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
定和慧一定要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平等運行。如果定太多,慧太少,他就容易枯寂;如果慧太強,定沒有,他就容易狂慧。所以修行一定要定慧等持。
 

 
大安法師
感應道交難思議的意境,不是造作出來的,是自然呈現出來的,呈現的當下也是如水中月、夢中事、鏡中像而已。但是水中的月,不能說它有,你撈不出來;你也不能說它無,它有影子。非有非空,即有即空,這就要在理和事上來把握往生淨土的這樣的真相。
 

 
大安法師
修淨土法門要注意迴向發願,這一點非常重要。回是回轉的意思,向是指向的意思。要在真實的深信心中把你的善根功德迴向,迴向到哪去?就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絲一毫的善行功德都要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心量打開,就願法界眾生一齊往生。
 

 
大安法師
放生的意義就是培植一種慈悲心,傳達大乘佛教的慈悲的精神。現在的人為了口腹之樂,殘害眾生來滋補自己,這樣的冤業很重,殺業很重。所以我們佛弟子不定期地去舉行放生的活動,還是有正面價值的,意義重大。
 

 
大安法師
往生不是靠你的功夫往生,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的接引。那願力的接引怎麼在我們身上體現,這是我們要有信願稱名為能感,阿彌陀佛接引就是所應,這樣地去往生的。
 

 
大安法師
語言文字是把佛所證悟的真理傳達出來的手指,因指見月。雖然真如理體,離文字相,離語言相,但是又即文字相、語言相。語言文字就像手指,手指不是月亮本身,但是離開了手指,看不到這個月亮。
 

 
大安法師
佛在《法華經》當中慇勤讚歎摩訶衍法,就是要令那些阿羅漢回小乘向大乘,會三歸一,開權顯實,要讓他重新發起菩提心,進趨佛果。告訴他們:你們所證的衹是三百由旬的化城,成佛的寶所還在五百由旬的地方,還要繼續斷塵沙惑、無明惑。
 

 
大安法師
淨業行人聞到淨土法門,當下就應該精進努力地念佛,應當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生命是石火電光,眨眼便過去,應該趁未病未老之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如果不是這樣,到臨命終時才臨時抱佛腳,那就後悔莫及了。
 

 
大安法師
徹悟大師在《語錄》裡面講到,宗門下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淨土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那「心作心是」更為快捷,更為簡單,更為容易,而且效果更為圓頓。
 

 
大安法師
僧是僧伽的意思,翻譯中文叫和合眾,就是以六和敬的原則所構建的四個比丘以上的僧團,才能稱為僧伽,一個比丘不能稱為僧伽。
 

 
大安法師
印祖一生弘揚佛法,儒佛並弘,就體現在他的八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大安法師
修行要修忍辱,這是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儒家文化講,士可殺不可辱,人格的侮辱那是不行的,寧可失去生命,也不受這種人格的侮辱。那修行佛法的人,連這種侮辱也要能夠忍得下來,心裡才會平和。
 

 
大安法師
既然華藏海會不可說不可說的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我等業力凡夫還能說可以不求生淨土嗎?所以《華嚴經》的導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驚心動魄的信息。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僅是愚夫愚婦要去的地方,乃是無量的等覺菩薩要去的地方。於是我們一去,就佔大便宜了,與諸上善人共俱一處,與觀音勢至把手同行。
 

 
大安法師
聲聞種性,就是他有解脫的渴望,知道三界輪迴之苦,趕緊要求出離,但是他心量小,只關注自己出離,這叫聲聞乘。緣覺乘,就是他也是關注自己,但是心量略微開一點,能關注、回頭照顧一下旁邊的人。菩薩的種性,就是屬於大乘,不僅自己求解脫,乃至要令一切眾生求解脫,這就是菩薩的悲心。
 

 
大安法師
沒有證得無生法忍,想在這個世間度眾生,無有是處。所以十方諸佛為了使所有的眾生度脫兩種生死之海,就得要特別指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法。不要在這個輪轉的、生滅的六道,進進退退,進一退九,那是無量劫不得出頭!
 

 
大安法師
聞法對一個修行人的重要性就好像空氣和陽光一樣。法是出生一切諸佛之母。一個菩薩成佛之後就是無上士,沒有比他更有智慧的,他都要拜師,就是以法為師。
 

 
大安法師
如果念佛念得數量很多,念得越來越清淨,念得能念和所念漸漸地融為一體,那麼很多事情你就明白了,很多煩惱就在這過程當中消解了,這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顓蒙念佛,老實念佛,死心念佛,莫換題目,你就這麼做,事相上這麼做,先不要談得太高妙。
 

 
大安法師
印光大師說,真正的出家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發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賦。這樣才能夠住持法道,續佛慧命。如果有這樣的人出家,那多多益善,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還是最好不要輕易出家。
 

 
大安法師
一個修行人能夠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這說明他有大乘的種性,他有圓教的理念。這種一念信心,那是他無量劫以來見佛、聞法、供養的善根所致。
 

