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格言聯璧》
 

 
弘化社
「人情如水,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事如堤。長江大河去堤圩,決定橫流;人情若無因果輪迴,而猶以禮自閑者,千萬人中,難得一二。孰不以任意縱情為樂乎哉?欲天下國家好,非提倡因果輪迴不可。家庭之間,當極力提倡,以期其漸漸廣佈。」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潘仲青居士書一
 

 
弘化社
「買物放生,與佈施同。須善設法,勿立定期,勿認定地,勿議定物。隨緣買放,生得實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則是促人多捕矣。」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念佛居士書
 

 
弘化社
「蘇州一貧家婦女,生孩子時難產死去,丈夫請西醫做剖腹產手術,西醫開價二百元,丈夫拿不出,西醫就走了。幸好隔壁醫學館的館長夫人趕來,教令全家念觀世音菩薩,自己也幫著念。不久,不僅產婦活了過來,兒子也生了出來。 」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王悟塵居士書三(白話譯文)
 

 
弘化社
「1919年,印光大師約高鶴年居士陪同,再赴揚州藏經院。經過上海時,高居士打算帶大師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掛單,大師不同意:「你熟人太多,人家要客氣辦齋。你我是苦人,何必苦中求樂?耗費錢文又消磨光陰。」於是找了一座冷落小廟,住了四天,花去伙食費二元。」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淨土詩韻》蓮池大師普勸念佛往生淨土詩·釋演蓮輯
 

 
弘化社
「蘇州呂慧喬,畫像為業,中年喪妻失子,痛念無常,始信佛法。於己寓所,設助念團,規章嚴格,為成就行人最後一著。又助辦保安念佛堂,常年念佛打七。1957年農曆12月28日晚,得同道朱慧銳助念,照料一切,合掌念佛,安祥往生,世壽七十。報施不爽,豈偶然哉?」輯錄《近代往生隨聞錄》·寬律法師譔錄
 

 
弘化社
「1904年,大師與諦閑法師走水路,共同護送新請的大藏經往溫州頭陀寺,抵達溫州欲登岸時,天氣突變,雷電大作。為保護藏經,兩位大師虔誠祝禱,冀得龍天護佑,並僱人手搬運。過數小時,經書剛剛搬完,大雨傾盆而下,路邊的信眾都感嘆佛法之感應不虛。」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淨土詩韻》蓮池大師普勸念佛往生淨土詩·釋演蓮輯
 

 
弘化社
「若假借天冷身弱之名,實為圖華美輕快,而穿絲綿者,乃不知慚愧之人,以所殺蠶命,實非小可。至於服阿膠,與吃肉有何分別?吃阿膠便不冷乎?倘日常禮拜,身體自然強壯,何用服阿膠?彼貧人亦曾過冬,誰曾用絲綿阿膠乎?」輯錄《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與方遠凡居士書
 

 
弘化社
「無奈眾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寶鏡歷劫蒙塵,欲令即複本體,徹現照天照地之光明,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如來悲心真切,知眾生自力親證之難。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法門。俾彼已證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斷煩惑者,亦出輪迴。」輯錄《印光法師文鈔》·滬西念佛社緣起
 

 
弘化社
「南五台道場,眾人皆習禪宗,唯大師立志淨土。大師自量己力,不為人轉,只願仗佛得生極樂。大師聽聞紅螺山資福寺專修淨土,心生仰慕。1886年中秋團圓佳節,大師卻將在這一天離開。辭別了如此熟悉的人和物,大師背起行囊,拋下眷念,毅然踏上了紅螺之行。」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若約佛法論,達可兼善,窮亦可兼善。嚴持戒律,敦篤倫常,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觀而善。待其欣欣嚮往之心發,則示之以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凡有心者,誰不樂從?故古高僧,隨所到處,每多歸依。較之王政教化,其益為深,其陰翼治道,冥庀民生也大矣!」輯錄《印光法師文鈔》·憨山大師年譜疏序
 

 
弘化社
「帝君說:我信奉佛教後,曾住清涼寶山,主管民間疾苦。蜀地遭逢水災,百姓被吞沒,苦於瘟疫等傳染病。於是我變身船夫,救出數千落水人;或變太醫,診治病人。因此得釋迦牟尼佛為我授記:你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三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1898年,高鶴年居士訪普陀,與大師結識。居士見大師寮房中,衣單淡薄,外無長物,嘆為清淨僧寶,並言:自幼訪道,親近諸善知識,頗多高人,威儀潔淨,道氣逼人,令人妄念不起。師亦如此!鶴年居士仰慕大師道風,此後行腳所戴笠帽上常書「慚愧」二字。」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淨土詩韻》蓮池大師普勸念佛往生淨土詩·釋演蓮輯
 

