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其他法師文章(第4頁)
問: 師父慈悲,弟子學佛以來,一直很好樂聽經聞法。對于思和修,比較懈怠不主動。...
好好利用一分鐘,與隨意浪費一分鐘,看似沒什麼區別,但日積月累後,人與人之間的差...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披...
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究竟是異耶,同耶。 若言是...
我看打七呀,四個七都快打下來了。還有些師父,總是話頭不得力,功夫沒有入手處。為...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實這個和尚難搞啊!又要搞生活...
我們禪七打到這個時候,應該功夫有個受用,能提得起。本來呀,在行香的時候,一定要...
《華嚴經淨行品》有一百四十一個頌,讀來朗朗上口,若隨文思忖,便感到一切處都能修...
今天在禪堂裡面種的是般若因,所以禪堂裡面稱智慧堂,稱選佛場。這是種的是金剛種子...
戒律,是佛弟子用來淨化個人的準則,以及促進社會和諧、淨化人心的方法,特別是和敬...
如果一個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恆的快樂,就必須訓練和培養八風不動心的深厚涵養,...
有這麼一個笑話:說有一位技藝很好的廚師,經常被人請去幫做酒席。這位廚師有個好佔...
修布施,最重要的是了解三輪體空的道理。三輪乃指:布施的法財或錢財、布施的人、受...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我初出家的時...
佛法裡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一個人無論從事任何行業...
有弟子問什麼時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觀音菩薩與過去無...
《楞嚴經》中,憍陳如尊者因悟客塵二字得證聖果。起心動念這一念心,一個是客,一個...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一時紛起,形成了一個眾芳競秀的局面。中有一宗,以奉闡《...
示施聖藏居士 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進三皈。次受五戒。由戒生定...
緒言 圓拙老法師的聲譽載道,已早為教內外人士所敬慕,而其倡印佛經、培育僧才的創...
【原文】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謂其能去乎賤態也,謂其能去同...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
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
一、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
有人認為有情世界不能離開禪還好懂,因為他是有情,但一切法是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
戒法跟善法的差別。這是論它的性質,要是討論它所成就的,它的作用的差別。如《阿含...
問: 唯識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義? 答: 唯識法相系說明染淨因果緣起事,此...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
【原文】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 ...
初做功夫,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內,遇境生疑、逢緣理會處,稍知分曉,則不必疑,此是先...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因諸佛皆尊重法的緣故。所謂諸佛從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諸佛之...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 放...
這個用功人啊,說起來也明白,功夫到了什麼地方了。這功夫用的一定地方啊,得有聖境...
宗門下祖師立的規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尊敬。 祖師大德為用功辦道者立下的...
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調順呼吸,不使有快慢不均,...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不說是非難,是說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說長道短,正所謂有人...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總出心源。一切逆順苦樂生死涅槃,離此心外,無片...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是冤家,親是親友。債主,就是給予別人或拖欠別人的人。冤...
坐落於安徽含山縣褒禪山的千古名剎褒禪寺,雲霧繚繞,廟宇如林,巍峨壯觀;寺內飛簷...
當我們進入到佛教寺院時,通常會先經過山門,有時也會遇到寺院並沒有單獨建山門的情...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者,緣生無性,正示生無所生也。 人為萬物之靈,萬物為人之所知...
一、緒 言 禪宗以傳佛心印為宗,故名佛心宗,在佛教各宗派中,是個特殊的宗派。又...
在佛教中,出家為僧,除了個人的修證解脫、播種解脫種子之外,也具有住持佛法、宏揚...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淨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法時代眾生的大慈舟航。修這個...
如明日月瓔珞珠者,日消罪霧,月照夜幽,珠療貧窮,律儀義也。日長善法,月得清涼,...
如來的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而不為餘者所摧故,如同金剛能摧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
「八識」: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八...
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參話頭。心中用什麼功人家是看不見的,打妄想人家也是...
【原文】 閨秀豈容玷辱。一生名節攸關。六親體面沒遮欄。結定怨家不散。縱使臨婚瞞...
從前的人沒有禪堂,坐什麼香呢?沒有。六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
【原文】 蕩蕩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癡呆難賣。亦念夫夫婦婦。正家道以無乖。...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時,小乘有七十五法,唯識發...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亦...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
北齊天平年間,有一居士,四十多歲,前來禮拜禪宗二祖慧可。他說:弟子身纏疾病,請...
【原文】 黃書云云。邪淫者。凡屬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犯之者皆是。即己之妻室。而...
從教理上來看 天台祖師把佛一代時教分為四種教,叫藏、通、別、圓四種教。 藏是三...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文說得很清楚,看一段經文:...
無始生死根本,有人分別心就想:我今生是生死人,這生死是從哪來的?今生是從前世來...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我們僧...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歌詠。往哲詮量。非不洞明...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動念,意業的,責心懺,...
【原文】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絡上論壇、博客之類的道聽途說,或白衣上座的...
【原文】 汪舟次曰。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過此。常即萬惡淫為首一語...
記者: 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裡每年組織十二個精進禪七,每個禪七,您都親...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大智度論》云:破戒...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試逃離痛苦;第三,它忽視追求...
【原文】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覺母智難量 左持利劍煩惱斷 右執青蓮德相彰 孔雀神獅供乘馭...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
某某師!要是有人,你在那講經說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結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給...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製定者。他曾寫有一首《一任清風...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壞境界,一落分別,就是識神。...
【原文】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居者,中有在地居...
【原文】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那一個妄想,一剎那又一個妄想...
有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今浙江臨海鎮),六歲時,皈依靈鷲寺的從法師。十四歲受...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
《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
參話頭是千年來禪宗門下最重要法門,但隨著禪宗的沒落,法門傳承也一絲如縷。民國至...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
一、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不易念;西方極樂,誰不願生?而罕得往生,蓋念佛之人...
【經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
【經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①,若一...
原文 :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云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①,持八戒齋,修行諸...
【原文】 復次。二十邪法。隨有所發。若不別邪偽。心生愛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
香板下面出祖師,哪個調皮就一香板。不聽啊?以為我喜歡講開示?我也跟你們講了,我...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念佛,便雲火發。何故汝終日...
一、七寶金幢,輝映地表 【原文】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
蓮池大師談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雲千佛衣,此訛也。佛像止宜頂戴在首、負荷...

