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菩薩藏

梵語 bodhisattva-pitaka。乃詮釋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等之大乘經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

菩薩號

予高僧大德之最高尊號,稱為菩薩號。如我國古代稱竺法護為燉煌菩薩;稱竺佛朔為天竺菩薩;稱支謙為月支菩薩。[佛...

菩薩行有四難

據華嚴經疏卷六舉出,修菩薩行者有四難,即:(一)背己利世難,謂行者僅為利益眾生,而無一毫為己之念。(二)行...

菩薩解脫五義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列舉菩薩解脫之五義,即:(一)生死不能縛,謂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二)境相...

菩薩訶色慾法經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菩薩訶色慾經、菩薩呵色法經、呵色慾法。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內容謂女色為世間之枷...

菩薩道

梵語 bodhisattva-caryā。(一)菩薩之修行。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

菩薩部

佛像分類之一。指具有菩薩形之聖眾。菩薩形乃在家之相,有頭髮,而非圓頂(僧形),多戴有寶冠,著天衣,頸、胸飾...

逐機末教

華嚴宗用語。指順應機根而說的枝末教法,亦即枝末法輪。相對於「稱法本教」。即佛隱藏自內證,而隨逐機根所說之小...

逗機

與對手之機根相應。逗,投合之義。即師家之機與學人之機相契合,為大悟徹底、契合佛祖之要機。禪林多用「投機」一...

這個

禪林用語。這,此之義;個,為量詞。又作這個。(一)即近代所謂之指示代名詞。臨濟錄上堂(大四七·四九六中):...

通乘

(1593~1638)明代臨濟宗僧。浙江金華人,俗姓朱。字石車,世稱石車通乘禪師。年二十六,依天真海藏出家...

通佛教

不偏於一宗一派,而通達佛教全盤之教理。 p4797...

通別

指討論某一問題時,有通、別之區分。義相上之一般共通,稱為通;各各別異,稱為別。又作通局。局,局限於某一部分...

通力

即神通或業通等不可思議之力用。佛菩薩及外道仙人所得稱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狐狸等所得為業通,由業力...

通受別受

受戒時,總括受之,稱為通受;一一個別受之,則稱別受。又作通授別授、總受別受。受三歸時,初歸依佛,次歸依法,...

通問

(1604~1655)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江蘇吳江人,俗姓俞。號箬庵,世稱箬庵通問禪師。其父晚憂無子,遂於鷲...

通夜

原指由日沒至日出徹夜未眠。與「徹夜」、「終夜」同義。可分為二種情況:(一)於寺院通宵達旦祈願、說法。(二)...

通奇

(1595~1652)明代臨濟宗僧。合州(四川合川)人,俗姓蔡。字林野,世稱林野通奇禪師。師生而澄靜,不喜...

通容

(1593~1661)明末清初臨濟宗僧。福建福州人,俗姓何。號費隱。幼即英異絕倫,十四歲出家,博通經論。歷...

通度寺

韓國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號稱靈鷲山。位於韓國慶尚南道梁山郡下北面芝山里。慈藏開山創建。慈藏於新羅善德女王仁...

通微

(1594~1657)明代臨濟宗僧。浙江嘉興人,俗姓張。字萬如,世稱萬如通微禪師。年十九,於興善寺出家受具...

通忍

(1604~1648)明代臨濟宗僧。常州(江蘇)毗陵人,俗姓陳。號朝宗,世稱朝宗通忍禪師。二十二歲,投於江...

通念佛

「別念佛」之對稱。謂通廣三世諸佛名號而稱念之,係相對於僅稱念一佛名號之別念佛。(參閱「念佛」3208) p...

通惑

「別惑」之對稱。天台宗所立三惑中,見思惑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人所共通斷除者,故稱通惑。至於塵沙、無明...

通教

天台四教之一。即五時八教中化法四教之第二,以方等及般若二時所宣說之因緣即空、無生四諦為教旨。智顗於四教義卷...

通教四門

謂通教之學人所學雖同為諸法如幻、因緣即空之理,然觀法有四門之別:(一)有門,又稱實門。諸法如幻即空,故有即...

通明慧

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薩之定慧力而示現之六種無礙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證、天耳通證、...

