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52頁)

跟牛相比誰更清淨

師父,我覺得內心比以前更清淨了。 哦? 因為我堅持吃素這麼多年了呀。 牛更清淨...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話不停,期間也會碰到很多困難...

從工作中創造人生意義和喜悅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沒有做和尚,說不定已經做了木匠。只要我拿起工具做日用品,就...

這種愛看上去是樂,實際導致的是苦

世間人為什麼會有苦惱?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把心放在什麼地方,於是就用這顆心去尋找...

念佛共修的重要意義

大家在同一個道場,熏修、共修,非常好。為什麼?如果一個人在家裡修行,可能種種懈...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這個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我們閻浮提眾生對淨土法門產生...

念佛為什麼要兼修禪觀

為什麼念佛要兼修禪觀?就是為了改變你的心態!因為你用攀緣心念阿彌陀佛,所有的佛...

宏海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第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

常念佛及觀音聖號,決無產難之苦

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號,後來決無產難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將產三、四月前即...

人生這筆賬該算清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商者崇尚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得以長青...

印光大師開示化痰止咳丸方

【製法】用荊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陳皮 桑白皮 甘草 各一兩 均生研極細...

從三個方面談佛教徒的環保觀念

佛教不僅主張對人要慈悲,對生命要尊重,對自然要愛護,對物品要珍惜。這些思想在當...

用這幾種心來誦咒絕對不靈

真心真意真又真 真行真修真更真 真作真為真加真 一切一切真真真 這個咒,它因為...

如何理解對財神的供養和禮拜

「大吉祥天女神咒」,大吉祥天女咒出自大藏經化字函《金光明經》。是這樣說的:「功...

佛教徒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

懺悔清淨了,身心就得大自在

我們過去曾經造了很多種惡業,所以感召到種種果報。我們現在身心不自在,什麼原因?...

天天伴佛眠,朝朝從佛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都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所以我們是天天伴佛眠...

亡者有瑞相,能否判斷已往生極樂

問: 我們這裡有一座淨土寺,成立了助念團,好多居士參加。助念團的判斷標準是:兩天後,身體柔軟,能盤起腿,面...

念佛的勝妙功德無窮無盡

執持名號,一定會有功德的,而且極為殊勝,極為不可思議。從念佛法門的終極目標來看...

凡是未出三界,都要讀經修行

一、讀經自利利人 說到讀經,就是在齊聲誦經。所謂「經」,即是佛所說的法要;在佛...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間利益

我們看第二個,出世間的利益。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

怎樣讓彌陀對我們的加持力達到最高

佛法的因緣觀,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自身的因緣,就是縱向的因緣,你未...

不要只講「空」,還要把「有」建立好

在與大家的分享交流中,聽到很多人談到了空,也對空有不同的理解。 這裡我要告訴各...

在家佛弟子的課誦選擇

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不斷破除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一切諸漏,逐漸證悟佛性,但前提是...

高潔尊嚴人天師,如來親子不自棄

做出家人!我常常說高潔尊嚴人天師,如來親子不自棄。出家人就要有出家人的威儀幢相...

為了父母我們能捨掉多少

婆羅門女雖然廣說方便,勸誘其母,希望令生正見,但是其母未全生信,她常輕三寶。請...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時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時,我請問大家:你們在這短暫的人生時空中,是怎麼樣生活下來...

這部經是我們的救命真經

這部經在我們一般的說為救命真經,這個救命啊,不是救我們的色身性命,是救我們的法...

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戒,能降服粗重的煩惱。比如很多人有抽煙的習慣,想戒掉它,能否戒煙成功,取決於他...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該如何修

問: 您剛才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麼說法。在家居士,生活工作生活中如何修,更好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

《佛說盂蘭盆經》教您怎樣報母恩

今天我們這個法會是什麼法會?報恩法會。報誰的恩?報媽媽的恩。我們今天講經是講故...

為什麼要你放下今生

問: 師父在課堂中提到,面對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應該放棄而寄託於來生。然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念在行為上...

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來反推一下。比方說你求生淨土,卻不發菩提心,那麼你是什麼心態?只有兩種...

為什麼你覺得淨土之法那麼難信

在這個以科技和經濟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佛教無可避免地被邊緣化。淨土難信之法在現代...

修學淨土法門要有大丈夫的氣概

聞信淨土來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聞到了淨土,念念佛的人也不多。我們是真的念佛人...

