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荷澤寺

位於河南洛陽。唐代天寶 四年(745),神會(禪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受詔住於本寺。神會極力主張「頓悟說」之南...

荷葉團團

禪林用語。團團,即圓形。圓如荷葉之意。謂荷花之葉如月圓,於禪林中,引申為徹底圓滿之意。五燈會元卷五夾山善會...

荷葉座

指荷葉所敷之座。荷,即蓮。密教金剛界之諸天、胎藏界釋迦院之諸大聲聞,皆以荷葉為座。據大日經疏演密鈔卷九之解...

荷雕阿那含經

全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又稱呵雕阿那鋡經、呵雕阿那含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敘述呵雕阿那鋡奉行佛陀所說...

悉曇字 (d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又作茶、嗏、搽、拏、那、曩、吒、陀、奼、擇、袒、[衤*定]、檀、濯。...

荼吉尼

梵名 Dākinī。意譯空行母。又作拏吉寧、拏吉尼、拏枳你、荼耆尼、荼枳尼、荼吉你、陀祇尼、吒枳尼。列於...

荼毗

巴利語 jhāpita。又作闍維、闍毗、耶維、耶旬。意譯為燒燃、燒身、焚燒、燒。即火葬之意。行荼毗之火葬場...

莊主

禪林中掌管有關禪剎領地事項之職稱。又稱都莊、莊主。職掌事務包括監視田界、修葺莊舍、安撫莊佃(又稱莊客、地客...

莊嚴

梵語 vyūha,巴利語 byūha, vyūha;或梵語 alajkāra,巴利語同。嚴飾布列之意。即布...

莊嚴劫

梵語 vyūha kalpa。三劫之一。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三大劫中,過去之大劫,稱莊嚴劫。又作過去莊...

莊嚴寺

(一)位於南京。東晉永和四年(348),謝尚捐舍自宅改建為寺,稱莊嚴寺,或稱塔寺。劉宋時,文帝曾臨本寺設齋...

莊嚴清淨藏三昧

為大日如來所入之三昧。此三昧以 (a,阿)字門菩提心為體,乃大日如來內證之三世無礙智力與如來化他之神變加持...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

唐代義淨(635~713)譯。又作莊嚴經、莊嚴王經、莊嚴王陀羅尼經、雜密經、擁護饒益法。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

莊嚴疏

唐代文軌著。原稱因明入正理論疏。依據玄奘之講授撰成此書,在若干問題上與窺基之因明大疏解說不同。原已佚失,至...

莊嚴菩提心經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作菩提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為最勝王經淨地陀羅尼品之別譯,與元魏吉迦夜所譯之大...

莊嚴門

指僅具形式之教化門,猶如莊嚴佛法之外在門面,非真實之佛法。如一般以六度萬行為佛法,其實仍未徹入真實佛法,故...

莊宗得寶

禪宗公案名。為五代後唐莊宗與其師臨濟宗興化存獎禪師之機緣語句。一日,莊宗向存獎謂(大五一·二九五中):「朕...

莊戶

指唐代於寺院所屬農地上耕作之佃農。又作莊佃、莊客、莊戶、地客。於唐代,寺地雖亦有僧尼耕作,然大部分為莊戶所...

莎昆妲蘿

梵名 ?akuntalā,全名 Abhijāna?akuntalam。印度古代之戲曲。凡七幕。西元五世紀頃...

莎車國

西域古王國。又稱渠沙國。即今新疆省莎車縣,位於塔里木河上流,首都為葉爾羌。南通印度,西通阿富汗,乃邊防交通...

莎髻

以莎草結髻,原為古代印度奴僕之風習。於密教中,不動明王為如來之侍者,住於奴僕之三昧,故頭髮作七結之莎髻,「...

莫妄想

禪林用語。喝令他人勿起妄想之意。乃嚴厲制止執著於分別意識者所用之語。不起妄想,則可直得菩提之果。此用語盛行...

菩薩金剛寶戒

即圓頓戒。系依法華開顯之精神,採用梵網經中三聚淨戒之作法所傳授之十重四十八輕戒。又作梵網菩薩戒、天台教菩薩...