通明禪

禪定之一種。阿羅漢等聖者於修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次第定時,觀息、色、心三事之禪法。又作通明觀禪、通...

通樂寺

位於山西大同。元魏成帝時,曇曜創建。寺在武周山中。帝初命就山崖鑿龕立佛像,為先帝追福,後成數百龕,綿延二十...

通玄百問

全一卷。又作通玄問答集。青州一辯法嗣宋代僧通玄圓通問,萬松行秀答,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收於卍續藏...

通申別申

對全體作一敘述,稱為通申;對特殊一事件申訴者,則稱別申。將通於諸經教義集顯之論,稱為通申論;特別對一經教義...

通肩

全稱通兩肩。又作通披。搭袈裟時,右肩露外,稱為偏袒右肩;兩肩均為袈裟所覆之披法,則通稱肩。前者系對佛及師僧...

通覆

謂陳述事情以表達志向而令人知。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四八·一一三一下):「湯藥侍者,(中略)或暫缺侍者,客至...

通解十如是

又作總釋十如是。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舉出十項「如是」之語,稱為十如是,然經中並無進一步之解說,歷代諸師遂就此「...

通論家

攝論宗之異稱。即指弘通無著所譔攝大乘論者。唐代道綽之安樂集卷上,及善導之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中皆曾提及通論...

通豫

(1588~1646)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江蘇昆山人,俗姓陳。又稱本豫。字林皋,世稱林皋通豫禪師。二十歲禮堯...

通賢

(1593~1667)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浙江當湖人,俗姓趙。號浮石。十九歲背親至普陀山禮謁紹宗剃髮,由雲棲...

通身是手眼

禪林用語。原意指全身都是手,全身都是眼;禪宗欲闡示忘卻主客之對立,而臻一如境界之用語。碧岩錄第八十九則(大...

通途

即一般、共通之義。「別途」之對稱。一般佛教共通之義理教說,稱為通途教義;若限於特定宗派,則稱為別途教義。別...

通道觀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五月,廢佛道二教,為培養保存二教根本義之人士,遂置通道觀。因二教已遭廢毀,乃由還...

通達位

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見位、見地。乃唯識宗所說悟入「唯識真如」的五種修行階位(唯識五位)之一。即菩薩證...

通達心

五相成身觀之第一。又作通達本心。全稱通達菩提心。指行者初蒙阿闍梨之開示而觀察通達本有性德之菩提心,修心月輪...

通醉

(1610~1695)明末清初臨濟宗僧。四川內江人,俗姓李。字丈雪。禮古字山清然出家。讀法華經(大九·九上...

通門

(1599~1671)明代臨濟宗僧。江蘇常熟人,俗姓張。號牧雲,世稱牧雲通門禪師。禮謁虞山興福寺洞聞為師,...

通雲

(1594~1663)明代臨濟宗僧。江蘇人,俗姓徐。字石奇,世稱石奇通雲禪師。自幼多疾,乃至南廣寺出家,學...

逝宮

(一)逝,意謂遷流無常。指梵天王之宮殿及人類之宮殿,以其變遷易逝,故有此稱。俱舍論記卷十八(大四一·二八二...

逝瑟吒

梵名 Jyestha,巴利名 Jettha。又作誓瑟吒、[口*爾]瑟吒、際瑟吒。意譯孟夏。為印度歷第三月之...

造像

又作造像。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於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以石...

造像量度經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譯。全稱舍利弗問造像量度經。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本經敘述有關造立佛像之法則。佛在舍衛...

造像銘

記有製造佛像之願主(發願者)、佛師(製作者)、由來、年代等之銘文。若系金銅佛,則將造像銘書於台座或光背後。...

造塔功德經

全一卷。唐代地婆訶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闡說建立大小之塔,或安置佛之舍利、發牙髭爪、十二部經,或書...

造書天

梵名 Brahman。音譯婆羅賀摩天。意譯淨天、梵天。即造梵字悉曇章十二音字母者。梵字來源有多種說法,此即...

造玄

唐代密宗僧。住長安慈恩寺。曾於青龍寺法全處受胎藏界法,又於大興善寺翻譯院之元政處受金剛界法。咸通六年(86...

