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身體並非是"我",身體衹是我們這一期生命使用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是有期限的。我們既要正確認識它和我們的關係,不可執以為"我";又要努力維護,合理使用,以便能夠正常工作,為我們實現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服務。
 
濟群法師
病,有身病和心病。身病,是四大不調引起的。心病,是貪瞋癡。凡夫都貪瞋癡的重病患者,了知到貪瞋癡的重大過患,治療心病遠比治療身病更重要。
 
濟群法師
貼上"我的"標籤,帶著強烈的執著,一切都會顯得不同尋常;去掉"我的"標籤,放下執著,一切都變得平常。
 
夢參老和尚法語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像我們念「金剛經」的,有沒有想一想「金剛經」說什麼?你怎麼樣依「金剛經」修行?不注意這些問題,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還如是,一點轉變也沒有。學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變化你的心,變化你的態度,一切全變,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來,比以前增加百倍。
 

 
濟群法師
人間的情愛,是建立在渴求、執著的基礎上。當你愛他人的時候,也在建立對愛的渴求和執著,這就要求雙方要形成對應關係,並且能夠保持專注和穩定,才能從中獲得幸福。可是,在這充滿無常和誘惑的時代,保有專注和穩定是很困難的。所以,今天的愛情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得到幸福的難度也更高。
 
夢參老和尚法語
相信三寶的力量,不要懷疑。不然只責怪自己業障重,修得不相應,誠心不夠,信心不誠實,做佛事的時候不一心,三心二意的,裡頭夾雜著很多的污染。我們不是以清淨的信心學佛,而是夾雜著很多其他的雜染心來學佛,所以你得的果是雜染果;佛法的果德或者有,但中間夾著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濟群法師
人類發展科技,是為了更好的改善物質世界,做世界的主人。可是,隨著科技文明的高度發達,人類的生活卻越來越失控,世界的發展也變得更加手足無措。我想這是因為人類的德行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使得科技成果被人類的貪婪和慾望所利用。
 
濟群法師
一個人的優點,會把他的缺點掩蓋起來; 一個人的貢獻,會把他的缺點保護起來,所以他想要進步往往更不容易。
 
濟群法師
我們沒有辦法離開自己的認識看世界,卻可以通過學習佛法改善自己的認識。當我們改變自己認識的時候,也就改變了世界。
 
夢參老和尚法語
有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蘇東坡的"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我引這個故事是要說明,我們看人家,你把別人當佛看、當佛想,你乃至給他合個掌、恭敬一下,你是對著佛了,你種大善根。你如果看他是個眾生,乃至看他是地獄爬出來的,或者你罵他幾句畜生、狗,你就造罪了。這個道理懂了嗎?
 

 
濟群法師
太多的情緒,使人失去純真的情感;太多的知識,淹沒了先天的良知。科技在發達,人心卻在墮落。
 
濟群法師
人的內心有太多需求,社會有太多誘惑,如果不是選擇十分明確、果斷,就很容易被外緣左右。有時我們會強調客觀原因,其實關鍵因素還在自己。
 
濟群法師
在輪迴中,身份、角色都在不停的變換。我們今天虐待動物、傷害他人,有一天我們也會遭到同等甚至更嚴重的報應,到時候哭就來不及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會將心比心,這應該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德行,也是我們對待動物應有的同理心。
 
夢參老和尚法語
佛經上所提到的種種修行要義,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了!這個咱們講過,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十大願王,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包括的很廣!
 

 
濟群法師
因為有慾望,就會有期待;有期待,就會有壓力;就壓力,就會有焦慮、不安、煩躁,等等。當內心充滿這一系列負面情緒時,幸福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夢參老和尚法語
我從電視看到,當地震發生時,學校有個九歲的同學跑出去了又跑回來幫助同學;有的老師跑得快,跑了。我內心裡想:一個孩子能想到同學,一個教學生的老師只想到自己。我們常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救助別人;大悲心平常不容易顯現,當災難來時,災難當頭或者困難現前,你是想到自己啊?還是想到別人?
 

 
濟群法師
父母生兒女,這是人盡皆知。然而父母又何嘗不是兒女所生,因為生了兒女,也才成為父母。如果沒有兒女,也就不存在父母這一身份了。可見,事物都是相對假立的。
 
濟群法師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人類擁有豐富世界知識、生存知識,而對於正確認識人生的知識、生命真相的知識,普遍重視不足,使得人們在知識叢林中迷失了自己。親近善知識,學習佛教文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開啟智慧,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濟群法師
無明製造的迷亂的心,使人活在一大堆錯誤想法和混亂情緒中,終日忙忙碌碌,衹是因為內心不安和盲目需求。理性的審視,卻看不到生命的目標和意義。思考前途,卻讓人覺得迷惘。看來不解除迷亂的心,生命是沒有出路的。
 
夢參老和尚法語
我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都是佛弟子,都有弘揚佛法的責任。因此,我勸我們的同學,要精進,在生、老、病、死、苦上,能夠解脫、能夠解決問題,才能幫助別人,別人求我們纔能夠幫別人,能做到這一步就很不容易!
 

