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一切經會

乃為供養一切經而舉行之法會。又作大藏會。 p18...

一切遍處道智力

梵語 sarvatragāminīpratipajjānabala。乃如來十力之一。又作知一切道智處相力、...

一切種子識

梵語 sarva-bīja-vijāna。又作種子識。乃執持一切法之種子而不失之識,為阿賴耶識之別名。成唯...

一切種妙足三昧

三昧,禪定之異稱。住此三昧時,則一切諸三昧種及一切功德莊嚴皆能具足,故稱一切種妙足三昧。大智度論卷四十七(...

一切種智

梵語 sarvathā-jā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廣義言之,一切種智同於薩婆若(一切智)。然於三智中...

一切諸行苦

巴利語 sabbe savkhārā dukkhā。一切有為有漏之法皆遷流不息,故稱一切諸行苦。又作一切...

一切諸行無我

巴利語 sabbe dhammā anattā。又作一切法無我。乃如來所說四法本末之第三法本末,亦為四憂...

一切諸行無常

巴利語 sabbe savkhārā aniccā。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恆常之性。又作一切行無常。乃如來...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乃指法華經為甚深秘密之大乘要法,不易為小機劣慧者開演。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八中):「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

一切禪

乃九種大乘禪之一。指能自行化他,具足一切功德之禪定。分為世間、出世間二種。此二種又隨其所應,各有三種,即:...

一化

(一)指佛陀一代之教化或一時之教化。觀經妙宗鈔有「一時一化」之語。 (二)同一化益之意。法華文句記卷七中(...

一化五味之教

乃以五味次第配於佛陀一代時教之教法。此即天台宗所立之五時判教。五時指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

一引

於叢林之儀式中,引率眾僧之一組僧侶,稱為一引。敕修百丈清規卷五謝掛塔(大四八·一一四一下):「戒臘在上者,...

一心

梵語 eka-citta。指真如、如來藏心。(一)即宇宙萬有之根本原理,絕對無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經卷一(大...

一心一切法

謂一切萬有萬識諸法皆「心」所現,除心之外,無一切法;於一切法之外,亦無心可言。古佛言:「一心一切法,一切法...

一心二門

一心即眾生心,二門即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六上):「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

一心三惑

又作同體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種,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

一心三智

指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三智之果。又作三智一心、不思議三智。天台宗謂修習空、假、中三觀...

一心三觀

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謂不起取舍憎愛之分別心,則萬法皆可返其真實面目。信心銘(大四八·三七六下):「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

一心不亂

梵語 aviksipta-citta。(一)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之謂。華嚴經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

一心五行

又作如來行、不次第行、圓五行。天台宗主張,一心之中具足五行之功德,稱為一心五行。五行,指聖行、梵行、嬰兒行...

一心支

初禪天定五支功德之一。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喜樂心息,自然心...

一心正念

謂專心一意正念而歸之於佛。善導觀經疏卷四(大三七·二七三上):「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一心合掌

乃兩手合掌,將心念專注於一處之謂。合掌即表一心。觀音義疏卷上(大三四·九二二上):「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

一心制意

謂專注一心時,能制伏意念所起之煩惱。即專心一意,當可制伏意三(貪慾、瞋恚、愚癡)、口四(妄語、綺語、兩舌、...

一心約教有異

謂賢首祖師一宗,判教有五,即:小教假四諦而說,心得悟解;始教約第八識心,了一切緣生之法皆空,各無自性而受異...

一心真見道

指如實證得生、法二空所顯真理,與如實斷除所知、煩惱二障之階位。又作真見道、一心見道。唯識論所立菩薩乘之見道...

一心專念

指一心專思於佛。往生論(大二六·二三一中):「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

一心頂禮

以額觸地禮拜或以手接觸被禮者之足,以示虔信專注。 p25...

一心華文

以華麗之文字,顯示一心之義。系讚歎天親菩薩淨土論中「一心」誓願往生之語,其淨土論(大二六·二三○下):「世...

一心敬禮

乃敬禮三寶,專注不二之謂。在各種懺法前,常有「一心敬禮」諸佛、法、僧之儀,如法華懺法(大七七·二六五上):...

一心稱名

乃專注一心,稱念佛菩薩之名號。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六下):「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

一心歸命

乃專注一心,歸向佛陀教法之謂。天親之淨土論(大二六·二三○)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

一手推一手拽

禪林用語。謂一方面推之,一方面又牽引之;乃形容禪師指導修行僧時自由無礙之機法。從容錄第三十五則(大四八·二...

一缽

為修行者所持之缽(應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缽」,即表示佛教修行者生活之簡朴。 p74...

一日三時

乃將一日區分為晨朝、日中、黃昏等三時。依印度古代之風俗,將一日分為晝三時與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則一...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乃不空費佛飯之意,為唐代百丈懷海所立叢林風範之一。師以製定規矩、行持綿密聞名;自身至入寂前,仍每日勤於作務...

