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二種證

(一)意謂修小乘法門以證阿羅漢果者有二種。(一)次第證,又作次第斷,謂自初果須陀洹次第斷惑而證第四果阿羅漢...

二種譏嫌

指譏嫌之名與譏嫌之體。天親之淨土論謂體有三種,即二乘之人、女人及諸根不具之人,此三者乃修行佛道者之所厭,因...

二種願

可得願與不可得願。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一)可得願,指修福可得生於人、天二界,修戒、定、慧三學,可得阿羅漢...

二種顛倒

指眾生顛倒、世界顛倒。據楞嚴經卷七載,二種顛倒即:(一)眾生顛倒,指眾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隨順妄惑而造妄...

二種勸請

菩薩向佛陀所作之二種勸說請求。據大智度論卷七載,二種勸請即:(一)勸請轉法輪,指佛陀初成道時,菩薩勸請世尊...

二種懺悔

謂理懺與事懺。(一)理懺者,觀諸法實相萬法皆空之理,以罪惡乃妄心所造,而妄心無體,罪惡是空,因以滅除眾罪。...

二種闡提

二種一闡提之略。即舍善根闡提與方便闡提。(一)舍善根闡提,謂起大邪見,斷絕一切善根之極惡不成佛者。(二)方...

二種灌頂

即傳教灌頂與結緣灌頂。為密教之法。(一)對如法修行之人,傳授秘法,使紹阿闍梨職位之儀式,稱為傳教灌頂,又稱...

二種護持事

諸佛菩薩護持之二種事。據地藏十輪經卷五載,二種護持事即:(一)護持佛種,佛種,指佛之種性。謂諸佛菩薩以大悲...

二種顯示

指言顯示、使修行顯示。顯,即顯露;示,即曉示。據華嚴經疏卷一載,眾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然以相變體殊,...

二種觀

觀,謂定心運想。指死屍臭爛不淨觀、聞法憶想分別觀。為修行者息止貪著心之法。據禪要呵欲經載:(一)死屍臭爛不...

二種觀法

即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一)觀身、口、意三業之所作,及一切差別之長短、善惡等外境,悉是唯心所作,不在心外,...

二語

意為「兩舌」,乃指前後矛盾之語,或作誹謗之語。[大方等大集經卷十](參閱「兩舌」3070)p241...

二障

又作二礙。(一)煩惱障與所知障。系瑜伽行派與法相宗對貪、瞋、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類。...

二際

際者際畔。指涅槃際與生死際。小乘認為此二者有別,大乘則言生死即涅槃,二者無異。又指相互對立之兩個極端,例如...

二領

乃指探領與齊領之二種領解。法華經信解品載四大聲聞陳述自己之領解,此等領解分為二類,即:(一)探領,其領解如...

二慳

指財慳與法慳。慳者,吝之義。據地持經卷四載,吝惜財物,無憐憫心,見貧窮困苦,而不能惠施,稱為財慳;慳惜佛法...

二德

(一)智德與斷德。(一)眾生所具之了因,至於佛性果,稱為智德,乃照了一切事理者。(二)眾生所具之緣因,至於...

二緣

指內、外二緣。據楞伽經卷二載,二緣即:(一)眾生所依之世界,皆由妄想因緣而生,稱為外緣。(二)眾生之身,因...

二請

言請與念請。據華嚴經疏卷一載,二請即:(一)言請,謂以言說而請問。即華嚴第一會三昧品中,普賢菩薩以言重請下...

二輪

(一)乃指食輪與法輪。食輪謂齋食,法輪謂說法。大會必有說法,說法即轉法輪,又必行齋食,稱為食輪。此二者必相...

二餘

乃指生身之苦與煩惱之殘餘而言。若再加業之殘餘,則為三餘。往生極樂世界之人,皆已滅此二餘。無量壽經卷下(一二...

二學

(一)讀誦與禪思。前者即指讀誦佛經及祖師語錄等。後者即指坐禪修行等。[釋氏要覽卷中] (二)定學與慧學。(...

