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禪修法門文章(第3頁)

百丈禪師示大乘頓悟法要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

高旻寺的禪門家風

記者: 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裡每年組織十二個精進禪七,每個禪七,您都親...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試逃離痛苦;第三,它忽視追求...

黃龍三關

大略是這麼三種關口: 對於破本參後,就是見性,但未了事。事雖然多,眼睛已經打開...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法,恰似清風屆耳,瞥然而...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壞境界,一落分別,就是識神。...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那一個妄想,一剎那又一個妄想...

在呼吸上用功夫

在禪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個關鍵,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調好呼吸是基礎。在整個修行的...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波逐流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古...

禪宗參話頭法門疑情解析

參話頭是千年來禪宗門下最重要法門,但隨著禪宗的沒落,法門傳承也一絲如縷。民國至...

念阿彌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禪師

佛教裡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體會到的話,一切法都在運用當中。中國古代有多少祖師,...

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弟子這算不算貪兩宗法門,還是...

一句念佛是誰,戒定慧三學兼備

十一月初十開示(四七第四日) 三學兼修,一參具備。三學就是戒、定、慧。教下對於...

來果老和尚小侍者淨參師,年僅十九歲便生死自在

自古多少大德祖師,他們都能即生了生脫死,他們的嘉言懿行就是給後人作模範、榜樣的...

久參有禪,久住有緣

香板下面出祖師,哪個調皮就一香板。不聽啊?以為我喜歡講開示?我也跟你們講了,我...

因參禪著魔最終引火自焚的界寬師父

有一個年紀二十多歲的師父,名叫界寬,他為人忠實,喜好參禪。他用功之中,看見阿彌...

無這「四心」不能參禪

參禪人,有一坐三十年鐵志,可以辦道。 此一法無長遠心,無耐煩心,無向上心,無堅...

世世生生,除辦慧業外,其餘盡是辦癡業

修慧一事,極為重大;滿世間人只說聰明、不說智慧者,何以故?當知慧從心修,聰從境...

修行貴在無生,發願往生豈不違背無生之義

【原文】 客問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於無生之...

專修淨業,自得心開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

在宗門下得了好處的人,那不是學來的

宗門下講規矩,講用功,達到悟處。為什麼這麼說呢?比方古來,佛在第一次說法,給幾...

曹溪寶林禪堂十方常住清規

惟我六祖大師說法曹溪。天下衲子歸之。祖設安居。以容廣眾。此禪堂之設最初之始也。...

真修行須受得勤勞,甘得淡薄

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須受得勤勞,甘得淡薄,耐得歲寒,守得貧苦,當得重務,忘得名...

寧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時住境

現在正是用功的時候,功夫用到什麼地方,那只有自己心裡明白。不過我在這裡,想說個...

冶開老和尚是怎麼開悟的

選佛場,一念淨心成正覺,看誰能在這裡把世間一切的萬緣放下,單單的的觀當下這一念...

修悟的下手處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蓋因不得直捷...

什麼是禪,參禪又是什麼

佛教宗旨,單以一心為宗。原其此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了無纖塵,清淨無物。此中...

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

承問:生死到來,如何預知時至?此則不難。若能念念了達目前生滅,凡起一念,凡滅一...

趙州禪的兩個特色

趙州和尚,法號從諗,他生活在公元778年到公元897年,中國的中晚唐時期,活了...

打坐時出現幻境,該怎麼辦

打坐時如果有任何善惡境界現前,都不要執著。告訴自己,這是識心幻現,要堅住正念。...

參禪人在修行中會出現的種種境界

真實用功辦道的人,首先要明瞭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參禪的人,應該清楚明白參禪用功的...

如果有功夫的話,哪還有個情色動

這用功,昏沉大的人,話頭不得力,是沒有用力參,沒有在不明白上面來著手。心不歸一...

逞強好勝,終非道人資格

參禪人,只顧真參,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時,用頭觸柱,或用頭碰地,眼淚掛臉上不止,...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個叫李源的,他的父親是東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的。當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把他...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禪林...

參禪人最重要是的細行

參禪人,最關重要是細行。缺細行,難入那伽。全細行,動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覺,才...

修悟兼顧蓮品上上

在通途教理當中,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是大修...

佛知見與眾生知見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華會上才把他實際的事情說出來,其他的經也說了,沒有...

禪宗五家七宗——溈仰宗

溈仰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和仰山慧寂禪...

禪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來 曹洞宗創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

以道念為家庭,以參禪為事業

參禪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禪參,有心可用。世間事放得下,任我在俗存款,被人騙去;...

無念、無相、無住

徹底覺醒不空過此生 在禪堂裡面七天,可能每個人都能有一股勇氣,都能打起精神來與...

懷玉禪師上品上生的故事

這裡我舉一個公案,大家看看。把這位法師求到上品上生的這種行業跟我們自己做個對比...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菩提達...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問: 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可以,那應該注意些什麼? ...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你們自己該知道用功,不...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了路頭。這裡所說的禪病,主要...

