舍去了根本識,而取了從第六意識開始前面的妄識了。前面的妄識一旦進行了對立的執取,能和所,那麼第七識就變成染污了,這個阿陀那識就馬上變成了阿賴耶識了。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現在聽經聞法的時候還是什麼呢,自心取自心。我也不知道你們這個,能聽得明白嗎?就是因為自心取自心,就讓這個本來不是幻化虛妄之性,全體成為幻化虛妄之法了。你們悟一悟啊,就當下一念。就這麼一念本來是如如不動,空空如也的,就因為我不斷地講這個如如不動空空如也,搖頭晃腦地在這兒講,你們就看著說,哎呀這在講,我要理解,就開始沒完沒了的非幻成幻法。就是體現這個,就是這個經義體現在我們現在當下的這一念狀態的時候,你們要微細地觀察喲。你看,本來如如不動,就因為我說這個本來如如不動,你們開始動了。所以你看佛法這個就這麼往進去繞,就是這麼往進去繞,這麼往出來繞。最後只要你最後發現了,原來你繞進去繞出來都是白繞,就好了。可是你不繞這個,不進去你就出不來,不死你就不能活。所以才這裡講到的說: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這裡要斷一下啊,一直不是這四句,是這五句連在一起的,幻法云何立。也就是說,如果一切的修行人了達了這一切法呢,都是及自心及自性的,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本來就是寂然不生如如不動的。如果我們不去執著,一念都不生的話,那麼不但沒有這個幻化之法,這是一重啊,就是我們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幻化法。不但沒有這個幻化之法,連什麼呢,非幻尚不生,就是同時這個非幻,非幻是什麼意思呢?誰能了解非幻是什麼意思?我們說世間法一切都是幻化的,那麼還告訴你說,一切皆是幻化這個法也是幻化的,也不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否定了有,還否定空,是吧。那麼這裡就講到說,又提高了一層了,講到中,可以說是提升到中道義去,為什麼呢?說空尚且不能執著,何況有呢。就這個意思。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空都要破,那麼你這個說有說空全部要破,包括你說有說空全是空的這個空也是要破,叫做非幻法。這裡從這個,從讓你們理解證悟上來講,可就是屬於一種釜底抽薪法,就徹底給它抖摟乾淨了。那麼從法義上理解的話,我們借助一下,《金剛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還記得這句話吧?這個法義就跟這裡講到的說,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一樣的道理。

你看我不知道諸位你怎麼理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呢?就是我們從兩層來講,比如說我們常說的,最簡單的理解,初機來理解說,佛法還應舍,何況世間法呢?就是所有我們的一切執著,你執著世間法的時候是煩惱分別,那麼就開始教你佛法,說要解脫自在。這個時候告訴你們,佛法,就是你以為的解脫自在,同樣都應該舍,何況世間法的貪著分別呢?這個能理解嗎?就等於說,我們就是,這一百塊錢你都不要去執著它,何況這才五十塊錢你還執著什麼呀?五十塊還沒有一百塊多,一百塊都不讓你去當回事,五十塊錢就更不要當回事了,五塊錢就更不在話下了,就這意思。這是一重,另外一重是什麼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非法還應該舍。剛才就是說,世間法應該舍,何況非法呢,是從根兒來講的。這裡講到的什麼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有法還要舍呢,何況是空法呢?這是又一層,就是說,比如說今天我們去買一個東西吧,說這個多少錢呀,說五十塊,說不買不買太貴了。五十塊你都不去買,何況一百塊的東西呢,你更不買了。這又是從這一層理解,從深到淺,從淺到深,你們搗騰,就是這個意思。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呀?就是五十塊我尚且不買,何況一百塊呢?一百塊我都尚且不執著,何況五十塊呢?大家仔細悟啊。這裡講到的這個: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就是說,非幻尚不生就是說何況非法,幻法云何立就是說法尚應舍。就是這麼去對照入座一下。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那麼這整個這一句呢,就是這一段話呢,是鎖在一起的,大家來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是指的這個三昧的名字。你看這個三昧的名字多殊勝,就這麼一長串。就跟這個以前皇帝給大法師們賜的這個號一樣的,走了以後給留的說怎麼護國,怎麼樣大法師、大教主、真佛子等等一連串,最後才說某某法師某某大師。這就說明他所有的德行都集在一起,來進行加持。大家要聽這個三昧,這叫做首楞嚴大定的一種表達的時候,我們要得這個加持。等一下再講。那麼中間的彈指超無學呢,這是表他的功德殊勝,就這一句。後面的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是表達什麼呢?就是說一切六凡,乃至四聖所遵的,共同遵守的一個解脫之道。這是這一句話裡面分三個層次。

首先我們來看,說這個三昧叫做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大家看這個,這就是這個大定的名字,也就是首楞嚴的異名。因為這個法呢,你看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到第一個叫做妙蓮華呢?什麼叫做妙呢?你說它是有,這也不妙,你說它是空,這也不妙,乃至你說它是有為無為,等等這些都不妙。只道這個法不可說不可說,才能稱之為妙。說它是有法也不行,說它是空法也不行,說它是幻法也不行,說它是非幻還不行,怎麼都不行。這麼個東西你看,就怎麼也形容不了它,怎麼也不能給它定位這個東西有多妙。所以叫做妙蓮華,這個大定叫做妙蓮華。那麼依這個妙蓮華的法呢,依此法來斷惑,斷我們的煩惱,證這個解脫境界,就沒有一個煩惱斷不了。因為你怎麼說它都不對,那就說明你有任何執著,它都不行。我們的煩惱是不是執著呢?一切的執著都不行,所以比喻為金剛,這裡講到的妙蓮華金剛。一個字一個字地往下貫。那麼既然有這樣如此的金剛智慧,一定是降魔就能去降成功,一定是破惡就能夠破成就,所以才稱之為王。無魔不摧,無惡不破,走到哪裡都能得自在,所以稱之為王,金剛王。王是什麼意思?自在的意思,隨心所欲。那麼由於能夠稱之為王,既然王能夠自在,那麼用這個來弘法,無法不弘,用這個來利生,沒有一個生不得利益,所以叫做寶。

具有價值,既能夠弘法,又能夠利生,能夠做到最究竟圓滿,所以這裡稱之為寶。既然稱之為寶呢,一定是能夠像摩尼寶珠一樣,救濟一切的窮苦,那麼依照這個法門這個觀法,沒有一法能夠明瞭不了,所以才稱之為覺。大家跟著我啊,跟著我往下貫。那麼既然這樣的一個覺,這個覺不同於我們通常的覺,是什麼樣的覺呢?是一個依此覺而去修行的話,它是一個無修而修、修而無修的這麼一個修法,無證而證、證而無證的這麼一個證法。這樣的一個修證方法,你說它是修嗎,一切修都是多餘的。你說它是沒有修嗎,它就用這個一切修都是多餘的這個方法來修。就不斷地這樣,所以叫做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叫做如幻,這裡講到的如幻。既然修而無修,那麼無修就是修,既然無修而修,那麼就是如如不動之修,所以才叫做三摩提。這就是這一段,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就把整個《楞嚴經》的修學方法和所得的功德,就濃縮在這個首楞嚴大定的異名中了。

大家來看,妙蓮華就是說不可說。金剛就是無所不摧。因為能夠無所不摧,所以稱之為王。既然有王,它就有自在的功德,稱之為寶。由於這個寶能救濟一切的貧苦眾生,稱之為覺,覺有情嘛。由於這個覺呢,才能夠了覺到這是究竟圓滿的覺,不修而覺,覺而不修,在這種情況下叫做如幻,不是我們當真地去修,在這個現實中死執牙板地去修。既然不是這樣的話,那麼這樣的一種修法,如夢如幻的修法,幻修幻證,永遠就在這個定裡邊,如此修,如此證,就叫做三摩提。就這一段話。這個是極其艱澀,沒有佛學功底,確實是很難跟得上。但是如果你真的是心入到這裡,這一路貫下來,暢快淋漓。就是這麼一個如如不動的法,就是這麼一個如幻如化、無所不自在的法。所以大家想想那古德們的開示,真的是一氣呵成,飛流直下三千尺。如果你能心跟得上了,當下就是起觀,就是如幻,就是首楞嚴。你們能跟得上嗎?跟得上那人家有一個功德出來了。

