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一字文殊

指結一髮髻之文殊菩薩。又稱一髻文殊。文殊菩薩於密教中,以其形態之差異,有如下種種區別:一字文殊、五字文殊、...

一字文殊法

密教修法中,以一字文殊菩薩為本尊,以 (?rhyij,齒[口*臨])或 (trhyīj,體哩呬淫)一字為真...

一字布身德

謂密教諸字門中,「阿」之一字遍佈於身之一切處。大日經卷三(大一八·二二上):「華台阿字門,焰鬘皆妙好;光暉...

一字成多

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成一」相對稱。密教於解釋經文與字相時,以梵字之一字來成立一切字之義,稱為一字...

一字佛頂真言與佛眼真言

佛應金剛密跡主菩薩之請,入大三摩地,而說一字佛頂輪王咒「娜莫(歸命)繕曼陀勃馱喃(普遍諸覺者)勃琳[合*牛...

一字佛頂輪王經

梵名 Ekāksara-buddhosnīsa-cakra-rāja-sūtra。凡五卷。略稱五佛頂經。唐...

一字咒

密家念誦真言時,以種子當作真言來念誦,或於種子之上加上「歸命」一詞而成之真言,稱為一字咒。其種子為 (bh...

一字金輪

梵名 Ekāksara-usnīsacakra。即翳迦訖沙羅(一字)勃馱烏瑟尼沙(佛頂)斫訖羅(輪)。又...

一字破多

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破一」相對稱。密教解釋經文與字相時,以梵字之一字來打破對一切字之迷執,稱為一...

一字頂輪王經

凡五卷。又作一字經、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菩提場經。唐代不空譯。現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經在雜部密教中...

一字業

乃台密五業之一。系以「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為主所修之行法。為日本天台宗僧圓珍所奏請設置者。 p40...

一字禪

唯以一字表現禪之宗旨者。又作一字關。乃雲門文偃禪師之特殊宗風。碧岩錄第八則(大四八·一四八中):「翠岩夏末...

一字釋多

為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釋一」相對稱。密教於解釋經文與字相時,以梵字一字之義趣,來解釋一切之義,稱...

一字攝多

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與「多字攝一」相對稱。密教於解釋經文與字相時,以梵字之一字來含攝一切之義理,稱為一字...

一存一闕

指觀無量壽經兩種譯本之一存一闕。據唐代智升之開元釋教錄卷十二、卷十四等所記,一存者,乃劉宋元嘉(424~4...

一成

指一人成道,或指一事成就。 p46...

一成一切成

意謂若一事得以成就,則一切之事悉皆能成就。此乃就華嚴宗「事事無礙法界」之觀點而言。係指成道者之境界。新華嚴...

一有多種

禪林用語。與「二無兩般」相對稱。「一」表絕對、一味平等之理;「多」表差別、多種之諸相。整句義為「平等即差別...

一百一十城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起自福城,後次第南行,所走訪善知識之城數,共計一百一十城。八十華嚴經卷七十八(大一○·四...

一百一十善知識

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值一百一十城所遇之一百一十位善知識。但經文實際所記僅有五十四處,遇五十五知識。所說之一...

一百八

略稱百八。為佛教常用之法數。通常為煩惱數之代稱,如百八煩惱、百八結業、一百八喻。此外,又如百八尊功德、一百...

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全一卷。乃說多羅法之雜密經。又稱聖多羅一百八名經、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宋代法天譯。現收於大正藏第二...

一百八法明門

法明門者,乃為令眾生破除昏暗,通達一切智慧。故護明菩薩(即釋迦牟尼佛在天宮之號)在兜率天宮欲下人間託生時,...

一百八遍

指念佛之數。「一百八」原為煩惱之數,欲對治此煩惱,故念珠常貫一百零八顆,為一百八遍之念佛。百八曉鐘亦同此義...

