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大安法師文章(第17頁)

助念最好是在斷氣前還是斷氣後

問: 臨終助念是斷氣前進行邊護理、邊助念,並加以佛法引導,提起臨終者正念更重要呢?還是等他即將斷氣之時或斷...

淨土宗祖師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問: 淨土祖師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門? 大安法師答: 這不一定,各有因緣。 淨土十三祖裡面,專修專弘淨土...

助念只念佛是否太單調呢

問: 我們寺院想成立助念團,但《印光法師嘉言錄》講,助念以念佛為主,我們寺院修淨土也非常認同,但居士信徒和...

捨報自殺念佛,可以往生嗎

問: 捨報自殺念著佛號,又有人助念,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前提,淨土法門念佛往生淨...

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都是罪

那談死亡問題,生命的終結一定要從他的一生的過程去談,那一生的過程要從他的根性、...

做國學老師,算不算學習外道經典呢

問: 末學是受過五戒的佛弟子,想去學習國學,做個國學老師,這樣做算不算學習外道經典呢? 大安法師答: 這個...

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克服

問: 在修行當中遇到障礙,如何克服? 大安法師答: 一個人想修行的時候,一定會碰到障礙。碰到障礙的話,不要...

念佛不迴向和發願,是否可以往生

問: 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都在一念之間,那又何必發願與迴向呢?弟子雖然經常念佛菩薩聖號,...

親戚為何不喜歡我家的人

問: 弟子心裡很苦,親戚們都不喜歡我家的人,在一起就吵架。不論什麼事,他們都認為是我們家的錯,我們受了很多...

臨終往生與佛法學得好壞有關係嗎

問: 請問法師,臨終往生與佛法學得好與壞有關係嗎? 大安法師答: 這是一個比較概念上的問題。那佛法學得好與...

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那麼去佛不遠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阿彌陀佛離我們不遠,那更貼近地說,阿彌陀...

二六時中都不要忘記這句佛號

很多念佛人對於淨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他知道,但是做不...

這些是我們前世欠他的嗎

問: 法師您好!我母親因有外遇,導致家庭破裂。之後母親的外遇者成了我的繼父,他一直靠媽媽養著。現在又由我和...

真正的賢人君子,不設機心城府

真正的賢人君子一定會真誠待人,不用機心,不設城府。 但是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少了,...

神通為何不能保人平安

有一信眾問我:聽說佛陀的弟子大目犍連是被外道殺害的,可是目犍連尊者是有大神通的...

佛號助念過程中,可以夾雜其他嗎

問: 常見一些出家師在薦亡助念往生過程中,以超度儀式做,而不是在規定時間內一句佛號念到底,而中間夾雜其他。...

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佛教說: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孔子也要求人們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論語顏...

現在念佛迴向給過世的母親,還能往生嗎

問: 我母親生前追求故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給她念佛。可我當時沒皈依、沒信佛,沒能在她臨終時念佛,因我的...

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原 文】 原夫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眾生開示...

天下最大惡行就是殺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

助念時家屬殺豬辦席,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問: 請法師開示,亡者的家屬請求助念,在助念中途,其他主要家屬殺豬辦席,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

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一位宗教領袖,值得我們大家的崇敬。 36歲那一年,...

每天一萬聲佛號是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

每天念一萬聲佛號是對我們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雖然有工作,總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工作...

齋日和齋月

六齋日是指每個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十齋日是在六齋日的...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

【原文】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

現在好好享受,臨終時靠助念可以往生嗎

問: 每每逢緣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了脫生死,但常有一些人這樣說:不是有助念嗎?當我不行的時候多請一些助念人員...

捨報後放在冰棺裡幾天,再助念有用嗎

問: 如果亡者已經捨報幾天了,放在冰棺裡幾天,再助念有用嗎?如果助念時亡者躺在冰棺裡,是否需要拔開插頭後再...

一代時教,總一大念佛法門

【原文】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

積攢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為什麼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把佈施放在首位呢?因為佈施是...

如何為親人善巧助念

問: 若人瀕死或已命終,當地沒有助念團或居士,如果長途開車把病人或亡者送過去恐有不妥,但家屬又希望臨終者得...

【推薦】一位煤老闆的因果報應

我們有一期《淨土》雜誌刊登了一則因果故事,是真人真事。 作者是位法醫,同時是名...

滅佛的因果報應非常大

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的帝王、將相都在護持佛法,但也有一些帝王滅佛。歷史上有三武一宗...

在家人可以講經說法嗎

問: 請問師父,在家人可以講經說法嗎? 大安法師答: 在家人不是說不能講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談一談也是可...

