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七滅諍

梵語 saptādhikarana-?amathāh。即為裁斷僧尼之諍論所設之七種法。又作七滅諍法、七止諍...

七聖

乃指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七種聖者。又作七聖人、七聖者、七士夫、七丈夫。諸論所載各異,據俱舍論卷二十五載:(...

七聖財

又作七財、七德財、七法財。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即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資助成佛...

七葉窟

梵名 Sapta-parna-guhā。音譯作薩多般那求訶。又作七葉樹窟、七葉樹林石室、剎帝山窟、車帝石...

七葉樹

梵語 sapta-parna。音譯作薩多般羅那。乃由七枚小葉形成掌狀複葉之常綠喬木。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之處...

七僧

日本佛教界舉行大法會時,有司重要職務之七位僧侶,稱為七僧。即:(一)講師,(二)讀師,(三)咒願師,(四)...

七僧齋

西國之法,以錢財或莊田佈施寺院,限七僧常供齋食,稱為七僧齋。[俱舍論光記卷十八] p113...

七境界

全稱七種第一義境界。乃諸佛所證所得之境界,計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過二見境界、過佛子地境界、入...

七漏

謂七種有漏煩惱。即見漏、修漏、根漏、惡漏、親近漏、受漏、念漏等。漏者,漏泄之義;即煩惱之異稱,謂一切煩惱之...

七福神

乃日本七尊能賜予財寶之福神。盛行於室町時代末期之民間信仰。此即:(一)大黑天,本非福神,因其性愛三寶,護持...

七種二諦

真俗二諦有七種之別。即:(一)三藏教之二諦,以陰入界等實法而成之森羅萬品為俗諦,滅此俗諦所會之理為真諦;即...

七種大

據菩薩地持經卷八載,菩薩有七種大,即:(一)法大,法,即諸佛所說之法。指菩薩能受持十二部經之法,為最上最大...

七種不淨

乃對自他「身份」貪著所說之七種不淨。即:(一)種子不淨,煩惱業因之內種,與父母遺體之外種,皆為不淨。(二)...

七種生死

眾生於六道迷界中之輪回流轉可大別為分段、變易等二種生死,諸論書就此二種又別立新說,而有「七種生死」之說。(...

七種立題

天台宗以一切經題不出人、法、譬三者,此中,又由單、復、具足之不同而生分別,即單三、復三、具足一,總為七種。...

七種自性

七種染淨諸法之自性。又作七種性自性。即:(一)集性自性(梵 samudaya-svabhāva),又稱集自...

七種衣

乃七種故衣。佛制比丘不得使非親族之比丘尼浣洗故衣,若犯,則得舍墮之罪。此故衣有七,是為七種衣,即:(一)毛...

七種受胎

據善見毗婆沙律卷六載,有七種受胎,即:(一)相觸受胎,指女子月水生時,喜樂男子,若男子以身觸其身份,即生貪...

七種定名

謂禪定之七種異名。即:(一)三摩呬多(梵 samāhita),譯為等引。(二)三摩地(梵 samādhi)...

七種食

謂眼、耳、鼻、舌、身、意、涅槃等七種之食。即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細滑為食,...

七種舍

即:(一)心性平等,情無存著。(二)於眾生舍離一切怨親等礙。(三)舍一切貪瞋等過。(四)見生得脫,不復憂念...

七種淨

(一)七淨華之異稱。(參閱「七淨華」105) (二)指初地菩薩願求淨土之七種清淨相。即:(一)同體淨,係就...

七種無常

出自楞伽經卷四,謂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乃非佛法。即:(一)作舍無常,以四大造色,作已而舍,故為無常。(二)...

七種善

普光據俱舍論所立之生得、聞、思、修、學、無學、勝義等七種善。生得善者,謂於自然起任運之善心。聞、思、修三善...

七種圓滿

謂法身佛之德所具備之七種圓滿。又稱七種圓德。即屬自心圓滿、具常住圓滿、具清淨圓滿、無功用圓滿、能施有情大法...

七種語

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五舉出佛陀為眾生說法時之七種類型,即:(一)因語,如來於現在因中說未來之果,如謂眾生樂殺,...

七種禮佛

據法苑珠林卷二十儀式部第七載,中印度勒那摩提三藏傳來七種禮佛之法,有是非淺深之不同,欲令人知其中我慢與求名...

七種懺悔心

指懺悔時應發露之七種心,即:(一)生大慚愧心,慚愧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今世尊成佛已歷多劫,我猶輪轉生死,...

七種辯

謂菩薩七種殊勝之辯慧。又作七辯。(一)據大品般若經卷八幻聽品、大智度論卷五十五所載,七辯為:(1)捷疾辯,...

七聚

將犯戒之相分為七類,即統括五篇與篇外諸戒條為七類。又作七犯聚、七罪聚、七篇。即:(一)波羅夷(梵 pārā...

