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其他法師文章(第5頁)
問: 在家居士在特殊的條件下可以為一些動物做一些簡單的皈依,但這樣的皈依方式是...
【經文】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①。作蓮華合...
不捨心: 時時處處不捨一切眾生,不捨菩薩行,菩薩的一切言論、行為、生活、學習,...
【經文】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
提要 四十八願乃淨土宗核心眼目,從內容上可分為三:一者,攝法身願(彌陀自證功德...
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浮圖七寶塔, 寶塔究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要是有人能...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
(凡禮懺者。外之威儀、內之觀想。必須先期習熟。免得臨時訛擾。有乖軌範。如未能修...
《六即佛頌》的作者是宋法雲大師(10861158),字天瑞,號無機子,原籍長州...
《阿含經》是佛滅度後首次結集的教法,屬於佛教的根本聖典。《雜阿含經》為漢傳佛教...
印祖有一筆名常慚,一生自稱常慚愧僧。 常思己過,對不起自己叫慚,對不起別人叫愧...
【我們始終不平靜,問題出在哪裡?】 從前我和其他比丘同住,但感覺不太對勁。於是...
承問: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此則不難。若能念念了達目前生滅,凡起一念,凡滅一...
一、喻旨 為修持淨業者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說此二河白道之喻,以明求生淨...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這句俗語千百年來的廣泛流傳,可知觀音信仰早已深入民間。佛...
打坐時如果有任何善惡境界現前,都不要執著。告訴自己,這是識心幻現,要堅住正念。...
信 相信阿彌陀佛 意味著相信智者的覺悟 常常與人感嘆,暇滿難得,快去淨土。所謂...
前面第一段講的是凡夫眾生求取世間的聲名,到最後聲名顯著,身已故矣沒有意義。接著...
佛教的是非觀 天底下,我們最不能正確面對的就是是與非這個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
已上所舉話頭工夫動靜節次,與初機入道四眾安頓手腳處一一具陳,向下正與學人論根本...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就是...
這用功,昏沉大的人,話頭不得力,是沒有用力參,沒有在不明白上面來著手。心不歸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
【經文】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看見天、看見雲彩也憂愁,聽見其他的聲也煩惱。多念佛、多修善...
在佛門裡,袈裟是代表佛陀的傳承,佛法的正傳。所以沒有受過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親近佛法僧三寶,多親近真正的師長益友,同時,...
【經文】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
優婆塞與優婆夷是佛門四眾弟子,譯為近事男與近事女,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在...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捨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華經》。聽聞此經後,再如理思...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
【經文】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
【經文】 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①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禪林...
【經文】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瞭,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一些細微處不...
【原文】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僧人的本分:依法修持,...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薩所發出的弘誓大願。...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銀幕上白白的,電視熒光幕也是...
修持法門一 【原文】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
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 巧願,是善巧的願。這個很重要,對於十信位的菩薩...
解脫生死,念佛怎麼解脫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事情...
【原文】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來而托於此,其形...
【原文】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
唐朝是我國佛教繁榮的時期,宏偉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學著作,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
(一) 一聲佛號一聲心, 須信心深佛更深, 夢眼未開情逐逐, 慈光常照夜沉沉。...
我們要心存感恩,這個特別重要!今天的人愛怨天尤人,包括剛才講的嫉妒。一嫉妒,就...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你們自己該知道用功,不...
懺者懺前愆,悔者悔後過,懺無始至今所造罪業,期仗佛威神加被,能夠消除,悔後過,...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了路頭。這裡所說的禪病,主要...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呢?感恩法師。 容通法...
其實佛教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都落實到最小的時間單位裡,落實到每個當下一個個相續...
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音大士,慈悲心切,故與此世界因緣...
縱遇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這個也沒辦法。這些都是我們業障的...
淨土法門有理有跡。理是內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於這一念心。跡是外在所現的修...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勸願後,望眾生力...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勸君二 唯思念佛無餘事...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時故。當...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前有數行奉寄,想已塵覽。頃接手書,乃有塵業情緣,卒難銷隕,何時得成妙觀等語。足...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人可念故; 二、念緣...
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最有緣啦~這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認證過的,他曾經就告訴過觀世...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為我們無...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
我們看現在世間的眾生,殘酷無情地殺害生靈,引取無厭地貪著酒肉,長惡病的非常多。...
問: 如何理解邪淫者,俱捨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三非處,四非時。 ? 良因...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曇鸞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判教,根據佛法三期法運說,加以進一步的...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佛在《楞嚴經》上說的見、得、...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
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這是辨品類這一科裡的第三科廣釋十種分別,說我們這個分別心...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禪師幼年於禾山剃度,在未遇明...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闡述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真如門講性空,生滅門...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
【原文】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
三善十一者:言輕安者,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沉,轉依為業。謂此伏...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辦,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門。因為念佛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力、願力...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又云: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
原文: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繫心...
我們要想出苦,不是空間處所的改變,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離。心上迷惑了,貪著、攀...
一日,舍利弗與維摩詰辯論不二法門,辯論到最精彩處,天女飄逸而來,向聽眾散下鮮花...
文殊菩薩為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又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法會上的二大肋...
三善十一者: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對於三寶、四諦、...
【原文】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
對各位來說,現在在柏林寺做早晚課,有很多不適應。特別是這些咒語,字也看不懂,也...
我們每天坐禪,每天念佛。障多眾生念佛觀:業障深重,妄心止息不下來,就一心念佛,...
眾生依善惡業而來,命運各自不同,在佛法中稱作業力,世俗人則稱作運氣。業力是說我...
《佛說九橫經》原文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