菩薩階位

指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達於佛果,其間所歷經之各階位;通常以「位」或「心」稱之,如十信位(...

梵語 puspa,巴利語 puppha,西藏語 me-tog。音譯布瑟波、補逝波。華,俗作花,經典中多作華...

華亭寺

位於雲南昆明湖畔之華亭山。該寺原為宋代一豪族之別墅,元代仁宗延祐七年(1320),玄峰禪師予以重建,名為圓...

華光出佛

據無量壽經卷上載,極樂淨土之蓮花放出光明,其光中現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遍至十方世界說法,以救度眾生,此謂華光...

華內三障

華,指蓮花。謂犯五逆重罪與誹謗正法之人雖藉念佛之力,而蒙彌陀攝取,往生淨土;然以五逆與謗法之罪業深重,仍須...

華嚴一乘十玄門

全一卷。唐代華嚴宗初祖杜順說,智儼撰。又稱華嚴經十玄門、華嚴十玄章。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系就如來海印...

華嚴三昧

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又作佛華嚴三昧、華嚴定、佛華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

華嚴三昧觀

全一卷。唐代法藏(643~712)述。本書即法藏所譔華嚴經傳記卷五所載「華嚴三昧觀一卷十門」。系就發菩提心...

華嚴三聖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一)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

華嚴五十五所繪卷

全一卷。又稱華嚴五十五處緣起、善財童子五十五所經歷之繪卷物、善財童子繪卷。為繪卷本,現收藏於日本東大寺。內...

華嚴五十要問答

凡二卷。唐代智儼集。又稱要義問答、華嚴問答、華嚴經問答。收於卍續藏第一○二冊。系以五十三條問答敘述華嚴一乘...

華嚴五教止觀

全一卷。唐代華嚴宗初祖杜順撰。又稱華嚴教分記、五教分記、五教止觀。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乃詳敘華嚴五教觀門...

華嚴五教章

凡四卷或三卷。為唐代法藏(643~712)所著。全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或華嚴一乘教分記。略稱五教章。收於...

華嚴五教章復古記

凡三卷或六卷。宋代可堂師會(為華嚴四大家之一)與其弟子善熹撰。又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華嚴復古記、五...

華嚴五教章義苑

凡十卷。宋代道亭(1023~1100?)撰。又稱華嚴一乘分齊章義苑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華嚴五教章...

華嚴五為

指佛陀宣說華嚴經之五種目的,即;(一)正為,佛說華嚴經,乃為不思議乘菩薩說,而不為餘眾生說。(二)兼為,佛...

華嚴十異

指華嚴經與他經之十種相異之相。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概括諸異相為十門,以顯華嚴法界之重重無盡,且稱華嚴經為...

華嚴十義

為華嚴宗「十玄緣起」所依之十項要目。十玄緣起與「六相圓融」並為華嚴宗基本教義「法界緣起」之核心內容。法界緣...

華嚴原人論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簡稱原人論。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旨在破除儒道二教之妄執,究尋人類本源。分為四...

華嚴四分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將新譯華嚴經九會說法分為四分,即:(一)舉果勸樂生信分,略稱信分,即第一會中舉揚如來依正二...

華嚴塔

位於江蘇金山縣松隱鎮東北。松隱禪院創建於元代,有寺僧書寫華嚴經八十一卷,募款造華嚴塔。明代洪武十三年(13...

華嚴孔目章

凡四卷。華嚴宗二祖智儼(602~668)六十二歲以後所作。又稱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華嚴經孔目章、孔目章...

華嚴孔目章發悟記

凡二十三卷。日僧凝然撰。本書系註解唐代華嚴宗二祖智儼所譔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一之十八章。依其序,知為弘...

華嚴宗

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

華嚴寺

(一)位於山西五台山。為賢首大師法藏所建五華嚴寺之一。日僧圓仁曾到此參訪。寺內所供奉之文殊菩薩像,靈驗馳名...

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

全一卷。宋代圓澄義和譔於乾道元年(1165)。僅存序文,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樂邦文類卷二。義和住於杭州慧因...

華嚴旨歸

(一)凡二卷。東晉法業撰。今已不存在。[諸宗章疏錄卷一] (二)全一卷。唐代法藏(643~712)述於天授...