彈指超無學。你超了沒有?就這麼一下聽明白了,就得勝過阿羅漢。你勝了嗎?那你們都大言不慚,還說聽得懂。沒問題,聽懂了,至少當下一念絕對超了。就是只要你把這個,我們不要說證悟了,解悟一念生起來,徹底地明白這個幻修幻證,無修而修、修而無修,就這個節骨眼上這個理,那麼一念決定超阿羅漢的根器了。阿羅漢他只認為一定有生死要離,一定有涅槃要證,他是當真去修去證呀。那麼如果你知道如如不動,當下一切現成自然,本來就是涅槃,有什麼生死可得,有什麼涅槃可求呢?那你當然已經彈指超無學了,就超了,就這麼厲害。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厲害呢?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就是說,這裡的阿毗達磨是指的,又叫阿毗曇,在印度話裡面翻譯為,這個音譯叫阿毗達磨,意思譯過來叫做無比法。無比法有兩重,從廣義上而言就是,小乘法也可以稱為無比法,為什麼呢?沒有可比嘛,殊勝嘛,其他法比不了,所以說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比,所以叫做無比法。

那麼咱們這兒講的這個阿毗達磨呢,是大究竟圓滿的阿毗達磨,是指的了義的一乘之法,就是楞嚴大定。這個法不但世間法比不了,小乘法、權巧法都比不了,是究竟圓滿的頓法,所以這裡才叫做此阿毗達磨,沒有比擬的法。也就可以形容為咱們說的無上,是無上咒。這個《心經》裡面講到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就是沒有辦法跟它比的意思。無等等就是,不但比不過,連跟它站齊的都沒有。這裡講的這個就是這意思。就是上面所有講的這個定,這個法,這個無比的阿毗達磨法,是什麼呢?十方薄伽梵,就是十方包括三世一切諸佛的涅槃之門。這一段話其實是特別好的,大家以後能夠發心把它背會,念誦。念誦的這種加持勁特別大,你看就這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這種加持力,你就覺得說這當下就這幾個字,就是金剛上師,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修行總集呀。所以大家你看像這,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念一遍就是這樣的一遍功德。所以你看我們說的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念念都是這種功德。

這裡的薄伽梵,也是翻譯過來的佛的又一個異名,其實如果說一定要對照的話,跟我們平常所說的世尊是在一個層面。因為薄伽梵如果說多譯過來翻譯的話,表達為自在呀、端嚴呀、吉祥呀、尊貴的等等,有六個意思。那麼這裡由於意思多了,所以從這個尊貴性,故沒有翻譯過來,叫做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裡落腳點就是一路涅槃門。那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第一卷中有一句話,叫做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還記得嗎?我說起來你們可記得,剛才我問有一句話跟這差不多,肯定不記得。你看這個首尾是如何呼應的。在第一卷裡面的時候講到說,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先門後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嘛。我也搞不清楚你們北京說,一會兒說門,一會兒說門兒,我也現在被攪得。咱們就讀門吧,為什麼,據說門不是說比較是正,就是說比較正式的意思。門兒就是偏門兒好像,門就是正門,是這意思嗎?小的意思,小的叫門兒,是嗎?大的叫門。咱們這兒的這個可比北京城的這門要正得多大得多,所以叫做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先門後路。就表的什麼呢?要先要解,而後行。這是從第一卷裡面的啊。這裡開始就講到說一路涅槃門,是先路後門了,是表的什麼呢?從行而入證,也就是說先有行,從而入涅槃。前面是指的出生死門,這裡是指的入涅槃門。

都是門呀,出生死門,入涅槃門,中間全部要用行來進行連貫,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法。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這個,不管說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罷,或者說一路涅槃門也罷,先門後路、先路後門也罷,都是指的在六根門頭找這個路,找這個門。就在六根門頭呀。為什麼勸大家每天說,你多念阿彌陀佛,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六根門頭呀,你的信願,想往西方,當下確信,都在你的六根門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想也想在六根門頭,起心動念去念,還在六根門頭。所以這就這裡講到的門和路。到底是先門後路呢還是先路後門呢?我告訴諸位,如果我們是迷了,那麼當下的妙真如心都是屬於他方國土,是他鄉了,不是故鄉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有門了有路了,要出涅槃,就要入生死了,有門有路了。如果我們一念悟了,普天下所有的他方全部就是我們的故鄉了,這就叫出生死入涅槃了。就這樣的,這就是他鄉故鄉,故鄉他鄉,自性唯心和煩惱生死。就這麼一點點。所以說門和路誰先誰後,就義而言,這是講到的說先出生死門,後入涅槃門。那麼就體而言的話,門就是路,路就是門。真正沒有路,就這麼一個門。大家為什麼就是說,門很薄呀,一步跨過去就解決了,就這麼點路,基本上都沒有路,就這麼個檻而已,所以說路就是門。門就是路,你找不著這個門,你就永遠進不了這個路。就這麼來回,你們自己看吧,看這個人在楞嚴第幾層吧。也就是整個說,下面要講的這個解結,無比殊勝的這個教法,是十方三世諸佛一路的涅槃乘的無上妙門,無上真路。就是講的這一段。那麼我們,大家先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十分鐘,今天我們再下半場繼續,先把這一段偈文講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三十一講下半場的講解。開始我們要讀一段經文,先有一小段經文貫完了以後,再把下面一大段來接在一起讀。這一小段就是從,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一直到洗滌沉垢,這個就可以了。找著了沒有?好,一起來。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好,就到這裡。這段其實跟前面的偈文一樣,也是一個承前啟後。可是這裡邊有幾個詞我們給大家講一下,你看從開始,這是阿難在這個大會中,聽到佛的無上教誨。那麼這裡有一個詞叫做祇夜伽陀,這是印度話,分開兩半來講呢,總體來講就叫做偈頌,祇夜伽陀總體來講就叫咱們說的剛才上面講的那一段偈頌,就叫祇夜伽陀。那麼這個偈頌裡邊分了兩種。一個叫做重頌,重頌就是說,前面講了一大段經義以後呢,長行講完了,害怕大家不好記聽不懂,那麼再把它進行總結,以這個有規律的偈文呢,重點的要義再重述一番,這個就叫做重頌,歌頌的頌。那麼還有一種叫做孤起,突然而發的。為什麼突然而起呢?就是要開演後面的甚深法義的時候,在前面寫一段偈文,這叫做孤起。重頌是屬於總結性的,孤起屬於開場性的。那麼這裡講到的這個祇夜,就是指的重頌。這裡講到的伽陀,就是指的開場(孤起)。那麼在這個偈中呢,整個含藏了精瑩清徹的妙理,使人心開目明,讚歎這種情況從來沒有過的。所以這裡叫做這個,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這是先讚歎佛的上面講法的功德。下面呢,開始又有了要求了,大家看阿難又合掌頂禮佛。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大家聽過無遮吧?常說無遮大會無遮大會,無遮是什麼意思?當時玄奘法師在印度就是,十六個國家的國王都在一起,所有的這些內學外道聚集在一起開無遮大會。我們現在叫無遮應供,無遮法會,什麼叫做無遮呢?對,就是不分別,不揀擇,不挑肥揀瘦。佛法就應該是無遮的,什麼樣的人都能來聽,都能來修,都能來行。不是說,就有時候我們說辦班呀考試呀,這是一種方便,進行揀擇是什麼呢,把它的次第層次給你分開。可大家要知道佛法無邊無邊,究竟圓滿,就是因為沒有檻,沒有分門別類,沒有老幼貴賤,沒有歧視,也沒有阿諛,所有的都是平等的,叫做無遮。

