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中國佛教

克主傑(1385—1438)

克主傑,是宗喀巴的兩位大弟子之一(另一是嘉曹傑),被稱為宗喀巴心目中的唯一弟子,是噶登寺法座第三代。對於宗...

袾宏(1535—1615)

袾宏,杭州人,俗姓沈。他十七歲時補諸生。二十七歲以後,在四年之間,連遭喪父、失兒、悼亡和喪母的刺激,即作《...

真可(1543-1603)

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世稱紫柏尊者,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沈,江蘇吳江人。十七歲時,辭親遠遊,欲立功塞上。...

德清(1546-1623)

德清,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二十,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

智旭(1599—1655)

智旭,字蕅益,俗姓鐘,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辟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

讀體(1601—1679)

讀體,號見月,是明末清初重興律宗的巨匠,世稱見月律師。俗姓許,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生於雲南楚雄。崇禎...

彭際清(1740—1796)

彭際清,名紹升,字允初,號尺木,又號知歸子及二林居士,際清是他受菩薩戒的法名。他生於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一...

楊文會(1837—1911)

楊文會,號仁山,安徽石埭縣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讀書,但不喜科舉業。當咸豐三年(1853)...

敬安(1851—1912)

敬安,字寄禪,別號八指頭陀,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詩僧。清咸豐元年(1851)生於湖南湘潭縣,俗姓黃,世居湘...

叢林

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的。中國禪宗從曹溪慧能後...

殿堂

殿堂是中國佛寺中重要屋宇的總稱。因這些屋宇或稱殿,或稱堂,故統名之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

傳戒

傳戒是設立法壇,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傳授戒法的一種宗教儀式,亦稱開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說是受戒、納戒或...

度牒

度牒是國家對於依法得到公度為僧尼的所發給的證明文件(度是說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都是綾素錦素...

清規

清規是中國禪宗寺院(叢林)組織的規程和寺眾(清眾)日常行事的章則,也可說是中世以來禪林創行的僧制。本來中國...

課誦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讚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於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按瑜...

國師

國師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

俗講

俗講的名稱,始見於唐初,實即六朝以來的齋講,乃是應用轉讀、梵唄和唱導來作佛經的通俗講演的。本來隨著佛經的傳...

浴佛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達多太子在蘭毗尼園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降生時,九龍(亦說二龍)吐水洗浴聖身的...

行像

行像是用寶車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種宗教儀式。讚寧的《大宋僧史略》上說: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親睹...

讚唄

讚唄或稱梵唄與印度歌讚之法並不相同,因為梵音和漢語的構造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或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

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略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這種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

懺法

懺法是悔除所犯罪過以便積極修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中國佛教中的懺法,起源於晉代,漸盛於南北朝,至隋、唐大...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

焰口

焰口,係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伽藍,為諸比丘並諸...

華嚴經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一卷,唐般若譯,它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般若所譯四十卷《...

圓覺經

《圓覺經》,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是一部叢書體裁的經集,一百二十卷。玄奘在臨死前一年(663)曾試譯幾行,感覺氣力衰竭而輟筆。菩...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四卷,唐菩提流志譯。它是《大寶積經》(本書已有專條)四十九會中的第二會,列於大部經中...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二卷,唐菩提留志譯。它是《大寶積經》四十九會中的第六會,收於大部經中第十九、二十卷,...

勝鬘經

《勝鬘夫人師子吼經》,簡稱《勝鬘經》,有漢文和藏文兩類譯本,經題詳略不一。漢文譯本有三種:一、《勝鬘經》一...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二卷,現行本依《開元錄》作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鎧譯。這是敘述阿彌陀佛過去的因行和所創建的...

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敘說阿彌陀佛淨土功德莊嚴而勸念佛往生的經典,是佛無問自說的經,淨土三經...

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畺良耶舍譯。是敘說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修行往生法門的經典。   此經古...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有四種漢譯本,第一是西晉竺法護於泰始至建興間(265~316)譯出,名《光世...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另有廣本作六十卷,係隋僧就於原經外加那連提耶舍等譯的《日藏經》等合集...