一百三十六地獄

地獄之數。欲界有根本八大地獄,每一大獄各皆有十六小地獄,計一百二十八,加根本之八大地獄,大小總成一百三十六...

一百五十讚佛頌

梵名 ?ata-pacā?atakastotra。全一卷。摩咥里利制吒造,唐代義淨譯。現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

一百單五

指寒食之日。為叢林行事之一。寒食系冬至後之第一○五天,至此日時,須食用生冷不煮之物。大應錄卷上(大八○·一...

一百義門

指一百種義。乃善導大師於解釋觀無量壽經之九品時,所設立之一百種義門。散善義之首,於上輩觀之文前,將每一品分...

一百應當學法

應當學,梵語 ?iksā-karanīya,巴利語 sikkhā-karanīya。乃應當守持戒法之義。又...

一色

梵語 eka-rūpa。(一)指一物質之形象或現象。 (二)乃極其微細之意。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上)...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謂中道實相之理,遍佈於一色一香等一切微細之物中。意即一色一香雖為微細之物,亦含有中道實相之本體。天台宗以空...

一色無辨處

禪林用語。指不能以相對思慮分別之絕對境界。曹山錄(大四七·五三三下):「尊貴墮者,法身法性是尊貴邊事,亦須...

一色邊

「一色」乃純一、絕對之意。禪林中每以之形容超越差別與相對觀念之平等世界(棄一切污穢),與清淨之境界。碧岩錄...

一行

(一)專注於一事之謂;特指念佛修行。善導觀經疏卷一(大三七·二四九下):「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

一行一切行

謂一行之中具足一切行,故又稱圓行。華嚴、天台諸宗所立之妙行皆屬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一○八下):「...

一行三昧

梵語 ekavyūha-samādhi。指心專於一行而修習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莊嚴...

一行居集

凡八卷。清代彭紹升著。本書擇言爾雅,不涉及語錄陋習,字字皆由性海中流出,頗能闡發淨土之精義。書中附有儒門公...

一位一切位

指上根之人,證得一位,即同時具圓一切位之功德。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一一五下):「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

一佛一切佛

指一佛等同一切佛。由於佛佛平等故,一佛即一切佛;又一佛即可總括一切佛,故一佛即具一切佛之義。如大寶積經卷一...

一佛世界

梵語 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眾生之範圍。又作一佛土、一佛剎、一佛國土。後世將此範圍...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離開人間;涅槃,已達超越生死,完全覺悟之境界,乃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佛典中並無「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一佛多佛

大乘主張一時有多佛出現。小乘則有二種說法:俱舍論卷十二載,薩婆多師以無邊世界中,唯有一佛出世,無二佛同時出...

一佛淨土

指一佛所住之清淨國土,或指某一佛之淨土。但後世則專指阿彌陀佛之淨土。淨土十疑論(大四七·七八中):「閻浮提...

一劫

(一)即一長時。劫為劫簸(梵 kalpa)之略稱,乃分別時節之意。大智度論卷三十八以時間之最小單位稱為念,...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謂一與一切,其體用相融而不二。即謂一與多可以等同,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中現象間...

一即十

一,表示唯一、單一、個體;十,指多數或滿數、整體。一即多,乃一多相即之意。此為華嚴宗所立。若以一為本數,離...

一即六

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中,若有一根返回真性,則其餘五根亦皆得解脫。楞嚴經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上)...

一坑埋卻

禪林用語。乃徹底剝奪學人知見之謂。將一切言語、論斷埋於一坑,從此便絕是非之論,不為其惑亂。碧岩錄第三十三則...

一坐食

梵語 ekāsanika。乃十二頭陀行之一。又作一食法。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進食,起後不再食。蓋一日數...

一形

指一人形骸存續之期間。又作一生、一期、一世。安樂集卷上(大四七·一○下):「云何眾生一形已來?或百年,或十...

一禿乘

斥責佛法之徒取空而缺法門。乃不具功德之謂。摩訶止觀卷七下(大四六·一○○中):「今人祇謂舍惡取空是大乘,此...