在家居士不想過世俗的生活,該怎麼辦

問: 師父您好!我是一個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沒有結婚,不想過世俗的生活,想去寺院。朋友們說我是在逃避,我覺...

被「鬼壓身」該怎麼辦

問: 弟子現在每天都在念佛、誦經,但隔三岔五就會有鬼壓身,而且都是在剛入睡的時候。這種情況以前就有,該怎麼...

一聲阿彌陀佛,唯佛與佛能究盡

【原文】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

淨業行人應畢生致力於培養「向西定勢」

《大智度論》裡面有一位國王,是個虔誠的優婆塞,也有修行功夫。 他問佛陀:我常需...

五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五戒是一切種類戒的基礎。一個人能夠受三皈五戒,就可稱為優婆塞、優婆夷,翻譯成中...

求戒容易持戒難

唯佛才能制戒。為什麼唯佛才能製定戒呢? 因為人性當中的種種煩惱,就像海底世界,...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勝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勝的。 淨土法門特別談到出世間法的特點,就是講真為生死...

五台山「人皮鼓」的故事

世間的因果報應,跟人的善惡業力是直接關聯的,如影隨形,如谷答響。 印祖曾在《上...

修學淨土法門要具備誠敬的心態

修學淨土法門要具備誠敬的心態。竭誠盡敬,便能顯發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讚天地、...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學佛法,不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的是身體力行。其中有一位非常...

淨土居士楷模--劉遺民

劉遺民是東晉時期,廬山東林寺白蓮社十八高賢之一。他是漢代楚王的後裔,曾任九江柴...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度...

龔老居士往生的殊勝事蹟

去年元旦時,東林寺助念了一位九江的龔老居士往生,非常殊勝。 那時我們正在打冬季...

念佛行人應當吃長素

《梵網經菩薩戒》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吃肉的人,斷...

「敦倫盡分」與「百不管」該如何融會貫通

問: 師父您好,印祖三十二字修行綱領中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的要求,在清朝時又有百不管老婆婆成功往生的公案,...

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之心

往生就非常純粹的三個條件:只要你信、願、持名。而且這裡對你持名沒有提很高的要求...

【推薦】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無論在家在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

培養孩子的仁慈之心

教育兒童要愛惜生命,即使是弱小的昆蟲,諸如螞蟻、蚊子、知了等等,都不能去踐踏、...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臨終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辦,要按印祖撰述的《臨終三大要》及鑒定的《飭終津梁》...

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原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

修學淨土法門,解行都要一門深入

淨土法門的修學,起先絕對不能看太多太雜,解和行一定都要一門深入。 解和行怎麼深...

印祖念佛經驗之談

印祖在《一函遍復》中提出了念佛的一個總的原則: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還是...

念佛與念觀音菩薩的關係

觀世音菩薩代表阿彌陀佛慈悲的一面,尋聲救苦,拯救眾生。印祖常常勸勉大家持念觀世...

曾玩過碟仙,心仍有餘悸該如何對治

問: 弟子初中時和同學玩過碟仙,但一直有後怕,曾因此一度失眠,至今無法消除恐懼。現在接觸佛教已經五年,但沒...

燒出舍利就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了嗎

問:請問師父,人往生後燒出舍利子,一定是去西方極樂世界了嗎? 大安法師答:能夠燒出舍利子,說明這人的修行還...

如何理解《金剛經》的「無」與《無量壽經》的「有」

問: 我修淨土宗念佛,但一日初聞《金剛經》後,雖然沒有懂,但心裡異常歡喜受用,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而且《...

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不能得度

我們要深信在這個五濁惡世,捨去念佛法門,絕對不可能得到救度,要有自知之明。 通...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作為修行人,在行持上必須要奉行一個原則:誠敬主敬存誠。在這一點上,儒家聖賢和我...

【推薦】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淨土宗祖師大德常常開示一句話: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一個淨業行人當...

某某師是佛菩薩再來,此話該不該說

問: 常聽說某某師是佛菩薩再來,不知有何根據?此話該不該說? 大安法師答: 此話不該說。我們身處這個時代,...

安樂死並不安樂

問: 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安樂死沒有痛苦,只是在倫理上去討論該不該安樂死。安樂死在佛教看來,實際上也屬於殺人與...

臨終接引願,預設的護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

處處謙卑,駕馭傲慢

卑以自牧是出自《周易》謙卦裡的一句話,印祖也常常引用這句話。卑就是謙卑;牧就是...