八吉祥經

《八吉祥經》,是稱說東方八佛名號的經典。此經在漢譯中先後有六種譯本:第一是吳支謙於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人名,譯作淨名或無垢稱。   此經的譯本,據宋代智圓撰《維摩經略疏垂裕記》說有六種:一、後漢嚴佛調...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五卷,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譯出。相傳此經梵文廣本有十萬頌,今譯是其略本,一...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具名《金光明最勝王經》(依據梁真諦三藏所傳)。在此經整部譯出以前,西晉竺法護早就有《菩薩十地經...

央掘魔羅經

《央掘魔羅經》四卷,是說央掘魔羅改惡從善,投佛出家,從而宣揚大乘教義的經典。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此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漢文有四譯。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於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間(508~535)譯出,名《無...

楞嚴經

《楞嚴經》具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

大日經

《大日經》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的略稱,七卷,唐中天竺善無畏共一行譯。經文自說是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一卷,唐代不空譯。是說觀自在菩薩等八大菩薩曼荼羅的供養觀行法,是早期密教中的事部密法...

甘露陀羅尼

《甘露陀羅尼》,是密教中阿彌陀佛的根本咒。此咒在漢文藏經中有三種譯本。一、《甘露陀羅尼咒》,但有咒語而無經...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唐菩提留志譯。是說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以四攝攝取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秘密真...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唐玄奘譯。顯慶四年(659),在大慈恩寺弘法院譯出(原經後序為顯慶二年五月旦日於...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一卷,中國北周時代印度耶舍崛多譯。是敘述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神咒功德的經典,屬於早期密教...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名《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一卷,北天竺嵐波國婆羅門首領李無詔於中國唐代武后時...

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具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唐玄奘譯。是說空、無相、無得等義的諸部般若集成的經典。  ...

大品般若經

《大品般若經》,具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一作二十四卷、或三十卷、或四十卷),鳩摩羅什在姚秦弘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簡稱《仁王經》。現存兩種譯本:一題《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一題《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一卷,唐玄奘譯,知仁筆受,貞觀二十三年(649)出。舊傳前譯本有《摩訶...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譯。是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法華經》里的一品,由於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漸次流行,所以它從漢文譯...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或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是宣說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

中陰經

《中陰經》二卷,姚秦涼洲沙門竺佛念譯。《高僧傳竺佛念傳》云:自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

阿含經

《阿含》是北方所傳原始佛教經典彙編的名稱,其意義為依著師承的展轉所傳。一般佛教文獻里都將它看成聲聞乘三藏中...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苻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譯。此經是印度北方所傳《四阿含經》...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隆安二年(398)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共僧伽羅叉譯。此經是北方佛教所傳《四阿含經》中...

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罽賓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此經是北方所傳《四阿含經》中之...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元嘉二十年(443)中印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此經的別行本傳入中國頗早,初期(從漢末...

佛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隋代開皇七年到十一年(587~591),闍那崛多譯,僧曇、費長房、劉平等筆受。原有彥...

賢愚經

《賢愚經》,一名《賢愚因緣經》,十三卷,是敘述因緣故事的典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涼州(今甘肅武威)...

梵網經

《梵網經》,上下兩卷,唐代《開元錄》以後寫本題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品第十(參照唐玄逸《開元釋教廣品歷章...

菩薩戒本

《菩薩戒本》是大乘律藏中記載菩薩戒的條文,並說明戒相的典籍,也是菩薩學習戒律的唯一依據。在漢文、藏文大藏經...

四分律

《西分律》,亦稱《曇無德律》(曇無德意譯法藏或法密),原四十五卷,現行本六十卷,姚秦弘始十年(408)罽賓...

僧祇律

《僧祇律》,具雲《摩訶僧祇律》,即大眾部所傳的廣律,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大眾部戒律的傳來...

十誦律

《十誦律》,六十一卷,後秦弘始六至七年(404~405)間,弗若多羅、鳩摩羅什共譯。此律是古薩婆多部的廣律...