那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我今聞佛無遮大悲呢?有兩個層面,一個叫人無遮,二一個叫法無遮。人無遮是什麼意思呀?大家看楞嚴大法,就是這個如來密因,他這裡不選擇這個根器,你是上上根器、中等根器或者是下劣根器,都不揀擇了,普施無上之法,首楞嚴法,所以這裡叫做人無遮。相對於平常來講的話,是根器我才講,不是根器了我就不說。這裡呢,管你是根器,全部跟你講,要麼開心,要麼結緣,所以叫做人無遮。二一個法無遮呢,是不再吝嗇這個如來密因的妙密之法了,和盤托出了。因為這個法的話,在尋常時候,不在特別情況下,不輕易開演的。

你看前面不是講到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這裡這個法無遮就是全盤托出了,都來聽吧。就是這個法,我也不進行揀擇,不進行稀釋,不進行照顧情緒,反正是所有的,你人來聽,都來聽,法我就這麼講,都能聞。所以叫做: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但是呢,心猶未達。你看這阿難一直到卷五了,一路還是不斷地提疑惑,不斷地提疑惑。但是呢,理上雖然粗淺地領了,義上不明瞭,所以說心猶未達。心猶未達什麼呢?這裡你看這一句話: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我第一個我不明白,為什麼六根解了以後,一也亡了呢?就是六解一也沒有了呢?因為通常咱們正常人的思惟說,這六個疙瘩終於解開了,統共就融會貫通了,成了個一真法界了嘛,本來一心了嘛,那一定有一個一。為什麼這裡一又沒有了呢?這是第一個疑點。第二個,舒結倫次就是指的怎麼樣去解這個結,是從次第上解,一門深入從哪兒入,等等這些他都搞不清楚。

所以呢,唯願世尊垂大慈悲,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再次地憐憫這個與會的大眾,以及為將來的眾生佈施這個甘露法雨,洗滌眾生的塵垢。這就是這一段話的意思。下面這一段話就開始,又開始巧立了一個譬喻。這個譬喻在《楞嚴經》裡面是非常有名的,很多時候在這個禪師講法或什麼,信手就引出來了。就是這個,叫做綰巾以示倫次,就是用一塊手絹打疙瘩。好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要讀的比較長,讀到哪裡呢?一直從即時如來於獅子座,一直到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到這裡。好,大家一起來。記住啊,我們再練一下這個節奏,因為明天有時間的同修呢,會來參加共修讀楞嚴法會。四個字四個字,四個字四個字,不管他的意思,就四個字四個字往下讀。一起來。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就是佛開始給阿難及大眾演法了,正開始說怎麼樣解結了。就是由於從理上雖然聽了這麼以後,可是事上阿難還是悟不到說,怎麼六個解開了就一也沒有了。因為一般通常的話,我們從理論上而言,說六個結解開了一也沒有了,因為是相對立的。可是從境界上的話,六結解開了一也沒有了,沒有到哪裡去了?所以這個如果大家從理論和境界上來對比一下就能知道,這個是非常難,這個境界非常難用理論理解的。所以這裡世尊就只能給阿難開始演法的時候呢,他顧左右而言他,又進行了一個現實的生活實驗,進行講解。這個生活實驗有意思,你看: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就是如來坐在這個師子座上,那麼整理了一下這裡叫做涅槃僧。涅槃僧就是指的一般那個年代,佛陀年代的內衣,也就是裹衣。也許跟我們現在南傳,大家看不是一個,就是說一個袈裟這樣纏在身上嘛,那個時候是指的下裙,你看藏地的喇嘛也不是穿著一個裙子嘛,那個年代,佛陀年代他們都是著裙的,是指的下裙的那個裹衣,裹在身體上的內衣。那麼整理了一下這個涅槃僧,又斂了一下僧伽梨。斂就是收攝了一下,可以說是整理,你看我們在拜佛的時候,常會一拜下去了,法師們起來這裡會這樣一下,然後把這裡這個拿起來,這樣整理一下。這樣的話手一疊,就莊嚴了。所以這裡講到的這個斂僧伽梨,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因為他的袈裟嘛。那麼在這種情況,又攬過身邊的七寶幾,七寶幾大概是一個小茶几一類的,咱們現在擱手擱胳膊這樣的。攬了一下,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就是說把手引到這個,伸到這個小茶几上,取過一個,這裡講到的劫波羅天就是指的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和第三重叫做夜摩天,這裡的劫波羅天就是指的夜摩天。夜摩天又譯作善時,就是那個天裡邊非常的快樂,在欲界裡面來講特別福報大,時時刻刻都是享受的,時時分分都是快樂的。

那麼這個夜摩天裡邊已經就是,有一面當台寶鏡,老是照著咱們這兒,起心動念都能看得見,在夜摩天宮裡邊。所以我們常說心動神知。這夜摩天供養釋迦牟尼佛的一條華巾,這個華巾大概是,就是那麼,怎麼講呢,就是一條非常微細的這個,密密連起來的這個絲巾,但是這個寶絲是咱們閻浮提沒有的,是人家天道的天人享受的寶物,給供養釋迦牟尼佛的。所以你看想必釋迦牟尼佛當時好東西還真多呢。天道所供的華巾呀,在這裡,你看下面是於大眾前綰成一結,就當著大眾的面打了一個結,我們拿一個繩子打起來嘛,問大眾說這是什麼。所以阿難和大眾言說,這是一個,就是打起的一個結。

那麼下面你看: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就是在這個上面綰疊華巾,一個又一個的,又結了一個,又重問阿難,這是什麼?阿難和大眾又答說,還是一結。那麼阿難呢,這個如是倫次綰疊華巾,是一樣一樣地在這兒綰了一個疙瘩,慢慢地一共成了六個結。那麼一一打了六個結以後呢,再把這六個結拿到阿難眼前問說,這名叫什麼?阿難和大眾還是同樣地次第回答說,此名為結。這一段整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具體的義理,形容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下面你看,佛就開始跟阿難要對答了,開始引發阿難他的疑慮在哪裡,最後問題出在哪裡,就用這一根可以咱們說的毛巾,打了六個結,綰了六個疙瘩,就用這個作為道具來說法。所以這裡就佛告阿難說,你看。

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我第一次打了這個結的時候你說這是結。那麼,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就是說這個華巾呢,我最先實在只是一條,這裡叫做先實一條,就是這個毛巾只有一條。那麼第二,就是當我第二次第三次打這個結綰這個巾的時候,你為什麼仍然叫做結呢?因為我第一個打的這結你說是結,那麼第二第三的時候為什麼仍然叫做結呢?當然我們尋常的知見來講的話,你明明見一個毛巾上打了一二三個疙瘩,那我們都說是結,這很正常呀。這裡佛要表達的在哪裡?我們再往下看。阿難白佛言,世尊。你看阿難對佛說,世尊。下面是: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這就是,佛就是說,這個寶巾,這個毛巾呢,經過您細密地紡織成的這個巾。這裡講到的說,此寶疊華緝績成巾,是讚歎夜摩天宮的這個毛巾非常的難得華麗,密密綿綿地這樣紡織而成的。

這個緝績,就是說等於說把這個線呢,指的絲線呢,搓成這個縱橫這樣,織成一個密度很大的一個毛巾。咱們這兒叫毛巾,不知道人家天道叫什麼。那麼他說了,你打一次結,自然而然就有一個結,我就說是有一個結了呀。那麼如果你打一百個結,我肯定還要說有一百個結,何況這個毛巾你現在只打了是六個,也不是七個,也不是五個。那為什麼如來你還讓我說,第一個打的結才稱之為結,第二個第三個你就不讓我叫結呢?佛不是說了嘛,我第一個打的時候你叫做結,第二第三你還為什麼叫結呢?這就是疑點,製造衝突,衝突有了疑情之後,才能解答問題。下面你看,這裡就是開始正答六解一也亡了。正面地給他表達說,為什麼六個結解開了以後,一也沒有了呢?我們來看: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就是說這個寶華巾呢,你知道這個巾原來只有一條。大家記住這一個概念,叫做一條華巾,華巾是一條。先把這放在這兒,然後再來看。當我,你看這裡說: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就是說當我六次綰這個疙瘩的時候,就有了六個結了,那麼你仔細地觀察,這六個疙瘩沒有結以前,這個毛巾的這個體是同,還是因結的前後有六個差異成了六,就是它是同呢還是異?你看,這裡講到的巾體是同,因結有異,因為巾體本來是同的,前後有了六個疙瘩而有了差異了,六相分明,所以你說是六。

