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一魔萬箭

謂雖是極少之惡事,亦如萬箭般之可怕。歸元直指集卷上(卍續一○八·一一九下):「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

一體

即常住真心之體。自性清淨,一體無二,妄想忽生,境界頓現。於是有情眾生、無情國土,從一真心妄分為二,當知有情...

一體三分

梵語 trimūrti。指摩醯首羅天、那羅延天、梵天為一體,而亦三分。此係外道小乘所立之說。外道小乘以梵天...

一體三身自性佛

指皈依自己色身內,自性具足之法身、報身、化身等三身佛。六祖壇經(大四八·三五四中):「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

一體三寶

為三種三寶之一。又作同體三寶、同相三寶。三寶指佛、法、僧三者,名稱雖異,於其本體實同為一。一體略分為三義:...

一體速疾力三昧

全稱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乃密教所謂住於「阿字本不生」理法之三昧。三昧,為禪定之異名。一體,指阿字本身。...

一札

禪林用語。指痛切的一問。札,乃刺之意。碧岩錄第十八則(大四八·一五七下):「帝曰:『請師塔樣(好與一札)。...

一臘

僧尼受戒之後,每經一夏,稱為一臘。又稱一臘。臘,本為冬祭之意,通常指一年之終。於佛教轉指受戒之年歲。佛制安...

一窯燒就

禪林用語。以同一窯所燒成之物,禪林中用以比喻同一師門下所造就之弟子。從容錄第六則(大四八·二三一上):「白...

一剎

剎,梵語 ksetra,田土、國土之意。指一佛救度眾生之範圍,亦即三千大千世界。[翻譯名義集卷七] p54...

丁元公

清代畫家。嘉興人。字原躬。幼習儒業。明末曾任州縣,而篤志禪道,遍參耆宿。謁麥浪懷禪師得法,為青原三十七世,...

丁雲鵬

明代佛畫家。安徽休寧人。字南羽。號聖華居士。信佛甚誠,唯亦喜近道術,頗事燒煉。善繪佛道尊像,得吳道子法,為...

丁福保

(1874~1952)江蘇無錫人。字仲祐。號疇隱居士。幼通經史,長而中西兼貫,長於算術、醫學、詞章、考據,...

七七齋

人死後四十九日間,親屬每七日為其營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薦日,稱為七七齋。又作七七忌、累七齋、七七日、齋七...

七八行

指七覺支與八正道之修行方法。七覺支即: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等。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七十七智

在十二緣起各支中,除無明外,於其餘十一支,各就三世順逆及法性常住觀察之智。十一支各具七智,合為七十七智;七...

七十二天

乃合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大吉祥天及六十九天而為七十二天。六十九天即:四臂之不動、四大明王、十二天、北斗七星...

七十二字

劫初,梵天王得七十二字來化世間,世間皆不信,故吞七十字,唯留二字於口之左右,即阿與漚。外道之書,以此二字安...

七十二威儀

沙彌之威儀,如事師法、白師法、入眾法等,總為七十二種。[沙彌十戒法並威儀、沙彌威儀] p88...

七十五法

又作小乘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於一切法概括為七十五種,攝為五類。即:(一)色法十一種:(1)眼根(梵 cak...

七十空性論

龍樹造。為「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觀因緣門第一所引用。本論論述諸法無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與論證...

七十真實論

梵名 Tattva-saptati。天親菩薩造。系為破斥數論(僧佉)派之金七十論而作。今已失佚。婆藪槃豆法...

七大

即色心萬法之體性,可大別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七種。又作七大性。地、水、火、風稱四大,...

七女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又作七女本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系佛於拘留國分儒達樹園時,因婆羅門之七女貢高憍奢,佛...

七子

乃佛陀慈悲之喻。謂一人有七子,於患病之子慈心最深。「七子」之說法不一,一說系六道眾生六者與有罪之人,或謂六...

七不可避

乃指眾生不能避免之七件事,即:生、老、病、死、罪報、福報(既有善業,則善道之樂果不可避)、因緣(如是因感如...

七不善律儀

即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不律儀之七種惡戒。反之,為七善律儀。此七不善律儀各配以上、中...

七分全得

凡為他人佈施供養以追福者,若能精勤護淨及奉獻佛僧,他人可得一分功德,七分功德自受,合為八分功德。其來源不明...

七分別

唯識家將心識之認知作用分為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種分別。據瑜伽師地論卷一所釋:(一...

七分獲一

為去世之父母親族作追薦回向,若死者生前不信道德,不修善因,多造眾罪,於一切聖事功德利益,七分之中僅得其一。...

七支

(一)謂身三、口四之惡業。身三者,殺生、偷盜、邪淫等;口四者,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以七惡支分,故稱為...

七支論法

梵語 saptabhavgī-naya。印度耆那教哲學不定主義之七種判斷形式。即:(一)有,肯定判斷。(二...