家屬能為亡者助念,是否對臨終者更有利

問: 很多家屬請助念團去助念,多數情況是自己不念,忙裡忙外張羅著處理後事,最多偶爾念一會兒,這樣是否有點顛...

一個人的福報,靠攀緣拉關係來改變是很難的

蟾宮折桂,金榜題名,是很多未諳出世解脫法之人所追求的世間洪福。但世間福報也是在...

我們的痛苦,佛菩薩知道

一切有情眾生,只要在輪迴裡面,由自身善惡業所感召,都有一個本質性的特點,就是苦...

此間猶如火宅,趕緊移民極樂

信願持名的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經》中為什麼要三番勸願,不斷地勸...

臨終助念遭親屬反對,應該如何應對

問: 作為佛弟子,父母去世應以佛教方式助念送往生,但如果遭到家人或親屬反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是隨緣還是應...

可以把往生的希望寄託於臨終的助念嗎

問: 一些多年的念佛行人,對念佛往生依然沒有信心,一直存在著不安與恐懼,把往生的希望寄託於臨終助念,可以嗎...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

至誠念觀音菩薩就能逢凶化吉

在佛法裡面,有很多經典都在介紹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乃是古佛再來,稱為正法明如...

福和禍、怨和親都是無常的

《史記》中記載,戚姬是漢高祖非常寵愛的一位妃子,他們的孩子如意,被封為趙王。 ...

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我們修行,大家肯定都有感覺,一修行,感覺最重的就是心散亂,不是昏沉就是掉舉。這...

把厭離心徹底地提出來

原來我在佛學院講淨土課的時候,比較年輕的學生說,哎呀!我們這麼年輕就讓我們念佛...

《臨終三大要》述義

《臨終三大要》作於民國十九年,即一九三○年,這篇文稿完全是從印光大師的真實心裡...

不要因為念佛太簡單,就認為它很低級

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平等普度,含攝一切眾生,大造之中不遺一物,上至等覺菩薩,下至...

學佛後怎麼處理與家人的關係

問: 師父您好,我學佛以後,與家人的關係搞得很糟糕,我讓他們吃素,他們也不聽。我很痛苦,該怎麼辦呢? 大安...

我們怎麼去為死亡做準備

有白晝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須要為黑夜的到來作準備;有夏天的暑熱就一定會有冬天...

佛以大悲出此法門橫截生死

救世最急者:末世眾生,根鈍障深,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

挖空心思勉強得到,實際上不是好事

如果命中沒有,而挖空心思勉強得到的東西,實際上不是好事。 命中沒有,而勉強得到...

臨終助念的時機該怎麼把握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斷氣之後,智慧高出斷氣前的九倍,等他斷氣後再進行助念比斷氣前更容易搞定。那臨終助念...

佛教的弘法人才太少了

中國的宗教市場非常非常的廣大,很多的居士包括潛在的居士是渴望佛法,我們佛門的人才太少,所以,我是很希望有一...

不遇淨土法門,一億菩薩退轉

阿逸多①!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

極樂世界的人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問: 淨土經典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惡趣之實,乃至名字。原因是因為極樂世界諸往生者阿賴耶識中雖然有惡種子存...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古人都很相信這個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有個公案,說唐代有位宰相,叫韓滉之...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這也是一個佛經典故了。有只鴿子,被老鷹所追,正好碰到佛與捨...

修淨土法門獲得真正的長生不老

世人想求長生,殊不知修淨土法門正能獲得長生不老。 曇鸞大師就有這個覺悟,曇鸞大...

官民關係、上下級關係怎麼處理較好

民眾就是老百姓,官員常常被稱為父母、父母官,這個稱謂就是要提醒官員,你對待子女是什麼態度,就應該對老百姓是...

能夠容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儒、佛的聖人都在告訴我們一定要...

為破三輪故說淨土

原文: 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

以折攝二門令起厭欣

原文: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迴,曠劫至今,曾無省勵...

【推薦】追求見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問題

我們念佛行人常常會犯一個問題,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見佛,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

極樂世界的漏盡比丘

漏盡比丘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證得人我空了,沒我的觀念了,當然也沒有我所有的觀念了。...

佛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眾生呢

針對我們這些背性、遭苦的眾生,佛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的呢?佛在同體的心性當中,跟...

真正的快樂不是在外面

佛經常常講要少欲知足,知足常樂。慾望就是煩惱的表現,慾望太高,就很難有幸福有快...

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裡要辨識幾個概念: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就是發菩提心修持名...

五濁惡世唯有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代。 那麼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