那麼現在我問你,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就是你以為怎麼樣呢?我第一次打結的時候,你說是第一個結。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這樣次第地綰起來,乃至有第六個結產生的時候,那麼你還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告訴你,我想把第六個結的名稱換成第一個結的名稱,可以嗎?這就是問阿難,你們可以設想一下阿難。那麼經文當然回答說:不也,世尊。你看這是阿難答了,怎麼樣呢?不可以這樣,為什麼呢?六個結如果都存在的話,這個結只能稱為第六,不能稱為第一。你看,斯第六名,終非第一。那麼你想把第六個叫做第一,哪怕就是我,雖然阿難我現在也有點悟了,那麼縱然我歷生的聰明才智,也不能亂它們的名稱次第,也肯定不能把第六個說成第一個,第一個說成第六個。還記著,始終記著,巾體是一,由華巾體是一,待會兒要用的。佛就說,你看:佛言,如是。佛也講說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就是說佛也讚同說,哎呀你說得很對呀。這六個結雖然不同,但是回顧六結本來生起的這個初因,這個本因的話,本來是一條華巾所造的,一條華巾所結起來的,那麼你現在讓它的順序雜亂的話,始終是不可能的。所以同時說明,你現在六根裡面的這個結也是這樣的。畢竟同中,就是本來如如不動我們同時所具的這個妙真明性叫做畢竟同中。畢竟精明的體中從真起妄,生了結以後就成了差別的六個,六相的差別,所以叫做畢竟同中生畢竟異。你現在徹底就認為它有了這個差異了,這個差異還來回不能搗亂,那就確定了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四是四,五是五,六是六。這就是把這個,既然要解結,解這個六解一亡的這個道理,首先他說六是什麼,怎麼結起來的,這六個。

那這裡的六結呢,祖師們也有不一樣的說法,跟大家講一下,因為我們以後在了解的時候呢,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你比如說這六根,咱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它是由於一念無明就同時有的,對吧。你能說眼在先呢還是耳在先?同時的嘛。可是這如果比喻六結的話,六結是它的次第綁定的,那麼就不能把一說成六,六說成一,可是六根是同時而有,這個時候就要從橫度和縱向來理解了。這個比喻得特別妙,為什麼呢?如果從橫而言,比喻我們的六根頓然而起,眼耳鼻舌身意,同時相互合作,那麼一定是同時有的呀。你有一個不參與一份子的話,它這個,如果說我們說向外分別的話,就跟作案一樣犯罪一樣,有一個罪犯不在,這案子就成不了。但是這案子裡面它也有分工,對吧,誰負責看門,誰負責衝進去,誰負責比如說偷人家東西,解保險箱怎麼的,各各不一樣的。所以從豎而言的話,這橫表六根,豎就其實表五陰了,五蘊了。

怎麼個五蘊呢?你看,因為六結,就是六根,六根跟五蘊能分開分不開?大家想想,六根跟五蘊能分開嗎?五蘊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嘛,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嘛,能分開的嗎?分不開,它是兩套體系表達的一套東西。所以橫的時候我們看的是六根同時頓見,叫六結。縱度為什麼一個一個打呢?大家發現五蘊是怎麼生的呢?色受想行識。為什麼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開始講的是是故空中無色,以色打頭呢?就是我們看見的色比較粗重,好下手。那麼什麼最微細,五蘊裡邊?什麼最微細?識最微細,難以下手,所以最後才搞定。從色上開始觀照,觀照色法。但是雖然是色法開始修行,下手從色法開始,那麼妄想起來的時候從哪兒開始起來,從哪裡?從識開始起來的。所以大家這個次第,就等於說,我們解結的時候從第六結色法開始解,那麼你也不要忘了,這個節開始綰的時候從哪兒呢?從第一個結就是識。

不是色啊,色受想行識是倒著來的,識了,識是第一個結。所以你看,從識陰先起嘛,就是我們如如不動的這個不生不滅的本來妙真如性,跟生滅一和合,一定要知道它,就那股勁還記得吧?還記得那股勁吧?不用記得,我們現在都有,當下就在。就這股勁開始的時候,不生不滅的這個本性跟生滅一和合,就成了第八識、第七識和前六識了,識就生起來了。識生起來了以後,慢慢形成行陰了嘛,流動性就出現了。流動性出現了以後,慢慢就開始這個,這個行陰是指的第七識,就是我的存在,我活著,我過了幾年,我今天干了什麼,明天還要幹什麼,這叫做行陰,流動。那麼流動以後,慢慢就成了想陰了,色受想行識嘛,想是倒數第三,想是誰呢?就是第六識,第六識才會分別、作意、妄想嘛,它很粗重,進行這個了知了別,所以叫做想。想開始,就是受又建立了。受是誰呢?前五識呀,眼耳鼻舌身意 跟前面的領受嘛。

所以色受想行識,次第才成了色陰,從識開始,慢慢有了行,有了想,有了受,最後才有了色。色受想行識,識行,這個怎麼說呢,識行想受色。那為什麼這裡只有五蘊,怎麼成了六結了呢?就是等於說色法上面掰了兩塊,一個指的我們內身、自身,一個是指的外境、世界。所以色法裡面有兩個,這才叫做六個結。前四蘊各佔一結,色陰裡邊有兩結,就是我們的色身、根身,和外在的世界、器界,色法裡面分了兩個。所以正好五陰配六結,而且妙在什麼呢?就是從識陰而起,跟第一個結一樣,最後色陰為結尾,第五第六個結。那麼我們修行,不是從自己的根身上下手,就是從外界的世界上去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嘛,從色法開始照。所以下手解結,從第六個結開始解。是這麼,這是從縱度的來進行一個了解。那麼其實我們解結,破的就是六根五蘊,它們是一套東西,只不過是兩套表達。借著這兩套表達我們把這裡的,因為這個六個結呢,往往祖師們講也有這樣,出現了一些就是各自的看法,就是說到底是這六個結是代表五蘊呢,還是代表六根呢?這裡我們把它折中一下就是,橫著代表六根,縱著代表五陰,因為有前後次第。這個聽明白的話,就知道說這裡在講到這個六解一亡。