一日佛

在一日間,能無罣礙、無煩惱,清淨如佛之意。宗鏡錄卷二十三(大四八·五四三中):「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

一日經

又稱頓寫經。指於一日之內所書寫之經典,或指一日之內書寫經典之事而言。日本自平安朝時代中期起,歷南北朝時代,...

一日齋

乃於一日間,持守八關齋戒,精進修行之謂。 p27...

一月三舟

以一月喻佛,三舟喻根機各異之眾生。謂一輪明月之下,乘南行之舟者,見明月隨之南行千里;乘北行之舟者,見月亦隨...

一月三身

唐代之飛錫以一月之月體、月光、月影譬喻佛之法、報、應等三身。(一)月體,比喻法身,蓋法身為常住之理,不遷不...

一毛

楞嚴經卷四載,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即正報中現依報。因佛具足不思議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依正融通,...

一水四見

指對於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觀點亦因而大異其趣。又作一處四見、一境四見、一境四心。乃唯識...

一火弄泥團漢

禪林用語。乃嘲笑人之語。謂一群俗漢所作之事,如同孩童玩泥;禪林中每以之為蒙昧無知者之貶稱。碧岩錄第三十六則...

一片白云不露丑

禪林用語。以白雲包覆下界,一切丑陋隱而不現,喻真理乃包融一切有無、是非、善惡之法,而又超越這一切。 p27...

一代三段

劃分釋迦一代之教法為三段,此乃日僧日蓮依天台宗之五時教判,而主張以法華經為佛教之中心教理所立之名目。日蓮將...

一代時教

指釋尊自成道至滅度之一生中所說之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等。又作一代教、一代諸教、一代教門。 ...

一匝

指一回。禪苑清規卷一掛搭篇(卍續一一一·四四○上):「從首座位巡堂一匝卻,到聖僧前問訊。」 p28...

一句

禪林用語。(一)一言一句之意。祇園正儀(卍續一一一·八五下):「達摩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 (...

一句子

子為助詞。一句,原意指一言。又作向上底那一句。乃表詮佛法究竟之語。亦即指示無言無說之究竟之語。如臨濟錄(大...

一句合頭語

禪林用語。謂契合本來面目。合頭,即了解、體會之意。與「萬劫系驢橛」為相對之語;然若執著於此,則反失自由,構...

一句投火

謂菩薩求法心切,可為聞一言、一法而投身火坑。佛祖統紀卷八法智知禮傳(大四九·一九三上):「半偈亡軀,一句投...

一句道盡

禪林用語。謂僅用一句話即將佛法之真髓道盡無遺。碧岩錄第七十六則(大四八·二○三中):「福(保福)云:『施者...

一句道斷

禪林用語。謂僅用一句話即將所有言語道盡,且可斷言其真髓,而當下決斷罪過。碧岩錄第六十三則(大四八·一九五上...

一句截流萬機寢削

禪林用語。謂僅用一言一句,即可截斷一切分別妄想心之作用,終息千算萬計,當下即呈現本體之真相。截流,乃截斷眾...

一本十支

法相宗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稱為「一本」;其他釋論為支論,支論有十,稱為「十支」。此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

一玉

(1563~1635)韓國李朝時之隱逸僧。全羅道萬頃縣人,俗姓調意。號震默。七歲披剃後入全州鳳棲寺習內典。...

一生

(一)一生者,謂等覺菩薩無明之惑未盡,尚有一番變易生死,過此一生,即登妙覺果佛之位,所以等覺菩薩稱為一生補...

一生入妙覺

天台宗所立之教說。天台宗自謂以圓頓之妙覺,一心信行,則可於現世中自凡夫位躍登妙覺之佛果;而謂三論、唯識等他...

一生不犯

謂竭盡一生護持戒律,不犯淫戒,或不接近異性,而過一種清淨之生活。 p30...

一生參學事

禪林用語。謂盡此生涯,究極生死大事,即證悟之意。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上(卍續一二○·三六○下):「牆壁瓦...

一生族

梵語 eka-jāti。印度古代婆羅門教認為四種姓中之首陀羅種姓為賤民,無任何宗教特權,既無拜神與禮誦吠陀...

一生補處

梵語 eka-jāti-pratibaddha。原為「最後之輪回者」之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

一生補處菩薩最勝大三昧耶像

又作慈生三昧耶像。為三十臂之彌勒菩薩。身呈金色,頭戴五智寶冠,容貌慈和,三十手各執寶物。[覺禪鈔、慈氏念誦...

一白三羯磨

授戒之作法。又作白四羯磨、三羯磨、白四。於僧團中,凡有關受戒之承諾、重罪之處分,或治罰、滅諍等重大事件,必...

一休和尚

(1394~1481)日本臨濟宗奇僧。法名宗純,字一休。號狂雲子,初名周建。好詠狂歌,不拘威儀,又善書畫。...

