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學佛修行文章(第5頁)
古人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可見心量廣大,心能包括一切。有句話叫做心包太虛...
【原文】 唐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癘疾者洞爛,穢氣鬱勃,聞者掩鼻...
第二個很重要,保護你的善根。這個地方有些時候要暫時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
我們現在做為一個生死業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快調整心態,養成佛陀思考的智慧。...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云:弟子某,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學佛、修法很難,比如我們常說的四種難: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
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須受得勤勞,甘得淡薄,耐得歲寒,守得貧苦,當得重務,忘得名...
《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所作的。在本論的修行當中,主要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就是甚深...
若我們如實覺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麼它們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
信佛的人在修行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心生憂慮、疑悔。疑和悔是修道最大的障礙,是煩...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蓋因不得直捷...
不捨心: 時時處處不捨一切眾生,不捨菩薩行,菩薩的一切言論、行為、生活、學習,...
《地藏經》提出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的具體修法。本來佛法就是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的...
真實用功辦道的人,首先要明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參禪的人,應該清楚明白參禪用功的...
楞嚴經把生命分成二個根本:一個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一個是涅槃...
不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理來修正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我們把整個佛法分成四個主題: 發心,正見,修行,證果。 發心、正見這兩科是基本...
這人吶!在佛法中就怕沒有一點染,沒有一點信心,那就不好辦。我們前生也可能種了善...
我年輕時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間的牆上貼著作息表和功課表,旁邊寫著:自...
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禪定,都是修的祖師禪,問念佛是誰,直接消滅我執,找真我。這就是...
參禪人,最關重要是細行。缺細行,難入那伽。全細行,動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覺,才...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一些細微處不...
【原文】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只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修持法門一 【原文】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菩提達...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之極名著。羿著射,遼著丸,...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
吾學佛,然後知儒。這句在歷代士林學子中廣為流傳的肺腑之言,出自北宋宰相張商英之...
問: 為什麼精進修時,反而比平淡修時易出業障呢? 宏海法師答: 首先,不是說平...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所動作言行舉措,無一事而不真;行...
當你兩隻眼睛一閉,壽命盡了,能不能解脫?如果沒有把握,你就得加油用功,不要想得...
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娑婆世界,整天互相殘殺、勾心鬥角,你上台他下台,舊社會有一句話...
學佛的主要任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你仔細觀察一下,晝夜六時,你那個戒定慧還在不在...
除了名利之外,還有一個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都是修行的大障...
懺者懺前愆,悔者悔後過,懺無始至今所造罪業,期仗佛威神加被,能夠消除,悔後過,...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著《占察懺法》拜的占察懺,這只是修行的初步...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是正念比較多,妄想比較少,但...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為我們無...
善導大師特別開示: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現得你很善良、很有賢德、很...
說一個故事你們聽,我聽虛老和尚他自己講,他在安徽黃山,他想到南京毗盧寺掛單去,...
問: 頂禮法師!佛經上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上在淨土修行百年。弟子有時...
天氣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裡邊,可能比這還冷。古人說:不到開悟不住山...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
問: 頂禮法師!證嚴上人一直強調:佛弟子不要去追逐虛無縹緲的東西,不要去追逐修...
人家管我們,不論好壞我們都接受,拿他的壞處來迴光返照,不被他轉走,忍下來,自己...
三善十一者:言輕安者,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沉,轉依為業。謂此伏...
問: 請問法師,怎麼知道自己應該專修還是圓修? 宏海法師答: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假、中三觀。在日常生活的操...
在修波羅蜜之前,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攝波羅蜜多論》云:俱胝廋他...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我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決心,給自己定出功課來,...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彌城東南的瞿師羅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如果有比丘、比丘尼...
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大家都出家了,沒有夫婦兒女,還...
問: 我有個同學,他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念頭,然後就準備好了一切,...
在雲門寺方丈室後之假石山上,種了不少奇花異草。假石山本是靠後山牆而築,地下還挖...
我們是學佛的,要制心一處,你用的功夫,要時時刻刻現前,這妄想煩惱,人我是非都要...
我們現在有兩個問題要注意: 第一個先檢查自己的行蘊,你活了這麼多年,到底你的等...
若人發願往生他國淨土,應當隨著那方佛世界的那尊佛的名字,專心一意地繫念,無有其...
問: 弟子對念佛法門起初特別有信心,但是隨著個人閱歷的增長,慢慢地好像沒有信心...
問: 請法師開示,我們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是依三皈五戒十善呢,還是孔子...
我們看這裡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蕅益大師在講妄語戒時,他特別提到...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五乘的要義,先作一個總標。 我們把它分成三道,先講安樂道,...
問: 印祖開示如何誦經的時候說,不要想上一個字是什麼意思,下一句是什麼內容,只...
慧遠大師身上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就是持戒精嚴,尊重戒律。 第二對於念佛往生西...
我們起心動念有好多過失,用經對照自己的心、對照自己的行為心即是念頭,行為即身口...
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摩訶迦旃延尊者與眾多比丘們聚集在婆羅那...
問: 我們在僧團當中,經常會看到很多的是非。請問我們修行人面對是非,應該怎麼面...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幾年佛學院之後,經常生起這麼個問號:怎麼樣修行? 大家都聽...
問: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內心覺得都是浮在表面上,這樣該怎麼做,該...
我們是一個普通的清眾,住在常住裡,沒有懺室、靜室,怎麼辦? 那就用你的心念聖號...
問: 我出家十幾年,原先是專修淨土。但現在又雜修,也沒有專門念佛。將來是否能往...
現在信佛的人這麼多,出家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修持正道的人寥寥無幾啊!為什麼呢?就...
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覲見一位老和尚。到那裡的時候,恰好方丈殿裡來了一撥客人,在跟老...
問: 我學佛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了,但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進步,有時還覺得想退心。...
身為大患之本,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所謂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
占察與世間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給出家人算,因為修行可以改變命運,這裡地藏菩薩...
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 故曰常...
生命的相貌雖然是森羅萬象,但是從唯識學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種相貌,大分有三種。就...
不論你學這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法門,但這有個前提。什麼前提呢?生死心切。我們要了生...
修行人,別說什麼你有真正的定力,你若想有真正的定力,一定還有魔,有種種的魔,不...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的珍貴,因為修行是每個人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研真窮妄名之為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那麼我們修學...
過去有一位和尚道友,他學畫畫,他的畫本來就不怎麼好。有一次他平靜地用心作畫,他...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
《大乘起信論》講熏習修。你感覺你哪一樣煩惱重,你就慢慢熏習,把你熏變了。如果你...
出家也是有苦有樂。苦什麼?比如得長期吃素,有的人吃肉吃習慣了,他來吃素就覺得很...
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無礙異常倫。 直將果用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周顧十方同...
我們再看第七意識蕅祖的批註: 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緣第八識見分,虛妄執為實我...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
我們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當中要掌握一個原則,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
信娑婆世界是苦 首先是信此世界是苦。信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就是我...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何能堅持做定課?有沒有什麼竅...
這個地方為什麼講勤修加行呢?古德註解上說,一個菩薩深深地了解到一切業障海,皆由...
學淨土法門的人,他的本懷是要出離三界的輪迴,遠離五欲六塵的。所以淨土是一個出世...
祖師們常常教誨我們,要做到句句消歸自心,如說修行。也就是把學法修行落在實處,知...
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很多人到山上問我,說:師父,我念佛好多年了,我臨終能生極樂世...