那麼由於在這樣的一種六根結,那麼我們現在的六根也跟這個打結一樣,畢竟同就是說一塊毛巾,對吧,那麼生畢竟異呢,打了六個疙瘩。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由於你看: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就是佛告訴阿難,你一定會嫌這樣打成的這六個結,希望它們不能夠成就。你看,汝必嫌此六結不成。就是你的煩惱嘛,色受想行識也罷,眼耳鼻舌身意也罷,你肯定說,既然這是六結,佛已經告訴你了,你肯定樂意這六結希望它們不能成就,還原到原來一個毛巾的本來面目,這裡叫做願樂一成。你看我們修行,比如說我們聽這個法理解,也是不是這樣?你肯定想說,從這個一門入,入到不二境界,只有一嘛,一真法界嘛。那麼你看這裡說,復云何得,那要如何才能修行呢?告訴他你怎麼樣從一門深入,怎麼去修行呢?下面再來看: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你看讀了,這個阿難一邊回答佛的話,後邊就把他問的問題給解答了。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這個我們先放一下,待會兒再講。這裡就是說阿難也說了,說這個結若是存在的話,那麼就一定會從是非中產生嘛。什麼是非呢?大家想想如果用這六個結來比喻什麼是非呢?這肯定是第一結,佛問說這是第幾結,阿難說第一結,這是第一結,這就是是了。那麼佛說,能不能把第六個弄成第一個呢?阿難說,我累生累劫都沒有這個能力,絕不能把第六個弄亂搞亂了弄成第一個,這就叫非。我們的六根就是這樣認定的,耳就是耳,眼就是眼,耳不能成眼,眼不能成耳,這就是是非。這裡講到能和不能,所和不所,同樣就在這裡面出現了,這就叫是非了。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就像彼此的這種,這個彼結不是此結、此結不是彼結的這種爭呢,慢慢就像硝煙一樣,烽火台一樣點煙一樣,就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自然而然就會生出來說,你不能成為我,我不能成為你,你一定是你,我一定是我。大家聽到這兒才明白,為什麼這個佛剛才引著阿難說了半天,說這是第一結嗎,阿難說是第一結,這是第二嗎,阿難說是第二,又問說第六個能不能成為第一個,說不能成為第一個。知道吧,剛才講的那一大段,就是為這兒做鋪墊的,有是非。有是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非就是六不能成一,一不能成六。在這種情況下,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就是說,如來今天把這些全部都解除的話,如果結都沒有了,這六個結如果都沒有了,那麼自然不能夠分彼此了,不能夠分彼此,就沒有六結了,何來一呢?也就是說,沒有彼此現前的這個華巾,也就是其中這個華巾不是綰了六個結嘛,這六個結都沒有了,一條華巾的一條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剛才我問大家一條華巾,因為華巾就是華巾呀,華巾用得著說一條兩條來表達嗎?就這塊華巾放在這裡,需要我們加說這是一條嗎?這一條為什麼要建立,什麼時候建立起來的呢?因為我要用這一條打六個結,因為要打六個結,所以才說這本來是一條華巾。剛才阿難就怎麼也聽不明白為什麼六解開了,一也亡了。咱們這會兒能明白了嗎?如果這個華巾就是一個,怎麼說呢,赤裸裸無牽無掛的華巾而已,華巾是真實的。

那麼當我們要用這一條華巾打出來六個結的時候,就因為要說六,所以說這是一條。當我們要用這個本來的妙真如性說如如不動,我們就說因為有六根,所以我們要一門深入。明白吧?其實六根一旦六結解開了以後,沒有了六根,哪來的一門深入呢?包括我們六根的分別解開了以後,哪裡有一個如如不動的真心呢?這一個如如不動的真心就是真心,能用一個表達嗎?就跟這塊華巾一樣,它就是一個如如不動的華巾,能用一條來表達嗎?一條是多餘的形容詞。本來的面目是如如不動的一個妙真明心,一個也是多餘的形容詞。所以只要把六結一解,一個也不存了,就是本來的華巾,如此莊嚴的華巾,如此珍貴的華巾,就是這樣的。我們的本來的妙真如心也是這樣的。現在還逼著我們說,一定要說有六根門頭,還要解了六根,進入一真法界,一個本來面目。所以一和六、六和一都是多餘的,解了六,一也沒有了。

你看這個佛煞費苦心,婆心切切,就為說明這麼一個問題,阿難都弄不懂。你們弄懂了吧?你們弄懂就好說了,比阿難強。所以你看這裡就是說,沒有彼此的一六,只有現前的華巾,那麼華巾就是華巾,還用得著一來表達,連一也用不著了。那一也用不著了,更何況,何來六結的名呢?所以這裡講到的,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還記得剛才那句話嗎?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跟這裡講的,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模一樣的。一百塊都不去執著了,五十塊你還計較呀?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聽懂,聽懂還不算,你仔細琢磨一下。六沒了一也不要了,就是華巾。六根解開了,一真也不要了,就是本心。你嘗試一下,你這麼觀照一下就想想,突然間徹底就脫了。我們脫不了,就越擰越緊越擰越緊,就螺旋式地往上走,整個把這包裹起來了,是非鋒起嘛。這個確實很難講,很難領悟,太繞了。

那麼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佛就說阿難,你說得對,這六個解了,這一亡了,也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這個根如果說總解除了,這個本來妙覺的真體自然顯現呀,自然顯現。原來的話只顧著說,結是六個,有六個結,然後說這六個結不是。現在又說,這個六與非六都沒有真實實意了,只有華巾,沒有結了。沒有結了,結既然沒有了,就沒有一沒有六了,還能去說誰六說誰一呢?所以說六解一亡亦復如是,逼著阿難自己說出來。所以你看這有些理論呀,非得你自己開不行,到者方知,你的心到了那兒了,悟到這個境了,你才通透了,悟不到,他在那兒說,你怎麼也轉不過來。在三祖造的《信心銘》裡邊也講過這麼一句話說: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二,一二三四的二,一,一二三四的一。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也不要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這就是說六亡一也沒了,只有華巾了,就是這個意思。下面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開始要講怎麼去解這個結了,解這個結的倫次嘛,前邊不是有一句話叫做,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六解一亡的這個理,上面已經給阿難交代清楚了嘛。舒結倫次,怎麼去解,從哪兒開始次第,就是從哪兒入手,從哪兒解呢?下面要開始講了。當然還總結了一段,剛才我們也多讀了一段就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這就是說由於你的無始一念的這種心性狂亂。大家想我們每個人都在狂亂之中,心性狂亂。狂是什麼感覺呢?狂就是無端而起,狂,無端而起。亂就是非得要動,本來不動你就非要動。狂亂就是等於我們說的起動,從第一個無明不覺生三細開始,狂亂,心性狂亂,然後從狂亂中妄發知見,知見妄發,這就是第二結,有了智相,就是有了我們以為的主觀能動的這個靈動的感覺出來了。本來是赤條條的一個華巾,這個時候就以為說,我有一條華巾,就說出來了,開始有了知見了,是一條。這就是等於說人自以為的我的這個理解力智慧一樣的,就開始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念念相續不斷,就等於說發妄不息,就是等於相續開始了,世界相續了,因果相續了。再久而久之勞見發塵,就是這個勞見轉深了以後,對於外境執著不取,而成了我們內在的六根,六根初起的時候呢,就等於說有了四結,執取相,四個結結起來。

到這個勞見發塵的時候就等於說四個結,什麼呢?想受行識,這四個結就結起來了。再這樣由根取境,由內根取外境,那麼就只要有了外在的情緒,就色法也建立起來了,內色外色全起來了,所以叫做如勞目精,則有狂華。這樣的話,所有的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就無因而亂起。前面我們講到的業相,業系苦相,世界的形成,最初一念等等,都是最初心性狂亂開始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一切的山河大地,也就是有情的生死,乃至包括涅槃,我們不是要斷生死入涅槃嘛,這也是我們有為世界裡面的執著呀,所有的這些,都是狂勞顛倒產生的空華之相而已。所以這裡講,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一切都是狂華之相。大家看啊,比如說,生死本來就是狂華之相,那麼我們就覺得有六個結,有生死就是有六結嘛。那麼涅槃也是狂華之相,為什麼?因為我們覺得六解了,才有一了。包括六解了一也亡了,還是狂華之相,因為我們覺得,有理解呀,我認知這個道理。就是只要我們心行所行之處,念頭所至之處,全是狂華之相。所以這裡講到的,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都是狂華之相。我們悟到了生死即狂華,我們就證到了人我空。如果悟到了涅槃也是狂華,那麼我們就證到了法我空。這裡就是講了這麼一個交代,就是給阿難總的總結前面。那麼後面,因為阿難又要開始問了,怎麼去解呢?這個開始呢,佛就又有一段對答,我們拿起經文,一起來讀。從阿難言開始。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好,就到這裡。下面講的這一段呢,開始是一個譬喻,後面這一段比較難懂。所以大家一定要沿前面的鋪墊往上走,後面才能跟得上。大家一起來看,這裡呢,阿難就是又把這個,這段這個,由汝無始,佛給他說了以後,阿難心裡又產生了疑問,是前面的重述。他已經明白了六解一亡了,但是想問一下佛說,怎麼樣解除呢?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何進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經文開始你看: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就是阿難問佛,這個既然佛說了,都是狂亂顛倒所起的這個空華,那麼同於我們的心性這個狂亂次第而起的六結一樣,六根門頭的六結。