七篇

巴利語 satta āpattikkhandhā。又稱七聚。即七種罪聚。戒律之分科,有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七羯磨

羯磨,梵語 karman,巴利語 kamma。謂治罰比丘之七種作法。即訶責、擯出、依止、不至白家、不見舉、...

七賢

(一)小乘俱舍宗所立。為「七聖」之對稱。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一)五停心位:修不...

七趣

謂七種所往。即:地獄趣(梵 narakagati)、餓鬼趣(梵 preta)、畜生趣(梵 tiryagyo...

七諦

指七種真實之理。即:(一)愛味諦,又作味諦、愛實,乃集諦之理,指於諸有漏法能生愛心,實為生死流轉之因。(二...

七隨眠

即將貪、瞋、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之貪隨眠分為欲貪、有貪二種,合為七隨眠。又稱七使。隨眠者,根本煩惱之異...

七龍王

即蓮華龍王、翳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驛水龍王、金面龍王等。[最勝經卷一] p121...

七斷滅論

外道之七種斷滅論說。又稱七斷見論、七事斷滅宗。外道十六宗之一,六十二見中屬第七見。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大四...

七曜

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星。宿曜經卷上載,七曜之精升天,放射光芒,其靈則降下,司人間之善惡吉凶。七...

七禮

指禮拜七種佛菩薩。全稱七敬禮。善導之法事讚卷下(大四七·四三八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一切三寶,我今稽...

七穢行

據出曜經卷十載,如來教法將滅時,有七種穢行,即:(一)百歲持戒,為惡所破。指有持戒滿百年者,於一彈指頃,為...

七轉九例

七轉又作七聲、七例或蘇漫多聲(subanta), 乃梵語文法上表示名詞等語尾之變化者。九例又作二九韻、丁彥...

七轉第八互為因果

唯識家顯七轉識(眼識乃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互為因果。即七轉識與第八識於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

七轉識

指八識中之前七識。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八識說,將依止阿賴耶識生滅轉變之前五識、意識及末那識稱為七轉識。略稱...

七識十名

第七識末那識有十種不同之名稱,即:七識、轉識、妄相識、相續識、無明識、解識、行識、無畏識、現識、智障識等。...

七識住

梵語 saptavijāna-sthitayah。有情依果報受生三界,其識所愛樂、止住之處有七,又作七識處...

七難

即七種災難。(一)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所載之七難,即:(一)日月失度難,日月之運行失時,或赤日出、黑日出,...

七顛倒

謂七種顛倒事理之妄見。即:(一)想倒,即非理之想。(二)見倒,即邪見。(三)心倒,即妄心邪識。(四)於無常...

七寶

梵語 sapta ratnāni。即七種珍寶。(一)又稱七珍。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

七寶粥

又稱佛粥。陰曆十二月八日,諸佛寺以乳蕈、胡桃等物煮粥,供佛並供眾結緣,稱為七寶粥。即臘八粥。今已普及民間。...

七寶華

謂由七寶所成之蓮華。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p124...

七寶塔

亦即多寶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時,忽於地下湧現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多寶如來全身舍利,坐...

七寶獄

指具有七寶莊嚴之牢獄。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於西方極樂之邊地懈慢界者,五百歲間將不見三寶,不能...

七寶樹林

指極樂淨土之林,由七寶樹所成,又稱七寶行樹。[法華經卷二譬喻品、法華經玄讚卷五之本、阿彌陀經要解(智旭)]...

七覺支

梵語 saptabodhyavgāni。又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

七觀音

為教化利益眾生,觀世音菩薩變現七種之身。即:千手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聖觀音、如意輪觀音、準胝觀音、...

乃至

佛經中表示極限或省略中間語句之詞,其梵語有二:(一)yāvat,巴利語 yāvant,中略之義,相當於英語...

乃至一念

指時間、心念、觀念、稱名等之極小數。即舉極少之念而攝多念。無量壽經卷下第十八願成就謂(大一二·二七二中):...

乃至十念

表示往生彌陀淨土之稱名念佛無次數之限制,即舉十念,上攝多念,下攝一念。無量壽經卷上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乃往

於時間劃分上,從現在而言,指已經過去之時間。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

乃窮

又稱乃瓊。指拉薩哲蚌寺前之護法神殿(乃窮寺)內專司降神問卜之僧人。除乃窮寺外,他如拉木寺、桑耶寺內皆有專職...

九十八隨眠

又作九十八使。隨眠,煩惱之異稱。煩惱常隨逐於人,故稱隨;其狀體幽微難知,如眠性,故稱為眠。九十八者,小乘俱...

九十六種外道

九十六種佛世前後出現於印度而異於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術、九十六徑、九十六道、九十六種異道。有關外道之數,...

九上緣惑

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之惑。即見苦所斷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見集所斷之邪見、見取見、疑、無明。...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觀所示山、海之總數。據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佉提羅、伊沙陀羅...

九孔

乃身體中之九處孔穴。又作九竅、九瘡、九入、九漏、九流。據四分律卷三第三僧殘法所載,九孔係指二眼、二耳、二鼻...