二縛

(一)相應縛與所緣縛。(一)相應縛,見惑、修惑束縛一聚相應之心、心所法,使其不得隨意緣所緣之境。如欲界苦諦...

二親

即指父母。據法苑珠林卷五十載,即:(一)父親,指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長成,教誡撫育,其恩無窮。...

二諦

指真諦與俗諦。併稱真俗二諦。諦,謂真實不虛之理。真諦,梵語 paramārtha-satya,巴利語 ...

二諦章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七冊。乃詳述三論教義中之樞要二諦義,總分大意、釋名、相即義、物體、絕名...

二諦觀

乃天台家三觀中空觀之異名。以空觀成就,不但成就空諦,且以俗諦歷然顯現,故稱為二諦觀。 p249...

二應身

乃指天台宗所謂劣應身與勝應身之二應身而言。(一)劣應身,乃對十地以前之凡夫與二乘所應化示現之佛身。(二)勝...

二檀

乃指世間檀與出世間檀之二種佈施。檀,即佈施。(一)世間檀,指凡夫之佈施及聖者以煩惱心(有漏)所行之佈施。(...

二禪

梵語 dvitīya-dhyāna。乃色界四重禪定之第二重,攝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為二禪...

二禪天

又稱二靜慮。指修成二禪者所生之天處,為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禪天...

二翼

譬喻二事互相資助,相輔相成,如鳥之雙翼。如止觀、真俗、福智等。止,即止息諸想;觀,即觀照對像,修此二事,成...

二斷

(一)自性斷與緣縛斷。此係就斷惑之性質而分。(一)自性斷,如諸煩惱之本身,其性質染污者,若令自體不再生起,...

二歸戒

謂佛成道之初,僅具三寶中之佛、法二寶時,所行歸依佛、歸依法二歸之戒行。[釋氏要覽卷上](參閱「三歸依」68...

二藏

即分類如來一代聖教為二種法藏。乃指詮釋聲聞與緣覺二乘道之聲聞藏,及詮釋菩薩道之菩薩藏。前者系狹淺而較劣之小...

二轉妙果

即斷盡煩惱、所知二障,轉得二種勝妙之果。又作二轉依果、二勝果。略稱二轉依、二轉。成唯識論卷一(大三一·五一...

二識

乃大乘起信論所說之法門,即指阿賴耶識與分別事識。(一)阿賴耶識,梵語 ālaya-vijāna,譯作「無沒...

二證

(一)事證與理證。於三學中,修戒、持戒者,稱為事證。修定、慧二學者,稱為理證。[南山戒本疏卷一上] (二)...

二邊

乃指離中道之兩極端,惟各書有不同之說法。中論卷四謂二邊指有、無或常、無常;順中論卷下指常、斷;玄奘所譯之攝...

二難化

指欲天難化與色天難化。前者執著於上妙之五欲,故難教化;後者執著於世間禪定之樂,故難教化。 p251...

二類各生

乃淨土宗之一義。以往生彌陀之淨土者,不只限於念佛一類,修念佛以外之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義稱為二類各生。蓋...

二類種子

即本有種子與新薰種子。(一)無始以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有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功能,稱為本有種子。(二...

二嚴

乃指二種莊嚴。(一)智慧莊嚴與福德莊嚴。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法身。即:(一)智慧莊嚴,磨煉智慧以莊嚴...

二覺

(一)本覺與始覺。阿賴耶識中之覺,分為本、始二覺,離妄念之心體,如來之平等法身,稱為本覺;與之相對,發心修...

二攝

謂自攝與他攝。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以自力而自攝取者為自攝;以他力而為他所攝者為他攝。(參閱...

二護

乃指內護與外護。(一)內護,「內」指自己身心之「心」而言。內護,即持守佛陀所制之種種戒律,使持戒者之身心遠...

二變

即因緣變與分別變。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述,有漏之識變可分為二:(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為因緣變。(二)隨分...