初學佛是否只能尊奉一位老師

問: 現在法師眾多,初學應該如何選擇,是否只尊奉一個老師,才不是摻雜? 大安法師答: 我們學佛,應該常隨佛...

做事前先做好遭受挫折的心理準備

做事的時候,一定會有阻撓或遭遇困難和挫折。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性格,每個團...

人生的四不與四有

人生要有什麼,不要有什麼?佛教的五戒約束我們,不要亂殺、不要亂取、不要亂淫、不...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一講) 前言: 佛法的流傳,主要是要有人來講,有人來弘,這樣才能使佛法的正...

睡覺時能戴著楞嚴咒嗎

佛教的咒語確實是有加持力的,楞嚴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課都需要誦持的內容,法力非常殊...

除了會佈施,還得要會迴向

諸位在這裡要特別注意:你除了會佈施,還得要會迴向,就是要注意迴向法界這四個字。...

帶業往生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問: 帶業往生和所帶的業包括些什麼業?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大安法師答: 我們的業啊,就是由於我們具生的煩惱...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是把慈雲尊者的十聲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數息觀,這兩個把它整...

不想念佛,煩躁不安該怎麼辦

問: 不想念佛,煩躁不安,身口意各方面都守不住,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 就是念佛中途會退轉,退轉得佛號都不...

宏海法師:淨土十要

(第一講) 從今天開始,因為非常欣喜的,我們又是新一學期的第一次課程。那麼今天開始,眾緣所成就,這可不是咱...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個要素就是仁。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

大安法師講述的5個念佛感應真事

念佛治癒肺結核 古往今來,淨業行人在念佛的實踐中,治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在十天...

不是境緣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詞,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說,首先要注意你的注意力是往外跑還...

念《金剛經》,有沒有想《金剛經》說什麼

人在苦難當中,至誠心容易生起;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遠了。求身體好一點,身體...

懂得隨緣,你就不苦

不受磨,不成佛,要在苦難當中成長。對一切樂不貪著,對一切苦不厭離,這才能守護佛...

把心用靈就神了

其實這個《淨行品》最注重的就是善用其心四個字,它是很不可思議的,不是講神通,這...

今欲脫離苦果,惟有一心念佛

佛說三界唯心,一切唯識。 以真心隨緣,而成妄識,妄識分別,而起諸惑,依惑起業,...

自他二力的淨土法門

其他法門,依靠自力修行,要成就很難。好像我們要游過長江,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身...

每一天都要能夠痛念無常

深信因果,一方面是世俗正見,業果如理取捨。深是指深信淨土難信之法,深信念佛是因...

六種滅除貪慾的方法

第一種就是學習不淨觀。 內心記得十種不淨,也就是有識不淨相一種,然後無識不淨相...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原文】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諸國王大臣之類是也;有...

阿彌陀佛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萬德,佛的果地上的功德都在名號當中具足。名具萬德、名召萬德。...

淨土行人不可忽視的熏習力量

《大智度論》裡談到這麼一位國王,是虔誠的優婆塞,也有修行。他問佛陀:我常常在處...

轉定業與因果律的悖論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就沒有人成佛了。那就是說,佛...

臨終業障現前沒有念佛,能往生嗎

問: 病人平時信願具足,念佛功夫不錯,但臨終時業障現前沒有念佛號,但還是有信願的,能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華嚴講堂》,在騰訊《華嚴講...

佛教經典的三藏十二部分類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據三藏的內容分成十二類。 第一個是叫契經。 契經,本來經的...

惡人要如何改惡向善

問: 本人是社會上的一個惡人,如何改惡向善? 大安法師答: 你是社會上的一個惡人,我也是社會上的一個惡人,...

老人的壽衣可否用戒衣代替

問: 法師您好,末學家母為七十七高齡在家居士,受五戒,食全素。老人深信因果,但怕褻瀆佛法,想請教百年後的壽...

念佛怎樣攝住意根

這個意根,我們從小到大可能都沒有把它認真地對待過,有時候我們都對它無可奈何,它...

出家不生退悔心

我們諸位道友出家,先沒有學習到佛法,還不知道發願,也不知道迴向。等你出家落髮的...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問: 抱怨對身心有什麼影響? 心平法師答: 談起抱怨,我就會聯想起中醫《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怒傷肝、喜傷心...

如何用佛法來治病

問: 凡事皆有因果,那麼佛教徒生病後看醫用藥是否徒勞? 法船法師答: 生病亦不外乎因果,病情由來千差萬別,...

