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學佛修行文章(第4頁)
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
我們都在學習佛法,在研究佛法的道理的時候,都是唯恐不深不妙。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
今天,我們能在這個道場用功辦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師,他當年到這裡來修行,歷經十...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
一點事情不如你的意,馬上那個無明就來了,這也是業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時間開始了,這是佛陀給...
你們聽《楞嚴經講義》,你們應該把這個講義銷歸自心,銷歸自己當下這一念。七處征心...
我們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第一,我們對這個路途可能還沒有搞清楚...
用功辦道這件事,不論是幾個七,天天如是、時時如是、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吶。 今天...
古來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這現在出家的人很多,真正的修行人沒得古人多...
以前我住禪堂的時候,有些老師父,他走一個圈子,你哪個人用功沒用功他都知道,為什...
首先來看 依苦諦發心 。這是要用圓教的智慧來觀照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
在佛法中,有人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
一心三觀,它第一個,回歸到一念心性,這是第一個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點,站在...
戒為無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須持戒,不持戒一切修行,是為魔業。所以一定要去受佛戒,...
六度當中有精進波羅蜜,先佈施、持戒、忍辱,這三種還屬於積累一些福德,那第四就談...
法師省己之訓 《法炬陀羅尼法師品》云:夫法師者,常應慈愍,愛語謙下。若懷嫉妒,...
傷足自規(四條)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隨意,即當思及六道眾生苦惱...
按:印祖在《文鈔》裡講信願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從兩方面介紹的:一般情況下,我...
一個人從幼兒園小班大班、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二十多年出來後...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飲食是有關係的。你吃什麼東西...
大家進到學院來修學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驟,還要檢視實踐的成效,這與所...
打坐要學會調理,調理什麼呢?調理行動,調理出入息,調理念頭,就是外調身、內調心...
博雅老和尚在雲居山打七出定回來後,一個小和尚跑去求開示。他說:什麼開示不開示,...
大家出入佛門,要懂得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淨收攝我們的三業。 很多人走路的...
持戒也是一樣,你經常憶念你的戒體。因此當你受完戒之後,你不是就放著不管,要經常...
功夫不得力,有妄想在,生死就在。因此上,這個心地法,我們要明白,參念佛是誰是參...
大家要時時反觀內心:為什麼走上修行之路?對佛法的信念是為什麼而生起的?如果是因...
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屬,當以勤心照顧店舖為事。所言修持,隨人身份。若身無有暇,則...
妄想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念念佛,妄想又來了,念念又來了。你不要管它。但是有一樣,...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 我們在兩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
這個精進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專一;第二個,相續。但我個人覺得相續更重要。我自己...
善導大師在註解上品下生的條件時只有一個但發無上道心。由於發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就...
2004年11月18日,雲門祖庭明醒首座做完他一天的修行功課後,告訴他身邊的弟...
明末清初,處於衰落期的禪宗呈現出一派復興的跡象,僧尼人數繼續增加,士大夫也紛紛...
參禪人,無長遠心。這一句話,粗不盡會。細向自己胸中,深審一刻,一頭貢出一個上海...
我們在學院裡面,乃至於在修道路程上,往往會迷失方向,看不清楚自己所要努力的目標...
我在信佛,以至於出家之前,都很願意聽暮鼓晨鐘。 在二十三年前,我忽然間,聽說母...
環境愈苦道愈堅 俗語說多難興邦,如果生活安適,人心就很容易怠惰、腐化,這也是經...
法華經的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要修空,那要空掉什麼?我們凡夫沒有修法...
佛門今天日況愈下,真修真學者乏人。真修則不能息心,真學則不能專志。營事則畏煩,...
北方有一個地方經常所謂的行頭陀,他頭陀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每年製定一個時間呢,整...
第一,觀想 依《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問: 師父慈悲,弟子學佛以來,一直很好樂聽經聞法。對于思和修,比較懈怠不主動。...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披...
我看打七呀,四個七都快打下來了。還有些師父,總是話頭不得力,功夫沒有入手處。為...
他們看到和尚沒兒沒女,自由自在,以為當和尚好玩。其實這個和尚難搞啊!又要搞生活...
佛陀在楞嚴經中跟末法眾生說:假設修行人不斷大妄語,雖然他廣修禪定、智慧,乃至於...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六祖壇經》上講,迷即眾生,覺...
《華嚴經淨行品》有一百四十一個頌,讀來朗朗上口,若隨文思忖,便感到一切處都能修...
我們一般人剛開始學佛,你不是說馬上改變。學佛以後,你開始迴光返照,這時候是「真...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有弟子問什麼時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觀音菩薩與過去無...
比丘可不是個簡單的稱呼,這修行人,要久住叢林,親近有道德的,這廟裡邊住的人多,...
今天學人跟大家研究的主題是《修道宗范》。很多人都會認為: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
我們要止息一切的惡法,因為我們過去生當中,有很多的煩惱習氣,不好的習氣也是有,...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想在這個道場開悟、了生死,...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
在修行當中,我們一般凡夫有三種過失。 第一種人,凡夫的過失。這個凡夫,指的是造...
【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原文】 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
參禪用功這一法,古來都是在叢林大眾會下行持。所以古來開悟的人,都是在叢林下禪堂...
二、名字即佛。 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方、梵天、極微...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 放...
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這個判言來自蕅益大師。《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出廣長...
宗門下祖師立的規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尊敬。 祖師大德為用功辦道者立下的...
昨天我講到《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的一首偈語: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
《地藏經》上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的法門:當我們出生了之後,你還不知道,那時候你的...
問: 學佛人如果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排在第一位而無暇參與義工所從事的各項慈善活動...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退藏於...
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總出心源。一切逆順苦樂生死涅槃,離此心外,無片...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漸修。我們六祖大師,他講經不...
雲居山近代也有這種事例,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寬定的師父來到雲居山,他是浙江省...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我們為什麼要打七?為什麼...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突然暈倒,而且大小便失禁。幸虧姐姐在家及時...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淨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法時代眾生的大慈舟航。修這個...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苦難嗎?沒有不高興的事嗎?你事事都能如意嗎?絕對不可能。...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多少時間?不用功有多少時間?...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業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正見,沒有空正見。第二個他沒...
劉遺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少喪父,事奉母...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理念的不同,事念是念一句...
六根中,最難攝的有二根,即意根與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亂想,耳根常欲聽外面的聲塵,...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著佛源老和尚。對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中國佛...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絡上論壇、博客之類的道聽途說,或白衣上座的...
道心是在磨練中磨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家還沒有幾年,認為自己總是不...
聞具足,就是聽聞正法。就是以你們那種好樂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這個聽聞正法...
【原文】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
有一個老和尚說,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出聲念就是煮這個大鍋菜,用大火去煮,阿...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那一個妄想,一剎那又一個妄想...
在禪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個關鍵,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調好呼吸是基礎。在整個修行的...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當我們把因...
今天講的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樣做人,怎樣修行,怎樣務實,怎樣修自己的德行,一共三...
十種想首先是 無常想, 我們眾生有種種的顛倒執著,無常計常,而這個佛經常常告訴...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這是蕅益大師對淨土宗的修學提出的四個...
我們一路看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十地就不講了,這些還沒有入真實聖道的...
【原文】 客問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於無生之...