造立形像福報經

全一卷。譯者不詳。約譯於東晉時代(317~420)。又作造佛像福報經、造立形像經、形像福報經。收於大正藏第...

普說

謂於禪剎中,普集大眾說法。即師家為一般學人開示宗乘。乃入室、獨參、小參之對稱。一般繫於寢堂(大方丈)或法堂...

部主部母

在密教,胎藏界有三部,金剛界有五部,各部中心之本尊,即稱部主;產生部主或其他諸尊之本尊,則稱部母。金剛界五...

部執異論

全一卷。印度世友菩薩造,陳·真諦譯。又作部異宗論。說一切有部論書之一。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內容敘述小乘二...

部派佛教

原始佛教分裂而成之各教團派別之總稱。(一)部派佛教之成立:據大毗婆沙論、異部宗輪論等載,佛陀入滅後百餘年,...

部落宗教

為原始宗教早期型態之一,由氏族中自然產生。當時文化未開,社會結構簡單,宗教亦尚處於初步萌髮狀態;後各近親氏...

部落神

部落宗教所信奉之神祇。與部落起源之神話傳說密切相聯,亦有視之為部落之共同始祖者。 p4816...

部行獨覺

指聚合部眾而獨悟證果之緣覺人。為「麟角喻獨覺」之對稱。二種獨覺之一。獨覺,又譯作緣覺。據俱舍論卷十二、俱舍...

郭紮派

西藏佛教派別之一。索南堅參(1182~1261)於西藏江孜建郭紮寺,創立此派,以傳授密宗大手印法及除障法著...

郭象

(252?~312)西晉時代之思想家。河南人,字子玄。早歲即精通老莊,結交王衍等清談之士。辯才無礙,人稱魏...

華[衤*戒]

又作花[衤*戒]。為盛花之器具。印度供養高貴之人時所捧以盛花之器物。後來法會所用之華籠即仿此而作。(參閱「...

悉曇字 (y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夜、也、耶、邪、計。大品般若經卷五取梵語 yath...

野巫

指僅知一種法術之鄉野巫師。轉為比喻學行不足之修禪者。據摩訶止觀卷七下載,野巫唯解一術,能救一人;大醫師遍覽...

雪竇

(一)(834~905)唐代僧。河北人,俗姓李。號常通、恆通。出家於鵲山,二十歲受戒於本鄉開元寺,學習經律...

雪竇寺

位於浙江奉化縣西「四明山」最高峰之雪竇山。又稱資聖寺。相傳晉代有比丘尼於此結廬。唐景福元年(892),宣城...

雪竇頌古直注

凡二卷。全稱焭絕老人天奇直注雪竇顯和尚頌古。明代僧天奇本瑞注,道霖性福編。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七冊。系本瑞將雪...

雪舟等楊

(1420~1506)日本臨濟宗畫僧。備中(岡山縣)人。號雲谷軒、楊智客。明時,渡海至我國天童山,返日後,...

雪庵和尚

(一)(1117~1200)宋代臨濟宗僧。俗姓鄭,永嘉(浙江)楠溪人。號雪庵。法名從瑾。拜謁心聞曇賁有所省...

雪庵從瑾禪師頌古

全一卷。又作雪庵從瑾禪師頌古集。宋代臨濟宗僧雪庵從瑾(1117~1200)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輯錄女...

雪隱

禪林廁所之通稱。「雪隱」一語來源,有諸種說法:或以唐代「雪隱」之音與「西淨」相近;或謂宋代名僧雪竇嘗隱居靈...

頂位

梵語 mūrdhāna。又作頂法。四善根位之第二。四善根中,暖、頂二者為動善根,有墮惡道之可能,忍、世第一...

頂光

即佛菩薩頂上之圓光。又稱後光。據大阿彌陀經卷上載,諸佛頂光,不及彌陀頂中光明。[觀無量壽經] p4840...

頂墮

自頂位墮落。又作頂退。指聲聞四善根位之中,自第二頂善根位退墮而生於惡道。蓋四善根中之暖、頂二位,為動善根故...