 
大安法師
執持名號的時候,就不要帶觀想。念茲在茲,自念自聽,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的音聲,形成相依並存的關係。就是從心裡起這個佛號,從口裡念出聲音,再從耳朵裡面聽進去,形成一個循環,這樣去念。不要一心兩用,一邊念著佛號,一邊還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的核心內容、內涵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眾生本具的超越時間的寂定之體,無量光就是超越空間的般若智慧的妙用。超越時空的這個寂照,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可以借助著六字洪名來開示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體性,也透過六字洪名讓眾生契入到無量光壽的體性。
 

 
大安法師
如果真的深信因果,他的畏懼心就會生起來。他害怕,不敢幹壞事,他有自律的精神,這些都來自於深信因果。為什麼要持戒?有因果才持戒呀。
 

 
大安法師
對於空性的把握,就是要提起智慧的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現象界的行為造作,事業、家庭都是在做夢,雖然有這個夢境,但無真實可言。把如夢觀、如幻觀,觀照清楚,心就比較灑脫,就不會那麼計較,就不會那麼執著,就不會那麼情緒化,就不會那麼要死要活的。
 

 
大安法師
從《印光法師文鈔》來看,這位祖師悲心甚切,學問極廣,涉及的面非常之深,語言非常典雅、精練,得文字三昧。每一篇書信都是有針對性的,是能夠為現代眾生提供修行的指南,可以說是我等眾生無明長夜的智慧的火把,是引導我們從三界六道輪迴中出離的大導師。
 

 
大安法師
《觀經》的十六觀中,前十三觀是定善,是應韋提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法而宣說的。那三福九品,名為散善,是佛應散亂的眾生根機,尤其是要度末法的眾生而無問自說的。
 

 
大安法師
如果說你一念佛就有妄念,你就注意這個妄念:怎麼又有妄念呢?那這個妄念就會越來越強大。這個妄念是怎樣強大的?是你加持的,你注意了它。你注意這個妄念,妄念就有力量;你不注意它,它就沒有力量。你衹要注意這句佛號就可以。
 

 
大安法師
大海的水是來自於江河湖泊,百川之水,大海的一滴水就含攝著所有的江河、湖泊、溪流的水。用這個來比況,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得念佛三昧,就等於能得一切三昧,就等於能得一切法門證悟的利益。
 

 
大安法師
現在我們看到有一種趨勢,各地都在倡導素食文化,這就是對慈心不殺的一個具體的舉措。眾生都是生生相互相殺,你今生把一頭羊吃了,下一生這個羊變成人,你自己變成羊了,也被變成人的羊把你吃了。要阻斷這種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要奉行吃素。
 

 
大安法師
從《無量壽經》的翻譯來看,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已經有過十次的翻譯。這些譯經師為什麼會側重翻譯《無量壽經》?一則是這些譯經師要把佛經當中最好的翻譯出來,那最能體現佛教精髓、出世本懷的就是淨土法門,而淨土法門主要集中在《無量壽經》。第二,也說明我們東土眾生的出世善根成熟了。
 

 
大安法師
臨命終時,業力凡夫都有無量的煩惱業力種子,那如果得佛光注照,這個業力種子它就不會翻起來。所以常常講如入禪定,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樣的如如不動的情形,是由於佛放光加持護佑的結果。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記得我跟父親相處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的父親很嚴肅,但是從他對子女的付出,子女也能感覺到父親的愛護。中國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絕對不是抱一抱說「我好愛你」,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關懷、幫助兒女。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漢朝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楊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的一個人叫王密,晚上扛了黃金要來送給他,感謝他.結果他看到了就對王密講,我是覺得你挺有能力的,才推薦你,我是了解你,你怎麼不了解我?還拿東西來賄賂我?然後王密就說了,沒有人看到,沒關係。楊震先生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教育工作者,那面對學生,都沒有正確的思想觀念,那學生就變成我們的試驗品了。所以一個從事教育工作者,假如有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觀念,能夠不斷提陞,早一點提陞。因為我們早一點有智慧了,學生就早一點得到正確的引導,得到大利益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沒有智慧 錢是禍患。很多人覺得有錢就是富,其實愈有錢愈擔心錢會變少。譬如看到別人有五千萬,他纔一千萬,會覺得自己很窮;等自己有五千萬,又看到別人有一億,他又覺得自己很窮。這樣的人有沒有富?當他不知足,再有錢,他也會覺得很匱乏。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請問一個孩子的仁愛心從哪裡來?從父母,從小開始,他要愛護父母才會愛護他人,所以這一顆關懷他人的心,一定是從家人、從父母開始。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家庭猶如社會國家的細胞。夫婦關係和諧、家庭經營美滿,是社會穩固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正是由於夫婦關係特別重要,這一倫在古代是最受重視的。我們從古代家庭內部來看,最隆重、最講究的禮儀莫過於婚禮。這就代表婚姻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婚姻能夠幸福則家族和樂,下一代的教育也能夠成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如何讓孩子從小積福培福?福從哪裡積纍?從哪裡培植?俗話講「福田靠心耕」。當一個孩子從小培植的就是一種善願善念的時候,他時時起心動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一個孩子假如真正接受聖賢教誨,他可能從小就在利益這個社會。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要把小孩教好,自己要以身作則,而且一定要像古聖先賢那個辦法,小孩生下來就開始教。做父母的、做長輩的大人,在小孩面前,一舉一動都要守規矩,讓他落下都是好印象,沒有負面的。父母怎麼做?父母的所作所為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念的,《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