二觀行

又作唯識觀。據宗鏡錄卷三十五載,二觀行即:(一)尋伺,指推尋伺察。尋,即心對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

人中三惡

指一闡提、誹謗大乘者與犯四重禁者。(參閱「一闡提」85、「四重禁」1740) p253...

人中分陀利花

(一)分陀利花,梵語 pundarīka,譯為白蓮花。以其清淨無垢,故以之譬喻佛、法性。佛之德號。[北本涅...

人中牛王

乃佛之德號,稱讚佛之德行廣大無邊,喻為有大力之牛王。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載,能御大眾,故為人中牛王。此外,尚...

人中師子

(一)佛陀之美稱。佛為人中之雄者,猶如獅子為百獸之王,故有此稱。又作人雄師子、大師子王、人師子。大智度論卷...

人中尊

佛陀之敬稱。佛陀於人中為最尊貴、最殊勝者,故稱人中尊。法華經序品(大九·四中)謂:「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人中樹

諸佛之身業能普遍利益眾生,驅除熱惱,故喻為樹。仁王經卷上(大八·八三八上):「法王無上人中樹,普蔭大眾無量...

人天

指人界及天界,係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為迷妄之界。六十華嚴卷五(大九·四二四上)謂:「離諸人天樂,常行大慈...

人天致敬願

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七願,出自無量壽經。此願名依論、釋之不同,又作令成尊德願、聞名修行得他敬益願、聞...

人天教

乃指世間教而言,即不說宗教解脫,而提倡受持五戒得生為人,與奉行十善能生天界之世俗宗教。亦指人天乘,係導入佛...

人天眼目

凡六卷。宋朝晦岩智昭編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系收集當時臨濟、雲門、曹洞、溈仰、法眼等禪門五家各宗祖師之...

人天勝妙善果

指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報。與其他四惡趣相較而言,人、天果報可稱為勝妙善果。 p254...

人天寶鑒

全一卷。南宋曇秀撰。乃依內典及儒、老之外籍等,編集學道之須知、修行之龜鑒等佳言秀句數百條,於理宗紹定年間(...

人仙

乃對佛之尊稱。大般涅槃經卷二(大一二·三七五下):「違離於人仙,永無有救護。」 p254...

人生

(一)指人中之化生。即於成劫之初,欲界有情世間之成立。[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俱舍論卷十二](參閱「劫初」28...

人因

人生於此世,其容貌、思想、行為、夭壽、貧富等果報之過去因。釋氏要覽卷下述,生於人道,所受業報不同,如富貴或...

人我法我

即計著人之實有為人我,計著法之實有為法我。與我法二執同義。全稱人我執法我執。又作人法二我、生我法我。人我為...

人身

指生於人界之身體。八十華嚴卷六十四(大一○·三四六中):「得人身難。」梵網經菩薩戒序(大二四·一○○三上)...

人身牛

指未聞佛法又無智慧之人。此人雖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論卷五(大二五·一○一中):「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

人命不停

指人之生命無常,應當常勤觀照,離諸噁心。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大一二·四九八下):「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

人定

即六時中之初夜。印度分一晝夜為六時,其中之初夜,我國古代稱為亥時,即午後九時至十一時,禪林以之為就寢時刻,...

人法

即人與法之併稱。(一)人指說教者或受學者,法指所說之教或所學之教。 (二)具有心之作用者為人,不具心之作用...

人法二空

即人空、法空。又稱我法二空、生法二空。無人我之執,以身為五蘊假和合,實無常一主宰之我體,稱為人空,觀此真理...

人物始義論

東晉僧康法暢撰。系論述清談人物之作,今已佚失。康法暢與般若學者康僧淵、支敏度等,於成帝在位(326~342...

人非人

(一)人與非人之併稱。「非人」謂天龍八部、夜叉、惡鬼王眾等。 (二)樂神名。乃天龍八部眾之一,為印度俗神緊...

人施設論

巴利名 Puggala-paatti(補特伽羅坋那坻)。系分類說明補特伽羅(人)之書。即主要論述蘊、處、界...