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心境是什麼?古來大德有幾種形容,你把它體會看看。明心見性大...

觀心的下手功夫

清淨臭穢,寄此陶煉耳

不要把修行修到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

調整心態養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修道的第五難

真修行須受得勤勞,甘得淡薄

修學佛法首先要培養內心的甚深見

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行

如何消除修行中的疑和悔

修悟的下手處

學佛者應具足這五種心

如何用《地藏經》來指導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參禪人在修行中會出現的種種境界

人生要經營的是你的「內心」

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修行

發心和正見是所有修證的基礎

這放不下,那丟不開,哪會相應啊

自律管好自己,慎獨切莫放逸

把地藏聖號念好了,這些法就都會了

參禪人最重要是的細行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淨土修行為何也需要明師、看經教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淨土簡易早課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觀苦空無常而修淨土

宰相張商英的佛法修行之路

精進修為何更容易出業障呢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問問自己的修行有沒有把握

真放下了,修行快的很

妄想不管煩惱不停,你修行什麼呢

情執是修行的大障礙

懺悔依教理有三種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這個為第一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實

把妨礙修行的事統統放下,功夫自然就現前

貪戀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嗎

什麼樣的修行人才能住山

永明延壽大師日定108件佛事為常課

不要去追逐修行的幻相

不論好壞我們都接受,不被他轉走

轉粗重為輕安

如何知道自己應該專修還是圓修

如何把「空假中」三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功課必須定量定時,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調伏我們的心,就像馴服一頭牛

在家也可以修行,為什麼還要出家

怎樣處理好學佛和學習生活的關係

修行人怎可把這個色殼子看得這麼重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修行最怕就是還沒有上路

修行必須下苦功夫

如何生起真實不退的信心

修學佛法以什麼為基礎和根本

修行中出現的不思議境界,為何不能隨便向外人說

五乘法門的修行目標及相互關係

無分別地諷誦大乘經典,既破我執也破法執

慧遠大師示現的三個修行特點

口裡念著糊塗咒,心裡想的貪瞋癡

長者不在於年邁耆老,而在於修行的成就

修行人應該怎麼面對是非

《地藏經》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修行不是在做學問

這個功夫不要把它看簡單了

六十多歲的人該如何修行

許多人學佛很多年,連正知正見都搞不清楚

修行是細水長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信佛好長時間了,為什麼沒有進步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占察輪相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修唯識止觀的三個重點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靈不死

修行人不要說狂話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都非常珍貴

研真窮妄名之為學

修行人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著魔

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因為有此三件覺悟

熏習的好處,我是自己證明的

出家人的生活很苦嗎

回觀此土修行者,齷齪生涯太苦人

修行很簡單,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來修學

「淨土四信」是每個淨業行人的必修課

早晚課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果

修學佛法不要永遠停留在「知道」

淨業行人應當遠離這十種地方

句句消歸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