一肘

肘,梵語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長度之單位。據俱舍論卷十二載,七麥為指節,三節為一指,橫布二十四指為肘...

一角仙人

一角仙,梵名 Eka?rvga。為印度古代神話中之仙人名,亦為佛本生事蹟中之名。又作獨角仙人。謂於過去久遠...

一言

一言者,謂圭峰宗密禪師讀圓覺經未終其卷,於一言下豁然開悟,乃知自心即是佛心,定當作佛,故疏序(大三九·五二...

一言駟馬

禪宗公案名。有僧問慈明:「如何是本來面目?」慈明答:「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表示一有語言文字,則去本來面目...

一言聲

即梵語文法上,表示名詞、代名詞、形容詞、數詞等單數所用之詞。(參閱「三言聲」555) p47...

一身

身者,法身之意。蓋十方諸佛無明之惑淨盡,法性之體全彰,無有自他色相之異,故稱一身。如華嚴經所載,一切諸佛身...

一杈

杈,謂如鋼叉般之樹枝。又作樹杈、一叉。在五台山秘魔岩潛修之秘魔和尚,平生接引學人,每用一根木杈壓在參問者之...

一來向

梵語 sakrdāgāmi-pratipannaka。又作斯陀含向。乃聲聞四向四果之一。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果...

一味

梵語 eka-rasa,或 vimukty-eka-rasatā。指所有一切事(諸現象)理(本質)均平等無...

一味禪

乃純一無雜之最上乘禪。亦即頓悟禪。禪宗正脈卷二(卍續一四六·二七下):「僧辭,師問:『甚麼處去?』曰:『諸...

一味蘊

梵語 eka-rasa-skandha。指無始以來,一味延續之細微意識;乃形成輪回之主體。此係小乘經量部所...

一宗

(一)一宗旨之意。蓋諸大乘經所說雖各有不同,然皆同歸於一理,以一宗旨為依歸。 (二)指一門、一族。禪苑清規...

一宗構

日本佛教用語。日本江戶時代,為懲罰僧侶,而將之逐出其所屬之宗門者,即稱一宗構。若逐出某宗內所屬之一派,則稱...

一往再往

指一再地探求義理。一往,即一次往求,僅就文字表面作淺顯之解釋,而止於淺近之文字相;再往,則進而發揮其深意,...

一性

指正因佛性。謂一切眾生皆具此性,但背覺合塵,常為煩惱之所覆障。若順性而修,則能超脫生死,悟入涅槃,與佛所證...

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莊嚴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之一。此乃天親淨土論中所立,係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莊嚴成就之一。淨土論(大二六·二三一上...

一念三千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三千表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等人、物差別之總和。一念三千即謂,於...

一念不生

指不起任何心念之境界。此超越念慮之境界即為佛境。華嚴經疏卷二(大三五·五一二中):「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

一念不生全體現

謂一念不生時,則大道之全體自然顯現。眾生本具佛性,但以妄想、沉迷故,不能顯現本有佛性;如妄心不生,則本有面...

一念相應

有四義,即:(一)謂一念之心與空理相應。(二)謂五地以上之菩薩,一念之間,真諦與俗諦二智並起;以此二諦無差...

一念相應慧

指與現前一剎那之念相應之定慧,或與真理契合之謂。達此境界,則物亡境滅,了了徹達其靈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羅蜜多...

一念淨信

指一念之清淨信心。金剛經(大八·七四九中):「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意即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

一念發起

由發菩提心而生起歸依佛、法、僧之一念,以趨向菩提。 p51...

一念業成

指行者之信心與佛智之一念相應冥會時,即能往生彌陀淨土。此乃日僧幸西所立之一念義。(參閱「一念義多念義」51...

一念滅罪

乃「多念滅罪」之對稱。謂由信心之一念,或由一聲至誠之稱名,即能消滅煩惱罪障。 p51...