 
弘化社
「淨五根,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輯錄·《永嘉大師證道歌》
 

 
弘化社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輯錄《華嚴經》·淨行品
 

 
弘化社
「1914年,針對念佛打妄想的問題,大師發明瞭十念法:念佛時,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但用心記,不可掐珠。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浩飲,浩飲傷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格言聯璧》
 

 
弘化社
「人心失衡,天道即變。譬如戰爭饑荒,不能衹是怨天,人心纔是根源。人與人的鬥爭,國與國的鬥爭,無論暫時勝負如何,結局仍是兩敗俱傷,暫時的勝利也終會歸於失敗。請翻一翻世界各國的歷史,就知道贏棋的到底也都是輸了。天理終究是公平的,應該反躬自省的是人類自己。」輯錄《保富法》·聶雲台著
 

 
弘化社
「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化聞和尚來京請印大藏經,大師參與檢查核對,而後受邀南下。幾十年來,法雨寺環境清寂,無訪客信札之紛擾,實為閱藏修行之絕佳靜地。大師虛懷若谷,雖以眼疾為由不承認閱過全藏,但窺探其闡發教理之精奧,堪稱為深入經藏者也!」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帝君說:我雖然皈依佛祖,但很多命債未還,所以又轉生為三國末期人。長大後任行軍司馬,隨鄧艾討伐蜀國。某次深入敵後,兩軍正面交戰,諸葛瞻的中軍主力部隊由我抵擋,亂箭射滿了我的全身,諸葛瞻才被擒獲。這便是我過去大水戕害邛池縣百姓的報應啊!」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常州陸根林,庖廚為業殺生無數,痛苦哀求,欲皈印光大師,師答曰:汝滿身血光,先素食三年!根林聽即奉行,三年後終滿皈依之願。自此精進念佛,勸進行者,創立蓮社,請僧講法,務期往生。1966年,雖患氣喘,端坐持大悲神咒,正念分明毫無痛苦,泊然而逝。」輯錄《近代往生隨聞錄》·寬律法師譔錄
 

 
弘化社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輯錄·《百丈清規》
 

 
弘化社
「大師在北京城中曾遇一少年模樣的乞兒討錢,大師悲憫,教其念佛並答應贈送錢幣,但乞兒倔強,寧哭也不肯念,大師無奈施錢而去,此兒善根淺薄如此!不過,既已聽聞佛號,便是種下了畢竟成佛的種子,此種子堅固不壞,遇境逢緣便能生長,乞兒終會入道得度!」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1913年,高鶴年居士往普陀,與大師再度晤面。某日大師見居士精神不足、行走不快,便說:居士如此,如何行腳?可止步休歇矣!縱欲廣游,以神不以身。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游華藏世界。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輯錄《華嚴經》·淨行品
 

 
弘化社
「大覺世尊,調御眾生,隨機說法。雖大小偏圓不同,權實頓漸各異。要皆為令眾生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創蓮社,當時高僧巨儒之與會者,凡百二十三人。自茲厥後,所有律教禪密,莫不以求生淨土為返本還元之末後一著。」輯錄《印光法師文鈔》·滬西念佛社緣起
 

 
弘化社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輯錄·《百丈清規》
 

 
弘化社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輯錄·《百丈清規》
 

 
弘化社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璧》
 

 
弘化社
「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輯錄·《永嘉大師證道歌》
 

 
弘化社
「歷時近一月,大師終於抵達了目的地紅螺山資福寺。資福寺環境幽雅,群山環抱,規矩嚴肅,修持嚴密。在此聖地,大師除念佛之外,深入經藏及諸淨土著述,妙契佛心,逕路修行,達到理事無礙之境界,自取別號曰繼廬行者,以傚彷開創淨土宗風之初祖慧遠大師。」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1918年,由於感到流通佛經善書的迫切性,大師離開普陀山,到揚州藏經院去刻印善書。期間曾見一位寬慧法師發心書寫《華嚴經》,雖已寫六十多卷,但筆法潦草。大師對此極力呵斥,要求寬慧師一筆一畫、畢恭畢敬,還令寫《訟過記》作自我批評,來告誡讀者。」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飯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話休不想便說,事休不想便做,衣休不慎便脫,財休不審便取,氣休不忍便動,友休不擇便交。」《格言聯璧》
 

 
弘化社
「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心,生心而無所住。若有所住,則所生之心,便墮於凡情聖見之中,便與三輪體空,一道清淨之義相戾。是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實為金剛經之綱要,亦為一切行菩薩道者之指南。」輯錄《印光法師文鈔》·般若融心論重刻序
 

 
弘化社
「王夫人幼即信佛,知口業之患,沉默寡言;知世事無常,念佛勤切。今夏因家事紛繁,疾病纏綿,腹竟膨脹。某晚見戴毗盧帽者三人,知世緣已了,即囑後事,請人陳說淨土聖境。九月初二日知時至,瞑目不語,於佛號中捨報而去。頭頂溫而骨節軟,面色如生,可決其直達極樂無疑!」輯錄·《往生淨土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