防護並非意指不看、不聽、不聞、不嘗、不觸或不想任何事。若行者不了解這點,一旦見...

在家居士可以為動物做皈依嗎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二觀:普觀

學佛者應具足這五種心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一觀:勢至觀

【推薦】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白話譯文

一念淨心成正覺

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

出家僧人的四威儀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觀:觀音觀

千手千眼大悲懺法儀軌

天台六即佛義

【推薦】《雜阿含經》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抱著慚愧二字,可作入聖階梯

【推薦】內心不平靜,問題出在哪裡

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

為淨業者守護信心,說此二河白道喻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真身觀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像觀

觀世音聖號應何而得名

打坐時出現幻境,該怎麼辦

歷經塵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彌陀佛的珍貴

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過去的習氣種子就會起現行

天底下最難的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痛念生老病死苦,真發無上菩提心

如果有功夫的話,哪還有個情色動

《觀無量壽佛經》第七觀:華座觀

《觀無量壽佛經》第六觀:總觀想

欲求長生,莫如淨土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

在家人可以披袈裟嗎

人生路上,請遠離這六種人或事

《觀無量壽佛經》第五觀:寶池觀

《觀無量壽佛經》第四觀:寶樹觀

這些在家居士團體,易養成我慢之心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高談玄妙撥無淨土之失

《觀無量壽佛經》第三觀:地觀

阿彌陀佛的因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觀無量壽佛經》第二觀:水觀

《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日觀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

白衣居士可以說法嗎

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地藏王菩薩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人生就是一場戲

淨土簡易早課

觀苦空無常而修淨土

善用其心,清淨行為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淨土法門不可不修

下品下生者,仗佛力亦能往生

在唐朝,出家是怎樣一種體驗

徹悟大師念佛偈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懺悔依教理有三種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學禪的人,一定要走得乾淨利落

七佛傳法偈

古佛應世名震十方,尋聲救苦娑婆緣重

縱遇善知識,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推薦】行住坐臥中如何積累淨土資糧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的三種解釋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這些殺生的場所都不會有吉祥的事情

邪淫在《俱舍論》四種更廣的定義

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判教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總攝十種分別心

已經明心見性,何必還要再求生淨土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略解

永明延壽大師日定108件佛事為常課

為何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轉粗重為輕安

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不識自心,盡名邪行

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離

【推薦】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文殊菩薩與淨土法門的因緣

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

在寺院上早晚課的方法

這不是證聖,若作聖解即受群魔

凡夫被命轉,聖人能轉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