一念萬年

指一念即萬年,萬年即一念。乃表示舍離長短等相對概念之絕對語句。義同「一即一切」。謂在一念心中收攝萬年之歲月...

一念隨喜

謂聽聞佛法之時,生起信仰、歡喜之一念。或謂一心尊仰佛陀而皈依之。[法華經法師品] p51...

一性五性異

乃法性宗、法相宗二宗宗義差異之一。法相宗以五性各別(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而以一性皆成(一切眾生皆具正因...

一放一收

禪林中,師家接化弟子時,為適應其根機所運用自在、善巧之方法。與「時放時捉」同義。碧岩錄第九十九則(大四八·...

一枝花

即禪宗所稱之金波羅華。昔時,梵天王捧金色波羅華請世尊說法,世尊登座後,拈一枝花示大眾,眾皆默然,唯迦葉解佛...

一枚起請文

全一篇。日本淨土宗祖源空撰。乃日本淨土宗早晚必誦之文。又作一枚消息、一枚誓文。此係建歷二年(1212)正月...

一法

(一)意謂一事、一物,乃對萬法而言。此「法」表存在、事物之意,並非「法則」之義。 (二)指唯一無二之絕對法...

一法中道

指於一法上論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乃法相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三性對望中道」對稱。法相宗以遍計所執性為妄情,...

一法句

指表達真理之章句。一法,表徹悟法身之意;句,表能詮之章句。顯此一法之句,稱為一法句。蓋佛菩薩因其願力,普現...

一法印

指大乘教所示諸法實相義理之信印。又作實相印、一實相印。與小乘教之三法印相對稱。法印乃教法之信印。大乘教以說...

一法身

一,即平等無二之義。謂諸佛所證之法身,如同遍滿法界之理體,同一而無差別。舊華嚴經卷五(大九·四二九中):「...

一法界

指唯一無二,絕對平等之真如理體;亦即天台宗所稱之諸法實相,華嚴宗所說之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真如門。又...

一法界心

意指超越對立,遠離差別的究極之心。二教論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下):「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p53...

一物不將來

禪宗公案名。指不持任何物來;亦即赤裸裸的本來面目。從容錄第五十七則(大四八·二六三上):「嚴陽尊者問趙州:...

一物長年

禪林用語。一物,指靈妙之心性,禪宗又稱之為主人翁。長年,指漫長歲月。謂此靈妙心性乃佛佛祖祖單傳而來,亦傳於...

一盲引眾盲

謂邪解之師誤導從學之人。或喻一人、一事之誤,波及於其他。無門關之竿頭進步頌(大四八·二九八下):「瞎卻頂門...

一知半解

原指不完全了知,後轉用為知識淺薄之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八(大四七·八八七中):「世間文章技藝尚要悟門,...

一空

乃萬法皆歸一空之意。「一」雖為數字,然在此表示超越對立之數,為絕對唯一之狀態。空,意為本性空寂。三藏法數卷...

一空一切空

於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觀中,空並非只作空義解,同時亦兼含假中二義,以表示空之真義,故稱一空一切空。摩...

一花五葉

指禪宗。又作一華五葉、一華開五葉。禪宗自六祖慧能以後,衍成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故稱為一花五葉...

一門

一謂一理,即是所通;門謂正教,即是能通。蓋譬佛所說一乘之教,則能通於實相之理。[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 p...

一門普門

一門,指一德一智之法門;普門,指含攝總德全智之法門。顯教是以實相中道圓通之法為普門。密教則以大日如來為普門...

一雨

譬喻佛法如一雨之普潤眾生。佛說一乘法詮示一實相之理,無二三之別,猶如雨水之下降,草木得蒙滋潤。雖然雨是一,...

一手抬一手捺

禪林用語。謂一方面扶持之,一方面又壓抑之;乃形容禪師指導修行僧時自由無礙之機法。從容錄第二十二則(大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