學禪的人,一定要走得乾淨利落

其實佛教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都落實到最小的時間單位裡,落實到每個當下一個個相續...

坐禪與靜坐是不是一樣

問: 坐禪與靜坐是不是一樣? 紹雲老和尚答: 在廣義來說,兩者是一樣的。在宗門...

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

歷代宗門大德開示觀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 五祖弘忍大師開示觀心,曰: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佛在《楞嚴經》上說的見、得、...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

已經明心見性,何必還要再求生淨土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禪師幼年於禾山剃度,在未遇明...

明暘法師: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佛說...

生死心切,將一句話頭看到底

昔者有一學人參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們日常穿衣吃飯,出作入...

不識自心,盡名邪行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又云: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

初學佛,不離名言;真見道,不帶名言

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不能夠跟真如理相應...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問: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紹雲老和尚答: 現在有些學佛之人,說參禪是頓超法門...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執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聯的。經典當中有句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誰

障礙我們見到本有佛性的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其實分別心與我們要見的心性並不是兩個東...

各宗要略——禪宗

源流 佛教分顯密和教宗之別。宗指禪學,禪宗是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

有位老和尚走幾步路,就把《華嚴經》念完了

度眾生一定要發四無量心,在度的同時要達到能、所雙亡無能度的人,也無所度的眾生,...

在盡責中求滿足 在義務中求心安

淨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禪四個要點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前面我們...

怎樣處理好學佛和學習生活的關係

問: 我有個同學,他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念頭,然後就準備好了一切,...

什麼因緣才能夠做天王

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

不拿佛法做人情——記來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高旻寺革除經懺 內地有經懺的叢林,代信眾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境界了。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樂既謝...

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使...

這個就是參禪下手的竅門

要想從這個話頭入手,以念佛是誰入手,那沒有別的巧妙,你只要生死心切,時時刻刻不...

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我們看第一個空無邊處定。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色如牢籠,不得自在,心欲出...

天乘四空定之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第二個,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無禪。只要你心中還有慾望,你...

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我們看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喜心湧動,定不堅固,以種種...

在不曉得不明白上求個究竟,就是疑情

道,本來沒有東、西、南、北,亦沒有你、我之分別,直下承當就是的;承當的一句話也...

打坐念佛氣一直在頭上鼓,應該如何解決

問: 我打坐念佛好幾年了,近三年打坐氣一直在頭上鼓,就是不往下走。而且氣越聚越...

禪宗五家七宗——楊岐派

楊岐派為臨濟宗之支派,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楊岐宗。以臨濟宗第七世石霜楚圓之弟...

為什麼今天開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開悟

光陰過的很快,今天是第二個七的第二天了。光陰無情,我們功夫應當稍有進步了,心底...

廣欽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盤,(可先學坐單盤,習慣了,...

年紀大了修學禪定,還能得定嗎

問: 年紀大,修學禪定,堪能性差,還能得定嗎? 妙境法師答: 這個在優波鞠多的...

禪宗五家七宗——雲門宗

雲門宗是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屬青原行思一系。此宗以創始者雲門文偃禪師(864-9...

趙州禪師和趙州禪

今天給各位講講我們本寺的趙州和尚和趙州禪。趙州禪的內容非常豐富,就像古人所說,...

禪宗五家七宗——臨濟宗

臨濟宗是繼溈仰宗之後而成立的一個宗派,由於此宗的開創者義玄禪師,在河北鎮州(今...

念佛就是無與倫比極為深妙的禪

禪這個詞含義很廣泛,有世間的禪,有出世間的禪,有祖師禪,有如來禪。 那麼我們說...

志公禪師:十四科頌

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

忍之久而純,耐之久而熟

參禪人,切宜恆心遠固,不得碰著即退。要知參禪事,大無可比,任世間一切千萬重要,...

在《六祖壇經》中參悟人生三重境界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寶本四個版本,雖然...

參禪的人要把種種妄想分別都放下

禪宗一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繞圈子,不走彎路。人生所面對的,有許多問題,許...

你真的確定自己是對的嗎

曾經有個男人必須離家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他離開前,並不知太太已懷孕,等到他回家時...

修慈心禪的方法

以自己為對像 你們也許注意到了這個經文的第一行:願我無敵意。所以,第一個對像是...

有自知之明,迴避玄妙之談,老實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薩,都尚且渴望往生極樂淨土,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我何人哉!我們是...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

平常心要如何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大家熟知的...

汝能返照,密在汝邊

那時六祖惠能還是以白衣的身份,在五祖弘忍大師的座下聽弘忍大師講《金剛經》。當講...

你貪求冥感,魔就來了

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別什麼叫魔事、什麼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

世間之樂虛誑不實,禪定之樂永離生死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