順境安適,般若無緣

每天晚上要給自己一個總結:今天我的言語行為、我的心念,有沒有離開過失?如果把昨...

女性學佛後是否不能打扮

問: 女性學佛之後是不是不能打扮了? 法霞法師答: 一些女眾學佛後認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從而不注意形...

順逆皆方便,存乎一心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你現在桌面上有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義相,我們說它的功能...

如何處理學佛與做生意之間的衝突

問: 請教師父,在談生意的過程當中,會談及成本和利潤等問題。我們不可能把這個成本和盤托出,因為談生意是很現...

印光大師永懷錄

(歸元譯白、編輯整理) 一、印祖生平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自民國初年以來,...

貪瞋癡放不下,八苦離不開的

持戒就是修福!一切不利於眾生的事不作,不利於眾生的話不說,一切傷害別人的思想不...

修學佛法需要經過的四個階段

一個人修行佛法的過程,大概都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結緣、正見...

珍惜自己的人生與福報

做回人不容易。因為在六道輪迴當中,我們看到,豬馬牛羊又有多少!河裡的魚又有多少...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六祖慧能在接了五祖弘忍衣缽之後,一路南下被惡人追尋,他的師父把他送到九江驛,過...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

上一次跟大家講《四十二章經》,財色招苦。因為我們每個人,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在一些職場中,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職,流動率似乎很高。有時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像有四類: 第一類現像是痛、麻、酸、癢, 其中除了心痛和...

如何理解「厚德載物」

問: 如何理解厚德載物? 大安法師答: 這句話是出自《周易》裡面的坤卦,這個坤卦的象,六爻皆陰。坤錶大地,...

沒有了肉體,下地獄為何還會痛苦

問: 人死了,肉體沒有了,下地獄怎麼還會有痛苦呢? 大安法師答: 剛才講深信因果,這裡面就有,就很難深信因...

如何理解「以攝心專注而念」

問: 如何理解徹悟大師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一句此處的攝心? 大安法師答: 這句話已經把如何攝心告訴我...

這句佛號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再加什麼東西

我們的主見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淨土五經聖言量,來自中國淨土宗祖師的著作,不要東聽...

宏海法師:淨土宗概述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因緣殊勝,我們聚在騰訊視頻,在這...

學佛後什麼都是順境了嗎

文殊菩薩什麼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訴眾生想得到妙吉祥,那麼就要先...

菩薩如何成就利他菩提心

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 由忍波...

我們應當如何正確理解和求加持

什麼叫加持?加持就是說,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薩的力量,任持是自己拿的...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

一息不來,即屬後世。此時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亦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

諦閑法師《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一 緣起 山僧,今日受吳璧華居士請,講普賢行願品;因時迫不及詳談,僅將普賢十大...

業是搞不完消不完的

我們過去造的業,無量無邊,無始以來,哪搞得完呢?你要出三界,就阿羅漢來說,出三...

理一心不亂 西方即在目前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何必耳聽金言,方是彌陀說法。娑...

怎樣讓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

問: 法師您好!弟子三十多歲的兒子由於工作及家庭矛盾,得了中度抑鬱症,現正在吃西藥治療。他原來還信佛,現在...

不吃肉就很難應酬,該怎麼做呢

問: 請問我從出生到現在已28歲,吃過不少肉,也殺過不少昆蟲、西易、小動物,我該怎麼做呢?因為現在我還在吃...

三十六萬億同號阿彌陀佛,這樣念佛是否功德大

問: 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看到可以這樣念佛功德大: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問: 對惡母應該孝順嗎? 大安法師答: 首先你對你的母親無論她對我們做什麼,我們一定要對她孝順。何以故?她...

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

問: 未來際觀音菩薩接阿彌陀佛的班,阿彌陀佛將去哪裡? 大安法師答: 觀世音菩薩接班,接阿彌陀佛的班,阿彌...

往生時為何只見蓮花不見佛

問: 往生時,為什麼只看見蓮花,不見阿彌陀佛來也要趕緊走,這樣走能確定到極樂世界嗎? 大安法師答: 實際上...

亡者助念後,遺體顯相由劣轉好,能往生嗎?

問: 弟子前幾天在寺院裡給一個朋友助念,他臨走前幾分鐘忽然出聲念佛,然後就斷氣了,之後身體僵硬,嘴巴和眼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楞嚴經》中念佛圓通章中說:若諸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