七方便

(一)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方便位、七賢、七賢位、七加行位。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

七日作壇法

指密教行灌頂或護摩時,於七日七夜中築土壇,壇上畫諸尊曼荼羅之作法。乃壇法之一種。又作七日供養壇法。法事終了...

七日輪出

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乃劫末之相。據法苑珠林載,一日出時,百草樹木一時凋落。二日出時,四大海水從百由旬乃至...

七句答

因明用語。據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七載,因明對論法中,對諸種質問答辯之種類有七種情形,即對於「A是B,或B是A...

七母天

指焰摩天或大黑天之眷屬,為七女鬼。又作七摩怛里天、七母女天、七姊妹、七母。大日經疏卷十六載,七母為焰摩天眷...

七生

即七次受生於人天之間,乃「極七返有」思想之轉訛。(參閱「極七返有」5477) p94...

七因明

因明用語。印度古因明論師彌勒所立,為有關論議要件之七種規定。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

七地

由菩薩地至佛地間之行位。包括種性地、解行地、淨心地、行跡地、決定地、決定行地、畢竟地七位。(一)種性地,乃...

七地沈空難

謂十地中第七遠行地之菩薩,住於無相觀,上不求菩提,下不度眾生,沈於一切空寂之理,而不能起六度事行。此為此土...

七多羅樹

多羅樹,梵語 tāla,為高大之植物,極高者可達二十五公尺。故譬物體之高大,常謂七多羅樹,言其較多羅樹高出...

七如來

指施餓鬼會時,所唱禮之七尊如來。即:(一)寶勝如來,(二)多寶如來,(三)妙色身如來,(四)廣博身如來,(...

七有

一切有可分為七類。即:(一)地獄有,又作不可有。(二)畜生有,又作傍生有。(三)餓鬼有,又稱鬼界有。(四)...

七有依福業

乃依他苦而行佈施以成福業者,共有七種,稱為七有依福業。即:(一)施於客人,(二)施於行人,(三)施於病人,...

七佛

又稱過去七佛。指釋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現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屍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

七佛八菩薩

出自七佛八菩薩神咒經卷一。七佛為維衛佛、式佛、隨葉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八菩薩為...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凡四卷。失譯。乃屬於雜部密教之密部經典之一。 又作七佛神咒經、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七佛十一菩薩陀羅尼...

七佛通戒偈

乃指過去七佛通戒之偈頌。迄今仍為佛教徒所傳誦。此偈之義,依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大二·五五一上):「四阿含義...

七佛經

全一卷。宋代法天譯。現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共有五本異譯,內容頗似釋迦傳,為七佛之傳記,載有其氏族姓字等,...

七佛藥師

即七尊藥師。又作七躬醫王。此七佛即: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

七佛藥師法

日本台密以七佛藥師為本尊,為息災、增益所修之秘法。又作七佛藥師御修法、七壇御修法。以藥師七佛本願經、藥師本...

七佛讚唄伽陀

梵名 Sapta-jīna-stava。全一卷。宋代法天譯。又作七佛梵讚、七勝者讚。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七妙法

梵語 sapta sat-purusa-dharmāh。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即:(一)知法,乃知...

七見

謂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等七種妄見。不解正理,以非為是,以邪為正,不正確之推度堅執,...

七週行慈

指七種修慈悲觀之境。五停心觀中第二為慈悲觀,用意在使多瞋眾生修慈悲以對治瞋毒。其所行之境有七,以三樂(上樂...

七夜待

全稱七夜待大事。於每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中,以七夜之月各配以六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每夜住各尊之三昧而禮拜,祈諸...

七宗

(一)指律、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真言、禪等七宗。是於八宗中去俱舍、成實宗,更加禪宗而成。[元亨釋書卷二...

七法不可避

謂生、老、病、死、罪、福、因緣等七者不可避。據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載:(一)生不可避,指依前世善惡之業因,苦樂...

七物

古代僧院中澡浴必備之七樣物品。即:然火、淨水、澡豆、酥膏、淳灰、楊枝、內衣。據洞上伽藍雜記載,澡浴之法當用...

七知

據北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載,佛於涅槃會上,告諸菩薩,住於大乘,知七善法,稱為具足梵行。七知即:(一)知法,...

七知經

全一卷。吳·支謙譯。又作七智經。今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與(一)A.(Avguttara-nikāya,增...

七花八裂

禪林用語。有支離破碎之意。然亦用於讚賞自在通達無障礙之意。七或八表示多數。碧岩錄卷一第九則趙州四門之本則評...

七金山

位於須彌山及鐵圍山間之七座山,其山悉由金寶所成,故有此稱。七者即:(一)逾健達羅山(梵 Yugajdhar...

七垢

七種能垢染眾生心之煩惱。即:欲垢、見垢、疑垢、慢垢、憍垢、隨眠垢(即煩惱)、慳垢等。[瑜伽師地論卷十四] ...

七星如意輪

指七星隨伴之如意輪觀音。七星即: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星。又以七星如意輪為本尊所修之秘...

七流

乃對煩惱之分類。見思二惑之煩惱,能令眾生漂流流轉生死海中,四果之聖者對此流漸次斷滅行上,所滅之數為七,故稱...