人師

乃指凡夫之具有教化他人能力者。不指佛菩薩等聖者。 p257...

人格神

乃具人格之神。有神論宗教,多立有人格之神;然佛教是一種「法信仰」,並不立人格神。諸弟子系透過釋尊之人格,而...

人記品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九品。乃「授學無學人記品」之略稱。本品記載佛授予阿難、羅睺羅等二千位學與無學將來作佛之...

人祭

梵語 purusamedha。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蘇摩祭之一種。以人為犧牲。與馬祭類似,乃為祈求獲得馬祭所不能...

人造華

取絹、木、紙、黃銅等材料造花,以金銀色莊嚴之,常年供在佛前。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之灌沐尊儀中,謂日日浴佛時,...

人鳥明暗

眼赤鳥見黑夜為美而光耀之色,而人類惟見一片闇黑之色。此喻立場不同,所見亦互異。顯密二教論卷上(大七七·三七...

人尊

乃對佛之尊稱。意為人中之尊。增一阿含經序品(大二·五五○上):「人尊說六度無極。」 p257...

人華

依法華經卷三藥草喻品(大九·二○中):「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此品乃佛以三草...

人間

梵語 manusya。音譯摩[少/兔]沙、末奴沙、摩奴闍、摩[少/兔]史。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

人藥王子

釋迦牟尼佛前生所修菩薩行之一。依菩薩藏經卷下載,閻浮提有一摩醯斯那王,其夫人生一子,病人觸之即愈,故稱人藥...

人寶

譽稱佛為人中之寶。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三七下):「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

(一)契證真理。大乘義章卷一(大四四·四八一下):「證會名之為入。」 (二)解知事物之意。無量壽經卷上(大...

入大乘論

凡二卷。印度堅意菩薩造,北涼道泰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乃論述大乘教之書。分義品、譏論空品、順修諸行品等...

入山學道

乃八相成道之一,即世尊出家後六年之苦行。無量壽經卷上載,釋尊因見老病死,悟世間之無常,遂棄國財位,入山學道...

入不二法門

乃指超越相對之差別,而入於絕對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二門。維摩經卷中之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文殊師利等三十二菩薩...

入中論

梵名 Madhyamakāvatāra,西藏名 Dbu-ma-lahjug-pa。又譯作入中觀論。為具緣派...

入出功德

即指五念門。五念門者,乃淨土論所說,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門,為入出之義,以前四念為入於安樂淨土之門所得之功...

入寺

(一)指入寺院住持。與入院、晉山同。 (二)指為掛搭而進入寺院。禪苑清規卷一裝包(卍續一一一·四三九上):...

入佛平等戒

即入佛三昧耶,為密教胎藏界三種三昧耶之一。乃以佛心之種子下於眾生之心田,以示托聖胎之義。大日經疏卷九稱,世...

入佛供養

乃日本佛教用語。指新建寺院之佛像安置儀式。又稱入佛式。寺院中之安置佛菩薩像,有入佛、入座、遷佛、遷座等儀式...

入我我入

乃密教之觀法。指因本尊佛之加持力,使如來與自己成為一體之境界;即如來身、口、意之作用(三密),入於自己身、...

入定

(一)入於禪定之意,即攝馳散之心,入安定不動之精神狀態。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三中):「出定、入定,恆聞...

入定印

指入禪定之印。密教三部各有不同之入定印,佛部為法界定印,蓮華部為妙觀察智定印(彌陀定印),金剛部為外縛定印...

入定佛

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據彌勒下生經載,彌勒佛當來下生娑婆世界,救度釋迦牟尼佛未度化之眾生。基...

入法界

證入法界之理,稱為入法界。華嚴謂之法界,法華謂之實相,兩者實同體異名,為諸法本真之理,為諸佛所證之境。華嚴...

入法禮

梵語 upanayana。印度四種姓中,再生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為進入婆羅門教四期之第一期而舉行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