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做人做事不但要講信用,而且要有信義。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義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雖然父母沒有跟我們說「你要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論語》裡面又提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知道,我的道義在哪,我的本分在哪,這是義。小人只想著,我有什麼利可圖?所以《論語》裡面提醒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重義,不要談利。而重義了,利自然就會來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孩子從小懂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忙,這個態度一形成,她長大之後,在面對各行各業的人,就會尊敬、感謝。若從小認為讀書學本事的目的是在賺大錢,那以後她看待各行各業的人,都會用錢的觀念來做為衡量的標準,就會輕慢很多行業的人。所以,學問在存心,心偏頗了,就跟道德、學問背道而馳。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說實在的,包容別人纔是真正在愛護你自己。人生的不幸你一直放在心上,放多久就折磨自己多久,這哪是有智慧的人?你折磨自己,所有愛你的人跟著一起痛苦.你心上的執著跟痛苦可能就也變成他們的痛苦.所以你真愛自己、真愛愛你的人,你應該把所有這些煩惱、怨恨放下.不放下,心裡的病最後一定成為身體的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做父母的衣著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母親的衣著假如太暴露,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她以後穿衣服也會比較暴露,這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甚至於還會造成危險,讓人認為她很輕浮,所以穿衣服不可不謹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第一句是譬喻,讓我們更能體會第二句。一個玉石,它不雕琢的話,它不能成為非常好的器物;它雕琢好了,那就非常好的藝術品了。就好像,人雖然有本善,但是假如沒有經過好的教育,還是受後天習氣染著,這個本善不能彰顯,反而變成習氣的奴隸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教學相長」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就是從《禮記·學記》來的。而孔子在《中庸》裡面提到,智、仁、勇,三達德,「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道這三個道理,三達德,「則知所以修身」,懂得用這三個道理來修養自己.「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自己身修好了,才能幫得了人,才能利益得了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現在人忙什麼?忙賺錢,追求這個無止境的虛榮跟慾望,把人給累死了。有時時不只自己累,那個攀比虛榮,愈來愈膨脹,不只自己跟人比,最後,太太跟人比,先生跟人比,兒子跟人比,最後誰也累呀?跟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累。所以錯誤的價值觀不只障礙了自己,也障礙了身邊很多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假如我們這一生自始至終只想一個問題,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幸福,那我相信他鐵定不幸福。為什麼?因為幸福不會降臨到一個這麼自私的人的生命當中。他一自私,只想自己,不順自己意,不高興就來了,脾氣就來了,他怎麼可能會幸福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衹要在付出當中,你的內心才會常常覺得很充實、很喜悅,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生在世,總要做幾件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事情,總要做幾件恩澤後世的事情。說實在的,這樣的胸懷,歷代讀書人都是如此。我們假如沒有這個胸懷,坦白講,談不上讀書人。我們知識分子這個身份,在我們身上就是虛的了。要有這種胸懷,才有資格談得上是讀書人,知識分子。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老師假如是真愛這個孩子,教育他,他會不會恨你?往往是我們處罰他的時候是情緒,他可能就不能接受了。所以處罰孩子不能動氣,而且處罰完孩子,還要讓他微笑離開,因為他理解你是為他好,你是愛他的,還要告訴他方法,怎麼改善,他又被鼓舞了,是帶著歡喜離開。他帶著怨恨離開,那鐵定會出狀況。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對飲食要追求均衡,絕對不可偏食。對飲食也要有所節度,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吃七、八分飽就好了,吃太撐了,胃會受傷。「病從口入」,吃東西也要有判斷力,要把營養吃下去,不要把毒素吃下去。很多人吃東西都是騙肚子的,反正吃飽了就好,而很多食物中含有毒素、致癌物,可能都不知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唐朝的顏真卿也寫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們常常也聽到上了年紀的人都會說,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就不會如此。但是人生能不能重來一次?不可能,悔之晚矣!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看「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不是說別人的,要反觀我們自己能不能抓到本。所以教好孩子德行是本,結果我們現在都是告訴孩子: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那他從小就是錢、錢、錢。錢擺第一位,父母就擺第二位了嘛。所以重視經濟的地方,就是最不孝的地方,重利輕義嘛。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對治忙的方法是緩和。「緩可以免悔,退可以免禍」,做事有條不紊,就不容易出錯。做事要懂得進退,該退的時候就不要強行出頭,這樣就可以避免禍患上身。很多事要慎終,謹慎纔不會造成自己跟別人的困擾。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的用功,孩子的才能,不是花錢花出來的。孩子的用功,孩子的才能很多時候是陪出來的,當你陪伴他的時候,他會感覺到父母對他的一種關愛。而當你衹是花錢,父母從來不陪的時候,你給他一個交待,他也會給你一個交待。交待 什麼?「爸爸,九十分,好了,我要去麥當勞」,他是給你交 待,不是給自己交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中國的教育是「身教則從」,真正自己要立身行道,孩子跟著很歡喜,他看到父親就很尊敬很佩服。但假如你衹是言教,什麼都沒有做,到最後孩子一定跟你對著幹。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冷靜從這幾代人來思考,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不識字的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十三四歲就扛起家裡的重擔了,照顧兄弟姐妹。