應該怎麼改造我們內心世界呢?我們應該要成就三種力量: 第一個,你要有 誓願力 ...

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

修行中種種的不順障礙,跟我們的福報是有關係的

功夫用到純熟程度,那種境界是不思議的享受

什麼都修不進去,你就念地藏菩薩聖號

逆境才是考驗你的時候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用功辦道這件事,心要細,膽要大,氣要剛

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用功辦道這件事,應分分秒秒皆如是才行

佛教不是說的,而是行的

為什麼你用功沒用功,老修行一看就知道

依四聖諦來發心

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空、假、中」三觀的具體操作

不持戒修行是為魔業

修行就是一人和萬人戰

蓮池大師:僧訓日紀

蓮池大師警策

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念佛怎麼辦

修行想快速、超近、想超過別人,這一念魔障就來了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修行應從心性的觀照下手

打坐要學會調理,不然就會出毛病

雲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內三件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有修行跟沒修行的人,差別在哪裡呢

都是因為心思不正,才能引出這些事

為什麼走上修行之路

在家庭工作中修行

越用功越精進,魔障就越大

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偏激式的修行沒辦法持久

《無量壽經》開顯的修行宗旨是非常精妙的

雲門寺明醒首座:沒有修行好苦哦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參禪人,無長遠心

必須下很大功夫來面對每一個起伏的心念

修行人為何還會生病

妙蓮老和尚自述閉關苦修的傳奇20年

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

佛門日況愈下,真修真學者乏人

修行人不要搞名堂

修行的三種方法

不可樂於聽聞而怠於實修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功夫上去了,氣脈就通了

莫以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牆角的,因為正好修行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修行

真實的力量要強過虛妄的力量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念大悲咒應具有這十種心

走遍天下尋知己,未識這個是知音

淨界法師:修道宗范

淨界法師:菩提心修學述要

看到別人修的法門,萬不可生怠慢輕視心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大乘佛教修學的三個次第

修行中的三種錯亂過失

如何才是真念佛

如何證得念佛三昧

在大眾共同熏修,就能得到他們的加持力

藏教修行位次——名字即佛

百丈懷海坐禪要義

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

《地藏經》傳授給我們的修行方法

如何處理做義工與念佛修行的關係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今人修行,為何念佛者多,往生者少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不可輕視外貌苦惱的修行人

修行要發三種心

人生無常,抓緊修行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修行必須要清淨你的心

菩薩法的修行核心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都要檢驗

吾道一以貫之

他依止慧遠大師修行,一生三次見佛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先把這兩根攝住,其他四根就不攝自攝

明禪法師憶佛源長老:光看書,那是沒用的

居士應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

何為用功法,辦道不污染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

學佛證道之人必須具備這三點

五點計數念佛法的實際操作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在呼吸上用功夫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新春的供養

修行的十想觀

淨土宗修學的四個重點

為何不以福報來判斷個人的修行階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