九心輪

心對某一對像之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為九心輪。即:(一)有分心,即未接觸對像以前,毫無知覺思惟...

九方便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時所誦之九種偈頌。大日經卷七載,滅迷之方式(方便)有九種,稱為九方便。即:(一)作禮方便,...

九方便十波羅蜜菩薩

乃於九種方便,一一配以十種波羅蜜菩薩。九方便者,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誦之九種偈頌及其印契真言。即作禮方便、出罪...

九世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具三世,合為九世。即過去之過去、過去之未來、過去之現在、未來之過去、未來之未來、未來...

九句因

因明用語。指所立法與能立法之關係上可能有之九種因。為因明中判別正因、似因之標準之一。其所以稱為九句因者,乃...

九句對問

大日經中,金剛薩埵發起之九句詢問。即:(一)菩提心之生(體),(二) 菩提心之相(相),(三)心之續生(淨...

九地

又稱九有。有情居止之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複分為四禪天、四無...

九地九品思惑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計為八十一品惑。三界總有九地,即欲界、四禪、四無色。其中欲界具有四種修(思)惑...

九字

乃日本咒術。又稱九字大事、縱橫法。日本密教僧與修驗道之山伏(山中修行之僧),於入山時,為守護己身,口念「臨...

九字曼荼羅

置彌陀、菩薩之通種子 (hrīh,紇哩)於開敷蓮花之中台、八葉上所建立之曼荼羅。若以形像代種子,則中台安觀...

九年面壁

即面壁坐禪九年。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之故事。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金陵。與帝語,機不契,...

九有情居

指有情(眾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處所,共有九處。又稱九居、九眾生居、九門、九有。即:欲界之人天、梵眾天、...

九次第定

梵語 navānupūrva-samāpattayah。意為次第無間所修之九種定。又稱無間禪或煉禪。指色界...

九色鹿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本經之經文極短,為敘述菩薩前世修業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

九住心

指行者修禪定時,令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者,共有九種心,即:(一)安住心,即能將心安住於某對像。(二)攝住心,...

九佛事

一山住持或尊宿遷化時,其葬儀次第有九,稱為九佛事,依序為:入龕佛事、移龕佛事、鎖龕佛事、掛真佛事、對真小參...

九劫

指釋尊超九劫而先成佛。據大寶積經卷一一一載,釋尊與彌勒雖同時發心,然釋尊依勇猛之精進力,超越彌勒九劫而先成...

九乳梵鐘

寺院之大鐘,於行佛事時敲撞。梵,表清淨之義。因鐘之上部有九個乳狀突出物環繞,故稱九乳梵鐘。 p135...

九味齋

或作鳩美菜、供備菜。系集九種美味之供物,禪宗於法會宿忌(逮夜,即前夜)供養之。[禪林象器箋卷十四祭供門] ...

九帖

乃唐代善導大師著述之總稱。即:觀經玄義分一卷、觀經序分義一卷、觀經定善義一卷、觀經散善義一卷(以上謂四帖之...

九果

謂九種由因所得之果。即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士用果、增上果、安立果、加行果、和合果、修習果等。乃犍陀羅國...

九河發心

謂若有眾生能於尼連禪河沙數乃至八恆河沙數之諸佛所發菩提心,則未來世必能誦持涅槃經等大乘經典,並護持無上正法...

九股杵

指密教九股之金剛杵。又作九鈷杵。略稱九鈷、九股。金剛杵原為印度之兵器,密教沿用之,以為智慧之幖幟,象徵能斷...

九品

即九種等級。又作三三之品。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一般常用之詞有九...

九品大衣

大衣即僧伽梨,有上、中、下三位,各由其割截之條數,複分為九種。即上僧伽梨(四長一短)分上二十五條、中二十三...

九品印

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種印相。又作阿彌陀九品往生印、往生九品印、三三品印、三三品往生印。乃根據觀無量壽...

九品安養之化生

安養者,極樂之異名。往生極樂淨土之人,有胎生、化生二種。疑佛之他力而自力念佛者,或生於邊地之宮殿,或生蓮內...

九品往生

又作三輩生想、一九之生。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為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發三...

九品往生社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成立於會稽之念佛社。據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七十三所收之處訥撰碑文之記載,開成五年五月...

九品往生經

全一卷。唐朝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之略。又稱九品往生阿彌陀經。內容記載...

九品念佛

謂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此等位之分,或隨觀念之深淺、或隨念佛...

九品淨土

又稱九品淨剎、九品安養。據觀無量壽經之說,願往生之人,由於機類不同,行業各殊,而有優劣之九品,故所生之極樂...

九品惑

即貪、瞋、慢、無明等四種修惑,就其粗細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又作九品煩惱。總三界有欲界、四禪、四無色,共...

九品潤生

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之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而生當來之果。大乘義章卷五本分別潤生之不同,謂有總、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