怎麼樣才能夠解除這六結煩惱呢,眼耳鼻舌身意?那麼這個時候呢,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這個時候阿難把他的,這個比喻特別有意思,而且義理特別深邃,佛就把他的手呢,把這個所結的這個毛巾,向偏拉左邊的時候就問阿難說,這樣可以解開嗎?你看阿難說,不能解開。世尊又用他的偏的手拉到右邊,你看: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能解開嗎?阿難同樣還說,不也,世尊,不能解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佛就告阿難。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就是我現在以這個手向左邊右邊拉,各拉扯這個巾,都不能夠究竟地畢竟地解開這個結。那麼,汝設方便。云何解成。你且設個方便,怎樣能成功地把這個結解開呢?大家發現了沒,如果說我們拿繩子打一個結,你解過那疙瘩吧?那疙瘩你解對了,就是同時從中間兩邊,這個解對了,下面阿難說的就是,應該從結的中心解,一下就解開了。

你這邊如果你認錯一條繩子,拉得是越拉越緊,這邊也拉,這邊也拉,都解不開,而且會越拉越緊。你看多麼生活化,修行呀,怎麼解六根呢?最艱難的事情,這麼意識不到的事情,跟生活是一樣的,就在生活中。所以這裡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你看,你阿難問我說,怎麼樣來舒結倫次,就是怎麼次第解開這個結,你不是問我佛嗎?還是他自己說出來的,當於結心,解即分散。前面問佛說,怎麼樣六解一亡呢?後邊阿難自己說,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都是他自己答的。他明明就知道這個理,就平常不好好修,不好好悟。我告訴你們,你們當然包括我也都一樣,平常好多問題,來了找法師問呀,該怎麼辦怎麼辦。我就說哎呀,這個問題,就說幾句做個引子而已。他後面又在那兒傾訴傾訴著自己就知道,哎呀道理是這樣,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都知道。都知道都意識不到,不好好去做。所以你看阿難在這裡也知道,應該從這個結的中心一解就分散了。佛趁熱打鐵說,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說阿難你說對了,當於結心。

那麼我們就著這個時候來跟大家了解了解,怎麼從結心呢?怎麼我們平常是從左邊拉從右邊拉呢?一般我們,從道理上而言大家看,這個左右喻呀,這個左右喻如果我們從解上、解門上來論,從就是理解的這一門上來論,拉到左邊,就等於說我們平常執著有,對於五欲六塵放不下,對吧,奔馳於這個聲色犬馬之中,財色名食睡,那這就等於說,你在這裡邊你能解脫嗎?解脫得了嗎?執著有。那大家發現了嗎,有的人就開始執著空了,說這個一切都是唯心淨土,本性的,空的,什麼都不要幹,一切現成,就開始不斷地往哪兒拉?往右邊拉了。他以為解了,還是越拉越緊,叫做斷滅空。執著空也不行。他認為執著破除有了,就一定執著空了,同樣也是,一個為左,一個為右。咱們有時候不是也說,這個人很左,這個人很右,一會兒打成右派,一會兒打成左派。那麼真正的這個左右喻就結心是什麼呢?比喻說我們要走的是中道了義之法,不著二邊,既不著有,也不著空了。

所以才說,不能拉左不能拉右,往中間解。這是從解上來言的。下面這一個更重要,大家要聽清楚,從行門上而言。從行門上而言呢,如果說往左邊拉,就等於說什麼樣的一類人呢?特別執著世間法,他也來修行佛法,也來佈施呀,也來做點功德啊,印經書放生,他就想著我這輩子要得什麼果報,要滿我的願,得個一切平安點兒,整個家庭六親眷屬,一切的這些世間願望全部滿,他只求世間福報,不求解脫。那麼你往左邊這樣求,拉的一樣,你能解開嗎?能解開嗎?解不開,這是當然解不開。還有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很精進,絕對的這個持戒也罷,過午不食,甚至有的種種這些事相上不斷地修,天天修,功課積累了,經書每天要讀幾部,佛號要念多少,等等這些。但是呢,他沒有把心性跟進上來,每天下意識地機械式地重複所謂的法門,可是這個時候呢,他對於修行,對於解脫,生起了決定的這種執著。就是一定要怎樣,馬上就要解脫,我業障重就要消業,我這個悟不到就要馬上悟。就是越想越急,用功得要命,心急如焚。這種人有沒有?這個時候呢,就等於說跟右邊拉一樣,能解開嗎?所以說你執著輪迴,就等於向左,這麼去用功,這麼去生活,每天在現實生活中去,不知道回頭。

那麼你執著生死,就等於說向右邊拉的一樣,每天就執著這些修行上,以為這貪個修行名,說個修行好,等等這些,最後還是解脫不了,心性打不開。所以這就我們常說的,著相修行千萬劫不如無相修行一念間。所以說大家在這個上面,這就是行門上來講,我們就要這樣去解,從中間去解。雖然認認真真的,不是讓大家不做功課了,你的心有沒有跟進上來。就等於說咱們平常說,願生西方淨土中,那麼你的心是用到說,把這個心貼在願生西方淨土中這一句話上呢,還是說,我一定要生西方,這一句話上。這可不一樣呀。願生西方淨土中就把自己的身心全貼上去了,我願意。我一定要願意生西方淨土中是說服自己我一定要願意,但是自己願不願意還不知道。大家要仔細觀察我的細微發心處,有時候不知道的。因為真正的境界可能來了你就不想去了。所以這個東西,在微細處大家要了解一下,這就是行門上,左也不行,右也不行。

那麼如果從訣竅手法上來理解這句,這個比喻,左右喻的話就是一念,就是你在不在這一念。如果你離開這一念,就是向左,你忘了這一念,就是向右,如果你始終在這一念上,就在心中,就在結心中。所以大家一定要守好這一念,觀這個結怎麼結的,這個結在哪裡呢,這個結心在哪裡呢,怎麼解呢?就在當下,這個結心就在當下。你不要以為說,將來要修行修行怎麼樣,或者說我曾經積累積累了多少功德。一念當下,管他什麼罪業,這個善業惡業罪業福業,都不要管,能守好一念清淨當下,一切的罪福冰釋無痕,真的是如幻如化了。大家想想啊,這就是要把握當下,我們常說的當下,這是修行不左不右的訣竅。所以包括我們念佛有時候也講的說,我們太多計較說,這會兒念的是散心,那麼你應該是攝心念呀,應該好好地發信願呀,這些種種的都是計較。你相信我能往生,相信一定要往生你就念,你根本不要考慮散心正心,你只管念,只管念的時候,已經就是正心了。

你一考慮散心正心的時候,就等於說我向左呢還是向右呢,就不在當下了。所以任何法門都用得起來這個,你不要以為說這六根只在六根這兒解,所有的法門,輪迴分別就在這兒,解脫自在還在這兒,就是要看你向左還是向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雖然這個毛巾的兩頭就等於說向左向右,由於有這兩頭,我們打結的時候你離開兩頭行嗎?我這身上,就是這個吧,利用這個。你說我現在要把它打個結,是不是要從兩頭開始結呀?兩頭往一塊兒嘛。這就是我們向左向右,由於有左右,才導致打了結。那麼你把這個向左向右把它徹底放開,把它成功左右解開以後,中間的這個地段還有嗎?結心也沒有了呀。這就等於我們說的說,這個,在這個,如果真正一旦解開的時候,這個結也不是真實的結,這個結,包括解結的這個解,聽得明白吧,也不是真實的解了。解的這個結已經不是真實的結了,包括想解開這個結的解,也不是真實的解了。就是說六解一亡,那麼結解解亡,是一樣的道理。結解解亡,大家悟這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找到這個核心眼目,那麼你結就解開了。解開了以後,就不用解了呀。因為你覺得有生死要了生死,生死已經了了,還要去了嗎?一旦你有了生死的時候又入了生死了。所以你看始終步調一致,就這個。你悟的話,不管是講的深講的淺,一個悟法。你迷的話,我說的深說的淺,一個迷法。不在深淺,而在迷悟,道理就這個道理。所以可以說,佛從第一卷開始到第五卷,一直就在講這個道理,阿難不斷地問不斷地問,就只能說他,引誘著他步步來向這個悟門,去悟到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好這段話,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下面一段話就是開始,為什麼給阿難講到了,又好像突兀地來了一段話。你看: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阿難我告訴你呀,我經常說的佛法呢,是從這個,說佛法是一切從因緣而生是什麼呀,不是說的世間的那些好像說粗重的和合相,就是我們的萬事萬物,比如說這個桌子是從木頭釘子生的,這個房子是從磚瓦生的。這個當然是我常說的,可是我今天說的這個法呢,不是只取的這個世間和合相,而是說什麼呢?比如說,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就是佛要進一步表達說,你不要以為我說一切法因緣生,就只鎖定這個層面了。我說的一切法因緣生呢,世間法裡面是因緣生的,粗重的色法是因緣生的,微細的了別心法也是因緣生的,包括你世間法是因緣生的,出世間法也是因緣生的,你要從世間出世間,還離不開因緣所生。為什麼要打這個鋪墊呢?因為他下面要教他怎麼開始修行,從因到果。就是要阿難信服說,我這會兒讓你怎麼從因地上下手,你要相信我,因為我知道,果地我也直接能看得到,因地我也一目瞭然,從因向果這條道路和脈絡我也清清楚楚。

