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晚晴集》·弘一法師輯
 

 
弘化社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印光法師文鈔》·復德暢居士書
 

 
弘化社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第十四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
 

 
弘化社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印光法師文鈔》·復甬江某居士書
 

 
弘化社
【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唯寬唯厚。——輯錄《改過十訓》·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於正道。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於下流!」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吳希道居士書
 

 
弘化社
「百惡業中,大半為爭財。人的貧富,陰注陽受,吃虧些,天多方來補湊;若用威勢逼迫橫取了,上天便要多方來消算。或妻兒家口的死,或水災火難、盜搶賊偷、失落財物、病痛醫禱、官司口角等禍。橫裡來,橫裡去,錢財到底落空,只惹得一番殃禍,以當妄取之值!」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病、死正現前時,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貪,有何名可戀,古董之可攜去?!」《寒笳集》·藕益大師(書)弘一法師輯
 

 
弘化社
【習勞】「習」是練習,「勞」是勞動。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我盼望諸位,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輯錄《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項》·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格言別錄》
 

 
弘化社
【持戒】不用說修行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現在受戒的人雖多,衹是掛個名而已,切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 輯錄《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項》·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道德經》中說道「多藏必厚亡」說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說道「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幾句話,要刻骨銘記。人不知足,財多德薄,雖萬金家財,不肯作善,禍患未來;人若知足,就是百金千金家業,也可節儉隨力,做些善事,細水長流,福報自然而來!」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天不足在西北,地不足在東南,天地尚且有缺陷,何況人哪得有全福的?享了財的福,或缺了壽,或缺了後嗣。財多業重,毒害子孫。愚的多財,定做歹事傾家;賢的多財,也要利令智昏,漸生驕奢。況子孫命該富,雖無立錐,他也能富;命不該富,雖積金如山也要敗落!」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衹要學吃虧。」——輯錄《改過十訓》·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格言別錄》
 

 
弘化社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格言別錄》
 

 
弘化社
「愚人總是看不見自己的過失,哪怕明明知道過失,又不肯去改正,便是有意故犯的惡了!善人日日發憤改過,凡口過、身過、心過,有失毫釐,絕不能自恕,如芒刺在肉,速要剔出,如毒蛇咬指,速要斬除,漸漸打掃得心頭清淨,才動惡念便當下覺知,覺知便當下改過。」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當知無論何肉,均有毒。因被殺時,恨心怨氣所致。人食之,雖不至即時喪命,但積之既久,必發而為病。女人於生大氣後餵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氣而奶成毒汁之故。人之生氣,毒尚如此。何況豬羊雞鴨魚蝦等要命之痛,其肉之毒,更可推知!」輯錄《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語
 

 
弘化社
「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並及蔥、韭、大蒜、小蒜、興渠,此五種葷菜(又稱五辛,即指五種有辛味的蔬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輯錄《印光法師文鈔》·開示五戒之不飲酒
 

 
弘化社
母鼠救子【豐子愷·《護生畫集》】夜靜電燈熄,屋樑有落月,我從微光中,靜看鼠娘出。東尋又西找,皇皇復汲汲,行至土碗旁,其樂不可遏。匆匆銜一子,急急進土穴,憧憧十往來,好事方完畢。我愛除鼠患,更愛好生德,寧願衣屨破,不願長殺業。
 

 
弘化社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輯錄《印光法師文鈔》·開示五戒之不妄語
 

 
弘化社
「忌刻心腸,心裡期望別人有過失,便可借此譭謗。設心險惡,恐怕別人獲得一藝一事的成功,便要百計毀敗。願人有失、毀人成功,這最是昧心害人的惡!善人只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世界上好人多,好事多,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了。常常如此,便無劫運。」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格言別錄》
 

 
弘化社
「富貴之人,每多瞋恚。以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違忤,即生瞋怒。輕則惡言橫加,重則鞭杖直撲。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楊樹枝居士
 

 
弘化社
「捨財作善,立功最速。然思大積陰功,務要慷慨不吝。若佈施了,又要懊悔,便折斷了善根。善人的救濟方法最多:有人來尋我的,有我去尋人的,有遇著暫做的,有直率的,有巧妙的。為善大要開闊心胸,放高眼界,真實做去,自然動天地,感鬼神,富貴神僊在我掌握!」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惜福】「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的樂極生悲,就是這個意思啊!—— 輯錄《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項》·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平常念佛念菩薩,凡睡臥,或洗腳,洗浴時,均需默念,惟臨產則不可默念。因臨產用力,默念必致迸氣成病,此事極宜注意。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惟在人之能虔誠與否!」輯錄《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語
 

 
弘化社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格言別錄》
 

 
弘化社
弟子生病,沒有人照應,佛問他:為什麼沒人照應你?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去照應;現在我有病,也沒人來照應我了。佛說:就由我來照應你吧!將那病弟子種種污穢,洗濯乾淨。佛決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 輯錄《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項》·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格言別錄》
 

 
弘化社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豐子愷·《護生畫集》】脫泉雖已久,得水猶可蘇,放之小池中,且用救乾枯。水小池狹窄,動尾觸四隅,一時幸苟活,久遠將何如?憐其不得所,移放於南湖,南湖連西江,好去勿踟躕。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白居易《放魚詩》
 

 
弘化社
「能發善心,必有善果。且私偽之心自消,心中坦蕩蕩,任何災難皆冰雪消融矣。望大家大發善心,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視之如己。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倘人各行此,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輯錄《印光法師文鈔》·上海護國息災法語
 

 
弘化社
「人做邪僻之事,慢慢的向黑暗路走去。善人不是僅僅只為他擔憂,更要百計勸化他改悔,改悔了,我憂方寬。人做向善之事,慢慢的向光明路上來,善人不是僅僅只為歡喜,更要百計鼓興他成就,成就了,我樂更暢。現今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所以磨滅了一生善根!」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
 

 
弘化社
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豐子愷·《護生畫集》】窗上有玻璃,蜜蜂苦未識,奮翅向前衝,腦傷身隕越。眼見窗外花,其中多香蜜,可憐鑽營久,到處都碰壁。愚哉小蜜蜂,此路不可通,汝欲游庭院,請走此門中。蜜蜂不解語,管自向前衝,幸有春風來,引導出房櫳。——緣緣堂主詩
 

 
弘化社
「凡人根器薄,福氣薄,見善不為。善人凡一切身外之事,不相干涉,惟善是身內的至寶,生時不能帶一物來,只帶得善來;死時不能帶一物去,只帶得善去。這個貴,勝他世間的貴;這個富,勝他世間的富。所以積德行善,不避遲疑,不辭勞怨,不存私意,不吝財物!」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賑災濟急】寺鄰有茅篷數十,一日大火焚燬。印光大師愍之,即查災戶,有九十餘。每名發給洋三元。將寺內銅元悉數湊出,不留一文。大師說 「人家供養我的錢,終要替人家造功德。決不留置私蓄,死了被人家叫我是貪財鬼。」大師圓寂後,檢其所有,僅存三十餘元!—— 輯錄《印光大師說佛教圓滿的慈善》
 

 
弘化社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格言別錄》
 

 
弘化社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格言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