華嚴時

天台宗所立判教「五時」之一。五時系判如來一代聖教之說時,其中華嚴時指佛陀成道之後,三七日中宣說華嚴經之期間...

華嚴朝

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中說華嚴經,臨滅度時一日一夜中說涅槃經,故有華嚴朝、涅槃夕之稱。 p5250...

華嚴法界玄鏡

凡二卷。唐代澄觀撰。又稱華嚴法界觀玄鏡、法界玄鏡、玄鏡。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為華嚴宗初祖杜順所譔華嚴法界...

華嚴法界義鏡

凡二卷。日僧凝然撰。又稱華嚴宗要。系敘述華嚴宗之宗要。內容分為教興意致、辨釋名字、出其體性、顯示行相、觀行...

華嚴法界觀門

全一卷。唐代華嚴宗初祖杜順撰。全稱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又稱華嚴法界觀、法界觀門。本書缺單行本,然註疏有...

華嚴玄談

凡九卷。唐代澄觀撰。又稱華嚴經疏鈔玄談,華嚴懸談、清涼玄談。收於卍續藏第八冊。本書記述八十華經之綱要,係將...

華嚴社

唐代之佛教社團。長慶二年(822),杭州龍興寺南操邀請靈隱寺道峰講說華嚴經。南操聽聞華藏世界品而心生歡喜,...

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全一卷。唐代澄觀撰。又作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華嚴經七處九會頌。收於卍續藏第四冊。本書乃總合頌分、釋分...

華嚴經刊定記

凡十五卷(或十六卷)。唐代慧苑撰。全稱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又作華嚴刊定記、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收於卍續藏第五...

華嚴經合論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於卍續藏第五冊。本書為新譯八十華嚴之註釋書。內容開立十門以說明八十華嚴經之要義...

華嚴經問答

凡二卷。唐代法藏撰。又稱華嚴問答。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系以問答體之方式,敘述華嚴經之概要。諸先德皆依...

華嚴經文義綱目

全一卷。唐代賢首大師法藏撰。又稱華嚴八會綱目章、大方廣佛華嚴八會綱目章、華嚴經綱目、華嚴綱目。收於大正藏第...

華嚴部

大乘經典分為五大部類,華嚴部乃其中之第四。開元釋教錄定其為由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下二十六經一八七卷所成。明代智...

華嚴金師子章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又作金師子章、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系藉金獅子之譬喻,解說華嚴...

華嚴院

位於湖北襄陽城東南十七公里處之鹿門山。因南齊建武年中(494~497)習郁於山中立神祠,並置二石鹿,故俗稱...

華報

又作花報。華開在結實之前,故「華報」乃對後得之「果報」而言。譬如人為獲得果實而植樹,除正得其果實之外,兼可...

華山

(1870~1918)浙江樂清人,俗姓陳。十二歲出家於樂清靜濟寺。受戒後,泛歷講習,而資性敏明,能依所聞之...

華峰山誌

凡五卷。清代僧鑒傳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華峰山位於廣東增邑城南四十六公里。昔融老和尚,由江西黃山...

華座觀

乃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法之第七觀。又作華座想。即觀想阿彌陀佛蓮華座之莊嚴相。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二下)...

華形壇

又作花形壇。系密教所用,四面雕有蓮華之方形大壇。其壇上列輪寶、羯磨、五瓶、鈴、五股杵、香、花、燈、塗等修供...

華手經

梵名 Ku?ala-mūla-sajgraha。凡十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華首經、攝諸善根經、攝諸福德經...

華林二虎

馬祖道一之法嗣華林善覺有大空、小空二隻老虎為侍者,師夜里步行時,常七步一振錫,一唱觀音名號。宰相裴休感其攝...

華林園

(一)為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記載之園林。據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下生經(竺法護譯)、賢愚經卷十二等載,...

華林寺

(一)位於廣東廣州西關之「西來初地」。據本寺第二代住持離幻元覺所譔之開山碑記載,此地系梁大通元年(527)...

華氏城

梵名 Pātaliputra,巴利名 Pātali-putta。又作波吒釐子、波吒羅、波羅利子、波羅利弗多...