現在,我要把你的手牽到因地的原始點,從正確的道路上出發,我都清清楚楚,讓阿難對他生起信心。所以這裡講到說,我說佛法從因緣生,乃至後面介紹了,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大家看,佛就講到說,恆河沙世界外的一滴雨,我也能知道它的由來。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界外的一滴雨呀。咱們這會兒想都想不到這,哪個世界的一滴雨呢?他都一目瞭然,佛陀一目瞭然。看看他把這個,所有十方三世國土裡面的因緣法一念洞見,明晰到什麼程度。還講到你看,這個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就是現前世間的種種的這種依正果報,比如說松樹為什麼是直的呢?你們知道松樹為什麼是直的嗎?能知道嗎?說下面的這些小草,帶刺的那些亂麻一樣的那些草,那些芨芨草為什麼是彎曲的呢?也不知道,只有佛能夠知道。為什麼鵠白烏玄呢?就是說天鵝仙鶴為什麼生來就是白的,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呢?你問咱們,咱們就不知道呀,根本就不知道。

可是佛都能一一知道其由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佛要告訴阿難下面的這個從根解結,乃至一路入了涅槃之法呢,也是從因緣生的。離開因緣,我們得不到呀。為什麼說你雖然有本覺,還得有始覺呢?始覺就是我們有緣學佛的那一天,那一念。你沒有入佛門,入的那一天那一念,你永遠都成不了佛,為什麼?你沾不上邊呀。所以佛就告訴他阿難說,你現在老老實實聽我,我讓你往哪兒走你就往哪兒走,我讓你怎麼走你就怎麼走,因為什麼呢?解這個根,得這個涅槃,不是說你解根,咵的就悟了,一點兒都不幹,就成了涅槃了,而是也要從因到緣,從緣到果的。這其中有一套的,這一套你根本不知道,我知道。所以我讓你從哪裡開始解,就是要告訴他,我什麼都知道,你要對我相信。然後呢,我才領著你來怎麼樣去。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就是教他,你應當怎麼開始做呢?你看,是故阿難,就是所以說阿難,你應當從中選擇一個根了。

為什麼呢?因為說,前面給他講了這麼半天嘛,就是為了鋪墊一個說,佛我已經具足了這個大圓鏡智了。我今天所說的這個法呀,我就知道我為什麼今天說這個法給你聽,那麼你今天所聽的這個法,我也知道我為什麼說給你聽。就等於說跟這個一滴雨呀,什麼松樹直什麼的,就是我跟你今天講這個法,為什麼到這個點上才講這個法,我全都知道。下面需要什麼呢?就是今天的因緣已經具足了,正是你阿難正法眼藏要開的時候,告訴你我也知道呀。就是希望阿難能夠知道這點,就是你今天阿難馬上要結盡這個,上次不是讓大家理解阿難的信心,馬上又要上大步了,上大台階了,正法眼藏就要開了,說一切的這些我也知道。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一切的現實就是最好的安排。就等於佛告訴阿難說,你全部把狂心歇下來,不再有懷疑,不再有問題,要承擔這個法。因為我今天告訴你這個法,就說明應該你知道,那麼同時也說明,你肯定能知道,而且通過修,你將要證到。就是要所有的前面的這一堆,就是為了給阿難說這個。那麼我現在告訴你,所有的這一切我都在掌握之中。那麼告訴你,六根解結如何解法,我也知道,正在這個時候你怎麼去解,我還知道。所以才這裡講到說,隨汝心中選擇六根。讓你自己在你的心中所好,選心裡邊你所好樂的,選擇六根中的一根來一門深入。你看這裡講到的說: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也就是說,自然而然,你把這個根的結如果解除了以後,外在的你根所取的外境自然也就消滅了。那麼能取和所取的這個一切的妄相都消亡了,那你不證到這個自性的真如,還會等到什麼時候呢?大家聽出來了沒有,就是佛已經觀到阿難這個時候因緣到了,就讓他去承擔。你相信我,我說的就是現前的絕對事實,你馬上就要得到了,你承擔就行了。如果不承擔的話,當面就錯過了。

所以我不知道你們看過那些宗門的公案,宗門的公案你去看,有的當面錯過的,下次還得重來。有的當面沒有錯過的,馬上就證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天昏地暗,哭得都受不了。曠劫以來,一念轉過來了。大家想想,那冤枉路再不要走了。

所以阿難這裡佛給他,真的是我們聽起來好像婆婆媽媽的講了這麼多,就是一個,讓阿難對他有信心,二一個,既然有了信心,我說的法你要現前承擔,就是要去來的時候抓住,不要讓它過去,一過去就是前生後世了。所以這裡就是說,你的因緣就是你的,不是就是不是,其實這個開悟也是如此。有時候,你們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感觸。這個宗門下的這些禪和子有時候覺得說,哎呀快了快了快了,就像快了一樣。可是快了如果他因緣不到呢,他還是不行,說快了快了,他只能夠快了快了那麼一下,又晃出來了。那麼如果說因緣到了,它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是你的它一定是你的,這個解結的因緣,解這個結的因緣到了,那麼當下這一切因緣正是佛的掌握明瞭之中。所以他就告訴阿難讓他去直下承擔,這個是對的,阿難你相信這個,就用根去入,你自己選一個。就這麼去給他講到說,理上你先頓悟,事上你要漸修。既然去漸修,你現在就承擔,自己選擇一根。一旦選擇,你根塵滅了以後,你的這個真如自性自然就顯現了,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這裡講到的不真何待,就是你不證到這個真如自性,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但是呢,告訴他當下承擔是對的,是讓他頓悟這個理,就是先把他給點開,後面還有一系列的事修。事修怎麼呢?大家來看: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就是說,阿難我現在問你呀,這一條夜摩天人供養我的這個劫波羅巾呢,現在有六個結現前了,就是已經打了六個結了。那麼我現在問你說,如果要同時解開這六個結的纏縛的話,可以就是併駕齊驅地把它一念同時解開嗎?你看,結果阿難說,不也,世尊,這是阿難的回答。為什麼呢?說這個結,是結本以次第綰生。這個結本來就是次第打成的,一個一個打出來的,那麼你今天應當次第而解。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云何同除。說雖然這六個結它是同樣的,就是同時在,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打結起來的時候不是同時起的,所以說這個解結的時候,你怎麼能同時把它除了呢?這是反問佛呀,又正合了佛的下懷了。佛就是要告訴他,你理上明瞭了以後,你事上還要慢慢地去修,慢慢地去證。漸修漸證,理要頓悟,還是教給阿難這樣的一個脈絡。