七界

又稱七心界、七識界。即十八界中,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上六根之意根。於十二處中,意根收攝其他...

七相憐愍

據菩薩善戒經卷八如法住定心品載,菩薩於諸有情起七相憐愍,即:(一)無畏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以無畏力,起憐...

七重行樹

乃七重行道樹,為極樂世界之寶樹。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六下):「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

七香湯

以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殼、甘草等七種香藥煎沸而成之湯汁。我國民間極早即有晨飲此湯之風俗,律宗...

七俱胝佛母尊

梵名 Sapta-koti-buddha-mātr。乃觀音菩薩化身之一。略作七俱胝。即准提觀音之異名。為蓮...

七海

圍繞於須彌山之七金山,其內側有八海。除鹹海外,餘海皆充滿八功德水,總稱七海。[俱舍論卷十一、南海寄歸內法傳...

七病

以澡浴所除之七種病患。據洞上伽藍雜記載,澡浴之益有:一者四大安穩,二者除風,三者除濕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

七益

謂聖人施化之七種利益。即:(一)二十五有果報益(地上清涼益),有能化之聖人,對二十五有之眾生一人,應機施化...

七真如

梵語 sapta vidhāh tathatāh。 約能詮而立真如有七種之別。又作七種如如、七如。即:(一...

七逆罪

又作七遮罪、七遮。略作七逆。乃不順理行,能障礙受戒之七種重罪。即:(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

七堂伽藍

謂具備七種主要堂宇之寺院。又稱悉堂伽藍。七,表示完整之義。寺院之諸堂表佛面之義,則七堂係指頂、鼻、口、兩眼...

七常住果

就證得佛位,得不生不滅而常住之果所立之七種名稱,即:(一)菩提,謂知覺,亦即智果。(二)涅槃,謂寂滅,亦即...

七情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樂、愛、惡、欲;或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或指喜、怒、憂...

七情六慾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係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

七惟

七種不招致衰退之方法。即:(一)惟經道,指無常觀。(二)惟人生,指苦觀。(三)惟精進,指舍離觀。(四)惟謙...

七淨華

以華比喻七種淨德。又稱七淨。鳩摩羅什謂七淨華為:(一)戒淨,為始終淨。即身口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亦不取...

七眾

即七類弟子,構成釋尊之教團(出家與在家)。又作道俗七眾。七者即:(一)比丘(梵 bhiksu,巴 bhik...

七眾溺水

北本涅槃經對眾生之分類譬喻,謂眾生有七種。該經卷三十二載,第一人入水,以不習浮,故入水即溺;譬如一闡提,入...

七處三觀經

全一卷,或二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冊。乃集輯有關修道修觀之小經。此經版本有二:(一)高麗本為一卷...

七處平滿相

又作七處隆滿相、七處滿足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謂佛兩足下、兩手及兩肩、頸項等七處,皆平滿端正,柔軟微妙。此...

七處善

乃觀法之一。略稱七善。此說見於阿含經與一切有部之說。自七方面如實逐一觀察五蘊,如以色為例,觀色本身(果)與...

七處說

又作華嚴七處說。謂佛說華嚴經之處有七。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一載,七處包括人間三處、天上四處,即指:(一)第...

七處征心

佛於楞嚴會上征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先後以七處回答之,均為佛所論破,稱為七處征心。楞嚴會前,阿難因乞食而...

七最勝

謂安住最勝、依止最勝、意果最勝、事業最勝、巧便最勝、回向最勝、清淨最勝等七者。蓋一切佈施等行,不得悉名波羅...

七勝事

佛特有之七種勝事。又作七勝法、如來七勝事、七種最勝、七種無上。即:(一)身勝,謂如來身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七無記

小乘分別無記法為有覆、無覆二種,其中無覆無記又分異熟、威儀、工巧、通過、自性、勝義等六種,與有覆無記合稱七...

七番共解

天台宗釋五重玄義之七法。天台宗立名、體、宗、用、教等五重,以標章、引證、生起、開合、料簡、觀心、會異等七法...

七善

(一)七處善之略稱。(參閱「七處善」106) (二)佛所說大小乘經典具有七善。此大小乘經論之解略異。(一)...

七善士趣

不還果之聖者,斷盡欲界煩惱,故無惡業雜行,有生般、中般、上流般等三種涅槃。生般又分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三種...

七善律儀

「七不善律儀」之對稱。略稱七律儀。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七種戒律。前三...

七階佛名

全一卷。又作七階佛名經、禮懺、禮懺文、禮佛懺悔文、六時發願法。隋代三階教之祖信行(540~594)撰,記述...

七黑山

由印度毘舍離城北方至喜馬拉雅山脈中香醉山(梵 Gandha-mādana)間,有七座黑山。其名稱依立世阿毗...

七塔寺志

凡八卷。民國陳寥士撰。收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七塔寺位於浙江鄞縣甬江之東、南海之北,與阿育王、天童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