律經

《律經》共有二千七百頌,分為九卷,印度德光論師所造。作者德光論師,印度摩覩羅國人,約在六世紀時生於大婆羅門...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世親造,內容是解釋《華嚴經》中的《十地品》義。在中國有漢、藏兩種文字譯本。漢文譯本作十二卷,...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七卷,親光等菩薩造,唐代玄奘譯。相傳親光是護法門人,丹珠爾收有戒賢造的《聖佛地經釋》一部和本論...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造,姚秦弘始四年(402)夏,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中西明閣上創譯,至七年十二月二十...

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彌勒造。他著了五部論書,《現觀莊嚴》就是其中的頭一種。彌勒的書都由無著傳述而流傳,但這一部...

華嚴經疏鈔

《華嚴經疏鈔》八十卷,唐澄觀撰。作者先於興元元年到貞元三年間(784~787)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略稱...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唐代善導(613~681)撰。本疏簡稱《觀經疏》,內分玄義、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

法華經玄義

《法華經玄義》具名《妙法蓮華經玄義》,略稱《法華玄義》,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這是天台宗詳釋...

法華經文句

《法華經文句》,具名《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文句》,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台宗對於...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舊傳佛涅槃後九百年,彌勒菩薩下降中印度阿踰陀國講堂,為無著菩薩...

阿毗達摩集論

《阿毗達摩集論》(略名《集論》)是無著所譔簡略彙集《阿毗達摩經》中要義的兩部論書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為...

因明正理門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陳那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649)在弘福寺譯出。書名因明一詞,梵本原來沒有,譯者...

因明入正理論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商羯羅主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在長安弘福寺譯出。作者商羯羅主的歷史已難...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闕弘法院譯出。   作者世親為印度大乘佛...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一卷,馬鳴造,梁真諦譯。這是以如來藏為中心理論,為發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論書...

中論

《中論》,龍樹菩薩造,是破斥部派知見而顯示自宗基本理論的著作。姚秦鳩摩羅什法師以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一卷,隋《仁壽錄》最初著錄,以為陳真諦所譯,原作者不詳。   本論內容可分三段,正解釋十八空...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前四卷聖勇菩薩造,後十二卷寂變、聖天造(今存金代復宋刻大藏本如此,又《至元法寶錄...

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是說明菩薩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國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積,依據迦濕彌羅國...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是天台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的主要著述,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

菩提道燈論

《菩提道燈論》,是中國藏族佛教迦當派的一部主要論著。它在短短的六十九頌半中,概括了顯密大小乘的重要義理,並...

密乘道次第廣論章節略錄

《密乘道次第廣論》是略稱,具名《勝者遍主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乘扼要論》,是宗喀巴善慧名稱大師在西藏渥得...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一名《淨唯識論》,十卷,護法等造,唐玄奘於顯慶四年(659)纂譯,窺基筆受。這是一部解釋《唯...

三論玄義

《三論玄義》,一卷(或二卷),隋釋吉藏撰,總敘《中》、《百》、《十二門》三論的要旨。成書於仁壽二年(602...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通行刊本八卷),唐窺基撰。窺基(632~682)系元魏時尉遲部的後裔,十七歲時依止...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北印度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或簡稱為《大毗婆沙論》,或又簡稱為《婆沙...

阿毗達摩俱舍論

《阿毗達摩俱舍論》(略稱《俱舍論》),是世親早年還未信仰大乘佛教時的著作。世親為公元第五世紀頃北印度犍陀羅...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毗曇心論》,簡稱《雜心論》,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劉宋時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於元嘉十二年(435)譯出,...

成實論

《成實論》,十六卷(刊本或作二十卷),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曇晷筆受。訶梨跋摩舊傳約在佛滅後九百年頃...

異部宗輪論

《異部宗輪論》,一卷,題世友菩薩造,唐玄奘於龍朔二年(662)譯出。在其前,此論已有過兩種譯本:一為三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