 
濟群法師
執著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需要警惕!如果被控,想要改變,就有難度了。
 
濟群法師
能幹的人,如果不是因為很有智慧,那就是特別聰明,凡夫心很發達,可以是一個優秀的凡夫,成功的凡夫,但要修行,想當一名菩薩,還得從頭開始。如果執著於世間的身份和能幹,充滿著我執我見,就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濟群法師
要了解到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與事物實際存在的差別,我們要勇於否定自己,才能獲得真理的洞見。
 
濟群法師
當僧團缺少佛法,不能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時候,就會成為佛教發展的障礙,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僧團了。
 
濟群法師
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個項目。佈施對治貪心,忍辱對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癡。持戒、精進、禪定,是息滅貪瞋癡的共同輔助修行。菩薩修習六度,在利他中走出迷惑的泥潭,帶領無量無邊的眾生走向覺醒。
 
濟群法師
心地寬容、開放,人生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人生道路就會變得狹窄。路,不衹是在腳下,也在我們的心中。
 
夢參老和尚法語
學佛的人,不論哪一批弟子,都是善根深厚的,很少性靈蒙昧的。有些迷惑深的弟子,就是鈍根的。有些很聰明,一學就會,老師很高興,願意教他。有的很鈍,教十遍、百遍,過去就忘了,乃至聽都聽不進去。要具足佛的大悲智慧、平等心,對於難教的弟子沒有厭噁心,對於好教的弟子也不要放縱,一律平等施教。
 

 
夢參老和尚法語
我們聽經的時候,如果做到專心的聽、一心的聽,你纔能得到受用,才能得到利益。一心專心不是二心,二心是一面聽經一面想事情,心裡頭想別的事情。一心就是心裡頭衹有一個念頭,什麼都沒有,衹有聽經的一個念頭,其它的一些念都停止了,這叫一心聽、專心聽。
 

 
濟群法師
當現實和理想距離較大時,接受現實,保持理想。進一步,改變現實,追求理想。那麼,你會不斷接近理想。如果一味抱怨,不僅於改善現實無益,也會與理想漸行漸遠。一個終日抱怨的人,會被自己的抱怨越裹越緊,結果把理想晾在一邊,成了空想。
 
濟群法師
解放,是解除貪執,恢復心的自由和開放。
 
夢參老和尚法語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時,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轉傳誦;傳給三千個人,這三千人又輾轉傳誦,就種下這麼一個善根。能夠聞到佛名號,讚歎佛的功德。這三千人,就是現在的賢劫千佛,僅僅是聞到佛名字的善根,後來都成佛了。諸位道友,現在恐怕不僅是聞到佛名,還學得很多,那就說明我們一定能成佛。
 

 
濟群法師
佛教是心靈科學,重視心靈真相的探討,重視心理規律的認識,講究實驗實證。佛教哲學對於心靈現象,心靈與世界的關係,有著系統而又深刻的論述。佛教禪修,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轉迷為悟,斷惑證真,千百年來被無數高僧大德反覆論證過。弘揚佛法可補現代科學之偏,可以為生命找到價值和出路。
 
濟群法師
人生,不能主動選擇改善,就得承受不良觀念及習慣帶來無盡的麻煩。可是,主動迭擇要有智慧和勇氣,否則很難跳出原有生命的軌跡。
 
濟群法師
佛教把心理疾病根源,歸結為貪瞋癡三種病毒。癡,是看不清楚自己和世界並形成錯誤認知,產至我和我的想法,這是煩惱產生的基礎。貪,是對我和我的認定的內容過份依賴、貪執,這是直接引發各種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根源。嗔,是自我對非我的一切所產生的隔閡、冷漠、對立、不接納,乃至仇恨的心理。
 
夢參老和尚的法語
念佛、持咒,嘴上念,心裡不念,有什麼用呢?修行的圓滿不在於表相的改變,不在於形式,主要是心的改變。
 
濟群法師
生命是無盡的積纍。多行善事,長養善心,就會成為善人;常行惡事,增長噁心,就成了不善之人。善或者不善的人格一旦形戰,給未來的生命將會帶來長遠的影響。
 
濟群法師
有位老先生來訪,說年輕時全身心投入工作、事業,退休了生活變得蒼白、空虛,白天無所事事,晚上擔心這擔心那,睡不好,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我想這應該是一個追求物質至上,忽視信仰,不重視精神生活的社會,必然會出現的普遍現象。
 
夢參老和尚的法語
求地藏菩薩、求觀世音菩薩,你念十聲不行,念一百聲不行,念一千聲不行,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念到一百萬聲,有點熱呼氣兒,一直念下去,絕對加持你。