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惜福】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是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印光老法師:「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輯錄《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項》·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不要事事如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如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邵康節有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格言別錄》
 

 
弘化社
【不瞋】瞋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輯錄《改過十訓》·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第四十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佛說無量壽經》
 

 
弘化社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格言別錄》
 

 
弘化社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格言別錄》
 

 
弘化社
「善人的度量,一向是最寬宏的。凡受人欺侮,不堪情狀,雖受不該受的辱,旁人未免不平,但在善人看來甚是平淡,只會責備自己的德薄功淺,不能夠感動的了他人。心裡反省著,這個辱,是我應該有的。從此閉門靜想,愈要積德,豈有一毫的怨恨!」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貪官污吏,受了姓張的財,便把姓李的放在牢監裡,受冤含恨而亡,這便等同於殺人取財,天報怎有不速之理?!善人有官做,正好做事,正好救百姓。廉則有守,不敢執法,也不敢枉法。就是不得官做,也要安命,看得平淡;或大做善事,或著書傳世,都是功業。」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改過之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若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了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餘自兒時,即讀此書。皈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輯錄《改過十訓》·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作善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有富壽康寧的福,不求自至;有居官受職的祿,不謀自來。作善的人,邪神都要退避他,疫魔癘鬼,不敢侵犯;正神常要擁護他,所以消災解厄,平安吉祥!」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人的丑事,說出可羞,應該包瞞,原無實據,卻要去形容他人的陰私暗昧的事,這種惡薄口業,最犯神怒。若使他人終身受污,不能辨雪,更大傷陰德,折盡平生的福。善人極戒口過,見人的丑行私事,就像自己的一般,終身包瞞,不向人說,即使有人談及也要多方掩護!」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弘一大師改過十訓】虛心、慎獨、寬厚、吃虧、寡言、不說人過、不文己過、不覆己過、聞謗不辯、不嗔。
 

 
弘化社
「平日工作,盡心盡職,也叫是忠。善人讀書時節,便真切發心救世,及做了官,乘勢大行善事,自能清慎。嚴禁溺女、掠賣、博賭、煙花、迎神、做戲、婬書、宰牛等惡事。倡行社會、同善會、育嬰、義學、義冢、夏藥局、冬粥廠、刊書局、棲流所等善事!」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格言別錄》
 

 
弘化社
「世間愚多智少,故做有益事少,做無益事多。如造大宅、收古玩、賽會、做戲、好賭、吃著、首飾、狗馬、器物窮工、結交有勢等。朱子說:「我見人把錢胡用,實是痛心。」志得意滿、賭錢吃酒、著棋看花、了過生世,便把蓋地彌天的力量,積福延慶的日子,都錯過了!」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大概說來,一個人在尚未發生事情之前,預先顯露出的吉凶禍福現象,都是發自他的內心,後又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凡是待人處事比較穩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夠獲得福報;而行為不莊重、過分刻薄的人,常常會招致災禍!」輯錄《了凡四訓本義直解》
 

 
弘化社
「心口一樣是君子,心口都不正是小人。口是心非,是假冒的君子。如果佛口蛇心,定然不忠、不孝、不信、不義,最是喪心滅倫的惡。善人口即是心,心即是口,口裡說出了善,心裡便實有這個善。至於待人,口里許諾他,便是心里許諾他。論事口裡讚他,便是心裡讚他!」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中誡經》曰:人若為一惡,意不安定。為十惡,氣力虛羸。為二十惡,坎坷衰耗,凡事乖張。為五十惡,終無匹偶。以至百惡,水火為災,非橫牽引,刑法惡死。為五百惡,子孫絕嗣。夫積惡滿盈,禍及後世。自身地獄,又其輕者矣。人當將此訓,刻刻念之自不為惡矣!」輯錄《太上感應篇彙編》
 

 
弘化社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所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印光法師文鈔》·復與衛錦洲居士書
 