華瓶

即盛花之瓶。又作花瓶、華生、華入。為佛前供具之一。於其中注入水、插樒(以防水之腐臭);系由密教盛寶藥、香水...

華翳

與「虛空華」同義。又作花翳。華,指空中之花;翳,指眼球上所生遮蔽瞳孔之薄膜。翳目所見滿天空華,非真有花,乃...

華胎

又作含華、胎生、宮胎。願往生西方之人,以疑惑佛智之心未去,雖因善根得生淨土,然因疑惑故,五百歲中包於蓮華胎...

華台

指佛菩薩之台座。佛菩薩之台座大都以蓮華所成,故稱華台。大日經疏卷十五(大三九·七三三下):「如世人以蓮華為...

華落蓮成

為天台宗所立「蓮華三喻」之一。天台宗對於法華經之判釋,謂法華經有「本跡二門」之開顯,且為闡明法華經之旨意,...

華蓋

梵語 puspa-cchatra。華,即花、花鬘等;蓋,即遮陽之傘。以花裝飾而成之傘蓋,稱為華蓋。又作花蓋...

華蓋庵

位於廣西桂林西一公里處之隱山。始建年代不詳。內藏有唐末五代僧人貫休所畫十六尊者像,線條遒勁圓潤,形態各異,...

華藏寺

(一)位於韓國京畿道長湍郡寶鳳山(距開城一點七公里)。高麗忠肅王時,西域僧提納薄陀尊者(指空禪賢)應王之請...

華開蓮現

為天台宗所立「蓮華三喻」之一。天台宗對於法華經之判釋,謂法華經有「本跡二門」之開顯;且為闡明法華經之旨意,...

華院

即華葉之院。於密教畫像曼荼羅法中,畫三層八葉蓮華之曼荼羅,而華院即指圍繞中台華葉之第二層、第三層之院,稱第...

華頂寺

位於浙江天台山之極頂,規模宏偉,工程艱鉅。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德韶大師建,原稱善興寺,後因年代久遠...

華頂要略

凡二○○卷,一七○冊。日本藤原為善,藤原為純編於享和元年至天保五年(1801~1834)。此書系將日本天台...

梵語 āyatana,巴利語同。音譯阿耶怛那。處,舊譯為入。為心、心所生長門之義。心王、心所以處為所依,緣...

處中

謂處於非空非有之中道。世尊出世,即隨順眾生之根機,為其說處中妙理之道。又「非律非不律儀」亦稱處中,即既非如...

處寂

(648~734)唐代淨眾宗僧。綿州(四川)浮城人,俗姓唐。又稱唐和尚、唐禪師。然宋高僧傳載其俗姓為周。家...

處處經

全一卷。東漢安世高譯於建和二年至建寧三年間(148~170)。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系以彙集佛教各方面之...

處謙

(一)(1011~1075)北宋永嘉(浙江永嘉)人,俗姓潘。字終倩。九歲出家,從契能學教觀,後師事神照,深...

蛇入竹筒

(一)原謂彎曲之蛇進入竹筒自然變直。比喻進入禪定之境,其心自然端直。與楞伽師資記之「蛇入筒改曲」一語同義。...

蛇繩麻

即以蛇、繩、麻三種,比喻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之義。喻執著有實我實法之遍計所執,是為見繩為蛇...

蛇行法

指行十不善,如殺生、偷盜、惡口、瞋恚等,凡身、口、意所作之十種不善行為。出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七,佛告諸比丘有...

袈裟

梵語 kasāya,巴利語 kasāya 或 kasāva。意譯作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纏縛於僧眾...

袈裟五德

指袈裟所具有之五種功德。釋氏要覽卷上載,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

袈裟十二名

指依袈裟對出家者之不同意義而有之十二種異稱。據佛制比丘六物圖載,此十二名即:(一)袈裟,梵語 kasāya...

袈裟十利

謂袈裟有十種功德,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又作十勝利。(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

袈裟味

袈裟,梵語 kasāya,原有濁、染之義。又稱迦沙。草木中有收斂性之味,難以為食者,多煎之以為液態收斂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