所以你看,這里正是比喻說我們現前的六根呀,大家想我們修行功夫也是這樣,現前的我們的六根,雖然是同時接觸外境,這個不分前後對吧,眼見色耳聽聲呀。可是呢,因為六根雖然同時現前總觀,可是六根在成就的時候呢,六根同體,那麼我們入一根,入到無妄的話,六根同時就可以解了。這是從橫的角度來講,六根是同體的。那麼如果從五陰配六根上來講,這五陰是次第建立起來的,你去解的話還要有次序,從哪一根入,慢慢地入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其他的才能解。也就換一個說法從五蘊來講,要從色法入,色法慢慢修到一定的地步,那麼這個受法、想法、行法、心法都開了。要從色法一直到識法,色受想行識,一直到識法去開。這是從次第修,要依著五蘊修,為什麼?五蘊從識法到色法,所以從色法到識法。那麼頓悟要依著六根悟,因為六根是同時的,所以一悟全悟。為什麼把它縱橫分開呢?就是從悟和修上來講。那麼前面是講的悟,這裡要開始講修了。這裡修的這一套體系呢,後邊的這一段話呢,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大家用一下心來聽。你看這裡講到的說: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這裡我先把這段話給大家貫解一下,什麼個意思。就是佛說到說,六根中解除這個結也是這樣的。那麼這個根結呢,從開始解的時候,你看,此根初解,就是這個結從開始解的時候呢,是證的人我空,人空啊,也就是咱們說的我空嘛。那麼空性圓明,你看,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就是證到的法空了,不但我空,法也空了。那麼,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就是說的空空了,空也是空的,不但我空,法空,空也是空的。這三個次第你能連續貫到一證到頂以後,才能夠叫做菩薩從三摩地,也就是這個首楞嚴大定,得無生法忍。一定要這樣的次第。那麼大家來看,這裡面這一段話呢,如果我們講到,下一學期來講到二十五圓通這個《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時候,那個微細的怎麼解怎麼空怎麼空,到時候我們就有了一個次第。這裡他是說的比較籠統,但是呢,就著這個六根開始的起動,我們可以把它還原一下。

大家還記得六根怎麼起的嗎?是怎麼起的?眼根是怎麼起的?從什麼起的?耳根是從什麼起的?從什麼?從識?聲音是從什麼現象來的?對,動靜起的結呀。那麼從動靜起結,我們就要從動靜下手。所以這裡講到的這一段話從解結,大家來看,此根初解,先得人空。這八個字兩句話是什麼境界呢?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第一個解什麼結呢?解動結,就是外在的聲音動。動了以後我們不是把動的這個慢慢心歇下來以後,不受外界的動控制了嘛,就心就靜了是吧。可是靜也是結呀,第二個就要解什麼呢,靜結。最初的開始解動,再解靜。那麼這個動和靜由什麼來的呢?動靜由誰去聽出來的?由這個耳根聽出來的,第三個就要解根結了。你看,動結、靜結、根結,就是屬於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的範疇。因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結向外攀緣,不是最後攀緣到動靜這種外塵了嘛,所以這裡解的時候,你先給動給擺平。

那麼動了以後不是就靜了,靜也是錯的,再把靜也擺平。那麼動靜是誰去分別的呢?我分別的。我由誰分別的?我的耳根呀。所以把這個耳根只能分別動靜的這個執著也給擺平,這個時候就得了我空,破了我執了。明白吧,這個就是一路解結。那麼破了這個,此根而解先得人空以後,下面開始就要解法空了。法空是怎麼呢?空性圓明。成法解脫。這個時候呢,就是根結已經除了。根結已經除了,可是我們對於解結的這個,比如說這個結,我已經破了,被我解了,我有覺悟了,對吧,我覺悟到無我了,根也是假的,動也是假的,靜也是假的。這個時候呢,你覺得我已經覺悟的這個覺就是結了。這個時候就開始要舍這個摯愛,也就是我們說的對於法的這種貪愛,這叫做解覺結了,你以為你覺悟的這個結了,這又是一層結了。這都是微細的深處了,已經到了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了。這個時候解的是結,覺嘛,我覺悟了。那麼等你有了我覺悟的這種感覺以後,這已經出離了三界了,成為菩薩的修境中了.所以理解不了大家往深理解啊,理解不了是對的,因為咱們不是菩薩。可是依稀彷彿地去設想是可以的。菩薩覺得我已經了了這個覺了,在這種情況下覺就成了一個結了,就是要講的覺結,要解這個了。

那麼覺結解了以後,好像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了以後,這個空性好像我常住在空性裡面,這個時候空又成了什麼呀,又成了結了。所以這個時候再舍這個對於法執上面的俱生法執,就等於說空結,所以這個時候要解這個空結了,這就等於破法我了。最後的話,那麼你看還有一句是什麼呢?成法解脫,這是到這兒了。解脫法已,俱空不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為了解最後一個結是什麼結?從凡夫到最後我終於成佛了,我的一切煩惱生死都怎麼樣呀,都滅了。那麼當我們以為滅的時候,一定會有什麼?有什麼?有生。所以最後一個結就是解我寂滅了,已經我得了涅槃了,我寂滅了,連空也不住了,覺也不住了,前面的這個根呀動呀靜呀都不住了,可是我以為我滅了,寂滅了,我圓寂了。這個時候,圓寂就成了結了,所以這個時候最後一道關就是滅結。

為什麼要乘願再來呢?不生不滅呀。像地藏王菩薩雖然是菩薩,他又不成佛,又不輪迴,那就說明他住在中間,什麼結都沒有,既不在輪迴中,有這個動靜根結,也不在涅槃中,有這個覺空滅結,明白吧。他就這樣天天度眾生,正好滅了結了,解了結了,沒有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嘛。我們住生死就會有根有動有靜,住涅槃就會有覺有空有滅。覺就是覺悟呀,空就是空性呀,滅就是寂滅嘛。所以這個一卯扣一環,最後徹底這個,我們說的真空獨朗,六結圓消了以後,才能夠叫做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你想想聽起來都這麼難,去證有多難呀。你這趕緊念阿彌陀佛往生吧。真是這樣的,這個雖然沒有修證,確實是過來人告訴你們,太難了。當然,你也不要怨我說,法師你講法太絕對了,那麼太難了有那麼絕對嗎?既然你講《楞嚴經》,一念就頓悟,為什麼那麼絕對呢?如果你被我太難了一句話就給嚇倒的話,那你就真的會覺得太難了。所以我不會壞大家的善根的。你覺得我說難的時候,你會說這有什麼難的?一念頓悟上來了,那你厲害。因為你一被我太難了嚇壞了,那本來你就結上又加結了。所以這個法永遠都是圓的,楞嚴,首楞嚴大定,如來密因,天天就在這兒。

你看我們講來講去講來講去,就往緊擰,不斷地擰擰擰,總歸擰得一下子就跟螺帽一樣滑絲了。你要知道啊,我們學《楞嚴經》下面的二十五圓通章,都是讓找一個法門往進去擰。就是聲塵也罷,味塵也罷,耳根也罷,念佛也罷,都不斷地讓你精進,就跟擰螺絲一樣。但是大家不要搞錯了,佛法是出世間法,不是讓你越擰越緊,越擰越執著,就等著你滑絲的那一天。不斷地擰擰擰,最後終於滑絲了,咵的一下子,螺絲也沒了,螺帽也壞了,誒,開了!所以你就不要以為說,我這會兒讓你擰擰擰,你說這麼難,我不擰了。那你放開呀,如果一開始就不去擰,咵的放開也行呀。問題是你現在覺得說,這不去擰,永遠成不了。所以就必須要擰。

下個學期開始呢,我們就要從這個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要講到,二十五位聖人各自陳述他因地怎麼從凡夫入的聖人。那麼雖然有二十五位,就代表了無量法門,雖然有無量法門,還沒有逃脫佛講到的這裡說六根門頭。所以這一學期我們結束得也圓滿,今天講的正好到這個點了。下一學期開始呢,我們就從這個二十五圓通章講起。那麼這是今天的第三十一講,也這一學期我們的聞法功德又圓滿成就了,隨喜大家。首先我們來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願以此半年的聞法講法功德,迴向給諸位精進行持,信心不退。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