一光三尊

指中尊與兩脅侍等三尊佛,共負一光背之圖像。其光背,通常採用舟形光之形式,我國北魏時代即有不少此種背光形式之...

一印

(一)即指一種印相、印契、手印。(參閱「手印」1412、「印相」2231) (二)一法印之謂。小乘佛教以「...

一印一明

密家結誦印明時,手結一印,口中誦一真言,稱為一印一明。印,即印相,象徵佛菩薩之誓願。明,即陀羅尼、咒句,可...

一印二明

密家結誦印明時,手結一印,口中誦二真言,稱為一印二明。例如於無所不至印中,誦五阿五智之明。又如金剛界與胎藏...

一印會

指密教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中之第六會。此會位於中央之上方,乃為顯示第五會之四印會,使四曼不離之實義更明瞭,故住...

一印頓成

乃密教之教義。謂結一手印,唱陀羅尼,即可迅即得證菩提。[芭蕉俳文] p32...

一向

梵語 ?ama-eka-ayana-mārga。(一)乃專心之意,故有一向專念、一向專修之成語。意即一心念...

一向大乘寺

非寺名,乃統稱一向專習大乘而不學小乘之寺。於顯戒論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記之載,錄有當時之印度及西域,專習大乘而...

一向小乘寺

非寺名,乃統稱一向專習小乘不兼大乘之寺。於顯戒論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記之載,錄有當時之印度及西域,專習小乘而不...

一向出生菩薩經

梵名 Anantamukhasādhakadhāranī。全一卷。隋代闍那崛多譯。現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

一向為他恩

如來十恩之一。指如來累劫修諸功德,不顧自身,但為度脫一切眾生,絲毫未曾一念為自己之恩德。[華嚴大疏鈔卷二十...

一向記

梵語 ekāj?a-vyākarana。四種記答之一。即以肯定之言語答人所問而無躊躇。又作一定答、定答、決...

一名

名即名字,謂理雖是一,假言施設,種種不同。如經中只一涅槃之名,如來隨經演說,亦名無生,亦名無作,亦名無為,...

一名四實

名與實為事物一體之兩面。先陀婆即一名;水、鹽、器、馬即四實。南本涅槃經卷九,迦葉菩薩讚言如來微密之教難以得...

一名無量義

於一名詞中,具有無量無邊之義理。反之,一件事物有無量無邊之名稱,則稱一義無量名。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迦葉菩薩...

一合相

梵語 pinda-grāha。指由眾緣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觀點言之,世間之一切法,皆為一合相。金剛...

一因

(一)同一因行之意。即謂一切眾生悉具佛性,故以此同一因行皆能到達涅槃。如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之說,一切眾生悉...

一因外道

主張世界萬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屬一因之外道。於維摩經六師中之第五迦羅鳩馱迦旃延、外道小乘涅槃論之第四韋陀論師、...

一因迥出一果不融

即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中,表示第三別教之因果隔歷不融之用語。「因」中具有正、了、緣等三因佛性,在別教教義上,...

一回忌

即人死後,滿一年之忌日。又作一週忌、正忌日、一週關、小祥忌。此日多延僧眾行追薦,為亡者修善根福德。或造佛像...

一回舉著一回新

禪林用語。謂相同之一句話,每回拈提起,皆有不同於前一回之體悟。又作一回拈出一回新。碧岩錄第三十則(大四八·...

一地

梵語 eka-bhūmika。(一)謂同一境地。 (二)譬喻眾生之佛性。猶如一切草木種子均自地中而生出,一...

一多相容不同門

為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用」而言,就諸法相入之關係,以破眾生執一切法不能互攝互入之疑。於多事中隨舉一...

一妄

指一種迷妄不實之念。宗鏡錄卷一(大四八·四一九下):「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恆沙生滅。」 p37...

一如

(一)真如之理乃不二不異、平等無差別,故稱一如。一者,絕待唯一;如者,乃梵語 tathā(真如)之意譯,又...

一如法界

指真如法性之妙理。與絕對如常義之一如,及諸法體性義之法界一如義同,為一能證寂滅無為之妙理。 p36...

一如無二如

不二不異,稱為一如,即真如之理。所謂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故首楞嚴三昧經卷下稱,...

一如頓證

謂十方眾生同乘一如之理而頓證佛果。一如,即真如之理。頓證,謂速疾證果,有別於漸修、漸斷、次第而證之菩提果。...

一如觀音

為觀音菩薩三十三身之一。其形像系乘雲飛行於空中,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雲雷鼓掣...

一字

(一)密教用以象徵萬有本源之「阿」字。 (二)指「一」之字。楞伽師資記五祖弘忍章(大八五·一二八九下):「...

一字三禮

虔敬信佛者,寫經時,每書一字,必禮拜三次。此外,於雕刻佛像時,亦有一刀三禮之習。 p37...

一字不說

謂諸佛所自證之道,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唯佛與佛乃能徹底了解。猶如以手指月,其指非月,一切語言文字也不全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