 
弘化社
【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貪瞋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多生所造罪業,多於冰山。能勿駭懼。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輯錄《印造經像之功德》·印光大師開示
 

 
弘化社
「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格言別錄》
 

 
弘化社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格言別錄》
 

 
弘化社
「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格言別錄》
 

 
弘化社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格言別錄》
 

 
弘化社
「孟子所說「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指積德祈天之事。說道「修」字,是說自身所犯的各種過失餘罪惡,都應該痛下決心,像治病般地完全去除。談到「俟」字,是說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運自然就會轉好;若有絲毫的妄想,一絲毫起起落落的念頭,都必須完全斬除!」輯錄《了凡四訓本義直解》
 

 
弘化社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格言別錄》
 

 
弘化社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格言別錄》
 

 
弘化社
「勿謂家境貧寒,不能廣積陰德。須知身口意三業皆惡,即莫大之惡。倘三業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報應。依《安士全書》等所說,為其演說。令其始則漸信因果,繼則深信佛法,終則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一人如是,功德尚無量無邊,何況多人!」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徐書鏞書
 

 
弘化社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格言別錄》
 

 
弘化社
「禍之福之,本無一定之門,惟在人心自召。人一念未起時,此心湛然,如同虛空,何有善惡?只因此念才動,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壞事為惡。其先不過起一念、行一事,及後日積月纍,遂有善人惡人之別。得禍得福,悉決於起念之時。故太上開口: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自己德行有所欠缺,不周到之處,不但弗改,還要護己所短,多方去掩飾,譬如病入膏肓,不可救了。善人常恐有過,日日仔細審察,有便速改,尤要人當面直說,盡言無隱,便是大幸,虛心樂受,更要恭敬款待他!」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凡是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去吃那屋漏水浸過有毒的肉來充飢,去喝那毒鳥浸過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夠獲得暫時的飽足,反而死期馬上就到了。《孫真人福壽論》說:「貧者多壽,富者多促。」又說「人若奉陰德而不欺者,禍不及也,壽不促也!」」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格言別錄》
 

 
弘化社
「一個人若不能去除妄想心,終為陰陽所縛,怎會沒有定數呢?但衹有凡夫才會受制於定數;極善之人,時時存善念,做好事,所以遠離禍患而得到福報,氣數約束不了他的命運;極惡之人,時時存惡念,做壞事,福報塤耗而招致禍害,氣數也會變化,無法局限他的命運!」輯錄《了凡四訓本義直解》
 

 
弘化社
「見他人的榮華貴顯,只盼他削職;見他人的富足有物,只盼他破家。往往無損於人,徒壞心術,最惡也是最愚。善人願他保貴,務要勸他做官;願他保富,務要勸他做好人!富貴之人,件件適意,人人奉承,養成富貴的習氣。若不能賴善人提醒,勢必善心漸沒,死於安樂。」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心裡有怨恨,咒自己死,咒別人死,或賭假咒欺人,歷看果報,都是速死的。善人被遇人欺侮,只得讓他怒罵,我只閉口,讓他張拳,我只袖手,便省了閑氣。我施有恩,不求他報,他來結怨,不與他較,如此便寬了懷抱!」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
 

 
弘化社
「《書經》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又說:「惟命不於常。」意思是說: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改變的。這些絕對不是騙人的假話。我由此而了解,凡是說一個人的禍福是靠自己去創造的,便是聖賢的言語;如果說禍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那是俗人的論調!」輯錄《了凡四訓本義直解》
 

 
弘化社
「飲酒、賞花、唱曲、音樂、擲骰、紙牌、斗禽蟋蟀、遊蕩等類,沉溺在這裡頭,不但破家,並要損壽。前賢說,無德的人,縱欲享福,若又有壽,天地亦覺不平衡了。何不看看善書,轉禍為福呢。賭錢的人為害尤大,因祖父德薄或自身造孽,所以凶神跟定,不到極敗不止!」輯錄《太上感應篇直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