問: 在外面吃飯,菜裡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來,這個菜還能吃嗎?犯食五辛輕垢...

不可樂於聽聞而怠於實修

這四條分鐘定律,改變無數人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推薦】古人往生特別容易,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難

功夫上去了,氣脈就通了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哪還有什麼比了生死的事大呢

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

生死心切,道心就自然好

南山律祖道宣大師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

習慣成自然

如何在布施中達到三輪體空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放縱慾念及嗔心的後果

念大悲咒應具有這十種心

客來客往,自心不動

南山律祖道宣律師

往生之要關,念佛之妙訣,就在此字

佛門高僧——圓拙老和尚

所謂貴人者,謂其能去乎賤態也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

大慧宗杲禪師《禮觀音文》

禪宗是佛法的根本

持戒與作善,功德果報天壤之別

唯識有何重要意義

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如何證得念佛三昧

龍樹菩薩:讚般若波羅蜜偈

莫教錯過眼前事,無限春光不再來

法供養雖勝,仍不廢財施,諸物若能觀空不著,便屬法供養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百丈懷海坐禪要義

這種境界並非功夫,而是一種可怕的幻妄相

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倓虛大師開示隨息念佛法

是非止於智者

今人修行,為何念佛者多,往生者少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拜訪紹雲長老:結緣乃是親人,放下便是重生

是「山門」還是「三門」

眼前萬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計,實無所生

能悟法師:禪宗概論

為什麼出家人不能禮敬白衣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三聚淨戒功德難量,自持獲益轉授眾生

如來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

「熊采玉米」的譬喻

過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絲不掛萬緣放下

慎勿於此十種對境犯淫

不可忘失自己清淨之心,這就是道

戒之在色賦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唯識學的精華

一切善緣皆迴向願生西方

即心是佛,云何識自心

懺悔時當發七種心

只要生起邪淫念頭,就已經犯了淫惡之罪

梵網經菩薩戒為何如此殊勝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你從什麼地方來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聞此極難信法能生信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百丈禪師示大乘頓悟法要

居士應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

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過此

高旻寺的禪門家風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文殊菩薩——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

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是否感覺很風光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極樂國虛空舍宅之因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第一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有嚴大師示「淨土易生」之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凡夫念佛十疑

禪宗參話頭法門疑情解析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上生

欲得成就一心應當存誠念佛

念佛人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下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中生

念佛普攝華嚴法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上生

證得鬼神邪法的表現

久參有禪,久住有緣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極樂世界依報莊嚴之地上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