頂巢

指入禪定而身體久不移動,以致鳥誤以為木,築巢於其頂上。觀音玄義記卷三(大三四·九○九下):「如尚闍梨得第四...

頂戴

將佛像、經典等乘戴頭頂上,表示極為尊敬之意。與頂禮、頂受等同表尊敬之極。五體中以頭為最尊,為表示尊敬之故,...

頂珠

(一)又作髻珠。即頭頂髮髻中之明珠。法華七喻之一。即如立有大功者,王以髻中之明珠賞賜之。比喻法華之甚深秘藏...

頂生王

頂生,梵名 Mūrdhagata,音譯文陀竭,略稱頂;梵名又作 Māndhātr, Mandhātr, M...

頂相

即頂髻之相。如來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得見,故有「無見頂相」之稱。其後轉用為禪宗祖師及先德之肖像畫。多半...

頂石

謂頂上磐石。以速除頂石,比喻生死危急,當速求解脫。心地觀經卷五(大三·三一三上):「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

頂禪

最高至極之禪。出自大智度論卷十七,天台宗以之為「超越三昧」之異稱。大智度論卷十七(大二五·一八七中):「諸...

頂禮

梵語 ?irasā''''bhivandate。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向佛像行...

頂門眼

摩醯首羅天(梵 Mahe?vara)具有三眼;其中,頂門豎立一眼,超於常人兩眼,具有以智慧徹照一切事理之特...

魚子

(一)謂魚卵雖多,而能成魚者無多;比喻因雖多而果熟者少。大智度論卷四(大二五·八八上):「菩薩發大心,魚子...

魚施餓鬼

指供養魚族之施食會。漁夫對平日之殺生,為日後生菩提之薦福,或祈免於航海中遭遇災難及受魚族傷害作祟,故投食於...

魚母念子

比喻佛加念行者令其成道,猶如魚母之護念魚子。大智度論卷三十七(大二五·三三三上):「以佛念故而不墮落,譬如...

魚王貝母

指魚王、貝母二者前進時,眾魚眾貝悉皆附和隨從之。以比喻未至聖位之眾生,一大煩惱起,眾惑亦隨之生起。摩訶止觀...

魚籃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形像,手持魚籃,或乘騎大魚。繫起源於我國唐代民間之信仰,現今盛行於日本。或謂魚籃觀音即馬...

魚腹兒

於佛陀時代成就阿羅漢果之薄拘羅年幼時的故事。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三載,薄拘羅生於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再娶。薄...

佛教經典中常提及鳥類。或謂鳥即佛陀之化身,有宣示佛法之功用,故被視作神聖之物。佛教特有之鳥於印度神話中有迦...

鳥四生

據起世因本經卷五載,大海之北有一名為居吒奢摩離之大樹,此樹之四面各有莊嚴之宮殿,金翅鳥王(即守護佛法之鳥,...

鳥居

乃日本神社、佛寺所建立之牌樓。又作雞棲、神門、衡門、不葺御門、華表、祇園。即立二根(或數根)圓柱,上架二橫...

鳥獸座

指佛、菩薩以禽獸為台座。一般在鳥獸座背上更設置蓮華座。騎獅子者有文殊菩薩、法界虛空藏、羅剎天;騎象者有普賢...

鳥窠道林

(741~824)唐代牛頭宗僧。杭州富陽人,俗姓潘(一說翁),幼名香光。據景德傳燈錄卷四道林傳載,師九歲出...

鳥道

禪林用語。原意小徑;禪林中,引申為禪道至難,猶鳥道之險峻;又比喻至道寥廓,如鳥飛空中絕其縱跡,不墮有無迷悟...

鳥鼠僧

(一)比喻破戒之比丘。又作烏鼠僧。鳥鼠為蝙蝠之別名。蝙蝠雖能飛行,然似鳥而非鳥,故以之比喻為末法時代之墮落...

鹿

梵語 mrga。又作舍麼攞(梵 ?ambara)。為哺乳類之獸。蓋佛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遂以鹿為轉法輪之三...

鹿園寺

(一)梵名 Mrga-sthāpana。音譯蜜栗伽悉他缽娜。位於東印度波羅奈國鹿野苑。據求法高僧傳卷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