他知道做人的道理。誰教他的?他不識字啊。所以知不知道,跟學歷不一定有關。他的父母身教告訴他的,整個社會都是道義情義的風氣,他受到很好的影響,所以他知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勸誡父母是否得當?第一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要從我們的態度看,第三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第四要很有耐心。我們勸諫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講話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殺、盜、婬、妄、酒」是一切惡業。你造了這個惡的種子,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了,人生的災禍就來了。所以災禍是自己造惡所感召來的,這個怨不了任何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一個人健康長壽真正的真因是時時愛護生命,時時為人著想,讓人免於恐懼。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劉備給他兒子一段教誨非常的好,「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善都不為,那大善去做,鐵定是為了名聞利養了;「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心地衹要一放縱了,小惡很快就變大惡了。所以防自己的惡念,就像防黃河潰堤一樣,要非常謹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是老子的教誨。我們愛護大自然、愛護地球母親從哪裡做起呢?從省水、省電做起,這是地球的資源,不能浪費。而一個人有沒有福氣,看他節不節儉。一不節儉就亂花錢、就揮霍。自己很揮霍,青出於藍勝於藍,下一代更會花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現在這個時代你縱使有再大的福報,你衹要沒有智慧,你就不可能沒有煩惱。因為現在外在的環境變得很快,你自己說「我把持得住自己」,你的孩子把持得住嗎?你的親人把持得住嗎?你得要很有智慧,把他們的德行的根基都紮下去,你要有這種見地。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在我們的心底裡。人能去掉貪心、去掉自私自利,唸唸為人著想,唸唸能愛人、能尊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其實痛苦從哪裡來的?從把「我」看得太重,什麼都是「我」來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對自己的貪瞋癡慢要有高度的警覺,要迴光返照。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話,一個人要「打破自欺一關」,修行才「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所以,「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有很多大人一看到小女孩,就當面誇獎她們長得非常漂亮,小女孩被你這樣誇兩年、誇三年,會造成什麼結果?她每天一定會把小鏡子帶在身上。這樣的孩子以後很容易走向虛榮浮華的人生。所以,做長輩的不要稱讚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稱讚孩子的才華,應該稱讚他的德行。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以前不識字的人都懂做人,現在讀了二十年不知道怎麼做人。教育值不值得思考?所以有一句話提醒我們,在《左傳》當中說,「棄常則妖興」。人偏離了做人的常道、做人的基本德行之後,「妖」就是非常奇怪、非常亂的現象,就會「興」,就是層出不窮,而且會越演越烈。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錢花在享樂上,還是花在利於後世子孫上,分別很大。而最有價值的事,就是辦教育,幫助社會培養有道德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假如一個人從小他就衹能想到:我能不能賺到錢?你說他的人生會幸福嗎?他的腦子裡衹有分數、成績、學歷。他就這樣一直讀下來,他的感受能力會越來越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言、教誨,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後代子孫要遵守這些格言、教誨。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慷慨的心才能品嚐施捨的樂 「物雖小,勿私藏」,我們教導孩子不要吝嗇,不要把很多東西都視為自己的,要懂得施捨。假如孩子從小將任何東西都只想到歸為自己,那他長大就會非常自私自利。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印度的佛家的教誨傳到我們東土,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而所建的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因為去印度取回來的經書是白馬馱回來的,由於長途跋涉,最後這個白馬累死了,我們感懷這個白馬的恩德,所以第一座佛寺叫白馬寺,就永遠記得它對我們國家社會的恩德。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古代的君子是「一言九鼎」,而現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頂」,這個頂是頂撞的頂,就是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孩子為什麼會一言九頂?因為我們對父母講話也沒有恭敬心,我們也常常向父母頂嘴,上行下傚,無意當中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壞的榜樣讓孩子學去了,所以做父母的在長輩面前的一言一語不可不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般人覺得買了一件得體的衣服很漂亮,他認為很快樂。請問花很多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能快樂多久?可能兩、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給別人看一下。但是這個卡刷下去之後,可能半個月、一個月的薪水都付之東流,可能後半個月還要買方便麵來過日子,這樣的人有沒有?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確實是這樣過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慕賢者當慕其心」,每一句經教都是聖賢人演出來的劇本。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就是要長養我們的恭敬心。恭敬心從哪學?一個孩子的恭敬心一定從對他的父母開始,當他內化以後,他對一切人都會恭敬。所以,句句經文都可以扭轉人生的命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要穩重、有定力,他纔有智慧。所以我們的教育裡面,先讓孩子學穩重。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孩子都是慌慌張張的,走起路來沒個樣子。一個人不穩重,就輕浮,他的習氣都伏不住,他「格物」就不可能。而且他一不穩重,人家就更不可能信任他,他沒有威嚴、沒有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